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召公之治,得兆民和——有关周初召公封燕的疑问
论“周召之业”与“周召之治”——兼谈召公在周初的历史地位
论“周召之业”与“周召之治”——兼谈召公在周初的历史地位作者:朱绍侯【本文摘自】《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3期第24~28页【英文标题】Achievements and Successful Administering of Zhougong and Zhaogong【作者简介】朱绍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朱绍侯(1926—),男,辽宁省新民县人,教授,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研究。
【内容提要】周公、召公在武王灭商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即位,周公践阼,行政当国,召公任太保,为周公的助手。
周公、召公“分陕而治”、“东征平叛”、“创建成周”、“教导成康艰苦**”,为周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促成了“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的“成康之治”兴盛局面。
实际上所谓“成康之治”,就是孔子所赞颂的“周召之治”、“周召之业”和“周召之迹”。
Zhougong and Zhaogong distinguished themselves in the King Wu's war overthrowing the Shang Dynasty. The King Cheng who succeeded to the throne after King Wu's death was too young, so Zhougong took his place to rule the country while Zhaogong assisted him taking the position of Taibao. The two of them ran Shanxi separately, marched eastward to put down the rebellion, established King Cheng's ruling, and instructed the King Cheng and Kang to work hard for the interest of the country. So they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for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Zhou Dynasty, which led to successful administering of King Cheng and Kang, which meant the society was stable and there was no crime for nearly forty years in the period of King Cheng and Kang. In fact the so-called 'successful administering of King Cheng and Kang was the successful administering, achievements, or miracle of Zhougong and Zhaogong, for which Confucian sang high praise.【关键词】周公姬旦/召公姬奭/成康之治/周召之治Zhougong of JI Dan/Zhaogong of JI Shi/successful administering of King Cheng and Kang/successful administering of Zhougong and Zhaogong中图分类号:K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320(2007)03—0024—05如果萧何、韩信、张良可以称为汉初“三杰”的话,那么太公望、周公旦、召公爽就可以称为周初“三圣”。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原文及翻译
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表,薄纨之里,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且帝之身自衣皁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虖!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黄帝曰:「日中必[上蔧下火]会,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高皇帝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廑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恩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也给后世人敲响了警句,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国语》厉王虐②,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③矣!”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⑤。
以告⑥,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⑦。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⑧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⑨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⑩,为民者宣⑾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⑿至于列士⒀献诗⒁,瞽⒂献曲,史⒃献书,师箴⒄,瞍赋⒅,矇⒆诵,百工⒇谏,庶人传语21,近臣尽规22,亲戚补察23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4,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25。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6;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7,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8 。
