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
人教版语文九上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 课件(共48张PPT)
脚伶仃的圆规。”
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乡】
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钱来”) 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 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 “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写“我” 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 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在你的印象中,故乡的哪些 人或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影 响?为什么呢?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故乡。 (唐·李颀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富贵本无心, 何事故乡轻别? (唐·杜甫) (宋·任一仁 )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宋·晏几道)
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 运用 对比 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 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看看闰土 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 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请简要说说你对童年 和成年闰土的印象。
请从人物刻画的角度 谈谈闰土的变化。
变化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 脸,头戴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银项圈, 有一双红活圆实的 手。
中年闰土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 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 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 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 是松树皮了。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 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 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 可悲的厚障壁了。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 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 托在神灵身上。
【典中点】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课件):第9课 《故乡》
部分来自《点拨》
3.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母亲又高兴又凄凉的心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高兴”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 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高兴”是因为见到了久 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故乡远行了。
部分来自《点拨》
4. 课文12-3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 作用? 【答案】插叙。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 健康、动作干炼、能言善说、见多识广、有勇
2. 萧索:
荒凉、冷落的意思。 3. 伶仃:
孤独,没有依靠。这里指瘦弱。
4. 愕然: 吃夷: 看不起。 鄙夷、鄙薄辨析: 二者都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鄙夷”指以为平庸 或浅陋,傲慢、轻蔑地看待,不屑一顾。如:然而圆
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鄙薄”指轻视,看不
起、嫌恶,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如:这对 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
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反映等级
观念的鸿沟难于逾越;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杨二嫂的尖刻自 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黑暗 社会已病入膏肓;故乡情景的前后对比,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 农村经济等等。以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为例:
部分来自《点拨》
二十多年前
二十多年后
称,鲁迅总是亲热地叫他“闰水哥”。闰水成了鲁迅最要 好的少年朋友,还给鲁迅讲了很多关于农村的新鲜故事。
来自《点拨》
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青年时代。鲁迅去南京读书后,寒
假回故乡绍兴时,还邀了闰水一块儿去游玩。
1934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逼债的、收捐的又找 上门来,没办法,闰水只好把地卖了,成了一贫如洗的
之外,分析时还要根据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要体现的中心来分 析。回答此题型的一般格式为:此处通过……词语或修辞,
第九课故乡课件(116张PPT 含音视频)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 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一)回故乡 (二)在故乡 (三)离故乡
《故乡》flash朗读 Zy1 Zy5 Zy9 Zy13 Zy2 Zy6 zy10 zy14 Zy3 Zy7 zy11 zy15 Zy4 zy8 zy12 zy16
这篇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是:
闰土 2. 杨二嫂 3. “我”
1.
闰 土
“ 我 ” 杨 二 嫂
“我” 是不是鲁迅?
• 不是。 • 因为本文是小说,其中的人 物是根据生活虚构的。 • 但有鲁迅生活的影子。
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形象?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听读课文,思考: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
4、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 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 闻感受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 “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三个 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
一九二四年春鲁迅亲自设计建造
书房兼卧室(老虎尾巴)
鲁迅故居的藏书
鲁迅全集
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 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 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 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 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 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
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
材,写了这篇小说。
预习课文,给下列红字注音
萧索( suǒ
• • • • • 著名作品集有: 散文诗集《野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坟》等。
• • • • •
• • •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9课《故乡》(共49张PPT)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 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
故乡老屋的厨房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 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就是先生与闰土初次相见 的厨房
大竹匾和狗气杀
少年闰土用来捕鸟的 “大竹匾”。 杨二嫂从我家拿走的 “狗气杀”。
《故乡》中闰土的原型
闰土这个艺术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章 闰水为原型的。章闰水是贫苦农民,家住 离绍兴城60里的杜浦村,靠近曹娥江边。 闰水的父亲章福庆租种地主几亩土地,还 是个手艺精巧的竹匠,农闲时就上城来做 竹作,也来鲁迅家干活,鲁迅亲切的叫他 “庆叔”。1893年春节期间,闰水由他 父亲带到鲁迅家,鲁迅和他哥弟相称。 1900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放寒假归来,还 曾带他到大街和风景区游玩。章闰水一生 贫困。1934年大旱,在饥饿和愁苦中死 去。他的孙子章贵,解放后安排在鲁迅纪 念馆工作。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 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 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 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 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住宅,于11 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 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当月24日, 与同校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 迅把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只把 三只书箱寄存在五云门外张栏生家里。4月24日下午,鲁 迅"以舟一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 回到北京。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故乡》课件
年不通消息使他们彼此隔膜起来。
展转: 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
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 放纵,放任。
鲁迅(1881-1936),我国著名的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
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
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
感情色彩。“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我”怎
样对待闰土,“我”怎样看故乡所发生的让人伤心
的变化,“我”对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通过对“我”这个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窥见旧中
国要求变革的进步知识分子心灵的一角。
3.《故乡》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社会背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
( A )
A.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
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B.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
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
悲的厚障壁了。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
感 彷徨
。
二、阅读理解
消失的故乡
要著作: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
表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不朽杰作。
