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课程设计报告样本

合集下载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报告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报告

勘探1001班201011010122 2012-12-23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测井教学环节的延续(独立设课),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测井解释方法的理解,会用所学程序设计语言完成设计题目的程序编写,利用现有绘图软件完成数据成图,对所得结果做分析研究,最终完成报告一份。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资料概况本次《地球物理测井》所分析的地层为鄂尔多斯本地的延组地层,该地层由于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地层遭受强烈风化剥蚀及河流下切作用给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造成很大困难,鉴于我们是初学者,赵老师为我们选择了比较容易的延井1和延井2中的1250.19(m)---1320.1(m)70米厚层段供我们分析。

(二)岩性定性划分及定量分析基本原理1.通过分析研究自然电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声波时差测井、微电极测井等地球物理测井曲线方法我初步将地层划分为两个较厚和一个较薄的砂岩层以及若干个泥岩层,分析过程如下:观察岩性测井系列中的自然电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井径测井曲线以及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和微电阻率测井曲线。

1 定性判断砂岩层(1)在A(1252.68(m)---1254.84(m))井段,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明显向左偏移即自然伽马值偏小,由于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中,砂岩显示出最低值,泥岩值相对较高,且该层段的微电阻率测井曲线中微电位和微梯度出现明显差异,所以我初步将该层段定性为砂岩。

(2)在B(1272(m)----1285(m))井段,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明显向左偏移,自然电位明显出现负异常即偏离泥岩基线(在淡水泥浆的砂泥岩剖面井中,一大段泥岩层部分的自然电位曲线为基线,此时SP曲线出现负异常的井段都可以认为是渗透性岩层,纯砂岩井段出现最大的负异常,而且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多而负异常幅度下降),微电阻率测井曲线中微电勘探1001班 201011010122 2012-12-23位和微梯度出现明显差异,所以我初步将该层段定性为砂岩。

地球物理程序设计报告

地球物理程序设计报告

目录第1章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概况 (1)1.1 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 (1)1.2 中国石油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2)第2章地震勘探原理 (4)2.1 地震勘探方法原理 (4)第3章 Linux操作系统及SU处理平台简介 (6)3.1 简史编辑Linux 操作系统的诞生 (6)3.2 文件系统编辑文件类型 (7)3.3 主要特性编辑基本思想 (9)3.4 SU处理平台简介 (10)第4章傅里叶变换基本原理及频域滤波原理 (11)4.1 傅里叶变换 (11)4.2 频域滤波原理的概述 (12)第5章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实现原理 (14)5.1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方法 (14)5.2 实用优化方法 (14)第6章利用人工合成记录进行薄层分析 (16)6.1 薄层的概念 (16)6.2 正演模拟 (16)第7章收获与总结 (17)参考文献 (18)附录 (19)附图 (25)第1章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概况1.1 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1.1.1 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石油作为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和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并基本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而我国也由往日的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进口大国,石油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中国的石油勘探尚处在中等成熟阶段,石油储量仍处于高基值稳定增长时期,但勘探难度越来越大。

中国的主力油田总体已进入递减阶段,稳产难度不断加大,但开发上仍有潜力可挖。

石油行业是一个资金投入高度集中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

国外大型石油公司几乎都是上下游一体化、业务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

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大石油公司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回报水平各不相同。

在石油工业的整个生产链中,上游的勘探开发、中游的管道运输、下游的炼油与销售以及化工业务在不同时期的项目投资回报水平差异也十分明显,这决定了石油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具有极大的选择性。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任务1.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2.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来巩固我们所学的测井理论知识。

3.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C语言完成设计题目的程序编写。

5.利用所学过的地质软件完成数据处理。

6.对得出的结果分析研究。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本次课程设计处理的单井资料来自于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的实际资料,地质环境属于侏罗系延安组地层。

此井在这里命名为榆林某井,这次的任务是1630m到1690m层段的分析。

运用所学的测井知识识别实际裸眼井测井曲线,能读出对应深度的测井曲线值。

岩性识别,应用测井解释原理,使用井径、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曲线划分砂泥岩井段划分渗透层和非渗透层。

物性评价根据密度、声波和中子孔隙度测井的特点,在渗透层应用三孔隙度测井曲线求出储层的平均孔隙度。

根据阿尔奇公式计算出裸眼井原始含油饱和度和剩余油饱和度变化。

根据开发过程中含油饱和度的变化,确定储层含油性的变化,并判断该储层是含油层还是含水层。

通过《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如何利用测井技术来服务于我们的石油工业作业。

特别对于我们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的应用测井技术,更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作业效率,指导我们工作的方向,而为后续作业打好坚实基础。

下面,我就如何简单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岩性划分、物性评价和含油气性评价相关工作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

1.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由太古界,中下元古界变质岩、结晶岩组成,盆地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拗拉谷、早古生代浅海台地、晚古生代近海平面、中生代内陆湖盆和新生代周边断陷五个主要发展演化阶段。

