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22

合集下载

对比阅读袁行沛《中国文学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文学史》

对比阅读袁行沛《中国文学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文学史》

对比阅读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与马工程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从全书的编排来看,袁版和马工程的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大致相同的,毕竟古代文学史的编写已经经历了好几代、几十年,基本的框架、基本的内容还是有的。

但显然具体的内容部分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从总绪论在我们就能看出二者之间编写角度的不同。

袁版倡导文学本位,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与探讨,从文化学视角考察文学与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等的联系,恢宏大气;马工程则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与探讨中华国古代文学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融入文学史的研究。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袁版的总绪论,能看出他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更有中文味道;马工程版就有些理论了,干巴巴的。

看了两部书的的第一本,对比总结如下:一、从目录章节的编排来看,马工程的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比如讲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这一小节就分为“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魏晋南北朝……”及格外浅显易懂的小标题;而袁版则采用提取总结关键词的方式,比如:他讲有中国文学的源头,标题下就有“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学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这几个关键语句,他利于我们把握整篇章节的内容,第一次见到教材书这样安排,在我看来比较新鲜。

二、从历史分期来看,马工程版是以朝代论文学史的传统路数,时间线很清晰,但无创新;而袁版已对这种思路有了极鲜明和有价值的突破,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也就是“三古七段说”和“朝代论”的双视角写法,充分考虑文学发展本身的主体性是该书有意识的一种追求,而又不放弃还很有生命力的传统朝代论。

这种新旧兼收是很有现代精神的。

三、从内容上来看,马工程版的内容覆盖面广,有些传统文学史不大关注的地方,给了比较多的篇幅,但这本书的知识容量相较袁版小,它每章节的体量几乎跟百度百科是一个量级的;而且语言也是很平板简单的说明体,形式较袁版更不讲究。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一章-上古神话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

在这个阶段,文学创作的①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从巫史不分到史分化出来专门从事记录;士大夫阶层兴起成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

②形态上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致又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①夏商文化以巫医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

②西周春秋文学与礼乐文化(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周代文学更关注历史(《春秋》、《左传》、《国语》)、社会、人生(反映社会理想的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③战国时代周天子衰微→社会责任感、关怀人生→著书立说→百家争鸣(以庄周、孟荀、韩非、纵横家为最要)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1、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极少提及“天命”等思想。

2、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

3、文学风格百花齐放第一章·上古神话教材梳理神话: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幻想出的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同时,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的萌芽。

(注:这种单列的概念即可能会考名词解释的,下同。

名词解释的回答要求准确简练,通常用一句话把是什么说清楚,再用一至两句话把它的意义概括一下即可。

)神话的作用:首先,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合理性。

其次,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再次,使人们在对世界假象性的把握中宣泄不安的情绪。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历史、民族、生物、医药、神话、宗教祭仪等,是我国古代保存神户资料最多的著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6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6.1 复习笔记一、明初传奇概述1.传奇的渊源及体制(1)传奇的渊源“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杂剧也曾被称为“传奇”,因为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作品的总称。

(2)传奇的体制经过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之后,尤其是经过《琵琶记》的创作之后,南戏才开始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起来,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所创作,文词自然也朝着典雅甚至骈俪的方向发展。

【名师点拨】明传奇既带有传统南戏的面貌,又拥有自己独特的风韵,与唐传奇也是名同实异。

因此,将其与南戏、唐传奇以及杂剧相对比,自然也成为考研试题中的应有之义,在这方面,考生应多加练习。

2.明初传奇的道学气和八股化(1)明初统治集团大力推行程朱理学,此时的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如邱濬的《五伦全备记》,剧中情节全系图解伦理概念,毫无生活气息;邵璨的《香囊记》,也是一部宣讲封建礼教之作,它开辟了明代传奇骈俪化、道学化和八股化的源头。

(2)明初百馀种传奇中,较少受道学气和八股味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知名剧作,这些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英雄与历史本身的魅力,具有道学传奇与八股传奇无论如何也比拟不了的美感。

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是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1.李开先的《宝剑记》《宝剑记》是李开先及其友人的集体创作,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的是林冲落草的故事。

其充满战斗激情的烈烈雄风,强悍地掠过明代开国后近两个世纪的沉闷剧苑。

其《夜奔》一场戏,至今还作为武生的看家戏而风靡场上,激荡人心。

2.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8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8.1 复习笔记一、中兴诗人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

