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后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_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01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索简单的排列规律的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还记得孙悟空智斗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故事吗?孙悟空三次救师父,用了三个不同的名字,分别叫什么?(孙行者、者行孙、行者孙)照孙悟空这样起名字的方法,他还可以叫什么?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引导孩子说出排列要有顺序。

)今天我们就利用有序思考来解决简单的数字排列问题。

(揭示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探究例1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

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2、师:通过读题,你认为哪些词是关键?生:组成的数必须是个两位数。

生:组成的数里没有重复的数字。

生:用0、1、3、5 (引导生说出0不能放在十位上)3、自主探究。

先独立思考解决方法然后合作交流。

把刚才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伴交流,共同完成助学单4、分组展示:方法一:先固定十位。

当十位上是1时,可以组成10、13、15 ;十位上是3时,可以组成30、31、35;当十位上是5时,可以组成50、51、53。

3×3=9 ,一共可以组成9个两位数(固定十位法)方法二:先固定个位;当个位上是0时,可以组成10、30、50 ;个位上是1时,可以组成31、51;个位上是3时,可以组成13、53;个位上是5 时,可以组成15、35。

3+2×3=9,可以组成9个两位数。

(固定个位法)5、优化方法。

对比两种方法,总结出:排列与顺序有关。

要按一定顺序才能保证组成的数不遗漏、不重复。

可以先确定一个数或一部分,改变另一个数或另一部分,列举出所有的可能的情况,依次这样排列下去。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第一篇:《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6月3日,曲老师莅临班级对我的常规教学进行指导点评,给予认可的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向我指名了今后发展的方向,让我受益匪浅,深表谢意。

本节课是我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起始课,本节课通过猜想、回顾、合作探讨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并采用“固定十位”法有序、全面、准确的解决问题。

整个环节,知识点把握准确,注意及时的反馈,尤其注意错误的反馈与订正,能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行对比,对有序与无序思考进行对比,同时也能关注师生间、生生间的评价,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但是,教学活动中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同时,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进行适时引导,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其次,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合作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原因是合作的指向性不强,合作习惯还有待养成。

总之,本次曲老师视导给我的教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第二篇: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教学目标:l、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增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去数学广角乐园游玩,你们想去吗?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组合问题 l、看一看,说一说师:那我们先在家里挑选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课件出示主题图)师引导思考:这么多漂亮的衣服,你们用一件上装在搭配一件下装可以怎么穿呢?(指名学生说一说)2、想一想,摆一摆(l)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那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①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参与小组讨论。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简单的排列》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知识内容。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已经接触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内容,本节内容难度稍有提升,不仅数据加大了,而且问题情况也更加复杂,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的能力。

要求学生用4个数字(含0)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不仅排列的数字多了1个,而且增加了0这个特殊的元素。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组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初步感知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开始我通过让学生猜密码箱的密码可以设置多少种不同的密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精设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三年级学生对简单的排列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用三个数字组成两个不重复的两位数,但在新授课时,选择了探究性学习,采用摆一摆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

(3)及时引导学生,提高操作效率。

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教师巡视,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高活动效率。

在学生排列组数中,引导学生2人小组摆一摆、写一写,然后板演。

针对各种操作情况,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先固定十位,再有序摆出个位;或者先固定个位再有序摆出十位,最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不漏,准确的找出所有的结果。

教师要及时有效的引导学生,提高活动的效率。

在节课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语言还不够简洁、精炼,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教师的评价语简单,评价方式单一,今后需要在教学技能上学习提高。

《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

《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

《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这一课教学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了“排列”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际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个人摄影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

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突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数学知识。

虽然课堂上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排列。

但是学生对排列却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了理解排列的思想。

三、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

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本节课我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固定的运算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有不足之处:要努力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课堂上显示出学生在这一方面还比较欠缺,在用四个队进行淘汰赛时,遗漏的有不少同学。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听课后记听了陈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是:整节课教态端正,语言亲切,做到言传身教,基本完成教学目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在教学他能把文字呈现出事物情景,让学生从文字理解转变成实际生活中,使得从解决问题的题目转变到解决实际问题。

2.他能善于利用身边的素材作为教学用具,他让三个身高不同的学生作为照相的情景,把教学情景展现给学生看,让他们对题目有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学生在熟悉的同学面前排成站出不同的排法,既有趣又能激发学习兴趣。

《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反思(通用5篇)

《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反思(通用5篇)

《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反思《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反思(通用5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反思1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学生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