注释: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史实。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xiǎng)、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
召(shào)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
“召”,一作“邵”。
厉王,即周厉王,名胡,夷王的儿子。
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
弭(mǐ),消除、阻止。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②〔虐〕暴虐。
③〔民不堪命〕老百姓忍受不了暴虐的政令。
堪,能忍受。
④〔卫巫〕卫国的巫师。
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译文评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译文|评析《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记叙了召公劝谏厉王停止“卫巫监谤”的故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先秦:佚名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及注释译文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
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
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
”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
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
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
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
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
2024年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4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 -5题。
材料一2020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
创新的考古发掘研究模式,给三星堆研究带来了巨大收获。
在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四个巨大的考古方舱最引人注目。
它们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专业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
发掘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文物在地下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出土后周围环境发生巨变,如果保护不及时,会造成毁灭性伤害,如彩绘变色、有机物碳化等。
如今,这种由多学科专家设计建造的密闭的考古发掘舱,可以严格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避免外界尘土、细菌等污染因素的干扰,为出土文物提供及时有效的现场保护。
野外工作结束后,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成为重点工作。
三星堆的文物出土时脆度较高,采用传统的实物拼对的方式修复容易造成伤害。
文保团队采用了三维模型数字拼接的方式:对文物进行全方位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利用AI技术提取碎片的几何特征信息,计算彼此的匹配度;分析受力数据,验证不同拼接组合的可能.性...无需触碰实物,研究人员可以在数字空间进行模拟拼对和复原,充分验证各种可行性方案,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修复过程中对文物的伤害。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形成年代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研究团队经过研究,初步判断三星堆的几个祭祀坑形成于商代晚期,形成时间大致相当。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团队首次深入揭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丝织品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之谜。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团队研发出了适用饱水糟朽象牙文物的保护材料及相关保护工艺,实现了考古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整根完整保护“零的突破”....众多考古学难题,正在各方研究团队的努力下,一一被攻克。
(取材于李凯旋、童芳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
为了让观众们更好地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根据文物和考古工作特色,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在展陈上落实了很多有创意的设计。
乱臣十人兴周考辨
“乱臣十人”兴周考辨“乱臣十人”兴周之说,见《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苌弘曰:“何害?同德度义。
《大誓》曰:‘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此周所以兴也。