经过这五个发展阶段,盆地形成一个多结构体系、多旋回演化、多沉积类型的大型沉积盆地,并形成多套含油气组合,目前发现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四套含油气层。

延安组属侏罗系地层以砂泥岩互层为主,煤层较为发育。

延安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延1~延10等10个层组。

地球物理课程设计报告样本综述

地球物理课程设计报告样本综述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指导老师专业地质学班级姓名学号一、课程设计目的:通过对《地球物理测井》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对某实际测井资料进行岩性划分与评价、储层识别、物性评价及含油气性评价。

获得常规测井资料分析的一般方法,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测井解释方法的理解,会用所学程序设计语言完成设计题目的程序编写,利用现有绘图软件完成数据成图,对所得结果做分析研究。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1.运用所学的测井知识识别某油田裸眼井和套管井实际测井资料。

2.使用井径、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划分砂泥岩井段划分渗透层和非渗透层。

3.根据密度、声波和中子孔隙度测井的特点,在渗透层应用三孔隙度测井曲线求出储层的平均孔隙度。

4.根据划分出的渗透层,读出裸眼井和生产井储层电阻率值。

5.根据阿尔奇公式计算裸眼井原始含油饱和度和剩余油饱和度。

6.根据开发过程中含油饱和度的变化,确定储层含油性的变化,并判断该储层的性质。

三、基本原理:(一)岩性划分岩性是指岩石的性质类型等,包括细砂岩、粉砂岩、粗砂岩等,同时还包括碎屑成分、填隙物、粒间孔发育、颗粒分选、颗粒磨圆度、接触关系、胶结类型等方面。

通过划分岩性和分析岩心资料总结岩性规律,其研究主要依据岩心资料,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等。

通过分析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地质资料以及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来识别岩性,并建立在取心井上的泥质含量预测解释模型。

一般常用岩性测井系列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 曲线来识别岩性。

1 定性划分岩性是利用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和测井曲线值相对大小,从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划分岩性的规律性认识。

首先掌握岩性区域地质的特点,如井剖面岩性特征、基本岩性特征、特殊岩性特征、层系和岩性组合特征及标准层特征等。

其次,要通过钻井取心和岩屑录井资料与测井资料作对比分析,总结出用测井资料划分岩性的地区规律。

表1为砂泥岩剖面上主要岩石测井特征。

主要岩石测井特征例如对淡水泥浆井,地层剖面由砂岩、粉砂岩、煤层和泥岩四种岩石组成。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1. 引言地球物理测井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涉及到地球物理学、地层学、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

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可以为石油勘探提供关键的地下信息,帮助勘探人员确定油气层的储集和分布情况。

本文将设计一个地球物理测井课程,旨在讲解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介绍地球物理测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测井数据的获取、处理和解释方法;•掌握地球物理测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3. 课程内容本课程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地球物理测井概述介绍地球物理测井的基本定义、发展历史、分类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地球物理测井的相关背景知识。

3.2 地球物理测井仪器和工具介绍地球物理测井仪器和工具的组成、功能和测量原理,同时讲解地球物理测井中常用的工具和测量方法。

3.3 测井数据处理和解释讲解如何获取、处理和解释测井数据,包括测井曲线的理解和分析、数据质量控制、图像处理等方面。

3.4 地球物理测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介绍地球物理测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领域,包括储层描述、油气储量估算、探井和井间比较等。

4.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4.1 讲授采用讲授的方式,全面深入地介绍地球物理测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适当引入相关案例和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4.2 实验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测井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地球物理测井的理解。

4.3 互动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物理测井的知识。

5. 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课堂测试采用课堂测试的方式,测试学生对地球物理测井原理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5.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具体分析实验结果,并对数据和曲线进行处理和解释。

地球物理测井报告

地球物理测井报告

一、课程设计目的(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一口实例测井资料的人工解释,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巩固九种测井曲线,掌握九种测井曲线的特点及其应用。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系统化。

(2)学习掌握实际生产中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能根据测井曲线识别常见的岩性、识别明显的油层、气层和水层。

能学会手工分层,并计算各储层孔隙度、饱和度的方法。

二、课程设计内容-手工(人工)解释(1)收集熟悉资料;(2)识别并划分岩性和渗透层;(3)分层取值;(4)储层参数计算;(5)综合判断油水层(6)编写课程设计报告三、步骤和方法(1)收集熟悉资料三道测井曲线分别为:岩性3条:GR,SP ,CAL电阻率3条:ILD、ILM,LL8孔隙度3条:CNL,DEN ,DT第一道主要为反映岩性的测井曲线道,包括: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GR, 单位为API;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SP,单位为 mv;井径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CAL, 单位为in或cm。

