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燥热伤肺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夏季燥热伤肺养肺有5大中医良方

夏季燥热伤肺养肺有5大中医良方

夏季燥热伤肺养肺有5大中医良方
夏季燥热伤肺养肺有5大中医养生良方。

入伏后,天气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五行学说认为,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克伐肺金,燥热伤肺,因此此时养生应以养肺护肺为根本,下面告您养肺的5小方。

夏季燥热伤肺养肺有5大中医良方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赖以维持呼吸的重要器官。

所谓“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皆为肺所主,由于体内上下表里之气为肺所主,所以《素问》说:“诸气者,皆属於肺。

”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恶燥怕寒。

外邪进犯人体,不管从口鼻吸入,还是由皮肤侵袭,都易伤肺致病。

肺与大肠相表里。

夏属火,火能克金,也就是伤害到人的肺和大肠。

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推动全身津液、体液循环。

当它被火热邪气伤害后,首先出现的症状就是口舌干燥咳嗽,这种火热邪气会把肺、气管、鼻腔的黏液消耗掉,人会出现鼻子发干、咽痒、喉痒、干咳等症状。

有人还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以及皮肤红疹、瘢痕等。

肺气宣发肃畅,大便通则气血调和,机体处于平衡状态,才能减少疾病发生。

燥热型咳嗽的中医药辨治研究探讨

燥热型咳嗽的中医药辨治研究探讨

燥热型咳嗽的中医药辨治研究探讨作者:魏丹霞毕云熊丽娟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11期关键词:燥热型咳嗽;中医药治疗;探讨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1-0008-04咳嗽是常见呼吸道症状,现代医学认为这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阻止外来物进入气道。

过于频繁的咳嗽则给机体带来不适,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国内外已对咳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诊疗指南[1]。

近年来中医药诊治咳嗽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从病因病机分析,将其分外感咳嗽及内伤咳嗽两大类,其中,燥邪与外感咳嗽有着密切的关系,燥热型咳嗽以外感咳嗽证候分类中的燥邪伤肺证(温燥型)为主。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明确定义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

其中,燥邪伤肺证咳嗽的证候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咳甚胸痛,或痰黏不易咯出,初起可有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2]。

本文对燥热型咳嗽(燥邪伤肺证)进行了中医药的辨治研究探讨,旨在更好地指导燥热型咳嗽的临床治疗。

1燥热型咳嗽(燥邪伤肺证)病因病机探讨1.1燥邪与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变动为咳。

”,“天气通于肺”;《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甚则咳喘逆气,……,咳逆甚而血溢”;《医贯》[3]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民病反侧咳逆,甚而血溢”。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曰:“燥自上伤,均是肺先受病。

”,又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喻嘉言说:“试草木箐英可掬,一乘金气,忽焉改容,焦其上首,而燥气先伤上焦华盖,岂不明耶”。

以上经文概括地论述了燥邪与肺的关系,在五行中,肺与燥气同属金,燥邪与肺关系极为密切。

肺燥热伤津证

肺燥热伤津证


杏仁

處方分析

養陰清肺湯
組成:生地、玄參、麥冬、丹皮、白芍、貝母、 薄荷、生甘草 功能:養陰清肺,解毒利咽

綜合討論

首先要分清楚是新感還是慢性咳嗽
新感是從沒有咳嗽症狀到突然出現了咳嗽的症 狀 慢性咳嗽則是咳嗽症狀持續了好一陣子,起因 可能是氣喘或過敏性鼻炎或胃食道逆流所引起。


病人原先並沒有長期咳嗽的症狀,故可以 把慢性咳嗽此病因給排除掉,此病人咳嗽 應屬於新感。

辨咳嗽聲音及發作時間


通常咳聲高揚者屬實,咳聲低弱者屬虛。 咳嗽時作、發於白晝,鼻塞聲重者多為外感咳嗽。晨 起咳嗽振發加劇,咳嗽連聲重濁,多為痰濁咳嗽。夜 臥咳嗽較劇、持續難已,短氣乏力者,多為氣虛或陽 虛咳嗽。
辯證要點

辨痰的顏色,性質與數量
痰少或乾咳無痰者,多屬燥熱,陰虛。 痰多者,常屬痰濕、熱痰、虛寒。 痰白而稀薄者屬風、屬寒 痰白而稠厚者屬濕。 痰黃而黏稠者屬熱。 痰中帶血多屬熱傷肺絡或陰虛肺燥。


