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辉沐浴下的透明的心——浅析林语堂的宗教情结

合集下载

信仰之旅林语堂读后感

信仰之旅林语堂读后感

信仰之旅林语堂读后感《信仰之旅》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著作,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林语堂先生对于信仰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宗教信仰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作品。

在阅读完《信仰之旅》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和信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信仰之旅》中,林语堂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宗教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和指引。

无论是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信仰都能给人以力量和勇气,让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至迷失方向。

这种对信仰的理解,让我对于信仰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另外,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还探讨了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宗教和科学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宗教给人以信仰和精神上的满足,而科学则给人以理性和实践上的指导。

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可以共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对宗教和科学的理解,让我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宗教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上的传承。

宗教可以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让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至崩溃。

这种对宗教的理解,让我对于宗教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信仰之旅》,我对于信仰和人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深深地感受到,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和指引。

它可以给人以力量和勇气,让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至迷失方向。

同时,我也对于宗教和科学、宗教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宗教和科学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上的传承。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信仰之旅》,我对于信仰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宗教信仰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作品。

林语堂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宗教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对于宗教和科学的关系以及宗教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林语堂的基督情怀

林语堂的基督情怀


l1 ・
维普资讯
五 荒谬的种种 , 说 : 他 “宗 教 最 使 我 不 满 的一 到 了 自己 的 归 宿 , 十 年 代 再 度 皈 依 基 督
宣 他 端 便是 它 的看重 罪恶 。 J 语 堂觉 得 , 切 教 , 称 他 的搜 寻 已告 终 结 , 已 回到 家 中 ” 林 一 “ 道 神 学 的欺 骗 , 他 的 智 力 都 是 一 种 侮 辱 , 对 他 了。虽 然林语 堂一 再 声 明 : 在 儒 家 、 家及 我首 要 关 切 的是 人 的灵 性 问 题 , 及 不能 忠实 地去履 行 。在 这 种神 学 研 究 之下 , 佛教 中 , 林语 堂大 部分 的神学 信 念 已经 弃 去 , 神 学 这些 可敬 思 想 系 统 关 于 宇 宙及 人 生 哲 学 的 在 班成 绩 不 佳 , 年半 以后 就 离 开 了 , 入 文 见解 。我 最关 心生命 的理 想 及人 类 的 品性 。 一 改
州平 和 县 坂 仔 村 一 个 信 奉 基 督 教 的 家 庭 。 平盛世 感 谢 皇帝圣 恩来 作 比方 ( 时仍 在 清 那 父 亲是 乡村 的基督 教传 教 士 , 母 和母 亲 是 朝)于是我 的宗教 问题也便解决 了。按我 祖 , 理性思索 的结 果 : 皇帝 不 曾直接赐 给我那 虔诚 的 基 督 徒 。在 “ 情 似 海 的 基 督 教 家 亲
科 。但这 么 一 来 , 语 堂 又感 到 困 惑 , 说 耶稣 的教 训是在 一个 独 特 的 范 畴里 , 特而 林 他 独 阐述 一些 在 其 他宗 教 找 不 “ 总不 能 设 想 一 个 无 神 的 世 界 , 只 是 觉 且具有 奇 怪 的美 , 我 我
庭 ”1 … 的熏 陶下 , 语 堂 自然 地 国 , 令 天 下 太 林 可 致 督徒 。可 以说 , 受基 督 教 观 念及 与 西方 文 平 , 接 因而 物阜 民康 , 丰衣 足 食 。 由此观 之 , 我 有饭 吃 也 当感 谢 上帝 了 。【 接 受 这 样 的观 ”4 J 明接 触 , 于林 语 堂 来 说 , 一 件再 自然 不 对 是

信仰之旅林语堂读后感

信仰之旅林语堂读后感

信仰之旅林语堂读后感《信仰之旅》是林语堂的一部作品,它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在信仰和宗教方面的心路历程。

这部作品深刻地探讨了信仰对一个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信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对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林语堂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不同宗教的研究,探讨了信仰对人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信仰不仅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人生的指南针。

无论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其他宗教,都有着各自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

而这些信仰体系和价值观,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人们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信仰,同时也需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不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

在书中,林语堂也谈到了信仰对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信仰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理解。

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挫折,信仰都能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它让人们在迷茫和困惑中找到了方向,让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

信仰还能让人们更加坚定地追求美好的生活,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因此,信仰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能够让人们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通过这本书,我也对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意识到,信仰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理解。

无论是什么样的信仰,都能给人以力量和勇气,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坚定地前行。

因此,我会更加珍惜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信仰,同时也尊重和包容其他人的信仰。

我相信,只有在包容和尊重的氛围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通过阅读《信仰之旅》,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信仰对人生的重要性,也对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坚守自己的信仰,尊重和包容他人的信仰,才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

愿我们都能在信仰之旅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林语堂文集读后感

林语堂文集读后感

林语堂文集读后感幽默大师林语堂博士学贯中西,年轻的时候也曾热衷于救国救民,与鲁迅一样针砭时政,和学生一起游行,曾和人办《论语》与《人间世》,其幽默睿智不失天真与热情的性格,十分有趣。

少年时候,林博士受基督教影响,青年时代留学海外,视野的开阔与头脑的发达且无中国民性里的保守与老猾,知理而近情,又有革新意识,相信科学,相信爱,倡导生活的艺术,而不失思维的独立性。

郁达夫对林语堂的评论是:真诚勇猛是书生本色,至于近来的耽溺风雅、提倡性灵,亦是时势使然,或可视为消极的反抗,有意的孤行。

在这本《中国人的生活智慧》里,就可见到林博士的真诚与勇猛,对当时国人的智慧和德性,林语堂开门见山毫不避讳:让我先来谈谈三大恶劣而重要的德性: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他的眼里,这些品性使中国人失却思维与行动能力。

