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犯罪心理与行为特征及预防对策
犯罪心理学性犯罪
犯罪心理学性犯罪犯罪心理学:探索性犯罪内心世界犯罪是人类社会中的永恒悲剧,无论其形式如何多样,犯罪背后隐藏着无尽的疑问和谜团。
为了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动机和心理状态,犯罪心理学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探讨犯罪心理学对性犯罪的认知和研究成果。
一、性犯罪的定义和分类性犯罪是指以性行为作为主要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强奸、性骚扰、性侵害以及虐待儿童等。
性犯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非侵害性性犯罪和侵害性性犯罪。
非侵害性性犯罪主要以违反道德操守和社会规范为特征,例如淫秽物品传播和制造以及非法聚众淫乱等。
侵害性性犯罪则是直接侵犯他人身体和心灵的行为,如强奸、性骚扰等。
二、性犯罪的心理动机性犯罪的心理动机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性犯罪中,心理因素被认为是主导犯罪行为的原因。
常见的心理动机有权力欲望、支配欲、控制欲和报复心理等。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性犯罪者往往具有以下心理特征:性冲动强烈、缺乏自制能力、心理成熟度低、自我中心、心理扭曲等。
这些心理特征是性犯罪者选择性侵害他人的主要原因。
三、性犯罪的发展过程性犯罪的发展过程涉及从心理动机到实际行动的一系列阶段,对了解犯罪心理学非常重要。
常见的性犯罪发展过程包括观察、接近、伺机行动、攻击和后果感知。
在这些阶段中,性犯罪者经历了对受害者的调查和规划、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所、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因此带来的感知后果等过程。
通过深入了解犯罪的发展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打击性犯罪。
四、性犯罪的心理评估和治疗为了更好地了解性犯罪者的心理状况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心理评估在犯罪心理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性犯罪的心理评估包括心理测试、面谈和观察等方式,旨在揭示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动机和潜在风险。
基于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对于改善性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降低再犯率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辅助等。
五、犯罪心理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法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警务实践到司法裁决,都可以借助犯罪心理学的知识提高效率和公正性。
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行为和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行为和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行为与心理分析犯罪行为是指违背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而犯罪心理学旨在探究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心理机制。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并提供一定的预防和干预手段。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者心理特点的学科。
它关注犯罪者的心理驱动力、心理过程以及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犯罪心理学又能够与其他学科交叉,如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二、犯罪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 社会学学派:主张犯罪行为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贫困、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等。
其中,社会学家恩斯特·波恩米勒提出的"机会结构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2. 心理学学派:关注个体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超我"与"本我"理论认为,个体内在的冲突和动机能够导致犯罪的产生。
3. 神经心理学学派:通过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犯罪行为与大脑活动的关联。
神经心理学家发现,犯罪者的大脑活动模式与正常人存在差异。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犯罪心理学家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从而为预防和干预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四、犯罪心理学的应用1. 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犯罪心理学揭示了人们对某些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歧视是导致特定类型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心理干预来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2. 犯罪预防:犯罪心理学探索了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通过提供个体特征和环境因素的评估,可以帮助预防潜在的犯罪行为。
例如,在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犯罪辅导和康复:犯罪心理学可以为被判刑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重建自我认同和行为规范,减少再犯率。
预防性侵害总结
预防性侵害总结一、引言性侵害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创伤。
为了保护社会成员的安全和尊严,预防性侵害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总结一些预防性侵害的方法和策略,以期提供有关机构和个人在预防性侵害方面的指导。
二、教育和意识提高1. 提供全面的性教育:性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包括身体解剖、性别平等、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性行为和性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教育,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 强调辨别和拒绝不当行为:教育儿童和青少年学会辨别不当行为,如性骚扰和性侵犯,并教授他们拒绝和报告这些行为的方法。
3. 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为受害者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匡助他们应对创伤和恢复自信。
三、建立安全环境1. 提供监护人培训:为监护人提供有关性侵害的培训,包括如何识别潜在的性侵犯行为,如何与孩子沟通等。
2. 建立监控和报告机制:建立监控系统,监测潜在的性侵犯行为,并建立报告机制,鼓励受害者和目击者报告任何可疑行为。
3. 加强安全措施:提供安全设施,如闭路电视、安保人员等,确保公共场所和学校等地方的安全。
四、加强合作与宣传1. 加强机构合作:政府、学校、社区组织、非营利机构等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预防性侵害的计划和政策。
2. 进行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向公众传达性侵害的危害性和预防方法,提高社会的关注和意识。
3. 制定法律和政策: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政策,对性侵犯行为进行打击,并提供受害者保护和支持。
五、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学校建立了性教育课程,通过讲解性别平等和自我保护知识,匡助学生提高防范性侵害的意识。
