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人教-必修1-第2章-第4单元(二)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19)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含答案

人教版(2019)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含答案

2020--2021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含答案人教(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质点沿直线运动,其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2 s 末质点的位移为零,前2 s 内位移为“-”,后2 s 内位移为“+”,所以2 s 末质点改变了运动方向B .2 s 末质点的位移为零,该时刻质点的速度为零C .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0.1 m/s ,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D .质点在4 s 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为0.4 m ,位移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 2、(多选)下列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B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C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D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总是相同3、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x =24t -6t 2,x 与t 的单位分别是m 和s ,则它的速度等于零的时刻t 为( )A.16 s B .2 sC .6 sD .24 s4、下列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自由下落时,速度为0,加速度也为0B .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增大,加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方向改变C .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同时增大D .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率是个恒量5、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3 s 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5 s 内的平均速度小3 m/s.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A.1 m/s2B.2 m/s2C.3 m/s2D.4 m/s26、下列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是一个恒量B.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率是一个恒量C.在相等的时间内,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大小相等D.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一定不变7、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初速度v0=2.0 m/s,在第2 s内通过的位移是5 m,则它的加速度为()A.2.0 m/s2B.0.5 m/s2C.1.0 m/s2D.1.5 m/s28、某同学摇动苹果树时,一个苹果和一片树叶从同一高度处同时由静止落向地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苹果和树叶都是自由落体运动B.苹果和树叶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C.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则苹果和树叶会同时落地D.由于苹果受到空气阻力,所以苹果不能看作自由落体9、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1 s内与第2 s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在走完第1 m时与走完第2 m时的速度之比为v1:v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x1:x2=1:3,v1:v2=1:2B.x1:x2=1:3,v1:v2=1: 2C.x1:x2=1:4,v1:v2=1:2D.x1:x2=1:4,v1:v2=1: 210、如图所示是几个质点的运动图像,其中做匀变速运动的是()A.甲、乙、丙B.甲、乙、丁C.甲、丙、丁D.乙11、飞机起飞的过程是由静止开始在平直跑道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飞机在跑道上加速到某速度值时离地升空飞行.已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前进的距离为1 600 m,所用时间为40 s,则飞机的加速度a和离地速度v分别为() A.2 m/s280 m/sB.2 m/s240 m/sC.1 m/s240 m/sD.1 m/s280 m/s12、某汽车在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须在2 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13、(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某同学使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1)请完成以下主要实验步骤:按图(a)安装实验器材并连接电源;竖直提起系有重物的纸带,使重物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计时器下端;________,________,使重物自由下落;关闭电源,取出纸带;换新纸带重复实验.(2)图(b)和(c)是实验获得的两条纸带,应选取________(填“(b)”或“(c)”)来计算重力加速度.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都正确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仍小于当地重力加速度,主要原因是空气阻力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0--2021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含答案人教(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质点沿直线运动,其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 s末质点的位移为零,前2 s内位移为“-”,后2 s内位移为“+”,所以2 s末质点改变了运动方向B.2 s末质点的位移为零,该时刻质点的速度为零C.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0.1 m/s,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D.质点在4 s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为0.4 m,位移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解析:由所给图像可知:质点从距原点负方向0.2 m处沿规定的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经4 s运动到正方向0.2 m处,在x - t图像中,“+”号表示质点在坐标原点正方向一侧,“-”号表示质点位于原点的另一侧,与质点实际运动方向无关. 位移由“-”变为“+”并不表示质点运动方向改变.由图像的斜率可得质点运动速度大小为0.1 m/s,综上所述,选项A、B、C错误,D正确.答案:D2、(多选)下列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C.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D.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总是相同解析:物体的加速度大,表示速度变化得快,故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所以A 选项正确;当速度和加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所以B 选项正确;速度变化量大,若用时很长,则加速度不一定大,故C 错误;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时,速度和加速度方向相反,故D 错误.答案:AB3、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x =24t -6t 2,x 与t 的单位分别是m 和s ,则它的速度等于零的时刻t 为( )A.16 s B .2 sC .6 sD .24 s4、下列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自由下落时,速度为0,加速度也为0B .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增大,加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方向改变C .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同时增大D .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率是个恒量解析: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不变,速度增大,而速度的变化率为加速度,是恒量,故选项D 正确.答案:D5、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3 s 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5 s 内的平均速度小3 m/s.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A .1 m/s 2B .2 m/s 2C .3 m/s 2D .4 m/s 26、下列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是一个恒量B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率是一个恒量C.在相等的时间内,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大小相等D.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一定不变解析:对于不同时间,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不同,A错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即速度变化率不变,B正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刻在变,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大小不相等,C错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一定不变,速度方向可能变化,D错误.答案:B7、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初速度v0=2.0 m/s,在第2 s内通过的位移是5 m,则它的加速度为()A.2.0 m/s2B.0.5 m/s2C.1.0 m/s2D.1.5 m/s28、某同学摇动苹果树时,一个苹果和一片树叶从同一高度处同时由静止落向地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苹果和树叶都是自由落体运动B.苹果和树叶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C.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则苹果和树叶会同时落地D.由于苹果受到空气阻力,所以苹果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解析:苹果和树叶都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但空气阻力相对苹果的重力来说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苹果的运动可以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而树叶的运动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故A、B、D项错误;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苹果和树叶都只受重力,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落地,故C项正确.答案:C9、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1 s内与第2 s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在走完第1 m时与走完第2 m时的速度之比为v1:v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x1:x2=1:3,v1:v2=1:2B.x1:x2=1:3,v1:v2=1: 2C .x 1:x 2=1:4,v 1:v 2=1:2D .x 1:x 2=1:4,v 1:v 2=1: 2解析:由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x 1x 2x 3…x n =135…(2n -1)知x 1x 2=13,由x =12at 2知t 1t 2=12,又v =at 可得v 1v 2=12,B 正确.10、如图所示是几个质点的运动图像,其中做匀变速运动的是( )A .甲、乙、丙B .甲、乙、丁C .甲、丙、丁D .乙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为倾斜直线,故所给图中甲、丙、丁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C 正确.答案:C11、飞机起飞的过程是由静止开始在平直跑道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飞机在跑道上加速到某速度值时离地升空飞行.已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前进的距离为1 600 m ,所用时间为40 s ,则飞机的加速度a 和离地速度v 分别为( )A .2 m/s 2 80 m/sB .2 m/s 2 40 m/sC .1 m/s 2 40 m/sD .1 m/s 2 80 m/s解析:根据x =12at 2得a =2x t 2=2 m/s 2,飞机离地速度为v =at =80 m/s.12、某汽车在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 2,如果必须在2 s 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解析:根据v=v0+at,有v0=v-at=0-(-6 m/s2)×2 s=12 m/s=43.2 km/h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2 km/h.答案:43.2 km/h13、(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某同学使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1)请完成以下主要实验步骤:按图(a)安装实验器材并连接电源;竖直提起系有重物的纸带,使重物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计时器下端;________,________,使重物自由下落;关闭电源,取出纸带;换新纸带重复实验.(2)图(b)和(c)是实验获得的两条纸带,应选取________(填“(b)”或“(c)”)来计算重力加速度.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都正确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仍小于当地重力加速度,主要原因是空气阻力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为使纸带上打出的点较多,应使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下端,并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使重物自由下落.(2)由于重物下落过程做匀加速运动,因此打出的纸带上的点迹间隔应逐渐增大,故应选用题图(b)中的纸带.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都正确的情况下,实验结果仍小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主要原因是空气阻力和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的摩擦.答案:(1)靠近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2)(b)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的摩擦。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考四册(必1必2选3-1选3-2)课后习题答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考四册(必1必2选3-1选3-2)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节: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1、“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水相对地面(岸)的运动,“地球的公转”是说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钟表时、分、秒针都在运动”是说时、分、秒针相对钟表表面的运动,“太阳东升西落”是太阳相对地面的运动。

