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楚辞》研究述评
《楚辞》对日本文学的早期影响浅谈
作者: 沈晶晶[1];彭家海[1]
作者机构: [1]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209-21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8期
主题词: 楚辞;中国典籍;日本文学
摘要:奈良时期的日本与唐朝有着紧密的文化交流。
《楚辞》作为被传入到日本的中国典籍之一,受到日本学者的重视。
本文参照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考察《楚辞》东渐日本后对日本文学产生的早期影响,大致可推断出《楚辞》东渐日本始于奈良时期。
在此之后,日本学者对《楚辞》进行模仿、引用、注释等,足以窥见《楚辞》对日本文学的早期影响之深刻。
论日本古代的楚辞研究
2010年10月学术交流Oct ,2010总第199期第10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99No.10[收稿日期]2010-05-06[作者简介]王海远(1973-),男,江苏镇江人,文科版主任,文学博士,从事先秦文学与文论研究。
论日本古代的楚辞研究王海远(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苏州215009)[摘要]日本古代的楚辞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楚辞》传入日本到安土·桃山时代。
第二阶段为江户时代。
在这一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当数西村时彦,其对楚辞的研究可以用细致入微来加以形容。
当我们在对楚辞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要从中国诗歌这一角度来进行研究,同时也应该具有从异国角度来进行研究的眼光,看看国外学者是如何接受楚辞并给出他们自己的解释的。
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也许能够从中看出一些问题,并且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楚辞在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同时这也是一个文化传播和被接受的问题。
[关键词]日本;楚辞研究;《楚辞》[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0)10-0181-04日本的楚辞研究是“传统汉学”与“中国学”中的一个分枝。
藤井伦明在其《古代日本汉学简史》一书中,对日本各时代的汉学特征,作了如下说明:在古代,汉学的受众以贵族为主体,在学习方式上以摄取和模仿为主;中世汉学的受众以僧侣为主体,对中国文化处于消化和研究的阶段;近世以儒者为受众主体,在这一时期,日本学者已能自由地应用中国文化,并能将中国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到了近代和现代,日本学者是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的,并将这一学问提高到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学科化的高度。
作为日本汉学一个分支的楚辞研究,其发展轨迹自然也大致同于整个日本汉学发展的过程。
如果划分大的阶段,日本的楚辞研究,如同整个汉学一样,也应该以明治时代为界,划分为古代阶段与近现代阶段。
关于西村时彦治骚成就的研究综述
、
西村时彦生平 见于 《 硕 园先 生追悼录 》[ 、 《 文 学博 师 认为 “ 西村 时彦对 《 楚 辞》的研究 ,主要源于京 都帝 国
士西 村 君 墓 表 》 [ 4 ] 和 《 西 村 天 囚传 》[ 5 l 。稻 烟耕 一 郎在 《 日 大 学 教 学 之 需 。 ” …] 这 是西 村 从 事 楚 辞 研 究 的外 因 。 两 种 本 楚辞 研 究 前 史述 评 》 [ 6 中论 及 西 村 的楚 辞 学 成就 时仅 提 及 推 测 均 有 道 理 , 可 惜 未 能 综 合 起 来 深 入 下 去 ,笔 者 今 后 将 西 村 的 生 卒 年 。2 0 0 3 年 崔 富章 与 日本 学 者 石 川三 佐 男 合 作 另文 探 讨 这 个 问题 。 的论文. 《 西村 时 彦 对 楚 辞 学 的 贡 献 》 [ 7 中 介 绍 了 西村 的 生 关于 西 村 的师承 与 传播 ,大 阪大 学前 川 I 正 名 博 士 提 平 ,并 写 到 : “ 西 村 时 彦 曾两 次来 到 中 国 。 ”对 此 , 周 建 出 : “ 从 西 村 天 囚与 冈 田 正 之 的 关 系 、 与 《 楚 辞 百 种 》 的 忠师据 《 文 学博士西村君墓表 》 《 西 村 天 囚传 》 记 载 以及 关 系 及 与 东 京 大 学 的 关 系 考 虑 ,西 村 天 囚 对 楚 辞 学 的 接 受
前特 旨升从四位叙勋 四等[ 。西村时彦是 日本早期楚辞研究 3 0 0 4 ) , 汤 浅 邦 弘 、竹 田 健 二 之 著 作 出版 在 后 ( 2 0 0 5 ),
