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第1课时|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第1课时|人教新课标
学生认真看图片,自由发言。
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入新课,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学生动手操作并小组合作交流
18至23分钟
1.初步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
(1)时候的人没有尺子,他们是怎样测量长度的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古人测量图)
(2)下面我们也用“拃”做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吧。
学习者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在本节课上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学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知识。
教学目标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领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讨论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自由回答
生用手比划
生自由交流
学生分组先交流测量纸条的方法,然后开始测量纸条的长度。
生展示并交流自己的测量纸条的方法。
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对直尺上的必有的元素有清晰的了解,也加深对“厘米”为什么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的理解。
通过比划、寻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或者放大后的实物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和实物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难点】重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

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学生举手回答。

(把两臂曲直测量、用拃去测量、用脚去测量……)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什么东西最长?(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

)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你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吧,这就涉及到统一长度单位方面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

) 【探究新知】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①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②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③测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

(4)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数学教材,内容丰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册教材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知识点的介绍和丰富的练习题,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如数字大小、加减法等。

2.能够熟练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授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运用数字的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如比较身高、年龄等。

2. 授课-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观察、比较理解。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纠正错误。

3. 操练-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运算方法。

- 辅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4. 总结- 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化学习效果。

- 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做总结,巩固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围绕数字大小关系和加减法展开,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数学的学习效果。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其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的基本框架,希望本教案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比长短”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

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以及重要性。

首先了解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引出由于每个人身体部分的长短不同,从而会导致测量同一物体,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注重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观念,并且对着两个长度单位的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理论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1厘米和1米长度,从而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对比两个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1.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2.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3. 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三)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2.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难点:1.从生活中建立1厘米和1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用不同的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并且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快速朗读0-100的数字。

2.能正确快速朗读-100-0的数字。

3.能辨别数表前的数字是大是小。

4.能会比较用“比”表示大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0-100的数字,加法练习。

2.难点:区分0-100的数字,用“比”表示大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

2.准备0-100的数字卡片。

3.准备比较大小的图片卡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师出示0-100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辨认。

呈现: 1. 讲解0-100的数字的快速朗读。

2. 操练:教师快速朗读数字,学生跟读。

训练: 1.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比赛谁快速朗读数字准确。

2. 整体训练:学生识读数字卡片,教师随机点名。

操练:教师出示-100-0的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朗读。

第二课时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进行数字的快速朗读。

呈现: 1. 针对“比”字的辨认,讲解“比”的含义。

2. 学生分组用“比”字进行大小的比较。

训练: 1. 在生活中找寻实例进行“比”的训练。

2. 教师出示不同物品图片,让学生用“比”字表示大小。

操练:学生自由练习比较大小,互相检查。

第三课时导入:复习“比”的概念,分组比较大小。

呈现: 1. 讲解数表前的数字是大还是小,进行训练。

2. 学生练习用数表快速比较大小。

训练: 1. 数表大小比较游戏。

2. 数表前数字填空练习。

操练:小组合作,制定大家的游戏规则进行比较大小游戏。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0-100的数字,学会了用“比”字表示大小,能够快速认识并比较数表前的数字大小。

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多加练习,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1课时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1课时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1课时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重要内容,也是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厘米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和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厘米,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厘米,感受厘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加深对厘米概念的理解。

3.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长度单位的掌握。

4.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卷尺、课件等。

2.学具:每人一把尺子,若干个长度不同的物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书比小红的书长,我们怎么知道呢?”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思考,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尺子和卷尺,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讲解厘米的概念。

同时,让学生观察尺子,了解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让学生用尺子或卷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i安阳市王村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年级:二年级初步设计人:崔晓佩 复备人:课题名称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所需课时1课时课时进度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复备学习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纽扣,语文书等学习过程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课件出题图片新授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

师: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i n g s i n t h e i r 2.讨论:师: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师: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用米量》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节课程,主要介绍了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形成长度概念,提高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了一定的感知,例如他们会说“这个桌子很长”,“那个玩具很短”。

但是,他们对长度的量化认识还不够明确,对于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作用,提高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的量化,以及长度单位米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3.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的认识,如“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长度单位?”。

然后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桌子、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米尺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长度的量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米尺量一量组内同学的身高、桌子的高度等。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单元第1课总计第1课时主备人:厚目兄投放日期2017 年8月26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单元第2课总计第2课时主备人:厚目兄投放日期2017 年8月26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运算、认识数位、整数的读写等。

本单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对学生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材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数位的认识、整数的读写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减法运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认识数位,了解数位的意义。

3.培养学生整数的读写能力,能正确读写整数。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方法,数位的认识,整数的读写。

2.教学难点:数位的意义,整数的读写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道具: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道具,如小卡片、计数器等。

3.教学场地:布置宽敞明亮的教学场地,确保学生活动顺利进行。

4.家庭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加减法运算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技巧。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检查加减法运算的正确性,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和认识厘米》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理解厘米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长度单位和厘米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和厘米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2.培养学生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和厘米的概念。

