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板块六 中外综合串讲-第2讲-主题1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板块六 中外综合串讲-第2讲-主题1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设置情况,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秦朝中央结构的设置情况回答;古希腊: ,回忆雅典民主政治的内 容回答;第二小问区别主要从民主政治的性质角度回答。 第(2)问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787 年宪法》规定,从权力制衡与 制约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 识,从中华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 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从借鉴、影响因素等角度回答。
2.全面理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 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 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 本质是 权力约束权力。其中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说是西方分权 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 (2)起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 家的影古希腊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完全是切断血缘关系而冲破氏族 藩篱的结果, 而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则是血缘关系通过宗法 制度得以延伸的结果。 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逐步发展为 公民权,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 “公共权力”本质上为血统性的 “个人”行使。前者演变为“主权在民”的路径,后者则演变为 “主权在君”的路径。 (3)中西古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他们各自所处 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 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 反过来 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
材料三
1911 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
法律文件(1912 年《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 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 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 精髓尝试建国。 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 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答案:(1)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协 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卸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古希腊: “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五 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 “陪审法庭”负 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 区别: 古代中国: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 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主线二科学技术: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应用上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线三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一、儒家思想由形成到独尊1.百家争鸣派别代表人物与主张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仁”“礼”学说;“德治”思想;创办私学;编订“六经”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性本善”伦理观代表人物: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学说;“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伦理观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学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人物: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观;逍遥自得的思想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的法制观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2.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二、儒家思想由转型到扬弃1.宋明理学派别哲学观认识论程朱理学二程:“天理”本原论;人伦即天理“格物致知”。

201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docx

201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docx

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便怎样教根据高考试题研究命题趋势(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教材仅是命题的背景和依托。

淡化历史结论,突出考查学牛学习过程。

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强调重要概念的阐释。

试题与答案呈现--定的开放性。

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

拉近与大学命题专家的距离o)根据高考试题有效整合教材(定位教材在备考中的地位。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根据高频考点确定教材的重点。

根据高考试题完整准确阐释教材重要概念。

根据高考试题宏观、微观结合准确把握历史事件。

根据高考试题正确处理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用通史体例进行复习)根据高考试题培养学生能力(发现学生失分原因。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关注修订版课标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标必修课程名为《中外历史纲要》,强调中外贯通,整体视野。

如强调古代中国大一统和多民族特征;又如明清史叔写:知道明初的屮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认识这些制度在秩序重建中的作用与弊端;通过了解由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识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通过了解18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及此后各种矛盾的加剧,理解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转折。

通过清前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清朝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一、构划吋空坐标、明确阶段特征陈旭麓先生说:“历史是年代的累积,历史的辩证法是从时间上展开的。

” 时空包括具体时地、阶段特征、年代特征(2013 •全国I 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o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一一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D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2013 •全国I 31)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屮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2018届高考历史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试题

2018届高考历史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试题

专题1 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一、选择题1.(2017·河北衡水二模)下图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此图反映了当时A.中外丝绸贸易发达B.中外经贸交往频繁C.中国国际地位提升D.中外文明交流互通2.(2017·福建福州适应性考试)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俗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这说明唐代中后期( )A.社会生活开放多元B.官营丝织业占主导C.民族融合出现高潮D.中外交流全面深入3.南宋时期中国把瓷器、丝绸、印本书籍输向海外,输入物品有金沙、木材、珠宝、高丽参、药材等。

这一外贸的产品对比可以说明 ( )A.古代外贸不计经济效益B.南宋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C.中国在各领域世界领先D.外贸收入成为南宋重要的财源之一4.(2016·吉林长春四模)“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

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

材料说明古代丝绸之路( )A.更重要的作用是加强了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沟通B.商贸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促使商人改变了初衷C.商贸活动承载了风俗习惯加快文化相互融合D.商贸活动加快民族融合元朝时回族形成5.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颁布法令,规定在政府允许开放的港口设立海关,征收进口税和出口税,史称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 )A.标志着古代海禁政策终结B.加速了世界白银流向中国C.促进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D.促进了中国经济质的飞跃A.明清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国家经济严重衰退B.两宋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逐渐发展到顶峰C.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明清时采取了有别于两宋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专题1 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一、选择题1.D 图片信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到达的区域,并没有数据说明一定是丝绸贸易,也不能显示出中外经贸交往频繁,故A、B两项错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也不能从交通路线中显示出来,故C项错误。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6 第1讲 1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6  第1讲 1

