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1)
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乘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乘车》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4页、45页“乘车”。
教学目标: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培养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运算顺序,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利用乘车和看马戏表演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加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乘客?”通过加法计算2+3+2,让学生理解连加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研究加减混合
出示课件和录音,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现在车上有多少名乘客?”通过小棒或画圆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列式解决问题。
三、拓展应用
出示更多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四、归纳总结
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掌握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培养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引言概述:乘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进行的活动,无论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是私家车,正确的乘车方式和安全意识对我们的出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乘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乘车教学,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期提高学生的乘车技能和安全意识。
正文内容:一、乘车教学设计1.1 乘车前的准备工作- 确保学生了解乘车的目的地和路线,包括站点和换乘信息。
- 强调学生应随身携带必要的乘车凭证,如公交卡、地铁卡等。
- 强调学生应关注天气情况,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和着装。
1.2 乘车安全知识的传授- 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乘车工具,如如何上下车、如何使用安全带等。
- 强调学生应遵守交通规则,如不在车内奔跑、不乱扔垃圾等。
- 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如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乱闯红灯等。
1.3 乘车技巧的培养- 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安排乘车时间,避免高峰期拥挤。
- 教授学生如何在车上保持良好的乘车礼仪,如不大声喧哗、不占用他人坐位等。
- 强调学生应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如礼让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实地实践等。
- 鼓励学生积极参预,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量和学习效果。
2.2 教学资源的利用- 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乘车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 利用实地考察和摹拟乘车练习,提供实践机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3 教学效果的评估- 设计合适的乘车测试和评估方式,如问答、情景摹拟等,检验学生的乘车技能和安全意识。
-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在乘车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关注乘车前的准备工作、乘车安全知识的传授和乘车技巧的培养。
乘车教学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
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过程,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乘车技能和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安全、便捷地进行乘车活动。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乘车》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乘车》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乘车》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乘坐交通工具时如何计算票价和找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票价的计算方法,掌握找零的技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乘坐交通工具的经验,但对于票价计算和找零还不是非常熟悉。
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票价的计算方法,掌握找零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票价的计算方法,掌握找零的技巧。
2.难点: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确计算票价和找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交通工具的图片、票价计算器等教具。
2.教学材料:准备一些车票、纸币和硬币等实际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各种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引导学生谈论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票价的计算方法和找零技巧,用实际物品演示计算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票价计算和找零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模拟乘坐交通工具,计算票价和找零。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票价计算和找零的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需要用到票价计算和找零的知识?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运用。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乘车》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乘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观察小鸡吃食的情境,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体会10的不同分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情境,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含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方法练习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电脑、投影仪,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乘车去郊外玩?今天,有几个小朋友乘车去玩,你们想不想看一看他们乘车的情景?二、新课学习(一)学生观察图画自主、合作探究,列出连加和加减混合算式。
1.出示第一幅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汇报交流。
3.要求“车上有几人?”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怎样列式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4.汇报交流,教师进行计算顺序的指导。
5.出示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你又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6.那现在车上有几人呢?应该怎样列式?引导学生讨论,说明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
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再动手摆一摆。
7.引导反馈,教师小结。
(二0探究计算顺序。
出示“试一试”。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
“5+2-3=?”这个算式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哪个小组来说一说?其余的三道题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并进行小组评价,对的在评价表中打“√”三、结论总结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反馈。
四、课堂练习口算。
10-3=4+4=10-6=2+5=5+3=10-5=五、作业布置在○里填上“+”或“-”。
10○4○3=9 1○8○3=610○6○2=2 7○2○5=4六、板书设计乘车2+3+2=7 7-3+2=6 7-2-3=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十课时《乘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十课时《乘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乘车》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运算,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课时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之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于乘法可能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加法和减法的基础,对于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他们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乘法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故事卡片、游戏道具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笔、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乘法的概念。
