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8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正定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
互补的和合文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
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
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
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2018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独孤信,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也,本名如愿。
魏初有四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
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
父库者,为领人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信美容仪,善骑射。
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瑰,由是知名。
后为葛荣所获。
信既少年,自修饰服章,军中号为独孤郎。
及尔朱氏破葛荣,以信为别将。
从征韩娄,信匹马挑战,禽贼渔阳王袁肆周。
后以破元颢党,赐爵受德县侯,迁武卫将军。
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
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属周文帝已统岳兵,与信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
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
寻征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瀍涧。
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从我,世乱识忠良,岂虚言哉!”进爵浮阳郡公。
时荆州虽隐东魏,人心犹恋本朝,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
既至,东魏刺史辛纂出战,信纵兵击纂,大败之。
都督杨忠等前驱斩纂,于是三荆遂定。
东魏又遣其将高敖曹、侯景等奄至。
信以众寡不敌,遂率麾下奔梁。
居三载,梁武帝方许信还北。
信父母既在山东,梁武帝问信所往,答以“事君无二”。
梁武义.之,礼送甚厚。
大统三年至长安,以亏损国威,上书谢罪。
魏文帝付尚书议之。
七兵尚书、陈郡王玄等议,以为既经恩降,请赦罪复职。
诏转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
寻拜领军将军。
六年,侯景寇荆州,周文令信与李弼出武关,景退。
即以信为大使,尉抚三荆。
寻除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人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
及信在州,事无拥滞。
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
周文以其信著遐迩,故赐名为信。
十六年,迁尚书令。
六官建,拜大司马。
周孝闵帝践阼,迁大宗伯,进封卫国公,邑万户。
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
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过,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
信美风度,雅.有奇谋大略。
周文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
既为百姓所怀,声震邻国。
东魏将侯景之南奔梁也,魏收为檄梁文,矫称信据陇右,不从宇文氏,乃云“无关西之忧”,欲以
委梁人也。
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信长女周明敬后,第四女元贞后,第七女隋文献后。
周、隋及皇家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北史独孤信传》有删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8.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5分)
9.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7分)
(1),,发尽上指冠。
(2)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王羲之《兰亭集序》)(4),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
(5)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6)把吴钩看了,,,。
(辛弃疾《水龙吟》)
(7),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4分)
晚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
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
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
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
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
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
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
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
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
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
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
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
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
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
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
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
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
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
于是瓦萨卡马上把目光移到了别处。
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
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
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
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
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
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
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
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
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
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
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
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
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
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
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
“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
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1)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
...的两项是(4分)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
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
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
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
南。
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
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
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
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
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
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
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
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
他拒绝了。
《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
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
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2018-04-21《文汇报》作者:柳青,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
....的两项是(4分)
A.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
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B.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C.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D.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
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
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
并举例说明。
(6分)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
B.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
....,却又各具情致。
C.山浪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
D.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节选)人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本》第四册,一时间人们议论
纷纷,模棱两可
....,而一些专家却明确表示,对此无需大惊小怪。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师大今年的自主招生将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着重对考生现有能力和未来潜质的考核,其中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
B.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成为激励人们战胜苦难的精神财富。
C.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D.搜狐第三届“读本好书”年度评选活动日前正在进行,此活动旨在推广一年来文学、社科和生活这三大类图书中最值得传播的好书。
15.将下列各句排序成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这场运动,因为其广阔的背景和深远的意义,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辉史册。
②作为“四月青年”的一员,当我今天在此纪念和反思这场运动时,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千言万语难以述尽。
③在那个为我们今天所不断回溯、不断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和力量的春天。
④在这场运动之中所凝聚和锻炼出来的这代青年,被人们亲切而光荣地称为“四月青年”。
⑤我有幸和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起,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一场捍卫“精神中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运动。
A.④⑤②③①B.③⑤①④②C.④⑤③②①D.③⑤④②①
16.将下面的长句改为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这部为新世纪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奠基的好书搜集整理了许多以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为重点的既对史事有概要介绍又略有分析的能让读者得到探究语文教育规律的线索的研究
资料。
答:①
②
③
④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每句2分)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
答(1)
(2)
(3)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是现代著名诗人沈尹默先生的诗句,该诗于1918年1月
15日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1号,诗句中的“立着”“靠着”引起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鸣。
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个性的思考。
请根据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标题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B(原文说“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前提错误。
)
三、11.
(1) B、D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瓦萨卡是出于维护伤者利益而骂人,恰恰说明他正直,是有教养的表现。
D.“这种偷窃行为激怒
..了瓦萨卡”于文无据。
)
(2)(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
(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解析】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⑥照应标题。
(3)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4)(1)不会据为己有。
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
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12.
(4)答案示例: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当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国际潮流”,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
这无疑将影响我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本来民族之地位”将岌岌可危。
(对陈寅恪主张的理解阐释4分,联系实际4分。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3.D(A项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
B项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
指文章、题材、写法公式化。
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
C项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D项模棱两可:形容态度意见等含糊,不明确。
与语境不符。
)
14.B(A项成分残缺,改为“着重对考生的现有能力和未来潜质进行考核”。
C 赘余,“愈发”与“弥”重复。
D“推广”与“好书”搭配不当)
15.B
16.①《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这部书搜集整理了许多以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为重点的研究资料。
②这些资料既对史事有概要介绍,又略作了分析。
③它能让读者得到探究语文教育规律的线索。
④因此,这是一部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奠基的好书。
17.(6分,每句2分)
答案:(比喻疑问)例句:
⑴感悟是心的眼睛,读懂了多少尘封的历史?⑵记忆是心的储仓,积累了多少珍贵的往事?⑶回忆是心的双手,拾起了多少珍贵的从前?⑷自信是心的航灯,照亮了多少充实的灵魂?⑸理解是心的桥梁,化解了多少人间的仇恨?⑹理解是心的钥匙,打开了多少封闭的心扉?⑺眼睛是心的窗口,泄露了多少青春的秘密?⑻回忆是心的细线,串起了多少美好的故事?⑼拼搏是成功的基石,铸就了多少辉煌的历史?⑽宽容是心灵的针线,缝合了多少创伤的缝隙?⑾思念是心的原野,开满了多少相思的花朵?⑿时间是易逝的流水,冲淡了多少美好的记忆?(13)爱是心的火种,融化了多少坚硬的寒冰?(14)信念是人生的翅膀,飞越了多少曲折的险径?
以上均是从正面立意,从不同的方面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和启迪,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美丽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