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700万年地球物种灭绝一次
五次生物大灭绝
地球生命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生命演化史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虽然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都与环境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0%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最严重的一次(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发生了第四次生物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最为人熟知的一次(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第一次,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严重的物种灭绝事件。
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
其他各次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科学家认为,在二叠纪曾经发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陆漂移,这造成了最严重的物种大灭绝。
科普生命的涅槃:史前地球的五次生命大灭绝事件
科普生命的涅槃:史前地球的五次生命大灭绝事件做为宇宙中的一颗微不足道的星球,地球承载着我们所有生活于其上的生命,但是在地球的四十多亿年的漫长历史中,生命从无到有,经历过漫长的岁月,最终才出现了我们人类,然而我们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不过也仅仅是几千万年,文明的出现更是仅仅只有几千年,那么,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都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生命的进化是否就是一帆风顺的呢?…今天的我们就来聊一聊史前地球所发生过的五次生命灭绝性事件。
科学家们通过对于地质的勘查与考古,从许多的地质与化石之中获取了许多的证据,并且也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在史前的地球上曾经经历过五次生命大灭绝的事件,而且这一些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大概是每隔6200万年左右都会发生一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史前地球的五次生命灭绝事件都发生于何时:第一次发生的生命大灭绝事件为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时间为奥陶纪晚期或奥陶纪与志留纪过渡时期,当时地球大约40亿岁时,距今约4.4亿年前,被灭绝的生物物种大概有27%的科与57%的属,从灭种的生物分类的数量来看,这是五次大灭绝事件中的第三位。
早期的地球由于臭氧层仍未形成,太阳的紫外线可以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而生命无法在紫外线的辐射下生存,因此生命诞生于海洋热泉口附近,此时的生命还离不开海水,因此都是一些海洋无脊椎动物,不幸的是每隔1.5亿年都会发生一次的大冰期到来了,全球变冷的气温灭绝了85%的地球生物,直至今日,奥陶纪大冰期的痕迹仍然能够于撒哈拉沙漠中找到。
第二次生命大灭绝事件为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发生于3.75亿年前至3.60亿年前,接近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时期,此时的地球年龄为41.45岁,此次的事件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灭绝,陆地生物受影响不显著。
约19%的科、50%的属灭绝,生物灭绝了65%,在泥盆纪里,两栖动物和脊椎动物开始出现,植物向陆地发展并进化,地球上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鱼类。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从地质数据中,可以看到在生命进化史中,地球上已发生了5次物种大灭绝。
这改变了进化历史,但也推动了新物种的诞生。
回顾大灭绝的五次进化里,使得今天的生物多样性有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于大约2500万年前,发生在泥盆纪末期,也就是“奥陶纪/志留纪界线”。
在这次灭绝中,多达96%的海洋动物以及70%以上的陆上动物灭绝。
受到的影响最严重的是海洋中的多孔虫、层状石虫这样的生物。
虽然灭绝了大量的动物,但也推动了一些新物种的出现,比如双壳虫类和节肢动物类。
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540万年前的早期志留纪,也被称作“灰岩灭绝”。
这次大灭绝影响了多种海洋生物,消灭了一些珊瑚和海藻,也大量歼灭了石栉虫。
有研究认为,此次灭绝的重灾区是在热带和暖温带的海洋里,冷带和暗冷带海洋的灭绝程度则不那么严重。
事件后,新的物种比如软体动物类和连体动物类开始出现,继续推动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第三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30万年前的中三叠世,也被称为“印支灭绝”。
灭绝前,曾存在着大量的石头虾、海绵、海参和其他生物,但大约有50%的种类在灭绝中消失了,也包括一些在现代世界中发现的物种,比如海胆。
同时,许多新的物种以及新的类群也出现了,如鱿鱼类、死胡同,为日后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起点。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的泥盆纪晚期,被称为“晚泥盆纪灭绝”。
这是进化历史上最大的物种大灭绝,大约有3/4的海洋动物和2/3的陆上动物灭绝了。
受这次灭绝影响最大的是软体动物和双壳虫,但同样也有一些新物种开始形成,比如节肢动物类和现代鲸鱼类。
最后一次物种大灭绝是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也被称作“白垩纪/第三纪界线”。
它主要影响了恐龙,触角动物和蜥脚类等古老物种,以及海洋中的大部分软体动物。
但是,这次大灭绝也标志着继今人和现代哺乳动物的出现,大量的新物种也随之涌现,标志着进化史中的第五次大灭绝结束。
以上,就是进化历史中五次物种大灭绝的简述,它们也是当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发展的历史重要事件,但也反映出进化历史中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生物大灭绝时间表
生物大灭绝时间表
地球历史上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其中最严重的是三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使地球生物多样性遭受了致命打击。
