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_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专题总结提升课件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出现复苏局面;1975 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 现迅速回升状态。
3.社会生活的变迁
(1)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反 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2)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建成。
(3)《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 《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报刊, 发挥了重要功能。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 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④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年,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 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⑤参加万隆会议:1955 年,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③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其特点是“一大二公”。 严重挫 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纠正失误: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国民经济的劫难:
①劫难:“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②调整与整顿:1971 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 年
2.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 独 立 自 主 的 和 平 外 交 方 针 :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提 出 了“ 另 起 炉
②中苏建交:1949 年,中苏建交,1950 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
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 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⑴背景:①反右派斗争的影响,党认为反右派斗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一些领导人误认为完全有可能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建设。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为尽快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⑵提出和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⑶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客观上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追求高速度,也改变了八大坚持的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总路线指导下中央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后果。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1)原因: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⑵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2)发动: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主要是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

这样,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

(3)影响:“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特点是“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制程度高)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但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二、“反右倾”斗争(纠“左”中断,左倾错误继续发展)——⑴背景:1959年庐山会议(目的是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纠正“左”倾错误),彭德怀上书毛泽东,指出“大跃进”运动以来的问题,并分析原因。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4 能力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4 能力

能力提升训练(九)(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模拟)“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某某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某某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这个宪法”的制定(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C.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解析:选C。

据题干中“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某某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可知,“这个宪法”指1954年宪法,该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

2.(2019·某某全国Ⅲ卷冲刺演练)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

”这一表态(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某某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解析:选A。

《人民日报》是党报,材料中“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某某,故A项正确;《人民日报》是党报而非文学刊物,故B项错误;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与材料中“1956年8月1日”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日报》是党报而非教育刊物,故D项错误。

3.(2019·某某省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发言时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

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某某法制的中心环节。

”这一思想( )A.提供了新中国某某政治的法律保障B.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C.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D.丰富了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解析:选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1949-1978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1949-1978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1949-1978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建设[线索·明]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大政治制度构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2)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图示·解]二、改革开放前的对外关系[线索·明]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2.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图示·解]三、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科教文化[线索·明]1.经济建设:(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 社会生活与科教文化:(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呈现新风尚。

(2)科技、教育和文艺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干扰,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历程曲折。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让各少数民族实现“民族自治”。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2.《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主要区别是体现的原则不同。

(√)3.“一边倒”就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提示:“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其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4.“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质相同。

(×)提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不同阶级不同政治路线的论争,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

2019高考(新课标)历史复习(课件):第三部分第12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6)

2019高考(新课标)历史复习(课件):第三部分第12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6)
第三部分
现代篇
第 12 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49—1976)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949—1976) 是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失误,社会主 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5)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原因: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苏争 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国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遏制苏联。 ②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中 美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中日关系正常化 ①1972 年 9 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署 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②影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使我国外 交出现新局面。
②意义: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 荣。 ②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 居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
③过程:1949 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 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情况: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中国省级民族 自治区共有五个。 ⑤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 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发展:1954 年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主要 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 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创立: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专题特征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主体内容。

从发展过程看,建国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建设内容看,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若干方面;从思想理论看,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等。

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模仿苏联到走自己的路,从重大失误到辉煌成就,最终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知识要素1、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其中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

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

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①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2)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①1950—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加利用有政策,这是山由于民族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②1953—1956年,采用赎买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 现代篇 板块12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 现代篇 板块12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
(3)纠正失误:1960 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工农业、 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速度;1962 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国民经济的劫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 建设。
三、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另起 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政策发展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 成熟。
板块12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
阶段特征
阶段
政治 1949~1956年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三大政治制度确立,初步形成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 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双百”方针提出,文学、艺术、教 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发展完善,“文化大革 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 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社 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 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外 交打开了新局面 国防科技和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文化大 革命”期间,文艺和教育事业受到重大冲击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954 年 9 月 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 年 9 月后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科教文化课件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科教文化课件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建设的探索 与科教文化
【关联考纲】 道路的实践 文化教育事业
1.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2.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4.★毛泽东、李四光 3.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 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自给。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重大破坏:“文化大革命”爆发及“全面夺权”的狂潮使中 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 2.出现起色
①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原因 ②毛泽东支持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①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 (2)措施 按劳分配 ②重申坚持____________原则。
(二)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服饰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a.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b.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 们的普遍选择。
②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 a.特征:服饰的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 b.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 矛盾。 (3)内容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 工业国 。 进的________ (4)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 取得的初步成果。
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 深刻的认识。 (2)过程:1958 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全国范 围内迅速展开。 (3)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 破坏。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 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 品种——“南优 2 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提出:1956 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 治问题,“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融会贯通]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社会主 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化为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经济 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 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 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
④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 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⑤参加万隆会议:1955 年,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2)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 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 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正式建交。 ③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 改善。1972 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主要史实有哪些]
理发展主线,有利于找准解题“题眼”

