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奥数比的认识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基础知识点汇总、参考重点题型与解题思路总结
第四单元《比》基础知识点与解题思路一、比的意义1、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结构: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最简比:比的前项和后项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3、比可以表示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比如一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15:10;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类数量之间的相除关系,得到一个新的量:比如路程÷时间=速度。
4、求比值: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所以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即可求得比值(单位不统一时需要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比值是一个具体的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比值是否带单位:同类数量的比仅表示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其比值不带单位;不同类数量的比,其比值是一个新的数量,通常带一个复合单位(如速度)。
5、比与比值的关系:二者在写法上可能相同(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但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比值则是一个具体的数字。
6、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a:b=a÷b=b a(b≠0)区别:(1)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除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2)表示方法不同:除法是一种运算,只能用算式表示;比和分数都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但是分数并不一定表示两个数量的比。
(3)、结果不同:除法的计算结果是一个商,这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比只有当要求比值的时候,才需要用除法计算,比值可以用整数、小数或分数表示;而分数就是一个数,不需要计算。
7、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而比的后项就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8、求比中的未知项:在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这3个数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2个量,就能求出另一个量,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1、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写出红 球和白球个数的比,再写出白球和 红球个数的比,并分别求出比值。
2、两袋米的重量的比是0.7∶3.5。 求出它的比值。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说说比、除法、分数的联系
被 除数 分子
除号 除数 分数线 分母
商 分数值
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 同除法比较, 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 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 比的后项能是0吗?为什么?
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火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50∶3 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200∶4
பைடு நூலகம்
3÷2 2÷3 450÷3
3比2 2比3 450比3
记作 3∶2 记作 2∶3 记作 450∶3
200÷2 200比2 记作 200∶2
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例如:
3:2也可以写成
3 仍读作:3比2
2
“∶”是比号,读作“比”。
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 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 比值。
……
…… …… ……
3
∶
2 = 3÷2=
3 2
前 项
比 号
后 项
比 值
想一想: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
怎么求比值?
比和比值的区别: 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 等)
谢谢!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除法中除数不能是0。
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知道: 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 比号相当于分数线 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 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的认识》教案
《比的认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第一课时。
具体内容有:了解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掌握比号、前项、后项的概念,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比。
2. 学生能够掌握比号、前项、后项的概念,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难点:比号、前项、后项的概念,以及比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3个苹果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3个苹果和2个香蕉的比?2.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比的读写方法和比的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比的概念、比的读写方法、比号、前项、后项的概念,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
4.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一个简单的例题,如: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求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目可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等。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题目可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比的概念前项:后项:比号:比的意义比与除法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两个数的比是3:2,那么这两个数的前项是______,后项是______。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长与宽的比是______。