创设小红一天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上学(数字搭配)—系列的情境。

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

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逐渐理解在搭配时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而且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搭配。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

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

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

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留出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对于有的同学能用简单符号代替实物的又是否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希望各位同仁解疑解惑。

三年级《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大全)

三年级《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大全)

三年级《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大全)第一篇:三年级《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大全)排列问题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排列的的简单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用“排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本节课中,我仅仅围绕:“猜测——尝试解决——比较交流——概括规律——提升应用”这样的教学思路,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建构新知识,创设了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情景机会,使学生在猜测、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教会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这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破解密码的游戏(游戏的密码是一个由1、2、3、4组成的四位数,想想密码可能是几?要想破解这个密码首先要弄清什么问题?)这样的导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利于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且能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的探索过程。

二、问题设计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游戏的密码是4位数,学生排列时有困难,由此产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研究。

先是两位数的排列、三位数排列,再到固定位置的四位数排列,再到四位数字的排列,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向学生渗透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活动中采用摆卡片的方式引领学生探究事物的排列规律,使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通过用课件展示梳理另一种思考方式,帮助学生真正从排列问题的本质思考,打开思维空间。

三、设计有效的问题,引领深入的思考要想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老师应该在有限的40分钟内,善于将教材的核心内容转化成能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适于学生探索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且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对每一个问题的探索都要有利于化解矛盾,有利于揭示数学的本质。

在这节课上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密码是由1、2、3、4四个数字组成的四位数,老师和大家透露个小秘密,这个四位数密码中左起第二位上的数字是3,想一想,组成的密码可能有哪些?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触及到数学知识的本质,老师在这里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前面的三个数字排列有6种排法,这里的4个数字排列也有6种排法?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数字的位置固定,其实也就把其他三个数字进行排列。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

简单排列教学反思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谓“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特定的、现实的活动情境,因此,上课开始,创设了破译密码的情境,帮助他们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扎实有效的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感悟知识的形成,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高年级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因此在学习中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感知排列组合的知识。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发现法、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

为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主动的建构知识。

采用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感知排列组合。

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以下三种转变:创境引题——变“说出”为“引入”;先学后教——变“被动”为“主动”;展示反馈——变“学会”为“会学”。

(一)创境引题——变“说出”为“引入”“蓝猫”是学生喜欢的形象,本课我设计了“蓝猫”带大家去数学广角游玩的情境并贯穿全课。

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蓝猫要带我们一起到“数学广角”参观,你们高兴吗?哎,快看,数学广角的大门是有密码锁的,要进去必须得到密码才行。

”这时有学生可能会发出疑问或者提出问题:“密码是几位数啊?”“密码符合什么条件啊?”。

蓝猫告诉大家: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位数,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答案:12或21,但不能确定是哪个,“同学们,密码是10-20之间”,学生判断出是12。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简单的排列》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知识内容。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已经接触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内容,本节内容难度稍有提升,不仅数据加大了,而且问题情况也更加复杂,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的能力。

要求学生用4个数字(含0)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不仅排列的数字多了1个,而且增加了0这个特殊的元素。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 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组数。

2.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初步感知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

3. 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开始我通过让学生猜密码箱的密码可以设置多少种不同的密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精设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三年级学生对简单的排列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用三个数字组成两个不重复的两位数,但在新授课时,选择了探究性学习,采用摆一摆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

(3)及时引导学生,提高操作效率。

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教师巡视,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高活动效率。

在学生排列组数中,引导学生 2人小组摆一摆、写一写,然后板演。

针对各种操作情况,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先固定十位,再有序摆出个位;或者先固定个位再有序摆出十位,最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不漏,准确的找出所有的结果。

教师要及时有效的引导学生,提高活动的效率。

在节课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语言还不够简洁、精炼,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教师的评价语简单,评价方式单一,今后需要在教学技能上学习提高。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图中能作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有()个A.1 B.2 C.3 D.42.小明用一张梯形纸做折纸游戏。

先上下对折,使两底重合,可得图①,并测出未重叠部分的两个三角形面积和是20平方厘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后反思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后反思一、对数学模型和模型思想的理解《新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它鲜明地表述了这样的意义:建立模型思想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且它也是实现上述目的的基本途径。

模型思想作为10个核心概念中唯一一个以“思想”指称的概念,这实际上已经明示它是数学基本思想之一。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抽象地、概括地表征研究对象的主要数学特征和关系的一种数学结构;而模型思想:模型思想本质上就是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外部世界、应用数学解决外部世界问题的思想。