的翘楚大 家[ 2 ] ,其 在 楚 辞 研 究 方 面 的 贡 献 有 二 : 一 为 楚 辞 但 很 可 能 崔 富 章 、石 川君 的 这 一 看 法 来 源 于 汤 浅邦 弘 , 因 研究著作 四部,即 《 屈原赋 说》 《 楚辞王注考异 》 《 楚 辞 为 在 《 西 村 时 彦 对 楚 辞 学 的 贡 献 》 一 文 最 后 附有 : “ 本 文
《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
《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内容提要】《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历代所出现的官家和私家目录来看,《楚辞》的研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是可以约略知道的。
本文就是从历代官家和私家目录着手进行整理分析,并从中找出一些研究规律。
【关键词】楚词历代存目分析一引言“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是继《诗经》以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词之意,故也写作“楚词”。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汉代文体特别发达,成为辞赋的主流,故后人又有将辞、赋分为两体的,即把其中以抒情为主,形式同于或近于诗歌者称为辞或骚,而把近于文而有韵者称为赋。
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渊源。
春秋时期,楚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同时,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发达而又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土壤。
当时,地处南方的楚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瑰丽的神话,楚辞《九歌》就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而且,能歌善舞的楚国人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也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创作。
所有这些都促成了的楚辞的繁荣。
著名的楚辞作者,除了屈原外,还有宋玉等人。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
近代以前《楚辞》研究中怨君思想之探析
第”卷V01.27第3期N o.3中州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Z H O N G Z H O U U N I V ER SI T Y2010年6月Jul.2010近代以前《楚辞》研究中“怨君”思想之探析孟晗(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商丘476000)摘要:近代以前的《楚辞》研究中,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怨君”思想。
这是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发展变化的客观反映,是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上民主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萌动。
关键词:《楚辞》研究;“怨君”思想;近代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15(2010}03-0090—03对屈原的辞赋,西汉时刘安、司马迁就已各有论述。
其后儒者依照屈原本意多有仿作,以抒发心中郁愤。
至刘向典校经书,合辑为十六卷本之《楚辞》,《楚辞》的学术研究便正式揭开了篇章。
其后历代以迄今世,论著络绎不绝。
专说近代以前,众多文人或拟作、或注疏、或评论,或同情屈原遭遇,赞赏其高洁之志、忠君之情,或批判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馋贼”【1J,著述林林总总。
其中流露出的怨愤君王昏庸不明的思想,引起了笔者格外的注意。
汉代悼念屈原的辞赋作品颇多,且不回避对于君王的批评。
譬如东方朔之《七谏》:“怨灵修之浩荡兮,夫何执操之不固”悼j,刘向《九叹》:“灵怀其不吾行兮,灵怀其不吾闻。
就灵怀之皇祖兮,诉灵怀之鬼神。
灵怀曾不吾与兮,即听馋人之谀辞!”【3o不仅批评了那些背公行私的奸佞之臣,还把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昏庸不明的楚怀王。
唐代柳宗元作《天对》,对屈原《天问》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
文中赞美了大禹治水的劳绩,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以夏桀、商纣为代表的残暴荒淫的君王。
“惟桀嗜色,戎得蒙昧。
淫处暴娱,以大启厥伐”[4],夏桀荒淫无道,终于招致商汤的讨伐;“咸逃丛渊,虐后以刘”[5J,人民纷纷逃避夏桀,归附商汤,就像鸟儿飞向树丛,鱼儿逃向深渊,夏桀最终为人民所杀。
