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

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

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揭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以下是十大成果的简要介绍。

1. 陕西兵马俑:1974年,在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陵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坑。

这些兵马俑是秦始皇帝陵墓的护卫军,规模宏大、造型逼真,成为世界闻名的考古发现。

2. 河南殷墟: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市发现了商代遗址,即殷墟。

这个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里程碑。

3.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如河南洛阳的李家洼遗址、湖南岳阳的鸭子口遗址等。

这些遗址为研究中国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4. 云南元谋人:1965年,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被称为“元谋人”。

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对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5. 甘肃敦煌文化遗址: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甘肃敦煌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址,如莫高窟、鸣沙山等。

这些遗址保存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和壁画艺术,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艺术史具有重要价值。

6. 山西平遥古城:1986年,山西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古城建于明代,保存了丰富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材料。

7. 四川三星堆遗址:1986年,在四川广汉市发现了三星堆遗址。

这个遗址是距今约4000年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象牙器和玉器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星堆青铜面具,成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

8. 湖南岳麓山遗址:1992年,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下发现了距今约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这个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玉器等,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 北京周口店遗址:1927年,考古学家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发现了距今约70万年的古人类遗址。

《高勒毛都2号墓地_2017~2019中蒙联合考古报告》简介

《高勒毛都2号墓地_2017~2019中蒙联合考古报告》简介

《高勒毛都2号墓地_2017~2019中蒙联合考古报告》简介近年来,中蒙两国联合考古团队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发掘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个位于草原上的墓地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经过三年的精细勘探和系统研究,考古学家们终于完成了《高勒毛都2号墓地:2017~2019中蒙联合考古报告》。

高勒毛都2号墓地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境内,距离乌拉盖火山遗址仅几公里,是一处重要的遗址。

该墓地的发掘工作始于2017年,历时三年才圆满结束。

整个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使用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以保证对遗址的准确和全面的研究。

经过对墓地的细致勘探,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古代墓地。

这座墓地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分别是墓区、陪葬品区、动物祭祀区和生活区。

墓区是墓地的核心部分,发掘出了多座墓葬。

这些墓葬包括了不同的类型,有石室墓、竹梢墓和土壕墓等。

墓葬内部的陪葬品数量非常丰富,包括金银器、器皿、骨器和石器等,为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陪葬品区则是墓地中的第二个重要区域,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

这些陪葬品主要包括了器物、铭文、玉器、陶器等。

其中,一些陪葬品上刻有文字,为研究古代文字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玉器则是墓地中的亮点之一,表明当时社会的精湛工艺和高度的文化水平。

陶器则展示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情况。

动物祭祀区和生活区是墓地中的另外两个重要区域。

动物祭祀区发掘出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其中包括了牛、羊、马和狗等。

这些动物骨骼展示了古代人类的牧业经济和宗教信仰。

生活区则发现了大量的生活遗存,包括了居住遗址、灶址和作坊等。

这些遗存为研究古代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对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个墓地应该是古代游牧民族的聚居地。

墓地中丰富的文化遗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墓地的规模之大和陪葬品的丰富程度,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庶。

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与保护探索文物保护的有效策略

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与保护探索文物保护的有效策略

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与保护探索文物保护的有效策略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国境内最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演变的重要窗口。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考古工作在红山文化遗址进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源。

然而,红山文化遗址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管理问题,因此,探索文物保护的有效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一、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和价值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附近,是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史前遗址。

该遗址主要分布在包头地区,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部分。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和文物,如陶器、石器、骨器等。

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红山文化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史前时期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它证明了中国古代已经拥有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农业生产的地区之一。

其次,通过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史前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红山文化遗址的保护挑战然而,红山文化遗址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管理问题。

首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红山文化遗址所在的土地面临着被开发利用的威胁。

许多附近的村庄和城镇的扩建对遗址的保护产生了直接影响。

其次,由于未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红山文化遗址遭到了盗掘和破坏。

一些文物被盗走,古建筑被严重损坏,文化遗址变得面目全非。

红山文化遗址的保护还面临着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不足。

在保护工作中需要运用一系列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但目前来说,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手段的引进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人力资源的不足也限制了保护工作的开展,保护现场的人手不足,导致工作进展缓慢。

三、文物保护的有效策略为了解决红山文化遗址的保护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遗址的保护范围,严格禁止开发和建设。

其次,应加大对红山文化遗址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文保工作的社会责任感。

阴山脚下的远古遗迹

阴山脚下的远古遗迹

阴山脚下的远古遗迹作者:胡延春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年第05期从史前时代的旧石器原始人类和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到公元前841年有文字记载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阴山南北地区人类的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曾在鄂尔多斯发现了“河套人”古文化遗存,在呼和浩特发现了“大窑文化”遗存。

而在两者之间及其周边地区,同样也有许多考古发现。

巴彦淖尔阴山地区。

与“河套人”发现地和“大窑文化”之间,相距都不远,又恰好处于九十度的转折点上,加之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古人类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位于巴彦淖尔市东部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

它的北面是阴山主脉色尔滕山。

南面是阴山支脉乌拉山,东接大余太盆地,西壤百里河套。

在乌梁素海东侧,大佘太盆地的西南隅和乌拉山北麓“明安川”西端的丘岗台地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多处史前人类活动的遗迹。

西羊场遗址这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位于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西羊场村东北部的横岗东端。

因与西羊场自然村相近而得名。

1987年春,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对乌梁素海周边地区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层层叠叠的古老地层,高高耸立的风蚀台柱。

深深凹陷的风蚀坑。

似乎都在暗示这里隐藏着久远的历史秘密。

普查人员在大约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凡是未被流沙掩埋的地层表面,到处可见散落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碎片。

其中有石斧、石刀、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石环、石镞和石制的刮削器等;而从陶器残片中可以分辨出鬲、罐、盆的器形。

东公忽洞遗址此遗址位于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东公忽洞村东南1.5公里处。

处在乌拉山北麓、河套平原东“明安川”西南部、乌梁素海东南岸。

遗址分南北两区。

南区地势较高,呈东西向垣岗,岗圾表面风蚀处暴露出夹含木炭烧灰的文化层,地表散有磨制石器、细石器和多种陶器碎片。

石器工具中有石钵、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石叶、石核、削刮器等,陶器有小口平底瓶、钵、盆、罐等,均为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物。

