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差比句研究
《晏子春秋》辞格运用研究
《晏子春秋》辞格运用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除绪论、结语外共有四章。
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概述了《晏子春秋》的思想内容、成书年代、作者及有关该书的修辞研究现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即第一章,概括地对《晏子春秋》一书的修辞进行说明,包括《晏子春秋》的修辞思想以及修辞和辞格的基本内容。
其中修辞思想共有三点:即重视“择言”;关注“逊辞”和“卑辞”;以及主张义理之实,反对虚假,不恰当的修辞。
而修辞和辞格的部分,则是简要地梳理了近代关于辞格探讨的成果情况。
第三部分即第二章,分析了《晏子春秋》运用到的材料、意境上的主要辞格,包括引用、比喻、感叹、婉转、设问、夸张、反语、借代、映衬、比拟等。
其中引用和比喻独具特色。
引用一格通过明引和暗引的手法,引用到了《诗经》、《礼记》、谚语、古语、圣人之言等内容。
比喻一格,则从明喻、暗喻、借喻及特殊形式的比喻句四方面展开讨论。
第四部分即第三章,此章又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晏子春秋》运用到的词语、章句上的主要辞格,包括对偶、排比、顶真、层递、反复、复叠、回文。
其中对偶和排比是书中大量使用到的辞格,且对偶常与排比连用,整段排比句中出现连续对偶,意义上也层层深入,使得文章的表达方式别具特色。
第二部分则是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未提及的辞格,包括:互文和异称。
第五部分即第四章,简要概括出了《晏子春秋》一书修辞格运用的特点及所形成的语言特色。
首先总结了《晏子春秋》一书中,使用到的二十余种修辞格的特点。
接着则以此为基,总结了《晏子春秋》的语言特色。
包括: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多口语;大量语气词的使用令文句感情色彩浓烈;且故事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洗练,多用短句,有韵律之美;书中人物晏子的语言则有论辩有理、说理有力;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据理力争、不卑不亢等特色。
第六部分为结语,此部分对本论文内容做以简单的概述,以及未来对《晏子春秋》修辞研究后续努力的方向。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晏子为庄公臣》(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晏子为庄公臣》(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
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
爵邑尽,退朝而乘,噴然而叹,终而笑。
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
”崔杼果弑庄公。
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君为已死而为已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
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
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材料二: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
故次其传。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读《晏子春秋》A详哉B其言C之也D既见E其F著书G欲观H其行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口实,指俸禄,即古代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可指话柄、借口,如“贻人口实”。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有簟俘表音保乂齐国,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冀州,吴越受令,荆楚情忧,莫不宾服,勤于周室,天子加德。
先君昭功,管子之力也。
今寡人亦存齐国之政于夫子,夫子以佐佑寡人,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
晏子对日:“昔吾先君桓公能任用贤、举事不私,听狱不阿,鳏寡无饥色。
不以饮食之辟害民之财,不以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于民而普施之。
府无藏,仓无粟。
上无骄行,下无谄德,是以管子能以齐国免于难,而以吾先君参乎天子。
今君疏远贤人而任馋谀,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席趣朽蠹而礼悖于诸侯,菽栗藏深而怨积于百姓,君臣交恶而政刑无常,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也。
又恶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乎?”(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材料二:臣闻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乱,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盗贼乘之而起。
盖安民可以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其势然也。
独昨岁以元年,蠲赋一半,国用不足,又边费重大,内帑空乏,不得已差四御史分道督赋,三督御史清理屯监,皆一时权宜以佐国用之急。
而人遂有苦其搜刮者,臣近日访之外论,皆称不便,缘各御史差出,目见百姓穷苦亦无别法,清查止将官库所储,尽行催解。
以致各省库藏空速本早灾伤视民之兄而不熊服西广用兵供饱互出而不熊支走国用木充而E气电耗矣。
昔汉昭帝承武帝多事之后,海内虚耗,霍光佐之节俭省用,与民休息,行之数年,百姓阜安,国用遂足。
然则与其设法征求,索之于有限之数以通民,孰若加意省俭,取之于自足之中以厚下乎。
仰惟皇上即位以来,凡诸斋醮土木淫侈之费悉行停革,虽大禹之无勤克俭不是过矣,然臣窃以为,矫枉必须过正,当民穷财尽之时,若不痛加省节,恐不能救也。
伏望皇上轸念民穷,加惠邦本,于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
《晏子春秋》被动句研究