2、诗中描写船的运动,前两句诗写景,诗人在船上,卧看云动是以船为参考系。

云与我俱东是说以两岸为参考系,云与船均向东运动,可认为云相对船不动。

3、x A =-0.44 m ,x B =0.36 m 第2节:时间和位移1.A .8点42分指时刻,8分钟指一段时间。

B .“早”指时刻,“等了很久”指一段时间。

C .“前3秒钟”、“最后3秒钟”、“第3秒钟”指一段时间,“3秒末”指时刻。

2.公里指的是路程,汽车的行驶路线一般不是直线。

3.(1)路程是100 m ,位移大小是100 m 。

(2)路程是800 m ,对起跑点和终点相同的运动员,位移大小为0;其他运动员起跑点各不相同而终点相同,他们的位移大小、方向也不同。

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1)1光年=365×24×3600×3.0×108m=9.5×1015m 。

(2)需要时间为16154.010 4.29.510⨯=⨯年2.(1)前1 s 平均速度v 1=9 m/s前2 s 平均速度v 2=8 m/s 前3 s 平均速度v 3=7 m/s 前4 s 平均速度v 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 v 5=5 m/sv 1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v 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 ,03.(1)24.9 m/s ,(2)36.6 m/s ,(3)0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电磁打点记时器引起的误差较大。

