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东汉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东汉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东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
在东汉时期,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东汉自然灾害史进行综述,从地震、洪水、干旱等主要自然灾害出发,探讨东汉时期自然灾害的类型、频发规律和社会影响,为了解东汉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地震灾害在东汉时期,地震灾害是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发生了多次严重地震,其中以汉灾最为著名。
据《后汉书·地志志》记载,汉灾地震发生在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造成灾害面积广泛、人员伤亡惨重。
另一次著名的地震是东汉中平四年(公元190年)的“颍川地震”,也造成了大面积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这些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倒塌、田地损失、人员伤亡等灾害,给当地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还有一些地震没有具体日期,但是根据考古和地质勘测显示,东汉时期也发生了多次地震,其破坏程度也是十分严重的。
二、洪水灾害东汉时期也是一个洪水频发的时期。
据《后汉书·赋役志》记载,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导致了许多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淹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
还有一些地方经常发生洪水灾害。
例如汉水、淮河、黄河等地区,都是洪水灾害频发的地区。
这些洪水造成了大片的农田被淹没、村庄被毁、居民家庭流离失所,给当地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三、干旱灾害除了地震和洪水,东汉时期也经常发生干旱灾害。
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91年)发生大干旱,造成了许多地方的严重水灾,导致了严重的农田干旱、粮食减产,甚至引起饥荒和社会动荡。
还有一些地方经常发生干旱灾害,例如汉中、荆州、益州等地区,都是干旱灾害频发的地区。
这些干旱灾害给当地的社会状况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给政府的应对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四、自然灾害频发规律通过对东汉时期自然灾害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东汉时期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汉代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汉代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张文华【摘要】西汉灾害经历了两个低谷期、两个高峰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东汉灾害发展态势凶猛,一直处于高频状态,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灾害的发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总结汉代灾害发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汉代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也是进行其它相关研究的前提.【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2(024)005【总页数】5页(P669-673)【关键词】汉代;自然灾害;发展趋势;特点【作者】张文华【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淮安,2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汉代是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集中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之一。
有关汉代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主要集中于《史记》、《汉书》、《后汉书》的“本纪”、“列传”(“表”中亦有少许),《汉书·五行志》,《续汉书·五行志》及所引《古今注》,并散见于其它历史文献。
汉代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单从零散庞杂的文献记载中很难看出其内在联系及展布规律。
本文从灾次统计入手,通过全面系统的分类统计整理,并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考察分析,藉以探求汉代灾害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一、汉代自然灾害的总体趋势及其阶段性特征据笔者分类整理,以按次计灾的标准进行统计,可得如下结果:西汉:水灾32,旱灾38,震灾36,蝗螟20,风灾19,霜灾5,雹灾10,疫灾13,冻灾13,合计186次(注:包括王莽政权在内)。
东汉:水灾61,旱灾67,震灾78,蝗螟48,风灾22,霜灾3,雹灾24,疫灾28,冻灾7,合计338次。
通过以上统计数字大体可知各类自然灾害在两汉时期的分布状况。
两汉425年间,平均每10个月发生一次自然灾害。
依据其特点和发生状况,可以初步把汉代自然灾害划分为如下几个历史阶段。
(一)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自然灾害可以从以下4个历史阶段进行考察。
第一阶段:汉高帝元年(前206)至文帝后元七年(前157)。
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
《华阳国志》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这是历史记载的一次大地震造成河流改道事件。这 次地震震级达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水 利建设的分析,以及社会变迁的观察,文章将揭示这一时期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的相互影响。
汉初武都大地震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
汉初武都大地震后,由于秦岭山体的断裂错动使得斜贯在山腰中的汉水源改 道改流:主河道曾沿着三栈(大岩栈、曲江栈、五里栈)山开合形成的三渡谷进 入北峪河河道—唐家河到九坝台山交汇:一是东北方向的徽成盆地而进入陕北流 入了故道。
这条线路今所见可到张家坪(南北二水间必有重要交连)、嘉陵江上游和洛河 上游区域(北流可到西礼、出山口处可见秦岭山脉的东南走向的三座山头;二是 西流进入嘉陵江上游、徽成盆地再西流可入陕南或川西北而奔入黄河(上游东流 约十公里有东风井村等居住的地方,历史上沿用千余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武 都漏水或南水北调工程(至今仍然存在)。