对于当时的民族性格,林语堂以西学的观点来剖析讲解,其痛心疾首之处简直怒目冲冠: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底,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缺乏社会纪律之习惯,为中华民族之最大致命伤: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庭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击中要害,是林博士温和喜悦之外的激扬慷慨,其幽默仁爱之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处,跃然纸上。

林语堂对生活的热爱,其实有他妙察深思之后对革命大理想的放弃,无论子思的中庸,孟子的情智勇,还是他所鼓吹生活的乐趣与人生的艺术,都是他对未来的一些热情构想。

树与石,花与花的布置,游览,居室与庭院,乃至饮食等等,他既在这些琐碎的事物里发现中国人思维与情感的特点,又在这些对日常生活精益求精的审美追求里看到危机:这样过于丰盛的菜肴,是处于敬客的虚假形式很可能,中国政府效率的所以低弱,直接导因于全体官僚大老爷个个须每晚应酬三四处的宴会。

在那战火纷飞诸多人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时代,林语堂的快乐原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看看他的《金圣叹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就能明白林语堂的苦心:我们必须重新信任这个身体的优美收受器官,我们把轻视感觉和畏惧情感的心理一律摒除唯有承认现实人生的那种哲学才能够使我们获得真正快乐,也唯有这种哲学才是合理的、健全的。

从《京华烟云》解读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

从《京华烟云》解读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
兰 的命运 契 机 。 在 姚家举 家南 逃 时 , 若不 是木 兰 通过 骡夫 的样 子 ,而非 骡 子 的好坏 来选 择 车辆 ,也 就 不会
给 西方 读 者的 道家哲 学 代表 。姚思 安 兼具 道 家仙 风道 骨和 现代 新 学启
第 二部 《 庭院的悲剧》 引用 《 齐 物论 》 一 一 段: “ 梦 饮酒 者 , 旦 而哭 泣 ;
在哲学精神方面京华烟云以庄周哲学统领全书其中也穿插着中庸之道的儒学与万物平等的佛学主要表达的是一切人生浮华皆如烟云的道学思想强调了人的永生是种族的延绵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永恒的真谛
学教 育 …
从《 京 华烟云》 解读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
回 张 患 平
内容 摘 要 : 林 语 堂先 生 的长 篇 小 说 《 京 华 烟 云》 是 一部 享 誉 海 内外 的文 化 小 说 。 小 说 内容 博 大 精 深 , 感 情 真
梦哭 泣者 ,旦 而 田猎 。… …是其 言
在途 中 与家 人失 散 ,不会 被 曾 家偶
蒙 者 的品 质和 内涵 ,他 是 道家 的信 徒, 旷达 、 超脱 、 无 为而 治 。 虽家 财万
贯, 但 对红 尘世 界 的仕 途经 济 、 功 名
然 所救 , 所 以 即使她 深爱 着 孔立 夫 ,
切 自然 , 品格 优 雅含 蓄 。在 哲 学 精 神 方 面 , 《 京华 烟 云 》 以 庄周 哲 学 统领 全 书 , 其 中也 穿插 着 中庸 之 道 的儒 学 与 万 物平等的佛学 , 主 要表 达 的是 “ 一 切 人 生 浮 华 皆 如烟 云 ” 的道 学 思 想 , 强 调 了人 的 永 生 是 种 族 的延 绵 , 新 陈代 谢
理 念 这一 主干 展 开的 。 该 书共 二 = 三 部, 每 一部 均 以一 段庄 子语 录 为题 旨 。

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的论文

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的论文

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的论文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的论文论文摘要: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他一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宗教信仰探索过程,探索历程就是寻找、认同各种宗教思想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历程。

但在林语堂的思想观念中,西方的人文主义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这正是促使林语堂最后阪依基督教的重要原因。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他一生执着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追求,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在“亲情似海的基督教家庭的熏陶下,林语堂自然地成了一名基督徒。

1917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之后,林语堂到北京清华学校任教。

在清华学校,广大的异教智慧世界向他敞开,他造访孔子的堂室,攀登道山的高峰,拨开佛教的迷雾,在儒道释的文化氛围里徜徉,宣称自己由基督教走向了“人文主义”。

“三十多年来我唯一的宗教乃是人文主义:相信人有了理性的督导已很够了,而知识方面的进步必然改善世界。

这是林语堂对自己三十多年“异教徒”生涯的总结。

然而他后来又说,这时期尽管“自称异教徒,骨子里却是基督教友”。

终于在1959年,64岁的林语堂明确宣告结束了三十多年的“无信仰时代”,重新回到基督教,宣称“我的搜寻已告终结,我己回到家中了。

综观林语堂一生的宗教信仰,似乎可以作如此的简笔勾勒:基督徒—异教徒(儒、道、释)—基督徒。

但是这样的简笔勾勒不能够描述林语堂一生精彩的宗教信仰探索历程,也不能反映出他在宗教信仰上的探险、怀疑及困惑,更不可能把握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的精髓。

因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被忽略掉了,那就是林语堂自始至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无论是受到家庭环境的熏染接受了基督教,还是在广大的异教智慧世界里徜徉,以至于最后的重新阪依基督教,他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人文主义的理性意识观照自身思想领域里的宗教精神,他的宗教信仰探索历程就是寻找、认同各种宗教思想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历程,只不过在林语堂的思想观念中,西方的人文主义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

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0篇)

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0篇)

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0篇)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0篇)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扬的旋律,他将至情融化为笔下流淌的华彩,他将痛楚抑成意奔涌的篇章。

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他有高度的智商,有热情而浪漫的赤子之心,终生保持天真、淳朴。

他是个秉性的乐天派,是瑜伽术的练习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伟大的书法家,是诗人,是佛教信徒……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终其一生“不是被贬,是被贬的路上”,身处逆境却能品出生活之甘甜。

