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人教版必修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1.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
“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 )A. 石器锄耕的出现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D. 国家政局长期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牛在农业生产的作用解答即可。
【解答】AC.联系所学可知,石器锄耕出现在夏商周时期,而牛在农业中的使用最早是在战国时期,“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排除AC。
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农耕文明时代,牛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牛是相当重要的蓄力,因此“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是由于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
D.“春牛”文化是民俗文化,与国家政局长期稳定关系不大,故不选D。
故选B。
2.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这可以佐证A. 冶金工具革新B. 农业技术进步C. 风能普遍利用D. 小农生活富足【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B.题干“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体现了南宋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的情景,可以佐证农业技术进步,故B正确。
AD.题干均不能体现,故排除AD。
C.“普遍使用”说法绝对,故排除C。
故选B 。
3. 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 )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 经济结构的变化D.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答案】D【解析】略4.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它将开沟、播种结合在一起,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日种一顷,功效提高了十几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观察下图,它反映了( )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3、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对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政治清明促进经济发展C.政府推行重南轻北的农业政策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地区4、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
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传统文化底蕴深厚5、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
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C.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D.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6、“大清国农村是一个精英自治的准民主社会,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
乡绅的自然威望主要来自德高望重、勇于负责和办事公正。
”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7、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余年间,己易数主。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训练1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训练1 发达的古代农业1、下面两幅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盛”的奇怪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2、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格外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千耦其耘3、下图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这种经济形式( )①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4、下面是某人观看汉画像砖《牛耕图》后的感悟,正确的是( )5、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实行鼓舞垦荒的政策,乐观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二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忍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文忠公全集》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尔。
——《救荒活民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封建国家对小农经济的政策及其目的。
(2)以上材料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一个什么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学问说明形成这一特点的缘由。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训练1参考答案1、B2、C3、A4、A5、B6、(1)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徭役;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农业的进展。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作业1发达的古代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初斫山,众木尽蹶。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春初斫山”以刀、“一夕火之”以火、“明日雨作”,则“苗盛倍收”。
可见为刀耕火种,选A项。
2.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C)A.犁具B.灌溉工具C.播种工具D.除草工具解析:由材料信息一农具“两足中虚”“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可知,此乃耧车,属播种工具。
故选C。
3.《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该农具是(C)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江东之田”可知是曲辕犁。
故本题应选C项。
4.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突出表明(D) 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在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而且铁制农具的种类非常丰富,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
5.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
其分布如下:A.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牛耕得到普遍推广解析: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南北省份都有,反映出牛耕得到普遍推广,因此D项正确。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你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 A.原始畜牧业出现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D.我国主要农作物在春秋时期品种基本具备2.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大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3.黍和稷为同一类农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研究者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4.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 B.①②③C.②④ D.①②④5.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进步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矛盾突出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6.《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诸侯耕于东郊”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这主要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7.《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2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含解析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解析:图片史实反映了生产工具的变化过程。
A项错误,因为这些工具有的是翻土工具,不全是播种工具;B项错误,图片未涉及土地制度;C项错误,石器和耜不是铁器,更谈不上铁犁;D项正确,反映了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
答案:D2.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解析:“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见生产技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广种未必多收”可见粮食产量不稳定,故B项错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得出要求农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C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项错误。
答案:C3.下图《牛播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解析:材料图片是一幅牛拉播种图,仅这种现象不能说明其小农经济状态,故A项错误;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牛耕、耧车播种),属于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的牛播图描述的是一种生产状态,不能体现农业是否独立发展,故C项错误;图片显示的播种机早在西汉时已经出现,后一直沿用,无法体现“不断创新”,故D项错误。
答案:B4.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曲辕犁技术日渐成熟解析:从秦汉以来中国建立的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不是小国寡民的,材料呈现的也不是国,而是家庭状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以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与材料相符,故B 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达不到殷实富足的程度,故C项错误;曲辕犁出现于唐代,在汉代并不存在,故D项错误。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观察下列图片,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A.铁农具使用范围的扩大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C.铁农具已占据主导地位D.传统农业经济不断发展3.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A.“精耕细作”特点B.“重农抑商”思想C.“自给自足”形态D.“靠天吃饭”观念4.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己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A.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C.文献史料真实可信D.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6.北宋张耒曾描述某种灌溉工具“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清朝《松江府志》也记载这种灌溉工具效率较高,“凡一车用三人至六人,日灌田二十亩。
