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简要版

合集下载

马基(第一章)整

马基(第一章)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现代原始人 ——狼孩卡玛拉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只不过是歪曲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 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它不是由某个人的主
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力量、精 神。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绝对理念;毕达哥拉斯的数学 ;柏拉图 的善
人类也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 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 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 世界的总体看法 和根本观点。
人们认识和 改造世界所遵循的 根本方法的学说和 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 是统一的。哲学是系 统化、理论化的世界 观,又是方法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其历史局限性在于: 第一:机械性 它企图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把一切现象 都解释为机械运动,甚至把人也看成是机器,因此,也称 为机械唯物主义 第二:形而上学性,它不懂得世界和事物是历史地发展过 程,把世界和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的、永恒不变的,否认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不彻底性。他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即 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历史观上则陷入了唯心主义 第四:根本缺陷: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和世界中的关 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 ,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

马基论总结-全集

马基论总结-全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成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时代的需要本身即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什么?、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

2、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什么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事物。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3、实践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第一,客观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4、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践5、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6、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

第四,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马基重点整理

马基重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主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主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基知识整理

马基知识整理

马基主要知识点绪论:马克思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社会经济、政治运动的必然结果:A、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B、资本主义社会体系的构造及其内在矛盾逐渐显露;C、被雇佣劳动者开始独立行动,积极地主张自己的权益。

2、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结构马克思主义本质: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是研究自然、社会的普遍本质和规律。

世界观:个人对整个世界、对于一切事物的总观念或根本看法。

方法论:关于思维路径的倾向性意识;是对于已知的深度领悟和付诸应用。

马克思的几重属性: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马克思对于当代社会运动的指导意义:对于自然科学研究丰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对人文科学研究丰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是物质和意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它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本体论”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能否反映客观实在,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能否对存在产生反作用。

世界是什么是本质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是状态问题,世界与人的关系是人类问题。

世界与人的关系具有两重性:第一、改造与被改造(建设城市使之适应人的生存得出);第二、适应与被适应(人利用基因改造使自己适应环境得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于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于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基资料

马基资料
14、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规律是事物的体质联系、必然联系和稳定联系。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要受规律的支配。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意识积极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及行动。
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认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指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唯心史观则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社会发展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真有无限性。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9、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客观性 2、普遍性 3、多样性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遵循客观规律。

马基考试大纲

马基考试大纲

马基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介绍)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了解)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的定义)2.哲学的基本教派3.哲学物质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对立统一规律5.质量互变规律(质变和量变关系)6.驳斥之驳斥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课堂教学和重新认识的关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生产力的定义及其要素12.生产关系的定义及其要素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介绍)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几个关系:如产品和商品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关系,价值和价格关系,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劳动生产率关系2.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促进作用3.货币的基本职能4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5.剩余价值的定义及其产生过程6.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关系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三者关系8.资本的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9.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10工资的定义及其形式(介绍)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本质特征(了解)2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1.垄断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3.金融寡头如何握有话语权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第六章第七章1.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三阶段)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3。

马基

马基

马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p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3-14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 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p19-24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②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问题、指导社会生活实践,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防止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

③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相统一。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①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②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目的(增加的)1)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 2)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 提高个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4)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5. 哲学的基本问题1) 是什么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p29①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谁是世界的本源(本体论)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认识论)在(认识论)3) 依据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可划分为那两个流派p29i. 本体论:唯物主义:朴素、形而上、辩证唯心主义:主观、客观ii. 认识论:不可知论(休谟)可知论(马克思)6. 什么是认识(物质的定义及特征P31)物质的定义: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基资料(自己整理版)

马基资料(自己整理版)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答:1、意识和物质。

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表现在以下三点:答、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十三、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在:答:(一)同一性: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二)斗争性: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向另一种矛盾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十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相互转化答: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的过程和连续的中断。

马基讲义

马基讲义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简而言之,是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叫做谬误.而认识是主观的,那么,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呢?第一,真理的客观性,应该从其内容去理解,真理的内容即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所以真理是客观的.对同一个对象,正确的认识只能有一个,不可能对同一个对象存在相互矛盾的多个真理.比如,对地球形状,真理只有一个:地球是圆的.这是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在1519年到1522年通过环球航行的客观实践发现的.第二,说真理是客观的,也可以说这是人们习惯性的一种误解.这种例子在人类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说,"地方"这个词就是这样,尽管我们早就知道地球不是方的,但是实在是叫惯了,所以只好将错就错,一直沿用"地方"的说法了.再比如说,"好冷",冷得你全身发抖,冷得你感冒打针,所以冷实际上一点也不好,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坏冷"."好坏",坏本来就不好了,但人们并不说"坏坏"."好凶","好饿""好酷",等等都是如此,都是属于习惯性的误解.以致于你把它改正过来,反而别人接受不了,说你有语病或神经病.其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外圆内方,好好先生的国民性格.中国人大抵都是好好先生,只要你不碰到国人的底线,中国人是很好说话的,你一求别人,往往得到答案是"好啊""好的""好好""行""行行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日心说的观点是 1.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2.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马基大纲