2. 选择题:A. :B. /C.D. +(2)一个数的比是4:3,那么这个数的前项是______,后项是______。
()A. 4B. 3C. 4/3D. 3/43. 应用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7个橙子,求苹果与橙子的比。
比的认识知识点总结
比的认识知识点总结
比的认识是指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获取对它们的理解。
在不同领域和学科中,人们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和特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比较认识知识点的总结:
1. 类比比较: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性来进行类比和推理。
例如,人类学会将未知的事物与已知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快速了解它的性质和功能。
2. 对立比较: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差异性来进行对立和辨析。
例如,通过比较两个政治理论的不同之处,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立场和观点。
3. 量化比较:通过比较事物的数量和度量来进行比较。
例如,通过对两个产品的价格、重量和质量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好的选择。
4. 时空比较:通过比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事物来进行研究。
例如,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其优劣和影响。
5. 统计比较:通过比较数据和统计信息来进行比较和分析。
例如,通过对两个群体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
6. 逻辑比较:通过比较事物的逻辑关系和推理来进行比较。
例
如,通过对两个论证的推理过程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总之,比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发现规律和做出决策。
通过比较的过程,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认识事物,提高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第四单元 比的认识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1、生活中的比【目标指南】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知识间的联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重难点】重点:比的意义和读写方法,会求比值。
难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一、知识点讲解:(一)感受比问题(1)导入:过程讲解1、理解题意“与图A比较像”是指图中人物身体的各部分与图A的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
2、认真观察,找出答案通过观察,发现图B、图D都与图A的形状相同,而图C和图E与图A的形状不同,因为与图A比较,图C人物矮胖,图E人物高而瘦。
3、探索规律为了找出图B图D与图A形状相同的原因,可将上面这些长方形画到格子图中,如下图所示:(1)数长方形的长和宽:图形长(小格)宽(小格)图A 6 4图B 3 2图 C 8 3图D 12 8图E 12 2(2)探索图B和图A,图D和图A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①图形长(小格)宽(小格)图A 6 4图B 3 21。
发现:图B的长和宽分别是图A的长和宽的2②图形长(小格)宽(小格)图A 6 4图D 12 8发现:图D的长和宽分别是图A的长和宽的2倍。
(3)探索图A、图B、图D三个长方形中各自长与宽之间的关系:①每个长方形的长分别是宽的几倍?②每个长方形的宽分别是长的几分之几?4、小结看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实际上就是看一看哪几张图片的长与宽的商或者宽与长的商与图A的相等,商相等,则形状相同。
问题(2)导入谁的速度快?1、理解题意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
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就可求出马拉松选手的速度。
同样骑车3时行45千米,也可求出骑车的速度,通过比较两者的速度,就可以确定出谁的速度快。
2、列表比较。
路程时间速度马拉松选手40千米2时20千米/时骑车人45千米3时15千米/时3、比较结果因为20千米/时>1515千米/时,所以马拉松选手的速度快。
深入理解比——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深入理解比——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数学中的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能帮助我们进行大小关系的比较,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就是以比为主题的,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并且学会如何运用比进行运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对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做出详细的解释,希望对学生们掌握比的知识有所帮助。
一、比的概念比可以理解为两个量的大小关系,通常表示为 a:b,其中 a 和 b 分别为两个量的大小。
在比中,a 叫做被比较量,而 b 叫做比较量。
在数学运算中,我们还会涉及到比的化简、比的扩大、比的减少等概念。
二、比的大小关系比的大小关系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判断:一种方法是将两个比进行通分,进行比较,比较大小的方法和分数的大小关系相同;另一种方法是将两个比分别化为小数,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
在比的大小关系中,还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概念,就是相等比(也称为单位比),它的表示方法就是 a:a。
三、比的性质在比的运算中,有几条重要的性质需要我们牢记。
是比的对称性,也就是说,若 a:b=c:d,则 b:a=d:c。
是比的传递性,若a:b=b:c,则a:c=a/b*b/c。
还有比的反比即 a:b=b:a,以及比的合比即 a:b:c=a/(b+c):b/(b+c):c/(b+c)。
四、运用比进行解题比除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还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比的问题,通过运用比的概念和运算,我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若甲买了 5 支笔,乙的一半笔加上 3 支笔等于甲,乙买了几支笔?这道题就是通过比的运算来解决的,我们可以设乙买了 x 笔,甲买了 5 笔,根据题目条件,可以得到以下方程:(1/2)x+3=5解方程得到:x=4乙买了 4 支笔。
总结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数学课程,它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了比这一概念,掌握了比的大小关系、比的性质以及如何运用比进行解题等知识。
比的认识知识点总结