他乐观而豁达,虽然不断被贬,但是,无论在哪儿,他热爱生活的心态从未被改变。

苏东坡更是一位喜欢吃的美食家,他加调料制作的猪肉美味无比,百姓称其为“回馈肉”,他还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

即使生活困难,他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他的美食生活,也继续用他的仁心爱百姓。

美丽西湖,是多少中国文人的梦。

苏轼虽被贬于此,却没有悲怆自怜,愤愤不平,而是潇洒任平生。

他知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是,他储藏心灵,淹没痛苦、忧伤,横卧西湖。

被贬岭南时,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句。

官场的风雨再大,生活的风雨再艰辛也无法阻挡他心灵前进的步伐。

不要咀嚼生活的苦难,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公,牢骚太盛,人生太短,而苦难太长了,我们不必要去过于计较生活。

一切随缘,拥有一份淡然处之的心态。

不要勉强自己,别为难他人,顺其就好,随遇而安。

要懂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像苏东坡一样。

苏东坡的人生境界,无疑,是极高的,极富有智慧。

因为他有着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他幽默,他敢于自嘲,敢于淡然地面对生活中所面临的苦难,苦中作乐,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

苏东坡诗曰:“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语堂写道:“他的肉体固然会死,可他的精神会在下辈子,可成为天空中的一颗明星,可滋养万物,可维持众生。

信仰之旅林语堂读后感

信仰之旅林语堂读后感

信仰之旅林语堂读后感《信仰之旅》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作品,这本书以作者自己的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他对信仰的探索和领悟。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书,读后感悟颇深。

首先,书中作者对信仰的探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讲述了他对不同宗教的探索和思考,他通过了解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信仰。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信仰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选择和坚持,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而且信仰的多样性是值得尊重和理解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信仰的态度往往是片面的,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而林语堂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信仰选择,不要轻易给予评判和指责。

其次,书中作者对信仰的领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讲述了他对信仰的理解和领悟,他认为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追求。

他通过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己内心的反省,找到了信仰的真谛。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和礼仪,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信仰的追求,而林语堂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用一颗虔诚的心去对待信仰,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用一份真诚的情感去对待他人。

最后,书中作者对信仰的表达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讲述了他对信仰的表达和实践,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传递了一种对信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宣扬,更是一种用行动去诠释和用情感去传达。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信仰的实践,而林语堂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用一种真诚的心去实践信仰,用一种坚定的信念去传递信仰,用一种温暖的情感去感染他人。

总之,《信仰之旅》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书,读后感悟颇深。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信仰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选择和坚持,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而且信仰的多样性是值得尊重和理解的;我深刻地认识到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追求;我深刻地认识到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宣扬,更是一种用行动去诠释和用情感去传达。

《京华烟云》宗教文化思想浅说

《京华烟云》宗教文化思想浅说

《京华烟云》宗教文化思想浅说作者:郑琪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5期[摘要] 《京华烟云》是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的经典之作,作品真实形象的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民众的生活和思想状态。

林语堂出生在基督教家庭,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创作的这部文学作品包含了浓郁的宗教文化元素,笔者试就《京华烟云》对林语堂的宗教思想加以浅析。

[关键词] 《京华烟云》;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前言:《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三大家族从1901年到抗日战争三十年间家族变故悲欢离合的故事,期间经历了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张勋复辟以及五四运动等重要的历史变迁,真实的反应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变幻和社会面貌。

《京华烟云》在整篇内容中含有悲凉之意,在现实意义上是消极的,但在文学成就上具有积极的作用。

与其说《京华烟云》是描写曾、姚、牛三大家族的恩怨情仇,不如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叙述,阐述了“浮生若梦”的主旨。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京华烟云》在哲学、历史、文学等多方面具有极高的成就,是我国现代史上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笔者就小说《京华烟云》试从其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语言等,对林语堂的宗教思想进行解读。

一、林语堂林语堂,1895年出生在福建,父亲为基督教牧师。

1912年林语堂进入上海约翰大学学习,毕业后到清华大学教书。

由于家庭的原因,林语堂自幼受到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因此在其平时的言行以及文学作品中都会体现出基督教的文化思想。

林语堂对文学的研究比较深入,对中国古代各家的思想也有一定的研究,尤其道家的思想和处世哲学对林语堂的影响颇深,在其文学作品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林语堂曾经说过:“我的雄心是要我写的小说可以传世”。

其作品《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被称为“林语堂的三部曲”,其中《京华烟云》取得的成就最高,笔者以《京华烟云》为例试对林语堂所表现出的宗教文化思想进行解析。

二、《京华烟云》《京华烟云》创作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小说作品开头以战乱中京城大家族要别处逃难开始,以木兰一家在逃难中收留孤儿的故事结尾,整部作品以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年代为背景,作者能在纷乱繁杂的社会背景下把握好复杂的故事人物和情节架构确体现出了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及创作才能。

林语堂先生宗教文化底蕴浅析

林语堂先生宗教文化底蕴浅析

林语堂先生宗教文化底蕴浅析作者:吴疆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2期摘要:作为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林语堂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他既向西方人讲中国文化,又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的活动,无论是对西方人还是对中国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充分体现了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追求。

关键词:林语堂;宗教中图分类号:B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5-0263-01林语堂出生在一个笃信基督教的牧师家庭,生活环境、文化教养的特殊性使他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影响,林语堂晚年曾对阖家崇信基督教的氛围作出这样回忆:“晚上我们轮流读《圣经》,转过头来,跪在凳子上祈祷。