内蒙古文物考古论文索引

内蒙古文物考古论文索引

《内蒙古文物考古》论文索引创刊号(1981年)发刊词.......................本刊编辑部(1)现阶段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问题...................苏秉琦(2)内蒙古东部地区青铜时代两种文化..............刘观民徐光冀(5)西沟畔汉代匈奴墓地调查记...........伊克昭盟文物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15)伊克昭盟补洞沟匈奴墓清理简报..............伊盟文物工作站(27)试论汉代匈奴文化的特征..................郭素新(34)潮格旗炭窑口岩画.....................盖山林(38)包头郊区召湾汉墓清理简报...............包头市文物管理所(46)试论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艺术.............张郁郑隆金高官其格(52)巴图湾水库区的古墓....................陆思贤(60)唐王逆修墓志铭考释....................张郁(67)昭盟地区的辽代墓葬....................项春松(73)辽代春州考.....................张柏忠孙进己(80)辽李知顺墓志铭跋.....................李逸友(82)额济纳旗沙漠中古庙清理记................内蒙古文物工作队(85)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记额济纳旗西夏彩塑.............盖山林(90)准格尔旗大沙塔壁画及附近的古城................郑隆(93)四子王旗红格尔地区金代墓葬和遗址..............田广金(100)包头燕家梁出土元代瓷器调查记................刘幻真(113)汉雁门司马封泥考略....................吴荣曾(116)巴林左旗出土的几方官印...................王晴(117)乣军起义军万户之印....................邵国田(119)内蒙古阴山地带的石器制造场.................汪宇平(121)准格尔旗窑子梁仰韶文化遗址.................斯琴(128)内蒙古中南部石佛塔等遗址调查................崔璇(131)重要文物藏品辽代白瓷佛像......................邵清隆(141)重点文物古迹土默川上的第一座明代城寺——美岱召...............李逸友(143)简讯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会成立(本刊记者)。

西岔文化初论

西岔文化初论

西岔文化初论一、绪言西岔文化因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岔遗址[1]的发掘而命名。

自1997年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就组队对该遗址进行科学发掘,截止2002年,已历经四次发掘,获得仰韶、龙山、朱开沟[2]、商周时期四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其中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包含了一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器物群,区别已知周邻考古学文化,因此被命名为西岔文化。

本文拟从文化特征入手,对西岔文化的分期、年代、文化关系、渊源及相关诸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不当之处,望请老师指正。

二、文化特征的归纳根据目前的发现,西岔文化遗址仅存在于内蒙古南流黄河东岸的清水河县境,继西岔遗址之后,又调查发现四座塔、扑油塔[3]等遗址,碓臼沟遗址[4]因与西岔遗址相邻,二者之间文化遗迹绵绵不绝,故合并一处,统称为西岔遗址。

经数年对西岔遗址的连续发掘,已基本搞清了西岔文化的内涵,其文化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房屋均属半地穴式。

平面呈长方形,绝大多数四周筑有夯土墙,居住面为垫土面,灶位于房内正中,或有附灶位于房内一角,多用石板围砌或铺就。

个别房内有柱洞,门道多向东或东南。

2、墓葬未发现集中的基地,仅在遗址中有零星发现。

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单人侧身直肢葬,头向北或东南。

随葬品简单,主要为料石、玛瑙、绿松石做成的项链及弹簧式耳环,另外还有管銎铜斧、骨锤、玉环、石璧、穿孔石铲、贝等。

基本不见随葬陶器。

3、灰坑以坑口呈椭圆形、圆形的直壁平底坑为大宗,坑口呈圆形或方形的袋状坑较少。

个别灰坑掏有壁龛或有用石片做成可踩踏的阶梯,有的坑壁用石块围砌或一侧筑有夯土墙及石墙。

4、生产工具及武器农业工具最为常见,有长方形石刀、石斧、石铲、骨铲等。

手工业工具有石凿、石研磨器、砺石、铜刀、铜锥、圆台状陶纺轮等,种类繁多,另外还发现了较多的陶范。

渔猎工具有陶片制成的网坠、骨镞、铜镞等。

武器皆青铜制品,种类有管銎斧及短剑。

5、生活用陶器夹砂灰褐陶和泥质褐陶在陶系中占突出位置,绳纹是主体纹饰,水波状划纹较具特色,附加泥条、乳丁、圆圈纹及镂孔少见。

夏商周断代工程被叫停

夏商周断代工程被叫停

夏商周断代工程被叫停最近,中国历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让人意料之外的是,该项目却被叫停了。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内学者长期以来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进行准确的时间定位和历史地位的确认。

通过对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研究人员致力于梳理出这三个朝代的关系,并对其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的具体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叫停,是不少人感到意外的。

对于很多研究人员来说,这是他们多年来的心血结晶,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大突破。

然而,也有不同声音认为,终止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首先,终止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能是为了更加准确地研究中国古代历史。

在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问题和争议。

一些学者对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确立存在不同的看法,这导致了一系列的争议和分歧。

叫停夏商周断代工程,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充分的基础和参考。

其次,终止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能是出于对历史学的谦逊和坦诚。

历史学是一门既科学又人文的学科,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定论。

对于历史的认知和解读,需要历史学者以及整个学术界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通过终止夏商周断代工程,可以为历史学者过去的研究和现有的理论提供一个反思和回顾的机会,从而推动学术界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终止夏商周断代工程还可能是为了保护和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的尊严和完整性。

中国历史悠久而瑰丽,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传统智慧。

夏商周断代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段历史,但也可能会对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误解。

终止该项目可以确保对历史的研究更加谨慎和严肃,避免过度解读和扭曲历史真相的发生。

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夏商周断代工程被叫停的观点,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历史研究需要学术的严谨,也需要学者之间的合作和讨论。

只有通过不断的对话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为人类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2023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试题及答案(第1001-1100题)

2023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试题及答案(第1001-1100题)

2023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试题及答案(第IoO1-11oO题)2023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题库及答案(第IoO1TIOO题)IOOK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洞穴是哪一个,OA.莲花洞B.古阳洞C.万佛洞正确答案:B1002、唐代开创"以山为陵'帝陵格局的陵寝是()oA.献陵B.昭陵C.乾陵正确答案:B1003、2009年10月,2010年1月,两岸故宫博物院首都合办展览, 展览名为,()A.”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B.”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C.”故宫文物南迁之路’正确答案:B1004、北京故宫的通称的“后三宫'不包括以下OoA.乾清宫B.慈宁宫C.交泰殿正确答案:B1005、三星堆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年代前后延续了多久,OA.约两千年B.约一千五百年C.约一千年正确答案:A100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于哪一年正式通过,()A.2001年B.2003年C.2005年正确答案:A1007、2009年6月,”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论坛在哪里举行,()A.成都金沙遗址B.安阳殷墟遗址C.杭州良渚遗址正确答案:C1008、中国学术界强调博物馆的作用不包括OoA.收藏B.探索C.研究正确答案:B1009、()是发现汉代画像石最多的地区QA.四川省B.陕西省C.山东省正确答案:C1010.犁镜对于耕作技术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出现于何时,OA.战国晚期期B.汉代C•宋朝正确答案:BIO1K中欧、北欧和东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位于哪个城市,()A.布鲁塞尔B.布拉格C.维也纳正确答案:B1012、截止2010年8月,中国已有O处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处,世界自然遗产O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处,文化景观()处。