解析:选 B。据题干材料“英国在 19 世纪对中国的攻击只是 先前之论述暴力的翻版, 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 中 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体现了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 故选 B 项。19 世纪西方工业文明领先于中国的农业文明,但材料 强调文化层面,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近代中国在文化层面的落 后,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政策,故 C 项错误;英国靠坚船利炮打败 中国,故 D 项错误。
A.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B.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是否重视法律的公平公正
解析:选 D。据题干《十二铜表法》中不为任何人制定特别的 法律,这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唐律疏议》中对社会 特殊人群“诸八议者”有明显的区别对待, 说明中国古代的法律并 不公平公正,故选 D 项。A 项是中国法律的特点,排除;B 项是 中国法律的特点,排除;C 项是罗马法的特点,排除。
后世影 响
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 思想和制度建设奠定了最 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初的基础
古希腊与中国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例如, 古希腊先哲强调人的尊严和价 值;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 性恶”等。 ②都强调道德的作用。 例如, 古希腊思想家主张改善人们的灵 魂, 以德教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主张以德治民。
(2)不同点 古希腊人文思想 对人的属性的 关注点 处理个人与社 会关系的着眼 点 先秦儒家思想
强调“个体”的人,即 强调“社会”的人, 即 以个体(个人)为中心 强调人的平等,反对教 育、财产、种族方面的 不平等 以集体(社会)为中心 强调社会等级秩序, 高 度重视伦理道德
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 对自然科学的 研究态度 例如,亚里士多德研究 自然,讲究实事求是的 科学思维方法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1 专题2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1 专题2

线索 3 古代商业发展: 包括市场形成、 市场管理、 货币演变、 内外贸易、 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 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 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 4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 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 二者均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考向三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经济发展特点
6.(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 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 耕种 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专题知识线索]——————专题知识视点 线索引领把握 线索 1 古代农业发展:古代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小农经济的
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 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 2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 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 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4.(2017· 高考全国Ⅲ卷) 土地规模(亩) 20 以下 20~130 131~300 300 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此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 当 时该地( )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A.自耕农经济盛行 C.均田制破坏严重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 第1讲 1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 第1讲 1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①体现了分封制下的 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 史料一:以二元制政体 ②③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 分析西周分封制 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 远影响。 ④“家庭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 史料二:以历史评论的 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视角看待大宗与小宗关 指出了国家权力与家庭关系有 系及家国一体现象 机统一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权力继承· 天下归宗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 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 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研习一]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史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①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 天子,曰述职;②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 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 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 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臵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 曰:“③有妻之子,而不可臵妾之子。”纣故为后。 ——《吕氏春秋· 当务》
史料二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 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④家庭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 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 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 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 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选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权力分配· 天下归周 1.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 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但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2.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天 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权力: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 封。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5.结果:受封的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 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专题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专题

3.吸收与改造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 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 明初理学官方化, 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专制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朝代 秦朝 汉朝 隋唐 中央机构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设立中朝 三省六部制 地方机构 郡县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 恩令”;刺史制 唐朝中期的藩镇
北宋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 收地方权力,文官做知州,通判监 三司使) 一省制(中书省)、 宣政院 废丞相、设内阁 军机处 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行省制;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 废除行省制,设三司 沿用行省制
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2)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 (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实行。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 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纺织业
商业的发展与对外贸易 时期 先秦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概况 “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 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的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 发达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专题讲座(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 贯通
(对应学生用书第 28 页)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1 专题3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1 专题3

③“帝道”: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 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道 家“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 (2)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 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 所谓法律的儒家化, 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 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 为立法、 法律, 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 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 形成 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考向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儒学思想的特点
1.(2015· 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 往称颂夏、 商、 周‘三代’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考点二
从宋明理学到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考向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儒学地位的演变
1.(2014· 全国新课标Ⅰ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 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 佛教位居第三; 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 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明儒学的特点及影响 3. (2013· 全国新课标Ⅰ卷)自汉至唐, 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 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Word版含解析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Word版含解析

