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费加罗三部曲》中费加罗角色的演变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合集下载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一.作品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先接触的散步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9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

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

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

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

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

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

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费加罗的独白分析

费加罗的独白分析

费加罗的独白分析浅析《费加罗的独白》本文选自《费加罗的婚礼》第五幕费加罗的独白,费加罗以为苏珊娜要背叛自己和伯爵在花园了幽会,在花园了等待时自语。

他回忆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抒发了自己对于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的不满。

语言犀利,感情充沛。

费加罗的人物形象很突出。

他虽然生活在黑暗中却一直渴望光明。

幼年时被坏人拐走,在他们的教育下长大,却厌恶他们的行为,而想走出正直诚信的光明大道。

在当上兽医后,不忍心折磨那些动物,就下定决心走上写作之路,好不容易写下一部喜剧,却因侮辱穆罕默德的原因被各种国家的使臣所怨恨而锒铛入狱。

出狱之后为应对国家对于报纸内容的诸多限制只能创办一份《Journal inutile》,结果又遭到了无数同业者的抗议,再一次失业。

最后只能当起理发师,后来遇到伯爵成为仆人,然而连伯爵也觊觎他的未婚妻。

面对一次次的困难,他都坚持下来希望能创出一片天,可是生活却令他一次次失望。

这样的反复与落差,体现了他的不易。

首先用了对比的手法,贵族一出生便可以获得财富名声,可是他们所做的不过是在出生的时候使了一点劲而已,而费加罗,淹没在众人之中为了活下去使尽一切手段,那些手段“几乎是一百年来统治西班牙的总和了。

”十分明显的展示了两人命运的巨大不同和费加罗对于那些达官显贵的不服气,也体现了大革命前夕人们沸腾的心理状态。

用了讽刺的手法。

因为被认为冒犯了穆罕默德,一个特使控告费加罗冒犯了“la Sublime Porte, la Perse, unepar tie de la presqu’?le deL’Inde, toutel’Egypte, les royaumes de Barca, de Tripoli, de tunis, d’Alger et du Maroc”如此多的国家,而费加罗却认为,他们其中没有一个人能看得懂他所写的作品,对于他们来说,使一个人入狱十分的简单,而一介平民的生活在他们看来不值一提,这样的讽刺显示了费加罗的不满和无可奈何。

歌剧_费加罗婚礼_中费加罗的人物评析

歌剧_费加罗婚礼_中费加罗的人物评析

一、歌剧《费加罗婚礼》形成的基础(一)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背景喜剧是西方戏剧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诞生以来,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它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戏剧舞台都占有独特的位置。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改编自博马舍的同名喜剧,博马舍是法国启蒙时期著名的戏剧家,他继承了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启蒙戏剧理论思想。

《费加罗的婚礼》(又名《狂欢的一日》)最具有反抗精神,在这部戏剧里对封建贵族和见利忘义的小人的讽刺和挖苦达到令人酣畅的程度,深刻地揭露了上层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同时热情颂扬下层人民的聪明机智和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这部剧在当时无疑带有政治性倾向。

博马舍深受启蒙精神的影响,他创作和上演的戏剧作品,大多数讴歌中下层人物,反对旧势力、旧观念,给人与道德和思想上的启迪。

在《费加罗的婚礼》戏剧中,他极力贬低所谓的贵族,相反赞扬第三阶级的人们正是由于他与莫扎特对等级人物持有相同的看法,他们把伯爵与费加罗的斗争,以事实的真相和道德的力量作为评判的标准,体现了他们对下层人物追求“人”的基本权益的肯定的态度,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欧对人道主义的追求。

(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剧情介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请意大利作曲家达·篷台根据18世纪法国著名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戏剧而编成的,是四幕喜歌剧,1786年在维也纳国家剧院上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博马舍的这部戏剧原作于1784年,在巴黎喜剧院上演,内容有进步的思想倾向。

故事发生在17世纪西班牙塞尔维亚城近郊阿尔玛维瓦伯爵的别墅,剧中主人公费加罗、苏珊娜不是贵族,而是下层仆人,他们用自己的机智与荒淫的贵族做斗争,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体现出与贵族们同等的人格追求,并最终使一心想诱骗苏珊娜的伯爵大人出尽了洋相。

费加罗与苏珊娜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品中鲜明地体现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费加罗和苏姗娜的自由爱情终于得到圆满的结局,凯鲁比若对爱情的狂热,伯爵夫人对逝去爱情的叹惜和挽救等,这些都体现了莫扎特和博马舍赞赏自由爱情的启蒙主义观念。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作者:叶昆来源:《艺术研究》2019年第06期摘要: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都是喜歌剧经典剧目中最受欢迎和常演不衰的巨作之一。

音乐学者们常常把这两部歌剧进行比较,是因为一方面它们拥有许多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它们的不同之处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女主人罗西娜作为两部歌剧中的核心人物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罗西娜不一样的性格刻画和咏叹调至今为止还为人津津乐道,音乐广为流传。

本文从歌剧创作、戏剧文本分析、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的角度剖析罗西娜在两部剧中的戏剧形象。