商纣王也是如此,淫荡放纵,无休止地追求逸乐,最后落了个头悬旗杆的可悲结局,“辛后髌狂,无忧以肥。
日本汉学界楚辞研究述评
日本汉学界楚辞研究述评作者:史小华郑新超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20期内容摘要:楚辞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历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外对楚辞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国家首推日本,日本汉学界在楚辞研究方面出现较多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代表论著。
本文着眼于楚辞传入日本的背景,历史发展的轨迹,深入考察日本汉学界不同时期楚辞研究的脉络,分析总结日本汉学界楚辞研究的特征,以期为国内学者在楚辞研究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楚辞汉学界传播接受一.引言《楚辞》是战国时代末期伟大诗人屈原首创的一种诗体,素有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之美誉。
关于楚辞这一独特的诗体,黄伯思曾经指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1]当前国内外楚辞研究成果斐然,领域不断拓宽。
国外对楚辞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国家首推日本,日本汉学界在楚辞研究方面出现较多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代表论著。
可以肯定的是楚辞研究属于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者精通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
本文着眼于楚辞传入日本的背景,历史发展的轨迹,深入考察日本汉学界不同时期楚辞研究的脉络,分析总结日本汉学界楚辞研究的特征,从中挖掘日本汉学界楚辞研究的新思路,以期为国内学者在楚辞研究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有力地拓宽楚辞研究的新空间。
二.楚辞东传日本的背景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交往频繁,文化交流同样源远流长,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
而在中国的唐朝时期,即日本奈良时期,两国的文化交流达到鼎盛期。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日本文化属于内驱力强劲,善于学习吸收的文化类型。
[2]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以及留学人员学习中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一度出现“唐风化”的现象。
很多遣唐使以及留学人员归国后官居要职,利用种种机会,大力推广中国文化。
也正是这一时期大量的汉籍流入日本社会,加之归国人员的大力宣讲和传播,致使日本社会出现了空前的汉学研究高潮。
据《倭名类聚钞》记载,传入日本的汉籍有250个类别,囊括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
日本学者所见之《楚辞学文库》
景、 资料来源等相关内容多种。 同时,楚辞评论集览》 《 还 辑人了一般 情况下常人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信息多种。 而且始终坚持以具有代表性、 客观性、 实质性的基本方针
的文献和信息, 对前人校记之讹误, 或删除或另注修正
等, 为学界提供了精确人微的学术研究成果。 该卷汇集校
对这 料进行甄别 些资 选用。 本卷共包 楚 集之基本方针, 在收集历代之校注 旨 成果, 集录远至前汉初期刘安近至公元二0 0 0 年末之
间的旧说、 新说, 并始终坚持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发展、 甄
业 而 也 本 价 特 彰 之 在。 绩, 且 是 卷 值与 色 著 所
其后的《 集释》 一项, 也为本卷特色之所在。 对于《 楚 辞》 诸篇诗句、 诗语等的 相关解释, 历代诸家的 成果可谓
书籍 , 均为其收录范 围。 此外 , 该卷还 阐明各位学者的论
说然 )。瓦
能追溯到精确渡较高的隋唐的两种写本( 隋朝释智赛的 《 楚辞音》 的残卷和唐代写本《 文选集注》 《 等)。文选》 李善 注(具体请参考《 文选李注义疏》 中“ ) 王逸楚辞注曰”王 “
引》《 、 楚辞作家人名索引》 及附录《 楚辞研究论文总目 三 》
正 之累累 硕果, 恐怕不仅在 楚辞研究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大内 《 容。楚辞研究论文总目 汇集了 》 一九0 0 年至一九
收稿日 期:2005- 09- 12 作者简介: 石川 三住男(1945- ) , 丈学 男 馆馆长, 诗经学 中国 会名誉会员, 屈原学 中国
汗牛充栋, 可通观这些解释的汇总类研究书籍未尝没有,
