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一、概念:亚低温主要是指轻度低温33-35℃(均为体何温度),中度低温29-32℃,在临床上用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者人工冬眠。
二、适应症: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心肺复苏术后。
三、作用:1)、主要是积极预防、控制脑水肿和脑缺氧。
(1)、防止由于脑损害而引起的高热、保护血脑屏障,防止脑水肿进一步恶化。
(2)、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和耗氧量,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低颅内压。
(3)、减少甘露醇用量,相应减少肾功能损害的毒副作用。
2)、降温时间窗:伤后亚低温实施越早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也越明显,尽量在伤后24h内实施。
中心体温在8-12h逐渐降至33-35℃,并维持24-48h为宜。
四、作用机理1)减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
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3)抑制有害物质释放,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
4)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
5)增加泛激素的合成,促进脑细胞结构很和功能的修复。
6)减少Ca2+的内流,调节钙蛋白激酶Ⅱ活性。
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当体温下降至25℃时,脑组织耗氧量仅正常的1/3;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但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前水平,而是增加了15%;脑脊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每下降1℃,脑脊液压力下降5.5%;体温低于25℃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体温在18-20℃时,脑循环阻断30分钟是安全的。
六、方法:1)、局部降温:降温:冰袋、冰枕、冰帽、冰毯。
全身降温;冰水浴、亚低温治疗仪。
2)、降温前准备:1.头颅CT检查,如有手术指征,则先行急诊手术。
2.连接各种监护设备。
(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要置入带有温度探头的导尿管,行BIS监测)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连接呼吸机(关闭呼吸机的加热装置?)、使用肌松药物。
4.常规化验检查(电解质、血凝等)。
亚低温治疗的正确实施
THANKS
感谢观看Leabharlann 安全性及风险评估安全性
亚低温治疗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是相对安全的。然而,由于 患者体温的降低,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寒战、心律失 常、肺部感染等。
风险评估
在实施亚低温治疗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 病情严重程度、预期治疗效果、并发症风险等。根据评估结 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的 安全。
操作规范制定
制定详细的亚低温治疗操作规范,包括治疗前的准备工作、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治疗后的护理要点等,确保 整个治疗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不 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03
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 注意事项
降温方法选择及操作要点
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
02
治疗前准备工作
患者评估与筛选标准
评估患者病情及适应症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定患者是否适合 接受亚低温治疗。
筛选标准制定
根据亚低温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制定明确的筛选标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仪器设备准备及检查流程
亚低温治疗仪准备
选择符合标准的亚低温治疗仪,确保 其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记录要求
详细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降温 方法、设备使用情况等信息,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总结经验 。
并发症预防措施
预防寒战
在降温过程中,注意给患者保 暖,避免寒战发生;如发生寒
战,应及时采取措施缓解。
预防肺部感染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 通畅,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 液排出。
预防压疮
对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要定期 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设备。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04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性原则
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舒适性原则
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减轻 治疗带来的不适感。
有效性原则