以下是生物大灭绝时间表: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约于4.1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发生,被称为“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导致了75%的海洋物种和30%的陆地物种死亡。
第二次大灭绝大约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被称为“二叠纪末大灭绝”,导致了90%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地物种死亡。
它的原因可能与大规模火山喷发导致的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高有关。
第三次大灭绝约为2.0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发生,被称为“三叠纪末大灭绝”,导致了超过50%的海洋物种和35%的陆地物种死亡。
其原因可能与海底火山活动和陨石撞击有关。
第四次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被称为“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导致了76%的海洋物种和40%的陆地动物灭绝。
这次大灭绝可能是由于一次大规模陨石撞击导致的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最后一次大灭绝——第五次大灭绝——发生在约66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被称为“第三纪末大灭绝”,导致了超过75%的大型哺乳动物和多种爬行动物灭绝。
它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和随之而来的人类活动导致的。
总之,生物大灭绝事件对生命进化和地球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让地球上的生命继续繁荣生长。
物种灭绝的时间及原因
物种灭绝的时间及原因你知道吗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台湾云豹、中国犀牛、南极狼等物种已不复存在。
白暨、苏门答腊虎、北部白犀牛、.奥里诺科鳄鱼、小嘴狐猴等动物也濒临灭绝,然而物种灭绝的时间及原因是什么?生态破坏小知识:自然原因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5次。
地球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而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
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
它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
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
三叠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
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
三叠纪时,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蜥臀目和鸟臀目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
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
与此同时,从兽孔类爬行动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动物—似哺乳爬行动物,但是,在随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批生不逢时哺乳动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的阴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为地球的主宰。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物种大灭绝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包括大型物种的急剧减少或消失,地球上曾发生过5次物种大灭绝,分别是原始细菌大灭绝、古生物大灭绝、古新统大灭绝、白垩纪灭绝和第五次物种大灭绝。
原始细菌大灭绝是地球上第一次大灭绝事件,大约在38亿年前,原始地球表面因着阳光、大气和水的结合,生物开始存在,但是后来大气中温度开始变高,紫外线辐射会让原始微生物丧失营养源,最终发生大灭绝。
古生物大灭绝,大约发生在5亿年前,这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太过剧烈,导致海拔过高、气温过低,大量物种死亡,古生物大灭绝后,许多物种在海岸线和河流边缘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物种也开始多样化。
古新统大灭绝,大约发生在3亿7千万年前,此次大灭绝的原因是因为冰川定居活动过强烈,环境恶化,大量物种死亡,此次大灭绝后,许多物种如爬行动物、陆地鱼类、节肢动物等得以生存。
白垩纪大灭绝,大约发生在2亿5千万年前,此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外来物种入侵,加上极端气候环境,大量物种无法适应地球气候,最终死亡;但是此次大灭绝使得龙虾、龟甲等有壳动物得以走出灭绝的阴影,开始新的生存征程。
第五次物种大灭绝,大约发生在11.5万年前,此次大灭绝的原因是冰河世纪,气温突然下降,大量物种死亡,从而改变了地球原有的生态状况;此次大灭绝后,晚期活动高度发达的大型动物,如猛犸象、恐龙等物种,大都死亡,更好地给后来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
这历史悠久的5次物种大灭绝,是物种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历史关卡,它们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状况,也使生物多样性获得了新的活力,在不断的洗牌中,有些物种出现,有些物种消失,从而形成了全新的生态系统。
而当前,有些独特的物种受到破坏,正处在受到灭绝的边缘,此时此刻,有责任的人们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些物种,避免发生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总之,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改变了地球及其物种多样性,它们代表了一块漫长又复杂的拼图,仅凭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这一点,就足够让人感到惊讶。
生物大灭绝
生物大灭绝生物大灭绝是指地球上某一时期内发生的物种绝灭率异常高的事件。