因为电磁打点记时器打点瞬时要阻碍纸带的运动。

2.(1)纸带左端与重物相连。

(2)A 点和右方邻近一点的距离Δx =7.0×10-3 m ,时间Δt=0.02 s ,Δt 很小,可以认为A 点速度v =x t∆∆=0.35 m/s3.解(1)甲物体有一定的初速度,乙物体初速度为0。

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连接体问题(课件)-高中物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连接体问题(课件)-高中物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得T3-m1g=m1a3,联立解得T3=
F。综上分析可知,细线上拉力始终不变且

大小为
F,选项C正确。
+
+
【变式1】如果将【例题1】中的“拉力”改为“推力”,题目情景如下:将两质量不
同的物体P、Q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体上,如图甲所示,在物体P上施加沿斜面
向上的恒力F,使两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图乙为仅将图甲中的斜
在三个阶段的运动中,细线上拉力的大小 ( C )
A.由大变小
B.由小变大

C.始终不变且大小为
F
+
D.由大变小再变大
解析:在水平面上时,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m1+m2)g=(m1+m2)a1,对

m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1-μm1g=m1a1,联立解得T1=
F;在斜面上时,对整
+
【例】相同材料的物块m和M用轻绳连接,在M上施加恒力 F,使两物块作匀加速
直线运动,求在下列各种情况下绳中张力。
(1)地面光滑,FT=?
mF/(m+M)
(2)地面粗糙, FT =?
m
m
M
F
F
M
mF/(m+M)
(3)竖直加速上升(不考虑阻力), FT =?
mF/(m+M)
F
F
M
M
m
(4)斜面光滑,加速上升, FT =?
D.a乙>a甲>a丙,F甲=F乙=F丙
解析: 以P、Q为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甲图:F-(mP+mQ)gsin θ=(mP+mQ)a甲,解得:a甲=
乙图:F=(mP+mQ)a乙,解得:a乙=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课件 第4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3.牛顿第二定律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课件 第4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3.牛顿第二定律
2.力的单位“牛顿”的含义:使质量为 1 kg 的物体在某力的作用下获得
1 m/s2 的加速度,这个力称为1 N,即1 N= 1 kg·m/s2 。
情境链接
如图所示,在平直轨道上运动的车厢中的光滑水平桌面上用弹簧系着一个
小球,弹簧处于自然长度。当乘客看到弹簧的长度变长时,则火车的速度变
化情况是怎样的?
【例1】 (多选)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
正确的是( CD )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力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

B.由 m= 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
反比

C.由 a= 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滑的水平面的左端有个一端被固定的弹簧,一个小球以一定的初速度滚向
弹簧,从弹簧开始被压缩到变为最短的过程中,关于小球的速度与加速度变
化的情况,下列正确的是( A )
A.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
B.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
C.速度增大,加速度增大
D.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
1 2 3 4
3.(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2023山东济南高一期末)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质
质量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 作用力 成正比,跟它的_______
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 作用力 的方向相同。
F为物体所受的合力
2.表达式:F= kma 。
3.当力的单位取N、质量的单位取kg、加速度的单位取m/s2时,k=1,表达式
变为F=ma。
二、力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顿 ,符号 N 。
来越小,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越来越大,则飞箭( B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课件 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专题提升4 运动图像 追及相遇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课件 第2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专题提升4 运动图像 追及相遇问题
面积表示速度的变化量,则第5 s末汽车的速度约为v5=v0+3×4 m/s=32 m/s,
第7 s末汽车的速度约为v7=v0+3×4 m/s-2×8 m/s=16 m/s,故A、B错误,C
0 +5
正确;根据题意,由公式x=vt可得,汽车在2~5 s内位移为 x1= 2 t1=78 m,汽
5 +7
在进入ETC通道入口时速度减为18 km/h,匀速到达自动栏杆处,在通道
内,ETC已完成车辆信息识别的同时自动栏杆抬起,汽车通过自动栏杆之后,
立刻加速到原来的速度,这一过程中其v-t图像如图所示,则(
)
A.0~2 s内汽车的平均速率为7.5 m/s
B.汽车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18 m/s2
C.车辆从开始减速到加速到原速度的位移为60 m
直线弯折,折点为加速度的突变点
项目 x-t图像
线
v-t图像
(1)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
(1)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
运动
运动
(2)图像为曲线时,物体做变速直线 (2)图像为曲线时,物体做变加速直
运动
线运动
(3)图像平行于时间轴表示物体静
(3)图像平行于时间轴表示物体做匀