确保亚低温治疗的有效性 ,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措施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 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控制低温程度
全身亚低温治疗通常用于治疗新生儿低体温、心肺复苏 等情况。
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包括使用冰毯、冰水浴等。
亚低温治疗设备与技术
亚低温治疗设备主要包括温度监 测仪、冷却装置、温度控制仪等
。
亚低温治疗技术包括温度监测、 温度控制、复温等步骤,需要专
业医护人员的操作和监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亚低温治 疗的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 完善,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亚低温治疗通常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 32℃~35℃之间,这个温度范围既能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又不至于引起严 重的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原理
降低脑组织代谢率
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体温,减缓脑组 织的代谢速度,减少脑细胞对氧和能 量的需求,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减少钙离子内流
亚低温治疗可以抑制钙离子内流,减 轻钙离子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有助 于保护脑细胞。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
适当的亚低温治疗时间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 重要。
护理干预
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亚低温 治疗的疗效。
06
亚低温治疗的未来展望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01
亚低温治疗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 ,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02
新型亚低温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 用,将为临床提供更加便捷和精 准的治疗手段。
亚低温治疗
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的方法是患者体温下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作用机理为降低脑氧耗,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代谢能量,减轻乳酸堆积和降低颅内压力。
亚低温主要指27~35℃的轻中度低温,但由于32℃以下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目前国内多采用32℃~35℃亚低温治疗。
早在20世纪50年代,低温就已应用于心血管直视手术,以保护脑及其他重要脏器,但由于心功能损害,室颤和凝血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而被人们放弃,仅被选择性用于某些复杂的心血管直视手术。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ermia):33—35℃;中度低温(moderatehypo~ermia):28—32℃;深度低温(pm~tmd hypoSermia):17—27℃;超深低温(dtrapmgund hypoSermia):16℃以下,前二者定义为亚低温(MHT)。
20世纪9o年代以来,亚低温对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再次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
临床应用研究发现30—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而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国内也陆续开展了这一方面的试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目前对亚低温治疗的方法、条件、机制等诸多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且把亚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案。
亚低温对实验动物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反复试验均证实,在缺血后给予亚低温治疗能减少梗死灶面积,减轻脑神经元结构的破坏。
不同脑区对亚低温的敏感性不同,在全脑缺血模型中,海马CAI区受损程度随亚低温的度数降低而呈线性减轻,而对丘脑网状核的保护作用不明显.为研究缺血后亚低温是永久保护海马CA/区神经元还是仅推迟其损害,Huang等用Koizumi法将SD鼠制作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3 h再灌注72 h,分别观察缺血期MHT(MHTi),再灌注期MHT(MHTr),(MHTi+MHTr)及常温组的脑梗死灶体积,发现MHTi组和MHTi+MHTr组梗死灶体积明显较常温组小(P<0.01)。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并发症;预防;护理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
江基尧等于1993年首先将28℃~35℃的轻、中度低温称为亚低温[1]。
随后亚低温这一概念被国内外学者所广泛认同。
