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金融调控

合集下载

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宏观分析

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宏观分析

中文摘要迄今为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所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仅次于美国。

本文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的国际直接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广东省跨国投资的宏观分析以及对广东省区位特征的分析,采用理论分析与数据分析互为补充的方法,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与《历年广东统计年鉴》整理出相应的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在近年来政策因素、成本因素的影响正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广东省吸引跨国投资的主要区位特征集中于经济环境因素、集聚经济因素。

同时立足于此,对广东省及中国的产业转移及升级做出展望,并对广东省今后如何发展区位特征优势、增进区位优势做出总结。

1.引言1.1选题的背景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序幕。

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局统计,1980年中国FDI总量为0.57亿美元,1990年上升到34.9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60倍;2000年进一步提高到407.2亿美元,又比10年前增长了近11倍;2010年中国FDI达到了1057.4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2000年增长了约1.6倍。

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地区。

90年代中期,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吸收国,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27美元,累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4460亿美元,吸收了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的10%以上。

1979一2012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12761.08亿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所下降,但总的来看仍位居全球第二,发展中国家之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图1.1 中国外资投资概况图1.1显示了1979一2012年中国外资投资概况。

如图所示,1979一2009年间,除了在2003年受到SARS的干扰和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投资金额有所下滑外,即使08年以来全国进入艰难的产业升级转型期,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整体趋势也是不断上升的。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已经成为中国最繁荣的省份之一。

尽管如此,该地区仍面临着一些协调发展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指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提出的策略建议。

一、资源短缺问题广东省区域面积较小,资源有限,尤其是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减少,人口密度大。

因此,如何协调资源的分配,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当前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策建议:1.大力开发新能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水资源的使用。

2. 鼓励高端技术、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3. 加强环保和资源保护的工作,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推广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工厂和环保型城市。

二、大城市与小城市发展不平衡问题广东作为一个大省,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发展不平衡。

一些大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小城市经济薄弱,缺乏投资和发展机会。

这样的不平衡发展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限制。

对策建议:1. 避免只注重大城市的发展而忽视小城市的发展,提高小城市的发展水平,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2. 对于优先发展的大城市,应加强规划控制,控制其扩张速度,促进小城市和乡村的开发。

3. 支持小城市的发展,鼓励发展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模式,强化小城市的城市管理和规划,提高其吸引人才和资本的能力。

三、城市交通问题广东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交通问题是制约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规模的人员流动、车辆高速增长,形成了城市拥堵、交通瓶颈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产生活效率。

对策建议:1. 制定综合交通规划,构建一个高效、安全、绿色、智能的城市交通系统,并推广新能源车辆等绿色交通工具。

2. 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站点,促进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的建设,提高人口出行的便捷性。

3. 通过控制私家车的数量、限制进城,加强收费管理,改善城市拥堵状况,减少尾气污染。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广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快速,但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加剧、资源匮乏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广东需要采取一些对策建议。

首先,广东需要在区域发展方面进行协调。

目前,广东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经济落后。

为了实现平衡发展,广东需要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并加强与内陆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还需要加强经济转型升级,将目光放在发展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方面上。

其次,广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广东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

为了减少污染,广东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并加强监管力度。

此外,还可采用新技术和新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广东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广东是中国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资源。

为了避免资源匮乏,广东需要加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并加强对资源的保护。

另外,还需要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协调。

综上所述,广东地区需要在区域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加大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广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政策调控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政策调控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政策调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日益凸显出来。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速度等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有地理、自然等因素所致,也与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控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政策调控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1.地理和自然条件差异导致的差异不同地域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更容易发展海洋经济。

而内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和资源短缺,发展相对滞后。

这些地理和自然条件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直接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发达地区多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而欠发达地区则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

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3.人口和人力资源的差异导致的差异人口和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人力资源数量存在较大差异。

人口较多的地区往往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推动经济发展;而人口较少的地区则受限于市场规模和人力资源短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二、政策调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产业政策的调控地方政府通过出台产业政策,引导和促进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例如,鼓励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等。

通过政策调控,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向高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2.基础设施投资的调控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区域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