第二道为反映含油性的测井曲线道,包括:深感应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ILD, 单位为欧姆;中感应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ILM, 单位为欧姆;八侧向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LL8, 单位为欧姆。

电阻率测井曲线通常采用对数刻度。

第三道为反映孔隙度的测井曲线道,包括:声波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AC,单位为 us/ft;补偿中子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CNL;密度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 DEN, 单位为 g/㎝3。

(2)识别并划分岩性和渗透层1.CAL(井径测井)曲线划分储层原理:泥岩和某些松散岩层常常由于钻井时泥浆的浸泡和冲刷造成井壁坍塌,使实际井径大于钻头直径,出现扩井;渗透性砂岩层,常常由于泥浆滤液向岩层中渗透,在井壁上形成泥饼,使实际井径小于钻头直径,出现缩井;而在致密岩层处,井径一般变化不大,实际井径接近钻头直径。

地球物理概论教案模板高中

地球物理概论教案模板高中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2. 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几个主要分支及其基本原理。

3. 理解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灾害预测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地球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等基本原理。

3. 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地球物理学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地球物理学在灾害预测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地球物理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 地球物理实验设备(可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2. 提问:地球物理学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地球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定义,包括研究地球的物理现象、物理场和物理过程。

- 讲解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如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等。

2. 地震学- 介绍地震学的基本原理,如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 讲解地震学在地震预报、地震灾害评估和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3. 地磁学- 介绍地磁学的基本原理,如地磁场的产生、分布和变化。

- 讲解地磁学在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地质勘探和导航中的应用。

4. 重力学- 介绍重力学的基本原理,如地球重力场的产生、分布和变化。

- 讲解重力学在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物理学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地球物理学。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地球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二、拓展延伸1. 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介绍地球物理学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中的应用。

- 讲解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地球物理学在灾害预测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介绍地球物理学在地震、洪水、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预测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仪器课程设计》报告

《地球物理仪器课程设计》报告

《地球物理仪器课程设计》报告(测井方向)姓名:学号:班级: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2011年1月17日---2011年1月21日地球物理仪器课程设计要求(测井方向)(一)设计内容:设计一: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交流放大电路设计与仿真实验1.设计一同相放大器,闭环增益为100;2.设计一反相放大器,闭环增益为100;3.设计一由两级串接的高倍数放大电路,其增益为10000。

设计二:测量信号滤波电路设计与仿真实验1.设计一中心频率为1kHz的无源滤波电路;2.设计一中心频率为1kHz的二阶有源滤波电路,其中心频率处的增益为1。

设计三:相位检波与有效值检测电路设计与仿真实验1.设计一相位检波电路;2.设计一交流信号有效值检测电路。

设计四:脉冲宽度计数法测量电路设计与仿真实验1.设计一个对一个脉冲宽度进行填充法计数的时差测量电路。

(二)报告要求:(1)封面一律按给定格式做;(2)按设计内容顺序逐个撰写,内容包括设计目的、电路、参数计算及仿真结果。

(3)最后给出总结和体会。

设计一1、设计一同相放大器,闭环增益为100电路图如下设计目的:将信号同相比例放大100倍设计原理:电路为负反馈电路,由于运放的增益一般有∣∙A ∣>10^5,所以∣1+∙A ∙F∣>>1,即电路处于深度负反馈条件下,虚短和虚断成立。

由虚短和虚断得:u -= u += ui故 令R2=99kohm-m ,R1=1kohm-m,则Au=uo/ui=100。

结构特点:负反馈引到反相输入端,信号从同相端输入反馈方式:电压串联负反馈仿真结果如上图,电源电压设置为10mv,第一个图输入端设置的是20mv 每格,输出端是2v 每格,所以输入和输出曲线重合第二个图输入端是20mv 每格,输出端为1v 每格,所以在曲线图上显示为输出是输入的2倍。

i o u R R u )1(12+=12R u R u u i i o =-2、设计一反相放大器,闭环增益为100电路图如下设计目的:将信号反相比例放大100倍设计原理:如第一题。

应用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与处理课程设计 (2)

应用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与处理课程设计 (2)

应用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与处理课程设计一、引言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是石油地质学的基础课程之一。

本文档是一份应用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演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物理采集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学习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深化对地球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践理论1.野外地球物理工作流程2.野外地球物理工作的安全注意事项3.野外地球物理图例、标志和简化规范等内容的学习4.地球物理数据的分类及采集工具、设备选型和介绍三、实践环节本课程设计包含一次野外地球物理实习,需要学生现场进行实际野外工作,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下面是具体实践步骤:1. 实习准备1.安排队员,明确分工2.确定野外实习的区域,现场考察3.绘制地理草图,标明野外作业路线4.制作实习需用的表格和工具2. 野外实习1.在地理草图上标清野外采集数据的位置点2.分别按照磁法、电法和重力法的字段分类标好位置号码3.采集实地数据,记录参数4.完成野外工作后进行数据整理和核对3. 数据处理与分析1.数据导入2.数据质量检验及处理3.数据解释和分析4.数据拟合和绘制图形四、实践效果1.增强对石油地质学的了解和掌握2.提高地球物理采集和处理的技能3.增强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4.掌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技巧五、总结本课程设计的实践内容包括野外实习、数据处理和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物理采集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责任心和安全意识。