速直线运动
(1)纵坐标截距表示t=0时刻的位移
及相遇问题。(科学思维)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x-t图像与v-t图像的区别
知识归纳
在物理学中,图像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用图像法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
往往比用解析法更简洁直观。运动学中,位移—时间图像(x-t图像)和速
度—时间图像(v-t图像)是两种最典型的图像。这两种图像里包含了大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第三定律》(18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第三定律》(18张)-PPT优秀课件
第4章 力的相互作用
4.5
本节主要内容
• 1、牛顿第三定律内容。 • 2、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的异同。
•1、力是 物体 对 物体 的作用。 •2、力不能离开 物体而独立存在。 •3、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 4、力具有 矢量性。
一、一牛、顿牛第顿三第定三律定律三、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 牛顿第 三定律 》课件 (共18 张PPT) 【PPT优 秀课件 】-精 美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 牛顿第 三定律 》课件 (共18 张PPT) 【PPT优 秀课件 】-精 美版
两块磁铁之间的吸引作用
F1
F2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 牛顿第 三定律 》课件 (共18 张PPT) 【PPT优 秀课件 】-精 美版
想一想: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 力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 牛顿第 三定律 》课件 (共18 张PPT) 【PPT优 秀课件 】-精 美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 牛顿第 三定律 》课件 (共18 张PPT) 【PPT优 秀课件 】-精 美版
二、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1、人对地的压力N’与地对人的支持力N 2、地球对人的引力G与人对地球的引力G’ 3、地面对人的摩擦力f与人对地面的摩擦力f’
N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 牛顿第 三定律 》课件 (共18 张PPT) 【PPT优 秀课件 】-精 美版
G f’
N’ f
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 牛顿第 三定律 》课件 (共18 张PPT) 【PPT优 秀课件 】-精 美版

人教版物理 必修1 第2章 追及相遇专题(二)

人教版物理  必修1  第2章  追及相遇专题(二)

第二章 追及与相遇专题(二)
例1:一辆执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 旁边以v0=8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有违章行为时, 立即从同地前去追赶。警车以加速度a=2m/s2做匀加 速运动。试问:
1)警车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违章的货车?
t1 =8s
例1:一辆执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 旁边以v0=8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有违章行为时, 立即从同地前去追赶。警车以加速度a=2m/s2做匀加 速运动。试问:
2)在警车追上货车之前,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大?
x=16m
一、追及与相遇问题常用方法
(1)物理分析法 抓住“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
键,认真审题,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建立物体运动 关系的图景,并画出运动情况示意图,找出位移关系。
一、追及与相遇问题常用方法
(2)图像法:将两者的v-t图像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 然后利用图像求解。
追及相遇问题(一)
解题 一个条件:两物体相距最远还是最近或是恰
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好追上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匀加速追匀速 有最远距离
匀减速追匀速 有最小距离
两个关系:(1) 时间关系:是否同时
(2) 位移关系:是否同地
追及相遇问题(一)
解题思路: (1)画草图,标明正方向,明确物体运动性质 (2)找出关系、列方程; (3)联立求解并分析结果。
(3)数学极值法:设从开始至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 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 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 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 相碰。
例2、火车(视为质点)从车站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为0.5 m/s2,此时恰好有一辆自行车(视为质点 )从火车头旁边驶过,自行车速度v0=8 m/s。 (1)火车与自行车的最大距离为?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物理必修一各个章节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物理必修一各个章节
物理
人教版·必修1


慧谷文化

• • • • • • • • • 课时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第 课时2 时间和位移 课时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课时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课时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课时6 《运动的描述》单元小结 课时7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课时8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课时9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2.记笔记时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听”、“想”、“记”的关系 同学们要逐步养成手脑并用、边听边记的习惯.因高中 课堂教学难度、容量都比较大,如果把“听”和“记”绝对 分开进行,必然会有一些内容听不到或记不全,这必然影响 学习效果. (2)及时整理笔记 由于时间紧迫,笔记可能有各种缺陷,要及时补漏勘
解析 在博尔特的100米飞奔中,我们关心的是他的名次, 无需关注其动作的细节,可看做质点.教练为了分析其动作 要领时,如果作为质点,则其摆臂、提腿等动作细节将被掩 盖,无法研究,所以就不能看做质点. 答案 AD 点评 (1)不能以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来断定能否将一个物体 看做质点,关键是物体自身因素 ( 如大小和形状 )对我们所研 究问题的影响程度. (2)平动的物体一般可以视为质点,平动的物体是指物体 上各个点的运动情况都完全相同的物体.这样,物体上任一 点的运动情况与整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可用一个质点来 代替整个物体.但研究物体的转动时,不能把物体视为质 点.
(2)记疑点、难点
发现问题是认识上的进步,问题得到解决是知识水平的提 高.物理学习说到底就是生疑、释疑的过程.每个同学可整理出 自己学习情况的 “ 问题集 ” ,以便检查自己学习中遗留的问题, 提高学习效率.