现临床上适用于重症脑挫伤而循环功能代偿良好者,躁动不安、高热、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者,以及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居高不降者;还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和重症化脓性脑炎高热、重度中暑和重型脑出血及结合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但亚低温对抗体免疫有抑制作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者,其可损害呼吸道自然防御功能,冬眠及肌松药物抑制患者的吞咽功能和咳嗽反射,易发生并发症如静脉炎、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冻伤、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压疮等,因此护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1 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如口腔、皮肤、泌尿道、呼吸道等的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备齐各种抢救设备及药物,并处于应急状态,护理记录规范、及时、准确。
抢救病人时应冷静、敏捷、熟练[2]。
严防感染发生及压疮发生。
1.1 口腔护理对亚低温治疗患者口腔护理应每日3~4次,根据口腔pH值选用清洗液,一般pH≥7采用2%~3%的硼酸液,pH<7选用2%碳酸氢钠液,口插管患者每日更换牙垫1~2次[3]。
1.2 亚低温治疗病人最好平卧,使用气垫床,并勤翻身、拍背,但不能让病人坐起、激烈翻动或搬动,以免出现循环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1.3 严格无菌操作保持静脉输液、吸氧管等管道的通畅,采用静脉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注意各种引流管、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及管理。
1.4 加强皮肤观察如皮肤出现花斑说明末梢循环不良,应加强护理、按摩、保暖。
做好皮肤护理,每2h翻身1次,骶尾部、足部使用海绵垫保护,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防止压疮及冻伤的发生。
1.5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亚低温状态血流相对缓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定时进行凝血功能测定,防止发生凝血功能障碍[4]。
1.6 医护人员勤洗手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均应严格无菌操作[3] ,以防引起医院感染。
亚低温治疗
➢ 呼吸、循环意外 冬眠深度不宜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 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 是呼吸的情况,应用肌松药的同时,应掌握好呼吸机辅助呼吸,连续 动态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和防止心律失常。
➢ 其他 应定时监测血气分析、血糖、血电解质,病人血清内如存在 冷凝集素,说明低温已产生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低温疗法。
人工气道护理:注意口腔护理及时吸痰,保持呼 吸道通畅 ,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方式、动 脉血气指标等
皮肤护理:观察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防止冻伤及 褥疮的发生
体位护理 :亚低温治疗中病人最好平卧位,避 免激烈翻动或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体 位性低血压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 脑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原则
脑保护的治疗与开始低温的时间有关,亚低 温脑损伤的治疗亦存在“治疗时间窗”强调伤 后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因此亚低温 开始的时间最好在伤后6~8h内,值得注意的是 长时呈亚低温不但无保护作用,而且可能加重 脑缺血性损害。因此有严重心血管功能紊乱或 凝血机制受损者,建议脑亚低温在35 0C以上; 除此之外则维持于32~34 0C.亚低温治疗时间 一般为3~5d ,最长5~7d
亚低温治疗仪组成
亚低温治疗仪又称降温毯,冰毯冰帽, 控温毯等
一般由主机和外设附件两部分组成 : 主机部分-----制冷系统, 温度控制系
统和水循环控制系统。 外设附件-----水毯,连接管,体温传 感器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感染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严格遵医嘱执行温度调控, 确保体温
维持在32℃~34℃
工作原理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 将水箱内水制冷,由温度控制 系统控制临床需要的水温,再 通过水循环系统输出到水毯内 循环,水毯与患者身体接触, 利用温差控制患者的体温,营 造亚低温的环境。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8
亚低温治疗仪
• 工作原理:
•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将水箱内
水制冷,由温度控制系统控制临床需
要的水温,再通过水循环系统输出到
水毯内循环,水毯与患者身体接触,
利用温差控制患者的体温,营造亚低
温的环境。
完整版ppt课件
19
亚低温治疗仪
完整版ppt课件
20
2.体腔降温:用冷却的无菌生理盐水灌 入胸腔或腹腔进行灌洗降温。
1
一、亚低温治疗的定义
•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 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 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 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 控性的低温状态 。
完整版ppt课件
2
低温分类
轻度低温33~35 中度低温28~32 深度低温17~27 超深度低温16以下
6
原理