A.42,28,7,5,2B.43,27,6,5,3C.42,27,7,6,4D.44,28,7,3,2正确答案:A1013、史前城址的筑造方法,不同文化也不尽相同,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内蒙古中南部分别采用怎样的方法OOA.夯筑石砌堆筑B.堆筑夯筑石砌C.石砌堆筑夯筑D.夯筑堆筑石砌正确答案:D1014、书本式藏品目录的结构不包括()oA.前言B.后记C.正文正确答案:C1015、国宝《洛神赋图》(宋摹本)现藏于OoA.哈佛大学赛克勒艺术博物馆B・弗利尔与赛克勒美术馆C.大英博物馆1016、中日交流史上的著名高僧鉴真受戒之所位于唐长安城的OoA.兴善寺B.荐福寺C.实际寺正确答案:C1017、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的缩写是OoA.IUCNB.ICOMOSC.ICCROM正确答案:C1018、悉尼歌剧院于下面哪一年正式落成()A.1972年B.1973年C.1974年D.1975年正确答案:B1019、下列哪处大遗址尚未成为"世界文化遗产',OA.殷墟遗址B.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C.元上都遗址1020、华城是()的世界文化遗产。

201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

201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

发抛 ,推进 ‘河套地区聚落与}{ 会研 允’
跨 I
域的综合性 考古研 究项 目” I~ 裴f}, 艾物 {;rf-‘研究所
“f
项 规划 》,其 巾 “主要f|务 · Fl:展 号 『l1
1 作” 部分 【I 』]确要求 “持续开展 系统性 的人遗址 考古
州台 、勘探 、测绘 、研究 T作 ,强化 课题患 以 、科技
意识 、保护 意识 、腱 ,J 意识 ,全 而掌据 列入项 ¨库的
大遗川:的内涵 、范 、布 局 ;有重点地 丌展系统 弩 ffl
2.河套地 区史前 聚落与社会研究
一 1.
草 原 丈物 20|8年 第 1期
图 一 化 德 县 四 麻沟 遗 址 航 片
图二 化 德县 四麻 沟遗 址 F7
图三 清水河县岔河 口遗址仰韶文化 GS全景 (西 一东 )
2016年 1 1月,旧 家 文 物 局 印 发 《大 遗 址 保 护
专项考古项 目及 自主课题
1.阴山北麓乌兰察 布地 区新石 器时代 早期 文化探 索 与研究
该 课 题为 内蒙古 文物 考古 研究 所 、故 宫博 物 院 考 古研 究所 等组 织 开展 的一项 主动 性 区域 文 化探 索 和研 究课题 。该课题 自2010年在化 德县发 现裕 民遗 址 以来 ,历 经 5年 的考古 发 掘和研 究 工作 逐渐 酝 酿 并 开展 。裕 民遗址 经测年距 今约 8400年 ,属 中国北 方 草原地带 一处新发 现 的新石 器时代早期 文化遗址 。 该课 题 的设 立 旨在探 索 中国北方 草 原地带 新石 器 时 代早 期 文化 的面 貌及 内涵 、狩猎 文化 与农耕 文 化发
2017年 ,在迎 接 自治区七十 年大 庆 的紧张筹 备 及喜悦气氛 中,内蒙古 自治区文物考古研 究所的 田野 考古与研究工作按照计划得 以顺利完成 ,同时在加强 课题 意识 的方 面 ,深入地开展 了区域性的调查工作 , 取得 了意 外 的收获 。 中蒙 联合 考古 发 掘 的和 El门塔 拉匈奴城址荣获 国外考古新发现 。

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目录内容提要 (1)绪言 (1)一、研究现状 (1)二、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分组 (3)三、朱开沟遗址甲组遗存分析 (12)四、朱开沟遗址乙组遗存分析 (30)五、结语 (48)注释 (50)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3)附图一、二 (1)附图三、四 (2)附图五、六 (3)附图七、八 (4)附图九 (5)附图十 (6)附图十一 (7)附图十二 (8)附图十三、十四 (9)附图十五 (10)附图十六、十七 (11)附图十八 (12)附图十九、二十 (13)附图二十一 (14)附图二十二 (15)附图二十三 (16)附图二十四 (17)附图二十五 (18)内容提要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正北10公里的朱开沟沟掌,地处鄂尔多斯高原的东部。

自发现和发掘以后,朱开沟遗址就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相继有很多人对其进行过讨论。

但是由于大批资料未能尽快发表,所以对该遗址出土遗存的研究一直未能达成共识。

随着《朱开沟》报告的出版和近年来此遗址周邻地区考古工作的广泛开展,资料不断丰富,对该遗址出遗存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已成为可能。

鉴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资料对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进行重新梳理和分析,把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分成两类不同性质的考古学文化,并结合周邻地区其它遗址出土的同类遗存的情况,分别探讨这两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分期、渊源、与其它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及其有关问题。

绪言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正北10公里的朱开沟沟掌,地处鄂尔多斯高原的东部。

这里沟壑纵横,在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都有遗存分布。

这其中包括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地点,但自1974年夏发现以来习惯上都已称统之为朱开沟遗址。

自1974年至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五次试掘和发掘,揭露面积约4000平方米。

1984年,在苏秉琦先生的倡议下,召开了“内蒙古西部区原始文化座谈会”,与会的众学者肯定了朱开沟遗址的重要性,并对该遗址出土遗存的内涵与性质提出了不同意见。

陕北、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洞室墓研究

陕北、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洞室墓研究

陕北、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洞室墓研究作者:韩虎强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5期摘要:文章通过对陕北、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洞室墓的类型学划分,综合考虑墓葬形制、随葬品、人骨葬式和头向等特征,梳理出这一地区东周时期洞室墓的发展进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变迁。

关键词:陕北;内蒙古中南部;东周时期;洞室墓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5.036本文所指的陕北、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地处阴山和北山之间,行政上为今陕西榆林、延安,内蒙古包头和乌兰察布、呼和浩特部分地区。