关键词:罗西娜形象塑造理智与情感演唱分析1786年莫扎特的意大利喜歌劇体裁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首演于世,它的问世引起了极大地轰动。

歌剧在音乐的部分充分地展现了喜剧的成分,但同时也触及了一些当时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剧中每一个登场的人物形象都有其丰富多彩的音乐刻画和个性鲜明的角色塑造。

值得一提的是30年后罗西尼创作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两部作品都属于歌剧经典剧目中反复上演和上座率最高作品之一。

音乐学者们常常把《费加罗的婚礼》和《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两部歌剧进行比较,是因为一方面它们拥有许多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它们的不同之处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费加罗的婚礼》的故事,是罗西尼谱成歌剧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续篇。

这两部歌剧的故事都是从法国戏剧家博马舍所著的《费加罗三部曲》中取来的。

{1}剧情发生在17世纪西班牙塞维利亚,其中阿尔玛维瓦伯爵、伯爵夫人罗西娜、费加罗、巴尔托洛医生、巴西里奥、玛塞林娜这些经典人物都出现在剧中。

《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讲述的是女仆苏珊娜如何联合伯爵夫人和费加罗等人巧妙的设计伯爵,迫使伯爵一行人的诡计落空,最终众人收获幸福的故事。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则是以大忙人理发师费加罗如何机智巧妙的使罗西娜脱离巴尔托洛医生的监护而与阿尔玛维瓦伯爵喜结连理为故事核心。

女主人罗西娜作为两部歌剧中的核心人物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一样的性格刻画和风格迥异的咏叹调至今为止还为人津津乐道,音乐广为流传。

浅谈莫扎特作品《费加罗的婚礼》

浅谈莫扎特作品《费加罗的婚礼》

浅谈莫扎特作品《费加罗的婚礼》摘要:被誉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音乐遗产,创作体裁涵盖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门类。

歌剧是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在他不足36岁的生命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创作了22部。

本文以其着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欣赏《费加罗的婚礼》。

论文关键词:莫扎特;歌剧;序曲;重唱;咏叹调《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创作于1785—1786年间,是欧洲音乐天才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是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的四幕歌剧。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的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音乐大师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而艰辛的,但也是勤奋而多产的,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歌剧就有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着名。

在这其中《费加罗的婚礼》是近年来最被中国大众所熟悉、喜爱的。

这部歌剧在音乐创作、社会思想以及很多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也有人把它称为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莫扎特的着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部歌剧,以便能欣赏精彩的音乐和绝妙的唱法。

一、莫扎特简介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

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4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时和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巴黎、米兰、普雷斯堡等很多地方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名声大噪,甚至被请进维也纳的皇宫,为皇帝做表演。

这位音乐神童有着惊人的的创作速度,和辉煌的艺术成就,称他是天才一点也不为过。

《费加罗的婚礼》与《塞维利亚理发师》中两个“费加罗”的演唱分析

《费加罗的婚礼》与《塞维利亚理发师》中两个“费加罗”的演唱分析

《费加罗的婚礼》与《塞维利亚理发师》中两个“费加罗”的演唱分析第一节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个费加罗一、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对费加罗的刻画18世纪,欧洲新的音乐风格――古典主义诞生,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受到当时的音乐观念的极大影响,音乐的创作与当时的启蒙运动思想密不可分。

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正是在这个音乐观念的影响下创作而成的,歌剧带有很强社会性和现实性。

《你想跳舞,我的小伯爵》中费加罗对伯爵的反抗体现良好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这首歌曲的演唱中,费加罗突出了他要战胜和打败伯爵的坚强决心,“我使出手段,叫你上当,一会惹你,一会骗你,把你的阴谋全部揭穿。

”几乎用愤怒的语气唱出来的,可以充分体现这个角色的勇敢,和伯爵抗争到底的决心。

更深层次来说,就是对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对封建制度的反抗。

在费加罗的演唱中不难看出他启蒙主义的新思想突显。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对费加罗的刻画19世纪,音乐文化进入浪漫主义时期。

音乐家不再是以前低下的奴仆,而是一跃而成为引领音乐文化的倡导者,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

处于浪漫主义时期的罗西尼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歌剧和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的歌剧有着明显差异,这时期作曲家思想更加的解放,在歌剧创作上技法不断的发展,朝着“炫耀技巧”的特点迈步。

在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中到处充满了动听悠扬的旋律。

歌剧中费加罗的咏叹调《快给忙人让路》唱词非常流畅,把费加罗爽朗的个性刻画得惟妙惟肖。

费加罗自信,乐观的个性随着美轮美奂的旋律倾泻而出。

由于两位作曲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差异,费加罗演唱的《快给忙人让路》比《你想跳舞,我的小伯爵》少了一种抗争性与社会政治性,更多的是歌曲的华丽与绚烂与高超的技巧。

第二节不同大师版本的费加罗及演唱体会一、不同大师版本的费加罗低男中音――Bryn Terfel,是威尔士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