”<1>《昭公二十四年》这里所引为《尚书·大誓》佚文。
按春秋时代这种说法,“乱臣十人”对兴周和灭商无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该记载从《尚书》中散佚,战国以后人们对其具体内容已不甚清楚。
汉儒训乱为治,认为这是指周之治臣周公、召公、毕公、荣公等人。
这一说法,历代沿袭,至今仍在学界流行。
然而,《大誓》是武王伐纣前会盟诸侯之辞的记载,当时周、召、毕、荣作为武王同族旧臣 ,功勋并不突出,声名尚未显赫,难以用他们来号召众多的方国诸侯,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因此 ,从当时的特定背景和情理推断,传统注释并不可信。
笔者通过梳理历代学者的注解,结合商末周初的相关史实考证,结果表明“乱臣十人”不是周之“治臣”10人,而是殷商“叛臣”10人。
由于此事关系到商周更替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故申述管见如下,尚祈专家学者教正。
一、传统注解的失误及其致误的原因分析“乱臣十人”的记载,多见春秋时期人引述。
如《论语·泰伯》载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2>2487《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叔孙穆子曰:“武王有乱臣十人。
”<1>《襄公二十八年》二年君子曰:“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大誓》所谓商兆民离、周十人同者,众也。
”<1>《成公二年》上引《大誓》即《太誓》,又称《泰誓》。
从当时引述的情况看,该记载在春秋时期尚保存在《尚书》中,因而其内容为人们所熟知。
据汉晋以来学者引述及校勘,“乱臣十人”原本作“乱十人”,秦汉时期该记载已从《尚书》中散佚,至东晋伪《泰誓》编成,始增添“ 臣”字。
其后从唐代开始,又出现了据伪《泰誓》增改《左传》、《论语》引文的情况,“乱十人”遂成为今天通行的所谓“乱臣十人”。
《中考语文》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训练附答案(1)【精选30练】
一、文言文阅读1.(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刘向《新序》)17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饿.其体肤饿:_________________ (2)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____(3)昭公出亡.亡:__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____ 17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177.(甲)文论证了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中“宋昭公亡而能悟”说明了(甲)文中____________的道理(用原文回答),(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亡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78.(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概括其中的两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6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燕赵文化
十、召公之治,得兆民和——有关周初召公封燕的疑问(此书为《中国地域文化丛书》之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8年第2版)张京华著(中篇部分不易排录的金文、甲骨文字,共计45个,均以圆码标出,请学者对照扫描的摹本。
)如果认为殷商文化起源于北方,那么它就和周初所封的燕国前后连贯起来了,二者之间丝毫没有联系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殷商文化起源的探讨最便利的办法就是从周初燕国开始。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燕国初封时史事说:“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
自陕以西,召公主之。
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史记》的这段记载文字过简,语焉不详,从中确实可以提出不少的疑问。
第一,周初召公封燕是否为燕之初封?第二,召公奭与周王室的关系如何?第三,召国与燕国的关系如何?第四,北燕与南燕的关系如何?第五,燕与蓟的关系如何?周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室,当时畿外的重要封国大都借助了古代的城邑和殷商的遗民。
如鲁国封于曲阜,为少暤之墟,随行的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
卫国封于朝歌,为商朝旧都,并统领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当时称此为“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也就是“居殷故地,因其风俗,开用其政”,而“疆理土地以周法”。
但是就史籍中的简略记载来看,燕国在召公奭受封以前,似乎本无土著殷民的活动,与召公奭随行的也没有殷商遗民。
召公奭,裴駰集解引谯周曰:“食邑于召,谓之召公。
”司马贞索引也说:“召者,畿内菜地。
始食于召,故曰召公。
或说者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阳,故言南也。
”认为召为西周的畿内封国,召公以此而称。
公为爵称,召公奭为周室三公之一,其子孙世代继为三公。
所说参证史实均有较大依据,然而召公奭既然有如此崇高的身世地位,能够与周公旦相并称,其与周王室的关系如何?周武王有同母兄弟十人,长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
诗经《《甘棠》》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甘棠》》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甘棠》》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蔽芾甘棠,郁郁葱葱棠梨树,勿翦勿伐,不剪不砍细养护,召伯所茇。