别、 选用的 立场。楚辞集校集释》 《 内容根据该基本方针, 按照楚辞诸篇句子之顺序, 分别附上前人“ 集校”“ 、集 释”以 , 飨读者。 其具体编排按先后顺序而言, 首先是前人 对作品整体的“ 解题”然后是先人对楚辞各句的“ , 集校” , 最后是“ 集释” 。 其中“ 集校” 一项为本卷特色之一。 首先, 该卷大量收
《楚辞》研究
06
研究《楚辞》的意义和方法
研究《楚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研究《楚辞》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人 们对古代文学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推动学术研究
研究《楚辞》可以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推动相 关学术领域的发展。
《楚辞》的哲学价值和影响
01
丰富的哲学思想
《楚辞》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
治等,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对道家思想的影响
《楚辞》中的一些篇章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如《逍遥游》、《齐物论
》等,对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3
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楚辞》中的一些篇章也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如《九辩》、《离骚》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需要引入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深化对《楚辞》的研究和理解。同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和交 流,从多学科的角度来探究《楚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THANKS
等,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楚辞》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历史文化价值
《楚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世态,反 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民族认同和文化交流价值
《楚辞》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 意义,它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楚辞》中充满了对神灵、鬼 神的崇拜和敬畏。
阴阳五行
《楚辞》中以阴阳五行解释自然 现象和社会现象,体现了其哲学 思考。
日本近代楚辞研究简述
2 0 l 4牟 1月
湖 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Vo 1 . 3 4, No .1
研 究也 如此。 当然这其 中也有 着一些 特殊 的原 因 , 正如日 本 国学 院大学的浅野通友教授所说 : 楚辞这种文学 , 人们 一 向不太 熟知 。但是最 近突然 受到 极大 的关 注。而且 , 原先 从史学 的角度主张楚 国是 日本人 的故乡这一学说也 引起人
们 的思 考。既然 日 本人的故 乡是楚 国 , 祖先是楚 民是理所 当然 的了。 日本 的战后汉学研究是在这样 的时代和历史背 景下
展 开的。
就 是在 这样的历史背 景之 下 , 日本学 者在 研 究楚 辞 的 时候 , 开始不满足 于沿着 中国乾嘉 传统前进 , 希望能够走 出
一
条有着 日本学者 自我特色 的研 究之路 。 日本学者 的楚 辞
研究更 多的是细小 的 、 个别 的 、 局部 的研究 , 而不像 许 多中 国学者 对楚 辞进行宏观的 、 整体的、 全 面的研究。
被派往 中国留学 , 这 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
川三佐男及稻 田耕一 郎等。因篇幅问题 , 择其精要分 析之。 青木正儿 ( 1 8 7 7— 1 9 6 4 ) 是昭和初期 中国文学学者 , 山 口县 出身 , 字君雅 , 别 号迷 阳。酷爱 中国的 文学 与文化 , 对 狩野君 山、 内藤湖南等建 立 的京 都 中国学 派的发 展作 出很 大贡献 。著作有《 支 那文 学思 想史 》 、 《 支 那 文 学艺术 考》 、 《 支那 近世 戏曲史》 、 《 北京风 俗图谱 》 、 《 中华名 物考》 、 《 中 国饮 酒 诗 选》 、 《 李 白》 等, 译 注有《 新译 楚辞 》 、 《 元 人 雄 剧》 、 《 芥子 园画传》 等。遗著有《 青木 正儿 全集》 十卷 。 青木正儿对 于 自己的楚 辞研 究历 程作过 详 细的说 明 : “ 我最 开始 读《 楚辞》 , 是在第五高等学 校 ( 现熊本大学 的前 身) 的学生 时代 , 选人 汉文 教科书 的《 九 歌》 和《 九章 》 等 几 篇。后来做教 师 , 到如 今 为止 , 讲 读过 四次《 楚辞》 。