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 作者:王蔚

合集下载

相互投射下的现实与超现实世界的双重异化--安部公房的小说《砂女》

相互投射下的现实与超现实世界的双重异化--安部公房的小说《砂女》

相互投射下的现实与超现实世界的双重异化--安部公房的小说
《砂女》
刘燕
【期刊名称】《日本问题研究》
【年(卷),期】2016(030)003
【摘要】安部公房是日本二战后有代表性的现代派文学大家,他将现代派文学的
手法和主题自如地运用于日本的土壤和现实。

其代表作《砂女》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和存在主义的主题融为一体,运用“美比乌斯圈”这一象征塑造了不分表里的现实与超现实的两个世界,通过这两个世界的相互投射揭示了人的异化及存在的荒谬,探寻人之存在意义。

【总页数】6页(P75-80)
【作者】刘燕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重复中超越重复——从《砂女》看安部公房的思想起点 [J], 王涛;曾琼
2.小说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苏童、莫言童年视角小说创作比较 [J], 应玲素
3.走进安部公房的“异化”世界——解读《砂女》 [J], 郝周绍
4.从寓言视角解读安部公房的《砂女》 [J], 邹洁
5.安部公房《砂女》中的"沙" [J], 凌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他者"中重塑"自我"--论安部公房的《砂女》

在"他者"中重塑"自我"--论安部公房的《砂女》

《 砂女 》揭示 了 “ 自我” 在 “ 他者”这个荒诞世界 中孤独 、绝望 的
生存 状态及 “自我” 的重塑 。 自我 与他者是对意义互相指涉 的概念 ,他 者就是站在 自我的对立面上一切非我的事物 ,自我 、他者是个 复杂的哲 学命题。他者可分为人格性他者 和非人格 性他者 两种类 别。 …在 非人格 性他者中他者被 自我对象化 ,他者成为被 自我大量感知 的对 象 ,自我认 识 的是部分的他者 ,两者问是主客体的关系。而人格性的他者 与 自我却 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 ,“ 对方 拥有 和 自我一 样的人 格 ,但是 又不等 同 于 自我 ,是我的对手” ,也就是说他 者不再是 由我 的观念加工 过的他 … 者 ,自我面对的始终是 整体 性的 他者 。人 格性 的他 者与 自我 间充 满张 力 ,两者相互制衡 ,建立起一种 “ 相互 主体 性的关 系” 。他者 这一概 念多是在人格性意义 上进行 认识 和使用 的 , 自我与 他者 处在 制衡 状态 中 ,两者进行持续不断 的斗争 ,一方总是试 图掌控另一方 ,当力量优势 偏向其中一方时 ,原有秩序被打破 ,这时另一方全力反抗 ,直 到新秩序 的建立 ,如此反复。但如果 出现不合理因素 ,就会危及到 制衡 ,就像处 于危机中的资本 主义社 会 , 自我被 他者 异化 ,主体性 消失 ,人处 于孤 独 、绝望的生存困境中 ,人的存在本身受到挑战 。存在 主义文 学主要探 讨的就是危机 中自我存在的问题 。《 砂女 》给 我们呈现 的是迷失 在他者 中的 自我进行的 自我拯救 ,自我重塑 。 迷 失 自我 《 砂女》讲述一个 叫仁 木顺平 的中学教师 ,因厌倦平 时单调 枯燥 的 生活 ,一天利用休假到海边沙丘地带采集昆虫标本 ,不料错 过回城 的汽 车 。只能就近投宿 。他在沙丘地带发现一个奇怪的村庄 ,村 民住在沙丘 形成的沙洞的底部 ,而且依 靠绳 梯上 下进 出。他被 带 到一个 寡妇 家投 宿 ,当第二天要走的时候发现没有 了绳梯 ,更让他不解 的是没 有人告诉 他为什么 ,面对疑问 沙洞女 子总是 沉 默无语 。在沙 洞每 天 的工作 就是 “ 清沙” ,因为沙具有流动性 ,如果不天天清理 ,房屋就会被掩埋 , 只 且 有清沙 ,村公所才会配给食物和水 。主人公认为在现代文 明社 会这是非 法监禁行为。在诉说无用的情况下 ,他开始 了几次逃跑计 划 ,但都没有 成功。他最后将 “ 希望”放 在乌鸦 身上 ,捕到乌鸦 ,然后 将 自己信息带 给外界 。乌鸦没抓到 ,绝望 中的他却发现 了在这荒漠化 的环境 中如何 屯 水 ,并发明了一套屯水装置 。这让他大为兴奋 。在女子 因为宫外孕被送 往医院 ,绳梯被放下 ,自己有机会逃走的情况下 ,他又选 择留下 ,要将 贮 水装置告诉村里人。七年时间过去 了,仁木仍没被找 到 ,法 院最终判 定 他为失踪者。 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 ,却揭示 了存在的哲学命题 。安部公房 以 主人公逃离原来的生活环境来到沙丘村庄及在沙洞 中的生 活来 象征隐喻 当时 1本社会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 中人的存在状态——迷 失 自我 。二 战 5 1 以后 ,日本国民在重建 家 园这一共 同理 想 的指 引下 ,将 全 民聚集 在一 起 ,走出战争阴影 , 复经济发展的集体意识压倒个体 的生存 意识 。但 恢 到了 16 90年代 , 日 经济获得 高速发展 ,成 为经 济强 国 ,随之 现代社 本

现代的寓意小说——安部公房的《砂女》论

现代的寓意小说——安部公房的《砂女》论
上接第108页会关注其形式和效果使得写作和接受主体与受体的关系及其各自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甚至于写作和接受主体和受体的范畴也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受体的需要成了消费时代的第一律令受体所接受到的信息自然是以最快的速度与他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联系在一起
文史 纵 横
现代的寓意 小说
现 代 的寓 意 小 说
品为安部公房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