它强调的是一种意识在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1. 模型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和引导学生不断感悟2. 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3. 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组织实施“数学建模”活动,最终形成数学模型。

要使学生真正对模型思想有所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总是从相对简单到相对复杂,相对具体到相对抽象,逐步积累经验,掌握建模方法,逐步形成运用模型去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

二、向大家介绍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模型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3个方面: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问题,在“3人排队”的问题情境中,掌握解决排列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组织学生经历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培养孩子们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使其学会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

3.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感受数学的价值,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重点:掌握解决排列问题的方法,学会有序思考问题。

难点:探究、总结事物排列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的第一的环节,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排列”一词的理解,并让学生借助对两个同学进行排列,让学生摆一摆,进一步感知什么是排列问题。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

《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实物投影、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一、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衣服卡片、数字组合排列,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清晰、有条理的有顺序的思考问题,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本节课的教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改变了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儿童的认知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参观数学广角这样一个模拟情境中,凸现了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整个教学过程我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创设了多个活动情境,使得学生始终在玩中感受数学,在玩中体会排列的知识,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使学生完全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森林王国动物比赛这样一个情境,并始终贯穿于整堂课,通过智能冲浪、过关斩将等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通用13篇)

《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通用13篇)

《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通用13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篇1这节课是在学习搭配规律的基础上来学习排列的规律,在学生在经历对几个事物的排列过程来探索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去应用规律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新课标》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和程序解决符号所代表的问题。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后,直接提出问题:“三个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

”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排,然后让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表演,其中三人分别扮演小军、小明和小红,另一人就负责指挥,刚开始学生的表演还有挺有序的,可是到后来,学生开始乱了,不知道哪种是排过了,哪种没排,此时我正好利用这一情况让学生来说说还有什么情况没有排,如果是你上来表演,你有没有办法表演的更好,这时学生就争相回答了,一般同学都会想到去固定最边上的位置,接着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寻求答案,再交流中感受符号表示的简捷与方便。

最后让学生在理解符号所代表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2、尝试解决问题,体会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掌握规律后进行生活中一些生活中简单规律的练习,如“排数规律”“比赛中的规律”“打电话中的规律”“寄贺卡的规律”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符号的方法灵活解决问题,体会这些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摆数、寄贺卡与元素的顺序有关是排列问题,而比赛和打电话跟元素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

)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为今天找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_人教三下《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人教三下《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简单的排列》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101页例1简单的排列问题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谈话导入观看屏幕,猜今天的学习内容,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简单的排列2、课堂实践—智战银角大王根据“孙、行、者”三个字,做出不同的排列。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小结:可先确定第一个字,共3类情况,每种两个名字。

【新知探究】1、巧取芭蕉扇用1、3、6、9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小组合作探索,并记录在学习卡上。

学生汇报。

全班交流。

哪种方法更容易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教师课件演示。

2、有0的情况用0、1、3、9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猜测结果独立完成在学习卡上。

学生汇报。

课件演示。

3、思考区别都是4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为什么结果不同呢?【巩固练习】唐僧师徒4人坐在椅子上。

如果唐僧的位置不变,其他人可以任意换位置,最多有多少种坐法?先找三名学生配合老师活动,然后学生在图表上完成,并体会图示法的帮助。

【拓展思维】把5枚人参果全部分给悟空、八戒、沙僧,每人至少分1枚,有多少种分法?【课堂总结】谈收获《简单的排列》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内容,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如用三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搭配问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而本单元的内容难度稍有提升,不仅数据加大了,而且问题情况也更加复杂。

考虑到这些,并且三年级孩子对于西游记还是比较熟悉及喜欢的,所以设置了唐僧师徒贯穿整课的情景。

小学数学_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1页例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中了解并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目标解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排列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操作探究中引导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在解法交流中体会解法多样化,在巩固提高中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排列的过程,并掌握其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排列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等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猜年龄游戏你能猜出老师的年龄吗?生猜了几个猜不出来。

这样吧,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老师的年龄是由1、3、7、9这四个数字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中的一个,你认为老师的年龄会有几种可能?你能找出这些可能吗?我们要想找出这些可能,就要用到数字排列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排列问题。

二、探究新知(1)呈现问题,引导探究。

①用1、7、9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②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动手操作,交流排法。

①学生动手摆卡片,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摆法。

②老师巡视时发现:有的写得多,有的写得少呢?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保证既不漏数、又不重复呢?③学生再次交流摆法,寻找摆数时的规律。