《晏子春秋》被动句研究谢祥娟【摘要】<晏子春秋>中有三种被动句式:"于"字式、"见"字式、"为"字式,句式较为齐全,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战国时期被动句的使用情况:"于"字式自从在西周金文中产生以来,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见"字式迅速发展直追"于"字式;"为"字式辉煌过后开始衰落,"为……所……"式开始萌芽;没有出现"被"字被动句,"被"全部作动词用.【期刊名称】《江汉学术》【年(卷),期】2010(029)005【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晏子》;被动句;句法结构【作者】谢祥娟【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3本文以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1]为底本,穷尽考察文中具有被动结构标志的被动句,探究其结构类型和特点,同时关注同时期其他典籍中被动句的状况,从而揭示汉语被动句在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中后期的使用演变情况。
经统计,《晏子》中具有被动结构标志的被动句共有52例,按其结构类型分为:“于”字式 (27例);“见”字式 (19例),包括“见·动”和“见……于……”两种格式;“为”字式(6例),包括“为·动”“为……动”和“为……所……”三种格式,形式较为丰富。
《晏子》成书于战国时期,这是当前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具体到战国时期的哪一阶段,目前尚不能统一。
吴九龙(1988)认为,“《晏子春秋》成书应在晏婴死后不久,即春秋末至战国初期。
”姚振武 (2005)认为,“该书成书大约不会晚于战国中期……《晏子春秋》与《论语》成书时间可能差不多。
”吴显庆 (2000)认为,“《晏子春秋》多处抄录了《左传》的有关资料和文字,吸收了孟子的思想,其成书应在战国中期至后期之间。
辨《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辨《晏子春秋》阅读答案辨《晏子春秋》柳宗元①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亟莫知其所以为书。
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
或曰:晏子之后为之。
皆非也。
②吾疑其之徒有齐人者为之。
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
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
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
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③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
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
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
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背材料】(景公)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
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23.背景材料中晏子对曰的内容印证了柳文所说的墨家□□和□□的思想。
(2分)24.对柳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应该属于墨家学派的人。
B.《晏子春秋》的作者,应该是墨子门徒中的齐国人。
C.《晏子春秋》体现了墨家思想,应该把它列入墨家著作。
D.以后编纂诸子书籍的人,应把《晏子春秋》列入墨家。
25.柳文第①段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6.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柳文用来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的论据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1)墨家好俭,晏子也因节俭传名,墨子的门徒用抬高晏子的方法来推行自己的学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子春秋》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53句)
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译文:升官的时候要保持廉洁,退位之后要能坚守节操。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译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区,就能够结出橘子树,生长在在淮河以北,就能长出枳。
这句话说明了环境对改变一个人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晏子春秋·内篇》。
上无骄行,下无谄德。
译文:国君不骄傲自大,下面的人就不会阿谀奉承。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译文:使用人要用他的长处,而不强求其短处;要用他所擅长的,而不强求其所不能的。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二十四》。
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
译文:不要因为自身心情愉悦就给与更多的奖赏,也不要因为自己的愤怒,就对人施加重罚。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言无阴阳,行无内外。
译文:说话无论当面还是背后都要一样,做事不要内外有别要一视同仁。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微事不通,粗事不能者,必劳;大事不得,小事不为者,必贫。
译文:精细微小事不明白,大事又不能做,这样的人必定操劳;大事做不得,小事不肯做,这样的人一定贫困。
——《晏子春秋·外篇七》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
译文:富贵的时候也不要去轻视别人,贫困的时候也不改变自身的品行。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译文:君王喜欢的东西,大臣们也会喜欢。
君主喜欢吃的东西,大臣们也都会喜欢吃。
这句话说明了上行下效的道理。