他擅长于演唱里查?施特劳斯、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

他演唱的的歌曲声音感情与歌词意境完全融合为一体,声音优美流畅,欣赏他的演唱宛如在欣赏一幅行云流水的山水画,沁人心脾、感人至深。

论费加罗三部曲的剧本系列性及对应的费加罗角色——费加罗三部曲研究(一)

论费加罗三部曲的剧本系列性及对应的费加罗角色——费加罗三部曲研究(一)
谱 曲。
庭 ,因与巴利士 ・ 杜威奈结识而 经营致 富 ,成为贵
族。 他 2 2岁时发 明了一种钟 表机 , 后 因专利问题而 被诉 讼 , 于是 发表 了 四部 用于揭 露法 庭黑 幕 的《 备
忘 录》 ( 1 7 7 3 — 1 7 7 4年 ) 而声名鹊 起 。他 也 曾就 职 于
在戏 剧创作 中, 博马舍深 受法 国启 蒙主义思想 家狄 德罗正剧理论及伏 尔泰启蒙思 想的影响 , 提倡
戏剧 改革 , 开创了不 同于悲剧 和喜剧 的新 的戏剧形
运动③ 和法 国大 革命嘲 问的思想变 化 、 革命态度 和
心理性格 的转变 。 “ 费加 罗三部 曲” 通过剧本和系列
式, 即严 肃戏剧( 又称 正剧 ) 。 “ 他发 展了狄德罗 的戏
●孔 庆夫
[ 摘 要] 在世界 戏剧发展 史上 , 启 蒙主义戏剧具有 重要 的地 位 , 它抛弃 了古典主 义戏剧 的条 条框框 , 把喜剧 因素
和悲剧 因素结合起 来, 提 出了介乎喜剧和 悲剧之 间的戏剧体裁 , 开创 了“ 正剧 ” ( 又称严肃戏剧 ) 这一新 的

戏剧形式。 而在启 蒙主义戏剧家及其创作 的作 品 中, 最具成就 的当属博马舍与他的“ 费加 罗三部 曲” 。 “ 费 加 罗三部 曲” 中的前 两部《 塞维勒的理发师》 、 《 费加 罗的婚姻 》 分别被 作 曲家罗西尼和 莫扎 特写成歌剧 , 并在世界歌剧 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 从 以上 三个剧本的本体 出发 , 研 究其剧本的 系列性及其所对应的费加
⑤博 马舍 : 《 论严肃戏剧 》 , 见《 欧仁妮 》 的序 文。
罗” 这个人 物在“ 费加罗三部 曲” 中所 呈现 的复杂经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郭珊珊(广西艺术学院2010级在职研究生2班学号20101212040)摘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改编的,主人公费加罗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与伯爵斗智斗勇,最后伯爵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而费加罗也得到了自己的爱情。

其中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鲜明地体现了费加罗的内心情绪,音乐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序曲;音乐语言;《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咏叹调。

2011年10月22日,作为2010级在职研究生班的我,有幸修了马栋梁老师的《音乐名著分析与研究》这门课程。

在学习中,老师给我们看了其中一部关于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此歌剧在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揭示、气氛渲染和情绪铺垫等方面的创作都是无与伦比的,下面我就从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序曲、音乐语言、咏叹调等部分着手,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以下简要分析。

一、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西部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莫扎特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

1767年3月,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第一条戒律的责任》在萨尔茨堡上演。

5月,他又推出了另一部拉丁喜歌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

1768年,莫扎特创作了一部小型的喜歌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

1769年5月,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装疯卖傻》上演。

1775年创作的两部相当成功的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和《牧人王》。

1780年创作了第一部浪漫主义代表歌剧《伊多美钮》。

后写有歌剧《扎伊德》、歌曲《鸟儿如果整整一年》、《心满意足》、《来吧,亲爱的齐特尔》等。

1782年7月,莫扎特应邀创作了歌剧《后宫诱逃》,并在公演时获得巨大成功。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1歌剧的故事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以喜剧为主要题材的歌剧,剧作家博马舍所写的同名字的作品是莫扎特所依据的剧本。

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第一次演出是在维也纳,主人公是很有名的男中音家,他便是班努契。

莫扎特此作品在留存了作者原本戏剧宗旨的基础上,又充分表现了自己内心对当时社会性质的不满,同时体现了渴望自由的梦想。

2歌剧作者莫扎特莫扎特是奥地利非常出名的作曲家,主要写作有关古典乐派的音乐,是纳古典乐派著名的作曲家,与他齐名的便是海顿、贝多芬。

他代表了维也纳古典乐,作品主要体现的是十八世纪末的情景,德奥里有学文的人脱离压迫现状,反对建专制主义,渴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格的独立。