此地区作为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过渡地带,多种文化辐辏交汇,在考古学文化上被视为北方长城地带的一个独立文化亚区①。

在商周时期之前,该地区盛行竖穴土坑墓,直至春秋战国时代,洞室墓才开始逐渐兴起。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和分析陕北、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的洞室墓,以动态视角探究该地区洞室墓的发展历程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变迁。

1 墓葬形制截至2023年,陕北、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掘并已公布资料的东周时期洞室墓共计421座,包括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12座、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31座、清水河县阳畔墓地5座、清水河县西咀墓地3座、包头西园墓地5座、米脂县卧虎湾墓地8座、黄陵县史家河墓地11座、宜川县虫坪塬墓地9座、洛川县月家庄墓地337座。

洞室墓即由地面向下挖掘一长方形(或梯形)竖穴墓道,在墓道底部或近底部一侧,横掏一土洞作为墓室,作为埋葬尸体和放置随葬品的处所。

根据墓室位置的不同一般分为直线式洞室墓和平行线洞室墓。

根据已公布的资料,陕北、内蒙古中南部地區东周时期洞室墓可分为两型(图1)。

A型:直线式洞室墓。

洞室开凿在竖穴墓道底端短边壁上,墓室是墓道中轴线的延长。

葬式以仰身直肢单人葬为主,极少数为侧身屈肢或侧身直肢葬。

根据墓道底部有无二层台分为两个亚型。

Aa型:墓道底部有二层台,如内蒙古清水河县阳畔墓地M1。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考古发现研究综述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考古发现研究综述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古城面积约4平方公里。

对于遗迹的性质,同治十年(1871)成书的《和林格尔厅志略》说:“上土城在厅北十八里,基址尚存,周围约二十里许,相传元顺帝后俺答汗所居。

”1〇据胡钟达、薄音湖等学者研究,2〇俺答汗修建的归化城在今天呼和浩特市区一带,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并非俺答汗居住地。

1934年和林格尔县人刘汉鼎编纂的《和林格尔县志草》载:成乐县城,秦置在今县北土城子。

定襄郡城,在县北二十里土城子,城周十六里,其门四,内城二百五十步见方,东南隅有营垒遗迹,即成乐城也。

3〇1937年成书的《绥远通志稿》载:案上土城所在地,以水道方望及其建筑之宏阔暨遗迹残毁最甚各点推之,颇似汉定襄郡所治之成乐城,亦即后汉北魏所谓盛乐,而拓跋氏踵事增筑以为北都者也。

4〇《绥远通志稿》认为上土城村古城为汉代定襄郡郡治成乐县,北魏早期都城盛乐,其主要依据的是《水经注》的记载: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城北。

《郡国志》曰:成乐故属定襄也。

《魏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

5〇云中城是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城东80里的成乐城即今土城子古城,《绥远通志稿》的观点后来被驹井和爱接受,6〇1961年李逸友《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墓发掘简介》、7〇1964年陈国灿《大黑河诸水沿革考辨》8〇都沿用了这种观点。

现代考古学意义上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是从1943年开始的,从时间跨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1943年在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协助下,东亚考古学会委派驹井和爱等人对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并进行了试掘,发掘时间是1943年10月22—31日。

驹井和爱采用了探沟发掘法,在古城内打了12个探沟,每个探沟宽2米,长30米,每日用工50人。

驹井和爱在古城中南部表土下数寸发现了宋代瓦当和瓷器残片,在古城东南部距离地表两三尺的地方发现有汉代砖瓦、铜镞、铜钱等,铜钱包括五铢、半两、大泉五十等。

商朝的都城遗址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商朝的都城遗址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商朝的都城遗址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商朝的都城遗址——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兴起于公元前16世纪,结束于公元前11世纪,历时约500年。

商朝的都城遗址对于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情况,并探讨其对于我们了解商朝历史的价值。

一、发现与发掘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主要始于20世纪初,由于当时考古学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古代文明的研究。

根据出土文物及相关史书记载,商朝的都城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地区。

1.1 商代都城遗址的地理分布商代都城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省份,其中河南郑州的殷墟和陕西西安的中原文化遗址最为著名。

殷墟是商代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目前已经发掘最为深入的商代都城遗址。

1.2 商代都城遗址的发掘商代都城遗址的发掘工作主要由中国考古学家及学者们进行。

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考古学的各种技术手段,如发掘、文物鉴定、遗址勘测等,逐渐揭示了商代都城的面貌和特点。

二、商代都城遗址的特点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使我们对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1 都城规模宏大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商朝都城的规模之大。

尤以河南郑州的殷墟为例,其遗址面积达到12000多平方米,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一处考古遗址之一。

这表明商朝的都城规模宏大,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力也十分强大。

2.2 城市布局合理有序商代都城遗址的研究还揭示了商朝都城的布局特点。

一般来说,商代都城呈现出东西向布局,中轴线上分布了宫殿和祭祀场所,两侧则是官署、工匠作坊等。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商朝政治组织的特点,也反映了商朝社会的等级制度。

2.3 文化底蕴深厚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商朝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也为我们展示了商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商代都城的建筑风格、祭祀活动、陶器、青铜器等出土文物,都反映了商代人民的审美观念、信仰体系等诸多方面。

吕梁地区出土古代青铜器概论

吕梁地区出土古代青铜器概论

吕梁地区出土古代青铜器概论作者:刘吉祥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17期摘要:吕梁地区先秦时期青铜器发现数量多,二里头文化时期,朱开沟文化、东太堡文化交错分布,未发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

商代前期,近年来在离石后石村发现的M32发现一把青铜短剑,刷新了认识。

商代晚期,随着商王朝对西北方向的重视程度、商文化与土著集团势力此消彼长的演变,黄河东岸吕梁山中段发现许多特征明显的青铜器。

这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勾勒出晋陕高原南流黄河东岸的吕梁地区,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原地区交流、融合的进程。

关键词:吕梁地区;青铜器;文化交流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7.0040 引言吕梁地区位处晋陕大峡谷东岸、汾河以西的晋西高原,因吕梁山脉纵贯全境而得名。

地貌上属黄土高原东部,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一般海拔为1000~2000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到90%以上。

全境属黄河流域,在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四县市的吕梁山东麓部分区域是黄河一级支流汾河流域范围。

