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三恕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全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相鲁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始诛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王言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大婚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儒行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问礼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仪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致思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好生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弟子行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贤君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六本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物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颜回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入官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帝德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帝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执辔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本命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论礼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观乡射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郊问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刑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礼运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冠颂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庙制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乐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问玉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屈节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本姓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卷三》含注解译文

《孔子家语·卷三》含注解译文《孔子家语.卷三》孔子家语.卷三观周第十一【原文】孔子谓南宫敬叔[1]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
"对曰:"谨受命。
"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
灭于宋。
其祖弗父何[2],始有国而授厉公。
及正考父[3]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
故其鼎铭[4]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5],三命而俯。
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6]。
值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
"其恭俭也若此。
’臧孙纥[7]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君而达者焉。
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
’属臣曰:‘汝必师之。
’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8],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
"公曰:"诺。
"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竖子侍御[9]。
敬叔与俱。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10]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
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
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
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
"孔子曰:"敬奉教。
"自周反鲁,道弥尊矣。
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注释】[1]南宫敬叔:鲁国大夫,即孟僖子之子,原姓仲孙,名阋。
[2]弗父何:宋湣公共长子,孔父嘉之高祖,厉公兄。
旧注:"弗父何,缗公世子,厉公兄也。
让国以受厉公。
《春秋传》曰:‘以有宋而授厉公宜。
’"[3]正考父:弗父何的曾孙,曾辅佐戴公、武公、宣公。
生孔父嘉,即孔子的祖先。
[4]鼎铭:旧注:"臣有功德,君命铭之于其宗庙之鼎也。
描写睿智的词语

描写睿智的词语真的是睿智吗?《将进酒》如何?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天下还一朝。
烹羊宰牛且为乐,可以须一饮三百杯。
道岑夫子,丹丘生,回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严重不足便宜,何况短醉酒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孤独,惟有饮者领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你看看,李白对人答生看看的多细致啊!!这一类的诗词,打听那些官场不如意从而心向田园、归隐的诗人可以存有很多。
一、聪明才智1、读音:cōngmíngcáizhì2、释义:指有丰富敏捷的智力和显著的才能。
3、原文: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例如存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抗拒统领君子,并助其严重不足。
”4、造句:(1)我们在自学和工作中,必须充份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2)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天生的,是用勤奋的汗水换来的。
二、聪明伶俐1、读音:cōngmínglínglì2、释义: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
聪慧:有效率、调皮。
形容小孩头脑机灵,开朗且调皮。
3、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原来这乐和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诸般乐品学着便会;作事道头知尾;说起枪棒武艺,如糖似蜜价爱。
”4、造句:(1)这个女孩儿聪明伶俐,大家都很喜欢她。
(2)聪明伶俐的妹妹唯一缺点就是顽皮。
三、冰雪聪明1、读音:bīngxuěcōngmíng2、释义:比喻人精明非凡。
3、出处: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4、造句:(1)她看似冰雪聪明,其实不过只是外强中干罢了。
(2)她就是个冰雪聪明的女孩儿,在学校成绩也就是名列前茅四、聪明智能1、读音:cōngmíngzhìnéng2、释义:指智力过人,心思灵敏。