作 品 介绍
却又陷入另一个漩涡 。 作品中 寓意着现实社会 , 同时 ,流动 的砂 砂 与此 “ 寓意世界在变
《 砂女》 描写了一位 到海滨沙 丘采集 昆虫标 本的 中学教 师仁 木顺 化 , 社会在发展 , 人的思想也在变 。伴随着日 间的推移 , 寸 陷入到砂穴之中 也被流动 的砂 子一点点 地改变。从反抗到专注 平, 被一个坐落在 砂丘 中的村 庄的 人骗入 了砂 穴之 中 , 失去 了人 身自 的男主人公的固有观念, 最后从不毛的砂地之中发现 了水和 生的他认为与其 由。处在村民的严控监视之下 的主人公 , 陷入 了惊恐 、 安、 不 痛苦 的情 于蓄水装置的发明 , 还不如在这洞穴的封闭状态之中 , 更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 睦。 绪之中 。尽管他也产 生了愤 怒与抗议 , 几次试 图逃走 , 是均 告失败 , 逃离 , 但
形” 的主题 , 但是主人公不是被 迫变形 , 而是 自发变身为 男 砂 。某天 , 在《 砂女》 这篇作 品中 , 作者对 “ 的描写无处 不在 。这部作品 的 当男人偶然发现为捕乌而设 的陷阱机关 居然可 以从 砂地 中获得水 时 , 砂 现代文学特征也反映在作者多次 的抒情性 的、 哲理性 的砂粒 描写这 一 他欣喜若狂 。“ 他脑海浮现 出从砂 子缝隙中渗透出来 , 那一望无 际的银 ・ 他仍在砂坑底 部这一 事实并未 改变 , 而他的心绪 却 方面。对砂给身体带来的不 快的感 觉描写 的更是淋漓尽致。但 是这 些 絮般的水 网。… ・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砂女》是日本作家安部公房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该小说中涉及了一种被称为"路西法效应"的现象,本文将对该效应进行研究。

"路西法效应"是指人们在对待美丽和丑陋的事物时,倾向于更加重视美丽的一面,而忽视丑陋的一面。

这种效应通常用于描述人们对于外貌美与丑的认知偏差。

在《砂女》中,安部公房通过这种效应揭示了人们对于外貌的执着,及其对个体自我价值和社交关系的影响。

在《砂女》中,主人公岛田浩介与砂女交往后,逐渐陷入了对砂女的迷恋中。

砂女的美丽和神秘的气质吸引了岛田浩介,并完成了他心中对于完美女性的想象。

与此砂女也暗藏着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她会吞噬岛田的感情和生命。

在岛田面对真实世界的种种挑战时,他仍然选择了遮蔽自己眼睛的方法,选择忽视砂女的丑陋一面,只看到她美丽的一面。

这种选择导致了岛田最终的悲剧结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会因为美丽而忽视丑陋。

社会上有很多例子表明这种现象。

一些人会因为他人外貌美丽而对其产生好感,而忽视了其人品和品格;一些产品宣传广告也往往以美貌的形象来吸引顾客,而隐藏了产品的缺陷;一些人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追求表面的美,并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内在的美丽。

"路西法效应"也与社会的审美标准和身体形象观念密切相关。

在当今社会,追求美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

人们常常受到媒体、广告和社交网络上的美丽形象的影响,过度关注外表,使得身体形象观念偏向过度美化,忽视了个体的其他方面,比如个性、价值观和能力等。

在面对"路西法效应"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

美丑只是外在的一种表象,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内在的品质和能力,而不是仅仅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和审美观念保持客观的评价,不要盲目追逐外表的美丽,而忽视了我们的内心需求和真实的自我。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安部公房是日本著名作家,他的作品《砂女》描绘了一个充满惊悚和神秘的世界。

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角色——路西法。

路西法是一个典型的反派角色,他的出现不仅给整部小说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心理冲击。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分析路西法是如何影响读者的情感和心理的。

要理解路西法效应,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路西法的角色设定。

在《砂女》中,路西法是一个神秘的、邪恶的角色,他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不祥的预兆。

他的性格阴冷、狡诈,行为诡异,给人一种不祥的感觉。

在小说中,他常常扮演着阻挠主角前进的角色,使得主角陷入危险的境地。

这种特殊的角色设定使得路西法成为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反派角色,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小说才显得异常扣人心弦。

路西法效应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反派角色的出现能够强化主角的形象,加深读者对主角的认同感。

这种效应源自于心理学中的对比增强效应,即当人们同时接触两个相对矛盾的事物时,会更加强化其中一个的印象。

在《砂女》中,路西法是一个极具张力和煽动力的角色,他的出现使得主角的形象更加鲜明,让读者更加关注和认同主角的命运,加深了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路西法效应还具有一定的心理影响力。

在《砂女》中,路西法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主角的形象,同时也在心理上对读者产生影响。

路西法的邪恶和阴冷往往能够引发读者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情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读者感同身受,产生一种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能够进一步提升读者对小说的投入程度,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那么,路西法效应在《砂女》中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呢?从情感层面来说,路西法的出现往往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路西法的神秘和邪恶来制造一种紧张气氛,让读者感到心猿意马,屏息以待。

这种紧张情绪的制造能够使得读者更加专注和投入到故事中,增强了阅读的快感和吸引力。

在认知层面上,路西法的出现往往会让读者对主角的形象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砂女》是日本作家安部公房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通过寻找自己一位已故情人的砂像来对抗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自责的故事。