该地区属于《禹贡》九州的古“冀州”地域。

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夏代的吕梁地区是内蒙古中南部朱开沟文化和晋中盆地东太堡文化的交错分布区;商代二里岗时期,此区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不甚清晰,近年新发现的离石后石村商代墓葬可能是此阶段吕梁山地方土著的最高级别贵族墓葬,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风格①;商代殷墟时期,虽有不少安阳生产的青铜器面世,但文化属性上基本属于李家崖文化分布区;吕梁地区一直未发现周代前期的考古遗存。

总体而言,夏商至周代前期这个阶段,吕梁地区均属广义上的北方文化区,是中原王朝统治所未及的地方。

从春秋中期开始,随着晋国的扩张,吕梁才逐渐被纳入了晋文化范畴,完成了华夏化进程。

战国时吕梁大部为赵国领地。

数十年来,吕梁地区出土了不少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极大丰富了我们对吕梁地区多元一体古文明形成过程的认知。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选择题专练)(解析版)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选择题专练)(解析版)

主题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选择题专练50题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

这可用于说明()A.良渚文化的传承B.红山文化的传承C.龙山文化的传承D.巴蜀文化的传承【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

”并结合所学可知,鬻、觚等陶质酒器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体现出龙山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左右,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重庆市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昆明夷等文化的辐射,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2.下图为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展出的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

此后,龙的形象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

这件文物可以说明()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技艺精巧细致B.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崇拜出现C.龙的形象标志父系氏族社会确立D.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答案】D【详解】对多种动物形象神化的红山文化玉龙,“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说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D项正确;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排除A项;红山文化位于东北地区,并非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存,排除B项;龙的形象只是多种动物的神化,不足以作为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的标志,排除C项。