人教版高中课本目录(理科)(最新编写)

人教版高中课本目录(理科)(最新编写)

高中语文目录必修一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32.诗两首雨巷.....................戴望舒6再别康桥..............徐志摩8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10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6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186.*鸿门宴.....................司马迁 22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278.小狗包弟.................巴金 32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39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11.包身工...............夏衍 44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曹智白瑞雪52必修二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朱自清2.故都的秋.............郁达夫3.*囚绿记..............陆蠡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氓采薇5.离骚..............屈原6.*《孔雀东南飞》(并序)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王羲之9.赤壁赋...............苏轼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四单元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12.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必修三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2.祝福................鲁迅3. *老人与海................海明威第二单元4.蜀道难............李白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9.劝学..............《荀子》10.*过秦论.........贾谊11.*师说...............韩愈第四单元12.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13.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必修四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窦娥冤............关汉卿2.雷雨..........曹禹3.*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第二单元4.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5.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8.拿来主义............鲁迅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10.*短文三篇热爱生命............蒙田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信条..............富尔格姆第四单元1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12.苏武传..............班固13.*张衡传.........范晔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2.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3.*边城..........沈从文第二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5.滕王阁序........王勃6.*逍遥游....庄周7.*陈情表..........李密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朱光潜9.*说“木叶”......林庚10.*谈中国诗.....钱钟书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12.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13.*宇宙的未来...高中数学课本数学必修11. 集合(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3)集合的基本运算2.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1)函数(2)指数函数(3)对数函数(4)幂函数(5)函数与方程(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7)实习作业数学必修21. 立体几何初步(1)空间几何体(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1)直线与方程(2)圆与方程(3)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高中物理必修1:0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高中物理必修1:0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学霸兔 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
课本第2-4节
学霸兔 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即匀变速直线运 动是加速度a不变(恒定)的直线运动。
x/m
v/(m·s-1)
加速度a 恒定
O
t/s
O
t/s
例1 关于直线运动的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不随时间而改变 B.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随着时间而改变 C.速度随时间而不断增加的运动,就叫做匀加速运动 D.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运动,通常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例3 (双选)在运用公式vt=v0+at时,关于各个物理量的符号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 A.必须规定正方向,式中的vt、v0、a才能取正、负号 B.在任何情况下a>0表示做加速运动,a<0表示做减速运动 C.习惯上总是规定物体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a>0表示做加速 运动,a<0表示做减速运动 D.vt的方向总是与v0的方向相同
C
例2 (双选)下图所示为四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v-t图象,那么 由图象可以看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
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BC
练习 (双选)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飞机离地面某一高度 静止于空中时,运动员离开飞机自由下落,运动一段时间后打开降 落伞.展伞后运动员以5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降,则在运动员减速 下降的任一秒内( ) A.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初的速度小5m/s B.这一秒末的速度是前一秒末的速度的0.2倍 C.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末的速度小5m/s D.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初的速度小10m/s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专题位移—时间图像(x-t图像)课件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专题位移—时间图像(x-t图像)课件
OA段v1=Δx/Δt=(6-0)/(2-0)=3m/s,方向向东; AB段v2=0;BC段v3=Δx/Δt=(12-6)/(6-5)=6m/s,方向向东; CD段v4=Δx/Δt=(0-12)/(8-6)=-6m/s,方向向西; DE段v5=Δx/Δt=(-4-0)/(12-8)=-1m/s,方向向西;
12.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零时刻起,甲车从 静止出发做匀加速运动,乙做匀速运动,各自的位置x随时间 t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两条图线相切于
P(t1,x1)其中t2=2t1,则( BCD ) A.在0到t1时间内甲车的位移是x1 B.在t1时刻甲车的瞬时速度大小是x1/t1 C.在t2时刻甲车的瞬时速度大小是2x1/t1 D.在t1到t2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大小是3x1/2t1
10.如图为某质点作匀变速运动的位移s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 图象为一条抛物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在1s末质点的速率最大 B.在0-1s内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C.在0-1s内和1s-2s内加速度方向相同 D.在t=0.5s时质点的位移大小为3.75m
11.a、b、c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它们的位移﹣ 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其中a是一条顶点坐标为(0,10)的 抛物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物体a的加速度为0.8m/s2 B.a、c两物体最近距离为10m C.b、c两物体都做变速直线运动, 两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D.在0~5s内,a、b两个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大
6.如图所示,为一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x-t)图像。 由图像可知( C ) A.物体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物体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C.物体以某一速率做往复运动 D.物体有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有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阶段测试题(二)(测试范围: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Ⅰ(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经时间t到达斜面中点,则物体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共用时间B C.2t D tA2. 如图1所示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则由图像可看出A.这两个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1s末和4s末B.这两个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2s末和6s末C.两个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2sD.4s末以后甲在乙的前面3.一辆汽车起步后在10s内速度达到80km/h,一列火车起步后达到这个速度需要60s。