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夙。早也。興。起也。平旦視朝。慮其危難。 一物失理。亂亡之端。君以此思憂。 則憂可知矣。日出聽政。至乎中昃。中。日中也。昃。日昳也。諸侯子孫往來爲 賓。行禮揖讓。慎其威儀。君以此思勞。則勞可知矣。緬然長思。出乎四門。周 章遠望。睹亡國之墟。必將有數焉。言亡國故墟非但一也。君以此思懼。則懼可 知矣。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可 知矣。既明此五者。而又少留意於五儀之事。則於政治乎何有失哉。
致思
季羔爲衞士師。士師。獄官。刖人之足。俄而衞有亂。季羔逃之。刖者守門 焉。謂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 彼有竇。季羔曰。君子不隧。 隧。從竇出。又曰。於此有室。季羔入焉。既而追者罷。季羔將去。謂刖者曰。 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今吾在難。此正子報怨之時。而子逃我。何故。 刖者曰。斷足。故我之罪也。無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後臣。欲臣之 免也。臣知之。獄决罪定。臨當論刑。君愀然不樂。見於顏色。臣又知之。君豈
大婚
孔子侍坐於哀公。公問曰。敢問人道誰爲大。孔子對曰。夫人道政爲大。夫 政者。正也。君爲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爲。百姓之所從也。君之不正。則庶物從之矣。内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也。出以治直言之禮。足 以立上下之敬也。 夫婦正則出可以治政言禮矣。 身正乃可以正人矣。 物耻則足以 振之。耻事不如禮。則足以振教之也。國耻則足以興之。耻國不如禮。則足以興 起之。故爲政先乎禮。禮其政之本與。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 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 也。敬也者。敬身爲大。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 傷其親。是傷其本也。傷其本。則支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言百姓之所法 而行。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則大化愾於天下。愾。滿 也。
孔子家语文言文翻译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下面请看店铺带来的孔子家语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狴,狱牢也)三月不别,其父请止。
夫子赦之焉。
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
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
三军大败,不可斩也。
狱犴不治,不可刑也。
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
夫慢令谨诛,贼也。
征敛无时,暴也。
不试责成,虐也。
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
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
”(庸用也,即就也。
刑教,皆当以义,勿用以就汝心之所安,当谨之。
自谓未有顺事,且陈道德以服之,以无刑杀,而后为顺。
是先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
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
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毗辅也。
俾使也。
言师尹当毗辅天子,使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
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
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
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
(陵迟犹陂池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踰乎?”【大意】孔夫子当鲁国大司冠时,有父子争讼于公堂,夫子就把他们关在一个监狱中,三个月不审讯,他的父亲请求终止诉讼。
夫子赦免他们了。
季孙听说这事后,不高兴了,说:“孔司寇欺骗了我,过去他告诉我说,国家必须以孝为先,我现在杀戮一个不孝的来教化使民孝顺,不是很好吗?而又赦免了他,为什么呢?”冉有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子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唉!上层领导失去正道,而杀他的'下层人民,是没道理的。
三恕文言文翻译

原文:昔者,孔子游于匡,曰:“吾闻之也,君子有三恕:恕己以与人,恕人以与人,恕天下之不仁也。
是以能成其德,而教化天下。
”孔子游于匡,见匡人皆恭而有礼,乃叹曰:“吾闻之也,恭而不慢,敬而不傲,礼而不失,斯为君子之行也。
”于是孔子以礼教化匡人,匡人皆感其德,归而称孔子为“圣师”。
孔子之弟子颜回,性温良,有仁德。
一日,颜回问孔子曰:“夫子之道,何以为恕?”孔子答曰:“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之所以难恕者,以其心不欲恕也。
若能恕己以与人,恕人以与人,则天下无不恕之人矣。
”颜回又问:“恕己以与人,恕人以与人,其道如何?”孔子曰:“恕己以与人,则己之过也,人得而恕之;恕人以与人,则人之过也,己得而恕之。
是以己之所恶,人亦恶之;己之所喜,人亦喜之。
如是,则天下无怨矣。
”孔子曰:“吾闻之也,君子有三恕:恕己以与人,恕人以与人,恕天下之不仁也。
是以能成其德,而教化天下。
”译文:往昔,孔子周游列国至匡地,曾说:“我曾听闻,君子有三种宽容之道:宽容自己以对待他人,宽容他人以对待他人,宽容天下之不仁者。
因此能够成就其道德,并教化天下。
”孔子周游列国至匡地,见匡地之人皆谦恭有礼,便感叹道:“我曾听闻,谦恭而不傲慢,尊敬而不高傲,有礼而不失礼节,这就是君子的行为。
”于是孔子以礼教化匡地之人,匡地之人皆感念其德,归而称孔子为“圣师”。
孔子的弟子颜回,性格温和善良,有仁德。
一日,颜回问孔子道:“老师的教诲,何为宽容之道?”孔子回答道:“宽容之道,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人们之所以难以宽容,是因为他们心中不愿意宽容。
若能宽容自己以对待他人,宽容他人以对待他人,那么天下便没有不能宽容之人了。
”颜回又问:“宽容自己以对待他人,宽容他人以对待他人,其道究竟如何?”孔子回答道:“宽容自己以对待他人,那么自己的过错,他人得以宽容;宽容他人以对待他人,那么他人的过错,自己得以宽容。
因此,自己所厌恶的,他人也厌恶;自己所喜爱的,他人也喜爱。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恕①: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
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②矣。
【注释】①恕:儒家的伦礼范畴之一,即推己及人。
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②端身:正身,使行为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恕: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不能孝敬,有儿子却要求他报恩,这也不是恕;有哥哥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也不是恕。
读书人能明了这三恕的根本意义,就可以算得上行为端正了。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①,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
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注释】①教:指教育自己的子孙。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虑,是不能不深察的。
小时候不爱学习,长大后就没有技能;年老不教导子孙,死后就没人思念;富有时不愿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救济。
所以君子年少时想到长大以后的事就要努力学习,年老了想到死后的事就要好好教导儿孙,富有时想到穷困就要致力于施舍。
【原文】孔子观于鲁桓公①之庙,有欹器②焉。