小说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其中路西法效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寻找真相时,人们往往只看到自己所期待的结果,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答案。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象征手法,探讨路西法效应在《砂女》中的应用。

首先,小说中男主角寻找砂像的经历可以被理解为他在寻找自己心灵深处的真相。

男主角为了寻找砂像孜孜不倦地四处奔波,但最终却发现砂像的真相并非他所期待的那样。

他最初以为砂像是为了纪念他的前女友而雕刻的,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是纪念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女孩。

这时路西法效应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男主角因为一直以为砂像是为纪念前女友而雕刻的,所以他只看到了符合这种期待的信息,忽略了其他更为真实的可能性。

其次,小说中的砂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它也与路西法效应有关。

砂不仅是一种表面的材料,还被用来代表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

男主角寻找砂像的过程其实就是他寻找自我认知和真相的过程。

他一开始认为砂像是为了纪念前女友而雕刻的,这也是他想要相信的事情。

但当他发现砂像实际上是为了纪念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女孩时,他的认知和想法也开始转变了。

这种转变表明了一个人在面对自我认知时,路西法效应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小说中的夏日和沙丘也是象征意义极其深刻的。

夏季象征着男主角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而沙丘则代表着生命的转移。

男主角在沙丘上寻找砂像时,他的内心状态不断变化。

他开始感到孤独和无助,但随着他接近砂像,他的情感也开始发生变化。

这种情感上的转变,也从侧面说明了路西法效应的存在。

因为往往只有当一个人放下自己的期望和偏见,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实本质。

综上所述,《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

男主角寻找砂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对自我认知和人生真知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最终找到了自己想要找到的答案。

《砂女》与安部公房的权力批判

《砂女》与安部公房的权力批判

《砂女》与安部公房的权力批判作者:叶从容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7期摘要:《砂女》的主体性思想集中表现为对权力的揭露和批判。

作为一个关于“权力”的寓言,该文本深刻揭露了世俗权力的无穷放大及其对个体权力空间的挤压和褫夺。

文本对权力的反思与批判,不仅指向外部世界,也指向各种物化的身份符号、家庭伦理,从而呈现出作家权力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砂女》权力主体性■主体通向自由的最大障碍是权力。

安部公房小说的权力批判指向现实生活无所不在的窥视、监控,直至对主体自由的野蛮剥夺。

他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试图探究权力如何被运作为迫害个体的机器。

正如其在随笔《制服》中所探讨的权力真相:无论纳粹战士或美国士兵,他们的军服都是权力的化身。

作家独辟蹊径,通过对军服的考察,分析了制服本身所包含的权力的指向性,以及制服如何控制着个体的思想和生活:“它也可以证明纳粹制服非常完美地掩盖了他们的本来面目、抹去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譹?訛安部公房从制服式样中披露了内化于其中的权力,借此深刻批判了权力对个体的强大控制力,揭露了无处不在的权力真相。

在小说文本中,安部公房调动各种手法充分揭露权力之恶。

《S·卡尔马氏的犯罪》中主人公的名字代表着个体身份及其相伴的权力,主人公因为名字的丢失而走投无路;《实业》中的肉制品加工厂老板与政客互相勾结形成权力共同体,先是以鼠肉冒充猪肉,后来用尸体制造肉品,最后干脆直接杀人取肉,权力直接参与了对主体的消灭。

但这一切在权力阶层看来却天经地义:“人类原本就是置身于上帝之下的天生的弱者,是理应被掠夺的对象。

所以掠夺人类就是在执行上帝的意志,是站在上帝一方,没有丝毫背叛人类同胞的嫌疑。

”?譺?訛《他人的脸》中人物的脸就是权力,主人公的意外毁容和毁容后的种种心理反应集中在对丧失原有权力的担忧之上,包括在家庭的地位与在单位的角色等等。

《公然的秘密》借偶然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一头饥饿的小象的遭遇,揭露了权力持有者对弱小、纯洁的无辜者所实施的冷血和暴力,以及他们对暴力对象话语权的公然剥夺:“不该有的东西,管你有多少,就跟没有一个样。

走进安部公房的“异化”世界——解读《砂女》

走进安部公房的“异化”世界——解读《砂女》

走进安部公房的“异化”世界——解读《砂女》郝周绍【摘要】安部公房作为日本战后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家,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寓意是他作品中的特色。

他通过对现代人所处的一种孤独状况的描述,揭露现代社会中的人类的生存困境,对人的存在表现出极高的关注。

本文拟通过对安部公房代表作长篇小说《砂女》的象征寓意的解读,来探视安部公房文学世界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安部文学中的“异化”主题。

【期刊名称】《济南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3页(P119-121)【关键词】异化;砂女;存在主义;象征寓意【作者】郝周绍【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在日本当代文坛上安部公房拥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作为日本战后存在主义的杰出代表,安部公房青年时期弃医从文专心开始写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安部的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品质上称得上是日本当代文学中前卫作家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充满象征寓意,经常用巧妙的讽刺手法来表现现代社会人不安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的无条理性。

他的作品多采用变形的手法表达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的生存感觉,通过变形这种巧妙的技巧来反映异化的主题。

《砂女》作品中主人公通过对自己身份的自我认同来进一步探寻人存在的意义即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存在。

通过描写一个失踪者的离奇经历,反映出现代人的精神生存中的困境,将现代社会中人存在的荒诞和异化这些社会问题,通过主人公的特殊经历巧妙地反映出来。

所谓的异化,是指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异化中,人丧失其原有的能动性,作为人的个性不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安部公房的作品中,重心始终是人,故事所描绘的是人的生活。

安部公房采用变形的方式来表达异化这一主题,现实社会中为现实所累的普普通通的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最后仍被不合理的现实所击垮,以致丧失了人的外形。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砂女》是日本作家安部公房创作的一部小说。