【法言义疏-先知卷第九】原文赏析
法言义疏 - 十二先知卷第九〔注〕图难于其易,求大于其细,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如斯而已矣。
〔疏〕注“图难”至“已矣”。
按:老子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先知其几于神乎!〔注〕几,近也。
神以知来,探未兆也。
逆识先知,近于神也。
敢问先知。
”曰:“不知。
〔注〕答以不知者,神悟则先知,非问之所及也。
知其道者其如视,〔注〕举目便见。
忽、眇、绵作◆。
”〔注〕眇绵,远视。
〔疏〕“先知其几于神乎”者,音义:“其几,音机。
下‘有几’同。
”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
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孔疏云:“言至诚之道豫知前事,如神之微妙。
”朱子集注云:“神谓鬼神。
”“问先知,曰不知”者,天官书云:“传其人,不待告。
告非其人,虽言不着也。
”“知其道者其如视”者,圣人所以能先知如神者,非有异术也,见微知着而已。
此其道犹目之于视也,善用明者,察秋毫之末;善用知者,见几微之萌,其理一也。
“忽、眇、绵作◆”者,王云:“忽、眇、绵皆微也。
汉书律历志‘无有忽微’,孟康曰:‘忽微,若有若无,细于发者也。
’大戴礼文王官人篇曰:‘微忽之言,久而可复。
’是忽为微也。
方言十三曰:‘眇,小也。
’顾命曰:‘眇眇予末小子。
’是眇为微也。
说文曰:‘绵,联微也。
’广雅释诂四曰:‘绵,小也。
’大雅绵篇:‘绵绵瓜瓞。
’郑笺曰:‘绵绵然若将无长大时。
’司马相如上林赋曰:‘微睇绵藐。
’是绵为微也。
广雅释诂四曰:‘●、纱、●,微也。
’曹宪:‘●音忽,纱音眇,●音蔑。
’集韵:‘●音绵。
’●、纱、●与忽、眇、绵同义。
孙子算经曰:‘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秒。
’忽与总同,秒与纱同。
说文:‘缅,微丝也。
’玉篇:‘●,与缅同。
’然则●、纱、●皆丝之微者。
”按:王解是也。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精选五篇)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精选五篇)第一篇:曹刿论战比较阅读(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
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
”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
②[令]限令。
③[疏军]撤兵。
疏,散、撤。
④[谍]刺探军情的人。
⑤[信]信用。
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又何间焉()(2)公令疏军而去之()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10.翻译句子。
(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
(6分)(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和鲁庄公的“”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用文中的词语作答)(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这一句。
参考答案:(一)8.(1)参与(2)离开,离去。
(2分。
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
(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尚书》注译《君奭》
《尚书》注译《君奭》《君奭》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
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周公若曰:“君奭!弗弔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
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
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
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
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
天惟纯佑命,则商实百姓王人。
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
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
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适。
”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
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
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
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
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
予往暨汝奭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
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于疆惟休,亦大惟艰。
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
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
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
予不允惟若兹诰?予惟曰‘襄我二人’。
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原文|译文|赏析《燕召公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本文讲述了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燕国约800年的历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燕召公世家》原文作者:司马迁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