2. 案例二:某社区建立了“安全之家”项目,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为受害者提供安全的庇护所。
3. 案例三:某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和政策,加大对性侵犯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提供受害者保护和支持。
六、结论预防性侵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教育、建立安全环境、加强合作与宣传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性侵害的发生,并为受害者提供支持和保护。
预防性侵害总结
预防性侵害总结预防性侵害是保护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免受性侵害的重要举措。
性侵害是指任何非法的、强制的、非自愿的性行为或行为,对个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以下是预防性侵害的一些重要措施:1. 提高个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个人和家庭应该加强对性侵害的了解,掌握预防性侵害的知识和技巧,如辨认风险信号、拒绝不当接触并及时报警。
此外,还应该提高对自身边界的认知,学会拒绝和说“不”,并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和支持。
2. 加强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和家庭应该向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有关性教育和性侵害预防的培训。
这些培训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不适当的触摸和行为,并学会说“不”和报告不当行为。
教育还应该包括性别平等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3. 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政府和机构应该制定和实施有关预防和打击性侵害的法律和政策,并严厉惩处犯罪行为。
这不仅能够加强对性侵犯的打击,还可以提高公众的意识,促进文化和社会观念的改变。
4. 建立安全环境:学校、社区和其他组织应该建立安全、友好和包容的环境,保护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权益和安全。
这包括加强对员工和志愿者的背景检查和培训,确保他们具备适当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
5. 加强家庭关系:家庭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应该加强家庭交流和亲子关系,提高家庭的亲密度和信任度。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给孩子提供安全和温暖的家庭环境。
6. 建立安全网络:社区和亲朋好友应该建立支持和帮助受害者的安全网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这包括提供心理和法律咨询,协助受害者报案和寻求庇护。
7. 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媒体在预防性侵害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应该加强对媒体内容的监管,防止不适当的性暗示和暴力内容的传播,推动积极健康的性别角色表达。
8. 创建性侵害防范网络: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各方应联合起来,共同推动预防性侵害的工作。
通过建立性侵害防范网络,分享资源和信息,共同制定预防性侵害的措施和策略。
强奸犯罪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强奸犯罪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一、强奸犯罪的成因分析强奸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身体和心理伤害都是无法修复的。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罪行的发生呢?以下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个人因素:(1)心理因素:强奸犯往往具有妄想、精神失常、自卑、焦虑和情感不稳定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使得他们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
(2)性别因素:强奸犯主要是男性,这与社会文化和传统习俗有关。
男性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更为积极、强大的角色,而女性则被视为弱者。
这种性别不平等的观念会影响到男性对女性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导致强奸犯罪的发生。
2.社会因素:(1)性教育缺失:在我国社会,性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禁忌和保守观念,缺乏全面、科学、正确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不良影响。
一些青少年因为不了解性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出现性犯罪行为。
(2)媒体影响:媒体对性和暴力的渲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有的年轻人认为,像电影、小说、游戏中的强奸场景是一种影响力强、快感强烈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模仿的心理,产生性犯罪行为。
二、对策分析针对上述的成因,应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法律制度:应对强奸等性犯罪制定严格的法律规定,完善法律程序,加强对犯罪案件的惩治力度。
同时,应建立对未成年人、女性和弱势群体的专门保护制度,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2.提高性教育水平:应将性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将性教育和人际交往、健康教育结合,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让他们全面、健康地认知性与性行为,增强对性犯罪的预防和抵御能力。
3.加强媒体监管:应严格监管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内容与导向,制止对暴力、色情、低俗等方面的渲染和煽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减少与性犯罪有关内容的传播。
4.心理辅导和治疗:对于已经犯罪的性犯罪者,要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和治疗,通过心理康复、社会适应和矫正,帮助其回归社会,修复行为,并尽可能地预防再次犯罪。
性教育中的性犯罪预防教育
性教育中的性犯罪预防教育在当今社会,性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而其中,性犯罪预防教育更是关键的一环。
性犯罪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身心伤害,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在性教育中纳入性犯罪预防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性犯罪。
性犯罪是指违背他人意愿,通过暴力、威胁、欺骗等手段实施的与性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强奸、猥亵、性骚扰等。
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尊严,给受害者带来了长期的心理创伤。
那么,为什么性犯罪预防教育要成为性教育的一部分呢?这是因为,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和性观念,容易导致人们在性方面出现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性充满好奇和困惑。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无知而陷入性犯罪的泥潭。
性犯罪预防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让人们明白性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必须在合法、道德和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进行。
它教导人们尊重他人的意愿和边界,不随意侵犯他人的身体和尊严。