小说中的路西法效应是指人们对于看到美好形象的渴望,但又不愿意将其变为现实。

下面将对《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进行研究。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角色塞吉尔和愛美子展现了路西法效应的存在。

塞吉尔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他对于美的追求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创作的砂女就是他对于美的追求的象征,而砂女的完美无暇也成为了他追求的目标。

一旦他成功创作出完美的砂女,他却不愿意将其定格在现实中,而是将其留在了砂中,只准其存在于想象当中。

同样,愛美子对于美的追求也非常强烈,她透过砂女看到了自己的美丽,但却害怕将其付诸行动,害怕失去美丽。

这种对于美的追求却又不愿意将其变为现实的心理,正是路西法效应的体现。

小说中的塞吉尔和愛美子对于路西法效应的表现,也呼应了现实中的一些心理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于美好事物抱有追求的渴望,但又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失去而不愿意将其变为现实。

许多人都希望拥有健美的身材,但却不愿意付出必要的努力去锻炼。

同样,也有很多人梦想着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却不愿意面对结婚生子等现实的责任。

这都是因为人们害怕挫败和失去美好,而选择将其留在心中,只让其存在于想象之中。

小说中的塞吉尔和愛美子的命运,也反映了路西法效应所带来的后果。

塞吉尔和愛美子对于美的追求到了极致,但却无法将其融入现实生活中。

塞吉尔最终消失在砂中,只留下了他创作的砂女存在于世。

愛美子则在塞吉尔消失后,变得越来越平凡,失去了过去的美丽。

这种结果暗示着,当人们沉迷于美好幻想却不愿意付诸行动时,可能导致失去机会和现实生活的滑落。

《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表明,人们常常对于美好事物抱有追求的渴望,但又害怕失败和失去,因此选择将其存在于心中而不愿付诸行动。

这种心理可能会导致错失机会和现实生活的滑落。

我们应该理性地面对追求美好的欲望,并付出必要的努力将其变为现实。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追求和成长。

【优秀毕业论文】安部公房《砂女》论

【优秀毕业论文】安部公房《砂女》论
关 键 词 : 安 部 公 房 ,《砂 女 》,修 辞 , 疏 远 , 困惑
I乏e s e a rc h o n th e R h e to rie L a n g u a g e o f
K ob o A b e’5 Wo m a n of th e D un e
A b str a c t
Ko bo Ab e (19 24 一1993) 15 on e of the m o st P restigious JaP an e … ,.… 。.。.。… 。. ... . . . .. .. .. .. . . .. .. .. . … … 31


口O d二

第一章 序蒲
1. 作 者 l乙。 砂 〔 刃貂 介
安 部 公 房 (19 2 4— 199 3) 陈 二 十 世 妃 刃 小 税 家 、副 作 家 万 扔 乙。 彼 除 西 洋 类 存 主 羲 哲 学 刃 影 瞥 全 受 时 、 徒 来 刃 日本 文 学 刃表 现 方 法 七若 干 逮 。 九 小 税 檬 式 全呈 U 下 补 6 。 同 氏 陈 、戟 俊 社 会 忆 拓 时 乙侗 人 刃 琼 外 感 专 孤 独感 众 艺含寓 意 七比 喻 板 艺刃 卜 卜少夕夕 全用 p { 、 表 现 U 上 于 七 U {
卜“乙 。
安 部 公 房 l亥高 校 畴 代 忆 、 F 久 卜工 夕 久 午 一 ‘刃 小 靓 比熟 中 U 九 。 大 学 降 代;忆 、 少少 少,刃 『形 象 爵 集 』 汇 耽 溺 U 、 七 刃 俊 、 少沙 少 冲 /\ 了 岁 夕万
e x isten tialism ·afte r V 叭〕rld W ar 11 . H e h as m a d e g re at ae e o m P lish m e n ts o n P o e try, sh o r t n ()v e ls ,d ra m a a n d lo n g n o v e ls . M o st o f h is w o rk s re v e a l th e in d iv id u a l’s lo n e lin ess in th e m o d e r o so e ie ty a n d a d e sP e ra te liv in g e o n d itio n u n d e r e a P ita lis tie so e ia l 。叹515 . T h e c o n n e e te d b u t a lie n a te d re la tio n sh iP a m o n g in d iv id u a ls ,b e tw e e n in d iv id :一a l a n d so e ie ty 15 th e th e m e o f th e w rite r ’5 w o rk s .

《砂女》中的空间伦理研究

《砂女》中的空间伦理研究

020《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砂女》是日本作家安部公房的代表性作品,主要讲述了一名普通中学教员为了探寻能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昆虫品种,被困于砂村不得逃脱的故事。

在空间研究的浪潮下,试图从空间伦理的角度剖析《砂女》,在社会空间中探究生存伦理,在自然空间中探索自由伦理,在封闭空间中研究伦理的张力与对抗,以期在不同空间中寻求个体的伦理意识和空间现实。

[关 键 词] 安部公房;《砂女》;空间伦理《砂女》中的空间伦理研究牛嘉茜安部公房(1924—1993)是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大多着眼于现代都市和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并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

《砂女》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该小说曾获得日本读卖文学奖和法国最佳外国文学奖。

小说呈现了一个独特的空间构造——砂穴,通过砂穴映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性的复杂。

从“人性”的角度观照空间理论,构建面向人类生活世界、个体感觉及道德认知的空间,即“空间伦理学”。

本文试图从社会空间、自然空间和封闭空间的角度探究文本的伦理困境、伦理冲突和伦理张力。

一、社会空间:生存伦理的困境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eberg-Schulz)认为,“人之对空间感兴趣,其根源在于存在。

