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读书笔记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孔子家语》是一部关于孔子思想与家教文化的经典读物。
在读完这部书之后,我深受启迪与感动,下面将分享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对我思想上的启迪。
在书中,孔子的德行、智慧以及待人接物之道深深地吸引了我。
例如,“君子之过深矣,不能为人师矣”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教育与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深刻领悟到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爱好才能够真正地容纳与发扬。
尤其是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能者与之,不肖者与之,应与之”这样的话,让我明白相互尊重与平等相处的重要性。
其次,我想提到这本书对于家教教育的启示。
在孔子对待弟子的言传身教中,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方方面面。
书中“无父子之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话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
这种家风便是那种直至今天依然教育我们的最好的自然家风。
好的家教文化是一个家庭为后代所留下的最珍贵的财富,而孔子作为中国家家户户都在效仿乃至敬仰的多才多艺博大精湛的智者,他的思想对中国家庭的影响深远,甚至波及现代。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教会了我做一个真正的人,让我体悟到一个人品德的高低对待人们的影响如何大。
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精神,感受到了“尽人事,听天命”的理念。
受益于这些成语式的话语,我对自己要求更高,在生活中一步一个脚印小心谨慎地前行。
在受到挫折和考验的时候,我更能够直面自己,保持初心,坚定信念,从而不断奋斗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这本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次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对孔子思想家教文化的深入了解,更是受到魂灵的熏陶,让我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充满勇气。
这部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品,去借鉴,去阅读,不断地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第五卷. 子路初见第十九.第四以偏概全提示:如何看人,一句话就是不要以偏概全,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此人优点多,就全是优点?没有一点缺点?此人犯过错误,就一定是个不可救药的人?外表堂堂,就是正人君子?其貌不扬,就是庸才俗人?形而上学的观点,一成不变的观点,是会把人看死的,如此是要埋没人才,断送人才的。
人还是要重视自我修养,如何自我修养?孔子说:“攻其所不能,补其所不备。
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骄人。
”一句话,不要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因为自己能,就认为别人都是笨蛋。
人都有长处,都有短处,你也一样,毫无例外。
此外还要记住孔子的这些话:“终日言,无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患。
”说话别留下话柄,做事别留下遗憾,思想周密,做事严谨,恭敬待人,诚信做事,这就是自我修养的方式方法。
名句:相马以舆,相士以居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知而弗为,莫如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乐之方至,乐而勿骄患之将至,思而勿忧攻其所不能,补其所不备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骄人终日言,无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患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
(澹台子羽,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
孔子学生子游做武城宰,向老师推荐澹台子羽,成为孔子的得意弟子。
后澹台灭明游学吴地,弟子三百人,成为南方著名的儒家学派。
先前,收澹台灭明,孔子是有成见的,澹台灭明貌丑陋,后来孔子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为什么子游要推荐澹台灭明呢?子游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不至吾处。
”澹台灭明不拍马溜须,不巴结上司,不阿谀奉承,不求私利,这不是人才是什么?“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所谓“行不胜其貌”就是说样子上看不出来,其貌不扬,但是内心刚正,外柔内刚。
一天到晚张牙舞爪的,锋芒毕露的,内心虚弱,色厉内荏;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的人,才是君子。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第四卷. 辯物第十六.第三孔子见麟提示:孔子见麟的故事,众人熟知,孔子为什么伤心地哭了,因为此物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
这是一个预兆,所以孔子,知道自己命既如此,于是“不怨天,不尤人”埋头著书,尽自己的能力,报答苍天。
很多事情的出现,是有前因后果的,有些事情,当时就能看见,但是有些事情,则需要时间来检验。
问题积累的多了,就要有解决的措施,比如闰月,“失闰”任其下去,就把“年”过到夏天去了……阳虎既奔齐,自齐奔晋,适赵氏。
(阳虎是鲁国公族季孙氏的家臣,长得很像孔子。
“季寤、公鉏极、公山不纽皆不得志于季氏,叔孙辄无宠于叔孙氏,叔仲志不得志于鲁,故五人因阳虎。
阳虎欲去三桓,以季寤更季氏,以叔孙辄更叔孙氏,己更孟氏。
”结果“阳虎劫公与武叔,以伐孟氏。
公敛处父帅成人自上东门入,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弗胜。
又战于棘下,阳氏败。
”先逃至齐国,又逃到晋国。
投奔了赵氏。
)孔子闻之,谓子路曰:“赵氏其世有乱乎!”子路曰:“权不在焉,岂不为乱?”(孔子对子路说:这下子赵氏就要乱了。
子路说,政权不在手里就会乱。
)孔子曰:“非汝所知。
夫阳虎亲富而不亲仁,有宠于季孙,又将杀之,不剋而奔,求容于齐;齐人囚之,乃亡归晋。
是齐、鲁二国,已去其疾。
赵简子好利而多信,必溺其说而从其谋,祸败所终,非一世可知也。
”(孔子说的是,阳虎的人品不好。
此人富而不仁,是一;第二是,阳虎身为季孙氏家臣,又反过来追杀季氏;第三,齐人要囚禁他,他跑掉了。
这就是说,齐国与鲁国,把一个大瘤子切掉了,把“包袱”甩掉了。
而赵简子这个人,好利,又轻信,必然要听阳虎的鬼话。
这是最大的问题,至于赵氏是不是会败,不是一下子能看出来的。
)季康子问于孔子曰:“今周十二月,夏之十月,而犹有螽,何也?”(“螽”,是一种田间昆虫。
“此有数种,螽总名也。
江东呼为蚱蜢,谓其瘦长善跳,窄而猛也。