(摆数时要有序)④学生汇报、交流摆法预设摆法如下:方法一:调换位置法。

a.取卡片1和3,组成13和31b.取卡片1和7,组成17和71。

c.取卡片1和9,组成19和91。

三年级《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

三年级《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

一,相信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舞台有多大,他们有很多能力,这是我在这堂课教学方面最大的经验。

由于预班学生有自己独立完成的预览卡,在审查预览卡的过程中,我发现在这个班的32个学生只有8个学生将使用交换位置法来形成一个数字,一个学生可以使用固定的十个法律其他学生的组成数量的感知方法非常小,所以我想建立思考让学生考虑这个问题,给学生提供三种方法来思考问题,想使用问题探索指南的作用。

但是后来,由于一些孩子的头脑一直是方法的原型,为什么不相信他们,让他们试试呢?所以在课堂上,我没有为学生设立一个框架,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群体沟通,群体的智慧在一体。

有组显示交换方法的位置,固定十律,那么,我会分配我们可以修复十的数,你还没有找到其他方法?立即学生举手向前面展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惊喜!只要想想,如果我把方法直接给学生学习,那么在课堂上的孩子是被动的,课堂氛围怎么能活跃呢?二,尊重学生
在课堂上,在小组展示中,我只选择了两个更具代表性的方法进行展示,并对激励措施进行评价,其他小组做?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合作的价值,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因为他们不公平。

所以在未来的小组展示中,我们必须考虑到综合性,对每个孩子,每个小组都可以得到积极的激励,使孩子们在小组中,在班上欣赏存在的价值。

尊重学生作业的成果有多重要?
三,团体活动
小组合作交流了意见,在展会活动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小组组长以团体领导的形式合作没有很好地组织其他学生沟通;一些团体在交流没有下单,不能保证大家说话;一些集团领导组织不善等等。

虽然团队领导被训练知道交流,展示方案和注意事项,但这一课,部分领导的表现不是很乐观。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集团建设仍是一个突破性的事情。

人教版本小学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后反思

人教版本小学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后反思

《简单的摆列问题》教后反省一、对数学模型和模型思想的理解《新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成立是学生领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面世界联系的基本门路”。

它鲜亮地表述了这样的意义:成立模型思想的实质就是使学生领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并且它也是实现上述目的的基本门路。

模型思想作为10个中心观点中独一一个以“思想”指称的观点,这实质上已经明示它是数学基本思想之一。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依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纳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抽象地、归纳地表征研究对象的主要数学特点和关系的一种数学构造;而模型思想:模型思想实质上就是以数学的目光对待外面世界、应用数学解决外面世界问题的思想。

它重申的是一种意识在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模型思想需要教师在教课中逐渐浸透和指引学生不停感悟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成立模型——求解考证”的数学活动过程采纳多种学习方式组织实行“数学建模”活动,最后形成数学模型。

要使学生真实对模型思想有所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老是从相对简单到相对复杂,相对详细到相对抽象,逐渐累积经验,掌握建模方法,逐渐形成运用模型去进行数学思想的习惯。

二、向大家介绍教课过程中如何落实教课目的培育学生模型思想本节课的教课目的设计了3个方面:联合详细情境,认识和认识简单的摆列问题,在“3人排队”的问题情境中,掌握解决摆列问题的方法,领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经过组织学生经历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想想等活动,培育孩子们初步的察看、剖析及推理能力,使其学会有序、全面的思虑问题。

经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研究数学识题的兴趣与欲念,感觉数学的价值,养成与人合作的优秀习惯。

要点:掌握解决摆列问题的方法,学会有序思虑问题。

难点:研究、总结事物摆列的规律。

在教课过程的第一的环节,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摆列”一词的理解,并让学生借助对两个同学进行摆列,让学生摆一摆,进一步感知什么是摆列问题。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了"有序思考,不重不漏"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但是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未关注到所有学生,导致部分后进生没有跟上老师节奏。

导致在下面玩。

以后要加以引导。

(2)教师评价性激励语言过少,没有起到激发作用。

以后要多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激励性评价语言。

(3)课前没有认真的备学生,导致没有把控好课堂。

以后尽量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备学生,课后认真反思。

(4)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课堂中无效提问过多,导致学生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以后要加以改正。

(5)应加以后进生的跟踪,让他们爱上数学。

端正态度。

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精选5篇)

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精选5篇)

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精选5篇)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1《简单的排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反思这节课,有得有失,总结如下:一、以情景贯穿全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复习用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排列。