秦汉时期河套地区古代城市的历史观察

秦汉时期河套地区古代城市的历史观察

秦汉时期河套地区古代城市的历史观察王晓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城市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城市的建置,成熟与发展,代表着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水平本文所述的城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称之为"城",是一种以高墙围绕起来的具有防御功能的新型聚落形态通过对古代城址的考古学研究,可以窥见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古代城址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代史的研究关系极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址考古取得了很多成果,对古史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址的出现是从氏族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根据考古学的发现,从公元前�年的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湖北的石家河文化等,都发现了早期城址截至到目前,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城址,学界公认的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最早中国古代城市自产生以后,发展到近代,其规划布局多有不同并进而演变,徐苹芳先生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这与中国古代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世三个时期是相符合的概括地说,夏商西周时期的都城是以帝王的宫殿和祖先的宗庙为主体的城市,东周时期"两城制"的城市规划是商和西周向秦汉城市过渡的一种形式秦汉时期的都城以帝王宫室为主体,这一阶段出现了以衙署为中心的地方行政城市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完备的封闭式里坊制城市从唐代末期到北宋前期,封闭式里坊制逐渐为开放式街巷制所代替,这一时期还首次出现了经济类型的城市�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大变化,标志着中国社会历史已迈入另一个新阶段�一考古资料和文献研究都表明,中国文明的形成是自身发展的结果,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得以发展�大约在公元前����年前后,中国早期文明社会已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形成商,周是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繁荣时期�以宫庙为城市的主体,以玉和青铜器制作的礼器,是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标志�中国从氏族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时,并未削弱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反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政治相结合,构成了西周独特的宗法分封制,实行血缘政治统治�祖先崇拜不但是其牢固血缘关系的反映,而且自商周以后,便成为中国宗教的主要形态,一直影响到后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于是,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采用整齐划一的行政方式,统治全国各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与"车同轨,书同文"同等重要的政治举措,并成为后世郡县政区沿革起始的基点,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评价云�"秦虽闰位,然实后世郡国之祖"��秦始皇�探索与研究�草原文物�����年第�期�����草原文物�����年第�期的统一改血缘政治为地缘政治推行统一的郡县制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这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秦汉时期的都城如秦都咸阳城西汉长安城东汉洛阳城的形制均是以宫城为主的城市规划为了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统治的需要这一时期州郡县地方城市逐步兴起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转变过渡时期秦汉时期的城址规划和分布反映着中国古代社会从血缘政治转变为地缘政治的社会结构之完成�它与秦汉郡县制的地方行政系统相结合在东周以来地方城址兴起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城市网络结束了商周以来以血缘政治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以地缘政治为主体的社会结构这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和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是属于本质上的变化考古发现的秦汉时期的城址遍布全国各地据已发表的资料估计在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市发现的秦汉时期的城址有几百座自赵国开始在抵御匈奴屯垦戍边的三四百年间中原王朝于河套广大地区设置郡县修筑障塞留下了诸多的古城长城和墓葬等遗存截至到目前在河套地区发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建筑的大小城址近两百座对于这些城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一直是河套地区秦汉考古的核心环节之一河套地区是东西文化的交流带是南北文化的碰撞点往南是中原往北是塞外两地区文化的内涵东边是一套西边是另一套因此这个地区是多种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漩涡地带"�是南北民族与东西文化交流中所处的位置也是南北文化交汇的"漩涡"由于文化的开放性和彼此交汇的结果所以"漩涡地带"考古学文化最显著特征就是诸文化的融合正是这种融合从而使"漩涡地带"考古学文化的面貌显得更为纷杂�中国的史学界�自汉代的司马迁��到近代的王国维��都认为包括河套地区在内的北方地带�自古以来就生活着和汉代匈奴一样的游牧人�年出版的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中仍然认为�"分布在西周北部和西北部的各族是一些游牧部落���尧舜时代的薰育�商代的鬼方�西周时代的鬼戎�昆夷�混夷�畎戎�串夷�犬戎�玁狁春秋战国时代的戎�狄�秦汉时代的胡与匈奴�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族类"��这种传统观点影响着中国现代考古学者�也影响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前的一些论著�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尤其是体质人类学的全面快速进展�上述传统的观点遭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质疑�现已确认匈奴属于蒙古人种中的北亚类型�与中原的在人种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近年�考古学家林沄�杨建华�等就此问题撰文著书�利用考古学类型学中的区系类型理论�对上述遗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论探讨��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战国后期以前(即赵武灵王开疆辟土至河套地区以前)的河套地区居民�并非真正纯粹意义上的游牧民�而是具有游牧化倾向的�同时兼营农业的居民�史载�"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二十世纪初以来�尤其是����年以后�在河套及其附近地区�发现了诸如杭锦旗桃红巴拉墓地��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凉城县毛庆沟��崞县窑子墓地�等一系列重要遗址�近年�在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及包头市西园��准格尔旗西麻青��和林格尔县辛店子��清水河县阳畔��凉城县忻州窑子��小双古城墓地�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存�目前大致可以把战国后期以前的遗存�分为蛮罕山(河套东北)�鄂尔多斯地区�浑河流域(黄河的支流主要包括和林格尔县及清水河县)�河套北部四个地区��通过深入的考古学研究发现�以上各个地点的人群�从事牧羊业并兼营农业�正是他们在中原王朝和游牧地区之间起了"缓冲器"的作用�,而这个"缓冲器"的核心地带正是河套地区二农业与牧业这两大文明,在中国历史上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秦汉时期以匈奴为首的游牧民族就成长于河套地区左近,并且随着其势力的张大,在中国历史上起着巨大的作用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廿六年(公元前301年),(赵武灵王)"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自此,河套平原正式成为赵国疆域的一部分从文献和考古调查两方面得到的已有证据表明,随着燕,赵,秦向北方扩张领土,半牧业人群占居的中间地区的缩小,逐渐被强占或并入中国的领域,致使北方各国与游牧人直接接触使上述"缓冲器"消失了河套地区由缓冲地带成了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直接碰触的舞台这个舞台不�是简单的一条线,而是一个地带,这里是若干各自独立文化的发生地,是青铜时代以来在生活方式,经济行为,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越来越和中原文明有差别的诸多族团的栖息地,这个地带有其自身的发展演进过程总体上说有一个牧业成分不断加强和半游牧化甚至游牧化过程中原和北方民族之间的界面是变动的因此,"长城只是长期的文化差别达到顶点的象征"�剑桥中国先秦史(1年出版)的第十三章是专门写中国北方地带的早期历史,该章节的作者尼古拉狄柯斯莫()从世界考古的视角,就中国北方地带游牧文化的出现,明确指出秦汉之时,在中国史上本来只占次要地位的中国和北方游牧人的关系,一下子变成了最严重的问题�因此,解释匈奴以及与之有关的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人的关系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题�三战国后期,匈奴崛起于大漠,并不断南逾阴山,侵扰中原,形成"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与匈奴"的对峙局面,而对峙的界限就是河套北部一线随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赵国的势力拓展到阴山山脉大青山,乌拉山的山前地带,并在阴山脚下修筑长城,在河套及周边设置九原,云中,雁门,代郡等四郡,以御匈奴�秦代,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内蒙古中南部阴山之南尽纳入秦的版图�不但沿用了赵国的郡县,为了进一步加强北方地区的军事防御,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同时,修筑自云阳至九原郡的直道�汉初,无暇北顾,匈奴乘势占领河南地,并引兵南下�经平城之围,西汉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武帝元朔二年(前12�年),卫青击败盘踞河南地的楼烦,白羊王,夺回河南地,设立朔方和五原二郡,并移民屯边�元狩二年(前121年)和四年(前11年),汉对匈奴发动两次决定性的打击,右地浑邪王率众投汉,单于及左贤王遁走,河西走廊平定,从此漠南无王庭�匈奴左部迁到余吾水(今蒙古国土拉河),直对汉云中�右部迁到蒲类海(今新疆哈密西北巴里坤湖),直对汉酒泉,敦煌�单于的主力直对五原至鸡鹿塞�太初三年(前102年),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游击将军韩说将兵屯守�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呼韩邪单于款塞和亲,结束了长期战争的局面,北方人民获得休养生息60余年�到新莽时期,由于王莽对匈奴实行错误政策,北方人民安定的生活局面遭到破坏�东汉初,匈奴扶持的卢芳政权控制着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河套地区尽在其掌握,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河套回归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年),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附王晓琨�秦汉时期河套地区古代城市的历史观察-63-�草原文物�����年第�期汉�先设庭帐于五原塞西八十里处�随后入居云中�不久迁至西河美稷�同时�又列置诸部于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为汉捍边�从此�河套地区出现汉族和南匈奴杂居错处的局面�永元元年(公元年�开始�东汉连续出击�使北匈奴政权彻底瓦解�匈奴从此退出漠北�东汉中期以后�河套地区的中原人口大举内徙�遍布阴山南北城址内的的居民骤减�郡县省并�鲜卑等北方悍族在阴山南北继匈奴后兴起�河套地区的历史开始了新的篇章�阴山是北方民族生活的摇篮�驰逐的大舞台�"不叫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恰好写尽阴山雄踞战略地位�防范匈奴的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期�河套地区是汉匈军事争夺的焦点�为中原王朝控制后�则成为经济开发的新区�汉军北征的基地�同时也是民族交往的走廊"��这一地区承载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经济秩序的历史文化使命�为统一汉文化的早期形成和初步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讨论河套地区考古学文化在秦汉时期的面貌和作用�不仅对于区域文化史的研究有典型性的意义�对于深刻认识秦汉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也可以体现出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选择这一特定区域秦汉王朝在河套地区的城址进行深入研究�相信对于认识秦汉时期的军事史�民族史�经济史�文化史�从而使我们更深刻体会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展历史都是有益的�四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最初的京师�华夏地区�到由汉族和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所统辖的地区�直到近代始才专指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国家为中国�以区别于其他国家�具有了现代意义国家称谓�中国概念的演变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更是历朝历代连绵不断经略边疆的产物�长期以来�对于包括河套地区在内的边疆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边疆�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国内外文献作出的解释是很相近的�一般都解释为"靠近国界的那个地方"�有的说�"边疆�边境之地"��有的则说�"边疆�靠近国界的领土"��在外文辞书中�边疆是指"一个国家的边远地区"��总之�中外文献中�把边疆解释为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边疆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秦始皇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出现过多次大一统局面�秦汉王朝开创了全国统一的先河�实现了"烽燧不惊�华戎同轨"��"冠带百蛮�车书万里"��战国�秦汉在河套地区的阴山一线�正崛起了强悍的匈奴民族共同体�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两大势力的激烈对抗�为世人展现了恢宏的历史画卷�河套地区�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与北方草原民族交流和融合的大舞台�战国秦汉以后�逐渐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也正是从战国秦汉开始�河套地区成为了中原王朝的边疆地区�中原王朝也开始了经略河套地区的历史�对于河套地区古代城址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经略�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本文的选题意义之二�河套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文明史发展历程�换言之�它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精彩缩影�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占有的空间都不断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华民族�每一个文化阶段�中华民族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成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自己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使得中华民族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历了数千年,一个多元复杂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终于成形正处在中华民族和北方民族交流融合的最前沿的河套地区,因此文化的面貌也最精彩纷呈,我们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有战乱,有纷争,但每次战乱和纷争,都为下一时期更大范围的统一和发展准备了条件战国,秦汉之际,中华大地风云际会,万象变迁以诸子百家,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为代表的思想,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革新性的进步,这段历史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今天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形成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时,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逐鹿中原,以匈奴为主的北方民族崛起于蒙古高原中原王朝的版图向四方扩张,北方民族亦向南进展,两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在阴山山脉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河套地区相遇,对峙,并有激烈的争夺一座万里长城,界隔游牧人与农耕者,别内外之分民族间的纷争,时起时落,但民族间的不断融合,仍在推进中华民族的凝聚迄至清代,废长城,撤防御,长城内外成一家,内外蒙古属大清,实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一统赵武灵王使河套地区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疆域的一部分但此后的数百年间,河套地区几易其主,中原王朝与以匈奴族为主体的北方民族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自公元前年冒顿统一大漠起,到公元年窦宪,耿秉北击匈奴,燕然山勒石纪功止,汉匈争斗整整三百年,用铁与血书写了一段厚重的历史争夺的结果部分匈奴人西迁,部分匈奴人内附,融入到北方人群中汉匈间的碰撞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中华民族的疆域得以向北扩展,渐具形成中国疆域之雏形如今,黄河依旧带走了北方万仞黄土,铺散在千里之外的平原沃野�黄河如文化长河的景象变迁,而天地玄黄常常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色,千百年沉积的黄土则深刻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积聚和融合,正是这种积淀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旺盛的创造力��现在,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在河套地区留下了诸多城址,墓葬,长城等遗存,长城宛若沉睡的巨龙,蜿蜒起伏,残阳如血之时,大漠孤寂之刻,整个河套更彰显出它的历史沧桑与凝重�附记�本项研究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工程第三期专项经费的资助�注释�徐苹芳��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与古史研究�,见臧振华编辑��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下),台北,����年版,�������页��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页,中华书局,����年��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见�二十五史补编本�,卷一,中华书局,����年��徐苹芳��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与古史研究�,见臧振华编辑��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下),台北,����年版��张忠培��论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内蒙古文物考古�����年第�期��高蒙河��试论漩涡地带的考古学文化研究�,�东南文化�����年第�期��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载�观堂集林�卷十三,中华书局,����年��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年��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年��林沄��柯斯莫�中国前帝国时期的北部边疆�述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第�期��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学报�����年第�王晓琨�秦汉时期河套地区古代城市的历史观察�����草原文物�����年第�期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县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发掘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年5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管处包头西园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待发.�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待发.在曹建恩的�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2期)一文中作过简要介绍.�曹建恩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2期.�N D C ,"C H A C���C221B.C.",885�966,C �����������������������,1999.类似的认识见�林沄��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和考古学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期.��史记�匈奴列传�.��史记�赵世家�.���N �����D �C ����,"���C ��������H ��������A ������C ��������������������C �������������221B .C.",�885�966,C �����������������������,1999.转引自�林沄��柯斯莫�中国前帝国时期的北部边疆�述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王子今��秦汉时期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地位�,�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1983年,第3095页.��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4页.��苏联大百科辞典�(俄文版),1985年,第1205页.���旧唐书�玄宗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责任编辑�郭治中-66-。

