蔡伸《十六字令·天!》简析

合集下载

毛主席诗词《十六字令三首》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十六字令三首》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三⾸⼗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到1935年10⽉之间,肯定是反复推敲,改来改去的。

下⾯是分享的⽑主席诗词《⼗六字令三⾸》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六字令三⾸》 【其⼀】 ⼭,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 离天三尺三⑴。

【其⼆】 ⼭,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⑵。

【其三】 ⼭, 刺破青天⑶锷未残⑷。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⑸。

【题解】 ⼗六字令:⼜名《苍梧谣》、《归字谣》等。

单调,⼗六字,是现存唐宋词中以字数命名的词牌。

四句,三平韵。

⽑泽东⼀⽣爱⼭,长征中登了⼤⼤⼩⼩不可胜数的名⼭、⼤⼭、⾼⼭、险⼭。

《⼗六字令》中所写的⼭,不只是“我见青⼭多妩媚”的爱恋,也不再是⾃然界中的真实⼭川,⽽是经过作者的艺术想象⽽升华出的⼭的原型。

《⼗六字令》之所作⾮⼀时⼀地,是在“马背上哼成的”,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修改和润⾊才定稿的,故词题下标名写作时间为“⼀九三四年到⼀九三五年”,完全符合创作实际。

【注释】 ⑴离天三尺三:与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离。

作者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下有⼋⾯⼭,离天三尺三,⼈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太平御览》引汉代《三秦记》:“俗云武功太⽩,去天三尺。

” ⑵万马战犹酣:千军万马战⽃得正激烈。

以万马酣战⽐喻⼭势奔腾。

⾦代王特起《绝句》:“⼭势奔腾如逸马。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英姿飒爽犹酣战。

” ⑶刺破青天:将青天刺破。

郦道元《⽔经注?河⽔》:“连⼭刺天。

” ⑷锷未残:剑刃没有残缺。

《庄⼦.说剑》:“天⼦之剑,以燕溪⽯城为锋,齐岱为锷。

”锷(è),剑刃。

⑸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天⽂训》,“昔者共⼯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之⼭,天柱折,地维绝。

”神话中有以⼭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译⽂】 ⼭,我策马扬鞭向前飞奔,未曾落马。

猛然⼀回头,与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离。

⼭,此⼭犹如翻江倒海,狂卷着巨浪;⽓势奔腾汹涌,好⽐千军万马在战场激烈厮杀! ⼭,⾼耸⼊云,像⼀把宝剑⼀样刺破天空,但剑刃锋利,丝毫未损。

《宋词》入门知识

《宋词》入门知识

《宋词入门知识》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方。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这里比较诗词体制的短长,也是对唐宋之诗与词进行比较,抓住关键,颇具特识,当然也不可能将两者特征全部概括。

下面拟就词体的特殊性与审美价值、宋词的基本风貌作浮光掠影的介绍,附述一些有关词的常识,以供读者参考。

一、曲子词与长短句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

“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

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

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

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

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

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

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毛主席诗词《十六字令三首》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十六字令三首》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十六字令三首》原文译文赏析《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⑴。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⑵。

【其三】山,刺破青天⑶锷未残⑷。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⑸。

【题解】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等。

单调,十六字,是现存唐宋词中以字数命名的词牌。

四句,三平韵。

*一生爱山,长征中登了大大小小不可胜数的名山、大山、高山、险山。

《十六字令》中所写的山,不仅仅“我见青山多妩媚”的爱恋,也不再是自然界中的真实山川,而是经过作者的艺术想象而升华出的山的原型。

《十六字令》之所作非一时一地,是在“马背上哼成的”,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修改和润色才定稿的,故词题下标名写作时间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完全符合创作实际。

【注释】⑴离天三尺三:与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离。

作者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太平御览》引汉代《三秦记》:“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尺。

”⑵万马战犹酣:千军万马战斗得正激烈。

以万马酣战比喻山势奔腾。

金代王特起《绝句》:“山势奔腾如逸马。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英姿飒爽犹酣战。

”⑶刺破青天:将青天刺破。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连山刺天。

”⑷锷未残:剑刃没有残缺。

《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锷(è),剑刃。

⑸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译文】山,我策马扬鞭向前飞奔,未曾落马。

猛然一回头,与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离。

山,此山犹如翻江倒海,狂卷着巨浪;气势奔腾汹涌,好比千军万马在战场激烈厮杀!山,高耸入云,像一把宝剑一样刺破天空,但剑刃锐利,丝毫未损。

天空都好像快要倒塌下来了,唯有倚傍着这宝剑(指山),以他为倚靠。

【鉴赏】顾名思义,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

在这短短的十六字里,要填充出一个完整、丰满的形象来是非常困难的,而*做到了。

词牌格律

词牌格律

十六字令*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词参考·十六字令[宋]蔡伸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说明: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 捣练子*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词参考·捣练子[南唐]李煜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说明:《捣练子》又称《捣练子令》,单调,廿七字,三平韵。

* 忆江南*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例词参考·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说明:又名《江南好》《望江南》《夢江南》《望江梅》《夢江口》《謝秋娘》《春去也》《歸塞北》,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 忆王孙*(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词参考·忆王孙[宋]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说明:《忆王孙》,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 如梦令*(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例词参考·如梦令[宋]秦观遥夜月明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说明:又名《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 乌夜啼*[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十六字令

十六字令

*十六字令*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词参考·十六字令[宋]蔡伸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说明: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捣练子*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词参考·捣练子[南唐]李煜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说明:《捣练子》又称《捣练子令》,单调,廿七字,三平韵。