”基督教无疑成为林语堂宗教文化观的核心,但他的宗教文化观又呈现出复杂多样性和中西杂糅的特点。

在他看来,宗教是非常宽泛的,他说“旧的宗教的外形是变迁至模糊了,然宗教本身还在,即将来亦还是永远存在的,此处所谓宗教,是指激于情感的信仰,基本的对于生命的虔诚心,人对于正义纯洁的确信之总和。

”这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使林语堂没有自己稳定的宗教信仰,在20世纪30年代他有时自称异教徒,有时自称“无政府主义者”或“道家”,有时又声称自己的唯一宗教是“人文主义”。

1939年在《我的信仰》中,林语堂认为孔子、摩西都不大适合现代社会,倒是老子那种广义的神秘主义更有魅力。

五十年后他又不满足道家信仰,批评道家那种回复自然和拒绝进步的本质,认为它对于解决现代人的问题不会有什么贡献,宣传早年的基督信仰。

林语堂对道家哲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跳跃——由否定批判到走向肯定推崇。

在那启蒙与救亡的时代,道家文化因其消极遁世而属于被批判否定之列,林语堂对此也深有认识,中华民族“三大恶劣而重要的德性: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与道家人生观有密切关系。

在《中国人之聪明》一文中他更对老庄哲学进行一针见血的剖析:“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

林语堂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研究

林语堂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研究

林语堂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研究林语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这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独特的风格和深度。

本文将从林语堂宗教思想的影响入手,探讨其对林语堂文学创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林语堂作品的文学内涵。

一、林语堂的宗教经历林语堂年少时信仰基督教,后转而接触佛教、道教等宗教,对宗教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

二、林语堂宗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林语堂的宗教思想深刻而广泛,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1.宗教情结的溢出林语堂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到宗教主题,如《一叶障目》、《彷徨》、《荷花淀》等作品。

2.以宗教思想为基础的人生观林语堂作品中不乏对生命、死亡、轮回等人生问题的思考,这都与他对宗教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关。

3.宗教和文学的融合林语堂的宗教思想渗透到他的文学中,他的语言、意象和思想受到了宗教文化的熏陶。

4.理性的积淀林语堂深入研究宗教思想的过程中,对自身的理性进行了锻炼。

因此,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透露出一种冷静、理性的思考方式。

三、林语堂作品中体现宗教思想的例子1.《曾国藩》:通过对曾国藩的描写,引出了仁义、忠诚、孝悌等传统文化价值观。

2.《彷徨》:通过对陈清扬和麦子钦的形象塑造,表现了一种动荡时代的真实人生。

3.《荷花淀》:通过小鱼儿的性格转变,呈现出人生的转折和期待,探究了生命的意义问题。

4.《南海十三郎》: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阐述了自由、道德、人性等重大问题。

四、总结林语堂的宗教思想深刻而广泛,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宗教文化的精神内核,同时也表现出了自身理性的积淀。

因此,对林语堂宗教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他的文学作品。

提纲:一、林语堂的宗教经历二、林语堂宗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宗教情结的溢出2.以宗教思想为基础的人生观3.宗教和文学的融合4.理性的积淀三、林语堂作品中体现宗教思想的例子1.《曾国藩》2.《彷徨》3.《荷花淀》4.《南海十三郎》四、总结一、林语堂的宗教经历此部分属于考察林语堂的宗教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经历,可以从林语堂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经历等方面进行分析,只有对林语堂宗教信仰的探讨,才能更好的分析他的宗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林语堂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研究

林语堂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研究

林语堂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研究林语堂(1895-1976)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作品广泛被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林语堂一直以来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宗教观念,这种宗教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他的生活,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本篇论文旨在研究林语堂宗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探讨他如何借助信仰和哲学思考来创作和表达。

一、林语堂宗教思想的背景和特点二、宗教思想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转变三、宗教元素在林语堂的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四、林语堂的宗教哲学与艺术创作的结合五、宗教思想对林语堂的自我认知和身份构建的影响六、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启示七、宗教与人生,林语堂的自我探讨八、宗教思想的价值与现实意义九、林语堂的宗教思想对当代文学的启示以上提纲可作为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写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提纲进行细化、补充和调整。

同时,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系统性和逻辑性,充分展现林语堂宗教思想对其文学创作带来的深远影响。

1、林语堂宗教思想的背景和特点这个标题旨在介绍林语堂信仰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等。

同时,应该着重介绍林语堂宗教思想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例如对一些传统宗教的深入研究和对独立思考的追求等。

2、宗教思想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转变这个标题主要探究林语堂在受到宗教思想影响后的文学创作变化,包括其创作思想、文体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需要注意,宗教思想并非只是简单地取代或者弥补林语堂先前文学创作中的某些缺陷,而是身心合一的一种反思态度。

3、宗教元素在林语堂的小说中的表现形式这个部分需要分析林语堂一些代表性小说作品中的宗教元素,包括宗教符号、主题和情节等方面。

对于林语堂小说中的宗教元素的分析,应该具体到数据和个别材料,并加以批判评价。

4、林语堂的宗教哲学与艺术创作的结合这个部分应该分析林语堂的宗教思想和哲学思考如何与他的文学艺术结合,例如他的写作技巧,用语习惯,文学方式,创作思路等。

中西兼修,耶儒会通——试析林语堂的宗教情怀

中西兼修,耶儒会通——试析林语堂的宗教情怀

Know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Integrating Christianism and Confucianism: On Lin Yutang's
Religious Feelings
作者: 颜小华[1];陈亚南[2]
作者机构: [1]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桂林541006;[2]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
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出版物刊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9-3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林语堂;基督教;道教;儒家;宗教情怀
摘要:林语堂的一生,中西兼修,耶儒会通。

他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体悟到西方文化的独特精神。

其宗教情怀不仅包括了对基督教的曲折认识和情感上的升华,还包含了对道家思
想的推崇青睐和借鉴吸收,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赞赏与认同。

