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大白先生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作者简介)刘大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作者简介)刘大白

【刘大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翰皓学校陈阵语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

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1925年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

复旦校歌歌词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兼取两者优处,由复旦师生传唱至今。

【素材积累】
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

有的人的足迹云烟一样消散无痕,有的人却是一本耐读的厚书,被历史的清风轻轻翻动着,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深情的启迪与深刻的昭示。

刘大白作品赏析

刘大白作品赏析

刘大白作品赏析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棱,辛亥革命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伯贞,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

现代诗人,文学史家。

他在“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倡导者之一。

他的诗主要描写民众疾苦,体现了新诗由旧诗蜕化而来的特点,感情浓烈,语言明快,通俗易懂,触及重大的社会课题和鲜明的乡土色彩,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影响巨大。

代表作品:《旧梦》(诗集)1924《邮吻》(诗集)1926《旧诗新话》(诗论)1928《白屋说诗》(诗论)1929《白屋文话》(杂文)1929《再造》(诗集)1929《丁宁》(诗集)1929《卖布谣》(诗集)1929《秋之泪》(诗集)1930《白屋书信徐蔚南编》1932《中国文学史》1933《文字学概论》1933《故事的坛子》(散文)1934《白屋遗诗》(旧诗)1935作品赏析:《邮吻》我不是不能用指头儿撕,我不是不能用剪刀儿剖,只是缓缓地轻轻地很仔细地挑开了紫色的信唇;我知道这信唇里面,藏著她秘密的一吻。

从她底很郑重的折叠里,我把那粉红色的信笺,很郑重地展开了。

我把她很郑重地写的一字字一行行,一行行一字字地很郑重地读了。

我不是爱那一角模糊的邮印,我不是爱那幅精致的花纹,只是缓缓地轻轻地很仔细地揭起那绿色的邮花;我知道这邮花背後,藏著她秘密的一吻。

在这首诗中,善于取事,巧于立意,通过对写信拆信等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热恋中的青年喜悦的心态。

诗中,“很仔细地挑”与“用指头儿撕”、“用剪刀儿刨”形成鲜明对比,仿佛能看到诗人对读信的迫切心情,但又对爱人的来信珍视、怜惜的温柔。

随后,诗人用了四个郑重,来表达对爱人的珍视与笃定,也正是因为对这份感情的珍视,诗人才郑重地“一字字一行行”,“一行行一字字”地把来信读了又读,不但如此,诗人甚至“缓缓地、轻轻地”“很仔细地揭起那绿色的邮花”,因为他坚信,这张小小的邮花中,“藏着她秘密的一吻”。

我们虽然不知信中内容,但仿佛可见美丽的女子将写给爱人的信甜蜜地藏在信封中,在郑重折好的信唇上、在端端正正贴好的邮花上深情一吻,然后,便开始了甜蜜的期盼。

2020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作者简介)刘大白素材新人教版

2020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作者简介)刘大白素材新人教版

现代诗二首
【刘大白】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

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1925年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

复旦校歌歌词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兼取两者优处,由复旦师生传唱至今。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阅读答案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阅读答案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阅读答案《童年,说不完的故事》阅读答案童年是我们回不去的时光,也是最美好的时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童年,说不完的故事》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刘绍棠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

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

老师姓田,私塾出身,后来到县立简易师范速成班受训三个月,十七岁就开始了小学教师生涯。

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现今年已八旬,退休归里十几年了。

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

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笔。

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就命令三年级的学兄把握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起承转合,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住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

”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

后来,这八、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

散文是一种口头或书面的论述

散文是一种口头或书面的论述

散文是一种口头或书面的论述一、散文是一种口头或书面的论述所谓散文,就是写在一定范围内的一系列话语与文字,它并非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话语交流。

刘大白先生指出:散文是文学创作中最广泛使用的文体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门类之一。

散文创作与文学创作一样重视读者参与。

因此在散文创作中,文学作品的主要受众通常是读者。

散文除了通过文字进行叙述与交流外,还有另一种方式:通过语言进行描述与表述;也有通过话语与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述的散文作品;也有直接抒发内心情感的散文作品。

二、散文的风格可由作品中的词句、文句所体现三、散文可以与诗歌相比较四、对于散文,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散文是以语言的方式来叙述故事的文学形式,是一种语言的创造。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散文,既不能将它与诗歌混为一谈,也不能认为它就是一件与诗歌毫无关联的事。

散文和诗歌一样,都有其自身属性和表达形式。

五、散文在现实生活的运用散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尤其是那些具有生活经验的散文,更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普通甚至平常的事物都会被用到散文中去。