他的音乐很具特色,表现为诚挚、流丽等,乐观的情调充斥着其作品,德奥资产阶级的精神风貌被很好的体现。

1791年,35岁的莫扎特在维也纳死去,原因是疾病。

3歌剧咏叹调的声乐表现3.1咏叹调的演唱应该有的条件这首咏叹调是一首男中音咏叹调,难度相对适中。

男中音又可以分为戏剧的男中音等三类。

此作品便是主要使用了炫技性男中音,有着炫技性男中音在语言和节奏上有那种欢快,急促的吐音咬字和重复歌词的特点。

这首咏叹调在气息与声音的音色上都有较高的技巧要求。

在整首咏叹调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个F高音,并且高音与前面的音跨度较大,对于男中音来讲是一个难点,除了要有过硬的高音的基本功,还要在整首歌曲中将气息协调好,这样才可以使这两个高音显得底实,不会虚掉。

费加罗的角色是一个年轻人,在歌曲中体现的又是一种讽刺,坚决的语气,而传统的男中音是较为厚重,胸腔共鸣较多,所以并不非常适应这个年轻的角色。

因此,在体现这个角色的音色上,不能像传统的男中音一样注重较多的胸腔,应将位置相对放高一些,更多地运用一些头腔,使得声音更加年轻一些。

这样,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相辅相成,既体现除年轻的费加罗富有挑战、冒险性,又体现出他沉着稳重的一面。

在注意声音的同时,咬字和语气也要一并注意。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摘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改编的,主人公费加罗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与伯爵斗智斗勇,最后伯爵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而费加罗也得到了自己的爱情。

其中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鲜明地体现了费加罗的内心情绪,音乐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学习中,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关于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此歌剧在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揭示、气氛渲染和情绪铺垫等方面的创作都是无与伦比的,下面我就从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序曲、音乐语言、咏叹调等部分着手,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以下简要分析。

一、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 1756年 1月 27日生于奥地利西部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莫扎特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

1767年 3月,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第一条戒律的责任》在萨尔茨堡上演。

5月,他又推出了另一部拉丁喜歌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

1768年,莫扎特创作了一部小型的喜歌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

1769年5月,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装疯卖傻》上演。

1775年创作的两部相当成功的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和《牧人王》。

1780年创作了第一部浪漫主义代表歌剧《伊多美钮》。

后写有歌剧《扎伊德》、歌曲《鸟儿如果整整一年》、《心满意足》、《来吧,亲爱的齐特尔》等。

1782年 7月,莫扎特应邀创作了歌剧《后宫诱逃》,并在公演时获得巨大成功。

1786年 5月 1日,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度公演,虽没有引起轰动,但在布拉格的演出却得到了巨大成功。

1787年 l2月 28日,莫扎特另一部优秀的歌剧《唐·璜》在布拉格歌剧院首演。

1791年初,莫扎特为一家即将倒闭的德国歌剧院创作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论《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形象的艺术表现

论《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形象的艺术表现

扣一环的故事情节发展中 , 费加 罗与每个角 色都有着一定 的戏剧冲突 ,这便 从不 同的角 度 ,体现出了 “ 费加罗精神”的实质所在。 歌剧中的第一幕 ,以略带叙事性和抒情 性的二重唱 , 作为费加 罗、苏珊娜 ,以及整 幕剧的开端。 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着婚礼的 准备情况 ,以此不难看 出费加罗对爱情 的向 往 以及对爱情 的坚定和执着。 然 而当他发现 伯 爵饮食 因为想要恢 复贵族早 已放弃 的初 夜权才准许他们结婚时 ,他变得怒不可遏 , 他 的情绪 由刚开始 的期盼、兴奋 , 猛然变成 了愤怒 。 此刻他对伯爵充满 了憎恨 , 为 了爱 情 、为了 自由、平等 , 他决心要与伯 爵周旋 斗争到底。而费加罗有胆有识 ,爱憎分 明 , 乐观开朗 、不畏强权的性格特征 。也在这段 二重唱巾得到了初步的展现。 在以 “ 爱 ”贯穿全剧 的基础上 ,费加罗 享受着 “ 爱”带给他的力量 。从费加 罗与伯 爵斗智斗勇的过程 中, 他始终小心谨慎 , 生 怕伤害 了身边 每一个和他同命相连 的人们 , 他 的性格特征中所包含 的正直、机智 、热爱 生活 、聪明、坚强、勇敢 的品质 , 不仅仅是 他个人性格的表现,同时也是 “ 第三等级” 人 民性格的精 华所在 。

出了这部 歌剧存 在的主要 矛盾一一伯 爵妄 想借 费加罗和苏珊娜结婚之 由, 恢 复贵族阶 级 已经放弃的初夜 权 , 为后面剧情 的发展做 铺垫 ,同时也展现了男女主角在面对 困难 、 阻碍时对于爱情的忠贞和执着。这首咏叹调 正是费加罗 向伯爵的严正宣战。 ( 二) 重唱在表现费加罗音乐形象 中的 作用 重 唱是指 一个 以上 的多 个声部结 合在 起 ,并且每个声部各有其音调,大多一个 声部 由一个人演唱。一般包括二重唱、三重 唱,最多也可达到六重唱 、 七重唱等。重唱 不 同于其他演唱形式的特征在于 , 他将各种 不 同的声音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 给听者描绘 了一场 听觉及想象的盛宴, 为人们营造了一 场热 闹非凡的戏剧场面。 在 歌剧第 三幕 第十八 曲就是一首 六重 唱,这一段通过重 唱的形式 ,将六个 角色完 美 紧密 的结合在一起 , 形成 了整剧的一个重 大转折 ,描绘 了一幅 “ 家人重逢”的画面 。 重 唱带来 的戏剧性足显而易见的,同时 这个 唱段也是奏呜曲式,多次变化的调性为 戏 剧音 乐在舞 台上动力 性的发展提 供了理 想 的框架 。 结语 :