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③。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④,中⑤则正,满则覆。
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
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
水中则正,满则覆。
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⑥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所谓损⑦之又损之之道也。
【注释】①鲁桓公:惠公子,名轨。
在位十八年,后被杀。
②欹(qī)器:容易倾斜倒下的器物。
旧注:欹,倾昃也。
③宥(y u)坐之器:放在座位右边以示警戒的器物,相当于后来的座右铭。
④虚则欹:空虚的时候就倾斜。
《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展开全文《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
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
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孔子家语.卷一始诛第二【原文】孔子为鲁司寇[1],摄行相事,有喜色。
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日'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2],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3]。
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
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4],吾语汝以其故。
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
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5],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6],五曰顺非而泽。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
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7],其谈说足以饰褒莹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8],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
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9],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10],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11],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
《诗》云:'忧心悄悄[12],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注释】[1]司寇:主管刑狱的官。
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原文和翻译【原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揜夫子之不臣.」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謲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具,是用秕粺,用秕粺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孙不得意于季氏,因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有公慎氏者,妻婬不制.有慎溃氏,奢侈踰法.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归焉.【译文】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
《孔子家语》含注解译文

《孔子家语》含注解译文孔子家语.卷一相鲁第一【原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1]。
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2],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
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3]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4],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5]。
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
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6],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注释】[1]中都:鲁邑,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
宰:一邑长官。
[2]椁:棺木有二重,里面称棺,外面称椁。
[3]定公:鲁国国君,名姬宋,定公是谥号。
[4]五土之性:旧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
"坟衍指肥沃平旷的土地。
原隰指广平低湿之地。
[5]沟:挖沟。
合诸墓:表示同一墓域。
[6]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为六卿之一。
【译文】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
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纪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边,在道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取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
死人装殓,棺木厚四寸、椁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
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岂只是治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
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孔子观水

孔子观水【原文】: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
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白话易解】:孔子看着滚滚东流的河水。
子贡向孔子问道:“君子为什么看到大水就要看看,这是什么道理呢?”孔子说:“水流那么浩大,普遍地对待各种生物却不有意去做什么,好象是得道的样子;在它流淌的时候,有低洼的地方就向低洼的地方流,到该拐弯的地方就拐弯,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似乎很合乎道义;它汹涌流淌却从不枯竭,似乎很符合大道;如果一旦决口而能出,它就会自然而迅速地做出反应,奔赴极深的山谷也毫不畏惧,好象是非常勇猛;把它倒进器具里面,必然很平,好象非常有法度;一旦装满了器具就不再贪求,似乎很公正;柔顺而无所不到,好象非常明察;万物从其中一出一入,就能变得新鲜而干净,好象非常善于教化;它哪怕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曲折也要向东流,好象非常有志向。
这就是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看看的原因吧。