”蚱蜢,一般农历三月前后出土,六、七月进入生命旺盛期,秋天白露节气时衰老死亡。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范文五篇)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范文五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范文五篇)》。
第一篇:孔子家语的读后感《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话,那么《孔子家语》相当于全集。
从规模上讲,包括标点在内,《论语》只有两万多字,而《孔子家语》却多出近四倍,相对来说材料比较完整。
因为《论语》都是语录,而《孔子家语》提供了一个通篇的'语言背景和环境,更加系统。
比如关于《论语》成书问题,以往觉得篇章之间是随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语》,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它是按照对于孔子思想的内在认识和系统看法排列的。
二十篇《论语》都服从于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内的各章《论语》是对该篇的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
《论语》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大论著。
《孔子家语通解》是对《孔子家语》进行通盘解说的一本书。
《孔子家语》曾被误认为出于三国时期王肃伪造,其中大量的珍贵资料长期被弃置不用。
由于学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
为了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孔子家语通解》诞生了。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了现有注解成果。
第二篇:孔子读后感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
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更多知识。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第四卷. 辯物第十六.第一提示:辩物,就是分辨事物。
区别虫名,地名,物名不仅需要广博的学问,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分辨能力,洞察能力和预测能力。
孔子知识渊博,能力超群,有求必答。
他对社稷和山川的解释,非常精彩,中国人主体是农耕文化,没有社稷,就没有国家;受山川者,是地方诸侯的责任,环境被破坏了,地方诸侯是跑不掉的……名句: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为公侯山川之祀者为诸侯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
使使问孔子曰:“吾穿井于费,而于井中得一狗,何也?”(季桓子,季孙斯(?-前492年),春秋鲁国大夫。
季平子(季孙意如)之子。
此人打井,在瓦罐里,发现了“羊”,派去问孔子的人说,打井得到一只狗,到底是什么东西?)孔子曰:“丘之所闻者,羊也。
(孔子回答:是羊。
这个羊,不是今天所说的家畜,吃草的羊。
“羊”字与“蛘”字通。
《康熙字典》解释为:“虫名”,“蛘字读羊”。
《方言》、《尔雅》“羊”皆作“蛘”。
《说文·虫部》段玉裁注:“今江东人谓麦中小黑虫为羊子者也。
”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今米谷中蠹小虫也。
建平人乎为蛘子……,今苏俗尚谓羊子。
”)丘闻之,木石之怪夔蝄蜽,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羵羊也。
”(夔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怪物。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蝄蜽,山精,傚人声而迷惑人也。
”“《说文·虫部》:“蝄蜽,山川之精物也”。
“罔象又称罔像,魍象。
”是一种水怪。
“或曰罔象食人,一名沐肿”。
“羵羊”有人解释为“土神”,“土神谓之羵羊。
”季桓子打井见土缶,其中有羊,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情,诸多文献都有记载。
一方面是说,孔子知识丰富,一方面是说,孔子好学。
司马迁说,这一年是鲁定公五年,即公元前505年。
)吴伐越,隳会稽,获巨骨一节,专车焉。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第五卷. 子路初见第十九.第一“做人五条”提示:有学问和没有学问,是两样的。
都是吃饭穿衣,下力气干活,讨老婆过日子,有什么两样?有学问不是仅仅为了辨认男、女两字以识别厕所;不是为了摇头晃脑,张口孔孟,闭口子曰的人前卖弄;也不是邀得一官半职,成为人上人,光大门楣,荣耀祖宗。
有文化,明道理,晓大义,知对错,辨是非,判异同,谋进退,论得失,思借鉴,善总结,讲礼仪,知人伦,预未来,顺天道。
没有文化只具备人的形状,不能有大用。
孔子给子路指出“做人五条”:不强不达,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失礼。
不坚强,无毅力,什么都做不成;不勤劳,懒懒散散,永远不会成功;三心二意,朝秦暮楚的人,没有人亲近;不守信用的人,得不到回报;不恭敬的人,没有礼节,“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做人五条”,讲得好,牢牢记住,受用无穷。
名句:无谏臣则失正士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警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不强不达,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失礼子路见孔子,(仲由的字是子路,又叫季路。
春秋末,鲁国卞人。
出身寒门,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我没有问你喜欢什么。
我是说你擅长长剑,如果再加上学问,是不是没有人能比得上你呢?孔子所说的学问,就是知识、文化。
勇武没有文化知识,是莽夫;有知识文化,而不好勇,则是懦夫。
)子路曰:“学岂益哉也?”(跟你学,有什么好处?)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警,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受学重问,孰不顺哉。
毁仁恶仕,必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
”(骑在狂奔的马上,手中不能没有鞭子;会射箭的人,离不开校正弓箭的工具;锯直木板,离不开墨线;不听劝诫,不能成为圣人。
只有学问,才能保证你顺利、成功。
2021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1
《孔子家语》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的古代传说汇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颜师古表示怀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语》”。
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
”又说:“《家语》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孔安国撰定。
”
但后代学者对其真伪却产生了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
有的出版社就认定:该书系三国时王肃书目及《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小戴礼记》等书资料集合而成。