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
君奭不说周公。
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率维兹有陈,保乂有殷”。
於是召公乃说。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
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
燕惠侯当周厉王奔彘,共和之时。
惠侯卒,子釐侯立。
是岁,周宣王初即位。
釐侯二十一年,郑桓公初封於郑。
三十六年,釐侯卒,子顷侯立。
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
秦始列为诸侯。
二十四年,顷侯卒,子哀侯立。
哀侯二年卒,子郑侯立。
郑侯三十六年卒,子缪侯立。
缪侯七年,而鲁隐公元年也。
十八年卒,子宣侯立。
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
桓侯七年卒,子庄公立。
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始霸。
十六年,与宋、卫共伐周惠王,惠王出奔温,立惠王弟穨为周王。
十七年,郑执燕仲父而内惠王于周。
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
燕君送齐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使燕共贡天子,如成周时职;使燕复修召公之法。
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
襄公二十六年,晋文公为践土之会,称伯。
三十一年,秦师败于殽。
三十七年,秦穆公卒。
四十年,襄公卒,桓公立。
桓公十六年卒,宣公立。
宣公十五年卒,昭公立。
昭公十三年卒,武公立。
是岁晋灭三郤大夫。
武公十九年卒,文公立。
得民心者得天下召公与燕昭王贤与德
得民心者得天下召公与燕昭王贤与德司马迁所说的召公,也称召公奭。
召公奭与周王族同姓,姓姬,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把召公封在北燕。
周成王时,召公位居三公。
召公执政,颇受广大民众之拥戴。
他到乡村城镇去巡察,附近有一棵棠梨树,于是就在树下判断官司,处理政事——从侯爵、伯爵到平民都得到了适当的安置,没有失业的。
召公去世后,民众思念他的政绩,爱屋及乌,舍不得砍伐那棵棠梨树,还作了名为《甘棠》的诗篇来歌颂他。
司马迁认为,弱小的燕国之所以能够国运长存,是燕召公实施仁德爱民的功劳。
实施仁德爱民之政,能得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是千古不破的真理。
所以,司马迁的说辞不无道理。
在燕国历史上,还有一位以实施仁德爱民之政而闻名的国君,他就是燕昭王。
公元前315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宣王趁机攻打燕国,几乎把整个燕国吞并,后来由于赵武灵王等诸侯王出面干预,齐宣王这才大肆搜刮一番后退出燕国。
燕昭王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即位的。
他即位之后,吊祭死者,慰问孤儿,鼓励农耕,和臣下们同甘共苦。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燕昭王还能以谦恭的态度和丰厚的礼物来招揽贤才。
为了招揽人才,振兴燕国,燕昭王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的国内混乱没有防备,攻破了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家小、力量弱,不足以报仇。
可是如果得到贤士一起来治理国家,雪洗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
先生看到有这样合适的人才,我会亲自侍奉他的。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接着说:“假若大王一定要招致贤士,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
至于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难道还会以千里为远而不来吗?”燕昭王于是给郭隗改建了豪华的住宅,并像对待老师那样用最高层次的待士礼节服侍他。
燕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
这座高台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黄金台"。
周召公为何重建燕文化
周召公为何重建燕文化文:王候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岁在甲子,子夜,木星(岁星)正上中天,地平线高达78度,用肉眼看起来格外明亮。
聚集在牧野的周军和诸侯部队,在周武王一声令下之后,“周公柄大鉞,召公柄小钺,以夹武王”杀奔商都朝歌,和殷纣王指挥的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交战,双方在空旷的牧野厮杀起来,竟至“血流漂杵”,本来厮杀的难分难解,殷商部队中的一部分工匠突然阵前倒戈,纣王阵脚大乱,兵败回城,见大势已去,穿戴整齐,配珠宝玉器,纵身火中自焚而死。
一燕文化熏陶下的燕人坚决反抗周武王举大军入城。
迎降的事宜由负责外交联络事宜的召公负责。
原殷商王公大臣纷纷迎降,纣王的儿子禄父也投降了。
可是,却有一百个燕人坚决不降,他们中间包括妇燕、燕贞和被后人视为奴隶身份的工匠。
他们还在和周军恶战。
周军不断加派力量,才打败了他们。
据《逸周书》记载,这一百人,是来自“燕地”商朝“北土”的方国燕国的。
他们各怀技艺,有的善于烧制陶器,而且能够挂釉,有的能够制造当时极为少见的漆器,当然最擅长的是会铸造铜器,还能铸出精美的“燕鸟”,在当时被称为“玄鸟”。
这一百以“燕”为名的臣僚在被逮捕后,周武王是很想招降他们的,但是他们誓死不屈,最后被全都被处死了。
周召公目睹了全过程。
二燕文化的前两次高潮燕文化第一次浪潮是第七代始祖王亥和第九代始祖上甲微掀起的。
王亥以成型的牛骨占卜技艺和巫术,进入有易部落,被有易族长杀害夺走卜牛。
而这是玄鸟族(燕族)的第一次扩张,是用文化形式的扩张。
六年后,王亥的儿子上甲微找到河伯,据理力争,得以“执中”,据李学勤主持的研究,这里的“中”,就是经过商讨后的“法”,公平的议定法,凭着“执中”,有易的部落长伏法了。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燕文化的第一道闪光。