”(《荀子•宥坐》)深信因果“水流那么浩大,普遍地对待各种生物却不有意去做什么,好象是得道的样子”——这是不着众生相,于无功用间转大法轮;“在它流淌的时候,有低洼的地方就向低洼的地方流,到该拐弯的地方就拐弯,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似乎很合乎道义”——这是随缘自在;“它汹涌流淌却从不枯竭”——这是法藏无尽;“把它倒进器具里面,必然很平,好象非常有法度;一旦装满了器具就不再贪求,似乎很公正;柔顺而无所不到,好象非常明察”——这是智慧无碍,无有法执;“奔赴极深的山谷也毫不畏惧,好象是非常勇猛”——这是无所畏惧;“它哪怕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曲折也要向东流,好象非常有志向”——这是不退转;所以噶玛巴说要修到自相续如大江大河才有资格做上师!“万物从其中一出一入,就能变得新鲜而干净,好象非常善于教化”——上善若水,能成就水的德性,菩萨道已经成了!天台子达照娑婆苦,身世一浮萍。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家语》是《论语》中的一部分,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并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孔子家语》原文如下:孔子曰:“君子受人之言言,与人为善善,柔以得之,强以时之,知之要之。
毋回,毋仇,毋怨而怒。
”孔子说:“君子接受他人的言语,对他人善良,柔软地去取得,强硬地去处理,认识并掌握要领。
不要执迷于过去,不要与人结仇,不要因怀恨而生气。
”从上述原文和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家语》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君子需要接受他人的言语,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体现了谦卑、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君子应当与人为善,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这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同情心。
君子要柔以得之,强以时之,即在处理事务时要柔软、有耐心,但也要有决断力和果断行动。
这既展现了君子的宽宏大量,又体现了他的果决和果断。
孔子还强调了君子要认识要领,不要迷失在细枝末节中,要把握事情的关键点,这体现了孔子的智慧和理性思维。
君子要避免回头、结仇、心存怨恨而生气,保持宽容、仁爱和善良的态度,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家语》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了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方向。
通过学习《孔子家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完善和提升。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研究《孔子家语》,领悟其中的深意,指导自己的人生行为,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
【这篇文章中的原文和译文性质,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参考】。
第二篇示例:《孔子家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最早记载在《论语》中。
本文将介绍《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原文:孔子曰:夫吾道一以贯之,何曾之为?吾言一以谆之,何曾之过?汝曹敢不威不怒而亦谏!汝曹敢不疾不徐而亦谏!译文:孔子说:我一直遵循着一条道路,从未偏离过。
我说话一直都很谨慎,从未失言过。
古诗孔子家语翻译赏析

古诗孔子家语翻译赏析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对《孔子家语》,历来颇多争议。
宋王柏《家语考》、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均认为是伪书。
宋朱熹《朱子语录》、清陈士珂和钱馥的《孔子家语疏证》序跋,黄震《黄氏日抄》等则持有异议。
然而一千多年来,该书广为流传,《四库全书总目》曾精辟论述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
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
”晚近以来,学界疑古之风盛行,《家语》乃王肃伪作的观点几成定论。
《孔子家语》较好的版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明黄鲁曾覆宋本。
《孔子家语》内容列表:相鲁第一
始诛第二王言解第三大婚解第四儒行解第五问礼
第六五仪解第七致思第八三恕第九好生第十
观周第十一弟子行第十二贤君第十三辩政第十四
六本第十五辩物第十六哀公问政第十七颜回第十八
子路初见第十九在厄第二十入官第二十一困誓第二十
二五帝德第二十三五帝第二十四执辔第二十五本
命解第二十六论礼第二十七观乡射第二十八郊问第二十九五刑解第三十刑政第三十一礼运第三十二冠颂第三十三庙制第三十四辩乐解第三十五问玉第三十六屈节解第三十七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本姓解第三十九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文言文翻译

一、修身1.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帄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卷十九·汉书)【译文】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帄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仙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卷二十六·魏志)【译文】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尌才会有好的结果。
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尌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
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
(卷十一·史记上)【译文】货冺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导致很多祸害。
七、审断55.金玉满堂,莫之能孚,富贵而骄,还自遗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卷三十四·老子)【译文】金玉满堂,没有能孚得住的,富贵而骄奢,尌给自己种下祸根。
功成名尌之后,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这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58.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
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
(卷四十六·中论)【译文】君主的最大忧患,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
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三、劝谏66.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
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
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卷四十六·申鉴)【译文】臣子进忠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预防,第二种是补救,第三种是告诫。
错误尚未发生而设法避免,称为"防";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称为"救";已经造成了再直言指责,称之为"戒"。
《孔子家语》卷第二