宣肺解表,清熱滋陰
自擬方


麻杏石甘湯2gm 沙參麥冬湯1gm 桔梗0.3gm 五味子0.3gm
TID X 7days


麻杏石甘湯
用於外感風寒鬱而化熱證 組成:麻黃 杏仁 石膏 甘草 解除病人的表證以及咳嗽


沙參麥冬湯
滋養肺胃之陰 沙參、麥門冬、玉竹、桑葉、天花粉、生扁豆、 甘草 解決病人熱傷津之證
TID X 7days
處方分析

黃耆建中湯
組成:黃耆、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膠飴 功能:補氣建中,緩急止痛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0613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0613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胆腑郁热
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大柴胡汤
疫毒炽盛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千金》犀角散
寒湿阻遏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
阴黄
脾虚湿滞
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黄芪建中汤
气滞血瘀
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消退
温热留恋
清热利湿
茵陈四苓散
肝脾不调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柴胡疏肝散
气滞血瘀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归脾汤
肾精不足
滋补肝肾,益精填髓
左归丸
痰湿中阻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半夏白术天麻汤
瘀血阻窍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通窍活血汤
头痛
风寒头痛
疏风散寒止痛
川芎茶调散

祛风胜湿通窍
羌活胜湿汤
肝阳头痛
平肝潜阳熄风
天麻钩藤饮
内伤
血虚头痛
滋阴养血,和络止痛
加味四物汤
温胆汤
肝肾不足
补益肝肾,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
气血亏虚
补益气血
归脾汤
痄腮
邪犯少阳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柴胡葛根汤
常证
热毒壅盛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普济消毒饮
邪陷心肝
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清瘟败毒饮
变证
毒窜睾腹
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龙胆泻肝汤
阴竭阳脱
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厌食症
脾失健运
调和肝脾,运脾开胃
痰浊头痛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
肾虚头痛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肺痈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肺痈

• 因饮食不节或宿痰而致痰热蕴结,蒸灼于肺,形成痈疡。
• 1.饮食不节 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煎炸炙煿厚味,酿湿 蒸痰化热,薰灼于肺。《医学纲目·卷十九》即指出:“肺痈 者,由食啖辛热炙煿,或酣饮热酒,燥热伤肺所致,治之宜
早。”
• 2.原有宿痰 肺脏宿有痰热,或他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 干于肺,如《张氏医通·肺痈》说: “或夹湿热痰涎垢腻,蒸 淫肺窍,皆能致此”。《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明确指出: “肺痈由五脏蕴崇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于肺,肺受 火热薰灼,即血为之凝,血凝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
(二)病理演变过程有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及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1.初期(表证期) 风热(寒)之邪侵袭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 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 咳嗽等肺卫不和之侯。与西医学所指炎症期,病灶部位发生 炎性侵润、充血肿胀的病理变化相一致。
肺失清肃————发热恶寒,咳嗽胸痛(初期)

二、病机

(一)病位在肺,病理性质主要属实、属热(痰热、瘀血郁结,血败
肉腐,或痈化为脓)
• 本病病位在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 热与瘀血郁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其 病理主要表现为邪盛的湿热证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生热,血败肉腐而成脓。
• 随着正气的逐渐恢复,病灶趋向愈 合。此期坏死组织逐渐排净,脓腔消失, 健全肺组织膨胀填补缺损。
• (三)溃后迁延,可见邪恋正虚之候——脓 毒不净,阴伤气耗
• 溃后如脓毒不净,邪恋正虚,阴伤气耗, 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 转为慢性。此时脓疡部位仍然有炎症存在,脓 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腔壁增厚,难于愈合。 《张氏医通·肺痈》曾说: “肺痈溃后,脓 疾渐稀,气息渐减,忽然臭痰复甚,此余邪未 尽,内气复发,……但虽屡发,而势渐轻,可 许收功,若屡发而痰秽转甚,脉形转疾者,终 成不起也。”

55讲温燥肺卫证治气分证治(1)

55讲温燥肺卫证治气分证治(1)

55讲温燥肺卫证治气分证治(1)同学们,咱们上节课讲了温燥病的概念、病因病理,和总的辨证论治原则。

下面咱们就讲各个阶段,各种证候类型的辨证论治:3.辨证论治①邪在肺卫第一个,是邪在肺卫。

温燥初起,燥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分的表证。

临床表现它的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者是咯痰带血,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薄白,或者薄黄,右脉数大。