优化基础设施配置,既可以提高地区经济的生产效率,也可以吸引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3.金融和财政政策的调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调整金融和财政政策,提供对不同地区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吸引企业和资本向特定地区流动。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引言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到201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波澜壮阔又坎坷艰辛的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①,我国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122亿元,居世界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178美元,比1978年的人均不足200美元增长了46倍。

我国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进入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了大量资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要素资源,并逐渐形成了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中心”,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外围”的典型经济地理发展格局,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新的重大判断,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影响并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下面本文将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脉络及其解决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各省区市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与合作。

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从建国初期的生产力均衡布局转变为非均衡发展,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进而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包干及分税制等政策对地方政府下放权力,并向沿海地区实施政策倾斜,建立沿海多个经济特区和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鼓励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理环境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市场经济的推行加剧了这种区域间的差距,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市场经济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市场经济的推行使得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却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化水平不均区域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而内陆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规模较小。

2.城乡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缓慢。

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人口流失、经济支撑能力减弱等问题。

3.收入分配不均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带来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居民相对富裕,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较低。

二、市场经济导致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市场经济导致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我国各地的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内陆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

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政策扶持不均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政策扶持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政府资源有限,对于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程度不同,导致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3.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联系和发展至关重要。

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遗留问题,内陆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解决市场经济下不平衡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补贴和鼓励创新等方式,引导资本和技术向这些地区流动,促进其经济发展。

区域金融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金融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

明该区域将获得越多的有效金融配置资源 , 国金 源配置效用三者之间 的关系 , 下表来看 , 全 从 统计结
融 资 源配 置 在该 地 区 的 比重 也 就 越 大 。 因此 , 融 果 十分 显 著 。这 说 明 当金 融 生 态距 离 指数 越 大 、 金 金
资源置效用应该与人均 G P和人均 G P D D 增长率 融生态协调指数越高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用越好时 ,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总是伴随着较高的固定资产 实证分析 , 最后对如何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 投资率 , 这也折射 出我 国各省 、 自治 区和直辖市对 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关 的政策建议 金融资源的需求是极其强烈的。 但是我 国金融资源 金融 配置 促进 经 济发 展 的一 般机 理分 析


关于金融配置对经济发展促进机制 的研究 由 有全 国 6 . 4 %的金融资源配置 , 2 而东北 3省仅获得 来 已久。16 99年 , 戈德史密斯用实证 的方法分析了 85 中部 7省 区获得 l.%, .%, 43 西部 l 个 省 区获 得 3 国家 的金 融结 构 与金 融发 展 的关 系 , 为 经济 1 5个 认 l% 。 非均衡 的金融资源配置带来 了非均衡的区 与金融存在一种粗略的平行关 系。 3 而在 l7 年 , 9 3 罗 域经济发 展 , 正如李旭旦 所说 : 东部 的存贷款余额 纳德 ・. I 麦金农 与爱 德华 ・ 肖提 出的 “ 金融 抑 制论 ” 与
经 济研 究
《 理论探索》o8 2o 年第 6 总第 14 ) 期( 7期
区域金融差距与 区域经济发展
汤 学 兵
( 中国人 民大学 , 京 北 10 7 ) 0 82
[ 摘要] 无论从金融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的一般机理分析 , 还是从我 国区域金融 差距 与 区域经 济发展 的 实证分析 , 可以看 出地 区间的金 融差距 可 以集 中解释地 区间的发展 差距 。 都 而地 区间金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泰尔指数法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用于衡量收入、财富、资源等的不均衡程度。

本文将基于泰尔指数法对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收集广东省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数据,包括金融机构数量、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金融从业人员数量等,这些数据可以从相关部门或者机构获得。

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并进一步计算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泰尔指数 = (Ni/N) * (1 - (Si/S)^2),其中Ni为第i个区域的金融发展指标,N为全部区域的金融发展指标总和,Si为第i个区域的金融发展指标的平方和,S为全部区域的金融发展指标的平方和。

通过计算各地区的泰尔指数,我们可以得到广东省金融发展的不均衡程度。

泰尔指数越大,表示金融发展差异越大,反之表示金融发展差异越小。

将各地区的泰尔指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到广东省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

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一些解决方案来减小地区之间的金融发展差异。

加强落后地区的金融服务能力,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在落后地区,推动金融机构资金向落后地区倾斜等措施。