本文的题目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和发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9 故乡 (共46张PPT)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 的线索。 【交流点拨】小说以 “ 我 ” 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 , 按照“回 故乡 —— 在故乡——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 , 写了“我”回故乡 的见闻与感受。
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 (1 ~5 段) :写故乡萧条的景象 , “我 ” 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复杂的心情。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 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4.背景链接。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 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 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故乡的经历 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小说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各地军 阀独霸一方,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混战不已。他 们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 敛,层层盘剥。正如闰土所遭遇的“什么地方都要钱, 没有定规……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在这样 的社会背景中生活的广大中国人民,身受压迫,在饥 寒交迫中挣扎,出路何在?这正是作者通过这篇小说 所提出的深刻问题。
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
“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 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雪地上各种颜色的鸟类:稻 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 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
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深层探究
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
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鲁迅原文选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鲁迅原文选编教案一. 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后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
该文以作者回乡省亲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与故乡、故人重逢的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变迁的哀伤和对童年记忆的怀念。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鲁迅先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前,已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本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乡土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导入和拓展环节。
3.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鲁迅的图片,简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然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语文九年级第九课知识点讲解
语文九年级第九课知识点讲解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第九课知识点讲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第9课故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huì,瓦楞léng,猹chá,五行xíng缺土,秕bǐ谷,鹁鸪bó gū,獾huān猪,潮汛xùn,颧quán骨,愕è然,嗤chī笑,瑟sè索,寒噤jìn,折shé本,黛dài色,惘wǎng然,恣睢zīsuī。
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2)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3) 心里好像失去了的样子。
惘然(4)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5) 看不起。
鄙夷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 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3)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4)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课文最后一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9 故乡》课件 (共32张PPT)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所见所闻 本文是以“我”在故乡的____________ 为线索。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 象,那就是:
变
物 人
“阴晦、苍黄、萧索、没有活气”,因为现 实中的家乡是如此的沉寂萧索,了无生机。
哪一句话写出了我对家乡景物变化的 感受?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 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贪婪的性格。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
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 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 过我。” 一旦讨东西不成,便又开始造谣。
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
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
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
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
买卖非常好”。
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 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 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 脚伶仃的圆规。”。 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
3、“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 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为什么?
闰土前后变化太大,使人难以相信,怀疑是否 为同一个人。
4、虽然现实让“我”感到悲哀,但“我” 也对后辈们表达了怎样的希望?
不愿意他们
不愿意他们
,
,
不愿意他们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九课《故乡》课件解析
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 人讲论。
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 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 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 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 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 走他的,低着头象作着个梦,又象思索着点高深的道 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 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 你他妈的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 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 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 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9课
故乡
秕谷( bǐ) 鹁鸪( b)ó颧g骨ū ( 潺潺(shé) 阴晦( ) chán
伶仃(líng dī)ng 恣睢( )zì猹su( ī 弶( huā) n 脚踝( jiàn) g
) q折u本án( huì
) 獾c(há ) huái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 老爷……”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 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 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青年杨二嫂 老年杨二嫂
动 热情纯真
迟钝麻木
对我的 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 态度
对生活的 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丰
态度
富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
悲哀痛苦 寄托神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3.9故乡 (共50张PPT)
人物小传
人物小传,是一种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 的生平。 小传的内容和写作要求: 它只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甚至可以选 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写小传要实事求是, 不允许虚构和夸张。 写前,必须详细的占有材料, 如书面材料,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等。动笔时,还 要恰当地组织材料,一般以时间为线索,用顺叙 手法写。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学指导:
请结合文中注释、投影提示(字词读音, 解释)、课前导读和课后习题等自读课文,整 体感知课文后,先独自为本文拟定一个副标题, 然后小组讨论哪一个更优,最后分组展示并阐 述理由。 副标题参考格式:“一个 的 故乡”或“故乡的 ”,也可以不要 此格式,自己自由发挥。 用时10分钟。
背景介绍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 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袁世凯 称帝、张勋复辟等)。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 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 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 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 《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 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 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 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 作了小说《故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并熟记有关小说的基本常识。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后给课文起 一个副标题并阐述理由。 3、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写一个小 传。
熟记小说的基本常识
自学指导: 请快速跳读教材“附录”中《谈谈小说》 这篇知识短文,捕捉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并 加以整理、熟记: 1)什么是小说?2)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 三个要素? 哪个要素最主要?3)小说按照篇 幅的长短,可分为哪几种?4)常见的塑造人 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5)小说情节起着展示 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哪几个部分?6)环境描写的种类及一般性作 用? (用时6分钟)
《故乡》课文中的生字与词语
《故乡》课文中的生字与词语《故乡》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九课的课文,也是教材在第三单元入选的第一篇小说,选自鲁迅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