两车的上述过程均可看作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关于该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汽车的加速度大B. 火车的加速度大C. 两车通过的位移相同D. 汽车通过的位移大4. 一辆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其v-t图像如图2所示。

在t=0到t=40s这段时间内,汽车的位移是A. 0B. 30mC.750mD. 1200m5.物体自O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B、C、D为其运动轨迹上的四点,测得AB=2m,BC=3m,且物体通过AB、BC、CD所用时间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求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B.可以求得CD=4mC.可求得OA之间的距离为0.5mD.可求得OA之间的距离为1.5m6. 据分析,著名足球明星C罗曾在某次头球破门时重心上升了71cm,估算此次头球破门时C罗离地的时间应为A. 0.75sB. 0.38sC. 0.27sD. 0.54s7. 如图4所示,一汽车装备了具有“全力自动刹车”功能的城市安全系统,系统以50Hz 的频率监视前方的交通状况。

当车速v≤10m/s且与前方静止的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接近安全距离时,如果司机未采取制动措施,系统就会立即启动“全力自动刹车”,使汽车避免与障碍物相撞。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机械振动第2节简谐运动的描述课件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机械振动第2节简谐运动的描述课件

w 2 2f
T
例.(多选)如图,弹簧振子在BC间做简谐运动,O为平衡位置,B、C间距离是10 cm,B→C运动 时间是1 s,则C(D )
A.振动周期是1 s,振幅是10 cm B.从B→O→C振子做了一次全振动 C.经过两次全振动,通过的路程是40 cm D.从B开始运动经过3 s,振子通过的路程是30 cm
例:如图,弹簧振子的平衡位置为O 点,在B、C两点之间做简 谐运动。B、C 相距20 cm。小球经过B 点时开始计时,经过 0.5 s 首次到达C 点。 (1)画出小球在第一个周期内的x-t 图像。 (2)求5 s 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及5 s 末小球的位移。 分析:根据简谐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画出简谐运动的 x-t 图像。要得到简谐运动 的位移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就需要首先确定计时的起点,进而确定初相位。根据振幅、周期及初相 位写出位移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画出图像。 我们也可以采用描点法来画出位移-时间图像。根据题意,可以确定计时起点的位移、通过平衡位 置及最大位移处的时刻,在x-t 图上描出这些特殊坐标点,根据正弦图像规律画出图像。 根据简谐运动的周期性,在一个周期内,小球的位移为0,通过的路程为振幅的4 倍。据此,可以 求出5 s 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及5 s 末小球的位移。
A.3 s,6 cm
B.4 s,6 cm
C.4 s,9 cm
D.2 s,8 cm
解析:以相同的速度依次通过M、N两点画出示意图如图所示,质
点由M到O和由O到N运动时间相同,均为0.5 s,质点由N到最大
位置和由最大位置到N运动时间相同,均为0.5 s,可见周期为4 s,
振幅为路程的一半,即A=6 cm,故B正确。
一、振幅
用M点 和M ′点 表 示 水 平 弹 簧 振子在平衡位置O点右端及左 端最远位置。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专题位移—时间图像(x-t图像)课件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专题位移—时间图像(x-t图像)课件