第 一 次在东北大学 用 的《 集 注》 , 第 二次 在京都 大学 用 的《 山带 阁注》 , 第三次在 立命 馆大 学用 的《 王注》, 综合 以上 经验 , 觉得《 集注》 最好, 所 以第 四次在 山 口大 学 还 是 用 的 《 集 注》 。《 集 注》 最好 的部 分是 对 《 离骚 》 、 《 九 歌》 、 《 九章 》 的 批注 , 而《 天问》 、 《 远游》、 《 招 魂》 、 《 大招》 等部分 几乎 没有 超 出《 王注》 、 《 补 注》 的地方 。总之先从 《 集注》 入 门, 然后 往上走到《 王注 》 和《 补 注》 , 再 后涉 猎群注 , 这 就是 我 的学 习楚辞的历程 , 我觉得对 后进诸君也是最好 的方法 。 ” 青木正儿本来的研究领域是戏 曲史 , 博士论 文是《 支那 近世戏曲史》 。故青木 正儿 的楚 辞研 究 中除对楚 辞的理解 之外 , 还加入 了《 戏 曲史》 中 的见 解 。青 木正 儿有题 为《 楚 辞 九歌的舞 曲式 结构 》 的论文 , 其 中观 点也与 《 戏 曲史》 中 的见解相 关 , 青木正儿 说 自己是 “ 以读后 代戏 曲 的心 态来
中日现代楚辞研究比较
中日现代楚辞研究比较
徐志啸
【期刊名称】《职大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文章着重对中日两国现代楚辞研究作总体比较,既肯定了中日学者在楚辞研究上的相同点,也指出了他们之间不同的研究风格及其特点,认为,日本的楚辞研究虽然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治学路子,但也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很值得中国学者借鉴参考.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徐志啸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市,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3
【相关文献】
1.“现代的楚风、楚辞”--三四十年代沈从文写作中的《楚辞》渊源 [J], 丁文
2.芥川龙之介与鲁迅中日研究比较综述 [J], 陈学岚;
3.教育媒体设计及应用领域研究热点分析——基于ICoME会议的中日韩三国研究比较 [J], 赵宏;马东明;陈丽
4.关于中岛敦文学作品的中日先行研究比较 [J], 魏海燕
5.鸦片战争前后中日两国世界史地研究比较论 [J], 田毅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20 世纪50 —80 年代的《楚辞》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Sept. 2017 / No. 5古代文学研究日本20世纪50—80年代的《楚辞》研究王海远*[摘 要] 20世纪50—80年代日本学者的《楚辞》研究比之上半世纪,表现出明显的进步,他们已不满足于沿着中国乾嘉传统前进,希望能够走出一条有着日本学者自我特色的研究之路。
在方法上,更重视地下文物的发现,用之以与典籍文献对照,还十分注意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可谓三重论证。
在观点上,日本学者从哲学、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角度出发,力求阐发个人的见解。
还有些日本学者作出了具有整体性的论述,体现出一种宏观性的眼光与建立体系的雄心。
[关键词] 日本;楚辞研究;多学科性;宏观性一、 概貌综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走出了低谷,《楚辞》研究也大抵如此。
当然这其中有着一些个别的原因,日本国学院大学的浅野通友教授对此曾有过解释,“《楚辞》这种文学,人们一向不太熟知。
但是最近突然受到极大的关注。
而且,原先从史学的角度主张楚国是日本人的故乡这一学说也引起人们的思考。
既然日本人的故乡是楚国,祖先是楚民族,而且其文学史是《楚辞》。
那么,《楚辞》受到重视则是理所当然的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前年田中首相访问中国,毛泽东主席将《楚辞》注本——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作为礼品赠送田中首相。
可以说以此为转机,一时引起了对《楚辞》的高度关心。
”1955年,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史学访问团访日,就中国的历史分期问题和日本历史学界进行交流,对于日本的汉学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此一度完全中断的中日学术界恢复了交往,并相互影响。
日本的战后汉学研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这一阶段的日本学者的楚辞研究特点有以下几项:第一,用和中国人相同的思考方法与感受方式来理解中国。
这一时期的日本汉学家大抵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对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和动向相当了解,与中国学者又多有联系,并相互之间时常探讨切磋,因此能够以中国人的思考与感受方法来理解《楚辞》。