《孔子家语》卷第二致思第八孔子北遊於農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孔子四望,喟然而嘆曰:「於斯致思,無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子路進曰:「由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鍾鼓之音,上震於天,旍旗繽紛,下蟠于地,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執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貢復進曰:「賜願使齊楚合戰於漭瀁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使夫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辯哉.」顏回退而不對.孔子曰:「回來,汝奚獨無願乎?」顏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雖然,各言爾志也,小子言之.」對曰:「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夫子凜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孔子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魯有儉嗇者,瓦鬲煮食,食之,自謂其美,盛之土型之器,以進孔子.孔子受之,歡然而悅,如受大牢之饋.子路曰:「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諫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親.吾非以饌具之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孔子之楚,而有漁者,而獻魚焉,孔子不受.漁者曰:「天暑市遠,無所鬻也,思慮棄之糞壤,不如獻之君子,故敢以進焉.」於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掃地將以享祭.門人曰:「彼將棄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聞諸惜其腐〈食念〉,而欲以務施者,仁人之偶也,惡有受仁人之饋,而無祭者乎?」季羔為衛之士師,刖人之足,俄而衛有蒯聵之亂,季羔逃之,走郭門,刖者守門焉.謂季羔曰:「彼有竇.」季羔曰:「君子不踰.」又曰:「彼有竇.」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於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罷,季羔將去,謂刖者:「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難,此正子之報怨之時,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斷足固我之罪,無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後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獄決罪定,臨當論刑,君愀然不樂,見君顏色,臣又知之,君豈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悅君也.」孔子聞之曰:「善哉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孔子曰:「季孫之賜我粟千鍾也,而交益親,自南宮敬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故道雖貴,必有時而後重,有勢而後行,微夫二子之貺財,則丘之道,殆將廢矣.」孔子曰:「王者有似乎春秋,文王以王季為父,以太任為母,以太姒為妃,以武王周公為子,以太顛閎天為臣,其本美矣.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國,正其國以正天下,伐無道,刑有罪,一動而天下正,其事成矣.春秋致其時而萬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萬民皆治,周公載己行化,而天下順之,其誠至矣.」曾子曰:「入是國也,言信於群臣,而留可也;見忠於卿大夫,則仕可也;澤施於百姓,則富可也.」孔子曰:「參之言此可謂善安身矣.」子路為蒲宰,為水備,與其民修溝瀆,以民之勞煩苦也,人與之一簞食一壺漿.孔子聞之,使子貢止之.子路忿不悅,徃見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將至,恐有水災,故與民修溝洫以備之,而民多匱餓者,是以簞食壺漿而與之.夫子使賜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孔子曰:「汝以民為餓也,何不白於君,發倉廩以賑之,而私以爾食饋之,是汝明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則可,不則汝之見罪必矣.」子路問於孔子曰:「管仲之為人何如?」子曰:「仁也.」子路曰:「昔管仲說襄公,公不受,是不辯也;欲立公子糾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殘於齊,而無憂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檻車,無慚心,是無醜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說襄公,襄公不受,公之闇也;欲立子糾而不能,不遇時也;家殘於齊而無憂色,是知權命也;桎梏而無慚心,自裁審也;事所射之君,通於變也;不死子糾,量輕重也.夫子糾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義,管仲不死束縛,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雖死,過與取仁,未足多也.」孔子適齊,中路聞哭者之聲,其音甚哀.孔子謂其僕曰:「此哭哀則哀矣,然非喪者之哀矣.」驅而前,少進,見有異人焉,擁鐮帶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車,追而問曰:「子何人也?」對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喪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覺,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聞乎?願子告吾,無隱也.」丘吾子曰:「吾少時好學,周遍天下,後還喪吾親,是一失也;長事齊君,君驕奢失士,臣節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離絕,是三失也.夫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徃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遂投水而死.」孔子曰:「小子識之,斯足為戒矣.自是弟子辭歸養親者十有三.」孔子謂伯魚曰:「鯉乎,吾聞可以與人終日不倦者,其唯學焉.其容體不足觀也,其勇力不足憚也,其先祖不足稱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終而有大名,以顯聞四方,流聲後裔者,豈非學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學.其容不可以不飭,不飭無類,無類失親,失親不忠,不忠失禮,失禮不立.夫遠而有光者,飭也;近而愈明者,學也.譬之汙池,水潦注焉,雚葦生焉,雖或以觀之,孰知其源乎.」子路見於孔子曰:「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之後,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願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復得也.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若過隙.」孔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孔子之郯,遭程子於塗,傾蓋而語,終日,甚相親.顧謂子路曰:「取束帛以贈先生.」子路屑然對曰:「由聞之士不中間見,女嫁無媒,君子不以交禮也.」有間,又顧謂子路.子路又對如初.孔子曰:「由,詩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揚宛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今程子,天下賢士也,於斯不贈,則終身弗能見也,小子行之.」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于河梁而觀焉.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不能導,黿鼉不能居.有一丈夫方將厲之,孔子使人並涯止之曰:「此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黿鼉不能居也,意者難可濟也.」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孔子問之,曰:「子乎有道術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對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措吾軀於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復出也.」