唐山大地震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威胁。 建筑抗震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完善。通过提高建 筑的抗震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灾害预测和建筑改造 等其他抗震措施,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地震灾害。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建筑 抗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推动抗震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构建一个更加安全、 稳定的人类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汉初武都大地震震中在今甘肃东南部(古武都郡地),距汉中市约150km; 震级达到7级,极震区长轴为北西西向。发震时刻发生在白天,无海啸现象;由 于发震时刻处于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间的平缓山区,《汉书》只记载“地动”无 滑坡、崩塌等现象的具体描述,《水经注》除记述“地动山摇”外,还有“川水 又东南径武都故城北,昔蜀道至白水出其南,故有街衢相经”
两汉时期河西四郡自然灾害探析——以悬泉汉简为中心
蝗 虫 属 直 翅 目蝗 总 科 . 禾 本 植 物 玉 米 、 粱 、 以 高 小 麦 等 为 主 要 食 物 。 蝗 虫 的 繁 育 、 生 长 需 要 充 足 的
光 照 与 适 宜 的 温 度 与 湿 度 . 因 而 蝗 灾 的 形 成 与 气 候
关 系 密 切 。 要 集 中 在 黄 河 流 域 。从 相 关 资 料 看 , 主 蝗
一
、
两 汉 时 期 河 西 四 郡 概 况
灾 主 要 发 生 在 夏 、 两 季 。 两 个 季 节 的 气 候 特 点 是 秋 这
两 汉 时 期 ,河 西 四 郡 地 域 范 围 是 黄 河 以西 至 今 湿 度 和 温 度 较 高 , 作 物 正 值 生 长 期 和 丰 收 期 , 之 农 加
[ 键 词 ] 西 四郡 ; 关 河 自然 灾 害 ; 泉汉 简 悬 [ 中图 分 类 号 ] 2 4 1 K 3.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0 5 3 1 ( 0 0 2 — 0 5 0 10 — 15 2 1 )0 0 0 — 4
两 汉 时 期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自然 灾 பைடு நூலகம் 的 多 发 时 期 。
蝗从 东方 蜚至 敦煌 。⑤
有 资 料 看 ,河 西 四 郡 从 地 形 上 大 致 可 分 河 西 走 廊 平
原 区 、 连 山 区 、 山 山 地 区 三 个 自然 地 貌 类 型 区 , 祁 北
东 汉 光 武 帝 建 武 二 十 九 年 ( 元 5 公 3
平 均 海 拔 10 — 5 0米 。 现 有 的 资 料 记 载 看 , 平 00 10 从 年 均 降 水 量 2 0毫 升 至 3 5 5毫 升 左 右 ,蒸 发 量 2 0 0 0毫
古代中国较大的自然灾害
古代中国较大的自然灾害中国在历史上是“多灾国家”,大灾难很多,仅初步统计,从汉代至清末,仅严重的霜、雪灾害194次。
其中,仅清代灾难造成的死亡人数便超过0.5亿,以寒冬来说,清代还出现了近500年最寒冷的50年。
中国出现四大灾难群发期——从秦汉至清霜雪灾194次,死万人以上灾难至少160次学术界一般认为,从上古到清末,中国自然灾害有四大多发、群发期,夏禹群发期、两汉群发期、明清群发期、清末群发期。
所谓“多发、群发”,是指水灾、旱灾、蝗灾、疫灾、地震等各种自然、地质灾害相对集中地出现,不包括战争、维稳等“人祸”引发的灾难。
而伴随这些灾害的,往往便是世界末日式的人类灾难。
说到世界末日话题,人们常会引用汉乐府《上邪》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形容之。
冬天打雷,夏天下雪,都属气候反常,为极端气候表现;而“天地合”,则是地质灾害地震、地裂所引发的人类灾难。
引发人类灾难首推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居于首位的是水灾和旱灾。
据邓云特(邓拓)《中国救荒史》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达5079年次。
其中,水灾1013次,旱灾1022次,雹灾541次,风灾512次,蝗灾460次,疫灾254次,霜雪灾194次,地震686次,饥灾397次;陈高佣主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年表》涉灾范围更广泛,得出的数字更大: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达9697次,其中,水灾3459次,旱灾3504次。
事实上,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远不上学术上的统计,当大大超过。
据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专家赫治清分析,秦汉至明清,以水、旱为主的气象灾害发生次数不断增多,时间间隔不断缩短;在时间分布上具有3年、8年、11年、22年、40-50年等准周期性波动特点,有多次百年周期性大变化。
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便是人类的大死亡。
统计资料显示,仅从西汉初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死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有144次;如果加上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灾害,至少在160次以上。
两汉衰亡知识点总结
两汉衰亡知识点总结一、西汉的衰亡1. 内部政治腐败:西汉中期以后,宦官专权,宫廷政治混乱,大臣相继被杀,朝政日益腐败。
2. 社会经济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难,农民起义不断。
贵族豪强剥削农民,导致社会不稳定。
3. 木马计划:匈奴木马计划是西汉的一个军事计划,结果失败,严重削弱了西汉的实力。
4. 外患不断:匈奴不断侵扰,使得西汉的国力逐渐削弱。
5. 三世制变革: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三世制政策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和社会动荡。
6. 后宫斗争:西汉后期的后宫斗争导致了朝政混乱,为匈奴的入侵以及起义的频繁提供了机会。
7. 灾害频发:西汉末年,灾害频繁,社会秩序大乱,使得西汉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各种危机。
二、东汉的衰亡1. 内部政治腐败:东汉晚期,宦官专权,宫廷政治混乱,导致朝政失范。
2. 社会经济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难,农民起义不断。
豪强剥削农民,使得社会不稳定。
3. 黄巾起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动摇了东汉政权的基础,使得政府无暇顾及对外战争。
4. 汉室衰落:东汉中期以后,国家实力逐渐削弱,无法有效应对匈奴的入侵以及其他外患。
5. 宦官专权: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成为严重问题,导致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6. 十常侍之乱:东汉中期,十常侍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导致党争不断,政治动荡。
7. 宦官与豪强:东汉末年,宦官与豪强勾结,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
8. 自然灾害:东汉末年,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各种危机。