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性不是一种可以随意滥用的工具,而是需要负责任地对待。
通过性犯罪预防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性犯罪的法律后果。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明确性犯罪的法律定义和处罚标准,能够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清晰的认知,从而起到约束和警示的作用。
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犯罪的发生。
性犯罪预防教育还能够培养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成为性犯罪的潜在受害者。
了解性犯罪的常见手段和特点,学会识别危险信号,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有效地降低受害的风险。
比如,教育孩子们不要与陌生人单独相处,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教导青少年在社交场合中保持警惕,不饮酒过量,避免处于危险的环境等。
在性教育中的性犯罪预防教育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破案和预防犯罪的方法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破案和预防犯罪的方法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破案和预防犯罪的方法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和动机。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犯罪案件的破案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依据。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来破案和预防犯罪。
一、犯罪心理学的概述犯罪心理学是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犯罪行为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思维方式、情绪状态等,并试图找出这些特征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
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破案和预防犯罪。
二、心理学在犯罪案件中的应用1. 犯罪者的人格分析心理学家通过对犯罪者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一些常见的犯罪心理特征,例如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等。
这些特征对于破案非常重要,可以帮助警方缩小嫌疑人范围,进一步调查。
2. 受害者的心理分析心理学在犯罪案件中还可以进行受害者的心理分析,通过对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和反应进行解读,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犯罪现场的情况,推断出犯罪者的作案手法和动机。
3. 犯罪心理学评估心理学评估是一种常用的破案方法。
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评估,可以评估其潜在的犯罪威胁和再犯可能性。
这对于确定嫌疑人的危险程度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非常重要。
三、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1. 犯罪心理学的教育应用通过心理学的教育应用,可以提高公众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警觉性,预防犯罪的发生。
例如,心理学可以教育人们如何辨别陌生人和熟人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应对危险场景。
2. 犯罪心理学的治疗应用心理学不仅可以在犯罪预防方面发挥作用,还可以在犯罪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等方法,可以帮助犯罪者改变其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达到减少再犯率等治疗目标。
四、心理学在解决罪案中的案例分析1. 编造虚假回忆改变破案进程心理学中的回忆研究表明,人的回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建议的。
浅谈新时期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及-精选模板
浅谈新时期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浅谈新时期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浅谈新时期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浅谈新时期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教育改造对策我国监狱是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教育,并将其改造成为新人的场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罪犯与外界虽然有一墙之隔,但是他们通过各种宣传媒体、法律教育、形势教育、书信往来、亲属会见等渠道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而且对国家政策也有一定了解。
他们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是活跃的,他们在对待自己的服刑改造、监狱的规章制度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上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发生出一系列的心理反映,在这种情况下,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因此,我们在教育改造罪犯的时候只要分析掌握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就能够有效地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教育改造。
一、心理、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罪犯的心理是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间的心理现象的总和。
认识和掌握罪犯的心理特点,对于提高改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掌握了罪犯心理活动的规律,改造工作就可以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
经过调查分析,新时期罪犯在心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无畏悲观心理。
服刑改造,是对犯罪行为的惩治。
罪犯由于失去了自由,丧失了政治权利,在法律上处于被监管的地位,一般情况下,刚入监的罪犯都有疑惧心理,但是从现在入监的罪犯来看,他们都比较“沉着”,甚至有些罪犯说:“早就知道会挨的。
”真正是“有备而来”。
部分罪犯入狱后,对改造失去信心,对今后生活失去希望,性格呆板,行为机械,有严重的混刑期思想,少数罪犯产生轻生厌世思想。
2、埋怨恐惧心理。
罪犯因罪行败露被判处刑罚后,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性,反而埋怨自己的手段不高明,埋怨自己“命不好”,特别是那些贪污、受贿的罪犯,说什么:“我才得这点,算什么?得大钱的人多得很,为什么他们又不挨?”,有的则说:“我的钱是问别人借的。
强奸犯罪心理分析作案手法与心理策略细致解读
强奸犯罪心理分析作案手法与心理策略细致解读强奸犯罪心理分析:作案手法与心理策略细致解读强奸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涉及对他人的性侵犯与侵害。
了解强奸犯罪的心理分析以及他们的作案手法和心理策略,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个人安全与防范潜在的威胁。
一、心理分析强奸犯罪的心理学分析是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与动机的重要途径。
虽然每个强奸犯的个体差异很大,但研究表明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1. 欲望与支配欲:强奸犯往往通过性侵犯来满足自己的性欲望和支配欲。
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控制欲望,享受对他人的支配和掌控。
2. 自尊与自卑:某些强奸犯可能受到自尊心脆弱或自卑感影响,通过对他人实施性侵行为来提升自我价值感或满足自己对羞辱他人的愿望。