楚辞研究新视角——解读日本学者黑须重彦的“翻译文学论”
楚辞研究新视角———解读日本学者黑须重彦的“翻译文学论”摘要:在《楚辞与日本书纪———从声音到文字》这部著作中,黑须重彦把楚辞作品成立的条件放置于宏观汉字文化圈背景中进行讨论,提出楚辞“楚语汉译”的观点,论证了楚辞文学作为翻译文学的可能性、并推论了楚辞作品群形成和古典化的过程。
黑须先生这一结论虽略显轻率,但他从楚辞成立、发展、演变这一变化视角分析楚辞文学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楚辞;黑须重彦;翻译文学论中图分类号:I207.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72(2018)02-0013-07【辞赋研究】DOI :10.14168/j.issn.1672-8572.2018.02.03郭素英(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一、黑须重彦与他的楚辞翻译文学论楚辞文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经典,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其朦胧的神秘色彩和不确定性,吸引了国内外的一大批学者潜心研究,试图追根寻源,探求真相。
日本学者黑须重彦就是其中之一。
黑须重彦,生于1924,卒于2014年。
1953年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毕业,曾与藤家礼之助一起创办同人杂志,之后在日本千叶县千叶高中担任国语教师,并在此期间开展中国文学研究,后来被聘为大东文化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中国先秦文学研究。
翻译了一些先秦文学作品,如《中国诗集屈原诗集》《论语故事》《中国古典系列20楚辞》《中国古典系列14史记》等。
同时撰写了《中国诗三千年》《汉字文化圈的诸问题———声音和文字》《楚辞与日本书纪———从声音到文字》等中国文学方面的研究论著。
其中《楚辞与日本书纪———从声音到文字》(武藏野书院,1999),是黑须先生有关楚辞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
该书篇幅不长,仅有两章,在第一章中,作者提出《日本书纪》为翻译文学的论断。
认为该作品的成立过程,经历了口头传承、汉字表记、译成汉语保存、汉文化的吸收和内化四个阶段。
日本楚辞文献版本的调查与研究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Literature
Editions of Chuci in Japan
作者: 李佳玉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山西省太原市030006
出版物刊名: 职大学报
页码: 22-27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日本楚辞;文献版本;目录;调研
摘要:域外楚辞文献是近年来楚辞学研究的重要资源,日本楚辞文献在东亚文化圈的地位尤其值得重视。
以往国内对于日本楚辞文献的研究,数量较少,研究方法集中在对近现代日本汉学界楚辞研究状况的概述上,缺乏对于日本楚辞文献版本的细致把握。
为制作日本楚辞文献版本的目录,笔者拟从日本图书馆馆藏入手,采用多样化的调查与研究方法,发现并试图解决日本楚辞文献版本的收录问题,从而形成对日本楚辞文献的系统介绍。
楚辞要籍述评
楚辞要籍述评一、楚辞章句二、楚辞补注三、楚辞集注、楚辞辩证、楚辞后语四、楚辞通释五、屈原赋注、屈赋通释、屈赋音义六、山带阁注楚辞、楚辞余论、楚辞说韵七、屈骚指掌八、屈赋微九、楚辞校补、离骚解诂、天问释天十、楚辞概论、楚辞论文集、楚辞注疏长编十一、屈原赋校注、楚辞书目五种、楚辞通故、楚辞学论文集十二、屈赋通笺、笺屈余义十三、楚辞解故十四、泽螺居楚辞新证十五、屈赋新探十六、屈赋新编自西汉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传》,东汉王逸为《楚辞章句》,历代笺释、评论楚辞之作,林林总总。
“五四”以后,楚辞研究蔚为大国,著述亦殊夥颐。
本文即从自来楚辞专著中,撷取十六家三十种,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例,述其概略,评其得失。
若夫即全部楚辞著述,一一为之提要钩玄、校论短长,笔者初亦有此计划,惟兹事体大,请俟诸方来云。
一、楚辞章句《楚辞章句》十七卷,东汉王逸(约公元89年——158年在世)著,为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1。
作者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县)人。
汉安帝元初中(117年左右),举上计吏,为校书郎。
顺帝时,官至侍中。
事迹具《后汉书》卷八零《文苑传》。
《楚辞章句》以世传刘向所编十六卷本《楚辞》为底本,复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序)为十七卷,而各为之注。
其《九思》之叙文和注解,《隋书•经籍志》谓为王逸所1淮南王安、司马迁、刘向、扬雄、班固、贾逵均曾为屈赋作解,皆在王逸之前。
但均失传。