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探索新知的的情境中,成了学习的小主人。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充分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引导,让学生学会有序思考。

及时引导学生先确定十位的方法,并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说一说它好在哪里?根据这种方法你能想出其他方法吗?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有奖竞答,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来思考问题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

本节课不成熟的地方有:1、对排列本质的解释不到位。

当时已经有学生说对了,我应该让其他学生也说一说,这样学生会理解的更透彻。

2、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给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问题设计不严谨等等。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缺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钻研教材和教法,努力顺应学生的需要,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

简单的排列教学反思2龙老师带来的是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一课,龙老师的课上的很生动,学生积极性高,在我看来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对于这节课,我也说说我个人的想法。

本节课龙老师以破译密码锁为主线,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龙老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整个知识的获取中做到了让学生同桌合作自己动手、动口去获取的。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排列,龙老师是做了精心设计的。

以“解救美羊羊”为主线贯穿全课,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简单的排列》听课反思

《简单的排列》听课反思

《简单的排列》听课反思
在11月底我校进行了“骨干教师引领课”。

听了杜鹃老师讲授的“简单的排列”一课,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以下方面:
1、老师能够吃透教材,理解教学目标要求,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的关键,较好地把握课
堂教学中的度。

2、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实际显示,操作拍照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体悟、分析、讨论、归纳中学习新知,理解新知,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自身的能力。

3、例题的解决与练习的安排合理,能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简到繁,使学生易于理解。

5
页脚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后反思
一、对数学模型和模型思想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它鲜明地表述了这样的意义:建立模型思想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且它也是实现上述目的的基本途径。

模型思想作为10个核心概念中唯一一个以“思想”指称的概念,这实际上已经明示它是数学基本思想之一。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抽象地、概括地表征研究对象的主要数学特征和关系的一种数学结构;
而模型思想:模型思想本质上就是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外部世界、应用数学解决外部世界问题的思想。

它强调的是一种意识
在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
1. 模型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和引导学生不断感悟
2. 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
3. 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组织实施“数学建模”活动,最终形成数学模型。

要使学生真正对模型思想有所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总是从相对简单到相对复杂,相对具体到相对抽象,逐步积累经验,掌握建模方法,逐步形成运用模型去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

二、向大家介绍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模型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3个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问题,在“3人排队”的问题情境中,掌握解决排列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组织学生经历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培养孩子们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使其学会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

3.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感受数学的价值,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重点:掌握解决排列问题的方法,学会有序思考问题。

难点:探究、总结事物排列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的第一的环节,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排列”一词的理解,并让学生借助对两个同学进行排列,让学生摆一摆,进一步感知什么是排列问题。

排列要关注的是排的顺序。

我认为,让学生对排列进行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基础,
只有学生理解了排列意义,才能更好的研究怎样进行有序排列,进而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是组织学生探究3人排列的问题,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之前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为学生找到有序排列的方法,最后形成模型打下基础。

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此环节的设计力求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探究出排列的方法和规律。

因此对3人的排列方法的探究大幅度的放手给学生,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探究氛围。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没有设计让学生“摆”这一动手操作,我认为本节课应着重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在探究活动时快速运转。

因此,我采取了能把学生思维及时记录的形式------写一写。

学生写的过程也是动手的过程,并且鼓励学生可以采用记录更为简洁简便的形式进行记录。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究和记录,也能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学生分组展示探究结果时,通过学生的观察、互评、以及对排列方法的完善和补充,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为题的能力。

教师对3人的排列6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排列,掌握进行有序排列的方法,此环节是学生建立模型、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关键。

确定第一位同学之后,交换后两名同学,各得到2种排列方法,每个人都有固定在第一位的机会,因此得到3个两种方法,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表示排列方法的算式。

在教学4人的排列问题时,我没有像教学3人排列问题时让学生在分组,把所有的排列方法都写出来,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或者说基本掌握了3人排列方法的规律,固定第一个人之后又是3人的排列问题,再让学生重复此探究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学生还必须要对4人排列的情况进行尝试,因此,我组织了学生只完成甲排第一位时4人的排列情况,得到6种,然后让学想:乙丙丁各自固定第一位时同样各有6种排法,因此得到4乘6的算式。

在教学4人排列问题之后,引领学生完成算式的推导,此环节的最深感触,这又是一节推理课,随后引导学生猜想5、6、7人的任意排列情况的算式。

最后的联系力求达到基础性和层次性,并尽量结合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排列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