比的认识知识点总结一、比的意义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后项不能为0,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除数不能为0。
例如15:10=15÷10=32∶∶∶∶前项比号后项比值(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
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
4、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5、区分比和比值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7、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联系区别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一种运算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大小一种数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一种关系8、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9、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注: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二、比的基本性质1、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比:①、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②、两个分数的比:用前项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来化简。
③、两个小数的比:向右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5、用求比值的方法如:15∶10=15÷10=23=3∶2考点三:比的应用1、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把比的各项之和看作平均分的份数,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解答。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笔记
一、概述在数学学习中,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关系。
通过学习比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小关系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在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比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学习比的相关内容,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发展。
二、比的概念1. 比的含义比是数学中用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大小关系的一种方法。
比的表示通常用“:”来表示,比的表示形式为a:b,其中a称为比的前项,b称为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和后项之间表示一种大小关系,比的前项一般表示被比较的较大的数量,而比的后项一般表示被比较的较小的数量。
2. 比的性质在比的表示中,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不改变的。
比的性质包括等比、反比等,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比的性质,从而掌握比的概念。
三、比的运算1. 比的加减运算在比的加减运算中,需要将同类项相加或相减,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相加或相减。
学生在进行比的加减运算时,需要先将比化成同类项,然后进行运算,最后化简结果。
2. 比的乘除运算在比的乘除运算中,需要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相乘或相除。
学生在进行比的乘除运算时,需要注意保持比的性质不变,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
比的乘法可以通过相乘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化,比的除法则需要进行倒数处理。
四、实际生活中的比1. 长度的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通过比较长度的大小来进行判断。
比较两条绳子的长短、比较两段路的长度等。
通过学习比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长度的大小关系,从而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2. 重量的比较在购物商品时,人们常常需要比较商品的重量,从而作出选择。
通过学习比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重量的大小关系,掌握比较重量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3. 时间的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比较时间的长短,比如比较两个活动持续的时间长短等。
通过学习比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大小关系,掌握比较时间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处理时间相关的实际问题。
比的认识知识点及练习
比的认识知识点及练习比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概念,用于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大小、数量的比较。
在实际生活中,比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商品的价格比较、车辆的速度比较、学生的成绩比较等等。
对比的认识及掌握,对我们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介绍比的基本概念、比的表示方法、比的性质以及比的练习题目。
首先,我们来了解比的基本概念。
比的基本思想就是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大小的关系。
比的结果可以是相等、大于或小于。
我们用冒号“:”来表示比,例如用a:b表示a与b之间的比。
如果两个事物相等,比的结果就是1:1;如果a大于b,比的结果就是a:b,其中a大于b;如果a小于b,比的结果就是a:b,其中a小于b。
其次,比的表示方法也有一定的规则。
比的表示方法可以是分数形式,也可以是小数形式。
通常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更直观,例如2:3可以表示为2/3。
而用小数形式表示比更便于计算和比较,例如2:3可以表示为0.67。
除此之外,在比的表示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相似表示法将若干个比进行组合。
例如,如果有a:b和c:d两个比,我们可以将它们表示为(a:b):(c:d)。
这种相似表示法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比较复杂的数值关系。
第三,比有一些基本的性质。
比的性质主要包括比的对称性、比的传递性和比的替代性。
比的对称性表示,如果a:b,那么b:a也成立;比的传递性表示,如果a:b,b:c,那么a:c也成立;比的替代性表示,如果a:b,那么若a等于或有一个等于a的数与b成比例,则a与这个数成比例。
这些性质的掌握有助于我们在比较中灵活运用比的知识。
最后,为了更好地掌握比的应用,我们需要进行一些比的练习。