总结:两汉衰亡的主要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经济危机、外患不断、宦官专权、豪强割据、党争不断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两汉政权的渐渐衰落和最终灭亡。
在两汉衰亡的过程中,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成为了民族命脉的危机,政治腐败与宦官专权成为了政权的软肋。
这些教训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官僚体制、宦官专权和社会动荡的经典案例。
两汉衰亡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教训。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我国是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版图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泱泱大国。
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交织体。
且首先是自然再生产,对自然有很大的依附性。
常言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若灾害频繁,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
自然灾害是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它轻则使农业歉收,重则无收,甚至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研究我国古代自然灾害史,不仅能熟悉历史,更重要的是能启迪我们树立“天人合一”思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定适合国情的农业政策和抗灾避灾措施。
本文仅就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和救荒策作一初浅概说。
一、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从洪水猛兽传说到五种灾情的提出我国远古时期的自然灾害,无文字史料可查,历来只凭一些传说。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发掘的遗物和化石提供了一些分析考据的资料,但毕竟难以尽然。
相传,在北京猿人时期,大地上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盛的野草。
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于森林和山野中。
那里还有大象、犀牛和梅花鹿等。
原始人用木棒和石器同野兽作斗争,过着狩猎生活。
开始吃生肉和野果。
后来发明了火,就把食物烤熟来吃。
慢慢地又学会了把捕来的鸟兽驯化饲养,变成了家禽家畜。
开始有了畜牧业。
以后又学会了把野生植物栽培变成庄稼,因而有了种植业。
种植业搞起来了,于是就存在一个同水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问题。
“大禹治水”就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故事:相传在五千年以前,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伤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面对严重的水灾,尧即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对策。
四方部落首领首推鲧去治水。
鲧花了九年时间也没能制服洪水。
原来他的治水方法不对头,只知“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堤坝,水灾反而越闹越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视察,发现鲧办事不力,治水无方,即将其治罪处死,并命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防灾救灾的主要方式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防灾救灾的主要方式作者:郜金山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6期一、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缓慢,自然灾害频繁在我国秦汉时期,由于当时社会还处于封建社会早期,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同时种种天灾不断,水旱、蝗灾、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当时的人民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邓拓先生在《中国救荒史》中提到秦汉时期灾害总数为375次,其中旱灾81次,水灾76次,地震68次,蝗灾50次,雪雹之灾35次,风灾29次,大歉致饥14次,役灾13次,霜雪为灾9次。
二、中央政府发挥作用防灾救灾(一)政府主持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防灾、减灾需要社会付出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就是说只有社会经济实力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增强社会抗灾、减灾的能力,比较有效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所以秦汉时期的封建政府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生产则为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秦昭王时,在蜀郡太守李冰的主持下,在今四川灌县一带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晚期的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后,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
西汉文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穿湔江口灌溉郫(今四川郫县)、繁(今彭州西北)田千七百顷”。
特别是到了西汉武帝时代,“用事者争言水利”,兴修水利在当时成为了一定的社会氛围。
汉武帝元光六年经大司农郑当时建议,由水工徐伯设计,调动数万士卒开挖漕渠。
汉武帝元鼎六年,在郑国渠的上游开了六条支渠,用于灌溉渠旁地势较高的土地,称为六辅渠。
汉武帝太始二年根据赵国中大夫白公的建议,修建白渠,对关中农业生产起了显著作用。
东汉时期的水利建设也同样不容忽视,当时的汝南太守邓晨修复鸿隙陂,受益田数千顷,后任太守鲍昱又采用筑“方梁石洫”的办法,使该郡经常被冲毁的众多陂池“水常饶足,溉田倍多”。
和帝时,太守何敞又修理了旧渠,增加垦田三万余顷。
(二)中央政府组织抗灾救灾面对天灾,秦汉时期的中央政府对各种自然灾害广泛采取措施进行了治理,比如西汉文帝十二年,“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
危机与机遇并存——浅谈天灾对古代王朝的影响
危机与机遇并存——浅谈天灾对古代王朝的影响导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资治通鉴·汉纪》天灾,似乎成为古代王朝灭亡的征兆,大灾一起,政权就极有可能遭到颠覆。
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的一场大旱,让无数饥民拿起锄头造反,高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掀起了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