内蒙古青铜时代考古综述

内蒙古青铜时代考古综述

A Summary of the Bronze Age Archaeology in Inner
Mongolia
作者: 孙金松[1];党郁[1]
作者机构: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草原文物
页码: 10-1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 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综述;东南部地区;夏商周三代;生态环境;文化谱系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东西经度跨越29度、南北纬度跨越26度,巨大的跨度差异造就了这一广大区域内迥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地理单元,孕育了不同的生业方式和考古学
文化。

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其与中原地区夏商周三代共同构建了早期中国最为关键的框架体系。

回望榆林(定稿)

回望榆林(定稿)

回望榆林(榆林啊榆林)前言这是一种探索和尝试,一方面回望榆林,还原历史真相,澄清一些误解和迷雾,与世人共同回顾榆林这块神奇的土地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经历了哪些沧桑变化;另一方面,思考和梳理社会发展、历史变化的脉络,旨在对人类和社会学发展的一些常识和课题作些回味和反思,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认识,以就教于学界和社会。

中国学者习惯于宏大叙事,孜孜以求论证最早的中国,中国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本人则固守于榆林一隅,静观其万千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从另外一种角度和视觉,窥探中国和中华的分分合合。

自己并非专业学者,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只是凭借互联网的广阔平台,搜集整理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意见,特别是众多考古学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由于财力和各方面条件限制,许多珍稀材料和优秀研究成果未能全部消化吸收,所作的引证、思考及判断,不妥乃至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绪论详分细说话榆林由于生活在当下,人们总是习惯于按照现有行政区划和版图来谈论一座城市和一个地方的现状、历史等,然而事实上,现有行政区划和版图只不过短短七八十年历史,非常年轻,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很短的一个瞬间,百年、千年甚至更早以前,人们的生活和之间的交往、联系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

另一方面,行政区划也并不是生来就有、固定不变的,常常会因为各种政治经济原因和各方面势力的此消彼长而调整变化,改变归属和模样。

所以回望榆林,了解这座城市和这片土地的历史,必须跳出现有行政区划和版图,在更为广阔的地理范围,更长的历史发展和时间段来考察、寻觅、追踪。

按照这样一种原则和思路,你就会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来,榆林已发展为陕西仅次于西安的第二大经济体,号称能源新都魅力之城,但在过去相当长历史时期,一直是贫困落后的荒蛮之地,“土瘠民贫”是对这一地区相当长历史时期特点的高度概括,清代《七不该》描述的情景,虽不免有些夸张,但基本勾勒出当地贫困落后风土人情的主要特征和风貌。