王肃伪造此书,意在为《圣证论》提供根据以攻击郑玄之学。
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云:“《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
其书虽多疵,却非肃所作。
”指出王肃有所依傍,并非凭空伪作。
到了清代中叶,孙志祖作《家语疏证》,范家相作《家语证伪》,逐篇逐章寻出作伪依据,并指出其割裂改窜的痕迹,似乎《孔子家语》是
1。
文言文两则读后感
文言文两则读后感读后感:《孔子家语》自古以来,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古典文学形式,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在《孔子家语》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言文的魅力,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受益匪浅。
第一则读后感:《孔子家语》中的孔子教诲《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其中不乏孔子的教诲之言。
孔子教诲弟子要“不忘其所以养己者”,意思是要牢记自己受养育的恩情,不忘本,不忘根。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感恩,要懂得回报,要知道自己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同时,孔子还教导弟子们要“不忘其所以养人者”,意思是要不忘自己养育他人的恩情。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良,要乐于助人,要懂得施与受。
这些教诲都是孔子在《孔子家语》中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是古代人的智慧结晶,更是我们现代人的道德指南。
第二则读后感:《孔子家语》中的深刻哲理《孔子家语》中还记载了许多关于人生、处世、修身的深刻哲理。
比如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知足者富”,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知足常乐,要懂得满足于现在所拥有的,而不要贪得无厌。
这是古代智者对于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的健康心态。
又比如书中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时也要乐于教导他人,不厌其烦。
这些深刻的哲理都是孔子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是古代人的智慧结晶,更是我们现代人的精神财富。
总结:《孔子家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和教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智者的思想,更可以汲取其中的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感受其中的魅力,受益终身。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第五卷. 子路初见第十九.第二当官就要为民提示:当官是干什么?当官就是干事的,在其位谋其政。
环境好坏,条件优劣,都不论,该你做的,必须做,即孔子说的:“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故政事莫如应之。
”做事不能疲于应付,不能被事务性的工作弄得团团转,而是要抓重点,抓要害,游刃有余,应付自如。
没有这本事,别做官。
孔子的侄子孔蔑就是那个整天忙乱,把自己弄得晕头转向的官;而宓子贱则是个悠闲的官,自在的官,自如的官。
窍门是什么?讲礼,讲秩序,讲上下,讲尊卑,讲贵贱,讲大小。
什么事最大?老百姓的事最大,民生的事最大,人民的利益最大:什么最贵,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最贵;什么罪贱?自私自利最贱……名句:圣人将治,自远刑罚妨于教,害于义,故不敢孔子为鲁司寇,见季康子,康子不悦。
孔子又见之。
(司寇,官职,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掌管刑狱、纠察,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季康子,即季孙肥,鲁国的正卿。
鲁哀公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孟氏、叔孙氏和季氏,三家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刚上台的孔子去拜见权臣季康肥,人家不高兴,还去一次又一次。
)宰予进曰:“昔予也常闻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则弗动。
’今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屈节数矣,不可以已乎?”(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能言善辩。
宰予说:你刚当上司寇,时间还短,人家不想见你,你为什么低三下四地去见他呢?)孔子曰:“然,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则将乱也,其聘我者,孰大于是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既然当了司寇,就得干司寇的事情。
当前鲁国很乱,欺压人的事情,暴乱的事情,到处都在发生。
既然这时候聘用我,我就得负起责任,这就是大事。
)鲁人闻之曰:“圣人将治,何不先自远刑罚。
自此之后,国无争者。
”(社会是需要法制的,人的行为必需受到约束。
最好的约数,就是自我约数,就是自律。
“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只要严明纪律,一般人都会自律;只要赏罚分明,一般人都会自律;只要上面的人以身作则,一般人都会自律。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第四卷.六本.第五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第四卷.六本.第五处常得终提示:人不要自以为是,多听听人家的意见有好处。
人都有长处,也都有不足。
知道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相互取长补短,不求成为完人,但求不要偏执。
人还要学会自宽,自我排解,高高兴兴的活着,愉快的活着,开心的活着。
活好每一天。
牢记荣声期老人的一句话:“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
”名句:合二十五人之智,以治天下信而能反敏而能诎勇而能怯庄而能同既得为人,是一乐也既得为男,是二乐也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荆公子行年十五而摄荆相事。
孔子闻之,使人往观其为政焉。
使者反曰:“视其朝清淨而少事,其堂上有五老焉,其廊下有二十壮士焉。
”孔子曰:“合二十五人之智,以治天下,其固免矣,况荆乎?”“荆”是故国名,古代九州之一。
荆公子是一位年轻的俊才,十五岁治理“荆”,孔子派人去观察。
得出结论,荆公子行主持政务,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作用,得到孔子的认可。
能发挥集体的作用,不要说“荆”这个小地方,就是一个国家也能治理。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
”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
”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