例如在高考作文中所写的《》,文章主要以回忆式的方式将高考作文与自己经历的一件小事联系起来,将考生的经历与高考作文的写作方式进行对比时,可以看出考生通过记叙的方式回忆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经历对高考有何影响。

再如在高考作文中出现的《在学校》《在课堂》等几篇散文中所写的《春》《秋》等一系列作文也是通过记叙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大学生活的感受与期待。

所以,除了作为写作手法之外,在实际生活中散文也可以起到增强说服力并能够影响人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与现象,也是散文可以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原因所在。

回忆中的刘大白墓地保护

回忆中的刘大白墓地保护

45CUL TURE文化时空回忆中的刘大白墓地保护黄亚洲《文化交流》杂志的编辑要我回忆一下关于杭州刘大白墓地的保护情况,于是一朵记忆之云渐渐飘入脑海,越积越浓。

那朵云里,一位面目清秀的老太太首先清晰起来。

这位老太太在1990年8月上中旬的某一天,寻着了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驻地,进了我所在的办公室。

我请她坐,她不坐,一直坚持站在我的办公桌一侧,原来是有事相求。

她说她叫刘缘子,是刘大白三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七八年前就与两个姐姐开始奔走求助于相关单位,希望为自己父亲的墓重建墓碑,加以修缮保护,因为“文化大革命”前夕墓碑被砸碎、坟墓被平毁,现在连墓地都被一家单位圈进了围墙,几近湮没了。

但这一请求一直无处落实,而且不久前杭州市政府又发了文件,要再一次清理西湖景区内的非保护坟墓,偏偏刘大白墓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单,那就意味着不知什么时候这墓就会被彻底掘掉。

刘老太太愁容很浓,说,现在,两个姐姐都走了,她自己也是70多岁的人,“如果我也死了,这个要求就不会有人再提,所以趁我现在还活着,请求你们一定帮帮我,挽救我父亲的墓,不要被清理掉。

”我听着。

我毕竟也是个写诗的,有点明白刘大白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可是一位响当当的新诗闯将,许多诗作呼吁关注民间疾苦,别具一格。

他1924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新诗集,还是那位翻译过《共产党宣言》的浙江老乡陈望道为之写序,一出版就很轰动。

刘大白后来到南京当了民国政府教育部的常务副部长,也是写诗不倦,照样有诗集陆续出版,当然还写其他东西,如文学评论之类,直至1932年逝于病榻。

想来真是可叹。

自然,更可叹的是连坟墓都要在六十多年后以“革命”的名义平毁。

刘老太太走后,我就寻思着赶紧安排时间去一趟法云弄。

那是灵隐寺上方的一条小径,幽静得很,我以前走过那条路。

但作协办公室的几位同志议论起来,就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这件事其实属于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我们没法管,作协是为会员提供服务的,那个刘大白虽说是中国文化人,但3年就离世了,让我们今天来忙碌这事算什么名堂?另一种意见认为刘大白毕竟是名诗人,现在既然没有什么单位来挑头解决这件事,我们作协出面代劳一下也未尝不可,一旦坟墓真的掘了就晚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秋晚的江上》 课件(共19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秋晚的江上》 课件(共19张PPT)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3.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
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 趣。(难点)
初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
同学们!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初读课文
自读指南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轻声朗读课 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反复多读几遍。 思考问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渡,江边的 芦苇 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品读感悟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归鸟倦了,这是 诗人的想象,鸟 倦同时也是人倦。
还驮着斜阳回去。
驮字,是突出鸟倦的程度。这样看 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景致,而包含诗人 对生活的体验。
画面:傍晚的江面上,落日西沉,倦鸟归巢。
品读感悟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wěi

luó
剪秋
mián

bà zhàn
摘苹果
霸 罗
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1 课后小结
《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江边景象。在课后小结中,我 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课 后 小 结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的意象:诗歌中出现了残阳、江面、白羽、飞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
形象展现了江中夕阳 的倒影好像从鸟翅上 掉下来的一样。
通过“妆”和“红颜”二 字,写出了夕阳的光辉洒在芦 苇丛中的景象。
品读感悟
“妆红颜”
“头白”
“红颜”
运用拟人的手法,给诗文平添 了一丝情趣,给图画增加了色彩。

刘大白作品赏析

刘大白作品赏析

刘大白作品赏析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棱,辛亥革命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伯贞,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

现代诗人,文学史家。

他在“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倡导者之一。

他的诗主要描写民众疾苦,体现了新诗由旧诗蜕化而来的特点,感情浓烈,语言明快,通俗易懂,触及重大的社会课题和鲜明的乡土色彩,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影响巨大。