*忆江南*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例词参考·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说明:又名《江南好》《望江南》《夢江南》《望江梅》《夢江口》《謝秋娘》《春去也》《歸塞北》,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忆王孙*(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词参考·忆王孙[宋]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说明:《忆王孙》,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如梦令*(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例词参考·如梦令[宋]秦观遥夜月明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说明:又名《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乌夜啼*[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欣赏诗歌的4种美

欣赏诗歌的4种美

诗欣赏诗歌的4种美歌是⼈类⽂明中最精美的门类。

如果从《诗经》算起,它拥有⾄少三千年的历史。

“诗”⼀直被奉为教化万民的⾸要⽅式,亦即“诗教”,位居“六经之⾸”。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尤其是在科举制度推动下,诗歌的各种属性都达到了极精美的地步。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近百年来“诗道”不断衰落,给当代⼈的诗歌欣赏带来困难,常见的诗歌鉴赏模式⼜很难真正从诗歌的内在出发,难免隔靴搔痒甚⾄缘⽊求鱼。

那么,欣赏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式应该是怎样的呢?意境之美是诗歌鉴赏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传统诗词魅⼒的核⼼所在。

诗歌的职能是书写⼈类性情,这在《⽑诗⼤序》《诗品》等诗歌理论著作中称为“吟咏性情”,离开这个宗旨,就是对诗道的背离。

因此,在欣赏诗歌之时,⾸先是要欣赏字⾥⾏间所充满的⼈性⼈情之美,也就是意境的“意”,同时还要关注赖以寓意的“境”。

诗歌的内容概括起来有4项:情、景、理、事。

“情”即情感,“景”即景物,“理”即事理,“事”即叙事。

这其中叙事诗⽐较少,情理属于“意”,景属于“境”。

意境是意和境的融合。

意即性情,指⼈的思想情感;境即⾃然环境,指万物的形象。

⼤⽽化之,便涉及中国⽂化的⼀个宗旨:天⼈合⼀。

这⾥所说的“天”,是指天地⾃然,不单指天⽂意义的天。

⼈是天地间的万物之⼀,应该融合于⾃然之中,其精神,亦即思想情感,也应与所处的⽣存环境相融合——这个融合体就是意境。

以“吟咏性情”为本职的诗词中,有⼤量描写⾃然景物的“景语”,诗⼈写这些景语,不是为了“写⽣”,⽽是为了寄托情感。

王国维《⼈间词话》所说“⼀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寄情⼭⽔”等均是这个意思,诗家称之为“⽐兴”“寄托”。

相⽐直抒胸臆容易导致直⽩浅露,⽐兴寄托更具有艺术美感,更加含蓄深厚、耐⼈寻味。

⽐如,杜甫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秦观的“郴江幸⾃绕郴⼭,为谁流下潇湘去”,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等,都是寄情于境、情景融合的优秀诗句,正如《⽂⼼雕龙》中所说的“登⼭则情满于⼭,观海则意溢于海”。

诗词格律小令词律例析

诗词格律小令词律例析

诗词格律小令词律例析一〖十六字令〗〖忆江南〗〖渔父〗〖捣练子〗〖江南春〗〖忆王孙〗《十六字令》十六字,单调,平韵。

又名:《苍梧谣》《归字谣》《花娇女》等。

●正体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苍梧谣》宋·蔡伸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注:第三句前二字有的词谱标注成可平可仄字,但是本人还没有见到唐宋词人的例作。

●变体:末句变“平平仄仄平”不可犯孤平!**《十六字令》毛主席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忆江南》原为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宋人改双调。

又名:《望江南》《谢秋娘》《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归来曲》《望蓬莱》《归塞北》《思晴好》《滇春好》《南徐好》《梦江口》《安阳好》《梦仙游》《步虚生》《壶山好》等,双凋又名《江南柳》《逍遥令》等。

●正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正体,双调,五十四字,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首句可以换“仄平仄”《望江南》宋·戴复古石屏老,家住海东云。

本是寻常田舍子,如何呼唤作诗人。

无益费精神。

千首富,不救一生贫。

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

谁解学西昆。

《渔父》二十七字,单调,平韵。

又名:《渔父乐》《君不悟》《君看取》《无一事》《谁学得》等。

《词律》把它与《渔歌子》混为一调,实误!●正体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渔父》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十六字令三首这首诗的意思

十六字令三首这首诗的意思

十六字令三首这首诗的意思原文:十六字令三首【作者】毛泽东【朝代】近现代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译文:山,高耸入云端。

快马加鞭向前赶路,不做丝毫停留。

蓦然回首,惊叹身后的山峰与远处的天边快接上了!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

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锋刃未残。

山之利剑好似要刺塌青天,但青天不会垮下,因为高山之大柱正支撑中天。

知识拓展:注释:离天三尺三:与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离。

作者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太平御览》引汉代《三秦记》:“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尺。

”万马战犹酣:千军万马战斗得正激烈。

以万马酣战比喻山势奔腾。

金代王特起《绝句》:“山势奔腾如逸马。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英姿飒爽犹酣战。

”刺破青天:将青天刺破。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连山刺天。

”锷未残:剑刃没有残缺。

《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锷(è),剑刃。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赏析:顾名思义,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

在这短短的十六字里,要填充出一个完整、丰满的形象来是非常困难的,而毛泽东做到了。

这三首小令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足令鬼神动容。

即使仅凭这三首小令,毛泽东的名字也可以千古流芳。

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肯定是反复推敲,改来改去的。

他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