——《晏子春秋·外篇》。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译文:这句话是齐国名相晏子告诫齐景公的话,这句话告诉人们,一定要有怀旧之心,不可轻易抛弃老的朋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译文:能够坚持不懈的人,往往会取得成功。
《晏子春秋》论文:《晏子春秋》述宾结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语境影响
《晏子春秋》论文:《晏子春秋》述宾结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语境影响【中文摘要】本文以《晏子春秋》为研究对象,运用语言学中三个平面理论(即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相结合),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从述语、宾语以及两者之间的语义关系等方面对该书中的述宾结构进行归纳整合、分析研究。
旨在对《晏子春秋》述宾结构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功能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
先秦时期是古代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晏子春秋》是先秦时代富有特色的传世典籍,书中内容大部分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口语性强,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先秦时代的语言特点,特别是战国那段时期所特有的率真华采。
在古代汉语中述宾结构是一种基本的句法结构,是谓语的中心成分,具有复杂的语义关系。
学者们对古汉语语法的深入研究,使述宾结构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所以我们能清楚地揭示这些结构的语法、语义、语用关系,在语言学研究中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介绍了本文的语料部分。
说明了《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依据的版本、语料价值和它的的研究现状。
研究《晏子春秋》述宾结构的论文目前还没有发现。
第一章:该章节是本文的理论指导部分。
主要概述了对述宾结构的认识。
并着重探讨了它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和语境对它的影响。
有关述宾结构语法的研究方面,从句法分析的角度研究了述宾结构的结构类型并比较了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的差别;在述宾结构语义关系研究方面,综述了前人学者对述宾结构语义关系的研究状况;在述宾结构的语用研究方面,从语境对语言的影响角度来研究述宾结构的外部功能。
第二章:《晏子春秋》述语的描写。
依照词性的不同,将《晏子春秋》的述语分为动词性述语、名词性述语、形容词性述语和数词性述语。
动词性述语是述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以动词性述语作为研究重点。
根据词的语义特征,将动词性述语分为行为动词、状态动词、存在动词、类同动词。
第三章:对《晏子春秋》的宾语成分进行研究。
从宾语的构成成分这个角度对《晏子春秋》的宾语进行描述。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诗解8...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诗解8...《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诗解8景公见道殣自惭无德晏子谏(惠遍于民公心周乎万国)9景公欲诛断所爱橚者晏子谏(仁君爱人)题文诗:景公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粟食凫雁;出而见殣,谓晏子曰:何为而死?晏子对曰:此喂而死.景公曰嘻!寡人也之,无德甚矣.对曰君之,德著而彰,何为无德?公曰何谓?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之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雁,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延及,后宫之族,何为无德!顾臣之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与百姓,同之其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苟营内好,私使财货,偏有所聚,菽粟币帛,腐于囷府,恩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平心不,周乎万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者,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婴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天下,则汤武之,业可为也.一殣之人,何足恤哉!圣君真情,义以正己,仁以爱人,推己及人.公登箐室,而望见人,有断雍门,之橚也者,令吏拘之,顾谓晏子,诛之晏子,默然不对.公曰雍门,之橚寡人,所甚爱也,此见断之,故使诛之,夫子默然,不应何也?晏子对曰:婴闻古者,人君出则,僻道十里,非畏民也;冕前有旒,恶多所见;纩纮珫耳,恶多所闻;大带半钧,舄履倍重,不欲轻也.刑死之罪,日中之朝,君过则赦,婴未尝闻,为人君自,坐其民者.公曰赦之,无使复言.【原文】景公见道殣自惭无德晏子谏第八景公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菽粟食凫雁;出而见殣,谓晏子曰:“此何为而死?”晏子对曰:“此喂而死。
”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甚矣。
”对曰:“君之德着而彰,何为无德也?”景公曰:“何谓也?”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雁,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延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而苟营内好私,使财货偏有所聚,菽粟币帛腐于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万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
《晏子春秋》口诵性研究
《外篇 第 七 ·高 子 问子 事 灵 公庄 公 景公 皆敬 子 晏 子对 以 一心 》:高 子 问晏 子 日:“子 事 灵公 、 庄 公 、景公 ,皆敬 子 ,三君 之 心一耶 ?夫子 之心 三也?”