”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
”子夏问孔子,颜回与先生相比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比我贤能。
又问,子贡比先生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贡比我敏捷。
又问,子路比先生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比我勇敢。
再问,子张比先生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他比我庄重。
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則四子何为事先生?”子夏不明白,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都有比先生强的地方,也就是说,你孔子也有不如他们的地方,为什么他们这些人要拜你为老师呢?子曰:“居,吾语汝。
夫回能信,而不能反。
孔子说:子夏你坐下,听我对你说。
颜回能信,“信”就是诚实,讲信用,说话算数,这一点颜回能做得到,但是他不能“反”。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孔子家语》是一部集中了孔子思想和言行的书籍,它是孔子门人和弟子们所编纂的一部书籍,记录了孔子的家庭言行和思想。
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孔子的思想和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孔子家语》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和品行对我们的影响,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在《孔子家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家庭和社会的态度,以及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处世之道。
孔子强调“仁”和“礼”,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慈和礼貌对待他人,以及要遵循礼法,尊重他人。
这种处世态度和人生观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学习和理解孔子的思想,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在阅读《孔子家语》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待家庭的态度。
孔子非常重视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他强调要尊重父母和长辈,要孝敬他们。
这种家庭观念和孝道精神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家庭关系日益淡漠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学习和理解孔子对待家庭的态度,以此来重建我们的家庭关系,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另外,孔子在《孔子家语》中也强调了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处世之道。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慈和礼貌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要遵循礼法。
这种处世态度和人生观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学习和理解孔子的思想,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对孔子的思想和品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对待家庭和社会的态度,以及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处世之道。
我相信,只有通过学习和理解孔子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让我们在当今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孔子家语》是孔子的一部家训书,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教导,是中国古代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文献之一。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视,以及他对人生和处世之道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孔子在《孔子家语》中强调了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言谈举止都应该符合道德规范,尤其是在家庭中更应该注重。
孔子强调了家庭中的和睦与和谐,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和睦是建立在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和互相尊重之上的。
在这一点上,我深有感触。
在现代社会,很多家庭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而孔子的家训却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尊重和谦和。
这种和睦的家庭氛围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其次,孔子在《孔子家语》中对人生和处世之道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诚信、忠诚和正直的品德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他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在追求金钱和地位的过程中忽略了道德和人格修养,而孔子的思想却提醒了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成功。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最后,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的关怀。
孔子在家语中不仅强调了家庭伦理道德和人生处世之道,同时也关注了人的情感和情绪。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爱心、宽容和包容的品质,这样才能与人相处融洽。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因为自私和自利的心态而忽略了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而孔子的思想却提醒了我们,一个人应该有爱心和宽容,这样才能与人和睦相处。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孔子的家训不仅是对古代家庭伦理道德的总结,更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孔子家语读书笔记
孔子家语读书笔记【篇一:我看《孔子家语》之“限”】我看《孔子家语》之“限”——《孔子家语》读书笔记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
阅读《孔子家语》数日,立仁、修德、从政、处事、为官、治学,本书无一不涵盖包容。