2019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精品教育.doc

2019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精品教育.doc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起点非常低,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

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3)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2.“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

(2)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3)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4)“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且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具有独特的优势。

(5)“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

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57—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进行社会丰叟讳没,必匆氇弥钓晕葬求是,—切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

5.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
6.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精选-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__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课时1改革

精选-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__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课时1改革

阶段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课时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考点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准备:年月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成立:年月日举行开国大典。

.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颁布:年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内容()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产生方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历史意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指导思想: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主要形式①政治协商是其主要形式。

②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历史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确立: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载入了年宪法。

()实施:到年我国已经建立了五大省级自治区,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3)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历史高考大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课时

历史高考大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课时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②①成目果的::达为成了《和关平于解恢决复朝印鲜度和支__印那__度和__平_支__的_那问日题内。瓦公约》。 ③意义: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的运动高涨。 ②目的: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2)万隆会议③概况:周恩来提出“___求__同___存___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 满成功。 ④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巧学妙思]
[微点拓展]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原因
(1)从《共同纲领》产生的条件看,由政协来代行国家最高权 力是合适的。 (2)从《共同纲领》的内容看,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 本任务,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它的许多内容为我国1954年宪法所沿用,为后来宪法的制 定奠定了基础。
[图解历史] 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民兴族独的立____________国家发展友好 关(2)过系程。①②_19_15_94_5年_年3,1周2月恩,来周同恩印来度接、见缅_印甸__总_度_理代发表表团联时合首声次明提,出。
为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和等平互共利处、____________。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成政熟策的______,成为解决国与基国本之准则 间问题的_________。
[归纳总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
[漫画解史] 《让人为难的选择》
[微点拓展] “一边倒”方针实施的原因
(1)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 (2)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造成了中共与美国的敌对 关系。 (3)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 (4)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 同。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第1课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与外交成就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第1课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与外交成就
工业国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 ③确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 ________ 社会主义社会 的总任务。 变到______________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北平 。 (1)召开:1949 年 9 月,______
(2)主要议题:讨论新中国成立。 (3)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国名。 ①决定采用“________________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4)意义 基本准则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__________。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①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从印度支那地 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朝鲜 和印度支那问题。 ②目的:为了和平解决______
人民民主政权 , (2)建立的______________ 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定了牢固的基石。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标志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内容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
③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 a.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 ④意义的国际会议。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1)民主遭践踏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2)法制遭践踏。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中国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背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2)内容 ①“另起炉灶” a.内涵: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另行 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b. 意义: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中国_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专题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_新中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中国_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专题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_新中

[解析]:由于时代、世界观、立场等不同,对同一历史事实的记 载存在差异,故 B 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形式之一, 历史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故 A 项错误。C、 D 两项的表述绝对,排除。
[答案] B
(1)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 功能决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 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 (2)明确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①研究者的立场 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站在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立场上等。②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③史料的选取和 运用上的差别。④时代的局限性等。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专题总结提升
一、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社会转型反映出的政治、经济、思 想、教育的变化
1949—1956 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 期。 1.从政治角度看:表现为巩固政权;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制 度;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并走向国际舞台,从政治的变化可 以折射出该时期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化。
2.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如计量史学、社 会学、生态学等。 (2)历史比较法: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 较,获取结论。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运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 级立场角度研究历史。 (5)“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2.从经济角度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与三大 改造同时进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完成了生 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 础。
3.从思想角度看:1949 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 备;1956 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1957 年发表《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起了重要的理论 指导作用。 4.从教育方面看:废除旧的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 教育制度。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第22讲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曲折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5北京朝阳一模,20)“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中国应当这样。

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这“四十五年”间“中国面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完成了国家工业化②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实现了民族独立④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18北京东城期末)某学者认为“他(周恩来)常常与欧洲各国外交所维持的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发生冲突,而当后者要加固这种不平等的模式并增强亚洲及非洲国家对殖民主义的依赖时,这种冲突尤为激烈。

