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是一本经典的文学史参考书,对于文学爱好者和考研生来说,是一部必备的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些考点进行精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1.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文学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逐渐发展为书面文学。
在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如《诗经》、《楚辞》等。
这些作品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2.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例如,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开山之作。
3.明清小说的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成就丰富多样,内容横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和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现代文学的嬗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表现了时代的矛盾和冲突,对现实进行了揭示和批判。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5.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除了文学作品本身,文学批评和理论也是学习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中也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
例如,唐代文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明代文人毛纶的《古文尚书》等都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6.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接: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延续。
现代作家在创作中常常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对传统文学进行再创造和再诠释。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既体现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又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深刻的联系。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秦汉文学—司马迁与《史记》)

第3章司马迁与《史记》3.1 复习笔记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1.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而且司马迁还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2.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司马迁后来担任太史令,他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司马迁20岁时的漫游经历,使司马迁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加深了对某些历史记载的理解,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并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惟妙惟肖,富有生活气息。
3.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1)《史记》的写作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史记》)的写作。
在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
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
至征和二年(前91),《史记》一书的写作至此已经基本完成。
从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写作算起,前后经历了14年。
(2)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谈有感于自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因此,他要编写一部历史著作,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
他在讨论修史的宗旨时引述父亲的观点,即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
在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
在经历磨难之后,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1 复习笔记一、说话艺术1.说话及说话“四家”(1)说话“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
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2)说话“四家”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有别。
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话本(1)定义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2)类型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兼有一定的故事性,如《宣和遗事》等。
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说话本有《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等。
2.小说话本的体制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得胜头回)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正话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题材(1)爱情故事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秦及西汉散文)【圣才出品】

第1章秦及西汉散文1.1 复习笔记一、《吕氏春秋》1.成书过程及体例(1)《吕氏春秋》的成书《吕氏春秋》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2)理论体系《吕氏春秋》内容驳杂,《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在杂取各家为己所用的过程中,也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它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3)《吕氏春秋》的体例《吕氏春秋》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
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从结构上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十二纪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是时间的纵向流程,八览是由八方、八极等观念而来,是空间的横向划分,六论,则是由六亲、六义等人间事象脱胎而来。
2.艺术特征(1)平实畅达的文风《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2)丰富多彩的寓言《吕氏春秋》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李斯的散文1.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1)文章叙述了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强调秦王不应该重物轻人。
(2)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其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
2.体制独特的刻石文(1)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现存刻石文共有7篇,这些刻石文大都出自李斯之手,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1.1 复习笔记一、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
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等,遗民诗人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1)顾炎武①顾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
②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其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如《海上》四首等。
③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2)黄宗羲①黄宗羲,学者称梨洲先生。
②他论诗重“情”,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如《山居杂咏》等。
(3)王夫之①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
②他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
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2.吴嘉纪吴嘉纪诗歌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明白如话,不假雕饰,靠内在感情把诗写到极致,幽淡似陶,沉痛似杜,形成质朴古淡的苍劲风格。
如《难妇行》《绝句》等。
3.屈大均屈大均,学屈原《离骚》,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
五律出色,自谓“可比太白”,尤其是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歌,可与顾炎武相比。
如《通州望海》。
4.其他遗民诗人陈恭尹、梁佩兰和屈大均号称“岭南三大家”,其他如阎尔梅、杜濬、钱澄之、归庄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秦汉文学—秦及西汉散文)

第1章秦及西汉散文1.1 复习笔记一、《吕氏春秋》1.成书过程及体例(1)《吕氏春秋》的成书《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前235)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2)理论体系《吕氏春秋》内容驳杂,《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在杂取各家为己所用的过程中,也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它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3)《吕氏春秋》的体例《吕氏春秋》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
再加一篇序文,共l61篇(今存l60篇)。
全书从结构上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十二纪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是时间的纵向流程,八览是由八方、八极等观念而来,是空间的横向划分,六论,则是由六亲、六义等人间事象脱胎而来。
2.艺术特征(1)平实畅达的文风。
《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2)丰富多彩的寓言。
《吕氏春秋》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李斯的散文1.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文章叙述了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强调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其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
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2.体制独特的刻石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圣才出品】

第1章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1.1 复习笔记一、秦代文学1.历史背景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他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统治,短暂的秦朝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2.文学作品《吕氏春秋》完成于统一之前,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其为“吕览”。
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书中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条理清楚。
其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因而颇具形象性。
3.作家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他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名作。
文章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辞说的习气。
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流畅,与汉初散文和汉代辞赋也颇为接近。
秦代一些刻石文,大都也出于李斯之手。
内容多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
秦刻石文是我国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
二、贾谊1.作者介绍贾谊,洛阳人,西汉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
主张改革,受到保守派诋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
2.作品分析刘向将贾谊的著作编订为《新书》,在《新书》中,贾谊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贾谊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1)专题性的政论文,如《过秦》、《大政》等篇。
《过秦》篇在文字上颇重修饰,又善于铺张渲染,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2)针对各种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及《新书》前四卷“事势”。
其特色是观察敏锐,能透过太平景象,觉察到社会潜伏的矛盾和危机。
大胆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加强其笔锋犀利、言辞激切、感情强烈的特色。
(3)利用各种历史材料和故事来说理的文章,如《新书》后六卷的“连语”、“杂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秦汉文学—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2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2.1 复习笔记一、骚体赋及“九体”1.贾谊与汉初骚体赋(1)贾谊的骚体赋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了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
汉初以骚体赋为主,而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他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
《汉书•艺文志》载他有赋7篇。
今见属其名下的作品包括残文有4篇。
其中以《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最为著名。
(2)贾谊赋对屈赋的继承在精神上他们同有不世之才和为国尽忠报效之心,又同有不为所用、遭谗被放的悲愤之情,因而辞情风貌多有相类。
在体制上,则表现为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
2.大赋与骚体赋的相辅相成贾谊之后,骚体赋继有人作,如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扬雄的《太玄赋》等都是优秀的作品。
3.依傍屈原的系列九体之作在贾谊之后,还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诸如庄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
尤其是《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4.《招隐士》和《长门赋》(1)《招隐士》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赋写隐士所居山林的幽深险恶,是淮南文学群体中仅存的一篇辞赋,也是两汉骚体赋中极富意境的一篇。
(2)司马相如《长门赋》《长门赋》可看做是两汉骚体赋中最具情境的一篇。
赋写陈皇后被废,幽居长门宫,苦闷抑郁,忧郁凄伤,将宫廷妇女失宠后的那种卑微屈辱而又梦寐望幸的哀怨心情写得深细入微,感人至深。
二、枚乘和“七体”1.梁园文人群体对于汉代文学的发展,汉初诸侯王比最高统治者具有更直接、更重要、更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许多的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创作上。
各路诸侯王也对此大加倡导,因而形成了多个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其中梁孝王最为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整理)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
本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简答论述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
屯·六二》。
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
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
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
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
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
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
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
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参考答案:我国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一部分。
现一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
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
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
我国神话之所以流传下来很少、很零碎,原因大体有三:一是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二是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实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三是由于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
5、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参考答案: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
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
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
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
四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
6、我国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参考答案: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
第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
在艺术方面,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
其次,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
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再次,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
其四,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第二章《诗经》一、基本知识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二、简答论述1、举例谈谈《诗经》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
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
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
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
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
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四是颂歌。
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
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
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
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
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
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
《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
六是周民族的史诗。
《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
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2、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