马基大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完整word版)马基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马基名词解释

第一章名词解释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第二章名词解释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的质的稳定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突出特点是一维性或叫做不可逆性。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整理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产生时间: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2、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有了相当的发展,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第一,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第二,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3、阶级基础: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4、思想渊源:①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

②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③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马、恩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2、在俄国的发展: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在中国的发展:①毛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性回答,以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发展了马列主义。

马基总结

马基总结

期末马基总结1.马克思主义的涵义、组成部分及其特征涵义: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马基简化.ppt.Convertor

马基简化.ppt.Convertor

题型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三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0分)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名词解释1 实体(斯宾诺莎)2 法(孟德斯鸠)3 公意(卢梭)4 第一性质(洛克)5 奴斯(阿那克萨戈拉)实体(斯宾诺莎)斯宾诺莎把实体定义为“在自身内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1]这就是说,实体是独立自存的,它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是自己说明自己的。

从这个定义出发,斯宾诺莎推演出了关于实体的一系列基本规定:只有一个实体,神是唯一的实体;实体不可分;存在是实体的本性;实体(神)的本性是必然的;实体(神)是自因,是万物的根源。

总之,他把实体理解为自因、无限的、不可分的、永恒的、唯一的,这是很深刻的世界统一性思想。

在斯宾诺莎看来,如果实体是完全独立自存的、无限的,那逻辑的结论就只有一个实体,不能有第二个或相对的实体,这样他就解决了笛卡尔哲学中三个实体的矛盾,形成了自己的实体一元论。

法(孟德斯鸠)孟德斯鸠认为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

自然有自然的法,人有人的法,神有神的法。

这种法,首先是指事物存在并赖以发展变化的一种规则,一种必然性,法就是这个规则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这种规则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他看来,人类的智力可以创造法律,但必须遵守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法则。

立法者的职责就在于研究本国风土人情、政治、社会等实际状况,从中发现事物演进的规则,以此构成立法准则和内在的精神要求。

公意(卢梭)公意是主权者共同体的公共意志和最高指导,代表共同体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公意不是众意的总和。

通过社会契约所创建的公意具有永远正确、不可转让、不可代表与至高无上等内在特征。

正是由于公意的内涵和特征,使其成为“政治学的尖端”和卢梭整个政治哲学思想体系的“灵魂”。

卢梭的这一公意理论为现代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

马基原理第三章(唯物史观)

马基原理第三章(唯物史观)

• 唯心史观的共同本质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但它有多种表现形态: • 神学史观 • 观念史观 • 人本主义史观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 衡。 • 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 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两个归结”
•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 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 关系; • 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 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列宁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 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 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我们社会 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的性质。“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 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 的社会。”——马克思 •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1)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 时,会推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时,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变更旧 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 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换的关 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 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 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 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 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基(简答)

马基(简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之所以能够产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自然科学的根源和理论根源的。

①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在危机期间,商业停顿、产品滞销、工厂倒闭、银行关门、失业剧增,整个社会好像得了一场大瘟疫。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首先,要学习这一方面的问题,要明白什么事实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其中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方法、手段、工具等。

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的过程主要包括:一、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目的,也就是想要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达到的语气效果。

实践方案,简而言之,就是计划。

包括规则、程序、步骤。

二、实践主体按时间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的作用于实践客体。

形象的说,就是付诸实际。

三、通过反馈和调节,是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之后,应该了理解实践在认识中起的作用: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要改造世界就必须先认识世界。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为了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

但是不能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就否定书本知识、教育工作等,因为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间接经验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对于认识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回答是不同的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为人的全部感性、理性认识过程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反映过程是能动积极,辩证发展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反映论”2.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吧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两者又有性质上的区别。

1.就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忽然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

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一次性完成。

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也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首先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其次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

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其次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金额规律的一致性。

最后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也就是说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会因为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包括两方面内容:1,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2,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就是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也包括两方面内容: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

由于条件上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职能是相对正确的。

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真理和谬误:1,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也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超出了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当然,谬误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真理。

谬误不同于偏见。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真总结,是发现真理的最好方法。

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了。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但是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不能作为与实践并列的标准。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在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承认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不确定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任何具体的时间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的。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一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时间目标。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二、哲学上的价值是指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

价值具有四个特征:1,价值具有客观性。

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2,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通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4,价值具有多维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和全面性。

三、价值评价是一中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价的特点: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需要指出的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评价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人、群体或人类,而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方面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

四、价值评价的功能:1,是推动着时间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2,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者一根本目的3,制约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实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五、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中有重要意义。

六、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是辨证统一的。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

而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秘密表,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是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式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