A.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x
b
B.在t2时刻,a、b两车运动方向相同
a
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 bபைடு நூலகம்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
0 t1
t t2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8.一列复兴号动车进站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车头经过站台 上三个立柱A、B、C,对应时刻分别为t1、t2、t3,其x-t图 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车头经过立柱B的速度为2x0/(t3-t1) B.车头经过立柱A、B的平均速度为x0/(t2-t1) C.动车的加速度为
【典例试做1】 某物体位移-时间的图象如图所示,若规定向东为正方向, 试求物体在各阶段的 速度大小及方向。
解:物体在t=0开始从原点向东出发,0-2s向东做匀速直线运 动;2s-5s物体静止在原点以东6m处;5s-6s物体继续向东做 匀速直线运动;6s-8s物体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至8s末回到 出发点;8s-12s物体从原点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图线的斜 率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则物体在各阶段的速度大小及方向为:
5.如图所示是一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的位移—时间图 象(x-t图象),P(t1,x1)为图象上一点。PQ为过P点的 切线,与x轴交于点Q。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t1时刻,质点的速率为x1/t1 B.t1时刻,质点的速率为(x1-x2)/t1 C.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x1-x2)/t12 D.0-t1时间内,质点的平均速度大小 为x1/t1
10.如图为某质点作匀变速运动的位移s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 图象为一条抛物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在1s末质点的速率最大 B.在0-1s内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C.在0-1s内和1s-2s内加速度方向相同 D.在t=0.5s时质点的位移大小为3.75m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5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5张)-PPT优秀课件

交点是什
么意思?
0.1
0.2 0.3 0.4 0.5 0.6
t/s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共25 张PPT) 【PPT优 秀课件 】-精 美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共25 张PPT) 【PPT优 秀课件 】-精 美版
注 意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事 2.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 项 释放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实验时要注意保护小车及滑轮,要避免它们 被碰坏或跌坏。所以,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 用手按住它。
4.小车另一端所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加 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点太少,或加速度太 小使各段位移无法区别,从而使误差增大
处 问题1:怎样分析和选取纸带上的点? 理 舍掉开头过于密集的点,从清楚的点开始,若纸 的 带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较小,每五个计时点取一 纸 个计数点 ,依次标号为0,1,2,3,4,5 (间隔 带 是0.1s)。
过于密集/ 不清晰的点
0.10s
0.10s
处 问题2:如何计算出所取点的瞬时速度?

器 打点计时器

纸带
小车
细绳
一端附有定滑 轮的长木板
钩码
实 ⑴ 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将细绳绕过 滑轮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连接
验 好电路。 步 ⑵ 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面。在小车
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上钩码。
骤 ⑶ 先接通电源,然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 动,打完一条纸带后立即关闭电源。 ⑷ 更换纸带,重复做三次。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2章第4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关系 教案新部编本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2章第4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关系 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关系教学目标:1. 进一步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2. 能较熟练地应用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3. 能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关系式,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4.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要推论。

5.能灵活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分析和计算。

学习重点: 1、as v v t 2202=- 2、推论1:S 2-S 1=S 3-S 2=S 4-S 3=…=S n -S n-1=△S=aT23、推论2:v v t =2学习难点:推论1教学用具: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关系【例1】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4 m/s 2,某时刻的速度是8m/s ,经过一段位移,速度为20 m/s ,求这段位移是多大?问:在此问题中,并不知道时间t ,因此要分步解决,能不能用一个不含时间的公式直接解决呢?既然不涉及t ,怎样将时间消去?推导:由: 消去 t 得:v 2-v 02=2ax故由:v 2-v 02=2ax 得这段位移的大小: 教师总结:1.公式:ax v v t 2202=-2、注意点:①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单位的统一;③矢量(a 、x 、v 0、v )的正负号; ④注意汽车刹车的问题。

针对练习1:已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A 点时的速度是V 0,通过B 点时的速度是V t ,求中间位置的速度。

针对练习2:某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为216Km/h,随后匀减速滑行,加速度大小是2m/s 2,机场跑道至少要多长飞机才能安全着陆?0v v at =+2021at t v x +=解:由V 2-V 02=2ax 得:即机场跑道至少要900m 飞机才能安全着陆。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2章第2节简谐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2章第2节简谐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2节简谐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课题简谐运动的描述单元 2 学科物理年级高二教材分析教材以弹黄振子为例,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简谐运动位移变化的周期性?引出数学上的正弦函数,再给出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相位)及简谐运动在任意时刻位移的表达式。

最后通过“做做”和“科学漫步”栏目将相关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教材根据正弦函数的性质和特点,运用数学推导,得出圆频率与周期之间的关系,这种利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建立和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位这个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对相位这个概念提出很高的教学要求,而是通过数学表达式、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对两个振动的相位进行感受和比较,这有利于化解难点。

学习目标物理观念:知道描述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相位等物理量的含义科学思维:经历测量小球振动周期的实验过程,能分析数据、发现特点、形成结论。

科学探究:经历观察实验,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培养分析数据、发现特点和形成结论的能力,能用这些概念描述、解释简谐运动。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数学和物理之间的联系,更好的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