下面是几道比的练习题:1. 一个教室里有24个男生和32个女生,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2. 一支队伍有60人,其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那么女生的人数是多少?3. 小明家里有橘子和苹果,橘子和苹果的比是3:4,如果小明有21个苹果,他家有多少个水果?通过这些练习题,我们可以巩固对比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比的运用能力。
2024年《比的认识》ppt课件
2024/2/29
30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9
31
2024/2/29
交叉相乘比较法
将两个比进行交叉相乘, 比较所得积的大小,从而 判断两个比的大小关系。
化简比较法
将两个比化简为最简形式 ,再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
20
多个比的排序问题
列表排序法
将多个比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形成有序的比的列 表。
逐一比较法
从多个比中任选两个进行比较,逐步确定它们的 大小关系,最终得到完整的排序结果。
比例是比的扩展,是由两个比组成的 等式,用于比较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24
比例的性质及运算规则
2024/2/29
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具有反比性质、合比性质、分比性质、等比性质等基本性质 。
比例的运算规则
包括比例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规则,以及比例的 化简和求值等方法。
比例与分数、百分数的转换
在经济学中,比被用来描述经济 指标之间的关系,如国民生产总 值与人口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比例
关系等。
2024/2/29
14
04
比的化简与求值
Chapter
2024/2/29
15
最简比的概念及化简方法
最简比的概念
最简比是指比的前项和后项互质,即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为1的比。
体育竞技中的比
在体育比赛中,比被用来描述队伍或 选手之间的得分情况,如篮球、足球 等比赛中的比分。
2024/2/29
12
数学中的比
比例的概念
在数学中,比是指两个数量之间 的关系,通常用冒号或分数表示 。比例则是表示两组数之间相等
比的认识知识点归纳
比的认识知识点归纳标题:知识点归纳:比的认识简介:本文将对比这一数学概念进行归纳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
正文:比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之一,用来表示两个或多个数之间的关系。
在比的概念中,我们经常遇到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比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比是用两个数的比例关系来表示的。
用冒号(:)或分数形式a:b(或a/b)来表示,其中a为被比较的数,b为比较的数。
比如,如果两个数的比为3:5,就表示第一个数是第二个数的3/5。
2.比的性质:比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性质:-比的相等性:如果两个比相等,那么它们所代表的两个数也相等。
例如,如果a:b=c:d,则a/c=b/d。
-比的互换性:比的两个数的位置可以互换,比的值不变。
例如,a:b=c:d,则b:a=d:c。
-比的倍数性:如果将比的两个数同时乘以同一个非零数,得到的新比与原比相等。
例如,a:b=c:d,则2a:2b=2c:2d。
3.比的简化和扩大:比可以通过约分和扩大来进行简化和扩大。
约分是指用最大公约数将比的两个数同时除以,使得两个数没有其他公约数。
扩大是指用最小公倍数将比的两个数同时乘以,使得两个数没有其他公倍数。
4.比的应用: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我们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物体的长度、重量、价格等,在比较和计算中非常方便。
另外,在图形的绘制和放大缩小中,比也经常被使用。
总结:比的认识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本文对比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性质、简化和扩大以及应用进行归纳和解释,相信读者对比的概念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学习和运用比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遵守数学规则,灵活运用比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将比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讲解
《探究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的奥秘》一、引言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学习中,比这一概念贯穿始终。
它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概念。
比的奥秘究竟是什么?本文将深入探讨比的含义、应用和延伸,希望能够让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
二、比的基本概念1. 比的定义比作为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其本质是对两个或多个物体数量大小关系的描述和比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到“比”的概念,比如“大”和“小”、“多”和“少”。
在学习中,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比的概念。
2. 比的表示方法在数学中,比通常用分数来表示。
物体A的数量是物体B的2/3,则可以表示为A:B=2:3。
在比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直接比较大小的情况,这时可以通过画图或者找到共同单位来进行比较。
三、比的应用1. 比的实际运用比的概念不仅停留在数学理论上,更是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购物中,我们会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性价比;在做饭时,我们会比较不同食材的用量;在规划旅行时,我们会比较不同目的地的距离和时间。
比的运用无处不在,通过数学的比学习,我们能更加理性地进行决策。
2. 比的分析与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中,比的应用也常常涉及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比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规律和逻辑,从而更加有条理地解决问题。
在做应用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比的概念来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比的延伸探讨1. 百分数和比的关系在进一步学习中,我们还会接触到百分数的概念。
百分数与比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比的延伸。
在学习百分数时,我们可以通过比的概念来帮助理解,从而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2. 比的思维拓展比的思维拓展指的是将比的概念运用到更加抽象和复杂的问题中。
在几何学习中,我们会遇到比例的概念,通过对比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比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更是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的认识知识点