《外篇 第八 ·仲尼 见景 公 景公 日先 生 奚不 见寡 人 宰乎 》:仲尼 游 齐 ,见景 公。景 公 日:“先 生奚 不见 寡人 宰 乎?”仲 尼对 日:“臣闻晏 子事 三君 而得 顺 焉,是 有三 心 ,所 以不 见也 。”仲 尼 出,景公 以其 言告晏 子。
《外篇 第八 ·仲 尼之 齐 见景公 而不 见晏子 子 贡致 问》:仲尼 之 齐 、见景 公 而不 见晏子 。子 贡 日: “见君 不见其 从政者 、可 乎?”仲尼 曰:“吾 闻晏子事 三君 而顺焉 ,吾疑其 为人 。” 这 四篇 故 事 分 别 是 梁 丘 据 、高子 、仲 尼 讽 刺 晏 子 侍奉 灵 公 、庄 公 、景公 位 君 主 ,晏 子对 此 作 出 回应 。典籍 记载孔 子和晏 子在 外交场 合有过 多次交 手 ,虽然坚 持各 自的主 张 ,但孔 子很敬 重晏子 ,他 曾说 :“晏平仲 善与人交 ,久 而敬之 ”。⑦照此 推 断 ,孑L子 不会对 晏子事 三君之 事如此耿 耿 于怀 ,再三 质疑 。 再 从晏 子 的回答来看 ,内容 大 同小 异 ,所 以这 是典 型的情节 的平行 重复 现象 。 以下 两则故 事 中都是晏 子劝谏 景公 不要过 分溺爱 宠物 而滥杀无 辜 ,起 因由景公所 爱之 马暴死 ,变成 了景公 所弋 之 鸟亡 :“景公使 圉人 养所 爱 马 ,暴 死 ,公 怒 ,令人操 刀解 养 马者 。”(《内篇 谏上 ·景公所 爱 马 死欲 诛 圉人晏 子谏 》)—— “景公好 弋 ,使 烛 邹主 鸟而 亡之 。公 怒 ,召吏 欲杀 之 。”(《外篇 第七 ·景公 使 邹主使 烛邹 主鸟 而亡之公 怒将 加诛 晏子谏 》)还 有 的篇 章换 了地点 :“公 置酒 于泰 山之 阳 ,酒 酣 ,公 四 望 其地 ,喟然 叹 ,泣数 行而 下 ,日:‘寡 人将 去此堂 堂 国者 而死乎 泰 山 四望 而泣 晏 子谏 》)— — “景公 游 于牛 山 ,Jl Jt ̄其 国城 而 流涕 日 :‘若 何 滂 滂去此 而 死乎 !’ 艾 孔 、梁 丘 据 皆从 而泣 。”(《内篇谏 上 ·景公 登 牛 山悲 去 国而 死 晏子 谏 》)两则 故 事 中地 点 由泰 山变 成 了牛 山 ;前 者言左 右 三人 ,并未说 明人物 姓名 ,后 者则说 明人物是 艾孔 、梁 丘据 。前者 简略 ,后者详 尽 。 另 外 ,《内篇谏 下 ·景公 为长 床欲美之 晏子谏 》和 《外篇第 七 ·景 公筑长 床 台晏 子舞 而谏 》,《外 篇第 七 ·景 公 台成 盆成 适 愿 合 葬其 母晏 子 谏 而许 》和 《内篇谏 下 ·景公 路 寝 台成 逢 于何 愿 合葬 晏 子谏 而 许 》,《内 篇 杂 下 ·景 公 以晏子 妻老 且恶 欲 内爱女 晏子再 拜 以辞 》和 《外篇 第八 ·田无 宇非 晏子有 老妻 晏子 对 以去 老 谓之 乱 》,《内篇杂 下 ·景公 以晏 子食 不 足致 千金 而晏 子 固不受 》和 《内篇杂 下 ·景公 以晏 子衣 食弊 薄
晏子说辩的逻辑艺术
晏子说辩的逻辑艺术
晏子说辩的逻辑艺术
晏子的说辩,符合事理,合乎逻辑,思维缜密,运思巧妙,推理严谨。
各种逻辑推理形式和论证方法,在晏子那里不仅运用得得心应手,而且极富创造性。
晏子的说辩中,既有引经据典的演绎推理,又有借古讽今的归纳法、类比法的精彩运用。
其中,“类比推理”、“假言推理”、“二难推理”和“归谬法”等推理形式和论证方法的运用尤为成功而值得称道。
其逻辑推论的技巧很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作者:董业明作者单位:枣庄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山东枣庄277160 刊名:东岳论丛PKU CSSCI英文刊名:DONGYUE TRIBUNE 年,卷(期):2000 21(3) 分类号:B22 关键词:晏子《晏子春秋》晏子说辩逻辑艺术。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9《晏子春秋》课文解析 苏教版
《晏子春秋》《晏子使楚》课文解析晏子将使楚。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闻:听说。
谓左右曰:对手下的人说。
谓……曰,对……说。
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习辞者:善于辞令的人。
习,熟练。
辞,言辞。
方:将要。
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何以,即“以何”。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
)[对:回答。
为其来也:当他到来的时候。
为,相当于“于”。