林语堂的宗教情怀既与其特殊的家庭
环境有关,又受到地域文化和时代社会的影响。

其宗教情怀体现出他个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对时代精神风貌的具体写照。

林语堂的宗教人生

林语堂的宗教人生

林语堂的宗教人生林语堂的宗教人生罗春琼[摘要】林语堂是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与作家.林语堂从小接受基督教文化,长大后又对中国的儒道文化作了深入的研究,几种文化的综合,构成了他复杂而丰富的宗教人生.林语堂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社会的历练之后,在他的晚年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在他的作品中,你不仅能看到他对中国五千年来的儒,道家文化的精确阐释,还能感受到他具有的浓厚的西方基督教文化情怀.这位中西合璧的大学者,传递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人生哲学.他不仅向西方译介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创作中糅合的东西方文化,宗教,信仰,更是带给我们思想上巨大的洗礼.[关键词]林语堂;基督教;儒家;道家[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633(2OO9)6月一275—3 西方基督教情怀林语堂出身于一个基督教氛围极为浓郁而又严格的家庭——他的祖母是第一代基督徒,他的父亲是第二代基督徒同时还是基督教的长老会牧师,常在乡村间传道,深受漳州老家的基督徒们爱戴,他常为建教堂奔波,"被派到同安传道时,在那儿曾建过一所.我1O岁或11岁的时候,看见他建筑在坂仔的新教堂州".他们全家轮流读《圣经》,跪在凳子上各自祈祷,家庭成员上上下下的宗教气氛非常浓厚,"我们是在一个虔诚,相爱,和谐而又良好工作秩序的家庭中长大".加上他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是在闽南一个偏僻的山村,那里山水风光很美,山峰,行云,草原,溪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使他很早就萌生了这些全是上帝创造的念头,觉得他们与上帝很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家庭条件,使林语堂很早便有了与西方文明接触的机会,那时有一对西方传教士曾住在他家,他父亲与他们是好朋友,这对传教士回国后给他父亲寄来了不少有着基督教内容的小册子,这使年幼的林语堂很小就接触了西方的基督教.不仅如此,林语堂在他的文章中甚至说,有个传道士曾经在他的生命中影响绝大,是个决定他命运的人(可惜具体人物与情况他没交代),其着作对他们全家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对此,这个传教士本人或许并不知道.此外,作为传教士的儿子,他的父亲要他的儿子也去讲道,于是,林语堂便在一次暑假从学校回家乡度假时,遵父母之命,也去给乡亲们讲道了.他要讲的题目是"把<圣经》当作文学来读",虽然这样的题目对农民来说毫无意义,但他还是讲了.他对农民称,应当将旧约<圣经》当作各种文学来读——<约伯记> 是犹太戏剧,《列王记>是犹太历史,<雅歌>是情歌, 《创世纪》和《出埃及记》是有趣的犹太神话和传说,这样的宣教辞似乎对<圣经>有些不敬,没有从基督教的神圣教义高度作阐发,把他父亲吓的惊慌失措.不仅如此,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的勉励关怀,也沾染了基督教的成分,例如他的二姐,在出嫁之前与他分手时对他说了一番话,意思是作为一个基督徒,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名人.这番话给林语堂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使他终生难忘,不幸的是,二姐出嫁两年后即因瘟疫去世了,这对他的精神打击很大,他与二姐的感情从小一直很好.由此可知,林语堂完全是在基督教的保护壳中长大的,他童年时代所受到的基督教教育可以说是很浓厚的.正由于此,他的父亲专门为他选择了到上海深约翰大学读书,这所大学也是当时国内一所正宗的基[作者简介]罗春琼,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41275督教大学.二,对儒家文化的阐释林语堂进人圣约翰大学之后却开始背离的基督教,因为这个时候他对中国浓厚的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9世纪3o年代,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了两份刊物,一日<论语>,一日<人世间>.颇有象征意味的是,一者取自儒家经典,一者取自<庄子>名篇.随即,他陆续用英文写出<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慧)等着作,并言明白己行为尊孔孟,思想跟老庄.林语堂认为,在中国人现实生活中,儒家起着主导作用,支配着中国人是日常生活.孔子学说的重点在人世间,是积极进取的,儒家"要求人对人类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一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思想,【2适合俗世间一切现实主义者.同时他又认为,道家学说尽管消极遁世,但它热爱自然,强调直觉,给中国文化赋予了浪漫主义色彩.与孔子学说的积极人生与功力不同,"道家的自然主义是副镇痛剂用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灵魂者".因此,"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风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纳道家的哲学之思想者不少".林语堂认为,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儒家文化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底,最显在的特点在于消弭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均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中进行考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寄托于一整套的道德规范之中.而这种"秩序"和"规范"的构成要素则是仁,义,礼,智.在林语堂看来,孔子的"仁"是最好的人和真人性,是人性发展到理想的圆满.而且,孔子认为人人都可得仁:''我欲仁,斯仁至也".林语堂从孟子思想里解得了"义"的内涵.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以同然乎?心之所同然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假定理与义是我们心内所固有,并常用道德上的热情来谈"义".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旬上》).在林语堂看来,儒家之"义"属于那种培养基督徒的自尊心及高度荣誉感的高尚理想主义,是一个相当高的标准."礼"是儒家理想化的社会.在林语堂看来,"礼乐"一词包括孔子整套的社会思想.孔子自己对"政"与"礼"的定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政"是"正",而"礼"则是"事之治也",即是社会中要有好仪式的原则.这好的仪式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仁爱守法敬长辈,在社会上276要有公众的拜祭喜庆,这种拜祭的典礼一定是原始的宗教典礼.孔子喜爱祭祀崇拜的仪式,所谓"我爱其礼",当然不只是把仪式看做缺乏意义的形式,而是他清楚了解人类的心理.