这种事件不仅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大规模崩溃,也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已经有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被科学家们确认,并且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地球历史上的不同时期。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这些生物大灭绝事件。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奥陶纪末期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 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当时地球上的物种几乎全部死亡。
据科学家估计,当时全球物种绝灭率高达85%左右,其中包括了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
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据研究表明,可能是由于当时地球上的氧气水平下降、海平面下降、气候变化等因素造成的。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二叠纪末期第二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两亿五千万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据科学家估计,当时约有95%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灭绝。
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比较明确,主要是受到了一系列不同的因素的影响,包括了火山爆发、气候变化、海洋酸化等等。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第三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据科学家估计,当时约有75%的物种灭绝,其中包括了恐龙等众多大型生物。
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可能也比较明确,主要是由于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陨石撞击地球所造成的。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始新世末期第四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末期。
据科学家估计,当时约有30%的物种灭绝。
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气候变化、火山爆发、海平面下降等因素有关。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现代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正在发生当中。
据科学家估计,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率已经超过了自然灭绝率的100倍以上。
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包括了环境破坏、气候变暖、过度捕捞、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等。
综上所述,生物大灭绝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减缓甚至避免生物大灭绝的发生。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以《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自从宇宙出现以来,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不断演变,但也有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大灭绝是由于各种外部原因引起的,如冰河期的变冷、太阳的辐射、空气污染、大型陨石撞击等,这些都是造成灭绝的因素。
这篇文章将讨论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以及如何影响着我们当今的生态系统。
第一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500万年前,主要涉及早期微生物。
据研究,这种“特兹灭绝”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增加而引起的,这曾消灭了约90%的海洋生物。
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800万年前,影响大多数海洋生物,包括原生动物。
此外,这次灭绝还导致地壳抬升和古大陆拆散,并且催生了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出现。
第三次大物种灭绝发生在大约450万年前,主要影响了大型脊椎动物。
这次灭绝受到太阳活动减弱、大规模冰河期、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四次大物种灭绝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这次事件的重点并不在地球上的动植物,而是在海洋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
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也被称为“白垩纪灭绝”。
这次最大的灭绝事件被认为是由一颗陨石撞击造成的,它消灭了现今所有脊椎动物中的三分之二以上,并且至今对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次物种大灭绝时期的发生,对地球上的生物以及生态系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第一次、第三次和第四次物种大灭绝中,受到太阳辐射、全球变暖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大量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大型脊椎动物灭绝。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导致地壳抬升和古大陆拆散的关键原因,也推动了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出现。
而在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中,显示白垩纪灭绝由于陨石撞击引起,消灭了现今所有脊椎动物中的三分之二以上,并且至今仍影响着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形成。
因此,这五次物种大灭绝对当今的生态系统可谓是关键的。
在这五次灭绝中,人类可能接触到的唯一一次是第四次物种大灭绝,这次灭绝是由于大气污染和全球变暖所导致的。
细数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