过王而行:从大王您的面前走过。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 [何为者:(这是)做什么的人?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盗:偷窃。
]【分析】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点明了题意。
“习辞者”从侧面交代晏予的善辩。
楚王与手下人商议,形象地揭露了楚王的无礼,又准确地体现其“无能”。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于喝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吏二:两个小官吏。
古汉语中数词一般放在名词后面,不用量词。
诣(yì):到(文中指到尊长那里去)。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曷(hé):同“何”,什么。
齐人也:省略主语的判断句。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晏子论和与同(外上·五)》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晏子论和与同(外上·五)》原文鉴赏《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晏子论和与同(外上·五)》原文鉴赏景公至自田①,晏子侍于遄台,梁丘据造焉②。
公曰:“维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据亦同也③,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④,水火醯醢盐梅⑤,以烹鱼肉,“”之以薪⑥。
宰夫和之⑦,齐之以味⑧,济其不及⑨,以泄其过⑩。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11)。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
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12),民无争心。
故《诗》曰(13):‘亦有和羹,既戒且平(14)。
艘嘏无言(15),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16),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17)、二体(18)、三类(19)、四物(20)、五声(21)、六律(22)、七音(23)、八风(24)、九歌(25)、以相成也。
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26)、周疏(27),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故《诗》曰(28):‘德音不瑕(29)。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国之不可也如是。
”公曰:“善。
”【注释】①田:狩猎,打猎。
②造:到。
③同:一样,相同。
④和:调和,和洽。
羹(geng耕):带汁的肉,此言烹制肉羹。
⑤梅:梅子,梅醢。
梅子味酸,用来调味。
⑥燀(chan 产):炊。
⑦宰夫:庖厨,厨师。
⑧齐(ji 济):调和,调味使酸咸适中。
⑨济:补助,增加。
⑩泄(xie屑):减少。
(11)否:不可,指与“可”相反的事物和道理。
(12)干:犯,此指事物相互抵触背逆。
(13)《诗·商颂·烈祖》。
(14)戒:告戒,指告戒宰夫要慎重调味。
平:此指滋味适中。
(15)鬷(zong 宗)嘏(jia 甲):即“奏假”,“奏格”。
《晏子春秋》阅读及答案参考
《晏子春秋》阅读及答案参考
《晏子春秋》阅读及答案参考
阅读理解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平?”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耳。
”
1.晏子_______时期_______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著作。
2.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春秋、齐