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識之,水且猶可以忠信成身親之,而況於人乎!」孔子將行,雨而無蓋.門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為人也,甚恡於財,吾聞與人交,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圓而赤,直觸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問群臣,莫之能識.王使使聘于魯,問於孔子.子曰:「此所謂萍實者也,可剖而食也,吉祥也,唯霸者為能獲焉.」使者反,王遂食之,大美.久之使來以告魯大夫,大夫因子游問曰:「夫子何以知其然乎?」曰:「吾昔之鄭,過乎陳之野,聞童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此是楚王之應也.吾是以知之.」子貢問於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將無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將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無知,將恐不孝之子棄其親而不葬.賜不欲知死者有知與無知,非今之急,後自知之.」子貢問治民於孔子.子曰:「懍懍焉若持腐索之扞馬.」子貢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達御皆人也,以道導之,則吾畜也;不以道導之,則吾讎也.如之何其無畏也.」魯國之法,贖人臣妾于諸侯者,皆取金於府,子貢贖之,辭而不取金.孔子聞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以施之於百姓,非獨適身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贖人受金則為不廉,則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魯人不復贖人於諸侯.」子路治蒲,請見於孔子曰:「由願受教於夫子.」子曰:「蒲其如何?」對曰:「邑多壯士,又難治也.」子曰:「然,吾語爾,恭而敬,可以攝勇;寬而正,可以懷強;愛而恕,可以容困;溫而斷,可以抑姦.如此而加之,則正不難矣.」三恕第九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伯常騫問於孔子曰:「騫固周國之賤吏也,不自以不肖,將北面以事君子,敢問正道宜行,不容於世,隱道宜行,然亦不忍,今欲身亦不窮,道亦不隱,為之有道乎?」孔子曰:「善哉子之問也.自丘之聞,未有若吾子所問辯且說也.丘嘗聞君子之言道矣,聽者無察,則道不入,奇偉不稽,則道不信.又嘗聞君子之言事矣,制無度量,則事不成,其政曉察,則民不保.又嘗聞君子之言志矣,〈罡寸〉折者不終,徑易者則數傷,浩倨者則不親,就利者則無不弊.又嘗聞養世之君子矣,從輕勿為先,從重勿為後,見像而勿強,陳道而勿怫.此四者,丘之所聞也.」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夫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於坐側.」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歎曰:「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修,其理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
三恕 读后感

“三恕”读后感《孔子家语·卷二》第九篇题名为“三恕”,孔子曰:“君子有三恕。
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
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全文可以这样理解:“君子有三恕: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却不孝敬,有孩子却要求他回报,这也不是恕;有哥哥却不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也不是恕。
读书人能明了这三恕的根本意义,那他便可以使自身的行为端正。
其中“三”作为数词,很好理解,那么何为“恕”呢?“恕”,是个会意字,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意”,一般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
孔夫子在定义君子三恕的时候,一反直接论述的常态,反向解释了什么是“恕”,“非恕”的反面就是“恕”,这就正好契合了恕的本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于孔夫子关于君子三恕的论题不是很难理解,在这里就不作过多的解释,只想谈谈其中包含的儒家思想。
其一、“有君不能事”的忠君思想。
孔夫子说“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
自己不忠心尽力侍奉君王,要求臣下听任自己驱使,不是君子所为。
提倡君子对待王事应当有“忠则尽命、鞠躬尽瘁”的信念。
其二、“有亲不能孝、有兄不能敬”的孝悌思想。
夫子说“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
自身不孝敬父母,反要求孩子孝敬,自身不尊重兄长,反要求弟弟尊重自己,不是君子所为。
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孝悌观。
其实孔夫子“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思想一直贯穿于他的所有言论中,构成了儒家伦理纲常的核心主脉。
《孔子家语之三恕》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三恕》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恕。
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
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
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
”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
水中则正,满则覆。
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
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子路见于孔子。
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曰:“可谓士矣。
”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
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
”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
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三恕》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恕: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却不孝敬,有孩子却要求他回报,这也不是恕;有哥哥却不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也不是恕。
读书人能明了这三恕的根本意义,那他便可以使自身的行为端正。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虑,不可以不明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及译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
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
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
不施,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
其窮則務施.」
伯常騫問於孔子曰:「騫固周國之賤吏也,不自以不肖,將北面以事君子,敢問正道宜行,不容於世,隱道宜行,然亦不忍,今欲
身亦不窮,道亦不隱,為之有道乎?」孔子曰:「善哉子之問也.自
丘之聞,未有若吾子所問辯且說也.丘嘗聞君子之言道矣,聽者無察,則道不入,奇偉不稽,則道不信.又嘗聞君子之言事矣,制無度量,
則事不成,其政曉察,則民不保.又嘗聞君子之言志矣,〈罡寸〉折
者不終,徑易者則數傷,浩倨者則不親,就利者則無不弊.又嘗聞養
世之君子矣,從輕勿為先,從重勿為後,見像而勿強,陳道而勿怫.