比的认识知识点一、引言在数学中,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比可以用于表达比例、相似性以及分数之间的关系。
掌握比的知识点对于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至关重要。
二、比的定义比是两个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通常用冒号(:)或者斜线(/)表示。
例如,3:4 或 3/4 都表示比。
在这里,3 被称为比的前项,4 被称为比的后项。
三、比的基本性质1.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比值不变。
例如,(3 * 2) / (4 * 2) = 3/4。
2.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比值会改变。
3. 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或无理数。
四、比与分数的关系比可以看作是分数的一种形式。
例如,比 3:4 等同于分数 3/4。
在这种情况下,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
五、比与比例的关系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
例如,如果 A:B = C:D,那么A/B = C/D。
比例可以用来解决涉及相似性的问题。
六、比的计算1. 求比值:将比的前项除以后项。
例如,比 6:8 的比值为6 ÷ 8 = 0.75。
2. 化简比:通过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简为最简形式。
例如,将12:18 化简为 2:3。
七、比的应用1. 比例问题:在实际问题中,比可以用来解决涉及比例分配的问题,如速度、工作效率等。
2. 相似三角形:在几何学中,比可以用来证明和计算相似三角形的边长比例。
3. 百分比:比也可以用来计算百分比,例如,20% 可以表示为20:100 或 1:5。
八、比的类型1. 简单比:由两个整数组成的比,如 3:4。
2. 复合比:由多个比组成的比,如 (3:4) 和 (5:6) 可以组成复合比(15:24)。
3. 等比:两个比相等,如 2:3 = 4:6。
九、比的拓展知识点1. 反比:当一个量的增加导致另一个量按比例减少时,这两个量称为反比。
2. 交叉相乘:在比例问题中,两个比的前项相乘等于后项相乘,如A/B = C/D 可以写成 A*D = B*C。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案: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02页例1、第103页的“做一做”,以及第104页~105页的“练习二十九”。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求比值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理解比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使学生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会求比值,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出示一个情景:小明和小华比赛跳绳,小明跳了120下,小华跳了180下,问小明和小华的跳绳次数之比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1)出示教材第102页例1,让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讨求比值的方法。
(3)讲解求比值的过程,强调求比值的方法:前项除以后项。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讲解,讲解时注意比的读写方法和求比值的方法。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的问题。
5. 练习二十九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4页~105页的“练习二十九”,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六、板书设计比的读写方法:前项比号后项求比值的方法:前项÷ 后项 = 比值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104页~105页的“练习二十九”第1题~第4题。
2. 求下列比的比值:(1)4:5(2)6:7(3)8:9答案:(1)0.8(2)0.857(3)0.889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使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掌握了比的读写方法和求比值的方法。
比的认识知识点
比的认识知识点本文将介绍比的认识相关知识点,包括比的定义、比例尺的含义及其使用方法、比的读法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等。
首先,比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
比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用冒号分隔两个相关的量,并用比号(:)表示比例关系。
例如,2:3 表示 2 与 3 的比,即 2 除以 3。
其次,比例尺是指将实际长度转换为图上长度的一种工具。
在地图、工程图纸等上面,比例尺用于指示实际尺寸与图上尺寸之间的比例关系。
例如,1:100 表示图上的 1 单位长度对应实际长度中的 100 单位长度。
使用比例尺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并注意图上尺寸与实际尺寸的转换。
接下来,比的读法也需要注意。
通常,比由两个互为倒数的量组成,前一个量是后一个量的倒数。
例如,2:3 可以读作“2 比 3”或“3 比2”。
当两个量相等时,比为 1:1,即“1 比 1”。
最后,比的各部分名称也需要了解。
比的前一个量称为比的前项,后一个量称为比的后项,比号(:)称为比号,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称为比值。
例如,2:3 中,2 是前项,3 是后项,比值为 2/3。
总之,比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
通过掌握比的定义、比例尺的含义及其使用方法、比的读法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比的概念。
比的认识知识点与习题本文将介绍比的认识知识点以及相关习题,帮助读者加深对比的概念和运用。
一、比的认识比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商。
在日常生活中,比经常用于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黄金比例”这个词,它指的是一个物体的长宽比例为1:0.618,这个比例被认为是最美的比例之一。
二、比的性质比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比的定义: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商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
3、比的化简:如果两个数的比是a:b,那么它们的比值就是a/b,可以通过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来化简比。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比的概念、性质、比的应用,以及比例尺的认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了解比例尺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比例尺计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比例尺计算。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