2.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3.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晏子春秋》语言艺术特色的文化解读
《晏子春秋》语言艺术特色的文化解读摘要:本文对《晏子春秋》语言艺术特色的文化成因进行了解读,并认为形成《晏子春秋》语言艺术特色的文化缘由主要有:时代特征、齐人的民族性情、民间文学特征、语言发展演变的趋势、先秦行人辞令的影响、晏子的自身修养六个方面。
关键词:《晏子春秋》;语言艺术;文化解读《晏子春秋》又称《晏子》,是记录春秋末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共八篇二百一十五章,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之一,又是一部富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古典文学作品。
《晏子春秋》高超的语言艺术历来为研究者所称道,并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艺术特色:形象生动、通俗晓畅、幽默诙谐、简约精练、说理有力等。
那么形成《晏子春秋》语言艺术特色的文化缘由有哪些呢?一、时代特征谈到文化,我们就要追溯到文化所处的时代,因为文化总是与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连。
晏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其时代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社会政治氛围的缓和与士阶层的崛起。
(一)社会政治氛围的缓和春秋末期,周天子式微,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为了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站稳脚跟并寻求发展,各诸侯国都急需有才之士。
而要想使人才甘心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在当时便蔚然成风。
这样的时代特征,要求执政者本人必须放下架子,敞开胸怀,要能够以宽容的姿态接受批评和采纳不同意见。
春秋战国基本都是如此而又以战国尤甚。
《晏子春秋》反映的时代正是与战国最为接近的春秋末年。
《晏子春秋》中晏子对景公的谏议答对中,多数立场鲜明,同意则“可”,不同意则“不可”。
作品中,每当景公做出不合理的荒唐举动时,晏子常以会被诸侯嘲笑轻视或将危社稷宗庙等来劝止,有时为达到自己的谏议目标,还发生过用离职去位为砝码相要挟的事情。
这样的谏议手段,也只有在春秋战国这样的动乱的时代,君主求贤若渴的情况下,才能够经常取得成功。
(二)士阶层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一个在政治上极为活跃的士阶层。
他们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方面,以“弘道”为己任。
《晏子春秋》两则对比阅读阅读台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精华帖]
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十九、(2005年台州市)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21-25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
妻子入见,立有间。
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景公:齐国国君。
③霁(jì):天放晴。
③被:同“披”。
④陛:皇宫的台阶。
2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2分)其实味不同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6分)①吏二缚.一人诣王()②晏子避席.对曰()③齐人固善盗.乎()④叶徒.相似()⑤晏子入见,立有间.()⑤逸.而知人之劳()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③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译文:2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2分)答:25.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两人,略作评析。