(病因病机)发热道理很简单。

燥热邪气侵袭,表有邪,正气调动到体表抗邪,正邪相争,功能亢奋,所以体温升高。

但是因为它邪浅,病轻,所以不会是高热,一般不超过三十八度,低热,或者中等度的热,不高。

因为表有邪气,表郁,卫气的敷布发生障碍,卫外失司,就出现微恶风寒。

燥热邪气上攻,头部气血逆乱,头痛。

这个表现哪很类似于风温,但是呢风温多发生在春季,温燥多发生在秋季,春天有没有呢?春天也照样有燥热邪气。

但是它区别在哪?它(温燥)津液不足的表现非常突出。

呛咳少痰。

外感风热邪气也可以有咳,但是它那个咳轻,就偶尔有一、两声咳嗽,所谓呛咳,是刺激性的干咳,就好象炸辣椒,刺激了鼻子,一连串地咳嗽。

那种咳,象呛了一样,而且痰很少,或者没有痰,或者痰少而粘,咯半天,咯了一小块来,甚至于那痰是块,很少。

什么原因呢?燥伤津液,痰很不容易咯出,有的时候咯痰,咯伤了肺络,可以痰中带血,痰里面有血丝。

这个不要怕,不是肺结核,咯出一点血没有关系,是咯伤肺络。

同时,口干、鼻干、咽干、想喝水。

风热邪气没有这么严重,有点口微渴,也不至于鼻干,鼻子干燥。

舌红也是边尖红,因为它邪在表,不会是整个舌头红。

苔薄白,或者是薄黄,那就看它邪气的轻重,如果邪气深入一点,可以见薄黄苔,但是苔不会厚,而且呢,没有津液,苔很干。

为什么右手的脉数大?左手寸、关、尺和右手寸、关、尺比较,右手的脉比左手的脉搏大,数,当然是两边都数。

左(手)候血,右(手)候气,它(邪)在气分,因为左手是心、肝、肾的脉,心、肝、肾都主阴血呀,右手是肺、脾、命,肺、脾、命门都主气呀,所以右脉数大,因为病在卫、气,因为它在肺。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治疗感冒暑湿伤表证,应首选( )(2009年第69题)A.荆防败毒散B.银翘散C.新加香薷饮D.参苏饮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感冒的辨证论治,属于识记型考题。

感冒暑湿证临床选用清暑祛湿解表的新加香薷饮治疗,而荆防败毒散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银翘散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参苏饮用于治疗气虚感冒。

故选C。

2.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头昏重胀痛,鼻流浊涕,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白而腻,脉濡。

其证候是( ) (2006年第57题) A.风寒证B.风热证C.暑湿证D.暑热证E.寒湿证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感冒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是暑湿伤表、卫表不和的表现,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身重胀痛,暑湿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暑热内扰、热灼津伤故小便短赤,舌脉均为暑湿之征。

故选C。

3.下列哪项不是感冒的特征( )(2005年第72题)A.恶寒发热B.呈流行性C.头身疼痛D.鼻塞流涕E.喷嚏频作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感冒的特征以及与时行感冒的鉴别,属于理解型考题。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频作都是感冒的特征,而B选项流行性是时行感冒的特征,而非感冒的特征。

故选B。

4.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渴,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宜用( )(2005年第57题)A.荆防败毒散B.藿香正气散C.玉屏风散D.新加香薷饮E.连朴饮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感冒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夏季感冒,感冒当令之暑邪,暑多挟湿,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汗少,肢体酸重;暑热内扰,热灼津液则心烦口渴;湿热阻滞,气机不展故胸闷口黏;舌苔黄腻,脉濡数为暑热挟湿之证,临床选用新加香薷饮治疗。

故选D。

5.风寒感冒出现恶寒发热的病理为( ) (1999年第55题)A.热淫肌肤B.邪热入里C.卫阳被遏D.卫气不固E.卫表失和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感冒的病机,属于理解型考题。