“费加罗”《快给大忙人让路》的音乐形象分析

“费加罗”《快给大忙人让路》的音乐形象分析

“费加罗”《快给大忙人让路》的音乐形象分析发布时间:2021-05-10T04:14:28.341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4期作者:辛岩[导读] 该文章主要对《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歌剧创作背景、费加罗人物形象刻画、咏叹调《快给大忙人让路》的音乐分析和对国内外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的演绎进行了研究,通过歌唱家在二度创作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作用,收获了对这首咏叹调音乐表现更加深刻地认识,更深入的地了解了费加罗的人物形象特征。

费加罗的《快给大忙人让路》注重感觉的活泼和音符的多变性、同时具有音乐的连贯性,乐句之间的鲜明对比,变化起伏较大、表现出费加罗的足智多谋精明能干。

辛岩广西艺术学院 530022摘要:该文章主要对《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歌剧创作背景、费加罗人物形象刻画、咏叹调《快给大忙人让路》的音乐分析和对国内外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的演绎进行了研究,通过歌唱家在二度创作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作用,收获了对这首咏叹调音乐表现更加深刻地认识,更深入的地了解了费加罗的人物形象特征。

费加罗的《快给大忙人让路》注重感觉的活泼和音符的多变性、同时具有音乐的连贯性,乐句之间的鲜明对比,变化起伏较大、表现出费加罗的足智多谋精明能干。

歌唱家在原来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融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音乐审美观,通过他们的精彩演绎表现出作品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细腻描写,使作品所要表达的戏剧性和戏剧效果推向高潮。

关键词:费加罗;《快给大忙人让路》;角色分析;音乐形象分析一、费加罗角色形象分析(一)《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歌剧简介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作曲家罗西尼创作的一部两幕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戏剧撰写台本,于1816年为罗马狂欢节而作,在罗马进行了首演后就一再的被演出,是罗西尼的巅峰之作,罗西尼创作的喜歌剧还有《灰姑娘》《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等。

剧情为阿尔马维瓦伯爵爱上了巴尔托洛老医生监护之下的罗西娜,在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协助下,他战胜了医生,拆穿了他们惟利是图的真面目。

论对费加罗“系列性”唱段的把握-精品文档

论对费加罗“系列性”唱段的把握-精品文档

论对费加罗“系列性”唱段的把握笔者认为,“三部曲”本身的创作动机就具有“系列性”。

而这种“三部曲”的创作模式,也存在于在文学、戏剧学的创作中。

但就本文的两部戏剧而言,虽本为戏剧剧本,但其被熟知,更多的还是来源于其歌剧表演及其唱段而非原本的戏剧文本。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本文所提及的基于戏剧剧本的歌剧表现形式的具体系列性唱段的把握,也必定会从“戏剧剧本”、“歌剧表演” 、“艺术体验”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对“戏剧剧本”的“三一律”①非否定把握笔者认为,博马舍在思想上深受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影响,而狄德罗的戏剧理论虽然对长期在欧洲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古典戏剧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其对于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理论还是不反对的,“三一律是不易遵守的,但却是合理的” 。

②笔者认为,博马舍在戏剧创作中也秉承了古典戏剧的精髓,即狄德罗戏剧理论也不反对的“三一律”,这一点从博马舍给《费加罗的婚姻》又命名为《狂欢的一天》可以看出。

虽然“三一律”理论的初衷仅仅在于描述一种戏剧的客观形式,而非规定性的实际表演的理想状态。

笔者认为,对于两剧“系列性”唱段的把握,还是需要非否定的遵循“三一律”原则。

即,亚里士多德③所在《诗学》④中所提及的时间的一致、地点的一致、表演的一致。

就现今的表演而言,“三一律”所规定的“时间的一致”(不超过一天)和“地点的一致”(在同一个城市)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和实现,但对于本文所提两剧中系列性唱段的“表演的一致”(矛盾冲突的一致)实属很难精确做到了。

不同的表演场合,不同的舞台,不同的表演者,不同表演者的不同的戏剧理解,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艺术修养,同一表演者的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的审美感悟,不同的审美表现,不同的嗓音条件等等,都会对本文所提两剧中系列性唱段的“矛盾冲突的一致性”产生不一致的影响。

反之,也许有人认为,这种“不一致的影响”恰恰是艺术表现审美多元化的体现,即对“三一律的”否定把握。

但笔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而是支持对“三一律”的非否定把握,即对原剧“系列性”唱段所体现的“系列性”矛盾冲突实现最大限度的真实性的把握,并尽可能地去保持“一致性”。