3. 反社会行为特征:强奸犯常常与其他反社会行为有关,如暴力倾向、缺乏同理心、攻击性行为等。
二、作案手法了解强奸犯的作案手法,可以增强个人对潜在威胁的警觉,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1. 袭击:强奸犯通常选择在被害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袭击,例如在公共场所或深夜时分。
2. 辱骂与威胁:强奸犯经常以侮辱、恐吓、威胁等手段来控制被害者,使其无法抵抗或报警。
3. 偷袭与控制:强奸犯可能会利用武力或威胁武力,迅速控制被害者,限制其自由行动。
4. 麻醉药物:部分强奸犯采用向被害者投放麻醉药物的手段,使其昏迷或失去意识,以便更容易实施犯罪行为。
三、心理策略强奸犯在实施犯罪时常常会采用心理策略来迷惑、欺骗或削弱被害者的抵抗力。
1. 社交伪装:强奸犯可能以友好、无害的形象接近被害者,以降低其戒备心理。
2. 制造紧急情况:部分强奸犯会制造紧急情况,例如引诱被害者进入私人空间,声称需要帮助或寻求紧急援助。
3. 欺骗与威胁:强奸犯可能通过欺骗或威胁来迫使被害者听从命令或放弃抵抗。
4. 后果威胁:强奸犯可能会威胁被害者,以阻止其报警、揭露犯罪事实,或制造对被害者和其家人的威胁。
强奸犯罪心理分析的目的在于提醒公众更加警觉和提高防范意识,以远离潜在的危险。
预防性侵害总结
预防性侵害总结性侵害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身体和心理伤害都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保护社会成员的安全和尊严,预防性侵害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总结一些预防性侵害的方法和策略,以期提高公众对性侵害的意识和防范能力。
1. 提高性教育水平性教育是预防性侵害的基础。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教育,教授他们正确的性知识、性道德和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教育,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权利和边界,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2. 建立安全环境社会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和弱势群体创造安全的环境。
学校和托儿所应该加强对教职员工的背景调查和培训,确保他们没有性侵犯的记录,并具备预防性侵害的能力。
家庭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鼓励他们随时向家长或者其他信任的成年人寻求匡助。
3. 提高公众意识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性侵害的认识和警惕性。
媒体可以通过报导性侵害案例和宣传预防性侵害的方法,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同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可以组织宣传活动,向公众传达预防性侵害的重要性,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4. 加强法律保护政府应该加强对性侵犯的法律保护力度,制定更加严厉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性侵犯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司法机构的培训和配备,确保性侵害案件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对于受害者,应该提供全面的法律援助和心理支持,匡助他们重建生活。
5. 建立支持体系性侵害的受害者需要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匡助。
社会应该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包括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工作机构等,为受害者提供全面的医疗、心理和法律援助。
同时,社会应该鼓励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以促进社会对性侵害问题的关注和改变。
6. 强化监督和惩罚对于性侵犯者,应该加强监督和惩罚力度,确保他们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同时,建立性侵犯者的信息数据库,加强对多次犯罪者的监控和管理,以防止他们再次伤害他人。
总之,预防性侵害是全社会的责任。
通过加强性教育、建立安全环境、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法律保护、建立支持体系和强化监督和惩罚,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减少性侵害的发生,保护每一个人的安全和尊严。
刑法学与犯罪心理罪犯心理分析与预防
刑法学与犯罪心理罪犯心理分析与预防刑法学与犯罪心理:罪犯心理分析与预防导言:犯罪心理学作为刑法学的重要支撑学科,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与预防,为刑法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罪犯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心理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与干预。
一、罪犯心理的特征分析罪犯心理的特征是指罪犯在犯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向性和攻击性:犯罪者具有明显的内向性和攻击性,容易对他人产生敌意,通过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良情绪。
2. 缺乏同理心和责任感:罪犯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受的认知和关心,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也不负责任。
3. 不稳定的情绪和自制力:罪犯常常情绪波动大、无法自我控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在某些特定时刻产生犯罪冲动。
二、罪犯心理形成原因的分析罪犯心理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是罪犯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家庭教育、社会压力和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容易导致个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2.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也会影响罪犯心理的形成。
例如,智力低下的个体更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从而陷入犯罪的行为当中。
3. 心理因素:罪犯常常有一些心理问题,如冲动控制障碍、情绪障碍等。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罪犯的决策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三、罪犯心理分析的意义罪犯心理分析是犯罪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帮助刑侦工作:通过对罪犯心理的深入分析,刑侦人员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破案的效率。
2. 指导刑罚执行: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刑罚执行,提高刑罚的效果。
3. 开展矫治工作:罪犯心理分析可以帮助矫治机构制定个性化的矫治计划,提高矫正的效果。
4. 促进犯罪预防: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可以预测一些潜在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性变态杀人案件的特点及其预防对策
性变态杀人案件的特点及其预防对策【摘要】性变态杀人案件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具有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心理特征包括对他人的侵害欲望和缺乏同情心,行为特征则表现为作案手法残忍和预谋性强。
为了预防这种案件的发生,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体心理问题和及时干预。
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也是防止这类案件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要加强对性侵犯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法律对变态杀人者的打击力度。