同样,也在另一个侧面为我展现了原先我所不了解的孔子,更全面地展现了历史原有的面貌。
而在此书中,“限”的观点让我感受最深,下面谈谈我对其中“限”观点的看法。
提到“限”,就不由得说到另外两个概念,“命”与“天命”,它们是儒家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范畴,也是儒家思想中指人所受到的限制的两个来源。
我所理解的“命”体现着天和外物对人之自然生命的限制,表现的是人所无法驾驭的客观力量,可以看做是外部所施加的;而“天命”体现的则是人之自我确认的道德理想,需要人们通过对自己主观上进行限制以在客观行为中约束自己。
“命”与“天命”中的“限”观点,其实也体现了传统天人关系的双重视角,可以看做是“限制”与“节限”。
下面选取《孔子家语》中的一些文段来谈谈我对“限”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将“限”划分为两类,分别是“限人”和“限己”。
一、限人从字面上解释,“限人”即外物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人进行限制,儒家倡“礼”的同时并不反对依据律法来进行统治。
当然“限人”不只是作为统治者通过发布政令和出台律法用来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人民的情感也需要纳入考量,需要以外在礼法来进行“限”。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
”(《入官第二十一》)这段话阐述的统治者在是限人前所需要做的事情,首先要做到的是了解民众的性情,其次是了解民众的感情,只有在熟悉了民性与民情后,民众才能服从你的管理。
我是赞同这一观点的,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所需所求可以得悉民性,询问百姓的所知所感可以体察民情,对一个国家进行管理以使得“民富民寿”,不能是仅凭身居高位者的臆断想象就能实现。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于猛。
猛则民残,民残则施之以宽。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第四卷.六本.第六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第四卷.六本.第六居必择处提示:品德高尚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人宽,对己严,所以颜回“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史(鱼酋)的“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人”,也是这样;孔夫子的“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见人之有善,若己有之”,“见人之有善,若己有之”,都是这个意思。
选择什么样的朋友,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名句: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人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孔子曰:“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孔子说,颜回是一位君子,有四种表现:强于行义,坚定的施行义举。
弱于受谏,很容易接受人家的意见。
怵于待禄,战战兢兢地做官接受俸禄。
慎于治身,慎笃地进行自身的修为。
史(鱼酋)有男子之道三焉,史(鱼酋)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以“尸谏”著称于天下,就是临死也要劝卫灵公进贤去佞。
孔子说他有男人气概,表现为三点:不仕而敬上,不做官也敬重领导。
不祀而敬鬼,不是祭祀的时候,也敬重鬼神。
直己而曲人。
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人家则宽容。
”曾子侍,曾子在一旁伺候孔子曰:“参昔常闻夫子三言,而未之能行也。
我经常听到夫子有三句话,而自己还没有实行起来。
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
夫子看见人家善良的一面,就把那人的很多坏处忘掉了,这是夫子容易与人相处的表现。
见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
看见人家的善良,就像自己的善良一样高兴,这是老夫子不与人家争竞的表现;闻善必躬行之,然后导之,是夫子之能劳也。
听到善良的事情自己就照着做起来,并加以引导,这是夫子能够亲自操劳的表现。
学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是以自知终不及二子者也。
”夫子的“三言”我还没有学到,可见始终距离颜回、史(鱼酋)很远呢!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一天比一天进步,子贡会一天比一天退步。
孔子家语读后感(通用19篇)
孔子家语读后感(通用19篇)孔子家语读后感 1《孔子家语》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的古代传说汇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颜师古表示怀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语》”。
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
”又说:“《家语》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孔安国撰定。
”但后代学者对其真伪却产生了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
有的出版社就认定:该书系三国时王肃书目及《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小戴礼记》等书资料集合而成。
王肃伪造此书,意在为《圣证论》提供根据以攻击郑玄之学。
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云:“《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
其书虽多疵,却非肃所作。
”指出王肃有所依傍,并非凭空伪作。
到了清代中叶,孙志祖作《家语疏证》,范家相作《家语证伪》,逐篇逐章寻出作伪依据,并指出其割裂改窜的痕迹,似乎《孔子家语》是伪书这一桩公案就此判定了。
顾颉刚对清人王柏所言“今之《家语》……意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之绪余,混乱精粗,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安国之名”十分赞同,认为“绝对正确”,并说:“故今之《家语》,大部分为编辑,小部分是创作。
”又说:“《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
”实际的情况是,王肃获得了一个早期的本子,然后为了迎合他与对手的论辩,加入了自己的阐释。
即便如此,《孔子家语》的编纂要追溯到更古老的传统。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竹简6000余枚,内容有《诗经》、《苍颉篇》等佚籍,都是现存最早的古本,同时出土的木牍文书中,许多语句在今本《孔子家语》中可以见到。
李学勤据此认为:“早在汉初确已有《家语》的'原型,《史记》世家、列传很可能参考过此书。
刘向编集《说苑》,也收录了其中文字。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孔子家语》中的“问理第六”篇,知道了古代人做事情讲究礼仪,注重礼节,了解了古人祭祀的具体的程序和礼节。
通过这些礼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和密切,社会也更加稳定。