虽然没有直接灭亡东汉,却促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让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闯王李自成其后历朝,隋末、唐末、元末,都是以天灾为开端,引发全国性的动乱和起义。
宋朝亡于外敌之手、明朝是被女真逼到崩溃,但这两朝同样在也末代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明朝覆灭的直接标志就是陕西灾民李自成攻进北京。
天灾俨然成为历朝历代覆灭的导火索和催化剂,而对天灾的防治,则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根基。
灾异天谴董仲舒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天灾与人祸的关联,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其他学说的“天道”、“五行”、“阴阳”等观念,形成了“灾异天谴论”。
这与儒家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不矛盾,儒家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强调要敬而远之,主张以自身的正气和德行来获得上天的认可,而非是奴颜婢膝的乞求鬼神。
皇帝向上天和臣民承认错误的“罪己诏”在“灾异天谴论”的影响下,古人认为天灾是一种警示和惩罚,是君主和臣民的过失被上天察觉。
因此天灾如果频频发生,就会让老百姓产生恐慌,主观上对当朝统治者的理政能力和威信产生了怀疑。
而天灾造成的巨大损害,以及救灾的效果不佳,又在客观上加剧了朝廷公信度的下降,给予了造反者极佳的理由,即上天降灾昭示统治者德不配位,推翻他们是顺应天意。
这种唯心论虽然并不科学,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现实的规律——人类的社会活动确实给自己制造了更多的自然灾害。
大自然变化产生的灾害实际上,所谓的天灾,原本也只是大自然的正常变化,只是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才被称为灾害。
洪灾和旱灾,起初也不过是气候变化差异,造成了降水的分布不均匀,冰雹、风暴和暴雪更是如此;地震、火山爆发这些地质灾害,不过是地壳的板块运动。
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
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摘要:西汉后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这时期自然灾害的灾种比较齐全,灾害的影响比较严重,对西汉后期社会经济、思想、政治的冲击比较大,频繁的自然灾害在西汉后期这个统治者昏庸无能、朝政混乱、政治腐朽的时期发生,与之相互作用,加剧了西汉后期的衰落。
关键字:西汉后期;自然灾害;状况;特点;影响西汉后期在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西汉后期是指西汉元、成、哀、平四帝时期。
因为这样的界定便于本文的写作。
西汉元、成、哀、平四帝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一种不断增多的趋势,不断地考验着西汉统治者的救灾能力。
本文从西汉后期自然灾害的状况入手,分析自然灾害对西汉后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面对自然灾害,西汉后期的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不够完善,使得频繁的自然灾害加剧了西汉王朝的衰落。
一、西汉后期的自然灾害西汉后期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不断增多的时期,根据《汉书》的记载,从元帝到平帝的54年间,平均每年发生0.87次灾害,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水灾、旱灾、风灾、雹灾、蝗虫灾害还有气候异常引起的寒冷等,灾害的种类较多,灾情较为严重。
(一)西汉后期自然灾害的状况西汉后期自然灾害发生的比较频繁,据笔者从《汉书》中的统计,这一时期共有47次自然灾害(疾疫不在统计之内),其中地震14次、水灾13次、旱灾8次、寒冷灾害6次、风灾3次、蝗灾2次、冰雹灾害1次。
地震是西汉后期发生频次最高的自然灾害,共14次,地震的破坏性较大。
这一时期的地震有只是记录了某地地震的,也有记载一次地震灾害中震数百次的,地震的影响有只有某地的也有影响数十郡国的。
如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
”[1](p1454-1455)这次地震涉及的范围广、破坏性强,造成较多的人员伤亡。
水灾是这一时期发生频率比地震略低的灾害,共13次,但是水灾是这一时期破坏性最强的自然灾害,黄河决堤是这一时期水灾的一大特点。
东汉末年的灾难黄巾军与天灾的双重冲击
东汉末年的灾难黄巾军与天灾的双重冲击在东汉末年,中国遭受了灾难的双重冲击:一方面是由黄巾军造成的人类灾难,另一方面是自然界的天灾。
这两种灾难相互交织,在加剧了社会动荡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一、黄巾军的兴起与恶劣影响东汉末年,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各种不满情绪逐渐积累。
此时,由张角、张宝和张梁等人组成的黄巾军崛起,成为一支对抗朝廷的反叛力量。
黄巾军以“除暴安良”为名,号召农民起义,对地主贵族进行抢劫和屠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人口伤亡。
黄巾军的兴起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他们烧杀抢掠,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离失所,农田荒芜,商业贸易瘫痪。
农民的生产力受到了严重压制,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黄巾军的破坏行为也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使得社会分裂更加深化。
同时,黄巾军的起义形成了恶性循环,激发了更多的农民加入他们的行列,对社会秩序构成了更大的威胁。
二、天灾与黄巾军的叠加影响除了黄巾军造成的人为灾难,东汉末年还遭受了来自自然界的天灾。
当时,中国各地频繁出现洪涝灾害、干旱和蝗灾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这些天灾不仅使得农田无法正常耕种,导致粮食产量骤减,也摧毁了大量的房屋、桥梁和道路,严重破坏了交通与贸易。
洪涝灾害还导致疾病的流行,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黄巾军的兴起和天灾的叠加使得社会秩序崩溃,经济衰退,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百姓无法正常居住和生产,食物供应不足,饥荒和疾病蔓延于全国各地。
社会对稳定的渴望与自然灾害的冲击成为了东汉末年的一大特点。
三、东汉末年的灾难应对面对黄巾军的威胁和自然灾害的冲击,东汉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灾难。
首先,他们加强了对黄巾军的军事打击,组织了大规模的军队进行剿灭。
同时,朝廷也尝试通过改革政策来解决社会矛盾,减轻人民的负担,重建社会秩序。
例如推行平均地权、修建水利工程、兴办学校等举措,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的问题。
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朝廷也加强了灾害管理和救助工作。
东汉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东汉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东汉时期也经历了许多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当时的社会生产、政治和民生造成了严重影响。