• 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 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 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 • 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 • 提高血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 • 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
完整版ppt课件
7
适应症
• 溺水、中风 • 肝性脑病 • 细菌性脑膜炎 • 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 心肺复苏术后脑病 • 高热惊厥 •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癫痫持续状态
完整版ppt课件
29
并发症
• 1、循环系统改变:冷却期全身体温下降, 心输出量减少,代谢率降低,氧离曲线左移, 可诱发全身微循环障碍,成为复温期出现多 脏器衰竭和DIC的诱因
• 2、电解质紊乱:冷却期时细胞内流,从消 化道、尿液中丢失,导致低钾,诱发致死 性心律不齐的危险增大,应定时监测血气 及电解质,作相应处理。
亚低温治疗的概述
亚低温治疗的概述马青变冯璐葛洪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治疗性低温是指在全身麻醉下人工将核心体温控制在低于36℃的水平,临床实践多在28~35.9℃。
国外研究将治疗性低温划为亚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度低温(2~16℃)。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缺血性脑卒中和创伤性脑损伤等病因所导致的急性脑损伤患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亚低温治疗。
1.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亚低温治疗的机制具有多效性和潜在性,其重点在于防止神经元细胞的死亡[1],即通过提高神经组织在急性脑损伤后的功能性输出,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其主要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降低脑氧代谢率,为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创造有利的平衡。
②通过降低毛细血管的渗透率,防止或减少血脑屏障受破坏,从而减少脑水肿的形成。
③减少自由基的形成。
④减少受损的脑部的炎症反应、促炎因子和多形核白细胞的释放。
⑤减少继发癫痫发作,继而降低脑代谢率和局部缺血电位。
⑥减少细胞凋亡,特别是各种形式的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
⑦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
2.亚低温治疗的手段降温的方法通常包括诱导和维持两个阶段,对患者实施低温诱导需要实施严格的监控。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降温方法的研究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体表降温方式和核心降温方式。
其中体表降温方式常用的方法包括冰袋、冰毯和酒精体表擦浴降温等。
Testori[2]等研究表明,对于心脏骤停后恢复的患者利用降温(体表降温)是便捷、安全、有效的降温方法。
目前,较为常用的且有效的核心降温方法包括冰盐水静脉输注降温和血管内导管降温。
3.亚低温治疗的应用范围3.1心脏骤停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中发现亚低温治疗对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昏迷患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
美国心脏协会《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明确提出亚低温治疗对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有着重要的改善预后的作用。
对心脏骤停的亚低温治疗研究主要始于HACA及Bernard等于2002年对患者实施12~24 h的亚低温治疗(32℃~34℃)。
亚低温疗法
亚低温疗法亚低温疗法(hypothermia therapy)是指采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使体核温度降至32~34℃之间,从而达到减轻脑损害、保护脑功能的目的。
临床上多采用两种方法来降低脑部温度,一是用冰袋、冰帽等头部局部降温;二是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进行全身降温。
一、原理1.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轻乳酸堆积。
2.抑制脑损伤后白三烯B4及其他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减轻脑水肿,有效降低颅内压,在25~37℃,体温每降低1℃颅内压可平均降低5.5%。
3.保护血脑屏障。
有研究表明,在30~33℃时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显著减轻。
4.稳定细胞膜的通透性,主要是稳定Na+-K+泵的功能,使细胞内外的钠钾离子恢复正常,以防止脑水肿发展。
5.能显著抑制缺氧所造成的神经元钙离子内流,降低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二、适应范围(一)适应证1.心肺复苏术后。
2.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脑缺血。
3.颅内感染、脑干损害,尤其是伴有去大脑强直发作者。
4.持续性中枢性高热者。
5.颅脑外伤后有明显精神症状或谵妄、躁动不安者。
(二)禁忌证1.患儿处全身衰竭状态。
2.合并休克尚未纠正者。
3.未完全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者。
三、操作步骤1.遵医嘱应用冬非合剂冬眠灵(氯丙嗪)和非那更(异丙嗪)各1mg/(kg·次)静脉缓慢注射或肌内注射,以避免机体在物理降温时出现寒战。
2.待患儿进入昏睡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后开始用物理降温措施。
采用亚低温治疗仪,也可用冰枕、冰帽和颈、腋、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敷冰水毛巾来降低体温。
3.监测肛温,把患儿的体温控制在肛温32~34℃。