我们需要对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总结,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金融发展差异的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因素,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全省金融发展的均衡。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金融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找出导致金融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广东省金融发展的均衡。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开、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

在推进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广东省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我建议,广东省政府应该通过完善规划和政策,推动发展重心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支持力度,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

广东省城乡差距拉大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广东省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

广东省还面临着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并推动绿色发展,广东省政府应该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并加大对环保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

广东省还应该加强与邻近省份、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治理合作,共同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

广东省还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

为了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广东省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和留用力度,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同时还要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本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广东发展。

广东省还要加强与其他省份和国家的经济合作。

通过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广东省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

广东省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广东省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平衡发展、城乡差距拉大、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

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广东省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推动发展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强环境治理、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和留用力度、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合作等。

通过这些措施,广东省可以实现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区域发展。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差距悬殊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地区差异大。

珠江三角洲县(市),毗邻港澳、紧靠大中城市,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东西两翼和山区县(市),虽然拥有比较丰富的地域自然资源,但大部分县(市)未能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形成主导产业,以致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2001年珠江三角洲所属的11个县(市),面积和人口分别只占全省71个县(市)的13.56%和13.63%,GDP占了30.94%,财政收入更占35.88%;人均GDP达15062元。

东西两翼各12个县(市)和山区49个县(市),面积分别占全省71个县(市)的8.66%、25.97%和67.57%,人口分别占25.40%、25.80%和56.17%,GDP占24.85%、20.51%和52.02%,财政收入分别占21.14%、13.67%和51.48%;人均GDP分别为6491元、5277元和6147元。

珠江三角洲县域人均GDP是粤西的2.85倍。

人均GDP最高的惠阳市达20723元,最低的五华县只有2116元,前者是后者的9.79倍。

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鹤山市达650元,而惠来县只有50元,相差12倍。

(二)财源拓展困难,财政拮据问题突出财源拓展困难,财政入不敷出足我省县域经济的突出问题。

全省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的有47个县(市),占县(市)总数的66.2%。

2001年全省71个县(市)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81.65亿元,仅占全省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的7.04%,占市本级和县区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的9.59%;财政支出为197.58亿元,缺口超过100亿元。

相当一部分县(市)的财政都是“吃饭财政”,根本没有财力搞经济建设。

财政供养人员严重超编使拮据的县域财政雪上加霜。

尤其在乡镇,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许多乡镇,财政供养的人员超出编制2至3倍。

在部分缺乏就业岗位的欠发达地区,“吃财政饭”成为“有关系”人员的就业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内地广东省与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之间的合作发展区域,被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核心区域之一。

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下面将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现状1.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其中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

澳门也在发展中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广东省内涵盖股票、债券、保险、期货等多个金融服务板块,成为内地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金融创新的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进金融创新,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

同时,政府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业务,推动粤港澳金融业务的互联互通。

3.区域间金融合作不断加深: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在政策沟通、合作交流、机构互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不断加强区域间的金融合作,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存在问题1.金融业竞争压力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内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业相对发达,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金融机构,而广东省的金融业相对滞后,与香港的差距较大。

2.金融监管体系亟待完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快速,但金融监管体系较为分散且存在缺陷。

各地区间的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3.人才短缺与培养不足: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但目前仍然存在人才短缺和培养不足的问题。

在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吸引和培养高质量金融人才成为一大挑战。

三、对策1.推进跨境金融合作: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的协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粤港澳金融业务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金融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加强金融监管合作:通过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相互认可和合作共治,提高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有效性,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区域经济及金融发展差异思考

区域经济及金融发展差异思考

区域经济及金融发展差异思考所谓区域金融,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金融运转情况以及在时空分布上的相关状态。

而区域经济当中包含不同的区域金融形态,并对区域金融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一般情况下,区域金融会随着区域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并在不同的区域经济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区域金融形态。

也正是由于这种联系性和差异性,才使我国的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合理和完善。

地区金融作为金融体系以及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区域性,区域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不仅反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也从一定层面上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因此,不同地区的金融体系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差异性是区域金融的首要特点。

第二是差异性,由于区域金融是一个地区区域经济状况的体现,所以,区域金融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区域发展情况的影响。

我国地域较为辽阔,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这就导致以地区经济为主的区域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第三是区域金融还具有较强的流通性。