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这些诗人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二、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1.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陆游有着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

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

2.入蜀前后诗风的变化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罢职家居。

(2)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这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

(3)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

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因此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3.与吕本中、曾几的师承陆游与江西诗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陆游受曾、吕的影响首先在于爱国的情操,陆游在艺术上也受到曾、吕较深的影响,对“活法”说深信不疑。

然而陆游很快就超越了曾几、吕本中等师辈的成就,并以明朗瑰丽的语言、奔放磊落的情调而与江西诗风分道扬镳。

4.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陆游还广泛地学习前代的优秀诗人,如屈原、杜甫、李白、岑参和陶渊明,他们均受到陆游的重视。

转益多师的态度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使陆诗的题材和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三、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

1.抗敌复国主题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抗敌复国是其诗歌最重要的主题。

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如《金错刀行》;也写出了自己的深哀巨痛,如《关山月》;同时陆诗中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的作品,如《书愤》。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清代文学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清代诗文的特色。

(1)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曾一度仕清的诗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2)这两部分诗文以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稍后的诗人及其他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

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

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

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简述清初三大学者。

(1)顾炎武,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如《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

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2)黄宗羲,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云门游记》、《感旧》等,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

(3)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

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

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周易》:先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元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1)“自然”与显畅。

元杂剧具有曲尽人情、透彻无遗地表现事物的特点,所谓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显露的,能让观众看得真切明白;而总体的风格则呈现出酣畅之美,让观众有痛快淋漓的感受。

(2)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

元代文坛,无论是叙事性还是抒情性的文学创作,均体现出自然酣畅之美。

(3)传统的文学观念注重“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但元代文坛的审美观,与这一传统大异其趣。

许多作家“显而畅”的做法,恰恰为传统所忌,元代许多作品则让人痛快酣畅,魂荡神摇,表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

(4)元代文坛出现的新的审美情趣,与社会风尚的变化,理论家推动“情”的主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狂歌闹舞嗜好的浸润,写意画的成熟,乃至个人意识的抬头等等,都有密切的关元杂剧的体制。

①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②演剧脚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正末、小来;旦分帖旦、搽旦、小旦。

③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而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南戏的体制。

①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

②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

③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

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元杂剧南戏的特点及区别。

杂剧和南戏的剧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划人物形象。

剧本的唱词,则更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绪,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可以说,唱词往往就是诗,这一点,构成了我国戏剧文学的特色,也说明我国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之间互补共生的关系。

元诗创作的风貌。

(1)元代许多诗人,在创作上提倡“宗唐得古”,以唐诗和魏晋古诗为皈依,这是由于他们不满意宋代以文为诗、以理入诗的倾向,要求注重诗歌的形象性。

(2)描绘自然景物,许多作者把兴趣集中在审美客体的局部或细部,他们善于捕捉自然界中声色的细微变化,捕捉审美主体内心世界的细微律动,并用流畅的语言和韵律表达出来。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10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10.1 复习笔记一、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1.《清平山堂话本》及“熊龙峰小说四种”(1)宋元的“说话”技艺到明代仍然流行,一般称之为“说书”或“评话”。

到明代中后期,统治者对评话、话本和通俗小说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民间说书等也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2)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现存残篇,基本上保存了宋元明以来的一些话本小说的原貌,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3)万历年间书商熊龙峰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今存仅四种,后定名为《熊龙峰小说四种》。

(4)缪荃孙刊行的《京本通俗小说》一书,含小说九种,今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伪书。

2.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3.冯梦龙与“三言”(1)冯梦龙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是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而他在通俗文学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三言”的编著。

(2)“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

(3)“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4)“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4.凌濛初与“二拍”(1)凌濛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各40卷,人称“二拍”。

(2)“二拍”与“三言”不同,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2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2.1 复习笔记一、侠义公案小说1.侠义公案小说的兴起清王朝后期步入封建衰世,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惩人心,整肃纪纲,因而大力宣扬封建的纲常名教,加强文化专制,嘉、道年间成为清代禁毁小说戏曲书刊的高潮时期之一。