四、护理要点1.低温疗法的效果与开始使用低温的时间有关,凡具有使用低温指征的患儿应尽早使用。
对心肺复苏术后患儿,在心跳呼吸恢复或心跳恢复及机械控制呼吸后即可开始降温,甚至在心脏按压的同时即可在头部用冰袋降温。
因为脑细胞损害和脑水肿在循环停止十几分钟即出现,循环停止后中枢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脑循环状态和脑部温度。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 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
• 推荐临床亚低温治疗 时体温维持在32~34°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7/31
亚低温治疗
• 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详细方法 为降温毯+肌松冬眠合剂+呼吸机辅助呼吸,为当 前国内外临床最惯用降温方法。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且胸廓呼吸动度显著变小, 醒呼吸道梗阻。应去除呼吸
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 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中枢抑制过分,所以应马 同时应重视人工气道湿化及
上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 温化,纠正、维持病人水平
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 衡,以维持呼吸道粘液-纤毛
行机械通气。
正常排痰功效,预防呼吸道
。
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发生,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七.体位护理
冬眠合剂中氯丙嗪和杜冷丁含 有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所以亚 低温治疗中病人最好平卧位,不 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动或 搬动,不然易出现循环不稳、体 位性低血压。
29/31
复温原则
复温标准是先停用冰毯机等物理降温办法,然后逐步停用冬 眠药品,让体温自然恢复,以平均4h复温1℃左右为宜,使 体温恢复至36.5~37.5℃为宜,复温过快易引发缺氧、心律 失常、脑水肿、休克等。临床医生已普遍将低温治疗作为抢 救重型颅脑外伤一个主要伎俩,而我们则应做好在亚低温治 疗过程中护理工作,为抢救颅脑损伤患者赢得时间,降低病 死率。
降温
药品降温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物理降温
1 体表
降温
2 体腔
降温
3 血液 降温
17/31
• 药品降温
• 普通经过服用各种退热药品来控制体温, 惯用药品有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冬 眠灵等。
亚低温治疗仪使用操作流程
亚低温治疗仪使用操作流程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a.检查设备:确保设备正常,并连接好电源线和冷冻媒介。
b.消毒处理:对接触到患者皮肤的部分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
2.设置治疗参数a.选择治疗模式: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模式,通常有冷冻点、自由冷冻和温度控制等模式。
b.设置治疗时间:按照患者的需要和医生的建议,设定治疗的时间长短。
3.安装治疗头a.选择合适的治疗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头,通常有纱布包裹的拇指型治疗头、圆形治疗头和扁平治疗头等。
b.安装治疗头:将治疗头插入设备的相应插槽中,并确保紧固。
4.确定治疗位置a.清洁治疗部位:使用清洁剂和纱布对治疗部位进行清洁,以确保无尘和清洁。
b.确定治疗位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指导,确定治疗的具体位置。
5.开始治疗a.打开设备电源:按下电源按钮,启动设备。
b.设定治疗参数:根据医嘱或患者的疼痛感受,选择相应的温度和治疗时间。
c.适度按压治疗头:将治疗头轻轻按压在患处上,确保治疗头与患处紧密贴合。
d.开始治疗:按下治疗按钮,开始进行亚低温治疗。
e.监测反应: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疼痛感变化、局部温度感受等。
6.结束治疗a.完成治疗时间:根据设定的治疗时间,等到治疗时间结束。
b.停止治疗:按下停止按钮,停止治疗。
c.温和移除治疗头:轻轻拔出治疗头,避免对患者带来不适。
d.清洁工作:进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处理,以确保下一次使用。
7.后续处理a.监测患者反应:治疗后,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疼痛缓解、红肿减轻等。
b.记录治疗信息:将治疗的详细信息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治疗时间、参数和效果等。
总结:亚低温治疗仪的使用操作流程包括准备工作、设置治疗参数、安装治疗头、确定治疗位置、开始治疗、结束治疗和后续处理。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患处的清洁和消毒,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监测患者的反应并记录治疗信息。
尽管本文描述了一般的操作流程,但还是建议在使用前,详细阅读并遵循设备的说明书和医嘱,以确保正确和安全的操作。
亚低温病人治疗的护理
02
病人护理工作重要性
确保治疗安全顺利进行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报告医生处理 。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进行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 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 发生。
定期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确保患者呼 吸顺畅,防止窒息等危险情况发生。
密切监测。
呼吸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 深度,注意有无呼吸困