近年来,学界对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历史文献、地质记录以及考古资料的分析,逐渐揭示了东汉时期自然灾害的特点、影响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对东汉自然灾害史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人更好地了解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提供参考。
一、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类型东汉时期经历了多种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水、干旱、地震和风灾等。
洪水是东汉时期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多次遭遇洪水,其中以黄河洪灾最为严重。
东汉时期也发生了一些大规模的干旱灾害,导致了粮食生产的大幅下降。
地震和风灾也时有发生,给当时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率较高,且大多呈现出多灾频发的特点。
据研究资料显示,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比较高,成为严重威胁当时社会稳定和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洪水和干旱是东汉时期自然灾害的主要形式,对农业生产和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灾害频繁,当时政府和民众对灾害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使得受灾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
三、自然灾害对东汉社会的影响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自然灾害对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导致了粮食供应的不足,引发了粮食价格的上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自然灾害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社会治安恶化,疾病传播,人口死亡率增加,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东汉时期政府财政受到了极大的压力,政府难以满足社会对救灾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自然灾害还导致了许多民生问题,如难民潮、饥荒以及社会争端等,给东汉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和困难。
东汉自然灾害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东汉时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的特点,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和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自然灾害也有一定的启示。
古代文献中的自然灾害与灾难
古代文献中的自然灾害与灾难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而古代文献中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见证。
这些文献中,以文字形式描述的各类自然灾害与灾难,既是古人对环境变化和灾害事件的口述、观察和感受,也是研究古代气候、地质和社会演变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从气候灾害与地质灾害两个方面,介绍古代文献中涉及的自然灾害与灾难。
一、气候灾害1. 旱灾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之一就是旱灾。
古人对旱灾的描述多是以文学和诗歌的形式,描绘了旱天的炎热和土地的干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斜阳照墟落,窮巷僧歌落。
”这句诗中,墟落和斜阳形容了古原的贫瘠和干旱,窮巷和僧歌则表达了人们面对旱灾时的困境和心境。
2. 洪水洪水是古代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洪水的描述。
例如《左传》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鲁国发生的洪水,“河漫灌中国,舟车相望,田畴塞耕。
”这段文字生动地描述了洪水的规模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洪水不仅是一种自然灾害,也是社会灾难,因为它会带来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1.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地壳运动时所产生的地质现象,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地震的记载,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地震的观察和感受。
例如《后汉书》中记载了东汉末年发生的一次大地震,“安息,其城中倒,地动山摇。
”这段文字生动地描述了地震时城市的毁坏和地面的震动。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也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录。
例如《史记·地理志》中记载了古代中国的火山活动,“东南海滨,岛山有武夷、真陵、巨野、飞来等山,听夜中有火光出其上。
”这段文字描述了火山在夜晚喷发时的场景,让人们对火山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结:古代的自然灾害与灾难在文献中得以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代社会和环境变化的重要见证。
从气候灾害到地质灾害,古代文献中对自然灾害的描绘和观察,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也为今后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东汉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东汉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然而在东汉时期也经历了许多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对于东汉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东汉自然灾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东汉自然灾害史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
一、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类型在东汉时期,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水、干旱、地震、风灾等,其中洪水和干旱是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
洪水经常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给当时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干旱则会导致粮食歉收,使得人民饥饿、疾病肆虐。