自为2(第一种看法);洪兴祖《楚辞补注》又谓“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毛王延寿之徒为之耳(第二种看法);陈振孙谓为“后人所益”3(第三种说法);姚振宗谓“其十七卷者,盖私家别行本也”4(第四种说法);近人汤炳正则又谓“虽是否延寿所作并无确证,但十七卷既为其私家别行本,则其子孙后代叙而注之,传布于世,那是很可能的”5(第五种看法)。
以上五说,迄无定论。
本书于每篇下均有叙文6,指明作者、写作时地、命题意义及主要内容,对于理解原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注解的体例,约有三端:一是先释词,后解句7,如《离骚》“谣诼谓余以善淫”句,注云:“谣,谓毁也。
【拾遗】楚辞研究综述(二)
【拾遗】楚辞研究综述(二)按:导师木斋先生对我影响很大,毕业后没能走上学术之路,既觉得遗憾,也觉得愧对恩师。
或许,学术只适合当年的赤子和如今殷实的二代。
二“五四”被普遍认为是楚辞现代研究的开始,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之下,学者们纷纷采用新的方法,拓展思路,力求用新的角度阐释这门古老的学问,加之不断有新出土的文献,时至今日,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论著已是数以百计,论文更是数以千计。
也产生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知名学者和楚辞研究的专家。
近百年来楚辞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楚辞的文献整理。
可以说,楚辞的研究从古至今相对都是开放的。
尽管它与《诗经》并称,却并未列入五经,这一点其实是很重要的。
《诗经》称经,后人在辑补刻印之时便不敢随意改动,成为了不刊之作,所以后世《诗经》之文献学著作便甚少,多为阐发;楚辞却不然,东汉时期王逸的写本已是无迹可寻(今存最早善本是明正德十三年吴郡黄省曾校、高第刊本),就连在刊刻极为发达的宋代,洪兴祖的注本也已两处茫茫皆不见,今存最早的刻本已是明嘉靖间佚名所刻仿宋本,所以楚辞至今还有文献工作需要完成。
《天问》便是典型的代表。
《天问》中很多字句有明显的不顺畅,有学者认为是错简所致。
其文因年代久远已难以考辨。
但是如果早受重视,古人多有整理、校勘,也未必至此。
《诗经》遭秦火尚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不得不说与他们本身所受重视有着极大的关系。
近代研究楚辞,文献整理仍然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在这方面也是成绩斐然。
如游国恩先生的《楚辞注疏长编》、《离骚纂义》、《天问纂义》,“《楚辞注疏长编》乃游先生生前花很大精力编纂的资料长编,它们甚有助于研究者参考利用,可省却不少翻检之劳,尤其该长编每一句原诗的注疏末,均附有编纂者自撰的[按语],这些[按语]力求辨别真伪,剖析疑义,梳理线索,而后作出判断,所说虽属一家之言,然因系综合了历代诸家之说基础上而发,故极具参考价值,是编纂者功力之再现。
”与游国恩先生同时且同样成就卓越的是姜亮夫先生。
西村时彦与《楚辞》二说
西村时彦与《楚辞》二说西村时彦(1865—1924)是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著名汉学家、楚辞学家。
他字子俊,号天囚,晚号硕园,大隅种子岛人,大正九年(1921)获文学博士,次年任宫内省行走,掌内外制诰。
他对楚辞情有独钟,曾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十五年(1899)、三十二年(1906)三度访问中国,和当时的著名文士如张之洞、刘坤一、辜鸿铭、俞樾、陈三立等均有交往,并搜集大量汉籍,其中包括楚辞类文献百余种,不仅在日本绝无仅有,即使在中国也罕见其匹。
他将书室命名为“百骚书屋”,俞樾为之题额“读骚庐”。
西村时彦堪称日本早期楚辞研究的翘楚,一生著有楚辞专著四种,即《楚辞王注考异》《楚辞集释》和《楚辞纂说》《屈原赋说》。
卷二内容相对而言更为驳杂,又可分为两部分。
一为自汉代贾谊至清代文人“吊屈之作”,以骚体为主,共计二十一条,始贾谊《吊屈原赋》,继董仲舒《士不遇赋》、扬雄《反离骚》,历代而下,至清周燮祥《祭三闾大夫文》、周耀祥《吊屈灵均文》。
二是历代涉及楚辞的文献资料,如两汉书中凡涉及楚辞者,均搜罗殆尽,含《艺文志》“赋类”、《礼乐志》、《地理志》、《淮南王安传》、《朱买臣传》、《扬雄传》等;接下来辑录的是班固《离骚序》与《离骚赞序》、张衡《四愁诗序》、曹丕《典论》、陆云《与兄平原书》、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文心雕龙》相关章节、《昭明文选序》、简文帝《与湘东王书》、裴子野《雕虫论》、颜之推《颜氏家训》之《文章篇》与《音辞篇》、沈约《谢灵运传论》、魏收《文苑传序》、姚察《文学传后论》等,然后自隋唐以下至清张九键《楚风辨》、王泉之《楚国无诗辨》等。
这些大概为论述、评价屈原或楚辞创作的资料。
卷三为历代笔记丛谈中涉及楚辞的论述,始于朱熹《朱子语类》、沈括《梦溪笔谈》,历元明,乃至清代诸大家名作如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读书杂志》、孙诒让《札迻》等二十余家,取各家之长,或校勘文字,或训释词义,可谓集众家之精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辞 》 做 全 方 位 的 研 究 , 其 涉 及 面 是 很 广 的 : 屈 原 非 圣 人 、《 骚 》 非 经 、二 十 五 篇 与 《 辞 》、 离 楚 屈 原 的性 行 、屈 原 的 著 作 、 屈 原 著 作 与 《 经 》 诗 的 比 较 、屈 原 的 著 作 与 汉 魏 及 六 朝 的 关 系 、 《 离