细数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由地球生命起源至今,已知有史可查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共有五次,每一次都将不同的物种种类推向顶峰,再推倒从来,恐龙在地球上长达数亿年的辉煌统治最终也在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中毁与一旦,而我们人类的文明起源也不过数千年,数亿年,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时间,让我们再细数下这让人震惊的物种毁灭事件1、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4.50亿至4.40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或奥陶纪与志留纪过渡时期。
地球上生物中有27%的科与57%的属灭绝。
直接原因是冈瓦纳大陆进入南极地区,影响全球环流变化,导致全球冷化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名称: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别名: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奥陶纪大灭绝,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时间:距今4.39亿年左右(奥陶纪末期)事件:大规模物种集群灭绝,共计约有85%的物种灭绝原因:全球气候变冷奥陶纪食物链顶端的鹦鹉螺二、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3.75亿至3.60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时期。
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物种灭绝,陆地生物受影响不显著。
19%的科、50%的属灭绝。
这次大灭绝事件持续了近2000万年,期间有多次灭绝高峰期。
造礁生物消失,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3个目、四射珊瑚10多个科灭亡,被称为凯勒瓦瑟尔事件,又称弗朗斯-法门事件。
由于灭绝事件持续时间很长,其根源很难辨识。
可能的生物学原因是在此前的泥盆纪陆生植物大量繁育,导致地球大气中氧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大幅减少,地球进入卡鲁冰河时期所致。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又称:泥盆纪大灭绝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于此给两栖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泥盆纪时期顶级捕食者恐鱼3、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
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地球上可能曾经存活过40亿种生物,只不过在地球和生物圈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绝大多数物种都被灭绝并出局了!生态破坏小知识:一: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大灭绝此次绝灭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的集群绝灭事件,而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更使它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大绝灭。
据统计,在白垩纪末,生物圈有2868个属,到了第三纪初就只剩下1502个属,灭绝率达52%,种的灭绝率达85%,受影响最大的是陆地上的恐龙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海洋底栖生物类别。
其灭绝率为:淡水生物达97%、海洋浮游微生物为58%、海洋底栖生物为51%、海洋游泳生物为30%。
除了恐龙灭绝之外,曾在前4次大绝灭中都得以幸存的菊石最终还是灭绝了。
而由于某种原因,某些物种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鳄鱼、海龟、蜥蜴、哺乳动物以及鸟类都顺利渡过这场危难。
恐龙及其同类的消失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登场提供了契机。
2.二: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不少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的程度相对来说比较小。
一些研究显示,这次灾难造成了60个科的海洋生物灭绝,科的灭绝率大约是1/4。
还有研究认为,在三叠纪末期至少有两次灭绝时期,相隔1200—1700万年。
但不论是单一的大灭绝还是几个连续稍小的灭绝,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
三: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
这是地球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全部灭亡。
曾普遍生长的舌羊齿植物群,二叠纪末几乎全部绝灭;早古生代繁盛的三叶虫全部消失;蜓类原有40多个属,该世结束时全然无存;菊石有10个科绝灭;腕足类在同期大约有140个属所余无几。
总共57%的科、83%的属(53%的海洋生物的科, 84%的海洋生物的属,大约96%的海洋生物的种,估计有70%的陆地生物包括昆虫的物种灭绝了。
历史上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历史上的五次物种大灭绝1、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奥陶纪——海洋无脊物动物的全盛时期奥陶纪历经6500万年。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奥陶纪生物奥陶纪生物奥陶纪化石奥陶纪简介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
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
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
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奥陶”一词来源“奥陶”一词由英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pworth)于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于英国阿雷尼格(Arenig)山脉向东穿过北威尔士的岩层,位于寒武系与志留系岩层之间。
因这个地区是古奥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奥陶纪生物演化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
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
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