由于区域金融的标新形式是货币,而货币最重要的一个性质就是流通性,所以,受到货币性质的影响,区域金融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流通性。

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二者之间的联系,不仅十分密切,而且互相影响。

一方面,一个地区的金融结构由该地区的经济结构所决定;另一方面,金融结构的不同,也会相应的改变该地区的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这两者之间在存在着联系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与区域经济相比,区域金融对市场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能力,并能根据市场情况作出及时的反映。

与区域经济相比,区域金融也更容易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稳定性相对较差。

1.对区域金融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区域经济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是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解决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首先要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加以掌握,并且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合理规划。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区域金融的研究还很不成熟,为了促进本地区的金融发展,政府常常对一些较为成功地区的金融发展模式,进行盲目地借鉴[1]。

广州金融业发展趋势及问题研究

广州金融业发展趋势及问题研究

广州金融业发展趋势及问题研究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不断开放与创新,加大金融业支持力度,促进了金融业的平稳快速发展,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本文利用2008年和2004年广州市两次全国经济普查翔实的数据资料,对广州金融业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把握发展趋势,并通过与国内主要城市的对比,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发展对策。

一广州金融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广州金融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作为着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地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广州金融业逆势而上,2008年金融业在总量规模、竞争实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等方面与2004年相比,都有了大幅地提升。

(一)金融业发展加快,支柱地位日益提高作为广州市的新兴服务业,金融业已经成为广州市第三产业中快速发展的新亮点。

2005~2008年,金融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达18.9%(可比价增速),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高出了4.4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金融业年均增速是最快的。

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对广州经济的贡献也在逐年加大。

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核算结果,广州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90.33亿元,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46.27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1%,比重较2004年经济普查提高了2.2个百分点;2008年经济普查与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对比显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3.9%上升为2008年的5.4%,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见表1)。

从2007年开始,金融业已成为广州市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

表1 2004~2008年金融业增加值情况(二)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壮大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广州市支持金融业发展意见的若干实施细则》和《广州市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推动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提出引进金融机构、金融人才和建设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广州地区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形成了一个以银行业为主导,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行业逐步发展,其他相关金融配套行业为补充,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

各省发展经济的优劣势

各省发展经济的优劣势

北京市优势: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对外交往的中心。

其航空和铁路客货流量全国第一。

劣势:周边各省市经济欠发达,缺少明显的分工合作,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缺乏上下游产业链条。

天津市优势:区位和交通、资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优势;滨海新区的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服务、区域功能和技术等方面优势。

劣势: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与国内大城市比尚有差距,国企资金占用大、效率低,民营经济发展不足。

河北省优势:河北省位于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基地,同时又是矿产资源大省。

劣势:河北省能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

但农业生产力偏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薄弱。

山西省优势:首先,山西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优势;其次具备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且有一定的人力资本素质。

劣势:山西资本相对稀缺;传统落后部门或地区和先进部门或地区并存;技术创新水平上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内蒙古自治区优势: 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在优势大。

劣势:在自然资源的组合匹配条件不理想,水资源相对短缺,自治区是全国自然资源组合条件最差的省区之一。

辽宁省优势:港址资源众多、鱼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较多;工业科技及人才优势。

劣势: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低,后备资源不足,环境与生态的脆弱,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待业。

吉林省优势:具有鲜明的汽车产业优势;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有重要资源的天文优势;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产业基地。

劣势:自然地理条件的诸多限制性因素、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明显、市场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省优势:农业发达,粮食商品量、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工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劣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大需求对经济拉动力不协调、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上海市优势:金融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服务业高度发达;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占中国的十分之一;拥有雄厚的人才实力;周边拥有江浙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制造能力强,产业链完整,企业群密集。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研究
杨晓龙 伍 艳
60 4 ) 10 1 ( 西南 民族 大学 经 济学 院 ,四川 成 都
摘 要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各地 区金 融发展 呈 现较 大 的不平 衡 性 ,一 个重 要 的原 因是 我 国金 融发 展 是
由政 府 特 别 是 中央 政 府 主 导 推 动 的 。 本 文 首 先 通 过 泰 尔 指 数 来 描 述 区域 金 融 发 展 的 不 平 衡 性 ,发 现 东 、 中 、