代表作品:《旧梦》(诗集)1924《邮吻》(诗集)1926《旧诗新话》(诗论)1928《白屋说诗》(诗论)1929《白屋文话》(杂文)1929《再造》(诗集)1929《丁宁》(诗集)1929《卖布谣》(诗集)1929《秋之泪》(诗集)1930《白屋书信徐蔚南编》1932《中国文学史》1933《文字学概论》1933《故事的坛子》(散文)1934《白屋遗诗》(旧诗)1935作品赏析:《邮吻》我不是不能用指头儿撕,我不是不能用剪刀儿剖,只是缓缓地轻轻地很仔细地挑开了紫色的信唇;我知道这信唇里面,藏著她秘密的一吻。

从她底很郑重的折叠里,我把那粉红色的信笺,很郑重地展开了。

我把她很郑重地写的一字字一行行,一行行一字字地很郑重地读了。

我不是爱那一角模糊的邮印,我不是爱那幅精致的花纹,只是缓缓地轻轻地很仔细地揭起那绿色的邮花;我知道这邮花背後,藏著她秘密的一吻。

在这首诗中,善于取事,巧于立意,通过对写信拆信等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热恋中的青年喜悦的心态。

诗中,“很仔细地挑”与“用指头儿撕”、“用剪刀儿刨”形成鲜明对比,仿佛能看到诗人对读信的迫切心情,但又对爱人的来信珍视、怜惜的温柔。

随后,诗人用了四个郑重,来表达对爱人的珍视与笃定,也正是因为对这份感情的珍视,诗人才郑重地“一字字一行行”,“一行行一字字”地把来信读了又读,不但如此,诗人甚至“缓缓地、轻轻地”“很仔细地揭起那绿色的邮花”,因为他坚信,这张小小的邮花中,“藏着她秘密的一吻”。

我们虽然不知信中内容,但仿佛可见美丽的女子将写给爱人的信甜蜜地藏在信封中,在郑重折好的信唇上、在端端正正贴好的邮花上深情一吻,然后,便开始了甜蜜的期盼。

2020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作者简介)刘大白素材新人教版

2020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作者简介)刘大白素材新人教版

现代诗二首
【刘大白】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

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1925年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

复旦校歌歌词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兼取两者优处,由复旦师生传唱至今。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反思+说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反思+说课

3* 现代诗二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通过扩词法,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一、学习《秋晚的江上》(一)脑力风暴,走进诗歌在黑板上呈现“()的江上”和“江上的()”,请学生进行自由联想,提出各自的想法并描述一幅画面。

(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画面美学生自由朗读,呈现问题:找出诗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来,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里的景色。

(三)展开想象,品析诗歌语言美1.在第一节中找出最传神的两个词(倦,驮)。

试着用“驮”造句,你在生活中“驮”过最重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不用“背”“带”?想象一下飞鸟驮着斜阳的画面,诗人眼前呈现的是怎样的景观呢?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2.找出第二节中的两个动词(翻,掉)。

想象一下,飞鸟一翻翅膀,把斜阳掉在江上,诗人眼前是怎样的景观?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飞鸟更活泼,还是你见到的飞鸟更活泼?为什么?查字典理解“妆”和“红颜”,这是什么修辞?为什么芦苇“妆成红颜”只是“一瞬的”?给你什么样的感受?3.自由朗读,分享本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

(对景物的细节描写,大胆想象,运用修辞)(四)诵读诗歌,领悟诗歌意境美教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朗诵诗歌,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意境。

诗人在诗歌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怎样感受到的?(五)了解小诗体会对比《秋晚的江上》与《暮江吟》。

(六)尝试去认真观察你身边秋天的景物,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以及你的感受,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二、学习《花牛歌》(一)读课题,想象画面板书课题,引导交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花牛歌》,齐读诗题。

说一说:读了诗题,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诗歌的小节。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齐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设计意图:多媒体充分调动视觉器官,充分感受诗句的意境。】
【设计意图:在音乐中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的意境。】
课堂
小结
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2)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主要是了解作者刘大白。让学生了解作者,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咬文嚼字学诗歌。一个“驮”字表达的是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深入诗歌,体会诗歌主旨。
不足之处(思失)。
(1)两首如此简单易懂的诗读会了背会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朗读得不够,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
3.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设计意图:检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板书
内容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美景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白色的芦苇

信宜市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现代诗二首》说课稿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

信宜市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现代诗二首》说课稿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