难或呼吸暂停现象。
血压
低温会影响血压,可能 导致低血压或高血压,
需定时测量。
体温
维持体温在设定范围内 ,避免过高或过低。
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部抬高
适当抬高头部,有利于呼吸道分 泌物排出。
及时吸痰
对于有痰的患者,应及时吸痰, 避免痰堵引起窒息。
雾化吸入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制 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护 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时间 等。
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并发症风 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 预案。
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护理计划 ,解释相关护理措施的目的和 注意事项,并取得其理解和配 合。
04
护理过程中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心率、心律
亚低温治疗可能导致心 动过缓和心律失常,需
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本次护理工作,护理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亚低温治疗护理经验,提 高了护理质量和水平。
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
护理操作规范性有待提高
部分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情况,需要加强培训和 指导。
病人舒适度不足
由于亚低温治疗需要降低病人体温,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不适感,需 要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关注和照顾。
循序渐进
亚低温治疗
2 在放置颅内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
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防止脑灌 注; 维持: 脑内压 20mmHg以下, 脑灌注压 70mmHg以上。
分压的变化,防止脑供 氧不足,维持脑氧分压在15mmHg 以上。
4 观察记录降温的时间,肌松剂滴
入的速度及肌肉松弛程度,根据脑 温或肠温随时调节肌松剂的滴速。
5 随时观察脑温、肠温传感器固定
情况,防止脱落或滑出,影响测量 效果。 6 连续动态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和 防止心律失常,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7 q2h翻身,按摩皮肤,减轻受压,
改善低温下的血液循环,防止局部 冻伤及褥疮的发生。 8 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者, 应密切注意套管的气囊有无破裂或 滑脱。
谢 谢
如病人表示寒冷或寒战,应增加或
加快降温药物的输入或临时使用苯 巴比妥等镇静剂 如病人出现严重呼吸紊乱,心律不 齐,心室颤动,休克等生命体征紊 乱情况,应及时复温。
注意事项:
低温治疗时间不宜太长:
长疗程亚低温不但无脑组织保护作
用,反而会加重脑组织的损害,而 且导致心,肺功能不稳定,出血倾 向,细菌感染等,并发症的机会大 大增加。
松冬眠合剂, 即:卡肌宁200mg 十氯丙嗪 10Omg 十NS250ml 静滴,用输 液泵控制给药的速度和用量。
通常给药速度为20 一40ml 每小
时,可依据病人体温降低情况, 血压,脉膊,肌肉松弛程度决定。
米唑安定40毫克+仙林40毫克+
NS40ml 给药速度为4一8ml 每小时
温度不能太低,低于30 摄氏度,御
寒反应明显降低,低于28 摄氏度, 可能发生严重的生命体征紊乱。
注意事项
低温期间,应加强护理,防止褥疮
亚低温技术
亚低温技术低温疗法(therapeutic hypothermia)是一种以物理或药物手段将患者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改善预后的方法。
医学界一般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超深低温(≤16℃),其中28~35℃被定义为亚低温。
一、亚低温技术分类目前临床上采用的降温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其中物理降温又分为体表降温和血管内降温两大类,各有其优点和不足,详见表127-1。
表127-1降温技术分类及其优势和不足二、亚低温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亚低温技术的适应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包括手术前后、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等情况;②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③中枢性高热患者;④心肺复苏患者;⑤其他。
亚低温治疗无绝对禁忌证,年老体弱、妊娠、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慎用。
三、亚低温技术的实施方法1.亚低温治疗前准备亚低温实施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心电监护仪和有创血流动力学设备主要用于监测患者的心电、呼吸、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等,并评估患者的液体容量和肺水情况。
亚低温实施中需要进行镇静和肌松治疗,因此要做好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准备,同时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等评估镇静深度。
另外,要准备有温度的导管,如导尿管或食管探头等,获得核心体温。
2.亚低温治疗实施过程亚低温实施的三阶段:亚低温治疗一般可以分为诱导、维持和复温三个阶段(图127-1)。
诱导阶段需要使患者的体温在30分钟至2小时内迅速达到目标核心体温。
达到目标核心体温后一般维持12~24小时,再进行复温。
复温要缓慢、可控地进行,对于心搏骤停患者以0.2~0.5℃/h为宜,其他患者可以采用0.1~0.2℃/h的复温策略。
整个复温过程持续大约12小时,直至体温恢复到37~38℃。