惩戒了有易部落后,上甲微率领玄鸟部族开始沿着太行山东麓向南进发。
留下的人继续称为燕族,玄鸟部。
在学界称为燕地土著文化,更具体的称为“保北文化”,和古燕国,有近百处遗存。
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市房山区的拒马河畔的从9000年到战国时代的遗址——镇江营塔照遗址。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
读史明智:从《史记·燕召公世家》入手,看姬姓诸侯的八百载盛衰周朝传国八百载,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诸侯国数量众多,几百年间,诸侯国互相征伐、纷乱不止,从春秋到战国,就是个诸侯国不断兼并的过程。
因此,春秋时期的主旨是争霸,到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后,春秋时代终结,天下进入了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主旋律是灭国王天下。
在战国时期,还有仅存的一个姬姓宗室诸侯国,那就是北方的燕国,不过除了燕太子丹和荆轲刺秦,大家似乎对于燕国十分陌生。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燕召公世家》来了解这个北方的姬姓诸侯国—燕国。
很多时候读周史,就会发现大家对周公推崇备至,而对于召公提及的很少。
其实从作用而言,武王伐纣推翻殷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有三个人:周公旦、召公、太公望,他们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可以说缺一不可。
但是后世对太公望和周公旦提及的太多,与之相关的典故也很多,但对召公提及却很少,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
召公奭与周王同姓,姓姬。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和周公不同,他不是武王的兄弟,但他也是姬姓宗室成员。
因为辅佐武王灭商,因功被封在北方燕国之地。
和太公望一样,召公的封地也不是个善男信女聚集之地,提到北方我们就会想到匈奴和蛮夷,事实上,武王姬发把把守周朝北方、抵御外族袭扰的重任交给了召公。
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东,周公主之。
——《史记·燕召公世家》到了周成王时期,由于成王年幼,召公被封为三公,实际上召公和周公成为了周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他们以陕地为界,陕地以西的区域由召公主政;陕地以东的区域由周公主政。
周朝变成了“两公主政”的局面,成王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说成王在这个时期是个傀儡并不为过。
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
——《史记·燕召公世家》对于周公辅政这件事,召公很不满,在召公看来,周公这就是篡政。
05.燕召公世家-WPSOffice
燕召公世家这篇传记本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的宗旨,记叙了西周开国功臣召(Sh4。
,绍)公爽(Shi,世)所受封的燕国的八百余年的历史。
文中通过民众爱戴燕召公,并突出记叙他听讼甘棠之下,后人思召公之政而作《甘棠》诗歌颂他的典型事例,高度赞扬了燕召公仁德爱民的思想和行为,并把这归结为弱小的燕国国运长久的重要原因,充分体现了作者主张德治的政治理想。
这篇传记在材料取舍上是颇具匠心的。
在诸多史料中,作者主要选取了这样两个方面的史实:燕王哙违背历史规律,盲目追求帝尧禅让的美名,把国家让给权臣子之,以致给百姓带来灾难,造成国破身亡;燕昭王谦恭下士,召来乐毅等四方贤材,与百姓同甘共苦,富国强兵,收复失地。
作者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史实,浓墨重笔,对比着进行生动的描述,褒贬锋芒,犀利而鲜明。
在记述燕国衰世之秋时,作者又着重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史实:燕惠王挟持私怨,迫走名将乐毅;燕王喜不听苦谏,袭击盟邦赵国,后又误用骄将剧辛;燕太子丹谋刺秦王等。
通过记述这些史实,阐明了燕国衰亡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原因。
为了突出主旨,要言不繁,对另有传记详载的乐毅破齐奔赵及荆轲刺秦王等事的始末,篇中不再复述,只是提纲挈领,进行简笔勾勒,做到轮廓清楚,使读者可观大略。
这篇传记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
作者往往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和行动,三言两语,生动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比如:苏代为齐使燕的一番对话,透露着他十足的狡衿;鹿毛寿劝说让国的一段说辞,隐藏着他的叵测居心,而昏庸无能的燕王哙则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神态堪称唯妙唯肖。
再如:郭隗劝燕昭王招引贤士,理直气壮地大言“先从隗始”,于是燕昭王”改筑宫而师事之”;将渠劝燕王喜不去伐赵,以至“引燕王绶止之",哭泣陈词,而“王蹴之以足”,这些场面也使读者如闻如见。
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爽(Shi)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译文:召公爽与周王室同姓,都是姬姓。
周公庙的树
周公庙的树+常智奇一棵古老而苍劲的参天大树,是一座追星揽月的通天塔,是自然生命的计年表,是乔木丰神的“向天歌”。
它见证着生命在雷电风暴的摧折下不屈不挠的倔强,阳光使水站立起来的神奇与不朽。
特别是那些在人类历史前进的征途中,对人类文明和进步发生过积极影响的树,因其天成地造的机缘,鬼使神差的时空,而助人为乐,造福人类,被千古咏唱,流芳万代。
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召公殿的树,就有这样的历史风神和精神气韵。
癸巳年秋,在翠松露籽,蝉鸣林静,瓜果飘香,金风送爽的季节,我应邀参加了由岐山县委宣传部和周公庙管委会组织的“陕西省散文创作笔会”,又一次被这里的树木绿叶所震撼。
周公庙门前有两棵笔直、挺拔、苍劲、古老的大树直插云天。