我想,我们现代人更应该讲究礼仪,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更需要通过礼仪来调节和建立。
作为班长,如何帮助老师把我们一(四)班建设成为优秀班级,我想很需要在班上建立良好的同学和师生关系,那么,必要的礼仪知识就应该在我们班进行普及,比如礼貌用语等等。
我想在我们班开展礼仪竞赛活动,通过礼仪比赛让全班同学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人争当礼仪标兵,在全班形成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友好的氛围。
回想以前,我在班级管理中不知道尊重同学,对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大声嚷嚷,恶语攻击。
现在我知道了,其实温和的语言也能够劝解他们,并且容易被他们接受。
以后我再也不对同学蛮横了,我要带头做有礼貌的好学生和好干部,发挥好自己的带头示范作用,为我们班建立友好的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读书,我掌握了不少知识,感到了收获的喜悦,感觉生活的特别充实。
所以,我想在我们班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让每个同学每天读半个小时的书,一来增长知识,二来充实自己,增强本领。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2《孔子家语》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所做。
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及与公卿大夫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的书。
是一种资料汇编,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不可或缺的资料。
书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容了道家法家思想,人物生动,有血有肉。
也正因为如此,难成一家,难成一统。
《孔子家语》现今注释版本很多,200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子家语》是由王国轩和王秀梅译注的,寥寥15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孔子家语读后感
孔子家语读后感孔子家语,是孔子的一部家训书,书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家庭教育理念。
在这部书中,孔子传达了他对于家庭教育的看法,以及他对于人生道德的思考。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于人生道德的深刻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孔子家语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在家庭中养成的。
他强调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他们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应该在家中尽职尽责,不要轻易离开家庭,要为子女做好榜样。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教无常”的教育理念,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应该因为孩子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我对于家庭教育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孔子家语中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道德思考。
孔子强调了诚信、孝顺、礼仪等道德观念,他认为这些道德观念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
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远比他的才华和能力更加重要。
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有同情心和善良之心,不要伤害他人。
通过阅读孔子家语,我深刻领悟到了这些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让我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总的来说,孔子家语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人生哲理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受益匪浅,深刻理解了孔子对于家庭教育和人生道德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我们才能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
同时,只有在遵循道德规范的指引下,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此,我会将孔子家语中的教诲牢记在心,努力做一个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
感谢孔子家语给予我的启迪和教诲!。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第三卷.贤君.第二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第三卷.贤君.第二别忘记自己是谁提示:把老婆忘了,要紧嘛?要紧。
把自己是谁也忘了,更要紧。
那些“荒于淫乐,耽湎于酒”的人,就是“忘身”;那些听信谄谀,乐见献媚的人也是“忘身”;那些贪赃枉法,破坏法纪的人,更是“忘身”,最终就是身家性命不保。
如何远害避祸,恭敬忠信也;修身养性也;临事而谋也。
人生什么祸都能免吗?难啊!“时不兴善,己独由之”,是一句忠告。
名句: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
天盖高,不敢不局地盖厚,不敢不蹐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徒而忘其妻,有诸?”有人喜欢忘事,竟然把老婆忘了。
孔子对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
”忘记老婆算什么?老婆,弃之若敝屣,不乏其人。
忘记自身,才算是真的会忘呢!公曰:“可得而闻乎?”孔子曰:“昔者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圣祖之道,坏其典法,废其世祀,荒于淫乐,耽湎于酒,佞臣谄谀,窥导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天下诛桀。
而有其国,此谓忘其身之甚矣。
”哀公说的忘记老婆,与孔子说的“忘身”不是一回事情。
忘记老婆不是记忆力不好,就是另有原因。
而“忘身”则是忘其自身担负的责任,也就是忘记自己是谁了。
孔子举了夏桀的例子,夏桀忘记了祖宗的教诲,破坏法典,荒淫无耻,凶悍残暴,听信佞臣,不听忠告,沦为暴君,“汤遂率兵以伐夏桀。
桀走鸣条,遂放而死”,难逃灭亡的命运,这就是典型的“忘身”。
此种“忘身”者多不多?世代有之,贪赃枉法者就是,违法乱纪者就是,骄奢淫逸者就是,任性使气者就是,作恶多端者就是,凡此种种都是。
一句话忘记自己是谁,难逃覆灭的下场。
颜渊将西游于宋,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
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特一身者哉。