预防性变态杀人案件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社会各部门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减少这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性变态杀人案件,心理特征,行为特点,预防对策,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和制度保障,预防工作,社会合力1. 引言1.1 性变态杀人案件的特点及其预防对策引言:性变态杀人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行为中表现出某种异常的性倾向和行为特征,导致其选择性侵和杀害受害人。
这类案件常常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愤慨,因为其暴力性和残忍程度常常超出一般刑事案件的想象。
性变态杀人案件的发生不仅危害了受害人和其家庭的安全和健康,也对社会的安定和秩序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性变态杀人案件的发生,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并采取有效对策加以应对。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这类罪行的发生,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性变态杀人案件的心理特征、行为特点以及预防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参考和借鉴,共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正文2.1 性变态杀人案件的心理特征1. 对受害者产生强烈的控制欲:性变态杀人犯往往具有强烈的控制欲,他们希望通过施暴行为来完全控制受害者的身心,满足自己的需求。
2. 缺乏同情心和良知:性变态杀人犯通常缺乏同情心和良知,他们对他人的痛苦和伤害毫无同情之心,甚至感到快感。
3. 具有攻击倾向和报复心理:一些性变态杀人犯具有攻击倾向和报复心理,他们通过暴力手段来发泄内心的愤怒和不满,对受害者展开报复。
刑法学视角下的性犯罪心理解析
刑法学视角下的性犯罪心理解析性犯罪是社会中一种危害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造成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而理解性犯罪的心理机制,则是防范和解决这类犯罪的重要一环。
本文基于刑法学视角,试图对性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进行探讨。
一、性犯罪的心理特征之一──权力欲望研究表明,性犯罪者往往伴随有一种强烈的权力欲望。
他们想要通过对受害者实施暴力、控制和侵犯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感。
这种权力欲望常常来源于身份的偏执或心理上的自卑感。
比如,社会地位低下的犯罪者可能试图通过侵犯他人来获得一种虚幻的优越感,进而平衡自己内心的不平衡。
二、性犯罪的心理特征之二──控制欲望除了权力欲望之外,性犯罪者往往还具备一种强烈的控制欲望。
他们渴望将受害者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属物。
这种控制欲望多半源于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无能感或对他人的不信任感。
通过对受害者的控制,性犯罪者试图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胜利感”,以此来补足自己的内心缺失。
三、性犯罪的心理特征之三──认知偏差在心理学上,性犯罪者常常存在一种认知偏差。
他们对于性行为和道德观念有着扭曲的认知。
比如,他们可能错误地认为受害者会享受性侵犯,或者认为他们自己是不可抗拒的性魅力来源。
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性犯罪者对于自己行为的错误性质没有清晰的认知,从而使得其犯罪行为更加容易发生。
四、性犯罪的心理特征之四──心理刺激驱动正如其他犯罪行为一样,性犯罪的行为也受到一些心理刺激的驱使。
这些刺激的来源多种多样,有时与媒体、文化以及个人经验等相关。
比如,曾经遭受过性虐待的人可能会重复模仿这种行为,以此来寻求心理的平衡。
这种心理刺激的驱动使得性犯罪者更加容易滑向深渊。
五、性犯罪的心理特征之五──心理治疗的必要性考虑到性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心理治疗在其犯罪后的恢复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心理治疗,犯罪者可以对自己行为的错误进行认知,并通过与专业心理师的交流和辅导,寻求进一步的矫正。
在性犯罪治疗中,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学疗法等手段,可以帮助犯罪者重现自我,并了解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质。
性犯罪心理的特点及防范措施
性犯罪心理的特点及防X措施当代的犯罪各式各样,而性犯罪是其中一种传统而有常见的类型。
性犯罪影响社会的稳定,腐蚀社会的风气,破坏家庭的幸福,残害女性的身心健康,毒害未成年人的成长。
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性犯罪都是一种而又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不可能消失。
这里将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性犯罪的类型,心理特征,心理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预测预防,从综合治理性犯罪的各项措施。
一、性犯罪的概念性犯罪是指人在性本能的驱使下或在反社会意识的支配下,为满足性欲而对异性或同性故意采取的性侵犯他人性的权利,妨害、破坏社会秩序和社会人际关系的性交或非性交性行为。
性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一是以暴力、威胁等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之发生性行为,或强迫妇女出卖肉体,与他人发生性行为;二十以散布淫乱思想,使用淫秽制品、性药品或者其他类似手段和提供物质条件,与妇女发生非暴力胁迫的性行为;或在上述条件和情况下诱发淫乱思想及进行两性混杂的性交行为;并且这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已经达到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
二、性犯罪的类型性犯罪主要有以下类型:1、强奸妇女罪;2、奸淫幼女罪;3、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4、强迫妇女卖淫罪;5、聚众淫乱罪;6、制作、贩卖、传播淫秽XX物品罪等。
三、性犯罪人的心理学类型及心理特点1、性犯罪人的分类:性犯罪心理学中的类型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性犯罪人的分类方面。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根据性犯罪人的心理状况,将性犯罪人分为4类:①正常的性犯罪人。
这是指既无性变态,也无心理变态的性犯罪人,例如,很多相互间有性行为的未成年人、通奸者。
(一般情况下,通奸不是犯罪,因为我国的《刑法》及相关的法律中没有对通奸作出定罪的规定,故不作讨论。
)未成年人的性心理特点是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神秘感,和“尝试欲”,在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一些未成年人的性心理产生了扭曲,偷偷看黄色小说,录像,甚至想模仿尝试其中的黄XX节,寻求刺激,这种扭曲的心理不断强化,一旦条件适宜,少数未成年人就会失去控制能力,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向了性犯罪。
性犯罪被害人的心理分析与预防
性犯罪被害人的心理分析与预防211被害人被害之前的心理分析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性犯罪案件的发生,正是由于被害人的心理使得他们在被害之前存在着明显的被害性,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
对此,笔者将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分析:(1)轻浮、放纵的心理。
轻浮的女性,从她的语言行为、穿着打扮便可以窥豹一斑。
语言轻桃,穿着过于紧(衣裤紧贴其肌肤,凸凹毕现)、透(过于轻薄造成半透明或透明的效果)、露(过于暴露:开低胸、露肚脐、露腰、超短裙等装束)。
这种衣着打扮极具视觉上的性感触发作用,极易诱发有不良倾向的男性进行性犯罪。
那些从事色情活动的女性,大多就是用眼神、体态、服饰等无声的语言,来引发男性的性冲动。