它是由于人抓住了在环境中生活的关系”①。

空间作为人类生活世界的场域,承载着人的交往、劳作、迁徙、居住等多种活动,个体在空间中基于生存需求与他人建立联系。

在社会空间中,存在着两种根本性的伦理困境,即生存性伦理困境和存在性伦理困境。

(一)砂穴——生存性伦理困境小说中,砂穴位于海边,是一个被沙子常年侵蚀的村落。

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村民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他们必须不断地挖沙,以防止风沙侵袭自己的家园,但这种劳动是徒劳的,因为沙漠的侵袭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构成了砂村居民生存性伦理困境的一部分。

在沙穴世界,生活资源十分有限,村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挖沙、卖沙成为他们唯一的生计。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砂女》是日本作家安部公房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个小镇上突然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人们的身体开始变成沙子,并最终消失。

主人公青木深郎发现自己也患上了这种神秘疾病,并开始寻找真相。

在他的探索过程中,青木发现了一个名叫“路西法效应”的理论,这个理论为他提供了解释疾病的线索。

路西法效应,即“现实中的撤销理论”,是《砂女》中虚构的一个概念。

根据小说中的描述,路西法效应是指当某个事件或者存在突然从现实中被撤销时,人们的记忆会被自动清除,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

小说中,青木深郎通过对疾病患者进行访谈和调查,逐渐揭示了路西法效应的真相。

他发现,曾经住在小镇上的一位著名科学家曾经提出了这个理论,并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这个理论来拯救人类。

他的研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被嘲笑和拒绝。

最终,这位科学家变成了沙子,消失了。

青木通过研究这位科学家的笔记和实验室材料,逐渐了解到路西法效应的机制。

他发现,这个效应是通过一种叫做“撤销因子”的物质实现的。

撤销因子可以影响人的意识和记忆,并且在撤销事件发生后,会自动清除人的记忆。

青木推测,这个撤销因子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病毒,可以通过接触沙子传播。

为了阻止疾病的蔓延,青木深入小镇的地下水道,找到了一个隐藏的实验室。

在这里,他发现了撤销因子的来源——一种叫做“撒旦石”的矿物质。

这种矿物质具有特殊的能量,可以产生撤销因子。

研究撒旦石的科学家试图利用它的能量来实现永生,但结果却是一场灾难。

通过这个故事,安部公房在描述人们面对灾难和死亡时的无力与迷茫。

路西法效应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概念,更是对人们对于生死的思考和探索的象征。

小说中的疾病可以看作是死亡的一种形式,而撤销理论则是人类对死亡的回避和否定。

无论人们如何回避,死亡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在小说的结尾,青木选择消失,成为沙子的一部分。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和记忆虽然会被时间抹去,但在某种意义上,却也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安部公房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砂女》堪称是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安部公房巧妙地运用了“路西法效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入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安部公房如何运用这一效应,给作品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是指在人类认知与心理行为中的一种现象,即满足人性中深层次需求的行为模式。

策略性地操纵他人,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认知心理现象。

而在《砂女》中,安部公房就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效应,通过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展现了深刻的人性张力和内心冲突。

在《砂女》中,主人公田中要三与砂女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系。

田中要三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期待和渴望的年轻人,而砂女则是一个神秘而又独特的存在。

两个人之间的交往,让田中要三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同时也逐渐被困扰和困惑。

他在砂女的吸引下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人性,开始了一段荒诞的情感之旅。

而砂女,正是通过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神秘的气息,操纵了田中要三的内心。

在小说中,安部公房通过砂女的角色,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对欲望的执着。

砂女美丽而神秘,她的存在就像是一种诱惑,吸引着田中要三,让他逐渐丧失了自我,沉溺在自己的欲望中。

这种通过操纵他人的行为,实现自己目的的“路西法效应”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砂女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魅力和独特的气质,影响着田中要三的心灵,让他不可自拔地陷入了情感的漩涡中。

在《砂女》中,安部公房还通过其他角色的设定和情节的安排,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扭曲而又深刻的心灵世界。

田中要三的母亲、翠翠等人物的出现,为整个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内涵。

砂女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人物,她所代表的更多是一种人性中的黑暗和欲望的深层次探索。

安部公房通过砂女的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扭曲与人心的困惑,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思考和震撼。

在《砂女》中,安部公房通过砂女与田中要三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一种精妙的心理游戏。

《砂女》中的厌女症情结

《砂女》中的厌女症情结

《砂女》中的厌女症情结摘要:随着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在面对性别关系时,存在着严重的厌女症倾向。

主要表现为男性主体对女性客体的蔑视与贬抑。

女性深受“女性气质”的约束,同时男性也受“男性气质”的毒害。

本文结合上野千鹤子“厌女症”和波伏娃“第二性”的理论研究,通过分析《砂女》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来探究安部公房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的厌女症情结。

关键词:安部公房砂女厌女症在性别二元制的性别秩序里,深植于核心位置的便是厌女症(misogyny)。

在这个秩序之下,无论男人女人,都无法逃脱厌女症的笼罩。

其表现形式在男女身上并不对称,在男性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表现为“自我厌恶”。

“厌女症”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文学、艺术、现实和种种意识形态表现形式之中的病症,它的成因非常复杂。

上野千鹤子和波伏娃都是女权运动的代表,借鉴其理论与实践成果来分析安部公房的经典之作《砂女》,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仁木顺平和砂女的形象来探究作品中的厌女症情结。

关于《砂女》安部公房的《砂女》于1962年发表在日本新潮社杂志上,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在欧美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曾获日本读卖文学奖和法国最优秀的外国文学奖,其同名小说改编电影获196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砂女》描写了一个名叫仁木顺平的中学教师失踪的故事。