引 言
在改 革 开 放 和经 济 体 制 转 轨 过 程 中 ,我 国经 济 快 速 增 长 ,金 融 业 发 展 迅 速 ,金 融 资 产 迅 速 增 长 。 17 9 8年我 国 的金 融 资产 总 值 只有 2 2 5 2亿 元 人 民 币 , 到 20 0 5年 以 名 义 价 格 计 算 的 金 融 资 产 总值 已 超 过 2 00 5 0 0亿 元 人 民 币 ,在 3 0年 的 时 间 内膨 胀 了 10 0 多倍 。但 我 国 的 区域 金 融发 展 是 不 平 衡 的 ,地 区差
周 立 、胡 鞍 钢
( 0 2 通 过 对 中 国 各 地 区 20 )
行 而 采 取 的一 系 列方 针 、政 策 和 措施 的总 称 。 区域 政策 为 区 域发 展 战 略 服 务 , 中央 制 定 区域 政 策 的根
1 7 — 9 9年 金 融资 产相 关 比率 ( I 9 8 19 FR)及其 它 指标 的计算 ,分析 了中 国金融 发展 的地 区差 异及 其特 征 。
域金 融发展 。
— —
79— —
《 区域金  ̄
) 0 0第 3期 } 1 2
发现我 国各 区域 金融生 态存 在显著 差异 , 突出表 现在: 金 融市 场结 构 的 区域差 异 、金 融机 构 分 布 的 区域差 异 、金 融发 展 的 区域差 异 、财 政金 融 政 策 的 区域 差 异 以及信 用 体系 建设 的区域 差 异 等方 面 。谈 儒勇 和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广东省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经济区,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也越来越复杂和突出。

以下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问题一:发展不平衡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区域性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发展缓慢,从而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对策建议:1.改革资源配置机制,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增加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资源投入,加快地区发展。

2.继续优化城乡经济布局,建设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城市群,逐步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鼓励企业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市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问题二:环境污染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广东省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广东省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1.积极推动环保技术更新,优化工业结构,加强环境治理。

2.加强环保行政管理,制定并完善环保法规,提高环保管理水平。

3.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强能源互联互通,促进能源消费的合理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问题三:区域交通不便广东省境内交通状况不容乐观,路网建设不完善,交通拥堵现象严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也是制约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1.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资,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旅游服务质量。

2.完善公路和铁路网络,优化交通分布结构,优化交通管理,缓解交通压力。

3.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数量,保障交通安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问题四:创新能力不强广东省是中国最有活力和创新力的地区之一,但是广东省的创新能力还存在一些缺陷,如缺乏支持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体系,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等。

1.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加强科技和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金融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大湾区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同时也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

然而,随着大湾区金融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对大湾区金融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一、现状1.1政策环境:大湾区金融业的发展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

1.2金融基础设施:大湾区金融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包括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金融中心,以及一系列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为金融业的跨境合作和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便利。

1.3资金流动: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枢纽,资金流动相对便利,金融市场活跃,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4人才支持:大湾区聚集了大量金融人才,为金融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5创新发展:大湾区金融业在金融科技、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不断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为整个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问题2.1金融监管协调:大湾区内部涉及两个特别行政区和一个省份,金融监管体系相对分散,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监管协调仍存在一定的障碍。

2.2金融服务开放度:大湾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国际金融机构在大湾区开展业务的门槛较高,影响金融国际化水平。

2.3风险防范能力:大湾区金融业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包括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高。

2.4金融科技创新: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较为活跃,但在数据互通、监管合规、风险防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2.5跨境金融合作:大湾区金融市场跨境合作存在一定的障碍,包括货币政策、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影响了大湾区金融市场的整合发展。

三、对策3.1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大湾区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协调合作,建立跨境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指出了探讨的重点。

在重点分析了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乡差距较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区域规划和协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结了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景。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建议,有望为广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对策建议、区域规划、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重要性、前景。

1. 引言1.1 介绍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背景是一个历史积淀丰厚、实力雄厚的地区。

广东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临南中国海,是中国面向西南太平洋、东南亚、南亚甚至更远地区开放的前沿。

广东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社会最开放、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广东位居中国华南科教、交通、经济、金融等领域的中心地位,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一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和不平衡现象。

这种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广东整体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东需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衡提升,打破区域间发展壁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