然而在更早的史前、先秦和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时期,榆林也是高峰辉煌迭出,满目疮痍时现,真正是沧海桑田多变幻!榆林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有起伏、有变化,不支持单线进化论持续向前发展理论和模式,榆林的形象和面貌是多层次、多维度、多侧面的,必须详分细说,缜密梳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园⑥ 、准格尔旗西麻青、和林格尔县辛店 子、 清水河县阳畔、 凉城县忻州窑子、 小双古 城墓地⑦ 的发现, 基本完善了商周时期考古 学文化的序列, 而且丰富了以往的认识。 居住面之间的半壁柱洞也很常见, 门道开于 前墙一侧, 方向东南。地面式建筑平面呈间
宽大于进深的长方形, 墙体用黄土砸夯而 成。 垫土居住面, 形坑灶位于 圆 室内西侧正
再与口 腹部扣合成器。绳纹是主体纹饰, 水 波状划纹较具特色, 附加泥条、 乳钉、 圆圈纹 及镂孔少见。炊器主要为A 和 觑, 盛贮器中 以高领罐为大宗, 另外还有鼎、 单把罐、 豆、
双耳罐、 鼓腹罐、 钵等器类。 盆、
石器以长方形石刀最为流行, 铲、 斧、 砺 石、 凿占 有一定数量。铜器除在墓葬中出土
对门道处。柱洞极为少见, 门道开于前壁西
侧。
一、 内蒙古中南部商周时期 考古学文化内涵及年代
1. 朱开沟文化 年代进人商纪年的朱开沟文化遗存见 于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 准格尔旗寨子塔
遗址⑧ 。 遗迹分为房屋、 灰坑两类: 房屋有半地 穴式及地面式建筑两种。半地穴式建筑平面
灰坑以直壁平底坑为主, 袋状坑次之, 锅底状坑少见。 直壁平底坑中以坑口 呈圆 形 者最为流行, 长方形、 椭圆形者较少。 袋状坑 中坑口 多呈圆 方形者略少。 形, 墓葬均属竖穴土坑墓, 多为北偏东 墓向 或北偏西, 无木质葬具。 单人葬占 绝大多数, 只见极少量的双人合葬, 葬式流行仰身直肢 葬, 只见个别的俯身葬。随葬品有陶器、 铜 器、 石器等。 遗物以陶器为大宗, 另外有铜器、 石器、
骨器。
呈方形, 面积很小, 垫土居住面, 地面灶位于 室内后部。柱洞多分散于室内, 位于墙壁与
陶器以泥质灰陶、 夹砂灰陶为大宗, 砂 质灰、 褐陶占 有一定比例, 夹砂褐陶、 泥质褐 陶较少。 纹饰以 绳纹为主, 附加泥条、 蛇纹较 为常见, 另外有少量的云雷纹等。 器类以 三 足器、 平底器占 绝大多数, 圈足器少见, 流行 钮形小z , 带桥形耳的器物很少。 器形有幕, 三足瓮、 盆、 豆、 罐、 篮、 基等。 铜器多见于墓葬, 种类有环首剑、 环首 刀、 直援戈、 护牌等。另外一些见于遗址中, 种类有鼎、 双冀链、 刀。 聋、 锥、
石器种类繁杂, 有斧、 镰、 刀、 磨具、 钻 头、 铲等。除个别的刀、 斧见于墓葬 余均 外, 见于遗址。骨器有针、 链、 锥、 铲等。 根据遗址出土陶A l l 的形制分析, 朱 开沟文化晚期遗存的年代大体相当于二里 冈上层时期, 至迟不会晚于殷墟一期。 2. 西岔文化 根据目 前的发现, 西岔文化遗址仅存在 于内蒙古南流黄河东岸的清水河县境, 继西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6 年第2 期
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曹建恩 (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工作始于 二十世纪初, 但在七十年代以前, 研究对象 基本是零散的采集品即鄂尔多斯青铜器。 进 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以杭锦旗桃红巴拉 墓地① 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② 凉城县毛 、 、 庆沟③ 嶂县窑子墓地④ 、 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 考古发掘, 不仅开创了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 古的新局面, 而且此一时期的集中发现, 为 商周考古的 研究奠定了 科学基础。 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始, 清水河县西岔遗址⑥ 及包头市
夯土墙及石墙。
陶器以夹砂灰褐陶和泥质褐陶在陶系
中占突出位置。制法均采用手制, 流行9 耳
及外叠唇作风。 的制法为口 A 腹部与空足分 别制做, 足模制成型 用泥条连接档部, a A 后,
根据文化内涵分析, 西岔文化的年代大 体属于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 3. 西麻青墓地 西麻青墓地位于准格尔旗魏家如乡杜 家如村东北的黄河沿岸,面积约3000 平方 米。 年清理墓葬 19 座。 1998 墓葬均为竖穴土 坑墓, 墓口 平面呈长方形, 墓底无二层台及 腰坑, 未发现木质葬具。葬式为仰身直肢或 仰身屈肢, 头向北。 殉牲置于人骨一侧, 均为 羊肢骨。随葬品以陶器为大宗, 置于人骨头 前或脚下, 组合基本为A 、 罐, 盂、 另外有双 耳壶、 单耳罐。 除陶器外, 其它质地的随葬品 有铜耳环、 带扣、 玉块、 骨替、 料珠等(图一) 。 根据出土的陶A 形制分析, 西麻青墓地 的年代属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4. 以铲足4 为代表的文化遗存 A 此类遗存未经发掘, 主要为调查所得的 零散品,经调查的遗址有准格尔旗黑麻介、 董家屹旦0、 四道柳。 遗址。 经简单分析, 调查 资料可分为A, B两组。 A组仅见于董家屹旦遗址。陶系分为夹 砂红褐陶、 夹砂灰褐陶、 砂质灰褐陶。 器类有 A b , 罐、 盆等(图二, 2, 4 一 。甭分为两种 1, 8) 形制: 一种形制为方唇, 直领, 溜肩, 下附 口 月牙形f , f 唇外压成花边状, 领部饰附加泥 条。另一种形制为方厚唇, 直口略敛, 溜肩,
未发现集中的 墓地, 仅在遗址中 有零星
发现。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 单人侧身直肢 葬, 头向北或东南。随葬品简单, 主要为料 石、 玛瑙、 绿松石做成的项链及弹簧式耳环,
另外还有管m铜斧、 骨锤、 玉环、 石璧、 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石铲、 贝等。基本不见随葬陶器。
灰坑以坑口 呈椭圆形、 圆形的 直壁平底
坑为大宗,坑口 呈圆形或方形的袋状坑较 少。 个别灰坑掏有壁完或有用石片做成可踩 踏的阶 有的坑壁用石块围砌或一侧筑有 梯,
的器物外, 遗址中还见有刀、 链等。骨器 锥、
以动物肩脾骨制作的铲子为大宗, 另外有
锥、 徽等。
岔遗址之后, 又调查发现四 座塔、 扑油塔⑨ 等 遗址, 雄臼沟遗址。 因与西岔遗址相邻, 二者 之间文化遗迹绵绵不绝, 故合并一处, 统称
为西岔遗址。 经数年对西岔遗址的连续发掘, 已基本 搞清了西岔文化的内涵, 其文化特征可归纳 为以下几个方面: 房屋均属半地穴式。平面呈长方形, 绝 大多数四周筑有夯土墙, 居住面为垫土面, 灶位于房内正中,或有附灶位于房内一角, 多用石板围砌或铺就。 个别房内有柱洞, 门 道多向东或东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