莫扎特歌剧论文

莫扎特歌剧论文

目录摘要 (2)Abstract (2)一、《费加罗的婚礼》内容介绍 (3)二、作品分析 (4)(一)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4)(二)费加罗的婚礼中部分咏叹调的运用及分析 (4)三、费加罗戏剧形象分析 (5)(一)费加罗形象的社会性 (5)(二)费加罗形象的个性化 (6)(三)费加罗形象的戏剧性 (6)四、费加罗演唱处理及角色塑造 (7)(一)声音造型与演唱处理 (7)(二)形体语言和舞台动作 (8)参考文献: (9)致谢 (11)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的形象塑造摘要:在众多歌剧任务形象中,费加罗形象的塑造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点格外引人注目和耐人寻味,其机智、诙谐、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性格特征,为广大的歌剧听众所熟悉和喜爱。

费加罗作为多部歌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作曲家们都为这个角色创作了许多至今仍传唱不衰的经典唱段,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所塑造的费加罗形象就是总舵歌剧作品中的杰出典范。

本文以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主要任务为例,通过对费加罗人物形象进行音乐分析和戏剧分析,揭示歌剧人物的音乐形象及其戏剧性特征,并结合演员表演来论述费加罗的舞台形象塑造。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费加罗;费加罗的婚礼;舞台形象Concerning opera “the marriage of figaro” in the image of figaro Abstract:In numerous opera task in le figaro image, image reflect the artistic valu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particularly noticeable and intriguing, its wit, humorous, love life, love freedom's character, for the majority of opera audiences are familiar with and love. Le figaro as many operas works of all the main character, composer for this role created many still sung long classic ballad, Mozart's opera "the marriage of figaro" made the le figaro ZongDuo opera works of image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This paper by Mozart opera "the marriage of figaro" in the main task as an example, through to le figaro figures for music analysis and drama analysis, reveals the music image and its characters opera with a dra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figaro performers image stage.Key words: Mozart opera;Figaro;Le Nozze di Figaro;stage persona前言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一生生活坎坷,命运多舛,去世时年仅35岁。

谈谈《费加罗报》的发展历程及我们的启发

谈谈《费加罗报》的发展历程及我们的启发
返回
《费加罗报》的特点
• 该报各时期的编辑理念—创立初期秉持中庸主义;20世纪上 半叶崇尚自由言论与社会责任;20世纪下半叶政治立场走向 开放,风格趋于现代;21世纪初至今,一方面试图更加独立 于利益集团之外,回归新闻本位,另一方面强化新媒体的功 能与地位。这种编辑理念的演变,总体而言,是在内容、形 式和体制上从保守与僵化平缓过渡到现代与开放。 • 重视社论,传达报纸的态度与观点 社论是《费加罗报》的 “拳头产品”。19世纪后半期,创办人威尔梅桑将报纸办成 巴黎主要的政论报纸之一。《费加罗报》社论的主要功能是, 对于那些能够帮助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信息,通过社论告诉 读者怎样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社论承担着公共喉舌与社 会教化的使命。不仅让读者获知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更重 要的是让读者对事件有所感受。同时兼顾逻辑性和文学性, 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强化读者对文章观点的认同感。文章通 常使用复数第一人称,即“我们”,借此涵盖《费加罗报》 编辑人员和所有读者,增加贴近性。文末,《费加罗报》常 以整个国家的代言人的名义进行呼吁:“我们,法国人 民……”“我们将会看到……”等等,并最终落脚于公共利益。
返回
发展历程
• 前身是创办于1826年的《油灯报》,是一份刊载 逸闻趣事的讽刺性小报。 • 1854年,亨利.德.威尔梅桑改为现名,原为周刊。 • 1856年,由于《费加罗报》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威尔梅桑决定提高其发行频率,报纸在每个星期 三和每个星期日也开始印刷发行 。 • 1863年,《费加罗报》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 者:《小日报》。作为回应,威尔梅桑创办一张 新的日报《事件报》,用于和《小日报》竞争, 并竭力避免将《费加罗报》卷入这类通俗报纸之 间的无谓争端。最终《小日报》赢得了这场竞争。 至于《事件报》,由于刊登了一篇旨在保护贫困 人群利益的文章而得罪了拿破仑三世政府,被迫 停刊。

论对费加罗“系列性”唱段的把握——费加罗三部曲研究(六)

论对费加罗“系列性”唱段的把握——费加罗三部曲研究(六)



部 歌 剧 作 品 中体 现 出大 的 系列性 . 而 且 在 单部 歌 剧 内
部 , 也 体 现 出小 的 系列性 。 并且 . 这 种 大 的 系列性 唱段 化 的体 现 . 即对 “ 三一 律 的” 否 定 把 握 。但 笔者 并 不 同
体 现 出 了 费加 罗 大的 性 格 层 递 . 而 单 部歌 剧 内部 小 的 意这种 观点 . 而是支持 对“ 三一律 ” 的非否定把握 . 即
目困瞳