该课程设计设置有一定要求,需要学生严格按照实践步骤进行野外作业和数据处理,希望能为学生今后从事地质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促进。

地球物理基础实验报告

地球物理基础实验报告

地球物理基础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地球物理学班级:第二部分:本人对地球物理学的简单理解与认识一、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探索地球本体及进地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为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寻找能源、资源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灾害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总体上可以分为应用和理论地球物理两大类。

应用地球物理(又称勘探地球物理)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能源勘探、金属与非金属勘探、环境与工程探测等。

勘探地球物理学利用地球物理学发展起来的方法进行找矿、找油、工程和环境监测以及构造研究等,方法手段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和放射性勘探等,通过先进的地球物理测量仪器,测量来自地下的地球物理场信息,对测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反演、解释,进而推测地下的结构构造和矿产分布。

勘探地球物理学是石油、金属与非金属矿床、地下水资源及大型工程基址等的勘察及探测的主要学科。

理论地球物理研究对地球本体认识的理论与方法。

如:地球起源、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年龄、地球自转与形状等,具体包括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地热学和重力学等。

理论地球物理学通过地震波场和电磁波场探测发现了位于上地幔的软流层,为活动论的新的地球观提供了惟一站得住脚的理论依据;通过全球大地热流量的测量圈定了热的洋脊和冷的消减带,结合古地磁研究结果和大洋中脊的条带状磁异常特征,为海底扩张和大陆飘移学说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佐证;通过全球地震活动性和震源空间分布特征、全球重力、地磁和地热测量,为板块边界的划分提供了准确的依据;综合各种全球性的地球物理观测结果,对地球热状态、岩石圈热结构和流变性质提供了新的认识,为一直悬而未决的板块运动驱动机制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依据。

二、地球物理学的分类整体而言,地球物理学是利用物理方法研究地球或其他行星的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各种物理性质,包括地球内部及表面的组成及各种自然作用与变化规律。

地球物理勘探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勘探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勘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如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等。

2. 使学生了解地球物理勘探在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灾害预测等方面的应用。

3. 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物理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地球物理数据、绘制地质图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地球物理勘探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物理勘探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球物理勘探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为未来在地质、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物理勘探基本概念:介绍地球物理勘探的定义、分类及其在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作用。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球物理勘探概述2. 重力勘探:讲解重力勘探原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重力勘探3. 磁法勘探:介绍磁法勘探原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磁法勘探4. 电法勘探:阐述电法勘探原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

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 电法勘探5. 地球物理勘探应用案例:分析地球物理勘探在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灾害预测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球物理勘探应用6. 现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介绍GIS、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参考教材章节:第六章 现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课程共计18课时,分配如下:1. 地球物理勘探基本概念(2课时)2. 重力勘探(4课时)3. 磁法勘探(4课时)4. 电法勘探(4课时)5. 地球物理勘探应用案例(2课时)6. 现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2课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smi地球物理课程设计

smi地球物理课程设计

smi地球物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球物理基本概念,掌握smi(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2. 了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3. 掌握地球物理数据采集、处理、解释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smi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完成数据采集;2. 能够对采集到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分析地质结构;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地球物理勘探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兴趣,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集体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球物理勘探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地球科学有一定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物理基本概念: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球的结构、物理场、勘探方法等,对应课本第一章内容。

2. SMI地球物理勘探原理:详细讲解smi(地震、磁法、电法、重力勘探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对应课本第二章。

- 地震勘探:介绍地震波的传播特性、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磁法勘探:讲解地磁场的特点、磁异常的识别和应用;- 电法勘探:分析电阻率法的原理、装置类型及数据解释;- 重力勘探:探讨重力场的分布规律、重力异常的成因及实际应用。

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分析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实际应用,对应课本第三章。

4. 数据采集与处理:教授地球物理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包括野外施工、数据整理、反演解释等,对应课本第四章。

地球物理勘查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勘查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勘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球物理勘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地球物理勘查中常用的探测技术和设备;3. 了解地球物理勘查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4. 掌握地球物理勘查数据的处理、分析和解释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地球物理勘查方法,进行野外实地勘查和数据采集;2. 能够正确操作地球物理勘查设备,进行数据测量和记录;3. 能够对地球物理勘查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分析和解释;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地球物理勘查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和地球物理勘查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合作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4.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球物理勘查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既关注学生对地球物理勘查知识的掌握,又强调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为学生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物理勘查基本概念:地球物理场、勘查目标、勘查方法;2. 地球物理勘查原理: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异常、勘查信号传播;3. 常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4. 地球物理勘查设备:重力仪、磁力仪、电法仪、地震仪等;5. 地球物理勘查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预处理、异常识别、参数计算;6. 地球物理勘查应用案例:资源勘探、灾害预测、环境监测;7. 野外实地勘查实践:勘查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