必修系列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网络构建※※主线解读※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和秦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秦至明清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三条主线:(1)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2)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3)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变迁。

第一关真题自测·找差距1.(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阿凡题1086001()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封武王弟康叔、周公长子伯禽、召公奭于不同的地方,这有助于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A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会出现君主专制权力,因此可知B项错误;分封制下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因此无法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贵族的世袭特权早在西周之前的夏商,由“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中就已经实现,排除D项。

答案:A2.(2017·全国卷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阿凡题1086002()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

2018版高考历史通史版通用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文档: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含解析 精品

2018版高考历史通史版通用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文档: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含解析 精品

一、夏、商、西周政治制度1.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3.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1)分封制: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分配土地和人口的制度,形成了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制度。

(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公元前770~公元前221)1.由分裂到统一: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到破坏;秦灭六国,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

2.封建制度确立: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1.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四、两汉时期的政治(公元前202~公元220)1.中央集权巩固:汉初郡国并行,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在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

2.君主专制强化:汉承秦制;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3.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 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 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 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 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 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 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 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 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 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的媒介。 四、明朝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 1.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 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主线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主线二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主线三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主线四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一、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时出现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时出现曲辕犁。

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土地制度的演变五、经济重心转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先秦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内在联系(1)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的进步。

原始社会至春秋以前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夏、商、周三代有少量青铜工具用于生产,这就决定了其耕作技术是“刀耕火种”或“石器锄耕”。

落后的工具需要集中更多的劳动力,所以春秋以前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3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3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鸦片战争之前)
建体系·宏观概览·纵横贯通
[ 阶段特征]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 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 外贸易。
整合三 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 就是“理”, 主张克服私欲, “致 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 由。
(2)维护国家主权: ①军事上:组织雅克萨之战。 ②法律上: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2.历史评价 (1)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不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 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主要活动与贡献 完成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记载上千种药物,配有 1 000 多 幅插图,体系先进。 2.历史评价 (1)伟大医学成就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 之一。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模块03 高考命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模块03 高考命

二、中外历史关联、比较的高频考点1.古代史部分中外关联、比较的高频考点举例(1)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的比较①相同点a.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例如,古希腊先哲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等。

b.都强调道德的作用。

例如,古希腊思想家主张改善人们的灵魂,以德教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以德治民。

②不同点1.苏格拉底在和人交谈时,总会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对方回答,鼓励对方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步找到正确答案。

孔子经常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他也很乐于接受学生的提问,并通过回答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这表明二者在教学方法上都注重()A.平等相待B.启发引导C.辩证思考D.逻辑推理解析:材料中显示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用一种提问题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思考,这种方法不是平等相待,故A项错误;这种方法就是启发诱导,故B项正确;辩证思考指的是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这种方法不是逻辑推理,故D项错误。

答案:B2.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

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

”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

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

清代乾隆年间的袁枚在《子不语》中有一篇“山下的女人是老虎”的故事,与“绿鹅”故事十分相似。

两则故事都()A.体现了思想解放潮流B.提倡男女平等思想C.否定压抑人性的观念D.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解析:两则故事的主旨都体现出人性解放和思想解放的特点,而体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是薄伽丘的《十日谈》,故A项错误;提倡男女平等思想是薄伽丘的《十日谈》的思想观念,故B项错误;这两则故事强调的是反对压抑人性,故C项正确;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是近代中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C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描述16世纪的历史时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2018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六 中外综合串讲-主题1 含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六 中外综合串讲-主题1 含解析

三、热考主题大题练主题一中西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变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

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清·梁章钜《枢垣记略·训谕》材料二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

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

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

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材料三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代议制度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代议制却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

从世界各国的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

——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1)据材料一,简析嘉庆帝发布上谕的目的,说明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指出雅典国家事务管理中体现的民主性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实质,例举近代中外“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史实两例。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一中“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可以归纳;第二小问价值,依据所学军机处的实质来回答。

第(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从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等角度思考。