地震和风灾虽然相对较少,但也不容忽视,会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记录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记录主要来源于史书和地方志等文献资料。
在《后汉书》、《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
例如《后汉书·风俗志》中就详细记录了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
地方志也对当地的自然灾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我们研究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三、东汉时期自然灾害的影响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洪水和干旱导致了农业歉收,使粮食供应不足,进而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自然灾害还会导致人口减少、财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自然灾害还会造成政治和军事的混乱,给东汉王朝的统治带来了诸多挑战。
四、东汉时期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在东汉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修筑堤坝、河渠,加深河床,以减轻洪水灾害的危害。
推行农田水利,改良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政府还对干旱灾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减少赋税、免除债务等,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五、东汉时期自然灾害的启示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对今人也有很多启示。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必须做好防范工作和灾后救援。
应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好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曾经历过许多大规模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的影响深远,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 饥荒的肆虐在古代社会,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然而,在遭遇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农作物的生长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饥荒大规模爆发。
饥荒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和道德风气,人们必须通过抢劫、偷盗等行为来维持生计。
一些人因为缺乏食物而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颠沛流离,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东汉末年,因自然灾害和各种社会原因,中国中原地区饥荒迭起,大量人口饿死,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六十万长安饿殍”的悲惨场景。
2. 灾后重建在灾害过后,社会需要重建。
这时候,政府必须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受灾地区重新建设。
例如,抗战胜利后,中国各地都受到了日本侵略者侵略的摧残,面临重建的困境。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行大规模的灾后重建。
政府派遣工程师到受灾地区进行评估,然后向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的物资、资金及技术支持,帮助其恢复城市设施、道路、桥梁等基本设施。
这些重建工作增强了受灾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居民的民族意识。
3. 战争加剧在某些情况下,自然灾害还可以加剧战争危机。
例如,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发生了许多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等,导致农民大暴动,形势严峻。
这种情况下,国家的镇压措施往往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反抗,从而加剧了战争的风险。
据历史记载,明朝时期的黄巢起义就被自然灾害作为导火线,因当时的洪涝灾害严重,引起人民愤慨,最终导致政府的失控和民变的频发。
4. 社会思想的影响在自然灾难面前,古代社会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思想变革。
尤其是在饥荒、战争等灾难性事件的影响下,人们的生存和安全受到威胁,这一时期的思想更加趋向于实用主义和灵性主义,如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在受灾的历史时期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
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灾害与自然灾难
古代的灾害与自然灾难在古代,人们经历了许多各种各样的灾害与自然灾难,这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对古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时期的一些重大灾害与自然灾难,并分析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洪水洪水是古代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古代,由于居住在江河湖泊边的人们对水利工程尚未有深入的研究与掌握,不少地区常常发生洪涝灾害。
洪水不仅会造成庄稼的歉收,还可能引发饥荒与疾病的蔓延。
例如,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洪水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洪水会破坏农田,导致粮食短缺,使人们生活艰难。
其次,洪水还会破坏房屋、桥梁等基础设施,给社会的发展带来障碍。
此外,洪水还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对社会秩序和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地震地震是古代另一类常见的自然灾害。
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其破坏力极强,可以导致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等严重后果。
古代社会并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对地震的发生与预测知之甚少,因此地震常常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