在儒家文化精神中,.智"是一种理性的品格.按儒家的看法,缺乏理性的品格,主体往往会受制与自发的情感或盲目的意志,从很难达到健全的境界,只有通过理性升华,才能自由走向自为,形成完善的人格,并赋予行为以自觉的性质.林语堂对对儒家的"智"即理性有独特的认识,他认为孔子的人文主义对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哲学家有相当影响,如对莱布尼兹,伏尔泰及狄德罗等人.这些人相信科学的进步及建立在理性典型上的人类社会秩序,儒家的中国对于他们似乎是代表性的事例.至此,林语堂通过儒家仁,义,礼,智的道德伦理性探寻,获知了实现人生修齐治平的要义.对道家哲学的阐释与感悟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林语堂,对道家文化也是推崇备至的.他在<吾国与吾民)中曾指出:"中国人民出于天性的接近老庄思想甚于教育之接近孔子思想". 在<老子的智慧》和<生活的艺术》中又说: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道家教会中国人欣赏生命,享受生命,懂得"生命如此惨愁,却又如此美丽".他对道家文化的评析是相当精当的.道家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热爱自然,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精神,赋予了中国文化自由,浪漫的色彩,有着不容否认的文化价值.在道家文化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存在的,永恒的.道不仅.生天生地就了事,它还参与着万物的流传变化".【4】"生命枯荣是自然的定律,福祸乃是个人品性的自然结果,非人力所能左右","福祸循环,乃是天道","万物都有共定命运的巨人","若不是命运的巨人崛起这些宝物,就会变成一缸清水".对此,他在<生活得艺术>中有过深透的阐释.他极力提倡悠闲生活与闲适哲学,要人们超越社会世俗功利,以恬淡诗美的心境享受生活与人生.在文学创作中,林语堂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及其命运诠释着道家文化的生命内涵.如《京华烟云),全书分为三部,分别以<大宗师》,<齐物论》,《知北游>中庄子语录为题旨,仿佛整个创作就是藉以诠释道家哲学的.林语堂在<关于<京华烟云>——给郁达夫的信》中明确地说:"全书以道家精神贯穿之,故以庄周哲学为笼络".所以,题名"烟云",无非是人生匆匆,世事沧桑.对于道家文化,林语堂有较多的研究,并且他更多地从心理需要和感情补偿的角度理解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和作用:"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老庄道学)感情上的救济,将是不肯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家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心态,而儒家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都是道教徒".因此,他认为老庄道学精神呵呵孔子儒学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中国民族精神赖以活动.1932年,林语堂开始主编《论语》杂志,他把幽默,闲适和趣味的艺术哲学作为办刊的文化追求,并在声援周作人"性灵小品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幽默小品文"的概念.林语堂之所以独张幽默,是因为他发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人生态度通过幽默与中国的道家文化达成了沟通,因此目光独具地将幽默与道家文学相对应.他认为,中国文学,除了御用的廊庙文学都是得力于幽默派的道家思想,在这里,他将道家的自然,通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与西方的幽默相融合,称道家为幽默派. "廊庙文学都是假文学,具有性灵的文学都属于幽默派,超脱派,道家派的.中国若没有道家文学,中国若真只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统,中国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苦闷到如何".林语堂的逻辑是:真文学都是性灵的文学,而性灵的文学都属于道家文学的范畴.道家文学即是幽默文学.在他的很多散文作品中,你都能感受得到他的道家的幽默情怀.[I][2](41[5][6][7][8]四,总结林语堂从小接受基督教文化,长大后又对中国的儒道文化作了深入的研究,几种文化的综合,构成了他复杂而丰富的宗教人生,但是,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多重影响也导致了林语堂的困惑,中西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构成了"一捆矛盾".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林语堂曾经表现出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与追求.但道家的隐逸文化也影响着林语堂,到最后又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教信仰的过程.他承认.自己在人生的第二阶段——即从童年到老年之间的青年和中年的3O多年时间中,"唯一的宗教是人文主义:相信人有了理性的督导已很够了,而知识方面的进步必然改善世界".但是,他观察了20世纪物质上进步和那些不信神的国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后,开始认为,深信人文主义是不够的,"人类为着自身的生存,需与一种外在的,比人本身伟大的力量相联系".我之回到基督教,不如说是由于我的道德的一种直觉知识,由中国人最为擅长的"从深处发出的讯号"的感应."我也必须说明经过的程序不是方便而容易的,我不轻易改变一直崇信的道理.我曾在甜美,幽静的思想草原上漫游,看见过美丽的山豆;我曾住在孔子人道主义的堂室,曾爬蹬道山的高峰且看见它的崇伟;我曾憋见过佛教的迷雾悬挂在可怕的空虚之上;而也只有在经过之后,我才降在基督教信仰的瑞士少女峰,到达云上有阳光的世界."林语堂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社会的历练之后,在他的晚年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参考文献](9]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自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45.[3]林语堂.老子的智慧[A).林语堂名着全集:卷24[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1.陈鼓应.庄子论"道"——兼评庄老道论之异同(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八)[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7.林语堂.京华烟云(A].林语堂文集:卷1[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166.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宝文堂书店,1988.50.林语堂.林语堂着译人生小品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12.林语堂.林语堂自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66.277。