(4分)答:(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6题。
〔甲〕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与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晏子春秋》被动句研究
证 明 :晏 子 》 可能 成 书 于 战 国 中后 期 之 间 , 跟 《 语 》 《 很 而 论 等
古 籍 的成 书年 代 有 一 定 距 离 。
一
( 6例 ) 包 括 “ ・ ” 为 … …动 ” “ … …所 … … ” 种 格 , 为 动 “ 和 为 三
式 , 式较为丰富 。 形
本 文 以 吴 则虞 《 子 春 秋 集 释 》 为 底 本 , 尽 考 察 文 晏 … 穷 中具 有 被 动 结 构 标 志 的 被 动 句 , 究 其 结 构 类 型 和 特 点 , 探 同 时 关 注 同 时 期其 他 典 籍 中被 动 句 的状 况 , 而揭 示 汉 语 被 动 从 句 在 战 国 时 期 , 别 是 战 国 中 后 期 的使 用演 变情 况 。 特 经 统计 ,晏 子 》 具 有 被 动 结 构 标 志 的 被 动 句 共 有 5 《 中 2 例 , 其 结 构 类型 分 为 : 于 ” 式 ( 7例 ) “ ” 式 ( 9 按 “ 字 2 ;见 字 1 例 )包 括 “ ・ ” “ … … 于 … … ” 种 格 式 ; 为 ” 式 , 见 动 和 见 两 “ 字
时期 “ ” 被 动 式 占总 被 动 式 用 例 的 5 % , 示 出 “ ” 于 字 8 显 于 字 被 动式 在 先 秦 时期 占有 主 导 地 位 , 晏 子 》 “ ” 式 的 情 《 中 于 字 况 与此 基 本 吻合 而 略有 下 降 , 例 如 下 : 举
( ) 而 民散 , 1期 身灭 于 崔 氏 。 ] [
() 2 寡人 犹 且 淫 淡 而 不 收 , 罪 重 积 于 百姓 。 怨 …
晚 于 战 国 中期 … …《 子 春秋 》 《 语 》 书 时 间可 能差 不 晏 与 论 成
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晏子春秋》)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堂侧陛:堂,朝堂。
陛,台阶。
④逸:安乐,安闲。
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③公被狐白之裘被:④乃令出裘发粟裘:2.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之谓失其本心。
②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甲】全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 ①何加:有什么好处。
②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③被:同“披”,披着,穿着④裘:皮衣,御寒的衣物2. ①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②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3.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4.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
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景公笑了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于 ”字 句是 上 古 时期 表示 差 比的 主要 形 式 . 点 或 者是 比较 范 围 .指 明 比较 主体 和 比较 基 准在
吕叔 湘指 出 .文 言 里表 示 胜过 的最普 通 的 形式 是 某 一方 面 或 某个 范 围 内 的 比较 。“ 意” 和“ 行” 位 于
在 形 容词 后 加 “ 于” 。相 比之两 端 。 高 者位 于 其 前 。 句首 . 是句 子 的话 题 。 下者位 于其 后 。… …间或 有省 去这 个 “ 于” 字 的 。[ 2 ]
成的 . 但 又分 两 种情 况 : 一, “ 莫” 为否 定 副 词 , 即 例 ( 1 7 ) , 此句 的意思 是 , “ 今 天是庚 申 日, 也 就是雷 日,