因此可以说有些犯罪人正是从被害人紧露透的穿着那里获取了信息后,才肆无忌惮的进行性犯罪的。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埃林格曾说过:“妇女们是否应当接受一些男人认为妇女穿者超短裙就是邀请他们实施性犯罪的观点?”①另外,抱有这种心理的女性思想上比较放荡,性羞耻感淡漠,在男女交往上,勾肩搭背、搂搂抱抱,经常有轻浮亲昵的行为。
因而对男性的搭识、试探毫无戒心,只要对对方抱有好感,不论是否认识,就表现出过分热情,且溢于言表。
这就使得那些居心巨测之徒,以种种美妙的借口,轻而易举的将她们骗至自己、朋友的寓所,或者引入人迹罕至的偏远的地方,然后露出狰狞的面孔进行施暴。
尤其是那些崇尚“性自由”、“性解放”的女性,平时生活不够检点,常常与几个男人有暖昧关系,招蜂引蝶,腥味十足。
这种情况下,加害人往往认为:就是强奸,她也不会怎样,说不定是情愿呢。
这就推动了犯罪人性犯罪欲望的产生,纵容了其加害心理的发展。
(2)自信、侥幸的心理。
有的女性,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心存侥幸。
可能包括已婚的成年女性,也可能包括未成年少女。
前者会认为自己已经结过婚,年龄一大把,除非色狼瞎了眼,否则怎么会看上自己呢?后者这种心理更为突出,由于年纪太小,根本不能体会社会的复杂,父母老师谆谆教导,她们当耳边风。
深入犯罪心理学解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深入犯罪心理学解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犯罪心理学在研究罪犯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了解罪犯的内心世界与行为动机,对于预防犯罪、改善社会治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犯罪心理学,解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一、犯罪心理学概述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揭示罪犯行为的原因与动机。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类罪犯,如连环杀手、性犯罪者、金融犯罪者等。
二、罪犯的心理特征罪犯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格特征:罪犯通常具有自我中心、冲动、暴力倾向等人格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他们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易于陷入犯罪行为。
2.心理健康问题:犯罪行为与罪犯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例如,心理疾病、人格障碍等会增加犯罪的风险。
3.社会环境因素:罪犯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对其心理特征有影响。
例如,缺乏家庭支持、生活困境、社会压力等因素会增加他们犯罪的可能性。
三、罪犯的行为模式罪犯的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冷静型:部分罪犯在犯罪前会进行精心策划和计划,冷静而沉着,很少留下痕迹,这使得侦破工作更加困难。
2.冲动型:另一些罪犯则是冲动型的,他们缺乏计划性,冲动驱使他们犯罪。
这类罪犯通常会在犯罪现场留下明显的痕迹,侦破相对容易。
3.连环作案型:少部分罪犯在犯罪后会继续多次作案,形成连环作案模式。
这些罪犯通常会改变手法和作案手段,逃避警方追捕。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类型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1.连环杀手A:连环杀手A曾在数个城市作案,手法残忍凶狠。
经心理评估,发现他具有自恋、冷漠等人格特征。
他的行为模式是高度计划化和冷静型。
2.金融犯罪者B:金融犯罪者B曾涉嫌多起金融诈骗案件。
调查发现,他有着极强的欺骗能力和洞察力,同时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他的行为模式是冷静型和连环作案型。
3.缺乏家庭教育的小偷C:小偷C在社会底层长大,家庭教育缺失。
他在犯罪前往往情绪激动,缺乏计划性和冷静思考。
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
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犯罪和事故预防是基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分析和研究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理成因,把握其心理变化规律,有的放矢地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才干有效地预防与减少犯罪和事故的发生,保证基层部队的安全和稳定。
(一)犯罪形成的心理分析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犯罪都离不开心理的支配,从犯罪动机的产生到犯罪行为的浮现,都遵循一定的心理发展轨迹。
1、犯罪意念的萌生。
青年军人处在一种奋发向上的黄金时期,对人生抱有很高的期望,有不少需要是积极的、合理的。
但如果对需要的认识产生歪曲的理解,对需要的追求恶性膨胀到与社会要求彻底背离时,这种需要结构就是畸形的。
犯罪军人的畸形需要结构通常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需要的低级性。
个人不合理的生理物质需要常居优势地位,贪图吃、喝、玩、乐,追求腐朽低级的感官上的刺激,并且把这种低级的、本能的满足,看得比成就、荣誉等精神需求更有价值;二是需要的唯我性。
只考虑个人的需要,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一旦个人的欲望与现实可能性形成矛盾,就会产生悲观、泄气、愤懑、反抗等消极情绪;三是需要的无止境性。
个人欲望毫无节制地发展,往往脱离本身的客观条件。
这种畸形的需要结构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满足时,就会挖空心思地寻求不正当的途径达到满足,于是,犯罪的意念便开始萌生。
2、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罪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所驱使的,这种动机可能由生理物质需要畸形发展而引起,也可以由荣誉、地位、友情、爱等精神需要的恶性膨胀所诱发。
在不良意念转化为动机的过程中,交织着动机体系内的“趋避”冲突,所谓“趋”,就是企图接近和希翼得到某种事物的心理;所谓“避”,就是企图排斥和拒绝某种事物的心理。
犯罪动机的趋避冲突形式,普通表现为侥幸心理与恐怖心理的矛盾冲突。
犯罪军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一旦败露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却抱着不一定被人发现的心理而干了犯罪的勾当,就是犯罪的侥幸心理。
普通来说,罪犯在犯罪时都有一种胆怯被发现、遭到法律惩罚的恐怖心理。
性欲型犯罪心理
性欲型犯罪心理性欲型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与犯罪者的不正常性欲有关。
这类犯罪涉及到性侵犯、强奸、严重的性骚扰以及其他与性欲有关的违法行为。
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了解。
一、性欲型犯罪的定义和特征性欲型犯罪是一种与犯罪者性欲异常有关的犯罪行为。
这些犯罪行为体现了犯罪者对性的扭曲认识和不正常的需求。
性欲型犯罪涉及到对他人的性侵犯,犯罪者通常以暴力、威胁或操纵等手段来实现对受害者的控制。
性欲型犯罪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性冲动的控制困难:性欲型犯罪者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性冲动,对受害者的侵犯是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行为。
2.对性的扭曲认知:性欲型犯罪者对性的认知存在扭曲,他们常常将性看作是一种占有和控制的手段,不尊重他人的自主权。
3.攻击性增强:性欲型犯罪者通常具有攻击性的增强,他们借助性行为来满足自己对权力和施虐的渴望。
4.心理疾病的存在:一些性欲型犯罪者往往伴随有心理疾病的存在,如强迫症、人格障碍等,在这些疾病的驱使下,他们更容易对他人实施性侵害。
二、性欲型犯罪的心理原因性欲型犯罪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体的心理特征以及环境的影响。
1.个体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特征是性欲型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特征包括:对被动婚姻感到不满或沮丧、对性的认知偏差、攻击性和暴力倾向等。
这些特征导致了犯罪者对性的需求和满足的扭曲。
2.环境因素:环境对性欲型犯罪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家庭环境的不正常、性侵经历、拜物教育的影响等都可能成为性欲型犯罪的培养因素。
社会对性教育的缺乏以及对性犯罪的不严惩也使得性欲型犯罪不断滋生。
三、性欲型犯罪者的心理治疗对于性欲型犯罪者,心理治疗是改变其不正常性欲和减少再犯风险的重要途径。