从基督教信仰之旅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变迁

从基督教信仰之旅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变迁

从基督教信仰之旅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变迁
郭威
【期刊名称】《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由于宗教、文化、社会、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林语堂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从信仰到反叛再到重新信仰的迂回反复,也相应地造成了他文化身份的多样性和混杂性.现从林语堂的基督教信仰之旅这一视角出发,探讨林语堂在不断更迭的文化场域中的文化身份变迁.
【总页数】5页(P74-78)
【作者】郭威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7.1
【相关文献】
1.叛离与建构——林语堂的身份之旅 [J], 李艳
2.从翻译文本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文化选择 [J], 李立平;江正云
3.从《浮生六记》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 [J], 刘华
4.林语堂的"文化女儿"们--从林语堂小说"女性形象群"看其文化观 [J], 张艳艳
5.从《华女阿五》和《典型的美国佬》看美国华裔文学中文化身份定位的变迁 [J], 徐仲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语堂的基督情怀

林语堂的基督情怀

林语堂的基督情怀
张芸
【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8)001
【摘要】林语堂幼年时对"上帝"怀有无比虔恪的信仰,大学期间他的神学信念受到人文思潮的冲击,之后徜徉于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领域,汲取了儒、道、释三教的人文主义精华后,再次寻找的是深具人文精神的"上帝",终于在基督发出的"威严的大光"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有了相当成熟的宗教、上帝观念,五十年代再度皈依基督教,成为上帝虔诚的儿子.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张芸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的相遇与交战 --林语堂与基督教关系的文化阐释 [J], 王本朝
2.论基督教视域下的林语堂小说 [J], 孙梦佳
3.西化、现代化与基督教化——林语堂圣约翰时期的身份危机(1911-1916) [J], 杨柳
4.西化、现代化与基督教化——林语堂圣约翰时期的身份危机(1911--1916)
[J], 杨柳
5.走进林语堂的世界——评王兆胜的近著《林语堂的文化情怀》 [J], 刘克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生命见证信仰的神圣--论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

以生命见证信仰的神圣--论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

以生命见证信仰的神圣--论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
施萍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林语堂认为宗教信仰是个人在生存论上的决断,是个体的精神事件.因此,"上帝"不能"救国""救民",只是拯救个体的精神信靠,这与陈独秀等人的宗教观有明显的区别.他相信对"上帝"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能,坚决维护"上帝"特有的精神价值和终极意义,即"上帝"是神圣的,是任何世俗的权威无法取代的."上帝"是超验的,不能用科学来证明或证伪,科学方法不能用来解决精神问题.林语堂基督教思想中表现出的个人主义和反智主义的倾向,与"五四"思想主流大异其趣,但不脱"五四"思想的底子,表达了独立知识分子的立场.
【总页数】6页(P46-51)
【作者】施萍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基督教的信仰是珍惜生命的信仰 [J], 钱耀君
2.神圣与世俗:女性的信仰实践与生命价值r——基于浙东农村佛教信仰实践的分析[J], 李永萍;钟梅燕
3.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论林语堂的《信仰之旅》 [J], 冯羽
4.从基督教信仰之旅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变迁 [J], 郭威
5.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以林语堂《信仰之旅》为中心 [J], 冯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语堂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研究

林语堂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研究

林语堂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研究林语堂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而且还是一位认真探讨宗教思想的人。

本文旨在探讨林语堂在宗教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研究。

一、引言二、林语堂的宗教思想观点1.儒道佛三教的和谐并存2.“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观点3.身心唯识的禅宗思想三、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中的宗教思想表现1.以佛教思想为基础的《在西北水乡的日子》2.以基督教思想为基础的《徐霞客游记》3.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山水闲谈录》四、林语堂的宗教思想影响1.启迪创作,提高格调2.深化对人性和人生的认识3.拓宽文化交流视野五、结论六、参考文献七、致谢林语堂的宗教思想观点涵盖了儒、道、佛、基督教等多种宗教思想,他认为这些思想在整体上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他更加注重的是“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观点,在此基础上,他深入研究了禅宗思想的身心唯识学说。

在文学创作中,林语堂充分运用自己对宗教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创作出以佛教思想为基础的《在西北水乡的日子》,以基督教思想为基础的《徐霞客游记》,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山水闲谈录》等一系列名作,这些作品中,宗教思想是非常显著的。

林语堂的宗教思想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他的宗教思想启迪了他的文学创作,使作品的格调更加高雅,更加有思想深度。

其次,宗教思想深化了他对人性和人生的理解,使得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权威性。

最后,林语堂基于宗教思想的跨文化交流,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桥梁,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综上所述,林语堂的宗教思想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他的文学之路上的一次精神追求,也是一种深刻的思想积淀。