”这一工具应指A.B.C.D.7.《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沪核桑,菜茹苻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因地制宜8.《中国经济史》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B.春秋战国C.唐朝D.宋朝9.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耕种方法的先进之处主要表现在A.休养地力,保苗抗旱B.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D.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10.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训练题组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2019·临沂高一检测)“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答案』 A『解析』由材料中信息“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可知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
这是一种典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2.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答案』 A『解析』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
题组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2018·龙岩高二期末)下表是根据出土的春秋时期齐国农具所作的分类概况。
由此可推断齐国()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齐国的农具,可知分工细致,种类多样,故B项正确。
4.(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安装有犁评的生产工具,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它是()A.耧车B.翻车C.曲辕犁D.筒车『答案』 C『解析』由题干中“安装有犁评”“调节犁耕的深浅”等信息可知,这种生产工具是曲辕犁,故选C项。
A项是播种工具,B、D两项是灌溉工具,与题干要求不符,故排除。
5.(2018·漳州高一期末)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 A.形式多样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个体经营『答案』 C『解析』从材料中古代农业工具有耕种工具、收获工具、加工工具的分类,每一类种类多样,体现了古代农耕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
人教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一单元 第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答案
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
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
这反映了汉代A.生产力水平低下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3、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犁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中国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精耕细作B.技术先进C.家庭经营D.生产效率高6、《华阳国志》中记载: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
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个水利工程的功效()A.芍陂 B.都江堰 C.白渠 D.郑国渠7、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开展中国古代史的探究学习,其探究主题应该是()A.手工业成就B.印刷术推广C.商业的繁荣D.农业的发展8、《平凉府志》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高粱)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当时A.“贫者无容足之居”B.“有力者无田可耕”C.“生民之本,要当稼椅而食”D.赋税(田租)沉重2.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精耕细作的需要C.耕牛的极度缺少D.小农经济的阻碍3.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4.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中也强调:“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
”这些论述的应用A.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B.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C.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D.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5.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D.强化社会控制6.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7.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课时作业20: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反映了当时()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2.汉代晁错《论贵粟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脆弱性D.连续性3.《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下图为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
材料提供的信息表明()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4.《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卑,所以进退曰评。
”该工具是()5.《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井渠D.灵渠6.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引导B.国家统一的完成C.生产工具的进步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7.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在发展中形成了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千耦其耘B.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D.集约经营8.“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A.封闭保守的特点B.精耕细作的特点C.耕织结合的特点D.艰难脆弱的特点9.下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下部为“人”。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10.“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一、选择题
1.被奉为中国农业始祖的是:
A黄帝B神农氏C炎帝D仓颉
2.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相比,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传统农业鲜明特点的是:
A中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绵羊
C猪是中国一直饲养的家畜
D中国北方种植业以粟为主
3.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A夏朝B春秋时期C西汉初期D商周时期
4.图示的耕作方式出现的朝代是?
A秦朝B商周时期C西汉D春秋战国
5.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C京杭大运河D通济渠
二论述题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什么变化?
答: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人们摆脱了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可以稳定的在一个地方定居。
(2)说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升,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3)中国农业开始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进入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4)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奠定了封建社会赖以统治的经济基础。
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A。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期间,我国农业发达地域的最主要耕种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种分析: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种方式,故 A 项错误;耜耕是商周期间的耕种方式,故B 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期间出现的先进耕种方式,故 C 项正确;集体耕种不是一种耕作方式,故 D 项错误。
答案: C2.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应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升分析:图一是汉代二牛抬杠的耕种图,使用的是直犁;图二反应的是唐朝江南地域出现的曲辕犁。
曲辕犁相对于直犁拥有深耕、易碎土等长处,故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应了耕犁技术的成熟。
铁犁牛耕技术出此刻春秋战国期间, A 项错误; C 项在资猜中未表现; D 项与题意没关。
答案: B3.以下图展现的耕种方法,最早出此刻哪一期间()A.商周B.西汉C.隋唐D.明清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判断能力。
图中所示的代田法是西汉时赵过推行的。
答案: B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受益于水利工程()A.都江堰B.郑国渠C.漕渠D.灵渠分析:都江堰是战国期间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当今四川省成都市,依据- 1 -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 A 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期间由韩国水工郑国修筑的水利工程,位于关中,当今陕西一带,故 B 项错误;漕渠是汉武帝时开凿的沿秦岭北麓的人工运河,使潼关到长安的水道运输时间大大缩短,故 C 项错误;灵渠是战国期间修建,位于广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A5.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对于农业的表达,如《农书·粪田之宜》中的“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任地》中的“时至而作,渴时而止”。
以上资料均反应了() A.中国古代农业依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色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敬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着重就地取材分析:此题考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色的理解。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下图为原始社会某种生产工具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该生产工具应为()A.石斧B.石犁C.木耒D.铁犁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曲柄锄耕C.刀耕火种D.铁铧犁耕3.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影响深远。
这一耕作方式形成于()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4.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如下图所示)。
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5.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6.《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五谷六畜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铁犁牛耕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材料二材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基础达标]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曲柄锄耕C.刀耕火种D.铁铧犁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原始农业阶段的耕作方式,解答的关键是明确题干材料中“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的含义。