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进行组织,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地球物理勘查基本概念及原理;第二章:常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及设备;第三章:地球物理勘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第四章:地球物理勘查应用案例及野外实地勘查实践。

地球物理勘察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勘察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勘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物理勘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地球物理勘察技术在地质、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3. 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物理勘察数据的基本处理和分析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物理勘察技术进行野外实地勘探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球物理勘察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球物理勘察数据进行地质解释和绘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勘察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地球物理勘察实践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地球物理勘察活动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地球物理勘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地质勘探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质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物理勘察基本原理: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勘察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 教材章节:第1章 地球物理勘察概述,第2章 重力勘察,第3章 磁法勘察,第4章 电法勘察,第5章 地震勘察。

2. 地球物理勘察设备与数据采集:介绍常用地球物理勘察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数据采集技巧。

- 教材章节:第6章 地球物理勘察设备,第7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

3. 地球物理勘察数据处理与分析:学习地球物理勘察数据的预处理、反演和解释方法。

- 教材章节:第8章 数据预处理,第9章 反演方法,第10章 地质解释。

4. 地球物理勘察应用案例:分析地球物理勘察在不同领域(如油气勘探、矿产勘查、环境监测等)的实际应用案例。

地球物理仪器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仪器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仪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物理仪器的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知识目标:掌握地球物理仪器的分类、原理、结构和基本功能;了解地球物理仪器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操作和使用地球物理仪器;能够分析地球物理数据,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物理仪器的分类、原理、结构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地球物理仪器的分类和基本原理;2.地球物理仪器的结构和功能;3.地球物理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4.地球物理仪器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球物理仪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2.实验法:通过操作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地球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地球物理仪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球物理仪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准备地球物理仪器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3.考试:进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5.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地球物理地震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地震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地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其传播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震发生的成因,了解地球板块构造与地震的关系。

3.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划分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地震烈度预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球物理知识分析地震数据,解读地震图。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防震减灾措施,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学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应急处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地震科普宣传中积极参与,传播地震知识。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球物理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震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在地震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基本概念:地震的定义、地震波的分类及传播特点、地震序列。

教学安排:1课时,参考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2. 地震成因与地球板块构造:板块运动理论、断层类型与地震、地震带分布。

教学安排:1课时,参考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3. 地震震级与烈度:震级的定义与计算、烈度的划分与影响、地震烈度预测。

教学安排:1课时,参考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4. 地震图解读:地震图的类型、符号及其含义、地震数据分析。

教学安排:1课时,参考教材第二章第四节。

5. 防震减灾措施: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家庭防震准备、地震应急预案。

教学安排:1课时,参考教材第二章第五节。

6. 地震实例分析:国内外典型地震案例、地震灾害成因及影响、防震减灾经验。

教学安排:1课时,参考教材第二章第六节。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组织,结合教材章节和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地震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地震灾害的素养。

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原理课程设计

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原理课程设计

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地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科学,其中地球物理学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

地球物理学是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场进行研究的学科,包括地球重力场、地球磁场、地震波、地电场和地热场等。

地球物理学是探索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重要手段,是自然资源勘察和地质灾害预测等工作的基础。

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原理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地球科学、物理学、测绘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内容。

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阐述地球物理场基本理论、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地球物理勘探中的数据处理与解释等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为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和研究提高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设计目标1. 理论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物理场基本理论、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数据处理与解释的基本原理,以及地震学、重力学、磁学、电学和热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实践能力通过课程实践,让学生熟悉常用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的操作方法、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3. 学术素养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学术交流和学术写作的基本规范,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分析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1. 地球物理场基本理论介绍地球物理场的概念、分类、特征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作用机理等知识。

2. 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介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及其特点,以及各种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物理勘探常用方法和技术手段。

3. 数据处理与解释介绍地球物理勘探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包括信号处理、数据分析、成像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

让学生了解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路线。

4. 地球物理学应用介绍地球物理学在油气勘探、矿产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以及未来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地球物理技术的目前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

四、课程设计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授课、实验演示、研究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矿场地球物理课程设计

矿场地球物理课程设计

矿场地球物理课程设计简介本文档介绍了一种针对矿场地质勘探的地球物理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背景、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背景矿场地质勘探是矿业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教学内容多,因此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系统地应用于矿场勘探,并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良好的课程设计。

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为:•熟悉矿场地质勘探中的各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掌握各项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能够准确使用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分析矿体结构和地质构造;•能够自主设计地球物理勘探方案并实施。