另一方面,都市文化繁荣,南北方评话评书、弹词鼓词流行,地方戏勃起,曲艺、戏剧、小说三者互相融合,风靡于市井坊间,促使小说接近民众,同时也滋长了徇世媚俗的倾向。

因此,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

2.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

这既符合民众的心愿,又颇适应鼓吹休明、弘扬圣德的需要。

此类小说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

主要体现在:(1)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

(2)江湖义气被恋主情结所取代。

侠客精神中重然诺、轻生死、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趋于淡化,而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则趋于强化,发展成为失落自我的恋主情结。

(3)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

开后世武侠兼言情小说风气。

3.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本时期侠义公案小说中较为出色的作品,当推《三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

前者在粗犷的平民气息中,保留了较多的傲兀不群的英风侠概;后者则堪称京味小说的滥觞,在小说史上别开生面。

(1)《三侠五义》①作品简介《三侠五义》是在石玉昆说唱《龙图公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是侠义与公案合流模式的典型作品。

三侠指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与丁兆蕙兄弟。

五义指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

②艺术特色a.这是一部“为市井细民写心”的作品,体现了市井细民对于贤明政治的渴望与幻想,具有民间评话的艺术特色。

b.小说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巧妙,大故事中穿插小故事,映带成趣。

c.小说语言体现了评话艺术的魅力,声口宛肖,俚俗中带着朴野、粗犷的平民气息。

d.小说流露出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奴化意识,恪守封建礼教,对于妇女抱有轻蔑歧视心理,并掺进若干荒诞怪异成分,是其明显的思想局限。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三.填空1。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1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出现过众多璀璨的文明,比如文学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学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部非常厚重的中国文学史。

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一直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你细细地去剖析中国文学史,它就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许多朝代的盛衰兴亡都能在里面找出蛛丝马迹。

因此在阅读和学习中国文学史时,不能抛开历史的层面,否则犹如纸上谈兵。

就像钱穆老先生在本书中所说的那般,讲文学应先明白历史,并非就文学讲文学,文学只是抽出来的,并非单独孤立的。

明白了这样的关系以后,再去理解与实践,就可以更快地摸出门道了。

说到钱穆老先生的这部《中国文学史》,它比较特别,因为它并不是钱穆老先生本人所撰写的,而是由他的学生叶龙,根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校订之后出版的。

也就是说,这本《中国文学史》的原型是来自于钱穆老先生开授的一门课,至今它已经沉睡了60年之久。

钱穆老先生是众所周知的一位国学大师,一代通儒巨匠,他不仅博学,同样著作等身,开课无数。

按照叶龙的回忆,钱穆老先生在当年的新亚就开课有:中国通史、中国的秦汉史、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学史,以及社会经济史、《论语》、孟子和庄子等,其他还有韩(愈)文与《诗经》。

而这些,并不能称之为全部,可见钱穆老先生的博古通今不是过誉。

这本《中国文学史》共分为31章,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把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学完整的串到了一起,整体脉络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尽管是完全口语化的讲述,但不少句子堪称神来之笔,而为了活跃当时的课堂气氛,钱穆老先生还不时穿插些逸闻趣事,钱师的幽默感也是别有特色。

钱穆老先生在讲课时多次提到今日青年人的国文根基已经很差了,他老人家所说的今日是指当时的1955年,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现在的年青人不说保持当初的水准了,能有当时一半的水平就算不错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隋唐五代文学 第1章~第4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隋唐五代文学 第1章~第4章【圣才出品】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0.1复习笔记一、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1.国力的强大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得到发展,至天宝中上升达于顶点。

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中外文化的交融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

整个唐代,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3.士人的人生信仰、文化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

科举、入幕等入仕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这些都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二、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1.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唐代士人漫游于或名山大川,或边塞之间,或通都大邑,都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题材,丰富了唐文学的表现领域。

2.幕府生活与文学唐代不少士人,都有过幕府生活的经历。

中唐以后,入幕更是许多士人的主要仕途经历。

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对于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3.唐人读书山林的风气唐代的一些士人,在入仕之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寺庙、道观以读书。

读书山林又往往在青年时期,这种影响,常常随其终身,在他们的诗中反映出来。

唐诗中那种清幽明秀格调,或与此有关。

4.贬谪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了唐文学,使唐文学从生活面到情调意境,都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

漫游、读书山林、入幕与贬谪生活,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唐文学的内涵,构成了唐文学多彩的情思格调。