只有实现广东全区域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

1.2 阐述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广东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11.30•【字号】粤办函〔2023〕316号•【施行日期】2023.11.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办函〔2023〕316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关于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反映。

省政府办公厅2023年11月30日关于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金融资源要素保障作用,全力推动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落实到县镇村,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建立健全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政策措施体系,推动金融资源进一步向县镇村倾斜、金融服务进一步向县镇村下沉、金融人才进一步向县镇村汇聚,在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和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彰显担当。

(二)基本原则——突出定位,协同发力。

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把握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的政治定位,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运用广东区域经济调控网络理论,可把广东省分为“以广州、深圳为金融中心的珠三角区、以外向经济为主的沿海区、以特色经济为导向的内陆山区”三大经济区域。

三大区域在人均GDP、产业结构水平、综合优势指数、区域金融结构方面都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

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可运用金融调控手段来缓解经济发展不均衡,包括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信贷政策的优化配置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调控货币政策信贷政策金融生态环境陈向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金融调控一、广东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网络按照广东省二十一个城市各自经济导向划分,本文把广东省分为三大经济区域:1.以广州、深圳为金融中心的珠三角区以广州、深圳为金融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包括的城市有: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佛山、惠州、江门、肇庆九市。

以广州、深圳为金融中心,其职能和经济影响力向周边城市辐射开去,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的增长轴,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两大城市为中轴的区域性金融地带。

广州作为华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融交易的总量居华南地区榜首,它作为区域性的贷款中心,票据、债券、外汇交易中心,金融支付结算中心,保险市场中心的态势逐步强化。

而深圳得益于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金融产业已具规模,外资银行数量和整个城市的资本竞争力均位居内地前列。

深圳聚集了大批的资金、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形成以深交所为龙头的资本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上开始发挥集散地的作用,作为全国证券交易中心和风险投资中心的态势正在显现。

显然,以广州、深圳两个大金融城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2.以外向经济为主的沿海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随着生产成本的逐渐上升,外部经济的缩小,近年来各生产要素开始不断流向珠三角SOUTHCHINAREVIEW/DECEMBER200729不发达的东西两翼地区,也就是沿海地带。

凭借其沿海港口优势承接珠三角地区的扩散效应,沿海城市已成为外向型经济的新亮点,不断拉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些沿海城市包括:湛江、茂名、阳江、汕头、汕尾、潮洲、揭阳七市,我们将这七市归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沿海区。

3.以特色经济为导向的内陆山区云浮、清远、韶关、河源、梅洲五市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

山区交通虽然不如其他两个区域发达,其经济实力也不如其他两区强,但山区有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并具有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着力发展特色经济,五市有着相同的发展方向。

二、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1.人均GDP和主要经济指标的差距逐年扩大人均GDP反映区域综合经济水平。

2006年,人均GDP珠三角为47094元、东翼11325元、西翼13637元、山区10717元。

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为40259元,沿海东西两翼地区为21867元,山区为8930元,三大区域经济差距成阶梯状倍数。

从2000~2006年人均GDP变化曲线可以看到,沿海东西两翼地区与山区两地的人均GDP增长曲线较为平缓,相互之间的差距没有明显变化。

而珠三角的人均GDP增长曲线较为倾斜,与两个地区的差距逐年扩大(如图1)。

数据表明,2000年,珠三角人均GDP是其他两个地区的2.8~3.8倍;到2006年,差距扩大到了3.5~4.4倍,这一数据可见广东省内区域经济的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

另外,各区域GDP总量占全省比例极不平衡。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珠三角、东翼、西翼(东翼和西翼为沿海区)和山区分别占全省GDP的75.2%、9.5%、6.8%和8.5%,珠三角占全省GDP的75.2%,而其他三个区域不到四分之一。

2006年,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珠三角占全省GDP的近80%。

2006年,珠三角占全省GDP的比例比2000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其他三个区域占全省GDP的比例则分别由2000年的9.5%、8.5%、6.8%下降到2006年的6.7%、7.6%、6.2%(见表1)。

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也相差悬殊,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2006年,珠三角与沿海区和山区工业增加值的相对差距在18~22倍之间,一般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相对差距在17~22倍左右,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的相对差距在7~12倍之间,外贸出口的差距则高达120倍,较之2000年几大区域间的相对差距更加明显(见表2)。