1.认知重建:通过认知重建的治疗方法,帮助犯罪者纠正其对性的扭曲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并增强对他人权益的尊重。
2.情绪管理:对于那些无法控制自己性冲动的犯罪者,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与犯罪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与犯罪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心理学与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犯罪行为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探索了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
本文将重点讨论心理学对犯罪行为背后心理因素的研究,并分析其对犯罪预防和治疗的启示。
一、犯罪与心理学的研究犯罪行为是复杂的,它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了这些影响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遭受虐待、忽视、家庭不稳定等不良经历,容易导致其在成年后产生犯罪行为。
1.2 人格特征:一些人格特征和犯罪行为有密切关联。
例如,缺乏同理心、冲动、自我中心等人格特征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1.3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冲突、群体压力、社会认同感和行为规范等,都可能影响一个人参与犯罪的倾向。
1.4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与犯罪行为之间也存在关联。
一些心理疾病患者在行为上会出现异常并与犯罪行为有关。
二、犯罪心理学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犯罪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一些犯罪心理学应用的实例。
2.1 早期干预:通过识别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及家庭环境问题,以早期干预为策略,可以有效预防其后成为罪犯的可能性。
2.2 行为矫正:心理学在犯罪行为的矫正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等手段,可以帮助犯罪分子改变其不良行为模式,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2.3 刑罚形式: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刑罚形式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心理因素,确定合适的刑罚形式,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4 社会康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还指导着犯罪分子的社会康复工作。
通过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手段,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三、心理学在犯罪调查中的应用除了对犯罪预防和治疗的应用外,心理学还在犯罪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
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心理学一直以来都在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与行为。
而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究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
了解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的本质,预防犯罪的发生,以及有效地进行犯罪心理矫治。
1. 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犯罪罪犯通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首先,他们往往具有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
这意味着他们对于冲动和欲望的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诱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其次,犯罪罪犯普遍具有较高的攻击性。
这种攻击性可能表现为暴力行为,或者其他形式的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再次,犯罪罪犯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2. 犯罪罪犯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罪犯进行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力。
犯罪动机可以有多种形式。
首先,金钱是一个常见的犯罪动机。
因为金钱的诱惑,一些人会选择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财富,比如抢劫、诈骗等。
其次,权力和欲望也是一些罪犯进行犯罪的动机。
他们渴望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取权力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再次,个人问题和心理问题也是一些罪犯犯罪动机的来源。
比如,对于一些受过创伤的人或心理问题突出的人来说,犯罪可能是一种逃避现实、发泄情绪的方式。
3. 心理学在犯罪矫治中的应用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和犯罪动机对于制定合适的犯罪矫治措施非常重要。
心理学在犯罪矫治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心理学可以通过评估罪犯的心理特征,为矫治人员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了解罪犯的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和自我中心主义等心理特征,矫治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罪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改变不良的心理倾向。
其次,心理学可以通过深入了解罪犯的犯罪动机,为矫治人员提供指导,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罪犯摆脱犯罪的动力。
最后,心理学可以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罪犯解决个人问题和心理问题,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总结起来,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密不可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放荡淫乱 型 具 有这 一类型 心理 的案
,
.
犯有 2 9 名
“
占2 4
“
4%
”
。
他 们多系道德败坏 把
。
,
6 名 占 1 3 4 % 他们明知 自己 的行 为是 犯有 1 犯 罪 但为了发泄兽欲 把幼 女 痴 女 哑 女
, ,
、 、 、
,
.
。
性解放
,
”
、
性 自由 的 纵欲 观作为 他们奉行的
。
,
.
1%
。
他们 的法制 观 价值观
, ,
、
、
荣辱观 道德观发 生 了严重错位 不顾道德 人 伦及受害人 的年 龄 身体 往 往采取野蛮 手段
、
生 有的合法婚姻 追求非法婚 夕 日 欲 他们对 年 于 强 轻美貌的女性趋 好感 烈追求与 之发生性
,
,
。
,
行为
,
他们一 旦失去 理智控制
,
占有欲 恶 性膨 一
案
,
一 报还 一 报地 将他 人 妻子 强 奸 ; 有 的因为与某
罪犯 多 是趁女方 昏睡
,
,
冒充女方 丈夫 实施
。 、 、
但又 无法对 其实施报复行为
, 。
,
便以 其
,
奸淫
或将无 知幼女 引诱到 其家中实施奸淫
, 。 , 、
妻子
、
女 儿作 为攻 击 目标
,
实施 强奸行 为
淫秽录
,
,
起和 支配其 实施性犯 罪 的心理 因 素 的总和
.
像那 里接受性淫 乱观念 而被感染和 腐蚀 致使 其性 意识 性欲望偏离 了社 会规范 的轨道 由 性过 错而走 上性犯 罪 的深渊 如强 奸范 李某 因
。 ,
,
起决 定作用 的 主导 犯 罪 心理进行分析
(一 )
。
。
看 了淫秽 书刊产 生性兴 奋 追求切 身体验 拦 路强 奸妇女 2 人 ( 四 ) 侥幸心理 型 具有这一 类 型 心理的 案
保 全家庭 和 睦不便告
B罪 的内驱力 万 (五 )
,
.