故事中,小熊乘火车去旅行,每节车厢可以坐4个人,一共坐了5节车厢,问一共有多少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答案。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乘法的算式和意义,讲解乘法的运算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乘法算式中的规律,如1×4=4,2×4=8,3×4=12等。
《乘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乘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理解“分摊”的意思。
2.能根据题目写出对应的乘法式。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分摊”的概念。
2.能够写出正确的乘法式。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乘法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准备1.柿子、香蕉等小食物模型。
2.乘车的实物示例(可采用学生议定出的车票、出租车费用)3.班级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均配备1名学生志愿者,担当小组活动中的领袖。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引入1.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的和重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小食物模型和实物示例,向学生展示乘车中的分摊概念,让学生理解乘车的实际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分摊的费用”,并启发学生关于“分摊”和“乘法”之间的相关性思考。
第二阶段:讲解1.讲解乘车的乘法式的概念和合理性2.讲解如何通过乘车的实际情况,写出计算分摊费用的乘法式。
第三阶段:实践1.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车票和出租车费用,计算分摊费用,处理完形成录音笔记。
2.学生间进行相互分享,不足之处实时地进行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1.小组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2.通过活动总结所学乘法的知识点,并复评校正、讨论必要措施。
教学反思1.小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但也会出现组员分工不均、执行不到位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分析,采取合适措施。
2.教学中在讲解乘法式时,要注意语言表达清晰,符号标准明确等细节,以避免学生在计算时出现混淆或使用错误的乘法式等问题。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乘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乘车》教学设计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公交车停靠站点,乘客上下车的视频片段。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了公交车在站点的情况,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车上和车下的人数是怎么变化的呢?”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公交车乘客上下车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容易引起共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数的变化,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做铺垫。
2. 请几位学生简单说一说自己看到的人数变化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点评并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讲授新课1. 理解乘车情境中的数量变化(1)教师展示一幅公交车乘车情境图(车上有 3 人,车下有 2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图中的人数情况。
设计意图:情境图能更清晰地呈现乘车场景中的人数,让学生准确说出人数情况是后续理解数量变化和进行数学运算的基础。
(2)教师接着说:“如果车下的 2 个人都上车了,那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简单的人数变化问题,引出加法运算,让学生初步理解在乘车情境中人数增加可以用加法计算。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用圆圈代表乘客,演示车上人数的变化过程,同时列出算式“3 + 2 = 5”,并解释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3 表示车上原有人数,2 表示上车的人数,5 表示现在车上的总人数。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和算式解释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加法运算在乘车情境中的应用,以及算式中数字与实际人数的对应关系。
2. 连加运算一站下去 1 人,第二站上来 3 人,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同时解释运算顺序和每一步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的练习,强化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5. 小组合作探究(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5 人。
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张乘车情境卡片(卡片上有不同的乘车人数变化情况,如车上有 3 人,第一站上来 2 人,下去 1 人,第二站又上来 3 人,下去 2人)。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乘车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乘车教学设计(推荐五篇)第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乘车教学设计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乘车》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重点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活动一:导入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乘车二、活动二:乘车(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3.小组讨论.4.集体反馈.2+1+4=7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教师板书:6-3-3=0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三、活动三:动手摆(一)摆圆片列式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四、活动四:日常生活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六、板书设计乘车2+1+4=77-3+2=66-3-3=0第二篇:乘车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数学乘车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评论(0)1新设计乘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45、46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重点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交流教具: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导入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乘车二、活动二:乘车(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3.小组讨论.4.集体反馈.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三、活动三:动手摆(一)摆圆片列式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四、活动四:日常生活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板书设计:+ 3 + 2 = 7 7 –3 + 2 = 6 7 + 2 –3 = 6 教学活动评论(0)活动1【导入】《乘车》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你们谁坐过公交车?你能描述一下坐公交车的情景吗?生:车到站的时候,有上车的,也有下车的。
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乘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单元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10以内的数以及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基础上。
《乘车》这一内容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乘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顺序。
教材以直观的方式呈现问题,如用图形、数字等表示上车、下车的人数变化,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对加减法运算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还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的乘车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