仁木利用休假去海边采集沙地上的昆虫标本,由于错过回城的车,在村民的欺骗下,用绳梯将他送进一个寡妇居住的沙穴,迫使他们“同居”。

当他发现自己深陷囹圄后便一次次试图逃脱,结果都失败了,每天被迫与沙穴中的女人一起清除流沙,但他并没有放弃逃跑的愿望。

一天,偶然在屋后的沙洞里发现了一汪清澈透明的水,这使他兴奋不已。

为了取水,他发明了一个屯水装置。

在与女人共处的岁月里,他渐渐适应了砂穴中的生活,并对自己的过去产生了怀疑。

数月后,女人因宫外孕被送往医院,忙乱中绳梯被遗忘在了洞口,男人轻而易举地爬出了洞穴,可是他决定留下来,渴望把屯水装置告诉村里人。

浅析安部公房《砂女》中自由的内蕴

浅析安部公房《砂女》中自由的内蕴

读·闻·观36摘要:《砂女》作为安部公房“都市失踪三部曲”之一,逃离是其重要的主题。

他构建了一个处在麦比乌斯圈上的世界,让主人公仁木顺平在身体和心灵的逃离中逐渐看透个体所生活的社会的荒诞和无意义,在极端绝望中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

这一过程中,安部公房用“自由”外化仁木顺平的心路历程,从环境自由、人身自由以及最后的选择三个方面体现出仁木顺平对自由、社会的认识与转变,从而传递安部公房“困惑中的探求、绝望中的希望”的思想。

关键词:自由;荒诞;砂女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现代社会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文明社会中物质利益的竞争与冲压,驱使现代人走入孤独、失落、困惑、迷惘的深渊,并产生不被人理解的生存危机。

深谙存在主义的安部公房看到了这似繁荣又似颓败的景象,于是出版《砂女》一书,希冀能为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寻找到一条出路。

《砂女》描写了到海边采集昆虫标本的中学教师仁木顺平被砂村村民骗进砂洞,失去了人身自由。

在村民的严密监视下,顺平几次逃脱均以失败告终,于是顺平迫不得已与砂女生活在一起。

当砂女因宫外孕被送去县城,逃离砂洞的绳索也被村民忘记收走时,顺平却在深深地思考后选择了留下,并说“逃亡,在那以后的第二天考虑也不迟”。

小说虽以“砂女”命名,但却以仁木顺平为主人公来叙写,在仁木顺平的选择与冲突中,“自由”成为其中最尖锐的一个点,围绕“自由”或许能看到《砂女》背后更深层次的内蕴。

一、关于都市与砂村的自由悖论一般来说,都市与乡村是互为对立面出现在小说中的,比如京派作家将乡村作为孕育自然人性之所在,都市则是压抑人性的场所。

但安部公房却将重点放在二者的可逆性上,突出了作家想要强调的荒诞主题。

在都市中,仁木顺平与这里的人们格格不入:顺平想象同事对他失踪的反应是“那些对别人行动神经过敏的同事们,对这事绝不会放过。

恐怕当晚,某位性急的就会偷偷地去他家窥探”,顺平将他们称之为“灰色种族”。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

安部公房《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研究《砂女》是安部公房的一部现代文学作品,其描写了一个人类沉浸在自我痛苦中无法自拔的世界,利用路西法效应的思想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路西法效应是指当我们期望某件事情发生时,由于心理感应的作用,我们会发现这个预期很可能会成为现实。

在《砂女》中,主人公水沢濑子的思想和行为十分典型地展现出路西法效应。

水沢濑子是一个十分寂寞的女人,她一个人住在东京的公寓里。

她曾有一个恋人,但后来分手了。

在一个孤独的夜晚,她决定朝着窗户外面射击,但她却没料到打中了一个男人。

水沢濑子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路西法效应,她之前一直感到孤独和无助,所以她预期将会发生一些坏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水沢濑子一直表现出深深的孤独感。

她没有真正的朋友,也没有亲属,她在生活中只能靠自己。

她一直过着一个快速衰退的生活。

她的健康状况也不好,经常感到虚弱和疲劳。

她的整个生活都是由这种无助的孤独感驱使的。

对于水沢濑子来说,她最初的预期是她会杀死自己。

然而,她现在杀了一个别人。

这一点使她感到非常痛苦和困扰。

她决定将这个意外的事件掩盖起来,但她却无法忘记。

她对这个事件的记忆深深地刻在了她的思想中,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种情况导致了水沢濑子的精神状态的进一步恶化,她开始变得越来越消沉,越来越自我毁灭。

总之,本文通过分析《砂女》中的主人公水沢濑子的路西法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砂女》的主题。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人内心极度孤独和痛苦的世界,作者想通过这部小说传递出对现实世界中孤独和痛苦的思考和关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外国文学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5砂女6王蔚内容提要日本当代作家安部公房凭借其丰富的数理知识、天才的想像以及现代派纯熟的表现技巧,在小说5砂女6中建构起一个奇妙的麦比乌斯环式的物语时空。

然而这部被誉为现代派前卫小说的作品并非与日本文学传统无缘。

它在日本文学传统之上,向读者展示了现代都市人对无常的新体验。

关键词安部公房5砂女6麦比乌斯环无常以现代主义文论尤其是存在主义来解读安部公房的5砂女6,不失为一种较为稳妥的方法,因为在日本文学史上,安部公房的作品被认为是/开了典型的日本存在主义文学先河0。

¹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乃至世界的荒谬,无疑是作家所关注的一面。

安部自高中时代起就曾阅读过尼采、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人的哲学著作,º因此不仅深受存在主义哲学、文学之影响,在创作中也的确向这个方向作过主观上的努力。