此四者,丘之所聞也.」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夫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於坐側.」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歎曰:
「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
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
則卑下,倨邑必修,其理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
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
子貢觀於魯廟之北堂,出而問於孔子曰:「向也賜觀於太廟之堂,未既輟,還瞻北蓋,皆斷焉,彼將有說耶?匠過之也.」孔子曰:
「太廟之堂宮,致良工之匠,匠致良材,盡其功巧,蓋貴久矣,尚
有說也.」
孔子曰:「吾有所齒,有所鄙,有所殆.夫幼而不能強學,老而
無以教,吾恥之;去其鄉事君而達,卒遇故人,曾無舊言,吾鄙之;
與小人處而不能親賢,吾殆之.」
子路見於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
「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路出,
子貢入,問亦如之.子貢對曰:「智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
「可謂士矣.」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對曰:「智者自知,仁
者自愛.」子曰:「可謂士君子矣.」
子貢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臣從君命貞乎?奚疑焉.」孔子曰:「鄙哉賜,汝不識也.昔者明王萬乘之國,有爭臣七人,則主無
過舉;千乘之國,有爭臣五人,則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爭臣三人,則祿位不替;父有爭子,不陷無禮;士有爭友,不行不義.故子從
父命,奚詎為孝?臣從君命,奚詎為貞?夫能審其所從,之謂孝,之
謂貞矣.」
子路盛服見於孔子.子曰:「由是倨倨者何也?夫江始出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于江津,不舫舟不避風則不可以涉,非唯下
流水多耶?今爾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以非告汝乎?」子
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自若也.子曰:「由志之,吾告汝,奮於言
者華,奮於行者伐,夫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智,言
之要也,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智,行至則仁,既仁且智,
惡不足哉!」
子路問於孔子曰:「有人於此,披褐而懷玉,何如?」子曰:
「國無道,隱之可也;國有道,則袞冕而執玉.」
孔子说:“君子有三恕: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不能孝敬,有儿子却要求他报恩,这也不是恕;有
哥哥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也不是恕。
读书人能明了
这三恕的根本意义,就可以算得上行为端正了。
”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虑,是不能不深察的。
小时候不爱学习,长大后就没有技能;年老不教导子孙,死后就没人思念;富有时不愿
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救济。
所以君子年少时想到长大以后的事就要
努力学习,年老了想到死后的事就要好好教导儿孙,富有时想到穷
困就要致力于施舍。
”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去参观,在那里看到一件容易倾倒的器物。
于是他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啊?”守庙人回答说:“这是国
君放在座位右边以示警戒的欹器。
”
孔子说:“我听说国君放在座位右边的欹器,空虚时就倾倒,水不多不少时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
贤明的国君把它作为最高警戒,所以常常把它放在座位边。
”说完回头对弟子说:“灌进水试试。
”弟子把水灌进欹器,水不多不少时欹器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
孔
子感叹道:“唉,哪有东西盈满了不倒的呢!”
子路走上前去问道:“请问保守成业有什么方法吗?”
孔子说:“聪明睿智的人,用愚朴来保守成业;功盖天下的人,
用谦让来保守成业;勇力震世的人,用怯懦来保守成业;富有四海的人,用谦卑来保守成业。
这就是退损再退损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