故夫不比于数,而比于踈,不亦远乎;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第二卷.弟子行.第十二.四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第二卷.弟子行.第十二.四做人的尺子提示: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这些贤人就是中国人的标杆、样板、尺子和称。
评价人很难,有这个样板,有这把尺子,这把秤,量别人,量自己,多长多短,几斤几两,一下子就知道了。
名句:子游: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南宫括:独居思仁,公言言义一日三复白圭之玷高柴: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成语: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祥,欲给则豫,独居思仁,公言言义,三复白圭,子贡继续说:“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故动則不妄,是言偃之行也。
言偃 (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
春秋吴常熟人。
对他的评价是先虑而后动。
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孔门十哲”之一,后世尊崇为南方夫子。
唐以后追封吴公、吴国公。
明嘉靖改称“先贤言子”。
清康熙朝,言偃后裔世袭五经博士一员。
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祥,欲给则豫,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希望能,就要学习;希望知道,就要问;希望善良,则要周详;希望充足,就要预备。
这些好的品德,言偃都具备了。
子贡谈到的第八位哲人。
独居思仁,公言言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复白圭之玷,是宫縚之行也。
宫縚,南宫括,春秋末鲁国人。
周文王“文王四友南官子”的后代,姓南宫,名适,又名韬,字子容,亦称南宫括、南容。
对他的评价是善于独处,言行谨慎,学习《诗》很认真。
“一日三复白圭之玷”,“白圭”是出自《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可以磨掉,但是言谈中有毛病,错误,就无法抹掉了。
这句话浓缩成“三复白圭”,成为成语,意思是,慎于言行。
孔子称赞他是“尚德”的“君子”,并把侄女嫁给他。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称“郑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龚丘侯”,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改称“汝阳侯”。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先贤南宫子”。
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家语读书笔记【篇一:我看《孔子家语》之“限”】我看《孔子家语》之“限”——《孔子家语》读书笔记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
阅读《孔子家语》数日,立仁、修德、从政、处事、为官、治学,本书无一不涵盖包容。
同样,也在另一个侧面为我展现了原先我所不了解的孔子,更全面地展现了历史原有的面貌。
而在此书中,“限”的观点让我感受最深,下面谈谈我对其中“限”观点的看法。
提到“限”,就不由得说到另外两个概念,“命”与“天命”,它们是儒家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范畴,也是儒家思想中指人所受到的限制的两个来源。
我所理解的“命”体现着天和外物对人之自然生命的限制,表现的是人所无法驾驭的客观力量,可以看做是外部所施加的;而“天命”体现的则是人之自我确认的道德理想,需要人们通过对自己主观上进行限制以在客观行为中约束自己。
“命”与“天命”中的“限”观点,其实也体现了传统天人关系的双重视角,可以看做是“限制”与“节限”。
下面选取《孔子家语》中的一些文段来谈谈我对“限”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将“限”划分为两类,分别是“限人”和“限己”。
一、限人从字面上解释,“限人”即外物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人进行限制,儒家倡“礼”的同时并不反对依据律法来进行统治。
当然“限人”不只是作为统治者通过发布政令和出台律法用来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人民的情感也需要纳入考量,需要以外在礼法来进行“限”。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
”(《入官第二十一》)这段话阐述的统治者在是限人前所需要做的事情,首先要做到的是了解民众的性情,其次是了解民众的感情,只有在熟悉了民性与民情后,民众才能服从你的管理。
我是赞同这一观点的,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所需所求可以得悉民性,询问百姓的所知所感可以体察民情,对一个国家进行管理以使得“民富民寿”,不能是仅凭身居高位者的臆断想象就能实现。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于猛。
猛则民残,民残则施之以宽。
”(《正论解第四十一》)政事宽容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来纠正;政令严厉百姓就会收到伤害,受到伤害了就实施宽大。
这是孔子提出的统治者在限人过程中所实施的策略。
律法政令需要依据时局“礼”的思想也是“限”的基本,它同样也贯穿全书始末。
而“限人”所需要确立的度同样也需要依循“礼”,“礼”所建立的基础之一即是人的情感:“亲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号,三年忧,哀之杀也。
圣人因杀以制节也。
”(《本命解之二十六》)这段话表面上是对丧事中和丧事后人情感行为的一个限制,实际上也是通过“礼”来对社会的前进方向进行一个把控,圣人是按照哀情逐渐减弱来制定节限的,在对逝者寄托哀思时也避免了长期沉溺于悲情中的不可自拔,是对人的限制,也是对人的关怀。
我读“限人”最深的感受是体会它与“禁锢”一词的不同,我原所理解的对人的限制是很狭隘的,认为律法是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认为限制人的行为是使人丧失了思想和行为上的部分自由,但事实上“限人”所象征的秩序反而是自由的保障,社会对人情感的调节不是不近人情而是一种价值观上的倡导,仁德者对社会的关爱也从限制中而来。
二、限己与外部的限制相比,《孔子家语》中同样也包含有许多内容注重人对自身的限制,我在其中总结出了两种自我限制的方式。
1、以学限己。
“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人恶士,必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初见第十九》)“一切皆内而无外”,想要内塑自己的力量,学习无疑是最佳的途径。
一般来说,学习的内容越全面越深入,人就能比较正确地认识事物,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并且自觉地进行自我限制、自我完善。
但当然,孔子以“近于刑”来说明“不学”的弊端,可见起对于希望“学”能在限制人这一点上发挥大的作用。
“生而知之”是百年不遇的天才,普通人对自己应该有“学而知之”的要求,以学限己,是大部分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而“限己”,是于己行为上的规范,以学问来丰富自己,想要在时代的大潮中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则必须要学习。