中医内科核心笔记总结

中医内科核心笔记总结

中医内科核心笔记总结一、感冒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A外感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B内伤1.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症情平稳后六君子丸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痿1.虚热:滋阴清热,清肺生津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2.虚寒: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四、肺痈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犀黄丸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桔梗白散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五、哮证A.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小青龙汤哮证剧甚者,可考虑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以劫痰定喘若病久,阴盛阳虚,当标本同治--苏子降气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若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麦门冬汤+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等若发作时以痰气壅实为主,寒与热俱不显著--三子养新汤,另吞皂荚丸必要时可予控涎丹。

B.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若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肾虚不纳气者+参蛤散六、喘证A.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若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属支饮复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小青龙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B.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2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如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用苏气降气汤如阳虚饮停,上凌心肺,而喘咳心悸或水邪泛滥而肢体浮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者--真武汤若出现喘脱危象(喘逆剧甚,张口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等)--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七、肺胀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新汤、六君子汤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喘咳痰多粘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小青龙汤加减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小青龙加石膏汤。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知识提纲上篇 总论第一节 感冒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咳嗽第三节 哮病 第二节 淋证 第四节 喘证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五节 肺痈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六节 肺痨第七节 肺胀 第四节 阳痿 第八节 肺痿 第一节 心悸 第五节 遗精 第二节 胸痹 第一节 郁证 第三节 不寐 第二节 血证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四节 癲狂 第六章 气血津液 第三节 痰饮 第五节 痫病 第四节 消渴 第六节 痴呆 第五节 自汗 第七节 厥证 盗汗 第一节 胃痛 第六节 内伤 第二节 痞满 发热 第三节 呕吐 第七节 虚劳 第四节 噎膈 第八节 肥胖 第三章 脾胃病证 第五节 呃逆 第九节 癌病 第六节 腹痛 第一节 痹证 第七节 泄泻第八节 痢疾 第二节 痉证 第九节 便秘下篇 各论 第一节 胁痛 第七章 肢体经络 第三节 痿证 第二节 黄疸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颤证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四节 鼓胀第五节 头痛 第五节 腰痛 第六节 眩晕 第七节 中风 第八节 瘿病 第九节 疟疾中 医 内 科 学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三、病因病机:(一)病因:感受外邪,正气虚弱(二)病机;卫表失和,肺失宣降。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疏风宣肺(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第二节咳嗽一、定义: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肺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肺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三、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五)肺与大肠: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之 间相互为用关系
肺气壅塞→气机不足,津不下达→大肠传 导失司→便秘;
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肺失宣降→胸满咳 喘
四、肺系病证常用方剂及药物应用
(一)常用方剂归类 1.辛温宣肺散气:荆防败毒散、杏苏散
三拗汤、止嗽散 射干麻黄汤 小青龙汤 麻黄汤 华盖散
肺肺系系病疾证 病
(一)肺脏的主要生理机能
主呼吸之气:气体交换
{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
(一)肺脏的主要生理机能
2.主行水:通过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 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即“通调水道”
{汗液 尿液
(一)肺脏的主要生理机能
3.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即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 呼吸,进行体内外气的交换,通过肺的宣降,将富含 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二)虚证
1.肺气虚: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全身机能 活动减弱为要点,痰清稀,声低,自汗,畏风, 易外感,舌淡苔白,脉虚。见于咳嗽、感冒、 哮病缓解期、喘证、肺痨、肺胀;
2.肺阴虚:以肺病常见症状和阴虚内热证共见,咳 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清瘦, 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 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见于咳 嗽、感冒、肺痨。
及于心。
五、肺系病证辨证的注意要点
(二)注意肺系病证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肺系病证常见的病理类型
3. 痰湿阻肺 外感急性发作属实 慢性发作为本虚标实
在咳嗽、哮病、喘证、肺胀中见:以咳嗽痰多质 粘白 易咯,伴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形成: ①感受寒湿→肺失宣降→肺不布津→津聚为痰 ②肺气亏虚→输布失常→水湿凝聚为痰→上渍于肺 ③久咳伤肺→肺失输布水液→聚湿酿痰→阻滞肺气