正确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运算的意义和顺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乘车情境图、动画演示等。
数字卡片、小棒等学具。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内容概况本单元主要围绕乘车情境展开,通过观察上车、下车的人数变化,引导学生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首先呈现了三个小动物乘车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连加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接着通过上下车人数的连续变化,引出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运算的意义和顺序,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乘车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表达解题思路。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辆公共汽车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公交车上发生的数学故事。
”2、探究新知(1)连加展示公交车上的情境图,车上原来有 2 人,到站后先上来 3 人,又上来2 人。
提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可能会出现数一数、分步计算、列算式等方法。
重点讲解列算式:2 +3 + 2 = 7(人),让学生理解连加的含义。
(2)连减继续展示公交车情境图,车上原来有 8 人,到站后先下去 3 人,又下去 2 人。
提问:“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同样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重点讲解算式:8 3 2 = 3(人),理解连减的含义。
(3)加减混合展示公交车先上车 2 人,再下车 4 人的情境图。
提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式计算:6 + 2 4 = 4(人),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巩固练习(1)安排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通过实际计算加深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
(2)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排队等,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
4、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强调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5、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乘车》教学反思(通用11篇)
《乘车》教学反思《乘车》教学反思(通用11篇)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车》教学反思篇1《乘车》一课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最后一个内容。
主要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两点:让学生在具体的乘车情境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1、充分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实际意义。
教学中,创设了乘车的情境,并请学生上讲台来模拟乘车的过程。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的高,个个希望上台表演。
通过模拟表演,在游戏中学生充分感受上车和下车的动态过程,为了加深理解,还请学生借助直观手段用摆学具及画图的方式表示表演的过程。
由于学生有了亲身感受,所以画起图来,还有不一样的方式。
如车上有8个人,下来4人,又下来1人。
学生有的用箭号的方式表示下车,有的用画斜线的方式,有的则用画虚线的方式来表示。
这样让学生建立直观,借助形象思维较好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实际意义。
2、充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三个数之间的运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两步口算才能得到结果,学生容易忘记第一步的结果而导致计算错误。
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在理解算式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共同点: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外,还要求学生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写出来,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表示要先算这一步,并记住这一步的结果。
有效的避免了计算错误的发生。
通过教学,发现教学目标基本能达成,可是由于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模拟表演乘车的过程,还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及画图的方式来表示乘车的过程,因而在这一部分所花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习题无法完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乘车》教学反思
精品文档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乘车》教学反思《乘车》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中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悟到连枷、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成功之处:
第一,创设具体情境,感受数学意义。
创造性地设计乘车上学的一个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分析并解决了问题,从而体悟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突破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不觉得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有着无穷的乐趣。
第二,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意从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学生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异,运用所创设的情境,再配合动手算一算、互相交流等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使计算方法多样化,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必须经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正确、熟练,但大量单一的练习方式会让学生感到厌倦,老师在设计练习时注意了练习的适
精品文档
度,并采用多种有效的练习方式,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在活动中掌握了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不足之处:
在教学当中,没有让学生读算式,这样对以后的教学不是很有利,其次呢在时间上也把握不太好,前面用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最后一个比赛的环节不得不去掉,觉得有点可惜了!
总之,从整节课课堂教学来看,学生能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这是最让我觉得欣慰之处。
《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引言概述:乘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活动之一,无论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是自驾车,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知识。
本文将从乘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匡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车技巧。
正文内容:一、乘车的教学设计1.1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准备- 准备车票或者乘车卡- 查看车次和行程安排- 提前了解乘车站点和换乘路线1.2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上下车技巧- 排队等候上车- 注意车辆的停靠位置- 上车后选择合适的坐位- 下车时提前按铃或者通知司机1.3 自驾车的准备工作- 检查车辆的状况和油量- 规划好行车路线- 准备好必备的驾驶证和车辆证件- 注意交通规则和道路安全二、乘车的教学反思2.1 公共交通工具的教学反思- 强调排队等候上车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注意车辆的停靠位置-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选择合适的坐位- 强调下车时提前按铃或者通知司机的必要性2.2 自驾车的教学反思- 强调车辆的检查和维护意识- 教授学生规划行车路线的方法和技巧- 强调交通规则和道路安全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驾驶技能2.3 教学反思的实施和评估- 设计乘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针对学生的乘车技巧和知识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总结:综上所述,乘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是提高学生乘车技巧和知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乘车的准备工作和上下车技巧。