2、以德限己“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在厄第二十》)当世道的艰难加载到我们头上时,我们是否还可以用道德来坚守内心原有的志向,孔子告知我们“不为穷困而败节”。
同时我联想到孟子曾说过: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有命也,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也,君子不谓命也。
在孟子看来,味色声臭,固然也是人之性分所必要的需求;但这些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则主要是一个“命”的问题,所以真正的君子不将其视为人性彰显之所必需的条件。
但对这种“不遇”,真正的儒者非但并不因此改变自己的“仁义礼知”之行,而且也只能将其归结为自己的人性和本分,而并不一味地归罪于客观而外在的限制。
这就是“顺受其正”。
意即人生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遇和限制,但真正的君子,必然是“不怨天,不尤人”,更不会将自己的人生困厄一味归罪于外在,而是就在承认并接受这种困厄的基础上,静心休养自己的德性,尽自己做人的本分。
这也是如何正确对待外部限制和内心修养的一个范例。
三、限人与限己的统一“季子能以义正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矣。
”(《正论解第四十一》)这里以季子来作为“限人”这一行为的执行者,也可以看作是传统儒家的拥护者与践行者;又以孙文子的“终身不听琴瑟”来表现其“克己服义”的限己信念,表面上看是两个人两种行为,实则有着内在的统一。
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思想观念主要是伦理-政治型的,儒者可以说确实是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文化知识群体。
就这个意义上,儒家的承担意识、担当精神就会转换为一种外化,是从己之观点出发对世界和他人提出的高要求。
而其内对君子来说,是一种知错就改的态度,是明了外部约束在为其内心真正值得追求的助推,服从于“义”,服从内心至高的道德操守,即使放弃人间之至尊至荣,潦倒终世也并不减损其自身的魅力与价值。
最后,我想谈谈“限”与当今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意义,也是我选取“限”作为我读书报告的原因所在。
先从我个人的角度讲起,在大一的这一学年中我体验了我曾经所想象的大学生活,在一个陌生而自由的环境中,不用再去考虑在原先小圈子中自己已经建立好的形象,提前几十年过上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可是越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反而有了失落的感觉。
身边的很多同学有时聊天都会谈到对于中学生活的怀念,其中最喜欢提到的是“限制”的感觉。
阅读《孔子家语》,我在其中看到了另一个时代一种别样的“限”,于外,律法政令的限,风俗礼法的限,是一种在尊重人性和遵从情感基础上的约束;于内,以学以德的限己更为正在追寻全新自我的我提供了途径,让我在追寻自由的同时同样去思考我所要追寻的“自由”究竟是什么,以及怎样去追寻,我想,只有内心能够明辨是非、有坚定信仰才能做到览尽风尘不寂寞,这需要由阅读学习而得来的广博的知识和在实践中获取的对事物的体察方可成就,“限”于我而言,是重要的。
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社会大众对于学习缺乏热情,社会道德滑坡,西方国家企图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等等。
我虽以一己微薄之力不能解决,但也希望能够寻求到可能解决问题的理念或是方式。
在“限人”与“限己”的双重手段同时对社会产生作用时,在当社会越来越重视法治和人们注重自己的内心教化,拥有向学之心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反映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也就会在这个社会中显现,社会公众的道德水准得以提升,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环境得以形成。
社会公众内心牢固的思想信念将使公众自觉来反省、判断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当我们在“限”中能够寻找到人性之美并以此尽“天命之性”时,我们也就能在看似不平不遇的人间,走出一条“赞天地之化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1】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中华书局.北京.2011出版【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北京.2006出版【3】杨朝明《读孔子家语札记》【j】载于《文史哲》2006年第4期【篇二:《论语》笔记01】《论语》笔记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四书《大学》、《中庸》(见于《礼记》)《论语》、《孟子》如何读《论语》?“明道先生”——程颢(1032-1085)伊川先生——程颐(1033-1077)《论语序说》程子(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
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甚生气质!”教材: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等2、孙钦善《论语本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4较《论语译注》增加五篇附论:《论语本解》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9附论保留前四篇增加《论语阅读参考书目》参考书1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5以程树德《论语集释》为主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读论语纵横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纵读——人物横读——思想2钱穆《论语新解》九州出版社《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2011.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有原文,朱姐,总数张志,译文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2013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杨树达先生之孙、杨波将军先生堂侄考证《论语》160多例疑难词句课程安排导读与自学相结合两次作业+考勤=平时成绩,占40%期末闭卷考试,占60%一、孔子的出生、籍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
紇與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
……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郰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
1、孔子的祖先是宋人2、孔子的曾祖、祖父、父亲六世祖一下孔家世系孔父家——木金父——睾夷——防叔——伯夏——叔梁纥——孔子纥一般读he2,也读yi4,“纥”与“仡”通,也是勇敢强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