例如,中国古代的唐山大地震就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给古代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首先,地震会对城市与乡村的建设造成毁灭性的摧毁,使社会的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其次,地震还会导致人员伤亡的增加,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人道主义救援压力。
此外,地震会导致土地塌陷、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和生产活动产生严重影响。
三、干旱干旱是古代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干旱常常导致水资源短缺,使农田干燥,造成农作物的减产甚至枯死。
古代人们对于干旱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有效的水利措施和储水设施,因而干旱常常导致饥荒的发生。
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曾多次遭受干旱的侵袭,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干旱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干旱使农业生产低迷,导致粮食短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难。
汉安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汉安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张文华【摘要】汉安帝时期各类灾害频频发生,分布十分密集,发展态势凶猛,灾情严重,具有连锁性、群发性等显著特点.【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4(026)005【总页数】4页(P637-640)【关键词】汉安帝;自然灾害;特点【作者】张文华【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2汉安帝统治时代(107—125)是两汉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集中的时期,它以数量多、频率高、连锁反应显著、为害严重、群发典型而令人关注。
灾害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不仅表现在经济层面上,如淹灌农田,捣毁庐舍,吞噬生命,伤害禾稼,旱蝗赤地,往往造成大饥荒,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心理和社会政治上。
总结和研究安帝时期的自然灾害,对于深刻理解当时的经济、政治及社会状况等无疑具有很大帮助。
本文仅就安帝时期灾害的基本状况及其特点予以论述,从而为其它相关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据笔者分类整理,以按次计灾的标准进行统计,安帝在位仅19年,却发生各类灾害89次:震26、水17、旱14、风14、蝗8、雹8、疫2,平均每3个月发生1次,居两汉诸帝之冠。
另有5次大饥荒。
依据相关资料,制定表1(见下页),以便准确反映各种灾害的发生分布状况。
表1反映出了安帝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
由此可见,安帝时无年不灾,灾害分布异常密集,发展态势十分凶猛,这在整个汉代都是非常突出的。
两汉时期出现四个灾害发生相对集中的时段:武帝时期(主要集中在武帝末年)、王莽时期、安帝时期和东汉后期,其灾害发生的频率分别为:平均每1.2年1次、每年1次、每3个月1次和每8个月1次。
由此可见安帝时期灾害的严重程度。
安帝时期灾害发生的特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从灾害个案来看1、震灾。
震灾在这一时期活动异常频繁,居群害之首。
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群发期,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两汉宇宙期”。
其重要表征就是地震频率明显增多。
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说:“秦汉四百四十年中,灾害发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
计旱灾八十一次,水灾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时期共发生两次地震,分别在秦王嬴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和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都在秦统一中国之前。
因此,邓云特所统计的68次地震皆在两汉时期。
另据王会安、闻黎明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中的统计数字,两汉时期共发生地震118次,平均不到四年就发生一次,足见两汉时期地震之频繁。
在这些众多的地震中,较为严重的是以下几次。
公元前70年6月1日,在山东的诸城昌乐一带发生了7级的大地震,当时的《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
北海邪坏祖宗庙城廓,杀六千余人”。
143年10月后,在甘肃甘谷西发生了7级的地震,伤亡惨重,在《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饬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
180年秋,甘肃高台西发生了7.5级的地震,损害极大,根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灵帝光和三年秋-四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两汉时期的地震发生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地震的次数东汉较西汉大为增加,区域以长江以北为主。
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汉(含新莽天凤三年)17次,占地震总数的1/4;东汉51次,占总数的3/4,次数明显增多。
尤其是和帝、安帝、顺帝和桓帝时期,地震更为频繁。
从地震发生的区域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是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长安、洛阳作为两汉的都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比较集中,地震造成的危害较大,对地震的记载自然就十分详细。
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雨涝〕
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雨涝〕西安市自然灾害历史〔雨涝〕雨涝是西安又一重要自然灾害。
每年4~10月,气温高,降水多,容易发生连阴雨和暴雨天气。
见于史籍记载的严重雨涝灾害有: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渭水赤三日。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长安积霖七至九月。
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长安淫雨百日。
西汉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蓝田秋大雨昼夜不绝三十五日,山水出溢流九百余家。
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关中秋七月大雨至十月,渭桥绝。
西汉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夏,三辅淫雨三十余日。
西汉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五月乙亥大水,南山大石鸣如雷闻。