1. 引言:引言部分应该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简单阐述文章的意义,并概括性介绍林语堂及其宗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 林语堂的宗教思想观点:这个部分应该从儒、道、佛、基督教等多种宗教思想角度论述林语堂的宗教思想观点,并具体分析这些观点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诚实违反了基督教求真的本义。在他看来,一切神学的 “ 不真, 对我的智力都是侮辱。我无法忠实地去履行。这种对 ”
基督教的失望使他放弃了自 己的宗教信仰, 开始寻求新的信
仰。
此后的 很多年里, 林语堂一直以 人文主义作为自己的唯
. t 收 期)2( 6一 25 稿日 X 01一 ) 〔 作者简介〕 李可(197 一 , 内蒙古赤峰人, 2 ) 女, 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讲师。
位。 林语堂作为一位中国人, 生活在儒家、 佛教和道教盛行 的中国, 却笃信基督教这一西洋教派, 这一选择本身就注定 其信仰要经过一番思想的冲 撞和涅磐的。 早在二三十年代, 林语堂主办的(论语) 、宇宙风) 、 ( (人 间世》 等杂志和许多幽默睿智的散文就在当时产生过广泛的 影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林语堂被 中国 文坛忽视了。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沟通, 中西方文化交 流的 广泛, 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林语堂, 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以 及他这个人终于作为2 世纪文学史的一部分, 0 受到文学批 评家、 文学史研究者以及广大读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他的 作品, 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 其思想睿智深刻、 都以 语言洗炼 诙谐、 态度闲适淡泊、 意境纯净优美而扬名于世。事实上, 林 语堂的创作风格的形成是与他幼年耳濡目 染基督教义并在 成长中经历了对基督教辩证的批判和接受分不开的。
评和再接受的 过程, 满理性的、 是充 同时又 是艰难的、 痛苦的 过程, 是一种螺旋上升的 理念提升。当他们一旦重新接受了 以 前曾 放弃的宗教, 就更加深刻地掌握了 这一宗教的精髓, 就会更客观更睿智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其作品也流露出或 浓或淡的宗教色彩。 在这类作家中, 林语堂就是最突出的一
林语堂的童年是在福建龙溪县坂仔度过的。故乡的青 山 水对林语 一生都产生了 绿 堂的 深远的影响。 正如他在( 林 语堂自 中 传》 所说:“ 那些青山, 如果没有其他影响, 至少曾令 我远离政治, 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如果我会爱真、 爱 美, 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 会上一般绅士阶 级之孤立无助、 依赖成性、 和不诚不实而微 笑, 也是因为那些青山。……” 而他喜欢家乡青山秀水的另和二姐对他的童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林语堂的 父亲是一个虔诚的 基督教牧师, 具有浓厚的西学思 想倾向, 他甚至卖掉房子供孩子上了当时中国学习英文最好 的学校一 上海圣约翰大学。林语堂自 幼跟随父亲每天做 晚祷、 建教堂, 到处传教, 亲眼目 父亲的善举和乡亲们对 睹了 父亲的敬重, 然而然地接受了基督教思想, 自 成为一个热诚 的基督教徒。 成为一名基督徒, “ 就等于成为一个进步的、 由 西方心感的、 对新学表示赞同的人。(( 自 ” 传补遗》 )在大学学 习时, 他甚至加人了神学院, 预备献身基督教。但是林语堂 这种对基督教的近乎狂热的热爱是源于父亲的影响和童年 的记忆, 具有一定的盲从性, 并非是出于理智的思考和选择, 因 当 此, 他在神学院学习一年半以后, 就对神学思想产生怀 疑。 圣经》 所宜称的明显违背科学的教义(譬如“ 《 中 耶稣是 童女所生” 耶稣肉体升天” , 和“ 等) 让林语堂感到伪善, 这种
2( 6 年 0 月 ) X 6
内蒙古 民族 大学学报
Ju . 2( 6 n ] X
圣辉沐浴下 的透明的心 ’
— 浅析林语堂的宗教情结
李 可
( 通辽职业学院, 内蒙古 通迁 0 8 0 ) 2 0
〔 要〕 摘 林语堂 作为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 其创作思想具有较为浓厚的基督教思想。林语 堂 基督教思想的 接受 过程是一个基督徒一 非奏督徒一 基督徒的球旋上升的过程, 也是一个思想认识不 断 提升的 过程。 教情结 其宗 在作品(箱柏英》 具有较为鲜明的 中 体现。 〔 关键词)宗 教情结;螺旋上升;《 核柏英》 〔 分类号〕 6 【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8一 9 一 20 6)0 一 刃 0 中图 伽 文献 10 514 《 2 以 9一 ) ( 3
宗教自 创立起, 无论它属于哪一教派, 几乎都是以博爱、 宽容和自 律的教义思想而传颂天下。随着宗教的发展, 信徒 的增加, 其教义也被各种肤色的人们所信仰, 并融人于思想 中。在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些人, 他们本身虽然是某一教派的 教徒, 但在思想上对所属教派的教义的接受, 是经过盲从信 仰到怀疑否定再到坚定信仰的环形过程。 但这种环形认识 并不是简单的 从终点又回到起点的圆, 而是一种对宗教的批
9
一宗教, 认为知识的进步必然改善世界。然而经过三十多年 的观察思素.他感到仅仅靠理性的督导并不能完全化解人类 精神上的困惑。人类在知识和自信上不断攀升, 但是谦和之 心却日 见衰微。如此下去, 就有可能成为进步社会状态下的 野蛮人。“ 人类为着自 身的生存, 需与一种外在的、 人本身 比 伟大的力量相联系。由于对中国现实的关注, ” 林语堂深人研 究了中国文化、 儒教、 道教和佛教等各家的思想, 探究了这些 思想的精髓。经过研究分析, 林语堂认为, 儒家、 道家、 佛教 和基督教的思想都是有相似之处的。如儒家强调的仁爱恰 似基督教宣扬的博爱;道家强调的爱及温柔的教训正是基督 教的 过分加强;佛教和基督教关于“ 拯救” 的基本点都是对罪 恶的承认以 及深深的关切人类受苦的事实。 最终他认为, 佛 教所宣扬的对今生的逃避和对来生的渴盼, 与道教的恢复自 然和拒绝进步的本质, 对于现代人所面临的思想上的困境, 没有任何帮助。而基督教所宜传的“ 永生” 爱上帝、 和“ 爱邻 舍” 的教义, 让他重新体会到耶稣简明、 纯朴、 可敬可为又发 人深省的教训。经过反复的思考和验证后, 林语堂认为, 基 督教是使人在接受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和技术知识的文明影 响的同时又不致减少谦和与爱心的最好的教育, 最终, 林语 堂又重新回 到基督教的怀抱中。但他的最终选择与早期信 仰是不同的:最初他信仰基督教是没有任何保留的被动阪 依, 主要源于家庭的影响;后期对基督教的回归则是从生活 体验出 在理性思考、 发, 学术探讨中 逐渐接近真理, 在经过深 思熟虑后才接受的, 是源于内心的需要而主动的回 归。这不 是简单的终点与起点相交汇的圆, 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 程。这种信仰饭依没有任何功利目 的的, 纯粹是由于道德的 一种直觉知识, 是由中国人最为擅长的 从深处发出的讯号的 感应。 林语堂在他的英文著作《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又译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