内容根据前面的目标,本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知识本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类型和特点;•各种地球物理数据的采集方法和处理流程;•各种地球物理数据的解释方法。

实践环节本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各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实际操作。

具体内容包括:•重力勘探,包括采集与处理重力数据、重力异常带的解释;•磁法勘探,包括采集与处理磁力数据、磁异常特征的解释;•电法勘探,包括采集与处理电磁数据、电性异常的解释;•震源地震勘探,包括震源、地震波识别、地震测深等内容;•孔隙介质声波波速测量,包括声波传播及速度计测量方法、数据采集处理与解释分析等内容。

案例分析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强化学生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使用各项地球物理数据分析矿体结构和地质构造;•分析勘探方案的合理性和现场实施情况。

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分为:•理论授课:在课堂上讲解各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数据分析与解释方法等;•实验操作:在实验室或矿场现场,对各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包括仪器学习和现场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案例分析:通过实际勘探项目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强化他们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地球物理观测实验报告(重力)

地球物理观测实验报告(重力)

地球物理观测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实验名称:重力观测实验姓名:xx班级:xx完成日期:20xx 年x 月xx 日目录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原理 (3)三、仪器介绍 (4)1、仪器使用方法和操作内容 (4)(一) 准备工作 (4)(二)参数设置 (5)(三)调平与测量 (6)2、使用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8)四、实验内容 (8)1. 实验数据 (8)(1)第一小组的数据 (8)(2)第二小组的数据 (9)2.计算过程 (10)(1)第一小组的数据计算 (10)(2)第二小组的数据计算 (11)(3)误差分析 (11)五、实验感想 (12)参考文献 (12)一、实验目的(1)了解CG-5重力仪的测量原理、结构、主要功能及技术指标。

(2)学习仪器使用方法,包括安置、维护参数设观测和据回放等。

(3)掌握使用24小时静态观测数据,对仪器的基本性能状况进行评价方法。

(4)掌握零位漂移,漂移率,残余观测数据稳定性等基本概念。

(5)掌握观测重力仪基本野外方法,以及相应的数据整理和计算法。

二、实验原理重力测量所使用的物理原理:弹簧重力仪:包括金属弹簧重力仪和石英弹簧重力仪,弹簧重力仪使用了弹簧、弹片、扭丝等机械原件进行重力平衡式相对重力仪设计。

金属弹簧重力仪弹性系统由金属材料制成,石英弹簧重力仪弹性系统由石英材料制成。

振弦重力仪:该重力仪的原理是以测定磁场中片状金属弦在不同张力(重力)作用下其振动频率的变化,来确定相对重力变化(原理与琴弦在不同张力下振动,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相同)。

振弦重力仪主要用于海洋和井中重力测量。

激光绝对重力仪:根据自由落体定律,在落体自由下落时用激光测距,原子钟计时,完成重力全值测定,目前已达到(2〜5) ×10-8m/s2的测量精度。

超导重力仪:1960年随超导应用技术的出现,使用扼、销、铅等超导材料,应用其在温度接近绝对零度条件下的零电阻效应,制成具有高稳定性的"磁弹資"的弹力与重力进行平衡,用电容位移传感器实现连续自动观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指导老师专业地质学班级姓名学号一、课程设计目的:通过对《地球物理测井》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对某实际测井资料进行岩性划分与评价、储层识别、物性评价及含油气性评价。

获得常规测井资料分析的一般方法,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测井解释方法的理解,会用所学程序设计语言完成设计题目的程序编写,利用现有绘图软件完成数据成图,对所得结果做分析研究。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1.运用所学的测井知识识别某油田裸眼井和套管井实际测井资料。

2.使用井径、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划分砂泥岩井段划分渗透层和非渗透层。

3.根据密度、声波和中子孔隙度测井的特点,在渗透层应用三孔隙度测井曲线求出储层的平均孔隙度。

4.根据划分出的渗透层,读出裸眼井和生产井储层电阻率值。

5.根据阿尔奇公式计算裸眼井原始含油饱和度和剩余油饱和度。

6.根据开发过程中含油饱和度的变化,确定储层含油性的变化,并判断该储层的性质。

三、基本原理:(一)岩性划分岩性是指岩石的性质类型等,包括细砂岩、粉砂岩、粗砂岩等,同时还包括碎屑成分、填隙物、粒间孔发育、颗粒分选、颗粒磨圆度、接触关系、胶结类型等方面。

通过划分岩性和分析岩心资料总结岩性规律,其研究主要依据岩心资料,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等。

通过分析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地质资料以及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来识别岩性,并建立在取心井上的泥质含量预测解释模型。

一般常用岩性测井系列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 曲线来识别岩性。

1 定性划分岩性是利用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和测井曲线值相对大小,从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划分岩性的规律性认识。