作家在创作中对他们有意追求的东西往往容易过于强调,这固然可以理解。

但另一方面,一些不易被他们自觉的部分也就容易被忽略或低估,那潜藏于文本深处、偶尔于不经意间浮出文字地表的东西,常常可能是他们真正内在的天才产物。

一、/重层0的物语时空在日本作家中,安部公房可以说属于较为罕见的数理型人才。

学生时代,他就在数学方面极具天赋。

虽然后来考入东京大学医学系(由于其父从医),但他对数学的兴趣始终不减。

在5最大的发现6中,他曾提到:/重要的是飞跃。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几何证明。

解几何题的最大秘诀就在于要善于打破图形所提示的固定观念的框框,努力从中寻找那些出人意料的辅助线。

这需要柔性的思考和富于弹性的想像力。

每一次飞跃时的喜悦都充满无与伦比的魅力。

偶尔拾得一部好的小说开头时的瞬间快感就是这种感觉。

0»/发现打破固定观念框框的辅助# 114 #线0,这恐怕正是解读安部文学的关键所在。

在5砂女6中,作家建构起了一个巧妙而复杂的物语时空。

若隐若现的故事性寓于逼真的虚构情境中,荒诞与真实被自然妥帖地糅合在了一起。

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成为小说的逻辑性起点。

主人公是一个叫仁木顺平¼的中学教师,某日外出采集昆虫,傍晚时分,在一个几乎被砂子淹没的村落里迷了路,经村里一名老者介绍,借宿于一个砂坑中。

砂坑里原只有一个寡妇独居,为防止屋子被不断吹来的砂子淹没,她每天晚上都在不停地挖砂、运砂。

绳梯是与外界联络的唯一手段。

第二天,当男人醒来准备离开时,发现送他下到坑底的绳梯不见了,方知中了圈套,自己已被当作挖砂的劳动力被囚禁于此。

几番殊死抗争皆以失败告终后,他只好佯装与女人安心度日的样子,内心依然期待着逃脱的机会。

他设置了一个捕鸟的陷阱机关,盼望能捉到一只乌鸦可以把他的求援信带出去。

鸟虽没有捕到,却偶然发现捕鸟机关可以成为贮水装置,从此又添了些生的乐趣。

在与女人共处的岁月里,他渐渐适应了砂坑中的生活,并对自己的过去产生了怀疑。

数月后,女人因宫外孕被送往医院,忙乱中绳梯被遗忘在了洞口,男人轻而易举地爬出了砂坑,可当他发现支撑贮水装置的一根木棒倒了的时候,他赶忙回到坑底进行修理。

这时他决定留下来,逃亡被无限期延搁,,七年后,因生死不明,依据民法,男人被宣告失踪,户籍被注销。

小说全篇分三大章,总共31个小节,最后附有两个法庭文件。

表面看来,正如有的文学评论家所分析的那样,整个文本的叙述空间呈双重结构。

½开头第一小节叙述了男人失踪给周围人们带来的种种疑惑,它和小说末尾家庭法院下达的认定其死亡并取消户籍的判决书共同构成一桩普通的人口失踪案,由此形成日常世界的外部现实空间。

其余内容则以一个充满荒诞色彩的故事)))男人在砂坑中的全部经历(逃脱的想法、失败的体验以及最后的放弃)构成小说的主体叙述空间。

这个主体叙述空间是一个完全不为外部所知的虚构空间。

外部日常世界的现实空间与内部砂坑中的虚构空间所形成的现实与非现实、真实与虚构、非存在(法律上的死亡认定)与存在的事况对比,无疑突出了作家所欲强调的荒谬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双重空间并非简单生套而就的环套式构造,其内外叙述空间也非纯然互无相涉。

现实与虚构之间自然过渡,浑然一体,让人完全感觉不到任何分界线的存在。

主人公完全是在不知不觉间由现实世界滑入虚构世界的。

他乘火车在终点站下车后,又跳上公共汽车来到海边的砂地,然后沿着砂地一步步走向海边的砂丘,最后被囚禁于砂坑中。

虽然海边的砂丘成为他脱离现实社会走向虚构的入口,但因界线感的模糊,虚构仿佛就是现实的延伸。

传统的现实与虚幻间的界线在这里被轻而易举地解除了。

安部素来被认为是善于/运用独特比喻技法0¾的作家,虽然他的比喻/只使用日常习惯了的东西作媒介0,¿但他所创造出的文学世界却是/打破传统的、崭新的文学世界0。

À在这部小说中,作家究竟用了何种技巧创造性地完成了这一巧妙构思,他又开拓了一个怎样的崭新世界呢?反复细读文本就会感觉到在作家玄思妙想的背后,存在着一个较为隐蔽的谜团。

唯有破解这个谜团,潜隐于文本深层的真实姿态才会彻底显露出来。

而揭开谜底的钥匙恐怕就在于小说中写到的/麦比乌斯圈0上。

二、麦比乌斯环式的反转视阈小说中,男人提到一个关系不错的同#115#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5砂女6事,此人绰号/麦比乌斯圈0。

囚禁在砂坑中的男人回想起他时,觉得这个比喻对/麦比乌斯圈0来说,/在讽刺的同时,多少也包含了一些称赞的意思,,是褒贬两种意义上的。

0Á所谓/麦比乌斯圈0,又称/麦比乌斯环0,得名于它的最先发现者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麦比乌斯(August Ferd i n and MÊbius,1790-1868) l u博士。