3* 《现代诗二首》一、说教材这两首现代诗简短,文字优美,容易理解。

诗歌描绘的场景,平常可见却富有生机和色彩,简单却绚烂有趣。

二、说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

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

3。

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是教学重点;2.体会诗的语言,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之美是教学难点四、说教学方法:讲解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意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几幅画面,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上。

你会怎么描绘这样的画面呢? 归纳学生发言,秋天的江面上,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归巢的鸟儿从江面飞过,岸边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晃,这样的图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刘大白先生的小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

(课件展示)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2.读准字音。

(课件展示)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学生齐读,小组互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三)赏析诗歌。

1。

思考感悟:(课件展示)(1)边读边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斜阳、芦苇)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2)诗歌中有哪些词让你印象深刻?(驮着、一翻、头白、妆成、一瞬)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些词,也可以试着模仿其中的动词,仔细品读,和小伙伴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驮着”运载货物,倦鸟将斜阳当货物一般背负着回去,似乎并不轻松;“一翻”,翻的这个动作利索突然,顿时觉得鸟儿轻松了;“头白"指白色的芦花,“妆成”化妆装扮,“一瞬”时间的短暂迅速,白色的芦花在那一瞬间将自己装扮成灿烂的红色,过程跳跃突然,蕴含着惊喜的变化,将一瞬之景定格,意犹未尽。

《秋晚的江上》优质教案

《秋晚的江上》优质教案
(3)拓展想象:夕阳落山,还有哪些事物会被染红呢?仿照诗歌说一说。
预设1:憨厚的大地也披上了一身红纱衣。
预设2:活泼的溪水也羞红了清澈的容颜。
(4)指导朗读第二小节。
学生齐读。
5.总结学习方法。
点拨:通过抓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画面。
【板书设计】
3 现代诗二首
鸟儿归巢——驮着斜阳
秋晚的江上 绚丽美景
双翅一翻——妆成红颜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
刘大白(1880—1932年),现代诗人、文学史家。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
徐志摩(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等。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提出要求:边读课文边圈画本课生词,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诗二首》优质教案
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1.观察课本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两幅插图,说说这两幅图上是什么动物。
引导:它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现代诗的主角。
点拨:“阅读提示”要求我们先反复朗读,再圈画景物,最后想象画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朗读《秋晚的江上》,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在文中圈画出来。
预设: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提问: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在小组中朗读诗歌,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提问,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刘大白先生
《白马湖散文十三家》(增订本)刘大白篇赏鉴文
刘大白先生于“白马湖文学”的贡献,主要在白马湖题材新诗的创作上,然他的散文也充盈着“白马湖派”的文化个性和艺术风格。

其文化本位立足于平民立场与平民情怀。

刘的宅子名之“白屋”,意即“平民之屋”;藏书印谓之“寻常百姓”,皆表明自许自期的意愿。

散文是一种具有平民性的文体,他的所作自是平民精神的艺术显现。

为文风格的“亦剑亦箫”更是显而易见。

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过,现代散文一个是鲁迅式的峻急,一个是周作人式的冲淡,各成一支。

刘大白于五四散文的两种传统皆能操之自如,你看,《浙潮第一声序》金刚怒目,意气奋发。

《龙山梦痕序》则散淡悠远,文意委婉。

作者没有按照序文的通常写法来评价正文,而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表述对象,着力写出其内在的情感矛盾。

一面对故乡的山水的恋念与讴歌,另一面对故乡的城市、社会的诅咒与厌恶。

并以此作为贯穿序文的线索。

行文中情感矛盾“波澜”起伏:先抑后扬,抑扬映托,最后归结为“我只有把儿童时代所感到的一丝美妙的龙山梦痕,写了下来,作为我对于龙山忏悔的馨香,花果,同时也作为我对于《龙山梦痕》的作者酬献的明珠、南金”。

作者终于重新认识了这美妙的龙山。

二十篇《龙山梦痕》的美妙的小品也随之豁然揭橥。

在现代散文创作还是荆棘丛生的野径时,刘大白在拓荒,在开辟,他最早提出“美的散文”的概念,使小品散文正式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成为新文学的一支文种。

1926年,徐慰南在为王世
颖《倥偬》作序时,借用刘大白以“美的散文来抒写人生美的情绪或美的生活的一断片”的说法,据徐慰南云,刘的这段文字是为小品散文所下的定义。

由此可见,“美的散文”包含小品文。

其时,白马湖散文作家对于小品文的研讨热闹非凡,夏丏尊的《小品文作法》,冯三昧的《论小品文》,乃至朱自清的《论中国现代小品散文》,皆是小品散文的理论建设的扛鼎之作。