首先掌握岩性区域地质的特点,如井剖面岩性特征、基本岩性特征、特殊岩性特征、层系和岩性组合特征及标准层特征等。

其次,要通过钻井取心和岩屑录井资料与测井资料作对比分析,总结出用测井资料划分岩性的地区规律。

表1为砂泥岩剖面上主要岩石测井特征。

岩性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微电极电阻率井径声波时差泥岩泥岩基线高值低、平值低、平值大于钻头直径大于300页岩近于泥岩基线高值低、平值低、平值较泥岩高大于钻头直径大于300粉砂岩明显异常中等值中等正幅度差异低于砂岩小于钻头直径260-400砂岩明显异常(Cw≠Cmf)低值明显正幅度差异中等到高,致密砂岩高小于钻头直径250-450(幅度较为稳定)主要岩石测井特征例如对淡水泥浆井,地层剖面由砂岩、粉砂岩、煤层和泥岩四种岩石组成。

如果测井资料有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微电极、密度和电阻率曲线,则可按下列步骤区分它们:①用自然电位和微电极测井曲线把渗透层和非透层区分开:砂岩和粉砂岩的自然电位有明显负异常,微电极有正幅度差,而煤层和泥岩自然电位无异常,微电极无幅度差。

②利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和微电极测井曲线区分砂岩和粉砂岩:砂岩的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异常幅度大于粉砂岩的曲线异常幅度,在微电极测井曲线砂岩异常幅度差大于粉砂岩异常幅度差。

③利用电阻率和密度曲线可区分泥岩和煤层,煤层为高阻,泥岩为低阻;泥岩密度测井值较高而煤层密度测井值在剖面上看则很低。

(2)定量评价储集层的岩性评价的定量解释主要是指确定储集层岩石所属的岩石类别,计算岩石主要矿物成分的含量和泥质含量,还可以进一步确定泥质在岩石中分布的形式和粘土矿物的成分。

在定量计算方面主要是计算泥质含量和粘土含量。

泥质含量是指岩石中颗粒很细的细粉砂(小于0.1mm)与湿粘土的体积占岩石体积的百分数,用符号Vsh 表示;当需要把泥质区分为细粉砂和湿粘土时,则要计算岩石的粘土含量,它表示岩石中湿粘土的体积占岩石体积的百分数,用符号Vclay 表示。

目前,测井方法都是基于对地层矿物分布的测量来间接反映地层泥质含量,而不是对泥质含量进行直接测量,所以必须选择最能反映地层泥质含量的测井响应来建立测井解释模型。

通常泥质含量的求取方法主要有自然伽马法和自然电位法,此外,还可应用自然伽马能谱、电阻率以及孔隙度测井(声波、密度、中子)交会法。

自然伽马确定泥质含量除钾盐层外,沉积岩放射性的强弱与岩石中含泥质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

岩石含泥质越多,自然放射性就越强。

一般常用的经验方程如下:V sh = 2GCUR •△GR - 1 2GCUR - 1△GR = GR - GR min GR max - GR min式中Vsh 为地层泥质含量;△GR 为自然伽马相对值;GR 为自然伽马测井读数;GR min 为目的层段自然伽马测井读数最小值,即纯砂岩层段的自然伽马测井读数;GR max 为目的层段自然伽马测井读数最大值,即纯泥岩层段的自然伽马测井读数;GCUR 为经验系数,与底层的地质时代有关,可按地层时代在较广泛的地区由岩心分析资料求得。

通常,对第三纪地层GCUR =3.7,老地层GCUR =2.0。

②自然电位确定泥质含量从自然电位测井的基本理论可知,自然电位异常与地层中泥质含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随着砂岩地层中泥质含量的增加,自然电位异常幅度会随之减少,故可以利用自然电位测井煤层异常不明显 低值 无幅度差异 高阻 接近钻头直径 350-450曲线定量计算地层的泥质含量。

一般常用的经验方程如下:V sh = 2GCUR •△SP - 1 2GCUR - 1△SP = ( SP-SBL-SSP )/SSP式中Vsh 为地层泥质含量;△SP 为自然电位相对值;SP 为自然电位测井读数;SSP 为目的层段自然电位异常幅度,即纯砂岩层段与泥岩基线之间的的自然电位测井差值;SBL 为目的层段自然电位测井读数最大值,即纯泥岩层段的自然电位测井读数——泥岩基线;GCUR 为经验系数。

此外,自然伽马能谱、中子、电阻率测井曲线具有同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曲线相似的变化特征,因此,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指示泥质含量的变化。

(二)物性评价物性是指是指岩石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等方面。

其资料包括地质资料、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等。

通过研究取心井的地质资料、岩心资料,查看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并通过前面的岩性分析来判断物性的好坏,总结出孔隙度的规律和渗透率的大小,并建立在取心井上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密度的预测解释模型。

一般常用孔隙度测井曲线来判断物性,包括声波时差AC 、密度测井DEN ,中子测井CNL 等。

储层物性反映的是储层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油区的丰度和储量。

应用测井资料对储层物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储层的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孔渗关系等进行储层的评价分类。