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奥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
浅谈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
论地质历史上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课本里面介绍了七次生物大灭绝,分别发生于:远古宙末、寒武纪末、奥纪末、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末、二叠纪末、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
但是现在很多资料都没有将远古宙末和寒武纪末列入生物大灭绝的围。
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元古代时期即远古宙末时期,埃迪卡拉动物群的消失也代表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但那时以菌藻为主,缺乏化石记录。
所以这一说法还未得到真正的确认。
另一方面,一般认为,地球地质史上有六次大规模生物灭绝,第一次发生在寒武纪与奥纪之交,距今约5.1亿年前。
多种手段绝对年龄的测定表明,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年代为距今6亿8千万年至6亿2千万年。
1974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将埃迪卡拉动物群确定为前寒武纪晚期的动物群。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5.42亿年,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
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是显生物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
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综上所述,寒武纪是生物大爆发而非生物大灭绝的时期。
因此,我今天着重介绍的是如下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具体容如下:第一次生物大灭绝1、名称:奥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2、时间:约4.39亿年前3、简介: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
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
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
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奥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题1大数的认识人教新课标(附答案)
四年级上册 1 大数的认识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22分)1.云南省的总面积是三十九万四千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八位。
这里的“三十九万四千”,写作:()。
2.在数位顺序表中,亿级包括的数位有()、()、()、()。
3.从个位起第八位是()位,它的右边是()位,左边是()位。
4.一个数是由8个十亿、9个百万、7个千组成,这个数写作(),读作()。
5.6734000706读作(),3在()位上,表示(),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6.在算盘上拨8,上方拨()颗珠,下方拨()颗珠。
7.20与最小的自然数的差是()。
8.一千万是()个十万,100个十亿是()。
9.在7和9之间添上()个0,才能成为七亿零九。
10. 一个八位数加上9后成为一个九位数,这个八位数最大是(),最小是()。
二、判断题。
(每题1分,共6分)1.计算器上的“+”、“-”、“×”、“÷”是运算符号键。
()2.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3.万级的计数单位有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
()4.675000000000改写成用“亿”单位的数是6750. ()5.200702007读作二亿零七十万二千零七。
()6.大西洋的面积为93370000平方米,93370000中两个“3”大小相等。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每题1分,共5分)1.万位、十万位、千万位、亿位等都是()。
A.计数单位 B.数级 C.数位2.下面各数中,读两个零的数是()。
A.803400 B.34008067000 C.206067003.下面式子错误的是()。
A.4029000≈402万 B.4690000=469万 C.67640000000≈676亿4.下面各数最接近1亿的数是()。
A.100000010 B.99999999 C.10000000015.计算器上的“CE”或“AC”键是()。
A.开关键 B.清除键 C.运算键四、读出或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浅谈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
. .. .论地质历史上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课本里面介绍了七次生物大灭绝,分别发生于:远古宙末、寒武纪末、奥纪末、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末、二叠纪末、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
但是现在很多资料都没有将远古宙末和寒武纪末列入生物大灭绝的围。
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元古代时期即远古宙末时期,埃迪卡拉动物群的消失也代表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但那时以菌藻为主,缺乏化石记录。
所以这一说法还未得到真正的确认。
另一方面,一般认为,地球地质史上有六次大规模生物灭绝,第一次发生在寒武纪与奥纪之交,距今约5.1亿年前。
多种手段绝对年龄的测定表明,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年代为距今6亿8千万年至6亿2千万年。
1974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将埃迪卡拉动物群确定为前寒武纪晚期的动物群。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5.42亿年,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
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是显生物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