新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七月始,大雨六十余日。
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关中九月六州大水,渭水暴涨泛滥,冲损秋田无数。
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关中八九月雍州大水。
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长安九月丁已,军出长安。
时连雨,自秋至冬。
诸军马驴多死。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秋,连阴雨数月。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六月,新丰大雨,零口山水瀑出,漂庐舍。
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八月京城暴雨。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关中六月雨,麦滞损。
六月乙亥,京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武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九月后长安淫雨并雪凡阴一百五十余日,至神龙元年正月五日方晴。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沣水七月雨,水溢害稼,冬关中饥。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西京淫雨六十余日。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关中久雨害稼,京师饥,诏出太仓米二百万石赈之。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长安秋淫雨积旬,墙垣多坏。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长安八月连雨二十余日,米踊贵。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长安自七月淫雨,八月尽方止。
京城官寺庐舍多坏,街市沟渠中捞得小鱼。
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九月关中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长安自七月大雨未止,京城斗米值钱一千文。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长安九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一 阶 段 : 高 帝 元 年 ( 2 6 至 文 帝 后 汉 前 0)
元七 年 ( 17 。5 前 5 ) 0年 间 发 生 灾 害 2 9次 : 6 水 、 旱 6 震 6 蝗 螟 2 风 5 疫 2 冻 2 平 均 每 17年 、 、 、 、 、 , . 发 生 一 次 。 从 时 间 分 布 上 看 , 一 阶 段 灾 害 呈 这 递增 趋 势 , 帝 1 惠 帝 3 吕后 7 文 帝 1 , 与 高 、 、 、 8这 文献 对 灾 害 记 录 的 疏 阔 有 关 。 从 灾 种 来 看 , 这
下 几 个 历 史 阶段 。
』 万史时期 之 一 。 有关 汉 代 自然 灾 害 的历 史 记 录 主要 集 中 于 《 记 》、 汉 书 》 《 汉 书 》的 “ 史 《 、后 本 纪 ” “ 传 ” “ ” 亦 有 少 许 ) 《 书 ・ 行 、列 (表 中 ,汉 五
志》《 汉 书・ ,续 五行 志》 所 引《 今 注 》 并 散 见 及 古 ,
灾 2 , 灾 3雹 灾 2 . 灾 2 , 灾 7 合 计 38 2霜 , 4疫 8冻 , 3
次
通 过 以 上统 计 数 字 大 体 可 知各 类 自然 灾 害 在 两 汉 时 期 的 分 布 状 况 。 两 汉 4 5年 间 , 均 2 平
收 稿 日期 :120 .9 20 . 1 3 3
文 帝 后 元 三 年 ( 11秋 , 雨 昼 夜 不 绝 3 前 6) 大 5日 ,
灾 l, 灾 5 雹 灾 1 . 灾 1 , 灾 1 , 计 9霜 , O疫 3冻 3合
I6次 ( : 括 王 莽 政 权 在 内 ) 8 注 包 。
东汉 : 灾 6 , 灾 6 , 灾 7 , 螟 4 , 水 1旱 7震 8蝗 8风
作者简介 : 张文华 (95) 男 , 17. , 陕西靖边人 , 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 系教 师 , 士 , 淮 硕 主要从 事秦 汉史研究 。
66 9
维普资讯
S d I dee o a S ne
.4 5 , 2 2002
同 时 , 它 几 条 河 流 也 有 泛 滥 。高 后 四 年 其
据 笔者 分 类 整 理 , 按 次 计 灾 的 标 准 进 行 以
统计 . 得如下结果 : 可 西汉 : 灾 3 旱 灾 3, 灾 3 , 螟 2, 水 2, 8震 6蝗 0风
水 、 水 溢 ” 《 书 ・ 后 纪 》 。 这 是 西 汉 时 期 汉 (汉 高 ) 长江 第 一 次 泛 滥 成 灾 。 高 后 八 年 ( 10 夏 , 前 8) “ 水 、 水 溢 , 万余 家 ”《 书 ・ 后 纪 》 。 江 汉 流 (汉 高 )
摘
要: 西汉 灾害 经历 了两个低 谷期 、 两个 高峰 期 , 现 出周期 性 波动 的特 征 。 东汉 灾害 呈
发展 态势 凶猛 , 一直 处 于 高频状 态 , 其 是 东汉 中后 期 , 害的 发 生 达 到 了登 峰 造 极 的 地 步 。 尤 灾 总结 汉代 灾害发 生 的特 点有 助 于我们 认识 和把 握 汉代 灾害发 生 的基 本情 况 , 也是 进 行 其 幅 度 减 次 少 , 情 也 较 轻 。宣 帝 神 爵 二 年 ( 6 至 黄 龙 灾 前 o)
维普资讯
20 . 2 学 会 学 医 盈 回 蚕 暖 溷 0 25第4 卷哲 社 科 版_ | 卫 匪 虿 蓄
【 史学研 究 】 历
汉 代 自然 灾 害 的发 展 趋 势 及 其 特 点
张 文 华
( 阴师范学院 历史 与社会 学系 , 淮 江苏 淮安 230 ) 20 . ' .
导致 汉 水 泛 滥 , 坏 民室 八 千余 所 , 杀 三 百 余 毁 漂
人 。西 汉 仅 见 的三 次 长 江 水 灾 均 爆 发 于 这 一 阶 段 , 江 汉 地 区 造 成 巨大 损 失 。文 帝 十 二 年 ( 给 前 1 8 十二 月 , 河 决 酸 枣 , 溃 金 堤 ” 《 记 ・ 6) “ 东 (史 河 渠 书 》 , 管 很 快 堵 上 决 口 , 长 江 从 此 一 代 代 )尽 但 地 决 溢 泛 滥 , 为 “ 国 的 忧 患 ” 成 中 。
( ) 汉 时 期 。西 汉 时 期 自然 灾 害 可 以 从 一 西 以下 4个 历 史 阶段 进 行 考 察 。
于其 它 历 史 文 献 。汉 代 灾 害 种 类 多 , 生 频 率 发 高 , 从零 散 庞 杂 的 文 献 记 载 中 很 难 看 出 其 内 单
在 联 系及 展 布 规 律 。 本 文 从 灾 次 统 计 人 手 , 通 过 全 面 系统 的 分 类 统 计 整 理 , 用 科 学 的 态 度 并
关研 究 的 前 提 。
关键 词 : 汉代 ; 自然 灾 害 ; 发展 趋 势 ; 点 特
中图分 类号 : 24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78 ,20 )50 6 .5 K 3 A 10 . ̄n 0 2 0 .6 90 (
汉 代 是 中 国 古 代 自然 灾 害 集 中发 生 的 重 要 每 1 O个 月 发 生 一 次 自然 灾 害 。 依 据 其 特 点 和 发 生状 况 , 以初 步 把 汉 代 自然 灾 害 划 分 为 如 可
一
和 方 法 考察 分 析 , 以 探 求 汉 代 灾 害 的 发 展趋 藉
势 及其 特 点 。
一
、
汉代 自然灾害 的总体 趋势
及 其 阶 段 性 特 征
阶段 主 要 灾 种 都 具 备 了 。从 灾 害 发 生 情 况 来
看 , 灾 尤 其 是 黄 河 、 江 都 发 生 泛 滥 , 为 此 水 长 成 阶段 的 显 著 特 征 。 高 后 三 年 ( 15) , 江 前 8 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