第(3)问第一小问实质,结合所学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主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列举,可以从德国君主立宪制中皇帝控制议会以及晚清“预备立宪”中,建立的“皇族内阁”来回答。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通史融会贯通(一)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通史融会贯通(一)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政治 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采用九 品中正制。 2.经济 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烧出 白瓷;出现“草市”。
3.文化 (1)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田园诗和北方 的民歌。 (2)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王羲之(书圣)、王献之;钟繇、王羲 之对楷书的贡献;出现突显个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不仅擅长丹 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3)佛道传播,三教汇流;儒学危机。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华文明的发展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 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 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 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 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 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 (1)开创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 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历史,结束了文化开放的历 史。 (2)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造纸术发明并得到改进,地 动仪发明、《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氾胜之 书》问世等。 (3)汉赋的繁荣:汉赋华丽的词藻描绘了气势恢宏的时代。 (4)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一方面,借助丝绸之路 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对西方影响深远;另一方面, 外来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如佛教文化的引进和传播。
2.经济 (1)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 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 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 (2)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 (官办);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 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 销。 (3)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外关联悟通(一)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外关联悟通(一)

政治
经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6至 17世 纪中 英两 国的 发展 概况
军事
文化
面临葡萄牙等西方殖民 主义势力入侵和倭寇的 骚扰 出现了崇尚实际的学风 和反封建思想,但八股 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 思想和创造力
开始争夺海上霸权,1588年击败 海上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 队”,17世纪打败荷兰 受到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思潮的影响,进行了一场伟大的 思想解放运动
16至 17世 纪中 英两 国的 发展 概况 中国 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出 现宦官专权、特务机 构,明朝灭亡,清朝建 立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 主导地位,江南一些经 济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 英国 都铎王朝与斯图亚特王朝加强王 权,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爆发资 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通过圈地运动和海上掠夺等方式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获 得发展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 值;儒家强调统治者应该关心人和人类社会 相 同 (2)都将道德看做政治的基础。儒家思想将道德建设与治国之本 点 联系起来,突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古希腊哲学家认为道 德修养是治理好城邦的基础
关联点三 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 古代罗马法制 古代中国法制 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 古代中国法律深受宗法群 法律观念 人权利 体观念影响 古代中国法制是君主专制 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 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 法律地位 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治色彩 古罗马法律私法发达,公法 古代中国法律民刑不分, 法律结构 不发达 以刑为主 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 中国法律没有法人制度和 法律内容 度和人格权制度 人格权制度
小国寡民;人民主权,轮番而 大国众民;专制主义中央集 政治 权制度,皇权至上 至;法律至上 勇于进取、探索,重视自由、 强调忠君、服从,注重社 文化 平等,解放个性 会,压制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特点 (1)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2)朝贡贸易,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3.历史意义 (1)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 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2)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 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3)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 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 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史及亚历山大。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 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 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 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 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 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3)两宋 ①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 ②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③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设有番坊,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国家 众多,以阿拉伯人居多。 ④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4)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高丽的 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我国受到欢迎,布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我国的植棉、棉纺织和火 药技术在此时传入高丽。 (5)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明朝 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 (6)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开放 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 差。
3.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 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 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统治 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 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在西 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逐步流传 至更远的国家。 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 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士来到 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法、钟表、 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了中西学交流的 任务,他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的媒介。 四、明朝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 1.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 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二 中外关联 专题1 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主干串讲 史料分析 高考链接
主干串讲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 1.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长安—河西走 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广东—中南半岛—马来半 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2.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 (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路上的“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 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 (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 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二、丝绸之路上对外贸易概况 1.发展概况 (1)汉代: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张骞通西域后,汉 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物产和奇珍 异宝也陆续输入中原。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 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2)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唐朝和朝鲜的 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朝的有牛、马、麻、人参,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绸、茶叶、 瓷器、药材、书籍等。中亚、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他们把胡椒、波斯枣、药品、 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源源不断运往波斯,并从那里 运销西方。对外交通有陆路和海路;与朝鲜、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贸易频繁。
2.启示 (1)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 的落后。 (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 尚友好。 三、丝绸之路的基本作用 1.商品交流之路: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 他豪华制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石榴、葡萄酒等的传播为东亚 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