三、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1.唐代儒、释、道的融合儒、释、道思想的交融,可以说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先秦文学—上古神话)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先秦文学—上古神话)

第1章上古神话1.1 复习笔记一、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表达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2)神话的产生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和灾难性的自然现象,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惊奇和恐慌,产生神秘和敬畏的感情,并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就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

(3)神话的功能①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②人类初期生产力低下,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③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2.文献记载(1)记载神话比较集中的是《山海经》。

(2)神话也散见于经、史、子、集各类书中。

如:①《诗经》中的《商颂·玄鸟》、《大雅·生民》等篇;②《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尤其是《天问》;③《左传》、《国语》、《逸周书》等史书中也可以看出神话的蛛丝马迹。

④先秦诸子中,《庄子》援引神话最多。

⑤《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都保存了不少神话。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保留在《淮南子》中。

3.《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1)《山海经》《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隋唐五代学—盛唐的诗人群体)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隋唐五代学—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2章盛唐的诗人群体2.1 复习笔记一、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1.王维的诗(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2)诗歌创作①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其诗声调高朗,气魄宏大,如《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②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a.他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如《山居秋暝》。

b.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c.王维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

这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王维等山水诗人的创作影响极大,他们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由早期的写气图貌和巧为形似之言,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诗格》语)的意境创造。

如王维的《终南别业》。

d.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2.孟浩然的诗(1)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

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所述。

但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

(2)孟浩然与王维的区别①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

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②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先秦文学—《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先秦文学—《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4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4.1 复习笔记一、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①《论语》的成书《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记载了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②《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③论语的主要文学价值a.人物形象的塑造《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

b.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往往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2)《老子》《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

它主要是老子自撰,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和《论语》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为主,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2.对话体和寓言体(1)对话体论辩文的形成战国中期的《孟子》为语录体,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如《墨子》中的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而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2)寓言体《庄子》中的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3.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小说、骈文、辞赋及散文
一、小说
由此可以看当时志怪小说作家的心态与目的。

正由于当时的志怪作家创作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志怪小说中充斥了不少宗教迷信的内容,不过,由于作者在创作时“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他们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样的,统当作事实”,所以在志怪小说中也有一些积极的内容。

大致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鞭挞统治阶级凶恶残暴,表现人民反抗精神的故事。

如《搜神记》中《干将莫邪》、《三王墓》、《韩凭夫妇》即是这方面的代表。

前者记述楚国巧匠干将为楚王铸剑,反被楚王杀害,他的儿子长大后为父报仇的故事。

情节虽然离奇,但却反映了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慨。

后者记述宋康王霸占韩凭的妻子何氏,韩凭被囚自杀,“其妻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

”何氏在遗书里要求将她与韩凭合葬,王怒,不听,将两人分葬,而韩凭夫妇墓间生出相思树,一对鸳鸯桓栖于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

这个故事不仅暴露了统治者的无耻和残暴,更赞扬了被压迫者不慕富贵,不畏强暴的崇高品质。

此外还《述异记》中的《封邵》:“汉室城太守封邵忽化为虎,食郡民,民呼曰:‘封使君’,因去不复来,时语曰:‘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

’”也揭露了官吏吃人的本性。

二是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故事。

如《搜神记》中的《白水素女》,其中记载的谢端,是一贫苦的农民,“少丧父母,无有亲属”,被邻人养大,尽管他“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但仍穷得连妻子也娶不上。

一天他捡到一个大螺,拿回家放在瓮里,此后,他每天干活回来,总有现成的饭菜等着他。

开始他以为是邻人的馈赠,后来才发现是一个少女为他准备的,这位少女就是大螺变的。

她本是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22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22 2 2 河里的白水素女,被天帝派来为谢端“守舍炊烹”,素女走后留下螺壳“以贮米谷,常可不乏“。

而谢端终于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此外还有《幽明录》中的《刘晨玩肇》的故事。

等等。

三是封建婚姻制度下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事故。

如《搜神记》中的《吴王小女》、《父喻》等。

四是不怕鬼的故事。

如《列异传》中的《宋定伯捉鬼》、《幽明录》中的《阮德如》等。

五是神话传说故事。

如《博物志》中的《八月浮槎》、《列异传》中的《贞女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