2.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和厘米的概念。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应用。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长度物体,如直尺、铅笔、书本等。

2.准备一些厘米标尺,用于学生测量物体长度。

3.准备一些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长度单位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张图片,上有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桌子、书本、铅笔等,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长度。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并重点讲解厘米的概念。

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厘米标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呈现一些长度不等的物体,让学生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部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部课时教学设计
3.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你能找到2厘米、3厘米、5厘米吗?
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尺上指2厘米、5厘米和其他的几厘米。
小组汇报:从0到2的距离就是2厘米,0到5的距离就是5厘米。
师质疑:有没有别的方法也找到了2厘米、5厘米呢?
生汇报:我还找到3到5的距离也是2厘米,5到10的距离也是5厘米。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4.用尺子量一量。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化、有梯度的设计练习题,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并且能够正确量出长度。]
【环节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
生: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 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把学生身边的问题数学化,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环节二:自主活动,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师:学完这节课,我想请同学们帮我一个忙,前几天老师订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概念,能够说出数据的一般收集方法。

2.能够运用调查方法,有序地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

3.掌握用数据表达事物数量的方法,运用其表示实际事物或情况。

4.能够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形成初步结论。

二、教学重点1.数据的概念及收集方法。

2.数据的整理与表达。

三、教学难点1.运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制作简单的数据表格。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数据表格、调查问题。

2.学生准备: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解释数据的概念,为学生打开思维。

2. 知识讲解1.数据的概念:数据是描述事物或情况的各种符号、数字或文字,并介绍数据的分类。

2.数据的收集方法:讨论数据的收集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取数据。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调查:老师给出调查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数据。

2.数据整理与表达:学生们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并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

4. 比较分析1.数据比较:学生们就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讨论数据的特点和联系。

2.得出结论:根据数据的比较分析,学生们形成初步结论,展示出数据的价值和意义。

5. 练习与检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全程指导和纠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技能和表达方法。

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整理一组自己感兴趣的数据,并用数据表格表示出来。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这一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人教新课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第1课时
教学设计
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4.用厘米量。

测量纸条的长度。

课件出示纸条、直尺。

总结测量方法:
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试一试:读出课件上物体的长度。

注意0刻度线。

总结测量方法:
在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注意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讨论交流
测量纸条长度
的方法。

说一说是怎
样测量的?测
量时要注意什
么?
学生通过量一
量,画一画,等
活动对厘米的认
识更加深刻了,
对厘米的用途也
得到了充分的体
验。

巩固提升 1.填空。

说出下面铅笔的长度。

2.如何用没有0刻度线的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

3.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正确?在它下面的括号内画“√”。

注意辨析:不能正确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而出错。

第一个在测量时物体一边应该与直尺零刻度线对齐;第三个在测量时直尺应该保持水平。

根据课件
出示的内容填
写。

说出每种测量
方法正确与
否。

通过练习巩固所
学,提高认识。

课堂小结厘米的认识与测量:
1.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
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

2.在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注意把尺子谈谈自己的感
受,说说收获。

在学生们认识了
厘米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学会用
数学的眼光观察。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1单元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1单元教学设计
三、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培养。
1.让学生利用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估测物体的长度,再进行实测,感受估测与实测所得结果的差别,渗透自我修正的意识,为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2.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用已知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例如在解决“大约()支铅笔长1米”的问题时,先测量铅笔的实际长度,再利用铅笔的长度推算出大约多少支铅笔长1米。
例5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通过观察米尺,数出一米里面有多少个厘米,得出米与厘米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线段比较抽象,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低,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教材例6首先安排的是“一根拉直的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需要注意的是,一根直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但它不能等同于线段,应通过观察拉紧的线后,问:你看到的这根线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抽象出线段的直观图,形象地感受线段“直的”特点。其次借助学生身边的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知道这些也可以看成线段,进一步感知线段“直的”特点,也抽象出线段的直观图。再根据这几条线段找出线段共同的特点:直的、可以量出长度(至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如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等,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予以介绍,这里先不涉及)。接着用尺子量一量,标出线段的实际长度,加深对线段的认识。教材中有一线段是斜着画的,意在说明只要符合线段的特点,跟方向是没有关系的。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并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数);难点是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会根据物体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一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研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

请同学们仔细听。

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条裤子,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

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裤子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裤子,并缝制好了。

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裤子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裤子太短了了。

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二、参与活动,探索交流。

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感觉他们的这些方法怎样?(学生自由讲话)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XXX(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丈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良多这样的方法来丈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丈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要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成效不一样呢?让学生充裕发表看法,使他们渐渐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分歧,进行丈量后,量的成效也分歧。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材分析】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

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

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教学预设〗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尺子
学生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尺子
教学环节
过程与方法
修备栏
一.课堂导语:
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三.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四.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统一长度单位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小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会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同一物体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的必要性。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用不同的方法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统一长度的必要性。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课本第2页例1“做一做”
主备人
余长娥
一审
合格
二审
合格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执教人
余长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能力目标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情感态度
通过学生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