2. 比的应用,尤其是实际问题的解决。
3. 比例尺的认识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比例尺模型。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比的概念。
2. 探究新知:讲解比的意义、性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比的应用:讲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比例尺的认识:介绍比例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作用。
5. 比例尺的计算:讲解比例尺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动手计算。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比的认识2. 目录:比的概念、性质、应用、比例尺的认识和计算3. 分别列出各个部分的重点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回顾比的概念、性质,巩固基础知识。
2. 提高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
3. 挑战题:设置一些比例尺的计算题目,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比的概念、性质的理解,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讲解比的应用时,要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3. 对于比例尺的计算,要耐心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方法。
4.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的概念、性质,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了解比例尺的作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概述和课时安排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概述和课时安排一、单元概述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中,第四单元主题为《比》。
比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比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比较大小、找出不等关系等基本技能。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值之间的关系,提升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包括比的概念引入、比的表示方法、比的比较、比的应用等内容。
在比的学习中,还涉及到分数的概念,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数学学习机会。
二、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比的概念引入•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比的基本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比。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定义,区分比的大小。
2.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比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比的表示方法,能够用分数和比例来表示比。
•教学重点:掌握用分数和比例表示比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转换。
3. 第三课时•主要内容:比的比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比较大小的能力,学会比较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大小的综合运用。
4. 第四课时•主要内容:比的应用•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比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比例尺的运用等。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学习,掌握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复习课时•主要内容:复习总结本单元知识•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对比的概念掌握透彻,能熟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通过综合练习巩固知识,解答疑惑,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扩展阅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数学基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数学教材和练习册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同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应用比的概念,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能够认真思考,勤于练习,取得优异的成绩!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学习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六年级奥数题:比例问题(B)
2010年六年级奥数题:比例问题(B)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3分)三个分数的和是2,它们的分母相同,分子比是1:2:3.这三个分数分别是_________.2.(3分)四个数依次相差,它们的比是1:3:5:7,这四个数的和是_________.
3.(3分)在比例尺的地图上,量得两城市间的距离是8厘米,如画在比例尺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_________厘米.
4.(3分)小明、小青和小华做红花,小明比小青多做16朵,小华与小青做的朵数的比是5:6,小青和小华做的总朵数与小明做的朵数的比是11:8,小明做_________朵,小青做_________朵.
5.(3分)五年级举行数学竞赛,一班占参加比赛总人数的,二班与三班参加比赛人数的比是11:13,二班比三班少8人,三个班各有_________参加比赛.
6.(3分)甲、乙两包糖的重量比是4:1,如果从甲包取出10克放入乙包后,甲乙两包糖的重量比变为7:5,那么两包糖的重量和是_________克.
7.(3分)一个车间有两个小组.第一小组与第二小组人数的比是5:3,如果第一小组14人到第二小组时,第一小组与第二小组的比则是1:2.原来两个小组各有_________人.
8.(3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总长是14米,它们的比是3:4.如果斜边的长为10厘米,则斜边上的高是_________厘米.
9.(3分)一块长方体砖,长与宽的比是2:1,宽与高的比是2:1,长、宽、高共35厘米,这块砖的体积是_________.10.(3分)鸡、鸭、鹅的只数比是3:2:1,画成扇形统计图,表示鸡的只数的扇形的圆心角是_________度.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0分)
11.有甲、乙、丙三个梯形,它们的高之比是1:2:3;上底之比依次是6:9:4;下底之比依次12:15:10.已知甲梯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那么乙与丙两个梯形的面积之和是多少平方厘米?