畸型 的淫 乐 欲 望导 至 了 犯罪
、 ,
,
侥幸心理 是他们实施 性
。
同程度地满足 了 他们 的淫乐 需求
。
如男 女流氓
。
群奸嬉宿 淫 乱鬼 混 动作下流无 耻 (二 ) 性欲疯狂型 具有这一 类似心 理的案
5 犯有 1 8 名 占1
、
喜新厌 旧 型 具有 这一类 型 心理 的案 1 % 主要 是 已婚的人 不满足 已 3 名 占2 犯有 5
,
5 % 冬季 发案数 占 3 0 写 晚上发 案数 占 7
,
白天
。 。
垂 涎欲滴 乘 刘某 丈夫 不在家 之机 将刘某 强奸
(六 )
。
夜晚发案多 在深夜或凌 晨
, 。
犯有
9
报复 泄愤 型 具有这 一 类型 心理 的 案 名 占 7 % 他 们为 图 报复 泄私愤 而滋
, 。 、 。 ,
(七 ) 从 发案地 点看
无 视社会道德准
, ,
已 婚妇女作涉猎对象
,
他 们在心理 上 侥幸地 认
v
、
信条
头 脑 中充满 淫 乱 思 想
,
为
,
幼女年幼 无知
,
、
胆 ,J 泊事不会告 ; 痴
;
哑
则 和 行 为规范 乱
,
由性 过错 而 走上性犯罪
,
他们
在 实施 性犯罪 时
心 理 上突 出 的表 现 为放 荡淫 而 犯 罪又不
。Leabharlann 女受生理缺陷的限制 不能告 以 搞对象为由强 奸 后 女方顾名声不 敢告 ; 已婚妇女 被奸后 为
逮 捕 的 1 9 名性 犯 罪 (强 奸 乱 ) 案犯作如下 调查与分析
:
奸幼
流 氓淫
犯有 2 名 占 1 8
,
、
,
.
4%
。
多 系一些处 于性成熟时
, , 、
一
、
性犯罪心理 特征
, ,
期的青少年 对性 问题怀有神秘感 猎奇 喜 欢模仿 ; 在家庭 学校 及社会 上得 不到 正面 的 健康的性知识教育
、
性犯罪 心理 是 指犯 罪前 以 犯罪 倾向存 在 行 为 人心里 之 中 在 同特定情境相互作用时引 性 犯 罪 心理是复杂 的 一种犯 罪行 为可 能 由多种 犯罪 心理 促成 但有着 主导犯 罪心理 和 辅 助 犯 罪心 理 成分 本文试 图从本质 上对性犯 罪行 为
,
,
,
只 能从黄色书刊
、
37
一
胀
,
就导 至产 生 性犯 罪
、
具 有劣根 性 产生
。
持 久性
,
喜新厌 旧滋 生性 犯 罪 性犯 罪动 机 因欲壑 难填
。
。
(六 ) 从 发案时间看
,
春夏 比秋 冬季发 案多
, ,
,
晚上 比 白天 发案多 发案数 占 2 5 %
,
。
春夏季发 案数 占 7 0 %
;
秋
如 案犯张 某对 邻 居年青 漂 亮的妇女 刘某
、
,
。
,
起 强奸有 生理 缺陷的 1 起 强奸 孕 妇的 奸淫 幼女 的 4 3 起 其中幼女 不 满
( 三 ) 寻求体验 型
。
,
,
6
起
,
对 策性 研究就 显 得愈来 愈重 要 北 省 南漳县 公安 局
1 9 9 。年 6
。
为此 笔 者对 湖
1993
、
,
7
岁的 2 4 起
。
月至
、
年
5
月
具有这 一 类 型 心理 的 案
、
。
,
成 危 害后果 并应 受到法 律处 罚的 犯罪 行为
年来
、
,
性犯罪 发案急剧 上 升
。 ,
,
近 已 成为危 害社 会
、 。
。
治安 的突 出问 题 由于 性犯 罪经 常引起 凶 杀 抢
劫 盗窃等刑事 犯罪 具有严 重 的社会危 害性 因此 研 究陕犯 罪心理 与行 为特 征 加强预 防
, ,
有的 不管被害人 的性器官是 否成熟 ; 有 的不 问 被害 人有无 严重残 疾或其他 困 难情 景 ; 有的犯 罪后 用 凶器 伤害被害人 性器 官 乳 房 甚至 杀 人灾 口 在调查 的 9 6 起案件中 杀人 灭 口 的 2
室外 比 室 内发 案多
、
室 外发 案 占 5 %
, 、 。
5 % 在室 外 作 室 内发 案占 4
,
生性犯 罪
有的是 因恋 爱破裂 或者 离婚 男方 为 了发 泄愤恨 而 将昔 日的恋人 或妻 子强奸 , 有 的 因其妻子 被他人奸 污 或强奸 为 了报仇 泄愤
人 有仇
,
,
,
案 罪犯 多选择在 不易被 人发现 的 阴暗 偏僻 角 落 荒郊野 外 他们侵害单身 活 动的妇 女 或 将妇 女挟持到 选定 的地 点实施强奸 ; 在室 内作
DOI : 10. 16478 /j . cnki . jbjpc . 1996. 01. 013
北 京 警院 学报
199
年第1 期
性犯罪 心理与行 为特征及预防 对策
周述丹 周天俊
是指在两 性关 系 中 破坏家 庭 婚姻 伤化社会 风 气 侵犯公 民人 身权利 造
, , ,
性犯 罪 服胃
,
,
进行不 法行 为 有的不 顾被害人 系 自己 的亲 生 母亲 同胞姐妹 只要是女性即实 施 犯罪 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