它是指将一条狭长的长方形纸带的一端扭转半周后与带子的另一端粘贴而成的环。

从这个环所构成的曲面上的任一点出发可以无须经过带子的边缘而连续变动至初始点的/背面0,这种性质的曲面被称为单侧曲面。

我们通常所见的圆环分里外两面。

麦比乌斯环与通常所见的环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单侧性。

沿着麦比乌斯环的曲面走一圈会发现原本应为表面的成了背面,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表里已结为一体,构成同一个单面。

但显现的外观似依然具有表里两面。

与普通圆环相比,麦比乌斯环常被人们忽视,而被置于日常认识范围之外,虽然理论上讲,二者存在比例大致相当。

人们总习惯于只看到惯常熟悉了的事物或其中的某个侧面,对不甚熟悉的事物或事物的另一侧面则有意回避或视而不见。

文本中正反两面相连产生出的麦比乌斯环,象征着与我们日常熟悉了的现实空间表背相贴而在日常经验中却又往往被忽略了的东西。

作家设计的主人公由现实世界向虚构世界的过渡,恰似沿着麦比乌斯环那无起点亦无终点的曲面自然行进的过程。

除文脉所赋予的意义外,在更深层次上,/麦比乌斯环0还带有文本所启示的反转世界 l v 这一整体意象的象征意义。

作者运用数学中的这一有趣现象,通过思维的逆转,发挥想像,开拓出了一个极具预示性的被人们忽视了的反转世界,向人们暗示另一个世界存在的可能。

厌倦了枯燥单调生活的男人欲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于是别出心裁地外出采集昆虫。

他此行的目的是想/借一只小虫的躯体使自己的名字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0。

l w他所要寻找的不过是为/人们所厌恶的苍蝇的同类0, l x一种双翅目昆虫)))斑蝥。

这种昆虫/还有一个听起来很美的日本名字,叫做-信使.。

它相貌堂堂,像个温柔的男子,可实际上却是长着一付尖利的下颚,连与同伴分享食物都断然拒绝的性情凶猛的小东西0。

l y斑蝥实为一种毒性较大的昆虫,善于利用其美丽的外表蛊惑敌人使之成为腹中饵食。

对男人而言,斑蝥是可能为他带来功名的美丽诱惑)))男人因此才对采集昆虫产生了兴趣,但这一美丽特性在后来却发生了逆转,成为使其身陷砂坑的祸魁,变成了恶之源。

在此,斑蝥的美与恶的两义性昭然若揭。

寻找斑蝥的男人乘火车在S站下了车,从/S0这一站名看,无论上下如何颠倒反转,/S0始终是/S0。

S 站是男人乘坐的火车终点站,从这里男人却又跳上了开往相反方向的公共汽车。

站名/S0的形态、男人行走的往复性路线以及由逃脱之地最终逆转为牢笼的砂丘, l z这一切无不与麦比乌斯环的反转契合,而且极富象征性。

它们在唤起种种象征意象的同时,又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反转的、麦比乌斯环式的虚构现实。

将进入砂丘时,男人已开始感到种种不适。

/那本来看似透明的风,在他的嘴里却变得粗糙起来。

,,他吐了一口唾沫,嘴里也怪牙碜的。

0 l{这些不适感正是男人将要体验到的从一切世界中被剥离出来的/异化0的预感。

男人走累了,于是坐下来。

他想划根火柴,可/连划十根也没着。

砂子顺着扔掉的火柴棍以秒针的速度在迅速流淌0。

l|构成空间的微小颗粒)))砂子)))在此呈现出时间性,迅速流淌的状态仿佛暗示着男人头脑中正在进行的某种流转。

随着火药燃#116#外国文学评论N o.1,2006尽,火柴棍由白变黑。

白与黑象征着积极与消极、阴与阳,或正与反的对立关系,火柴因此成为男人意识深处微妙变化的象征。

小说中还多次提及砂子的干燥特性,但同时又强调它不断生出的湿气。

此外,男人用于猎虫的氰化钾由原来的白色渐渐变成了藏青色;最后男人设下陷阱想要捕捉的乌鸦又是黑色。

从这些词汇在色彩及感觉上还原的对立印象可隐隐体会到作家寄托的某些意义。

l}男人正在经历的关于存在的体验被诉诸感官表象。

文本中出现的这种种对立绝非巧合,而显然在给读者以启示:存在的根本性样态)))对立的可逆转性。

小说的舞台空间/砂坑0具有隐喻的象征意义,这一点已成为众多论者的共识。

有评论者认为作者以此暗喻战后日本社会的异化现象; l~有人从中看出对僵化的社会体制的讽喻; m u有人则认为它与多数日本战后文学所反映的战争、饥饿等极限状况一脉相承; m v在美国,更有读者将它视为被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化了的黑人社会,并由此推论,整部小说是一则白人偶然闯入黑人社会的寓言故事。

m w而从另一角度来看,砂坑内终日挖砂不止的单调行为,不妨视作现象学意义上还原了的都市日常生活。

砂坑在此成为通往麦比乌斯环所象征的反转世界的中途岛。

男人的视线随着世界的反转而反转。

起初,为寻找斑蝥,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脚下半径三米的范围之内0, m x而这一范围内除了砂子就是砂子,但他还要俯身前行努力找寻。

陷入砂坑后,度日如年,视野也被局限于状如米臼的洞穴内。

男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终日朝向天空)))洞口,期待着逃亡的契机。

欲从乏味日常中暂时解脱出来的男人在寻求解脱的途中重又陷入新的困境,于是不得不开始新一轮的寻求逃脱之旅。

m y天与地在此仿佛成了麦比乌斯环的表里。

砂丘便是其命运的反转地,由寻求解脱的游戏场骤然逆转为逃亡的起点和不得不奋力求生存的纠葛之地。

在这里,以人类为中心的舞台消失了,日常都市中司空见惯的视线、秩序、价值观念,包括一切熟悉的功能均告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