教学反思则能够匡助教师评估学生的乘车能力,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有效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乘车技巧,提高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一年级数学《乘车》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一年级数学《乘车》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乘车》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特征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一年级数学《乘车》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乘车》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乘车》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4页、45页“乘车”。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发展数感。
3、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纵向数学化的过程,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意义。
能说出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小朋友,你们一定都坐过公共汽车吧!今天,淘气、笑笑和几个小朋友要乘公共汽车看马戏。
里面不仅有精彩的马戏表演,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我们随着他们去看看。
(设计思考:利用乘车和看马戏表演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第一篇:《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乘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唐厝小学黄菁菁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2、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教学重难点: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活动一:口算练习,了解学情。
开火车开火车进行10以内的口算练习。
活动二:乘车游戏,揭示课题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闽台缘博物馆,想去吗?生:想。
师:考考你:乘车是要守规则的,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呢?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
其实乘车也有很多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老师扮演司机,学生扮演乘客。
第一组为第一站,第二组为第二站,第三组为第三站,第四组为第四站。
游戏开始:车上原有3人,在第一站从前门上来2人,到第三站又上来2人,最后到了闽台缘博物馆。
请问现在车上共有几人?根据刚才的提问,你能列式来解决吗?思考后请回答。
解决问题:3+2+2=?你是怎么算得?活动三:角色扮演,深化知识。
1、现由学生当司机、售票员,老师再选5名同学当乘客?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给乘客编号)2、嘀嘀,汽车就要出发了。
乘客同志请注意,现在已经到了第一站,请到站的前1、2、3号乘客下车吧!3、滴嘀,汽车又要出发了,乘客同志请坐好。
嘀嘀,现在到了第二站站,请要上车的2名同志抓紧时间上车吧!嘀嘀,汽车又出发了……4、思考:刚才车上有多少人?在游戏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哦,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那你估计最后车上的人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那么你又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5、分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列式,又如何计算呢?还有其它列式吗?谁能用摆一摆的方法试试,利用磁性黑板让学生展示其操作过程。
小学一年级数学《乘车》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乘车》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乘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乘车》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生活中饶有兴趣的情节,让学生联系情节的发展过程,建构连加连减的运算模式。
感受数学知识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中,能力立足于课标精神,根据低年级儿童思维特点,创设“乘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索。
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再上车”,“下车、上车”的情境很轻松地理解连加、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并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
在教学时能把静态的图画变为精彩的动画,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连减法,并能独立计算。
在课堂练习这一环节中创设了和小动物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同时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时,应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表示什么。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由于我课堂节奏慢导制教学超时;在课堂上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几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乘车》教学反思21.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设计。
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总不放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而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进行了合作探究,且学生的交流与展示自主化、多样化,既可以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又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
让学生在动手摆、动脑想、动手写的过程中自主学习。
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
另外,在合作过程中,还增进了孩子间的感情,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我们……”,很让人感动。
2.注重练习的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教案.doc
一年级数学上册《搭车》教案教材剖析: 本课内容是 10 以内的两步式题,是在学生现已学习了 10 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对本课把握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后边进一步学习 20以内加减法,是数学链中不行短少的一环。
教材规划了搭车这一情境,从学生的日常日子下手,使学生发生稠密的求知爱好,并在详细的上下车情境中体悟到两步式题的运算次序,让学生学会处理日常日子中一些简略的数学识题。
学情剖析 : 学生刚学完 10 以内加减法,在之前没有真实触摸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运算符号的计算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和运算次序关于他们是较生疏的。
这批一年级学生成善于热烈富贵的市区,有杰出的日子条件,而且家长文明涵养较好,使得他们有着宽广的视界、灵敏的思维和杰出的学前教育,大部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较好,体现欲极强。
关于他们来说 10以内的加减法并不困难,因此在本课教育中要点及难点便是运算次序。
教育方针:1. 使学生在与伙伴的游戏中学会协作。
2. 经过调查、比较,培育学生开始的调查判断能力。
3. 使学生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把握其运算次序和计算方法。
教育要点和难点教育要点:1. 领会连加、连减混合的意义。
2. 把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次序而且可以使用常识处理实际问题。
教育难点:1. 领会连加、连减混合的意义。
2. 把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次序而且可以使用常识处理实际问题。
教育程序:一、发明情境、故事引进同学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 ?每逢公交车到站,你会发现什么现象?(有人上车下车)。
咱们坐公交车的时分必定要注意排队候车,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
顽皮和笑笑的校园安排他们去欢乐谷玩耍,他们的教师告知他们在乘坐公交车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和数学有关的问题,教师说只要他们发现并处理数学识题了,才干顺畅到达欢乐谷。
你们乐意帮帮他们吗?(乐意)咱们一同去找找搭车时有什么数学常识。
板书课题:搭车二、探求新知1. 出示主题图①、问 1:仔细调查,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并能依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①、引导学生仔细调查画面得到的数学信息:一车上原有 2 人,到站后前门上了 3 人,后门上了 2 人。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乘车》( 连加连减)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乘车》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通过摆小棒等活动,边摆边说边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运算顺序。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边观察、边说、边算,感知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每天早上都是怎么来上学的?(走路,坐自家车,电动车,公交车。
)你们都坐过公共汽车吗?每当汽车一到站,就会有上车、下车的人。