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综上所述,寒武纪是生物大爆发而非生物大灭绝的时期。
因此,我今天着重介绍的是如下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具体容如下:第一次生物大灭绝1、名称:奥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2、时间:约4.39亿年前3、简介: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
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
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
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奥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题1 大数的认识_人教新课标(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 1 大数的认识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22分)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1.云南省的总面积是三十九万四千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八位。
这里的“三十九万四千”,写作:()。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在数位顺序表中,亿级包括的数位有()、()、()、()。
3.从个位起第八位是()位,它的右边是()位,左边是()位。
4.一个数是由8个十亿、9个百万、7个千组成,这个数写作(),读作()。
5.6734000706读作(),3在()位上,表示(),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6.在算盘上拨8,上方拨()颗珠,下方拨()颗珠。
7.20与最小的自然数的差是()。
8.一千万是()个十万,100个十亿是()。
9.在7和9之间添上()个0,才能成为七亿零九。
10. 一个八位数加上9后成为一个九位数,这个八位数最大是(),最小是()。
二、判断题。
(每题1分,共6分)1.计算器上的“+”、“-”、“×”、“÷”是运算符号键。
地球一共灭亡了几次
地球主要经历了五次大灭绝,第一次发生于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第二次3.65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第三次发生于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第四次发生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最后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有人推测,地球诞生至今的45亿历史中,曾数度诞生过生命。
在我们这一代文明形成之前,地球上就很可能存在过若干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但不幸毁灭于一场核大战或特大的自然灾害。
有人根据考古发现的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推断,可能20亿年前地球上存在过高级文明生物。
地球发生大灭绝的原因:
1、陨石撞击说
有些科学家认为,陨石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
如果这种撞击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在全球产生一股毁灭性的冲击波,引起气候的改变和生物的死亡。
2、超新星爆炸说
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在数百数千光年内的的一颗衰老恒星的爆炸产生的伽马射线强大的力量使得地球大气表面的臭氧层被破坏,导致大量的生物死亡。
3、气候改变说
有些科学家认为,气候的变化是形成这场大灾难的主要原因。
因为二叠纪末期形成的岩石显示,某些地区气候变冷形成了冰盖。
这些巨大的白色冰盖将阳光发射回太空,会进一步降低全球气温,使陆上和海上的生物很难适应。
生物大灭绝时间表
生物大灭绝时间表生物大灭绝时间表是指地球上历史上发生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导致了海洋和陆地上约75%的物种消失。
本文将分步骤阐述这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可能的原因。
第一步: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约6600万年前)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恐龙统治的时期。
最著名的物种,如霸王龙和三角洲龙也在这一时期消失了。
可能的原因是一颗陨石撞击地球,导致了全球气候剧烈变化和海洋酸化。
第二步: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约2.5亿年前)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消失了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
可能的原因是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导致大量毒气和火山灰进入大气和水中,破坏了生态平衡。
第三步: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约4.4亿年前)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海洋生物最为严重的一次,约85%的物种消失。
可能的原因是地球上的寒冰期导致海洋温度、盐度和氧含量的急剧变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第四步:志留纪-泥盆纪灭绝事件(约4.4亿年前)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导致了70%的海洋生物和30%的陆地生物消失。
可能的原因是地球上的氧气含量急剧下降,导致大气和海洋中的生态环境恶化。
第五步: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约5.4亿年前)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最早的一次,约65%的海洋生物灭绝。
可能的原因是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和巨浪等,导致环境剧烈变化。
总结: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是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的,如陨石撞击、火山活动、氧气含量下降和天灾等。
这些事件使地球上的生态平衡遭受了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消失殆尽。
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让晚上也有太阳的是谁】太阳也有个双胞胎!每2700万年回来一次,恐龙灭绝都是它的锅!