测井计算反映储层物性的参数主要有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以及粒度中值,甚至颗粒分选系数等,显然储层孔隙度高、渗透率大、泥质含量低、粒度大而均匀则储层物性好,相反,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泥质含量高、粒度细或颗粒不均匀则储层物性差。

1. 孔隙度孔隙度是反映储层物性的重要参数,也是储量、产能计算及测井解释不可缺少的参数之一。

目前,用测井资料求取储层孔隙度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精度完全可以满足油气储量计算和建立油藏地质模型的需要。

声波、密度、中子三孔隙度测井的应用及体积模型的提出,给测井信息与地层的孔隙度之间搭起了一个有效而简便的桥梁。

这三种测井方法是相应于地层三种不同的物理特性,并从三种不同角度上提供了地层孔隙度信息。

经验表明,三孔隙度的测井系列对于高-中-低孔隙度的地层剖面,以及不同的储层类型,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求解能力,并能较好地提供满足于地质分析要求的地层孔隙度数据。

为便于查看和对比,把常用的声波、密度、中子测井计算孔隙度的公式归纳于表2。

常用的计算孔隙度公式从表中和前面的分析可知,残余油气特别是气层对声波、密度以及中子测井计算的孔隙度影响是不同的。

在气层上,由于密度测井读数与含水地层相比偏低,因而在不考虑孔隙中流体性质的情况下,计算孔隙度偏高;而对中子测井而言,由于气体的含氢指数小于标准水层的含氢指数,因而计算孔隙度比实际孔隙度偏低。

为此,在测井解释中,经常采用孔隙度测井在气层上的这一特点,来判断气层。

1. 渗透率渗透率是评价油气储层性质和生产能力的又一个重要参数。

由于受岩石颗粒粗细、孔隙弯曲度、孔喉半径、流体性质、粘土分布形式等诸多因素影响,使测井响应与渗透率关系非常复杂,各影响因素之间尚无精确的理论关系,所以只能估计渗透率。

目前,国内外已经发展了多种估算渗透率的解释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①用电阻率估计渗透率根据实验资料知道,渗透率有如下关系式:K = Φ3f T2S2其中K为渗透率;Φ为孔隙度;f是孔隙管道截面形状有关的参数,等于2 ~ 3;T为孔隙管道曲率;S为岩石比表面积,即单位体积岩石中的颗粒表面积总和。

从上式可以看出,岩石的颗粒越细,则岩石比面就越大,孔隙管道曲率就越大,因而渗透率就越小。

另外,在过渡带以上的油层中,地层的电阻率主要取决于束缚水饱和度,而束缚水饱和度又与岩石比面有关。

比面愈大,束缚水饱和度越大,则渗透率愈底,而束缚水饱和度愈大,电阻率就愈小,此即为电阻率求渗透率的地质依据。

由于渗透率与电阻率之间的关系复杂,因而各个地区都根据该地区的岩心测井资料来作出电阻率与渗透率的相关关系,其经验公式的一般形式为:K = CR t d式中,系数C 和指数d 按区域及层位统计确定。

在确立了这种统计关系后,即可根据电测资料的地层真电阻率确定储层渗透率。

② 用孔隙度和束缚水饱和度确定渗透率;③ 用孔隙度和粒度中值确定渗透率④ 地区性经验公式.(三)含油气性评价储集层的含油性是指岩层孔隙中是否含油气以及油气含量大小。

地质上对岩心含油级别的描述分为饱含油、含油、微含油、油斑及油迹,其含油性依次降低。

应用测井资料可对储集层的含油性作定性判断,更多的是通过定量计算饱和度参数来评价储集层的含油性。

通常计算的饱和度参数有:地层含水饱和度S w ,束缚水饱和度S wb ,可动水饱和度S wm ;含油气饱和度Sh 或含油饱和度S o ,含气饱和度S g ,残余油饱和度S or ,可动油饱和度S om 以及冲洗带可动油体积V om =φS om 和残余油体积V or =φS or 。

应用这些参数来评价储集层的含油性。

1.定性的判断油、气、水层三者都存在于储集层中,它们测井上都具有储集层测井曲线特征:水层:自然电位负异常,幅值偏大,电阻率低值,径向电阻率梯度显示增阻侵入(淡水泥浆)的特点。

油层:自然电位负异常,幅值偏小,自然伽马能谱中铀U 为高值,电阻率高,径向电阻率梯度显示减阻侵入特点,声波曲线中△t 变大,密度测井测P b 变小,中子测CNL 孔隙度变小。

气层:除具与油层相同特征外,尚具Δt 明显变大或“周波跳跃”,P b 明显变小,DEN-CNL 重叠图中镜像特征,中子伽马高值,等效弹性模量明显变小等特点,一般测井曲线中具“三高一低”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