能 够 从 《 辞 》 的 特 殊 性 和 屈 原 的 个 人 经 历 等 楚
方 面 研 究 《 辞 》。儿 岛 献 吉 郎 对 于 屈 原 和 《 楚 楚
为 唐 代 文 学 ;第 六 部 分 为 宋 代 文 学 ;第 七 部 分 为 金 元 文 学 ;第 八 部 分 为 明代 文 学 ;第 九 部 分 为 清
下 几 位 :古 城 贞 吉 的 《 那 文 学 史 》,儿 岛 献 吉 支 郎 的 《 那 大 文 学 史— — 古 代 篇 》 以 及 《 那 支 支 文 学 史 纲 》, 狩 野 直 喜 的 《支 那 文 学 史 》。最 值
得 我 们 注 意 的 《 辞 》 研 究 者 ,是 西 村 时 彦 。 楚
姓才论
2 1 第 4期 0 0年 ( 总第 2 2期 ) 2
No 4,2 1 . 00
THE N0RTHERN 0RUM F
To a . 22 tlNo 2
日本 近代 《 辞 》 研 究述评 楚
王 海 远
( 复旦 大学 中文 系 ,上 海 2 0 3 ) 043
【 摘 要 ] 日本 学者 由于处 于异域 ,资料得 到不 易,但 也养成 了注意 并喜爱搜 集资料 的 习・ 隈,这 一点
[ 键 词 ] 楚 辞 ;研 究 ; 日本 近代 关
[ 中图分类号 ]I0 2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34 2 1 )o 05 0 00— 5 1(0 0 4— 0 2— 4
2 0世 纪 初 期 , 日本 学 者 的 《 辞 》 研 究 成 楚
绩 可 褒 奖 者 并 不 多 ,这 一 阶 段 的 研 究 主 要 以文 学 史 的 形 式 体 现 出 来 ,代 表 人 物 及 其 著 作 主 要 有 以
古 城 贞 吉 的 《 那 文 学 史 》 ( 8 7年 , 日本 支 19
经 济 出 版 社 ) 共 分 为 九 个 部 分 , 另 外 还 有 一 篇 绪 论 。 其 第 一 部 分 论 述 中 国 文 学 的起 源 ;第 二 部 分 为 诸 子 文 学 ;第 三 部 分 为 汉 代 文 学 ,介 绍 贾 谊 、晁 错 、刘 安 、扬 雄 、司 马 迁 、班 固 等 作 家 的 著 述 、文 章 等 ;第 四 部 分 为 六 朝 文 学 ;第 五 部 分
骚 》 的 成 文 时 代 、 《 歌 》 与 《九 章 》、 《天 问 》 九 及 其 他 诗 篇 、宋 玉 景 差 唐 勒 的 唱 和 等 等 。 可 惜 的 是 ,儿 岛 献 吉 郎 的 研 究 面 虽 然 很 广 ,深 度 却 不
够 ,往 往 是 从 文 学 史 发 展 的 角 度 涉 及 一 下 ,没 有
授 历 代 文 章 源 流 ,才 撰 写 《中 国 文 学 史 》 的 。 作 为 一 部 文 学 史 著 作 ,古 城 贞 吉 的 《 那 支 文 学 史 》,早 于 林 传 甲 的 《中 国 文 学 史 》 好 多 年 ,但 他 对 《 辞 》 和 屈 原 的 论 述 仅 仅 是 点 到 楚 为 止 ,并 没 有 什 么 见 解 。 这 一 时 期 日本 学 者 中 对 《 辞 》 研 究 最 为 有 楚 力 者 当数 西 村 时 彦 。 西 村 时 彦 《 辞 》 研 究 之 专 楚 精 ,我 们 可 以 从 两 个 方 面 来 考 察 :一 是 他 对 于 中
在西村 时彦的 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近代 日本学者科 学化 、学科 化的意识较 强, 自觉学 习西方人 类 学的方 法,重视 到 中国搞 实地调查 ,这使得他们 掌握 的资料 ,时常比中国学者还 多。同时 ,日本的 《 楚辞》 研 究
在这一阶段 已经摆脱 了单纯 向中国学 习的情 况, 已经开始 了独 立的研 究,并逐 步形成 了 自己的研 究特 色; 日本的楚辞研 究在科学化、学科 化方面 ,有 了明显的进 步。
点 ,但 是 ,作 为 一 本 日本 早 期 的 中 国 文 学 史 著 作 ,其影 响还是 巨大 的 。
中 国 文 学 史 开 创 者 的 林 传 甲 , 是 光 绪 三 十 年 ( 9 4年 ),经 严 复 推 荐 ,被 管 学 大 臣 张 百 熙 聘 10
为 京 师 大 学 ,讲 北
国 和 日本 以及 朝 鲜 历 年 来 的 各 种 《 辞 》 文 本 的 楚 收 集 情 况 ,二 是 他 本 人 的 《 辞 》 研 究 著 作 。 楚 西 村 时 彦 (1 6 - 1 2 8 5 9 4年 ) 字 子 骏 , 号 天 囚 、硕 园 ,萨 摩 藩 出 身 ,1 岁 即 为 藩 主 讲 解 经 4
代文学 。
辞 》 的 存 在 没 有 任 何 怀 疑 , 这 与 后 来 在 日本 产
生 很 大 影 响 的屈 原 否 定 论 是 格 格 不 入 的 。 虽 然 总 体 上 说 儿 岛 献 吉 郎 的 文 学 史 并 没 有 什 么 特 别 的优
相 比之 下 ,与 东 吴 大 学 的 黄 人 ,一 并 被 视 为
《 那 文 学 史 》 大 致 相 当 , 但 是 , 其 涉 及 屈 原 和 支
《 辞》 的 内容 要 比古城 贞吉 的 《 那 文 学 史 》 楚 支
多 许 多 。 在 《支 那 大 文 学 史 — — 古 代 篇 》 中 的
第 2 2章 “ 国 文 学 上 ” 和 第 2 泽 3章 “ 国 文 学 泽 下 ” 这 二 章 中 , 儿 岛 献 吉 郎 试 图 对 屈 原 和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