图127-1亚低温治疗实施三阶段四、亚低温技术的并发症及防治1.寒战在亚低温实施过程中患者常发生寒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骨架,促进功能修复
亚低温适应症
重型和特重型脑外伤(3-8分),广泛脑 挫裂伤脑水肿
原发和继发性脑干损伤 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 中枢性高热伴躁动不安者
亚低温的禁忌症
既往有较重心、肺合并症者 老年体弱 严重复合伤 怀疑或未处理的颅内血肿病人
整时间长短 江基尧教授2006年发表的研究报道了当
HYPO用于治疗难治性高颅压时持续5天 的长程HYPO的疗效优于2天的短程HYPO
复温
复温速度过快容易引起ICP反跳,造成ICP 急剧升高引起病人死亡
复温过程中注意ICP变化,及时处理过度 升高的ICP
时间>48小时为宜
Brain Trauma Found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 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 Joint Section on Neurotrauma and Critical Care, AANS/CN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II. Prophylactic hypothermia. J Neurotrauma 2007; 24 (suppl 1): S21–25
谢谢
并发症
免疫系统抑制,并发肺部感染,泌尿系 感染
低血压、心律失常 凝血机制障碍 电解质 HYPO可以降低ICP,各家报道基本一致,但ICP降低与最 终结果没有关系
1993年Clifton的前瞻性研究共纳入46例TBI病人,HYPO 组恢复良好率52.2%,对照组为36.4%
评价
动物实验支持,结果好 缺血性卒中病人----- COOL AID,可能有
益 ICH病人目前缺乏深入研究
Ohta H Therapeutic time window of post-ischemic mild hypothermia and the gene ex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the neuroprotection in ra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Neurosci Res 2007; 57: 424–33. Schwab S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moderate hypothermia after massive hemispheric infarction. Stroke 2001;32: 2033–35 Linares GHypothermia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Crit Care Med. 2009 Jul;37(7 Suppl):S243-9
方法
全身降温至中心体温32-35℃ 冰毯机,冰帽,血管内降温 镇静剂和肌松剂 使用呼吸机 维持时间2—5天 尽快达到目标温度
局部降温
脑室内注射 动脉内注射 脑组织局部降温
低温治疗持续时间
欧美学者主张短时程,24-48hr,认为过长 会增加并发症
有人主张长时程,1-2w 国内的研究者主张2-14d,根据ICP水平调
1997年Marion报道40例病人,HYPO组病人 ICP下降 40%,CBF下降26%,CMRO2先下降后上升,取得 良好效果
2000年Hayashi采用1-2周长时程32℃-34℃亚低温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脑疝(GCS≤6)患者,结果表明亚低温 治疗组明显优于常温对照组
2005年江基尧报道国内6家医院参加的多中心随机对照 前瞻研究,纳入428个病例,HYPO组在所有神经功能恢复 结果均好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评价
2001年发表在NEJM上的Clifton领导的多 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11个中心 共纳入病人392例,结果表明伤后8小时 内达到33℃维持48h的亚低温对改善病人 的结果无效。
低温治疗对于难以控制的ICP增高有效
2007国际创伤指南推荐
C级:常温组相比低温组没有明显降低死 亡率,但初步发现提示当目标温度保持 超过48小时,死亡危险明显下降
评价
CPR病人-----对改善神经损伤有益, 指南推 荐
Bernard SA, Gray TW, Buist MD, et al. Treatment of comatose survivor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induced hypothermia. N Engl J Med 2002; 346: 557–63 The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Study Group.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 N Engl J Med 2002; 346: 549–56 Nolan JP, Deakin CD, Soar J, Bottiger BW, Smith G; for the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forresuscitation 2005. Section 4. Adult advanced life support.Resuscitation 2005; 67: S39–86
颅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量研 究表明,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有明 显的治疗作 ,但也有基础实验及临床 研究相互矛盾的结果,因此,低温治 疗目前仍为研究阶段。
亚低温脑保护机理
降低脑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 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 抑制内源性毒性物质产生(乙酰胆碱、
儿茶分胺、兴奋性氨基酸) 减少神经细胞钙离子内流,促进脑细胞
低温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ICU 石广志
历史
最早应用于心脏外科 亚低温应用于神经外科 缺血性卒中病人 CPR后的脑保护
方法
体表降温-----传统,速度慢,寒战 血管内低温-----已应用,速度快,无寒战 局部降温-----新方法,没有应用于临床
体表降温
血管内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