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投资成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4.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5.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是相等的,即I=S。

从而产品市场时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成为IS曲线。

6.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部分货币的动机7.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成为“凯恩斯陷阱”和“流动偏好陷阱”。

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9.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与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0.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支出降低的效果。

12.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价格和利率的行为。

13.利率效应: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14.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15.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收入: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所生产的以货币来表示的物品和劳务的总值。

3.存量:指某一指定的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资产负债的结存数量。

4.流量:指一段时间(period)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而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

5.转移支付: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

6.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7.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1.乘数:指每单位外生变量(如政府支出或银行储备)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动情况(如GDP或货币供应)。

2.均衡产出: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这里的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意愿的有效需求,而不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现实总需求。

3.消费函数:指反映消费支出与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4.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

5.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是介于0和1之间的正数,也就是说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而且储蓄增加的幅度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6.平衡预算乘数: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

即政府税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

7.投资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投入投资的比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中间产品:只用于在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3.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投资:只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

6.折旧:资本物品由于耗损造成的价值减少。

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有形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无形磨损。

7.国内生产净值: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

8.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9.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10.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

11.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2.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3.均衡产出: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以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15.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6.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17.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18.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19.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20.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21.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正常的交易活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4.GDP折算指数:指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 的比率。

5.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6.消费函数:C=C(y):表示支出和影响支出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

7.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投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8.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9.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0.投资函数:i=i(r):投资与利率之间的方向变动关系。

14.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6.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书P428页图14-14。

(第五版)17.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时,描述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18.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市场。

19.总需求AD: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0.财富效应:指以下价格水平对消费影响的效应: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提高了经济中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感觉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

相反,当价格水平上升时,降低了经济中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感觉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1.利率效应:指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利率进而影响企业投资的效应。

22.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23.古典总供给曲线:表示在长期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经济的就业水平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3、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5、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6、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NDP)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7、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

8、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准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经济主体想要有的全部支出。

在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为消费c与投资i之和,总供给为消费与储蓄之和。

当产量或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时,c+i=c+s,i=s.即均衡产量也就是投资等于储蓄时的产量,所以均衡产出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11、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Δc/Δy,若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均为极小值时,MPA=dc/dy. 12、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资源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新增价值支出法:按购买者支出的货币金额汇总而成。

GDP=C+I+G+(X-M)C:个人消费I:私人投资:总投资=净投资+折旧G:政府购买X:出口M:进口收入法要素收入法按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民收入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企业间接税和转移支付+折旧+误差调整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定时期内本国或本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名义GDP用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即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付出。

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均衡产出=计划需求=计划付出=计划产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的增长带来消费的增长,但消费增长的幅度总是小于收入的增长的幅度,边际消费倾向不断递减XXX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气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

消费与所得在长期维持一固定比率,长期消费函数为从零点出发的直线。

棘轮效应:由于消费惯,增加消费易,减少消费难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XXX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XXX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永久收入决定的。

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理论异同(1)区别,前者偏重于储蓄动机,后者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未来收入(2)相同点①消费不只与现期收入有关,而是以一生或永久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消费支出变化很小,永久性收入变化引起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③临时性政府税收政策,消费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均衡国民收入观点:国民收入既不增长也不减少,处于均衡状况的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2.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方法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3. 消费物价指数CPI消费物价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是用通过对若干种主要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进行加权平均来编制。

用公式表示为: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4.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指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潜在产出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技术进步。

5. GDP 平减指数GDP 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GDP 平减指数=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 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

6. 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β-=∆∆=11I Y K I ,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是:1,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2,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3,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7. 平衡预算乘数(2006年)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T G ∆=∆时,G G T G T k G k Y t g ∆=∆--=∆--+∆-=∆+∆=∆βββββ11111,所以无论在是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G Y K ∆∆=平均为1。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GDP(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成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NI (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NDP(国内生产净值):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设备消耗的价值。

总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

是指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产投资之和。

重置投资:重置投资又称折旧投资,是指为补偿固定资产损耗而进行的投资用。

GDP折算指数: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即称为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S(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消费与收入的这种关系成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投资乘数(k):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持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乘数(kg):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kt):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kb):指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投资需求函数: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中,投资被假设为一个外生变量。

在本章,投资被表达为利率的减函数,即i=e-dr。

由于人们要根据资本边际效率和市场利率的对比来决定投资与否或投资多少,而资本边际效率又是递减的,因此当利率下降时,将会有更多的投资项目变得可行,这样,投资需求和利率之间就表现为反向变化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从支出方面计算,GDP = C + I + G +(X – M),其中(X –M)为净进口。

从收入方面计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4.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的价值。

6.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后所得到的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7.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

8.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

这种按固定资产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称为折旧。

重置投资: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9.名义GDP:也叫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1.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2.13.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14.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它的值为1。

15.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或折扣率,这种贴现率或折扣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定时期内,某国国民运用所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净值(NNP):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资本折扣所得到价值。

国民收入(NI):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个人收入(PI):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股利股息及社会福利等所收取的来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可直接用于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GDP平均减数: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格水平变化的程度指标。

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指反映居民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

生产价格指数(PPI):衡量企业购买一篮子物品的价格。

利率:又称利息,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值。

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经济主体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均衡国民收入:是指总需求等于总共给的国民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乘数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内在机制。

可支配收入:是指人们的税后收入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

IS曲线:是指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LM曲线: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的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使提高国民收入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部门的消费与投资减少的现象。

流动性陷阱: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存储起来。

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总之,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收入的情况。