出示主题图,说说在图上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2、学生汇报。
组织语言,梳理题意3、出示课题《乘车》(二)、探究发现,解决问题:1、(出示图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连加法。
提出问题:车上一共有多少人?3、摆一摆。
借助你们手里的小棒摆一摆,边摆边和同桌说一说,你算出车上一共有多少人?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摆的?2、3、2分别代表什么?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列式:2+3+2=7说说你为什么会这样列算式?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4、汇报讨论结果,根据汇报板书:2 +3 +2 =75、连减法。
(出示图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边观察、边讨论、边提问题、边解决。
(学法同上)说一说,为什么要用减法?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6、加减混合。
出示图3,独立解决。
写完之后给同桌讲一讲,之后汇报。
(以上设想,突破了以往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整理、概括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通过不同坡度的教学活动,达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1、说说三个数的加减法,在计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计算?2、生活中,哪些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哪些时候我们需要用减法?四、实践应用,拓展训练:1、口算。
《乘车》教案
《乘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管理个人乘车行为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2.理解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等)的运营规则和乘坐礼仪。
3.培养乘车文明素养,增强公共交通出行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交通建设。
4.培养学生乘车自我安全意识,懂得自我保护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1.基本乘车礼仪。
2.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注意事项。
3.乘坐不同类型车辆时应具备的乘车素养。
4.乘车安全知识。
三、教学重点1.基本乘车礼仪。
2.乘坐不同类型车辆时应具备的乘车素养。
四、教学难点1.培养乘车文明素养,增强公共交通出行意识。
2.培养学生乘车自我安全意识,懂得自我保护的措施。
五、教学方法1.视频授课: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乘车礼仪和注意事项。
2.互动讨论:让学生针对不同的乘车情况进行互动讨论。
3.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以模拟不同的乘车情境,提高乘车素养。
六、教学过程1.乘车礼仪和注意事项的学习–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基本乘车礼仪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乘车经验,总结出一些乘车禁忌和需要遵守的规则,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让学生根据乘车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情况,并评价同伴的乘车举止。
2.不同类型车辆的乘车素养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规则和乘车注意事项。
–根据实例进行讨论,例如在地铁高峰期应如何排队等候、在公交车上如何让座和注意人身安全等等。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公共交通工具乘车状态。
3.乘车安全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乘车时安全第一的原则,并掌握一些紧急避险技能。
–让学生自主制定安全措施,例如随身携带一些口罩、湿纸巾、急救药品等。
七、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测验,包含基本乘车礼仪、乘坐不同车辆的注意事项等。
3.角色扮演的实际表现和评价。
八、教学反思1.适当增加课程的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加强学生乘车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 10、乘车
教学内容:
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上下车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教具学具:课件,各种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坐公交车吗?每当公交车到站就会有人上车下车,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些乘车时的数学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课也要注意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及安全教育,抓住本课教学内容隐含的素材教育学生文明乘车、注意安全。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师:看!老师把你们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用图形在黑板上表示出来,这时候车上有多少人呢?
学生思考,如果能回答,老师就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尝试解答。
如果不能回答,教师讲解:车上原来有2人,前门上来3人,这时有5人,后门上来2人,这时有7人,车上现在就有7人。
用一个算式表示就是2+3+2=7。
(板书讲解)
师:这样三个数连续相加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加,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用得数再跟第三个数相加,就能算出结果了。
2、连减。
师:同学们,看看在“七里庄”站的这辆汽车,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二幅图)
生1:这辆汽车上有8人。
生2:到站后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
师:看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谁能提个问题呢?
生:车上还剩多少人?
师:问得很好“车上还剩多少人?”现在大家像老师一样在小组里用手中的图形摆一摆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列式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给学
生充分的机会锻炼。
(8—1—4=3)师:像这样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让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3.加减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看,这是“九棵树”站的一辆汽车,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车上有9人。
到站后从前门上去1人,从后门下来5人。
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 …
师: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还有人想到了“上车的人少,下车的人多,车上的人比原来少了”,到底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是比原来少了吗?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
组织学生表演,再现当时的情境。
其余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你看懂了吗?该怎么列式呢?怎么计算呢?
生1:9+1—5=5,因为车上有9人再上1人就要加1,所以先算加法9+1=10;又下去5人,就要减5,那么10一5=5,所以车上还剩5人。
生2:也可以是9—5+1=5,因为下去5人,就是9—5=4,又上来1人就是4+1=5,结果也是车上还剩5人。
师:同学们还发现了不同的算法,真棒!但是,你们仔细看看,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从9里面减5,加1,只不过顺序不同罢了。
像这样既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计算我们叫它加减混合运算,计
算的时候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无论是摆图形,还是表演上下车的场景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加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进而明确运算的顺序,掌握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无论是摆图形,还是表演上下车的场景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加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进而明确运算的顺序,掌握计算的方法。
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数的运算,不管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一般都是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计算。
你学会了吗?课下要多练习哟!
板书设计:
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2+3+2=7 8-1-4=3 9+1-5=5 9-5+1=5
课后反思:
1.注重情境设计。
乘车是乘客上下车的情境,正好贴切地演示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道理,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使他们知道这些算式的来龙去脉,也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看懂图意叙述故事之后,鼓励学生把故事的情境用摆学具的方式反映出来,使每一个学生头脑中都有一张“乘车”的图像,深入理解了三个数之间的运算关系,最后列式解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