中医内科重点归纳

中医内科重点归纳

一、支气管炎(咳嗽、喘病、痰饮)(一)病因病机1.外感:风寒、风热、燥热2.内伤:脾失健运、肝郁化火、肾脏亏损(二)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外感(急,短,多实,及收敛)2)内伤(慢、长、多虚实夹杂、忌辛散)2.治疗原则1)外感:疏散外邪2)内伤:调理脏腑二、病毒性心肌炎(心瘅)(一)病因病机:1.内因:禀赋不足、调养失宜2.外因:外感邪毒+ 劳倦、七情、食滞、外邪(二)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初期邪实,后期虚损2.治疗原则:1)初期:驱邪(清热、解毒、化湿,养心复脉)2)中后期:扶正(补气养阴、温阳益气、益心复脉)三、冠心病(胸痹/心痛)(一)病因病机1.寒邪内侵:素体阳虚2.饮食不当:损伤脾胃3.情志失调:脾虚气结、肝郁气滞4.年老体虚:肾阳虚衰(二)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本虚:气虚、阴虚、阳虚、血虚2)标实: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2.治疗原则:急者治其标,缓则治其本1)发作期泻其有余:理气、活血、温通、化痰2)缓解期补其不足:补阴阳气血、补心气不足3.分证论治A.发作期:苏合香丸四、高血压病(眩晕、头痛)(一)病因病机1.风(肝):内风时起2.火:肝火、痰火、虚火3.痰(脾):无痰不作眩4.虚(肾):本虚标实阴损及阳5.瘀:血脉瘀滞(二)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根源在肾(下虚,肝肾阴虚),关键在脾,变动在肝(上实)2.治疗原则1)早期(风、火、痰、瘀):潜阳息风2)中期(肝肾阴虚):滋阴潜阳3)晚期(本虚):补肾养肝五、消化性溃疡(胃痛、吐酸)(一)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不通则痛,实证):损伤脾胃2.情志内伤:肝气犯胃3.脾胃素虚(不荣则痛,虚证)(二)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缓急:暴作(外感、饮食);渐发(肝郁、脾胃虚弱、肝胃不和)2)寒热:(太多了,洗洗睡吧)3)虚实:虚(喜温喜按,痛处不定);实(痛且胀、喜凉拒按,痛楚固定)4)气血:血(刺痛,舌紫暗);气(胀)2.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六、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一)病因病机1.外感:湿热,肝失疏泄2.内伤:饮食不节,湿浊内生3.病位:肝(脾肾)4.初期实证,久病虚实夹杂(二)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阳黄:急,短,黄色鲜明,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2)阴黄:缓,长,黄色晦暗或黧黑,舌淡,苔白腻,脉濡细或沉迟2.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1)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2)阴黄:健脾养血,利湿退黄七、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水肿、虚劳、腰痛)(一) 病因病机1. 肺失通调:感受外邪,肺气虚弱2. 脾失运化:湿邪内侵、饮食不节、劳倦过度3. 肾失蒸化:禀赋薄弱4. 肝失疏泄,气滞血瘀:七情内伤(二) 辨证论治1. 辨证要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1) 本虚:肺肾气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 2)标实:外感风邪、湿热内盛、血瘀内阻 3) 水肿:正虚(腰以下肿),正虚感邪(头面眼睑) 2. 治疗原则:健脾补肾、化瘀利湿 3. 分证论治:略八、肾病综合征(水肿、肾水)(一) 病因病机:肺气失宣,脾失运化,肝气郁结,肾虚不藏 (二) 辨证论治1. 辨证要点1) 虚实:实证(起病急,短);肾虚(神疲乏力) 2) 轻重:(重)小便少,肿胀,神昏 3) 脏腑:见分证论治2. 治疗原则:祛邪解毒、利水渗湿、健脾补肾九、泌尿道感染(淋证、腰痛)(一)病因病机:膀胱湿热(实),肝郁气滞,脾肾亏虚(二)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实证:湿热之邪蕴结下焦2)虚证:脾肾亏虚十、糖尿病(消渴)(一)病因病机1.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2.上消——肺燥,中消——胃热,下消——肾虚(二)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病位:上(多饮),中(多食),下(多尿)2)标本: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3)本病与并发症:痈疽,眼疾,心脑肾病变2.治疗原则: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十一、脑卒中(中风、偏枯、风痱)(一)病因病机1.病位:脑(心、肾、肝、脾)2.病机:1)虚(阴虚、气虚、血虚)2)火(肝火、心火)3)风(肝风)4)痰(风痰、痰、痰热)5)气(气逆)6)瘀(血瘀)(二)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中经络VS中脏腑(神识昏蒙)2)闭脱:闭(昏、瘫、痉(噤)、闭)VS 脱(愦、瘫、软、开、遗)十二、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头风、脑风)(一)病因病机:1.外感:风寒、风热、风湿2.内伤:肝阳上亢、脾失健运、肾精亏损、瘀血阻滞(二)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内外:外(短),内(久、虚)2)部位:阳明(前额及眉棱),太阳(后枕部,下连于项),少阳(颞侧、连及耳部),厥阴(巅顶,或连于目部)十三、类风湿关节炎(痹症、痹病)(一)病因病机1.风:行痹2.寒:痛痹3.湿:着痹4.热:热痹(二)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初期邪实,病久正虚。