论 对 费加 罗“ 系列性” 唱 段 的把 握
费加 罗三部 曲研 究 ( 六) 孔 庆夫
要: 在 费加 罗 三 部 曲 中 . 费 加 罗 的 唱 段 不 仅 在 三 盾 冲突 的 一致 性 ” 产 生 不一 致 的影 响 反之 . 也 许 有 人
认为 . 这种“ 不一 致 的影 响 ” 恰 恰 是 艺 术表 现审 美 多元
笔 者认 为 . 博 马 舍 在 思想 上深 受 启 蒙 思 想 家 狄 德 演 相 对 于 普通 表 演 而 言 . 对于“ 情感体验” 把 握 的要 求
罗 的影 响 . 而 狄 德 罗 的 戏 剧理 论虽 然 对 长 期 在 欧 洲 大 更 加 严 格 . 作 为 歌 剧 表 演 主体 的 歌 剧演 员 . 既 是 戏 剧
系列 性 则 体 现 出 了费加 罗在 单 部 歌 剧 内小 的 性 格 层 对 原 剧 “ 系列 性 ” 唱段所体现 的“ 系列性 ” 矛 盾 冲 突 实
递 本 文拟 从 戏 剧 剧 本 、 歌 剧 表 演 和 艺 术体 验 三 个 角
现最 大限度的真实性的把握 , 并尽可能地去保持 “ 一
具 体 系 列性 唱段 的把 握 . 也必 定 会 从 “ 戏剧 剧 本 ” 、 “ 歌 歌 剧 来演 戏 既 然 是 演 戏 . 就 必 定需 要 演 员 深 入 地 体

《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喜剧人物——费加罗

《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喜剧人物——费加罗

《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喜剧人物——费加罗作者:陶璐璐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0期摘要:《费加罗的婚礼》是博马舍最成功的政治喜剧之一,但大多数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了莫扎特据其改编的歌剧方面,而对戏剧原著的研究关注不够。

作为启蒙运动时期的先驱作家,博马舍把他的斗争精神付诸笔端,通过塑造喜剧人物的形式揭露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使其作品更加具有社会意义。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费加罗喜剧因素博马舍凭借着“费加罗”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他的剧作获得了巨大成功,“费加罗”不仅得到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第三等级人民反抗贵族阶级的代表。

剧中,费加罗为了争得自己的婚姻勇于同伯爵进行斗争,并且通过他的聪明才智赢得了胜利,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胜利,同时也是第三阶级对于贵族地主阶级的胜利,从而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智勇乐观的性格、生活经历的丰富性和偶然性、调动群众基础的能力使得费加罗这个喜剧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本文将以费加罗为出发点浅析剧中蕴含的喜剧因素。

一、智勇乐观的性格《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博马舍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具有典型性。

在整部戏剧中充斥着尖锐的阶级斗争,费加罗即是代表第三阶级的先锋和主力,他不仅运用他的智谋暗中计算伯爵,而且敢于对伯爵进行正面抵抗。

一方面,当他听到苏珊娜告知他伯爵邪恶的诡计时,他说:“啊!应该想办法让他上钩,抓住那个混蛋,把他的钱弄到我的手里。

”a 作为一个和伯爵力量相差悬殊的仆人,他想到的首先不是本能的躲避其危害,而是奋起和伯爵进行抗争,甚至还要反客为主成为压制伯爵的一方,由此表现了明费加罗勇敢胆大,不畏强权的性格。

另一方面,费加罗并不是一介头脑简单的莽夫,表明了立场之后的他迅速为自己制定了清晰的“作战计划”。

在第一幕第二场费加罗的独白中,他说:“费加罗先生,现在应该注意今天的事!首先是提前举办婚礼,防止婚事出现麻烦。

其次,把马斯琳支走,她在疯狂地爱着你,其三,通过伯爵大人的这段恋情将财产与金钱拿过来,并狠狠地将巴斯拉老爷打一顿,以后……”b 快速而果决的反应速度以及有条不紊的计划,显示出费加罗由来已久的反抗心理,他非常明确自身的处境以及伯爵的恶习,并且时刻准备着进行争取自己权利的反抗,一旦伯爵伪善的面目不攻自破露出了马脚,他的一切计划立刻得以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费加罗三部曲》中费加罗角色的演变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作者:马小桐
来源:《卷宗》2017年第20期
摘要:在启蒙主义戏剧家及其创作的作品中,最具成就的当属博马舍,他抛弃了古典主义戏剧的条条框框,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了介乎喜剧和悲剧之间的戏剧体裁,开创了"正剧"这一新的戏剧形式,他的《费加罗三部曲》是其杰出的作品,本文将通过对《费加罗三部曲》的分析,了解费加罗角色的演变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关键词: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角色演变;时代背景
1 博马舍
皮埃尔·奥古斯旦·加隆·德·博马舍,于1732年1月24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同样在巴黎于1799年5月18日与世长辞。

他是法国作家,戏剧家,音乐家商人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才能尤为人称道。

他还具有音乐天赋,能吹横笛,会谈竖琴。

博马舍很会做生意,在巴黎金融界大亨巴利士的提携下,成为当时法国最富有的企业家之一。

博马舍能言善辩,有着高超的论辩能力。

但使得博马舍永垂青史的是他的戏剧创作。

其发表的序文《论严肃戏剧》发展了狄德罗的戏剧理论,首先提出“正剧”即“严肃戏剧”,这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他的《博马舍三部曲》包括《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剧中人物费加罗成为具有反抗精神的经典形象。