经过树木科学技术部门的专家化验鉴定,一棵是唐柏,树龄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一棵是汉槐,树龄也已有一千七百多年。
这两棵参天大树,巍然屹立在青砖灰瓦、古香古色的庙门前,犹如秦琼和敬德两位门神,一下子给周公庙平添了几份尊严和神圣。
进了庙门,宽阔的走道两旁有许多一抱搂不住的古树乔木,干粗枝壮,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把一条幽深的通道妆饰得生机勃勃而蓊郁葳蕤。
在碑亭的后边,姜嫄殿的前边,耸立着两棵汉代的古槐,它们都已画满了一千七百多个春秋的年轮,我们两三个人嬉笑牵手,方能把它合搂。
殿东侧的那棵树可能是因为更接近太阳,长得笔挺、劲拔、顺溜、光滑、结实、丰盈,树枝发达,枝繁叶茂。
殿西侧的那棵槐树,可能是被东边的树遮蔽了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它沧桑的树身上长满了肿瘤和疽疱,有些部位已经腐朽空洞,有个别枝杈龟裂开来,园丁用钢条和螺丝在加固它,树顶上有干枯的屈曲遒枝。
树身上布满了青苔,青苔上长了许多小草。
在周公殿的后边,有一棵观音柳,又称柽柳,树身的一部分已枯,枯木旁又再生,再生的树身有小桶粗,劲枝抽满龙须状的柔条,秋风拂来,婆娑多姿,煞是好看。
这种树多丛生在西北高原广袤的沙漠上,在那里,可能是因地高风大,一般都长得很低矮,匍伏于地,呈丛生状,而周公庙的柽柳却长成粗壮苍劲的乔木,有人说:它在这里得“道”成“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召公之治,得兆民和——有关周初召公封燕的疑问如果认为殷商文化起源于北方,那么它就和周初所封的燕国前后连贯起来了,二者之间丝毫没有联系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殷商文化起源的探讨最便利的办法就是从周初燕国开始。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燕国初封时史事说:“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
自陕以西,召公主之。
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史记》第一,周初召公封燕是否为燕之初封?第二,召公奭与周王室的关系如何?第三,召国与燕国的关系如何?第四,北燕与南燕的关系如何?第五,燕与蓟的关系如何?周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室,当时畿外的重要封国大都借助了古代的城邑和殷商的遗民。
如鲁国封于曲阜,为少暤之墟,随行的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
卫国封于朝歌,为商朝旧都,并统领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当时称此为“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也就是“居殷故地,因其风俗,开用其政”,而“疆理土地以周法”。
但是就史籍中的简略记载来看,燕国在召公奭受封以前,似乎本无土著殷民的活动,与召公奭随行的说者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阳,故言南也。
”认为召为西周的畿内封国,召公以此而称。
公为爵称,召公奭为周室三公之一,其子孙世代继为三公。
所说参证史实均有较大依据,然而召公奭既然有如此崇高的身世地位,能够与周公旦相并称,其与周王室的关系如何?周武王有同母兄弟十人,长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
周公旦为武王之弟,并且二人排行甚近。
“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因此被封于鲁国,还特别被赐予祝、宗、卜、史之官和官司礼器,得建文王之庙郊祭文王,有天子礼乐。
但是召公奭似乎仅仅与周同姓,而没有族属的关系。
谯周说召公奭为周之支族,皇甫谧又说他为周文王之庶子。
《白虎通》和《论衡》沿袭此《左传》鲁僖公二十四年周大夫富辰说到周初封国中为周文王之子的有十六国,为周武王之子的有四国,为周公旦子孙的有六国,“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邘晋应韩,武之穆也。
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其中也没有燕国。
周初受封为诸侯的有几类,一类为周王宗室,一类为古圣王之后,一类为功臣谋士,召公奭应该属于功臣谋士一类。
《史记·周本纪》说:“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但召公奭被封在燕国,但是他在周王畿内还同时拥有一个封国召国。
丁山《召穆公传》据《水经注》雍水东径召亭南,召亭又名树亭,“故召公之采邑也”,认为召公奭的封国在扶风雍县,今陕西凤翔东南。
召公奭在其封国内为君,在周朝内为臣,长期担任三公之一的保。
据《春秋公羊传》何休注,自弘农郏县、今河南郟县以西的广大领域都由召公奭管辖。
召公奭这种在畿内和畿外同时有两个封国的情况,和周公旦同时受封周、鲁一样,可以用元子就封于畿外、次子留封于畿内以相王室的制度来解释。
在召国,召公奭为第一代国君,谥号曰康,称为召康公。
周成王时,召公奭在周公旦正式营建洛邑以前,曾先期前往“相宅”。
成王年幼,周公旦当国践祚摄政,曾引起召公奭的怀疑。
周成王临死前,曾遗命召公奭率领诸侯辅佐康王。
这在《尚书》的《召诰》、《君奭》、《顾命》等篇中都有明确记载。
今本《竹书纪年》说召公奭死于周康王二十四年。
他经历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死在周公旦之后。
在后代人的记载里召公奭是一个格外长寿的人,《风俗通义》说他寿百九十余岁,王充《论衡》说他百八十岁,故民间有“寿若召公”之说。
召公奭的次子一支世代继承召公的职位,至周厉王、周宣王时有召穆公虎,是其后裔。
春秋时召国仍存,周襄王时有召武公、召昭公,周定王时有召桓公、召戴公。
周景王死后,王室内发生了王子朝之乱,有召庄公、召简公父子参预其中。
周敬王即位后,诛杀召简公,而后召国开始衰落。
召公奭也是燕国的始封国君。
召国在今陕西凤翔,与远在东北的燕国联系起来非常困难。
而史书中果然自召公奭的元子以下至燕惠侯九世的姓名、谥号全都阙载,今本《世本》中完全没有燕国世系,由此引起历代学者的怀疑。
但是据道光、咸丰时于山东梁山县出土的“梁山七器”中宪鼎铭文“在匽”、1973年北京房山琉璃河黄土坡出土堇鼎铭文“匽侯命堇█(異加饣旁)太保于宗周”、传世的匽侯旨鼎铭文“匽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传世的小臣█(攄字思改豆)鼎铭文“召公①(垦)匽”等许多考古资料来看,召公奭封燕是确实的。
召公奭并未前往燕国就封,但曾前往燕国巡视。
燕侯旨及其近臣堇曾经前去宗周事奉召公。
燕侯旨就是召公奭的元子,是实际上的第一代燕侯。