12.一条船往返于甲、乙两港之间,由甲至乙是顺水行驶;由乙至甲是逆水行驶,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8公里,平时逆行与顺行所用时间的比为2:1.某天恰逢暴雨.水流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这条船往返共用9小时,那么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公里?
13.两个相同的瓶子装满酒精溶液,一个瓶中酒精与水的体积之比是3:1,而另一个瓶中酒精和水的体积之比是4:1,若把两瓶酒精溶液混合,混合液中酒精和水的体积之比是多少?
14.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他们的速度比是3:2,他们第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了20%,乙的速度提高了3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还有14千米,那么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010年六年级奥数题:比例问题(B)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3分)三个分数的和是2,它们的分母相同,分子比是1:2:3.这三个分数分别是、、.
考点:按比例分配。
分析:要求这三个分数分别是多少,根据题意“它们的分母相同”,可知:分母相同,分子的比即分数的比;第1个数占三个数和的,第二个数占三个数和的,第三个数占三个数和的;然后根据一个
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
解:第一个数:×=;
第二个数:×=;
第三个数:×=;
答:这三个分数分别是、、;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属于典型的按比例分配习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得出:分母相等,分子的比即分数的比,然后运用按比例分配知识进行解答即可.
2.(3分)四个数依次相差,它们的比是1:3:5:7,这四个数的和是.
考点:按比例分配。
分析:
根据四个数比是1:3:5:7,四个数依次相差,利用按比例分配和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可以求出它们的和.
解答:解:1+3+5+7=16,
÷(﹣)=.
故答案为:.
点评:根据它们的比可以求出每个数占它们和的几分之几,相邻的相减则得它们的差占它们和的几分之几,用除法求出它们的和.
3.(3分)在比例尺的地图上,量得两城市间的距离是8厘米,如画在比例尺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 2.5厘米.
考点:比例的应用。
分析:利用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答:第一个知道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出两城市间的实际
距离;第二个知道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解答:
解:两城间实际距离为8÷=2000000(厘米),
则图上距离实际为20000000×=2.5(厘米).
答:图上距离是2.5厘米.
故答案为:2.5.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的关系.
4.(3分)小明、小青和小华做红花,小明比小青多做16朵,小华与小青做的朵数的比是5:6,小青和小华做的总朵数与小明做的朵数的比是11:8,小明做64朵,小青做48朵.
考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分析:由题意可知:小华、小青,小明所有朵数之比为5:6:8.将它们做的朵数看成5份、6份和8份,小明比小青多2份是16朵,故每份为8朵,从而问题得解.
解答:解:小华、小青,小明所有朵数之比为5:6:8.将它们做的朵数看成5份、6份和8份,小明比小青多2份是16朵,故每份为8朵,从而小明做了8×8=64(朵),
小青做了8×6=48(朵).
答:小明做64朵,小青做48朵.
故答案为:64、48.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及具体做法.
5.(3分)五年级举行数学竞赛,一班占参加比赛总人数的,二班与三班参加比赛人数的比是11:13,二班比三班少8人,三个班各有48人,44人,52人参加比赛.
考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分析:
把参加竞赛的总人数看成单位“1”,那么二班和三班就一共有总数的1﹣,再根据比例分别求出二班和三班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用二者的差对应的数量是8人,用除法可以求出单位“1”总人数,再用总人数分别求出这三个班的人数.
解答:
解:二班和三班占总数的:1﹣=,
二班和三班的总份数:11+13=24,
二班占总人数的:×=,
三班占总人数的:×=,
故二班比三班少:=,
参赛人数为:8=144(人).
一班有:144×=48(人),
二班有144×=44(人),
三班有144×=52(人).
答:一班有48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