【让晚上也有太阳的是谁】太阳也有个双胞胎!每2700万年回来一次,恐龙灭绝都是它的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一片英仙座尘埃云的射电巡天数据。
这片尘埃云距离我们600光年,是新生恒星的温床。
研究人员将诞生不足50万年的恒星称为“0级恒星”,将诞生超过50万年但不足100万年的恒星称为“1级恒星”。
他们从中发现了45颗孤星,19个双星系统,5个多星系统。
在双星系统中,所有彼此相隔500AU以上的双星均为“0级恒星”,它们排列在周边蛋形尘埃云的轴心上;“1级恒星”彼此距离较近,大约相隔200AU 左右,且并未排列在“蛋轴”上。
[AU:天文单位,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
]研究人员运行了多种数据模型,发现只有当模型设定为所有恒星都有双胞胎共同诞生时,才能够再现数据。
因此,他们认为,所有(后修正为大多数)恒星诞生时可能都有一位同胞兄弟。
银河系内存在大量双星系统及三星系统。
多年来,天文学家一直好奇,它们究竟是共同诞生,还是相遇后互相吸引而形成。
科学家倾向于前者。
几十年来,模拟实验表明,几乎所有恒星诞生之初都是多胞胎,随后才渐渐分离。
不过,支持此结论的经验证据并不多。
因此,这项新研究才如此激动人心,它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
不过,即便太阳存在同胞兄弟,我们也很难发现它了。
比邻星是离太阳最近的一颗恒星,它距我们268,770AU(4.22光年)之远。
然而,还存在这么一种假说:太阳有一位暗黑双胞胎,会时不时回来捣乱。
科学家将它命名为涅墨西斯,即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
科学家认为,它也许是地球每隔2700万年就会爆发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也就是说,恐龙灭绝是它的锅。
它可能是一颗红矮星或棕矮星。
目前,我们并未发现涅墨西斯的踪影。
不过,它确有可能是太阳失散已久的同胞兄弟。
地球历史上的六次物种大灭绝事件
地球历史上的六次物种大灭绝事件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志留纪初期。
原因是伽马射线照射地球,致使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动物便荡然无存。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3亿5千万年前。
由于地幔运动,一股巨大的岩浆爆出地表,释放出温室气体,导致陆地植物繁茂,陆地植物制造出大量土壤流入海中滋生了大量藻类漂浮在海面,使海洋生物窒息而死,鱼类上岸进化成为两栖动物。
部分植物摆脱海洋登陆,客观上为生物界的发展奠定了条件,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鱼类的时代。
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第三次物种灭绝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具体原因不明,可能是大规模火山爆发导致环境变化也可能是陨石撞击。
这一时期毁灭了70%的陆生物种和95%的物种灭绝,被公认为地球五次大灭绝中最惨重的一次,爬行动物时代。
第四场物种大灭绝发生在三叠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
延续了约5000万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
原因是地幔运动产生的压力致使盘古大陆分裂,海水停止流动,气温上升,空气中充满有毒气体。
三叠纪晚期出现了两脚行走的爬行动物,为恐龙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这次的灭绝灾难相对较小。
裸子植物时代。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
在五次大灭绝中,这一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14000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而闻名,这次灾难中绝灭的还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至于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
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恐龙的时代。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现代,由于人类破坏环境,无止境的索取资源,捕杀野生东西,毁灭森林,导致无数物种灭绝,史上最残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 察l l