2.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大工业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反映了广东各区域间工业化水平的差距,从而导致全省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从整体上看,广东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在广东工业中的比重已居于主导地位,但省内各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2005年广东省各区域的产业结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工业化成熟期,第二产业比重达50.92%;而非珠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30SOUTHCHINAREVIEW/DECEMBER2007SOUTHCHINAREVIEW/DECEMBER200731三角的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仍是较高的,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沿海区和北部山区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为18.64%和26.75%;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仅分别为44.58%和38.90%(见表3)。

从2000年、2003年和2005年广东省各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表中可以看出,沿海和山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一直发展缓慢,远远比不上珠三角的产业升级。

3.综合优势指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工业化水平是最重要的指标,广东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山区大致处于工业化初期,沿海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之间,珠三角则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可见,工业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差异是广东区域经济差距存在和扩大的关键。

但经济发展是否合理不是仅从工业化水平指标便可反映出来的,还要从各方面的综合指标分析。

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评价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综合优势,通常是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的。

这一评价体系主要从4个指数(城市质量指数、人口经济结构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发展需求指数)、10个指标(人均GDP、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土地产出率、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表12000~2006年广东各区域GDP占全省比例(单位:%)2000年75.29.58.56.82001年76.38.78.56.52002年77.58.18.26.22003年78.57.57.96.02004年79.17.27.66.12005年79.46.87.76.12006年79.66.77.66.2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表22000年与2006年广东各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例(单位%)珠三角8065.873.192.2东翼9.54.17.74.6西翼6.22.85.42.1山区4.42.96.51.1珠三角86.567.073.395.6东翼3.93.17.02.5西翼4.93.15.90.8山区4.73.910.6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贸出口总额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2000年2006年表32000年、2003年、2005年广东省各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地区珠三角沿海区北部山区数据来源:《2005年广东省统计年鉴》2000年5.80:49.57:44.6323.02:41.87:35.1l31.98:36.78:31.242003年4.1:52.4:43.520.5:43.5:36.028.4:38.2:33.42005年2.76:50.92:46.3218.64:44.58:36.7826.75:38.90:34.35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教育支出、科技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投资效果系数、人均消费支出、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来评价某一地区或城市的综合优势。

在此摘选最近6年(2000~2005年)广东省21个市的综合优势指数。

各经济区域、各市综合优势指数是发展差距的定量反映。

综合优势指数以100为标准、100以上表示较强、100以下表示较弱(见表4)。

2005年与2000年对比得出,综合优势指数变动情况为:珠三角稳中略升,从140.4上升到141.5,五年间提升了1.1个百分点;山区上升最快,从47.6上升到51.8,提升4.2个百分点。

在21个地级及以上市中,5年间综合优势指数提升的有13个,分别是:广州、深圳、佛山、韶关、河源、惠州、中山、阳江、湛江、茂名、清远、潮州、云浮,表明这些地区在全省中的综合实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五年间综合优势指数下降的有8个,分别表42000~2005年广东21市综合优势指数2000年188.4345.0172.1101.4153.163.237.845.883.651.2164.3121.682.055.652.454.857.945.159.150.942.4140.458.447.60.772001年188.5345.6163.889.1153.262.740.745.285.848.5169.6126.382.855.353.162.055.945.060.846.239.3140.357.347.40.772002年188.6356.6161.990.6148.463.342.745.083.047.4163.0128.081.656.951.258.856.844.759.147.339.5140.156.947.80.792003年188.2362.9171.089.2149.465.544.845.787.745.4159.9133.679.657.052.360.755.445.461.747.839.7140.857.549.10.792004年190.8361.3160.093.8153.569.346.849.084.046.5162.5139.477.358.651.158.255.049.762.146.244.2140.957.852.50.782005年188.9357.9160.491.5159.768.549.545.684.945.9163.6144.879.459.454.560.954.249.364.345.342.8141.558.751.80.77地区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珠三角沿海区山区21个市变异系数数据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http://www.gdstats.gov.cn32SOUTHCHINAREVIEW/DECEMBER2007珠三角是:珠海、汕头、梅州、汕尾、东莞、江门、肇庆、揭阳市,表明这些市在全省中的综合实力相对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