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4

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4

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肺纤维化的住院患者。

一、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痿病(TCD编码:BNF02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纤维化(ICD-10编码:J84.1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胸科学会(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TS)、欧洲呼吸学会(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 、日本呼吸学会( Japanese Respiratory Society,JRS) 和拉丁美洲胸科学会( Latin American Thoracic)2011年3月共同颁布的《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肺痿病(肺纤维化)临床常见证候:燥热伤肺证痰热壅肺证气虚血瘀证肺肾不足、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痿病(肺纤维化)。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肺痿病(肺纤维化)的患者。

2.咳、痰、喘症状加重的患者。

3.明确诊断急性感染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相关特殊处理,且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胸部CT(有条件情况下需选择胸部高分辨CT)、肺功能+弥散功能检查、心电图;末梢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ANA+ENA及ANCA等免疫系统指标;呼吸困难评分、圣乔治问卷评分。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

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

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

中医内科学专业实践知识模拟题3

中医内科学专业实践知识模拟题3

中医内科学专业实践知识模拟题3一、每道考题由两个以上相关因素组成或以一个简要病历形式出现,其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患者2天前外出淋雨后,出现身热较著,恶风,汗出,头胀痛,咳嗽,口干咽燥,鼻塞流浊涕,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其诊断是A.肺痈(初期)B.感冒(风热证)C.感冒(风寒证)D.咳嗽(风热犯肺)E.咳嗽(风寒袭肺)答案:B[解答] 淋雨后,出现身热较阴著,恶风,汗出,头胀痛,咳嗽,口干咽燥,鼻塞流浊涕,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证的表现。

2. 患者,女,42岁。

病人于2004年9月29日外出旅游,突发干咳少痰,咽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浮。

治疗应首选A.桑杏汤B.麻黄汤C.荆防败毒散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E.杏苏散答案:A[解答] 患者以咳嗽为主症,伴有一系列燥邪伤阴的表现,因此诊断为风燥伤肺的咳嗽,以桑杏汤清宣凉润。

3. 患者,男,67岁。

缓慢起病,喘促短气,自汗畏风,声音低祛,痰吐稀薄,平素易于感冒,面潮红,舌淡红,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A.补肺汤合生脉散B.玉屏风散C.桂枝汤D.加味四君子汤E.补中益气汤答案:A[解答] 患者缓慢起病,病程较长,以虚证为主要表现,诊断为虚劳。

喘促短气,自汗畏风,声音低祛,痰吐稀薄,平素易于感冒,面潮红,舌淡红,脉细数等症状符合肺气虚的辩证。

治宜补益肺气,方用补肺汤合生脉散补益肺气,肃肺止咳。

4. 患者,女,60岁。

每于夜间发热,手足心热,心烦少寐,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于结,尿少色黄,舌红干无苔,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A.丹栀逍遥散B.归脾汤C.六味地黄丸D.清骨散E.大补阴丸答案:D[解答] 患者以发热为主症,伴有虚象,诊断为内伤发热。

手足心热,心烦少寐,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干无苔,脉细数皆为阴虚的表现,因此为阴虚发热证。

治宜滋阴清热。

清骨散具有清虚热,退骨蒸的功效,为治疗阴虚发热的常用方剂。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23 胸痹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23.1 护理评估23.1.1 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3.1.2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23.1.3 心理社会状况。

23.1.4 辨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内阻证、心气虚弱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

23.2 护理要点23.2.1 一般护理23.2.1.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3.2.1.2 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23.2.1.3 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23.2.1.4 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3.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23.2.2.1 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3.2.2.2 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23.2.2.3 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3.2.2.4 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23.2.3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3.2.4 饮食护理23.2.4.1 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3.2.4.2 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23.2.5 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23.2.6 临证(症)施护23.2.6.1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3.2.6.2 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23.2.6.3 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23.2.6.4 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