” 下列史实中可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日内瓦会议②万隆会议③第26届联大④尼克松访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17北京西城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三大改造完成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一五”计划完成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三大改造完成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一五”计划完成4.(2016北京海淀期末)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下列关于第一届全国人大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背景是三大改造的深入开展②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③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2017北京四中期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实现民族平等、促进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B.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6.(2016北京东城期末)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并完善人民民主作为重要的使命,下列举措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化道路的是( )①建立三三制政权②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实行依法治国原则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7.(2017北京丰台期末)国家认同体现一个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和情感。

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重泛滥开来,造成___________ 社会生产力 的极大破坏。
(2)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 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4. 启示 :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经 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A.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解析 答案
)
B.土地改革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由“为钢而战”、“土炉”等信息可判断C项正确。 C
练1 再现历史场景考查经济建设的曲折 (2017· 温州九校高三期末联考 )某一时期有位中国村干 部对群众说:“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看 你走哪条,要走社会主义的在桌上签名入社。”“谁
【时空坐标】
【认读要领】 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 :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 (1949~ 1956年 )、全面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1956~1976年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新阶段(1978年至今)。 四大重点:“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八大”与“大
正是经济建设 “ 左 ” 倾错误产生发展时期,可知 C 项符合 题意。 答案 C
练3 史料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 (2017· 金华十校期末调研)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冷战到全球
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描述:“指令性的公共食
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 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与材料所述生产单 位相吻合的是( )
提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即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精练· 选考题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如计量史学、社 会学、生态学等。 (2)历史比较法: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 较,获取结论。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运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 级立场角度研究历史。 (5)“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专题总结提升
一、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社会转型反映出的政治、经济、思 想、教育的变化 1949—1956 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 期。 1.从政治角度看:表现为巩固政权;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制 度;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并走向国际舞台,从政治的变化可 以折射出该时期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化。
2.从经济角度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与三大 改造同时进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完成了生 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 础。
3. 从思想角度看: 1949 年, 毛泽东发表了 《论人民民主专政》 ,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 备;1956 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 ,1957 年发表《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起了重要的理论 指导作用。 4.从教育方面看:废除旧的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 教育制度。
3.从思想意识形态看:封锁、禁运时期,美国推行全球霸权的 “冷战”思维,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对立;从 1972 年至今,虽 然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仍然影响着两国贸易的发展,但中国坚 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美贸易总体呈现 向前发展的趋势。
[对点训练] 2.(2018· 南通模拟)1971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 490 万美 元,出口更是微乎其微;而 1972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额达 3 230 万美元, 对华出口为 6 020 万美元。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解析:选 C。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 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 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 复存在,故选 C 项。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折射出的两国外交、思想关系 1.从对外贸易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大体经历了四个 时 期 : 封 锁 、 禁 运 时 期 (1949—1971 年 ) 、 坚 冰 突 破 时 期 (1972—1978 年)、 正常贸易发展时期(1979—1992 年)、 贸易快速 增长时期(1993 年至今)。
[对点训练] 1.(2018· 湖北八校联考)杨继绳指出: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 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 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 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 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两国顺利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得到改善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选 C。据题干,迁移所学可知,1972 年,中美关系的改 善导致中美之间的贸易额显著增加,故选 C 项。中国提出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1953 年,故 A 项错误; 中美两国顺利建立外 交关系是在 1979 年,故 B 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是在 1971 年,中美还处于敌对状态,故 D 项错误。
史料实证——继承与发展中的史学研究理论 1.史学研究的步骤及原则 (1)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 (2)原则: 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切史学研究, 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 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 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 在联系, 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 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考题例证】 (2017· 高考全国卷Ⅲ,T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 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 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 记载, 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 并宿于宫中; 《涑 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立场等不同,对同一历史事实的记 载存在差异,故 B 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形式之一, 历史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故 A 项错误。C、 D 两项的表述绝对,排除。
[答案]
B
(1)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 功能决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 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 (2)明确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①研究者的立场 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站在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立场上等。②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③史料的选取和 运用上的差别。④时代的局限性等。
2.从外交关系看 (1)封锁、禁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由于社会制度 和意识形态的矛盾,美国对中国实施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中美 贸易处于完全割裂状态。 (2)坚冰突破时期: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中美政治上的坚 冰被打破,中美贸易的航船正式起航。
(3)正常贸易发展时期: 1979 年 7 月, 中美签署 《中美贸易协定》 , 规定两国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奠定了中美经贸往来的法律基 础,两国贸易进入正常贸易时期。 (4)贸易快速增长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中美贸易进入 了快速增长时期。随着贸易的快速增长,中美之间关于贸易不 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