“召公①匽”的“①”,《录遗》记作“②”,司马迁《史记》在记述《燕召公世家》以及《鲁周公世家》时,实际上只记述了燕、鲁,而没有记述召、周。
而且在记述燕国世系时,是将南燕、北燕二国的史事误混在了一起。
据《左传》宣公三年和《国语·晋语四》,南燕国为姞姓,始封国君伯儵为黄帝之子,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的记载相合,其都城在郑、卫之间,秦汉于其故地设燕县,在今河南延津东北。
《左传》记载春秋时史事,南燕国的出现还要早于北燕。
《左传》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桓公十二年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十三年公会纪侯、郑伯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十八年王子克奔燕,庄公十九年卫师、燕师伐周,二十年郑伯执燕伯仲文,以其伐周之故,宣公三年郑文公有贱妾名燕姞,所说的都是南燕。
北燕始见于襄公二十八年,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
二燕国仅仅国名相同,并且论其渊源,姬、姞二姓都可上溯到黄帝,除此以外则并无来往。
《史记·燕召公世家》将燕师伐周与执燕仲父二事误入北燕,谯周《史考》曾予纠正。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一段史事仍为南燕,进而认为北燕为后起之国。
如童书业《古燕国辩》说齐救燕伐山戎,山戎在太行山脉中,燕在河南汲县,即南燕。
并推测南北燕关系说,南燕只见于春秋前期,北燕只见春秋后期,姑可立一假定:燕本姞姓之国,至春秋后期因僻处北荒,故冒姓周宗亲,以预中原之盟会。
召公奭是否姬姓亦甚可疑。
吴越皆本楚之支族,吴冒周姓,越冒夏禹姒姓,与此相类。
这两方面的见解恐怕燕与蓟的关系是历代学者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
蓟,据《水经注》:蓟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取名焉。
北魏蓟城即唐幽州蓟县治所,司马贞索隐说:“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
”张守节正义也说:“今幽州蓟县,古燕国也。
”如此则蓟燕为一地。
但是周初在封召公奭于燕的同时,又另有诸侯封在了蓟。
《史记·周本纪》说: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
此外《礼记·乐记》又记载说:“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吕氏春秋》则记载说:“武王封帝舜之后于蓟。
”封在蓟的究竟是黄帝之后,还是帝尧之后、帝舜之后?三书记载不同,可能是传写之误。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三种记载并不矛盾,因为黄帝之后有二十五宗,尧、舜均为黄帝后代,同姓姬姓,帝尧之后也就是黄帝之后,帝舜之后仍然是帝尧之后、黄帝之后。
严格地说,称为某某之后应有一脉嫡传的谱系可录,但是从追尊远祖的角度笼统地说为帝舜之后,又为帝尧之后、黄帝之后,也是可以成立的。
不过这一位封于蓟的黄帝之后与封于燕的召公奭决不是一人,因为第一封帝尧之后于蓟和封召公奭于燕的记载同时见于《史记·周本记》的一段文字内,第二封帝尧之后是出于褒封先代圣王的目的,而封召公奭是出于奖赏功臣谋士的目的。
陆德明、朱彝尊、马端辰、顾炎武等人认为帝舜、帝尧、黄帝之后所封蓟与召公奭所封燕本为一国,召公奭为姬姓,正是黄帝之后。
朱彝尊《曝书亭集》说:“于褒封先圣之后则称蓟,于封功臣谋士则称燕,以采邑则称召。
蓟与北燕本一而已。
”顾炎武《京东考古录》说:“案黄帝姓姬,召盖其后也。
盖一地不容封二国,故疑召公即黄帝之后。
其不曰燕而曰蓟者,有南北二燕,故称其国都以明之也。
”另一方面,又有张守节、王应麟、胡邦衡、顾祖禹等人认为蓟与燕原非一国,但蓟国不久就为燕国所吞并。
张守节正义说:“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
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
”这两方面的解释都不够确凿,仅限于推论。
因为对燕国初封时期的史事提不出确凿的印证,从而就导致了现代疑古学派兴起之后对燕国早期历史的全面怀疑。
傅斯年《大东小东说: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提出:“召公既执陕西之政,而封国远在蓟丘,其不便何如?”认为:“燕既本作郾,则与今河南之郾城有关。
郾城本括郾城、召陵二县境,近年郾城出许冲墓,史书许冲居召陵万岁里,则郾、召为一地,其为召公初封之燕无疑。
”顾颉刚《燕国曾迁汾水流域考》补充傅斯年之说,据《尔雅·释地》“燕之昭余祁”、《山海经》中的管涔山即《淮南子》中的燕京山、《后汉书·西羌传》载季历伐燕京之戎三事均在今山西境内,认为:“合此数事观之,泽以燕名,山以燕名,戎以燕名,是则太岳之北、管涔之南、汾水上游曾一度为燕之领土可知也。
”提出燕国初封在今河南郾城,始迁至今山西境内,再迁至河北境。
童书业《古燕国辩》据《诗经·韩奕》“溥彼韩城,燕师所完”说:古韩国旧以为在黄河以西今陕西韩城,实为黄河以东汾水下游之国。
今山西管涔山旧名燕京山、汾水所出,《竹书纪年》中的燕京之戎为燕京山地之部落,为汾水上游之国,故燕能救韩,出师城韩。
如果燕国为今北京之燕国,则“远在东北之燕,安得为在陕北之韩国筑城?”齐思和《燕吴非周封国说》提出三项疑问:一、上古地旷人稀,随处可国,而路途艰阻,跋涉极难。
武王既克殷,择地而封,岂患无土,又何必远流之幽州之野?二、周先太王之避戎,至于岐下,去其旧国不逾百里。
且戎狄杂错,召公又安得越之而有燕?三、周初分封,至春秋后百余年而燕始大,然诸侯犹以夷狄遇之,则是岂类大国之封?因而认为召公奭封地初在陕西,西周东迁后改封在今山西垣曲县之召原;西周时的疆界,河北中部为鲜虞、肥、鼓各国,狄人所居,自晋亡战国时,华夏文化始及于滹沱水流域;春秋《左传》所说燕国即南燕,原在河南,始封祖非召公奭而为伯儵。
战国中北燕强大,对于上述疑古气氛的突破,始于60年代初北京房山琉璃河商周遗址的大发现。
不过对于琉璃河商周遗址发现的意义,至今196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房山县琉璃河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商周文化遗址。
遗址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
70年代和80年代,经过多次发掘,在遗址中部董家林村发现了周初燕国城址,城址的北城墙长约829米,南城墙由于被破坏确切位置不详,估计南北城墙宽约600米,全城呈长方形或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