重点理解全振动、周期、振幅、相位、相位差等物理量的概念。

难点会利用数学工具描述简谐运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思考与讨论1:振动,作为运动的又一典型代表,与前面所学的运动模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又是用什么样的物理量来进行描述的呢?取向右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正方向,则可得振动图像为:尝试画出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像,思考有哪些物理量可以描述弹簧振子的运动。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结合思考讨论的问题,引出新课内容,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讲授新课观察:两个振子的运动位移有何不同?一、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1、振幅1)、定义: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动的振幅,国际单位是m。

2)、振幅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振子振动能量(E=E K+E P)的高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
A.同一实验过程中,O点位置允许变动
B.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刻度线
C.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点D.实验中,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应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大小
解析:从橡皮条固定点到O点的连线,是合力的作用线方向,如果O点变动,那么合力的大小、方向都要变化,就不能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故A 选项错;C选项中,因一个弹簧测力计已拉到最大量程,再通过另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到O点时,每一个弹簧测力计都可能超过最大量程,造成损坏,或读数不准,故C选项错;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合成,两个分力成任意角度都适用,不必成90°角,故D选项错.答案:ACD
2.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
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
套(如图所示).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并互
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1)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
A.拉橡皮条的绳细一些且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
B.拉橡皮条时,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拉力要适当大些
D.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越好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入相应的字母).
(2)若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均为4 N,且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相互垂
直,则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一个量程为5 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它们的合力,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而合力越小,作图时相对误差太大,正确的选项为A、B、C.
(2)若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均为4 N,且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相互垂直,则其合力为4 2 N>5 N,故不能用一个量程为5 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它们的合力.
答案:(1)ABC(2)不能量程太小
3.(2011年高考江苏单科)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_ N.
(2)下列不必要
...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请您提出两个解决办法.
解析:(1)由题图知,弹簧测力计A的分度值为0.2 N,读数
为3.6 N.
(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要记好合力与两分力的大小
与方向,与结点位置无关,D错;M的重力即合力,A对;测量
前弹簧测力计调零才能测量准确,B对;拉线与木板平行才能保证力在木板平面内,C对.
(3)对O点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可见若减小F OA可调节F OB的大小或方向,调节OB方向或减小物重G等.
答案:(1)3.6(2)D(3)①减小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②减小重物M的质量(或将A更换成较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方向等).4.(2012年合肥模拟)有同学利用如图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T OA、T OB和T OC,回答下列问题:
(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
A.钩码的个数N1=N2=2,N3=4
B.钩码的个数N1=N3=3,N2=4
C.钩码的个数N1=N2=N3=4
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
(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记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时,两分力F1和F2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进行,所以A错误,B、C、D正确.
(2)要标记结点O的位置,同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和三段绳子所挂钩码的个数.
答案:(1)BCD
(2)①标记结点O的位置
②记录OA、OB、OC绳的方向
③三段绳上所挂钩码的个数
5.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
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
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子,设计了如下实验:
如图所示,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挂在墙上的两个钉子
A、B上,另一端与第三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
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
(1)为完成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________.
A.测量细绳的长度
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C.测量悬挂重物后橡皮筋的长度
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
(2)钉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现有器材,改变条件再次验证,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解析:(1)必需测量橡皮筋的原长和悬挂重物后橡皮筋的长度,这样才能确定橡皮筋的伸长量,确定各力的大小,还需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同时记下三条橡皮筋所在的方向,以便确定各拉力的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的图示.因此,必需的操作是B、C、D.
(2)改变条件再次验证可采用更换不同的小重物的方法.
答案:(1)B、C、D(2)更换不同的小重物
6.某同学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利用
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点以及两只弹簧测力计拉力
的大小,如图所示.
(1)试在图中作出无实验误差情况下F1和F2的合力图示,
并用F表示此力.
(2)有关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
B.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分力
C.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效果相同
D.若只增大某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而要保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另一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即可
(3)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一个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的是________.(力F′是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图示)
(4)在以上实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验事实的一位同学中,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至少写出两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即以F1、F2为两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对角线OF就表示合力F.
(标上箭头表明方向)
(2)两分力可以同时大于合力,故A正确;结点受三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橡皮筋的拉力等大反向,是一对平衡力,而橡皮筋的拉力不是合力,故B错;只有保证结点在同一位置才能说明作用效果相同,故C对;若两个分力的大小变化而方向都不变,则合力必定变化,故D错.
(3)作图法得到的F必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单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一定与橡皮筋共线,故甲的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
(4)F2的大小比直实值偏小且方向比真实方向偏左.作图时两虚线分别与F1线和F2线不严格平行.
答案:(1)如图所示
(2)A、C (3)甲(4)见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