对于“美的散文”,刘大白不止是构建理论,还付绪于实践,他和徐慰南,王世颖一道尝试着写述景的“美术之文”。

《自然的微笑》便是较为出名的篇章。

文不长,姑录于下:
隐隐的曙光一线,在黑沉的长夜里,突然的破晓。

霎时烘成一抹锦也似的朝霞,仿佛沉睡初醒的孩儿,展开苹果也似的双颊,对着我微笑。

黄昏的一片浅蓝天,一半被鱼鳞似的白云笼罩。

冉冉地吐出一弯钩也似的明月,仿佛含羞带怯的新妇,只露一些儿眼角眉梢,对我微笑。

镜也似的平湖,映着胭脂也似的落照。

忽然几拂轻风,皱也纱也似的波纹,仿佛曲终舞罢的女郎,把面罩笼着半娇半倦的脸儿,对着我笑。

该文多次选入民国语文课本作为范本,是描写自然景象的清新之作:作者以初醒孩子的苹果似的双颊,象征曙光破晓时的朝霞;以羞怯新妇的眼角眉梢,象征蓝天白云边初吐得一弯新月;以曲终舞罢,面纱下半娇半倦的女郎,象征平湖夜照,轻风吹皱的波纹——这皆是自然的微笑,使人自信,使人陶醉。

写这类文字,他们三
人“志同道合”,颇有闲情雅致。

王世颖的《既望的白马湖》,《黄昏泛舟》两文更是为“美的散文”平添了一份美奂的财产”。

《既望的白马湖》精心勾勒了这样一幅白马湖月夜图:
我们便在傍水而筑的平台上蹲着……只有一柱散乱的织纹形的月光,隐约还看见鱼儿唼水的泡沫……隔溪一带平原,田畦间一片黝黑,稻叶西倾,俯仰中含有自然浑朴的节奏。

稀朗的树木,零落的人家,在清光里显得一切都淡泊、凄绝。

再放眼过去,重叠的山峦,壁垒森严似地摆在我眼前。

山麓下一粒微光,大概是沿山的小河里渔家的灯火了。

月姐依回在两峰之间,整个儿的面庞,全部显露给世人,娇羞一点也没有,柔婉的月,有峥嵘的山头武卫般伺候着伊,比起昨夜海阔天空的伊,威武矫健的多。

整个画面的动静结合,使沉寂静谧的夜景,随着唼水的游鱼,俯仰的稻叶,明灭的渔火,在清幽中弥漫着一派生气。

王世颖在《龙山梦痕》题记中称,“偶然有兴,便写几篇抒情述景的小品,题上《龙山梦痕》字样”。

这种小品散文样式,浦江清称之为“白话美术文”,并说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它为文注重辞藻,刻意渲染,与平易、自然的风格大异其趣,其起意为了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神话,反映了五四时期的一种流行风格,这种“美的散文”结集成书时,每每在书里伴以插图、插照,乃至题字,如《龙山梦痕》中的大白序文前有一幅李金发作的裸体少女画,画的是站立在树丛前吹着短笛。

李的妻子却坦也有她的三幅画插入书里,给书增添了不少色彩,画家长于水彩素描的技法似隐约可见。

这是否也反映了其时的一种流行风格:抒情述景文图互动,相得益彰。

刘大白处女诗集《旧梦》,1923年出版,周作人作了序文,引出了“我希望他能在《旧梦》里更多的写出他的今昔的梦影,更明白的写出平水的山光,白马湖的水色,以及大路的市声。

”这段话语。

这是因为周氏倡导“推重那培养个性的土之力”,“觉得风土的力在文艺上是极重大的”。

所以对于大白先生写“白马湖水色”等特别“感到兴趣”。

也因之“白马湖散文”,有了与这位被誉为中风格、语言,皆实实在在地满熏着白马湖的浓郁的“土气”,兼具浙东土味的自然质性与白马湖风格的清淡隽永。

它受着的正是浙东那独特的“培养个性的土之力”的推动。

他们的作品所追求的美的境界是“纯净、平和、普遍,像汪汪千顷,一碧如镜的湖水。

湖水的恬静,虽然没有波澜的汹涌……但那中和与平静的光景,给我们以安息,给我们以滋养,使我们焕然一新”。

这分明是周作人所企望写出的“白马湖的水色”。

事实上也表明现代散文“白马湖之群”和“语丝的美文之群”,南北合成一股,构建了中国散文开创期以周作人为领袖的小品散文的“一个很有权威的流派”。

——我在1993年发表在《九州学刊》的《论现代散文“白马湖派”》便率先提出了这一科学的论断,我为此而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