2.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农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
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铁锛”,即铁农具,而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此墓不会早于春秋战国时期。
3.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
其分布如下A.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牛耕得到普遍推广『答案』D『解析』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南北省份都有,反映出牛耕得到普遍推广,因此D项正确。
从分布地点看,以北方居多,说明当时经济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
由题中信息无法推断出陕西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和山东农耕技术发展程度,排除A、B项。
4.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
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D.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深耕易耨”“多粪肥田”“取上种”等反映了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自原始时代后期以来中国以农立国,故C项不当;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5.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突出表明()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在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而且铁制农具的种类之丰富,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3_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基础巩固1.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
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2.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风力水车3.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史上的一大突破。
曲辕犁最早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4.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
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B.一年多熟制C.增加从业人口D.精耕细作5.《汉书·食货志》载:“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材料反映了()A.农家生活自然祥和B.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C.小农生活的艰辛D.牛耕的使用与推广能力提升6.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原始农业B.个体农耕C.千耦其耘D.自然经济7.“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8.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A.皇权专制B.等级观念C.自然经济D.社会习俗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答案D2.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答案C3.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县制的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C.都江堰的修建D.一牛挽犁的出现答案B4.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
该“耕作农具”是()A BC D答案D5.(2019·日照高一检测)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A BC D答案A6.(2019·山西学业水平考试)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
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注重把握农时D.注重使用肥料答案A7.(2019·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答案A8.(2019·北京学业水平考试)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B9.(2019·益阳调研)观察下图,它反映了()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考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题点】小农经济的特征答案C10.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答案D11.(2019·南宁联考)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
1.“药祖”神农(下图)在中国上古传说的帝王中,地位显赫,其主要原因是()
A.创制并推广铁犁B.使用大镰收获
C.推广牛耕技术D.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2.“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
3.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
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
4.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耒耕耜耕
5.《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五谷开始种植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C.土地私有出现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6.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
该“耕作农具”是()
7.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下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
这一水利工程是()
A.灵渠B.都江堰C.郑国渠D.白渠
8.曹魏时出现了一种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的灌溉工具是()
A.曲辕犁B.水排C.翻车D.筒车
9.唐朝法律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10.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
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
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
材料二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
……”《唐六典》卷七:“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
”《唐六典》卷二十三:“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坏决,则下于所由,而后修之。
每渠及斗门置长各一人。
”
材料三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
地区
关内
道河南
道
河东
道
河北
道
陇右
道
山南
道
淮南
道
江南
道
剑南
道
岭南
道
共计
前期1120165415422273163后期1372316134943101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
统计资料来源于《新唐书》《元和郡县图志》《通典·州郡典》《括地志》中有年代记载的水利建设项目。
(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
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农业灌溉工具的创制和改进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三国、唐宋、明清时期人们是怎样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的?
(3)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原因。
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材料二
材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1)材料一、二反映出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相关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传说的“帝王”中,神农氏有显赫的地位。
“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创制耒耜,教民耕作,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铁犁在神农氏时期还没有出现,排除;B项错误,神农氏时期还没有大镰(铁农具范畴),排除;C项错误,推广牛耕技术是在汉代,排除。
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
故本题选择A项。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商朝时,人们在种植作物时已知道应对旱灾、进行施肥和灌溉,B 项较为全面。
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并被长期沿用,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人善治之,则亩数盆”,说明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故选D项。
A项的“开始”错误。
“铁犁牛耕”广泛使用于汉朝时期,排除B项。
材料的主旨是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不是“土地私有”,C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古代农业的耕犁技术的完善。
A项是耒;B项是耦犁;C项是直辕犁;D项是曲辕犁。
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四川修建都江堰,故『答案』为B项。
8.『答案』C
『解析』翻车是曹魏时发明的灌溉工具,有脚踏与手摇两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只是表面现象,
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唐宋对宰杀耕牛的规定是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变为个体农耕,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战国: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或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
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
汉代:修建了“井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三国:翻车。
唐宋: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3)原因:唐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要巩固政权必须首先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是其必要条件;唐朝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设专门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特点:唐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多,唐前期约占全数的3/5;唐后期约占2/5。
唐前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区,唐后期大多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
(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内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水利建设是封建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巩固了国家统一。
12.『答案』(1)经济形式: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