3、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事业率。

4、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高。

5、索洛余量:经济增长技术中进步的贡献部分写,即ΔA/A=ΔY/Y-αΔN/N-βΔk/K.6、 IS曲线:是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7、 LM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和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8、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和投资减少。

10、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11、资本深化:当人均储蓄大于临界投资所必要的数量时,K将上升,这时经济社会经历着资本深化。

资本深化=人均资本-资本广化。

12、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

13、均衡产出:和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4、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5、总需求: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16、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保持不变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单位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后得到的就是NDP。

名义GDP:用生产产品和劳务当年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加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平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100%X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消费价格指数: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即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dc dy⁄⁄或β=dc dy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加1单位所引起的储蓄的变化。

边际储蓄倾向可以表示为MPS=∆S∆Y⁄边际储蓄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因为全部消费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一。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它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量不如收入增量那样多。

由于人们总是不把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

投资乘数: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指出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潜在国内收入: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也就是一国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GDP:国内生产总值
2.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3.汇率: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5.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试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6.实际汇率:是两国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即外国商品与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它反映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7.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偏好: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偏好。

8.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9.托宾的Q理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该系数为企业股票市值对股票所代表的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

10.CPI:消费价格指数,又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11.总需求: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12.经济增长:(书本版)经济增长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总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GDP)。

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百度版)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2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经济政策: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4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5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6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通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7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8挤出效应: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

9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0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11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2托宾的“q”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q)可作为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

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的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完整)《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完整)《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4、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5、存货投资: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6、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7、政府支出的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者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所以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不计入GDP)8、政府购买: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计入GDP)9、企业的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

10、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1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2、边际消费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13、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14、边际储蓄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15、平均储蓄倾向:任一单位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1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7、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18、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9、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20、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的增加。

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2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水平的均衡、稳定、增长与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国内生产净值(NDP):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GDP中扣除了折旧以后新增加的价值。

4、国民收入(NI):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DP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

5、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I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险金,加上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及非商业利息。

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即PI减去个人所交纳的各种税收。

7、名义GDP:如果以现行的市场价格乘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产量,得出的就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之所以叫名义GDP,是因为它没有剔除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的因素。

8、实际GDP:如果以某个确定时期的市场价格乘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产量,得出的就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之所以称之为实际GDP,是因为它已经剔除了物价上涨或通货胀的因素。

9、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

基本观点是:消费者是理性的,从而可以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其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

因此,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中的收入。

10、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所谓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

一般认为,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不完全的。

11、流动性陷阱:利率与货币的投机需求反方向变化,利率高时,人们持有较少的货币;利率低时,人们持有较多的货币。

如果利息率特别高,以至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上升,此时购买债券特别有利,即使万一利率还会上升,债券价格下降,会带来一定的资本损失,但此时极高的利息收益会补偿债券价格下降的损失,这时人们会把所有的用于储蓄的货币都购买债券,而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将等于零。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一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相对变动与引起该国民收入相对变动的投资相对变动的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顺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基础货币:指的是银行准备金和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Cu表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的增长.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繁荣与衰退.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即所有生产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表示.通货膨胀经济体中大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名词解释二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搜寻最适合自己嗜好&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想要购买的物品&劳务数量的曲线.名义汇率: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费雪效应:名义利率等于真实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指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法定准备率: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应占的比率.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的上涨.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的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量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的就业的基本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所生产的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4、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5、存货投资: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6、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

7、政府支出的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者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所以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不计入GDP)8、政府购买: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计入GDP)9、企业的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

10、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1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

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2、边际消费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13、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4、边际储蓄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15、平均储蓄倾向:任一单位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1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7、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18、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9、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20、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的增加。

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2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若资本的边际效率r大于市场利率i,则此投资就值得)22、加速数加速原理:产出增量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为加速数;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为加速原理。

23、投资的边际效率:由于R(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

24、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25、货币的需求: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26、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谨慎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27、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流动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的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

28、货币需求函数: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

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因此货币总需求的函数可描述为:L=ky-hr.29、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和利率的关系。

这条曲线上的任一点所指示的利率与所相应的国民收入都会使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

30、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LM呈水平状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很大的效果。

原因是如果利率一旦降到这样低的水平,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所以货币政策在这时无效。

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水平会在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提高,所以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

31:LM曲线的古典区域:LM曲线的斜率无穷大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很大。

原因是这时候如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上移动,只会提高利率而不会使收入增加;但如果实行使LM曲线右移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不但会降低利率,还会提高收入水平。

32、LM曲线的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

33、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支出和借债水平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34、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5、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

简单地说,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36、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做出反应。

37、凯恩斯主义的极端状况:是指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非常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38、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水平IS和垂直的LM曲线相交。

在此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39、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苦难所引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可以被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40、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41、奥肯法则: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的关系。

这一法则认为,GDP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42、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4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44、补偿使用的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45、年度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46、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47、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48、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贴现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

再贴现: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49、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50、法定准备金率: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

51、超额准备金:如果银行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或厂商由于预期利润率太低不愿借款,或银行认为给客户贷款的市场利率太低而不愿贷款,诸如此类的原因都会使银行的实际贷款低于其本身的贷款能力。

这部分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额就形成了超额准备金。

52、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53、总需求曲线: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

54、利率效应:在宏观经济学,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55、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就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56、潜在就业量: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57、潜在产量:在现有的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58、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59、BP曲线:表示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即国际收支差额的曲线。

60、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

61、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62、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63、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即所有生产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表示。

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的就业的基本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所生产的产量。

64、通货膨胀: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65、消费价格指数: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告诉人们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事件多花费多少。

66、温和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比例在10%以内。

67、奔腾的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68、超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69、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70、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71、结构性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