作品以叙事的方式,勾画出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际遇与精神病痛,抒发出作者对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准备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课文中需要学习的生字有五处,词语有十二个,现分别整理如下:一、“读一读”“写一写”(注意带点的字的读音及书写)萧.(xiāo)索:“萧”,冷落,没有生机的样子。
家景.(jǐng):“景”,一切境况。
如许.(xǔ):“许”,一点点,表虚数。
鄙.(bǐ)夷:“鄙”,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恣睢.(suī):“睢”,表示目光尖锐、张目仰视的样子。
二、“课文词语”拼音、释义阴晦(yīn huì):阴沉,昏暗。
萧索(xiāo suǒ):缺乏生机,不热闹。
祭祀(jì sì):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伶俐(líng lì):形容人物机灵乖巧或是做事干脆利落。
愕然(è rán):惊讶的样子,形容吃惊。
鄙夷(bǐ yí):轻视,看不起。
嗤笑(chī xiào):讥笑,嘲笑。
有讽刺之意应酬(yìng chou):交际往来,以礼相待。
也指私人宴会、聚会等。
世面(shì miàn):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惘然(wǎng rán):形容失意的样子。
隔膜(gé mó):隔阂,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恣睢(zì suī):放纵、骄横的样子。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1912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家属去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他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1921年1月,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 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阴晦huì: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祭祀sì: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伶líng俐:聪明,灵活。
愕è然:形容吃惊。
鄙bǐ夷:轻视,看不起。
嗤chī笑:讥笑。
应酬chou:交际往来,以礼相待。
惘wǎng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隔阂;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恣睢zì suī:任意胡为。
二、主题概述小说以“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痛苦,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5):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描写了故乡萧条破败的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复杂的心情。
第二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以及故乡的变化,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思想对贫苦人民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杨二嫂的?杨二 嫂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 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了”?
打了一个寒噤:闰土居然叫我“老爷” 使“我”感到惊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 全被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所代替。厚障壁:比 喻因等级观念而产生的深深的思想隔阂。
动作语言神态:手捏钢叉,向猹尽力 刺去,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 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 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 好看的羽毛。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合作探究
在文中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语言、 动作、神态的句子,他对“我”的态度 如何?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 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故乡》公开课课件(54张ppt)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笔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笔记《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 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以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故乡》的笔记:一、主题思想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人物形象1. 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闰土的变化,体现出闰土在生活的压迫下变得麻木、愚昧。
2. 杨二嫂:是一个尖酸刻薄、自私势利、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当时农村经济的衰败、人们生活的贫困以及小市民的势利贪婪。
3.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艺术特色1. 对比手法:文中有多处对比,如闰土和杨二嫂的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等,突出了人物和社会的变化,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
2. 白描手法:作者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环境的特征,如闰土的外貌、故乡的景色等,使小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 景物描写:作者通过对故乡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人物的心情和小说的主题。
4. 语言特色:小说的语言简练、朴实,富有表现力,如“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原创第9课《故乡》(55张ppt)课件(共55张PPT)
整பைடு நூலகம்感知
1、听读课文,疏解字词。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3、梳理情节结构。
梳理小说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 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对我的态度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对“我”恭恭敬敬, 称呼“我”为老爷。 和“我”之间隔了 一层可悲了厚障壁 了。
“只是不怕我”, 送我贝壳和鸟毛, 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 和“我”建立了纯真 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悲哀、痛苦, 生活压得他喘 不过气来。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 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 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 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 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 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苍老贫困
少年闰土
滔滔不绝 ↓ 热情开朗 见多识广
语
言
中年闰土
是无聊的客套和生活中的痛苦 吞吞吐吐 ↓ 迟 钝
都是我不知道的乡间新鲜事、趣事
《藤野先生》
《社戏》
选自《呐喊》
《风筝》
选自《野草》
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
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
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
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
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
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时代背景(补充)
《故乡》是以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 故乡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素材的,写于一九二一年初, 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 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 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 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鲁迅目睹 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 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 了薄明的曙色。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 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故乡》就是在这样 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故乡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
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
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一)生字。
捏(niē) 胯(kuà) 祭(jì) 颧(quán) 酬(chóu) 潺(chán) 噤(jìn)(二)生词。
悲凉:悲哀凄凉。
伶仃:瘦弱。
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惶恐:惊慌害怕。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茫远:渺茫、遥远。
三、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
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明确:情感基调——悲哀。
(板书)四、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概括悲哀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
)故乡之景1.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一部分要低缓、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
2.对比阅读“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色彩的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部分要欢快、流畅,充满新奇、神往之感。
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板书:蓝天、明月;阴晦、萧索)故乡之人1.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说展开细致深入的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三单元 第9课 故乡(鲁迅)
点拨:称杨二嫂表现出的是敬重,称“圆规”表现出“我”对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庸俗形象的不满、厌恶。
3、小说中“我”和闰土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点拨:小时候是好朋友,结下深厚的友谊。从下面语句看出来。“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二十年后,两人相互怀念、牵挂。从下面语句看出来。“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这好极!他,——怎样?……”“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
但是,现在两个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从“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看出来,两颗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灵被生生撕裂。
2、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有什么作用?