星 际发现超 复 杂有机 分 子“ ” 蒽
西 班牙卡纳利 天文研究所 (A 与德 I C)
美 开发 出观 察植 物细 胞壁 新法
为 了更好 地将 植物 转换成 生物 燃料 ,
美分离 出艾 滋病 毒株 的 强 力抗体
最 新 一期 美 同权威 杂 志《 学 》 科 发
州 大 学 天 文 学 家 苏 萨 那 (u aa I eis 美 国能源部 劳伦斯 ・ S sn g s l a 利弗莫 尔实验室 、 劳伦 表 两份 报告 , 时间引来 无数关 注。长 一 G n ) 人 , 英仙座 C ri 5 旱附近 的 斯 ・ 克利 国家实验 室 以及 国家可再 生能 期 以来 让科 学 家头 痛 不 已的艾 滋病 疫 rf 等 h 在 ens 2 伯 星 际 介 质 中 , 识 一 种 有 机 分 子 【 鉴 蒽 源 实验室 的研究 人员合 作 , 用不 同的显 苗 研究 似 乎有 了突破 性进 展 。美 国科 采 (nhaee 中文 音 同恩 , atrcn , 俗称 绿 油脑 ), 微方法 , 】 深入到百 日草 叶片细胞 的深处 , 在 学 家从 艾 滋病 毒感 染 者血 中分 离 出能
过 。 在 生 物 系统 中 , 种 分 子 的 氧 化 状 态 管 状 细 胞 , 责 将 水 和 矿 物 质 从 根 部 运 输 好 比 找 到 了 艾 滋 病 的 致 命 弱 点 — — “ 这 负 命
形式是相 当常见 的; 在地球上 , 氧化葸是芦 到 叶 片 。其 木质 部 含 大量 纤 维素 和 木质 门” 。盖里 ・ 纳布尔博 士坦 言发现 了艾滋 荟属植物 的基础成分 , 含有消炎性质 , 因此 素 , 是近年来生物燃料的研究重点。 广泛应用往各种生物相关 产品中。在地球 这么普遍 的化合物 , 竟也可 在太空 中发 子结 构知 之甚少 。此 次 , 研究 人员利 用原 病毒 的命 门之后 , 寻找针对 “ 门 ” 命 位点 盖里 . 纳布 尔在研 究过程 中遇 到的 过去人们对 植物细胞壁详 细的 维分 的抗体细胞更加困难。
像 蒽这种复杂 的碳 氢化合物 , 受到 紫 形为卵 圆形 至长椭圆形 , 叶全缘 , 上被短刚 艾 滋病毒要 感染人 体细胞 , 首先 和人体 外辐射影响 , 再结合水 和氨等化合物后 , 就 毛 。头状花 序单 生枝端 , 梗甚 长 。其 幼苗 免疫细胞上 的一种 叫C 4的受体分子结 D 可以合成氨基 酸等有生 物 、 与生命 发展 相 的 叶片为深 绿色 , 有大 量 的叶绿体 和丰 合 。尽管艾 滋病毒万分 “ 猾” 善于变 含 狡 , 关 的基础分子 。而到 目前为止 , 蒽只发 现 富 的单细胞 , 可在 培养 液 中生 长数 天。在 化 , 它们用 来 与C 4 但 D 受体分 子结合 的 于 陨石 中 , 还未 曾在 星 际 空 间 中侦 测 到 培养过程 中 , 其细胞形状会 发生改变 , 形成 最初位点却基本不变化 。这次 的发现就
人下一步就是要在这个分子云中搜 寻氨基 详细研 究百 1 的细胞 、 3草 细胞 亚结构 以及 质转换成可 以制造抗体 的疫 苗也是一个 酸 的存在。 细胞壁 组织 的精 细结构 , 甚至 可 以对 单细 非常艰难 的过程 。病毒实验室研究员在
从 18 年代 开 始 , 文化 学家 们在 星 际 胞 进 行 化 学 成 分 分 析 。 这 对 评 估 植 物 的 各 一 名 6 岁 黑 人 同性 恋男 子 的 血 样 中 , 90 天 0 探
现 , 示 星 际 物 质 中 必 定 也 会 进 行 如 同地 子 力 显 微 镜 、 光 显 做 镜 及 以傅 氏 转 换 红 最 主 要 的挑 战 , 去 设 计 一 种 可 以 制 造 显 荧 是
球上一样的生物前期化学作用 。苏 萨那 等 外线光 谱分 析仪 等不 同的显微 方法 , 以 抗体 的蛋 F 质。而且 , 得 _ 1 把设 计好 的蛋 白
杂有机分子造成 的。既然这些复杂有机分 可 以大大提高人们对 细胞 壁分子结构 的理 路 。随后 , 目组从 这三个抗 体 中进一 项 子在星际空间中相当普遍 , 因此它们很可能 解 。同时 , 高分辨率 的结构模 型 , 对于将生 步分离 出两个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艾滋
介质中侦测到数百种漫射光谱带 , 但其中许 种化 学 反 应和 酶 处理 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意 测 到了能生产 针对 “ 门” 罩 的抗 体细胞 ,
多 尚无法鉴识 来 , 只能确定这些光谱带 与 义。 星际物质有关。苏萨那等人的这项发现 , 显 示这些光谱带很 可能就是像萘或蒽这些复 物细胞表面 的能 力 , 并结合 化学成分分析 , 并通 过复 杂的 程序 , 仅有 80万分 之 在 0 尔博 士 用海 底捞 针 来形 容 寻找 抗体 之 科学 家表 示 , 拥有 在纳 米尺 度观 察植 一 的几率 中发 现 了 3 个有效 抗体 , 纳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