2 《塞维勒的理发师》——平凡的但具有反封建色彩的理发师
十八世纪西班牙的塞尔维亚,年轻的伯爵阿尔马维瓦与富裕又美丽的少女罗丝娜相爱。

罗丝娜的监护人、贪婪的医生巴尔托洛也在打罗丝娜的主意。

他打算在阴险的唐▪巴西利奥的帮助下,尽快迎娶罗丝娜。

最终,多亏从前的仆人费加罗的帮忙,阿尔马维瓦伯爵成功娶到了罗丝娜。

《塞维勒的理发师》创作于1772年,其时正遇上博马舍和得·肖勒纳公爵发生冲突,博马舍被捕入狱,紧跟着又是他和得·拉伯斯伯爵及巴黎最高法院法官哥士曼的两场诉讼,原定1773年2月的演出就搁浅了。

博马舍处于可怕的谣言当中,毒死妻子、贿赂法官,伪造证件,账目不清,任何一项都可以是他身败名裂。

为此他在剧中塑造了巴斯勒——巴尔托洛家的
音乐教师,在金钱面前没有任何原则,博马舍以此来抨击封建法院的黑暗腐朽。

正如剧中博马舍所说的:“只要有钱他就肯下跪,很容易叫他服服帖帖的。


《尔维亚的理发师》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塑造了属于第三等级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光辉形象。

当时法国正处于封建贵族的统治下,博马舍借用费加罗这个机智幽默却地位低微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平民根本没有言论出版的自由不满:费加罗因为给报馆寄谜语出版作品而丢了工作。

费加罗在一定程度上有博马舍本人的影子,他们都社会经历丰富,对政治有着强烈的反封建精神,虽然备受磨难,仍站在争议的一方。

3 《费加罗的婚礼》——卓越的反封建的急先锋
在塞维利亚附近阿尔马维瓦伯爵的城堡里,重新成为伯爵仆人的费加罗和女仆苏珊娜正在准备他们的婚礼。

但伯爵不坏好意,仍然要实现对仆奴婚姻的“初夜权”。

《费加罗的婚礼》是博马舍最杰出的政治喜剧,火力之猛,揭露之深,惊动了法国的最高统治者。

路易十六读完这个剧本后惊呼道:“此人嘲笑国家中一切应被尊重的事物,这个剧本上演将产生危险影响,他会导致拆除巴士底狱。

”在《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地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为了保护其未婚妻的“初夜权”,他不承认封建传统观念,反对封建特权,坚决维护个人的人权,表现了平民对贵族老爷的反抗与斗争。

剧中最有名的一段当属费加罗第五幕第三场的一段独白“因为您是个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是您这么洋洋得意!您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的享受?”《费加罗的婚礼》于1784年首演,此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前夕,新型资产阶级蠢蠢欲动。

剧中表面上是费加罗的反抗,实质上在启蒙主义思想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以费加罗为代表的“第三等级的普通人”,已经不满足与封建传统势力的间接斗争,而逐渐扮演了卓越的反封建急先锋的角色。

因此《费加罗的婚礼》被认为是博马舍最成功斗争精神最强烈的作品。

4 《有罪的母亲》——批判锋芒消殆安于现状的迂腐形象
在这部剧中,费加罗变成一个老成持重的人,他对过去的行为感到悔恨,放弃了早年的战斗精神,成了一个对伯爵忠心耿耿的仆人。

而伯爵也不再是一个生活放荡的贵族形象,变成了一个道德高尚、仁爱为怀的贵族,妻子罗丝娜倒变成了一个不贞的女人。

博马舍于1792年完成《费加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有罪的母亲》,同年,法国共和国正立,博马舍的政治开始右转。

在此之前,博马舍引过去曾为封建王朝办理过外交事务,因此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中成为了被革命的对象,尽管他的戏剧作品屡屡受挫,几乎没从封建王朝获得一丝好处,甚至其戏剧被封建统治者禁演,为了消解民众的愤怒,他还曾捐献一部分财产,仍然无法逃脱命运的折磨。

在如此的革命风暴冲击下,《有罪的母亲》演出失败,博马舍被捕入狱,他的财产归公,家属遭禁,无奈之下被迫逃亡从此意志消沉。

博马舍的消沉也使得剧中人物失去了原有的批判锋芒,费加罗的宽恕精神取代了斗争精神,剧情不再锋芒毕露,一味追求大团圆结局。

由此可见,费加罗人物形象的转变正反映了在时代背景的变迁下,作者的世界与阶级立场的转变,时代背景对于人物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明耀,《博马舍和他的〈费加罗三部曲〉》[J],杭州大学学报,1983
[2]孔庆夫,论费加罗三部曲的剧本系列性及对应的费加罗角色———费加罗三部曲研究(一)[J],歌海,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