点拨:表达“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3、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
点拨: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点拨:“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格 特点
聪明、机灵
淳朴、善良、迟钝、 愚昧、麻木
是什么原因使闰土产 生了这样的变化?
变化原因
1、多子、饥荒、 兵、匪、官、绅 等封建压迫 2、封建等级观 念的毒害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 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对比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 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杨二嫂
青年(二十年前)
老年(二十年后)
物是人非事事休
一、走近旧景,感受“物非”
文中哪些地方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衰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 意?(请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
1、第2段中“横”“萧索”等词语形象地展现了故 乡的衰败的景象,渲染了萧条、肃杀的气氛,衬托出作 “我”初到故乡的悲凉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第6段中写到“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远看故乡一片荒凉,近看老屋一片寂寥,衬托了故乡的 萧条和衰败。
“我”此次回乡虽只停留数日,但那些触 目惊心的现实,却让“我”感慨良多,思绪 烦乱,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 情的句子,分析“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回故乡——伤感 在故乡——悲哀 离故乡——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
二、 小说分类: (按篇幅长短)
长篇 中篇 短篇 微型小说(小小说)
三、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小说的故事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一 2、故事情节:
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环境: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
外貌
年轻、美丽
终日坐着
像个圆规
尖酸、刻薄 顺手牵羊
语言 动作
对 “我” 的态 度 对生 活的 态度
虚伪吹捧 尖酸朝讽
安分守己
势利、尖刻
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贪婪、 尖酸、刻薄,典型的市侩形象
性格 特点
杨二嫂变化原因对比端庄文静豆腐西施泼辣刻薄 自私圆规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的恶 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听录音 一、注意下列字词。
ng 多音字:五行缺土 xí
易错字:恣睢 zìsuī 脚踝 huái 嗤笑 chī 二、思考
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心情: “我”是怀着悲凉、伤感的心情回故乡 的。 原因: 看到了故乡的景物和人都变了模样,让“我” 无法接受。
中年(二十年后)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 周围肿得通红,戴破毡帽, 穿薄棉衣,浑身瑟缩,手又 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
语言 动作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 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 对 “我” 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友好、纯真)”为老爷,和“我”之间隔 的态 一层厚障壁。 度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 对生 充满希望,无忧无虑 喘不过气来。他把希望寄 活的 托在神灵身上。 态度
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两个人 物的?有什么不同?
闰土:对他饱含着同情、惋惜还有无奈, 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杨二嫂:对她怀有鄙视、不屑,还有一丝 同情。
作者对两人的态度是有差异的,一方面闰土和 作者有着童年友谊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闰土虽 然有他狭隘的思想局限,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 良的,不像杨二嫂那么彻底的庸俗,完全一副市 侩嘴脸。作者给予闰土更多的是同情,而对杨二 嫂是厌恶与鄙视。
二、走近故人,感受“人非”
请细读课文,看看他们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 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摘录关键 词语填写后面的表格。
闰土 外貌
少年(二十年前)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 实的手。(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滔滔不绝的介绍新鲜事。 (活泼、开朗 、聪明、勇敢)
故
乡
鲁迅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 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 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 奠基人。小说集有《呐 喊》、《彷徨》、《故事 新编》,散文集《朝花夕 拾》、《野草》等。 本文选自《呐喊》。
谈谈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一、小说: 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