( 《 内篇 谏 下 》 , P 1 4 2 )
乎所 闻 。 ( 《 内篇 问下 》 , P 2 5 8 ) 杂上 》 , P 3 0 7 )
情 况 有 了一 个 比较 全 面 的认 识 。 关 键词 : 《 晏 子春 秋 》 ; 差比; 比较 词 ; 于 中图分类号 : I 1 4 6 .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6 0 5 1 I 2 0 1 4 ) 0 4 . 0 1 1 4 . 0 5
( 二) 比较 基准 ( Y)
于/ 如 Y. 其 中 的“ 于字 句 ” 是通 行 于古 汉语 的差 比 篇 》 , P 4 7 7 ) 《 晏子》 中共 找 到 2 2例 “ 于” 字差 比句 , 其 中包 括 其基 本格 式都 是“ X + W +于 / 乎+ Y” 。
( 一) 比较 主体 ( X)
进 行描 写和 分析
一
词 的不 同 , 可 以分 为 “ 于” 字句 、 “ 如、 若” 字 句 以及 下 》 , P 1 5 6 )
、
“ 于” 字句
例( 4 ) 中 的两 句 形式 上 比较 特 殊 , 比较 主体 为
无定代词“ 莫” . 而“ 莫” 前 的“ 意” 和“ 行” 属 于 比较
黄 晓惠也 指 出 。 古 代 汉语 的差 比句式 主 要 是 ( x) w 句: “ 如字 句 ” 是 先秦 以后 常用 的差 比句 。[ 3 】 我 们 在 |
谓 词性 成分 只 有 1 例, 为 动宾 结构 . 即: ( 5 ) 及庄 公 陈武 夫 , 尚勇 力 , 欲 辟胜 于邪 。( 《 外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6 . 2 1
作者 简 介 :  ̄
1 1 4
( 1 9 8 4 -) , 女, 山 东潍 坊 人 , 临沂 大学 讲 师 , 文 学博 士 。 研 究方 向 : 汉语 史 。
篇谏 上》 , P 6 ) ( 7 ) 今君 高 亦 有 罪 , 卑亦 有 罪 , 甚 于夏殷 之 王 。
( 《 内篇杂 下 》 , P 4 0 2 )
马建 忠 指 出 , 差 比者 , 两 端 相较 有差 也 。差之
该式 中 的 比较 主 体有 体词 性 成 分 和谓 词 性 成
之字. 概为“ 於” 字。 “ 于” “ 乎” 两 字亦 间用焉 其所 分两 类 , 体 词 性成 分 包括 名 词 、 代词 和 定 中结 构 三
以为较者 , 则 象静 字表 之 。也 就是 说 。 所谓“ 差 比” , 种 。如 : 就是 将两 个 人 、 事、 物 的状 态 、 性质 、 数 量 等拿 来 比
摘 要 : 比较 句一 般 来说 分 为 三种 : 平比句、 差 比句 和 极 比 句 。 马 建 忠指 出 , 差 比者 . 两 端 相较 有 差也 差 之 之
字, 概 为“ 於” 字, “ 于 ‘ 乎” 两字 亦间 用 焉 。 《 晏 予 春秋 》 中的差比句共 2 6例 , 根据比较词的不 同, 可以分为t 于” 字
( 2 ) 兵弱 于邻 国 。 ( 《 内篇谏 上》 , P 9 1 ) ( 3 )君 子 之非 ,贤 于小 人 之是 也 。( 《 内篇 谏 ( 4 ) 意莫 高 于爱 民 , 行 莫 厚 于乐 民 。 ( 《 内篇 问
下》 , P 2 8 2 )
( 以下 简称 《 晏子 》 ) 中 的差 比句 共 2 6例 , 根据 比较 “ 与 ……孰 ” 构成 的差 比 问句三 类 以下 对其 分 别
第3 6卷 第 4期
Vo I . 3 6No . 4
临 沂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UNYI UNI VERS I T Y
2 0 1 4年 O 8月
A_ u2 . 2 01 4
《 晏子春秋》 差比句研究
谢 祥 娟
( 临沂 大 学 文学院 , 山东 临沂 2 7 6 0 0 5 )
方 在某 一方 面胜 过或 不及 另 一方 。《 晏子 春秋 》 Ⅲ ( 1 ) 昔 者先 君桓 公之 地狭 于今 。( 《 内篇 谏上 》 , 3 3 。引文 均引 自参 考文献 【 1 ] , 下 同) 较, 二者 在高 低 、 优 劣等 方面 有差 距 。比较 的双方 , P
一
该 式 的 比较 基 准 也分 体 词性 成 分 和谓 词 性 成 字结 构 、 名 词性 联 合短语 等 。如 : ( 6 ) 凡人 之 所 以贵 于禽 兽 者 , 以有 礼也 。 ( 《 内
“ 乎” 字句 1例 , 是《 晏 子》 中数 量 最 多 的差 比句 式 , 分两 类 , 体 词性 成 分包 括名词 、 代词 、 定 中结 构 、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