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
生态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生态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推广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等方面,探讨生态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生态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效率。
在短期内,不合理的资源开采和过度利用可能带来一时的经济繁荣,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最终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而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不仅可以延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周期,还能够为经济带来持续稳定的发展。
其次,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是生态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促进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旅游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生态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体验式的旅游方式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而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营造和保护自然环境,还能够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再次,生态农业的推广也是生态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农业模式往往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而生态农业以其环境友好和健康无害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还能够提供绿色有机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需求。
此外,生态农业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生态城市的建设也是生态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促进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
而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其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和工程设计,使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能够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还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
01
02
03
政策层面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强化 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自然 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等。
技术层面
推广环保技术,促进循环 经济和绿色发展,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等。
社会层面
加强公众参与和环保教育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素 质等。
平衡关系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某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城 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建设 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实现了城 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01
可持续发展需要经济 发展的支持
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更多的资金 和技术用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02
经济发展不能忽视环 境保护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保 护的重要性。只有保持经济发展的可 持续性,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
03
04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 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 力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经济、社会和 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
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和谐性原 则。这些原则强调了发展的公平性、 可持续性和共同性。
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才能保障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03
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包括加强资源保护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完善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
02
环境与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挑战
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 ,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摘要:针对有人曾提出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为了保护环境可以暂时牺牲经济的发展,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破坏了这一环境基础,便使社会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环境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
本文旨在说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不矛盾,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提,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二者完全可以实现共同、和谐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谐一.主要概念及相关指标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资源库。
环境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同其他商品一样是有价值的,是一笔有限的财富。
(一).经济发展依赖于环境: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全部的物质资源。
1.经济活动需要利用环境中的资源:经济活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资源:水、能源、矿产、土地、动植物2.发展经济,创造财富主要通过两种方法(两种方式都离不开环境):①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更多资源,增加被转化的资源总值。
②不增加资源的消耗总量,提高单位资源的转化利用率。
3.经济活动过程中排放的废物与环境的自净环境具有扩散、贮存和同化废物的机能,如废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经济发展。
(二)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1.明码标价: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2.无法评价:河流、大气等,很难分割成适于买卖的单位,其价值往往被人们忽略。
(三)环境资源是有限的:1.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环境资源所能支持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可再生资源:受到破坏、过度利用,再生速度、能力降低。
3.不可再生资源:随经济活动加强,越来越少,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按1990年消费水平,石油储量将够用46年,煤炭约205年,天然气约67年。
(四)环境指标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有: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氧化碳、工业固体废物、氨氮、烟尘和工业粉尘等),城市环境保护指标(如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噪音标准、绿化标准等),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如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率、海洋保护区面积、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保护、土壤质量、农村饮用水级灌溉水质量以及物种等)。
【地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地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从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到地理地貌的差异,这些自然因素都对我们的生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农业、交通、经济、文化和城市化等。
在探讨这些方面时,我们将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类社会,并提出一些案例和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H1 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当谈到农业时,首先要考虑到气候和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将直接决定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收成的丰收程度。
例如,温带地区通常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农民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的作物。
而热带地区则气候条件相对稳定,可以种植一年四季的作物。
此外,地理地貌也对农业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的很多地区都有丘陵或山地的地形,这使得农业面临着种植和灌溉的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需要利用土地的形状和高低差来设计有效的灌溉系统,以确保农作物的生长。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对其发展有着关键的影响。
只有充分了解和适应环境,农民才能获得更好的收成,确保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
H2 自然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交通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也有着直接影响。
不同的地理地貌会对交通路线和运输方式产生不同的要求。
例如,山岭和河流的存在会对道路和桥梁的建设提出挑战。
在崎岖的山区,建设平坦的道路可能会非常困难,限制了交通的发展。
此外,河流的存在可能需要建造桥梁或渡船以实现交通连通性。
这些都需要考虑到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同时,海洋和湖泊也对交通系统和海上贸易产生着重要影响。
沿海地区可以通过海洋航运和港口来实现贸易和文化交流,而内陆地区通常依赖于湖泊和河流作为交通通道。
地理环境的不同将决定着不同地区的交通方式和发展水平。
地理环境不仅对交通系统的建设有影响,也对交通网络的效率产生影响。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现实。
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保护环境,人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否则,任何一方考虑的偏重都会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
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有益的,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财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为政府创造了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投资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发展会通过污染损害环境,削弱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进而影响人们的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因此,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必须取得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改善环境治理体制,明确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强化监督执法,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经济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能源的推广,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总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有利益的,不可分割的。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的家园,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完美的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第9-16章
第九章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①影响生产力布局:产业类型,自然资源组合状况,与消费地的距离②影响经济结构:加工型为主,矿业为主,资源生产和加工业并重。
③影响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资源的质量和开采条件。
④影响产品质量:自然条件是影响产品质量的自然基础。
基线稀缺概念:基本流动性资源的供给不足以使人们在生命的“基线”标准上生存。
劳动和资本替代自然资源的可能性①在生产自然资源产品和服务时,可直接以资本和劳动替代自然资源;②许多自然资源已经有了相应的人造替代物;③通过土地改良农业用地的生产率得到提高;④投资提高土地的价值。
(城市土地的“三通一平”)库兹涅茨曲线论点:(1)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环境退化的数量和程度受生存活动对基础资源及有限的生物降解废弃物数量的影响。
(2)当经济发展加速,伴随着农业和其他资源开发的加强和工业化的崛起,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所产生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增加。
(3)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产业结构向信息密集的产业和服务转变,加上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法规的执行、更好的技术和更多的环境投入,造成环境退化现象逐步减缓和消失。
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五个方面:人口压力、技术变化、经济增长、市场制度及伦理信念等。
1.人口把人口压力视为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成因,并呼吁“人口零增长”,或者计划生育。
2.技术变化把所有资源环境问题归因于技术变化的速度及对环境无情的性质。
现代工业技术传统生产技术所有形式的生产都涉及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是否导致耗竭和损害取决于利用强度。
技术进步使某些资源环境问题加剧,但它将继续为另一些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导致环境问题的原因:(1)经济增长的无限性和自然系统的有极限的不协调(2)一味追求实物增长减少真实的社会福利。
(3)GNP不能反应人类福利的本质。
(除非所有服务纳入市场,消费者自己决定商品的价值等)4.市场制度的缺陷缺陷: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工厂污水、废气的排放,全球变暖等)。
环境保护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环境保护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更是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环境保护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首先,环境保护对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森林砍伐,可以有效降低气候变化的影响,减少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可以减少人们的经济损失,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其次,环境保护对于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传统能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导致了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
清洁能源的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支持,可以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再次,环境保护对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可以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例如,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景区都成为了当地的经济支柱,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此外,环境保护对于推动绿色发展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绿色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加大对环境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投入,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同时,绿色发展也可以带来更多的商机和经济增长点。
例如,绿色技术、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
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重要作用
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摘要: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主,而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气”,从而造成环境污染严重。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要想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从而实现环境、人、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协调内需自21世纪以来,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促使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再加上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愈加严重,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际上各种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国家不能够有效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也逐渐遭到破坏,无法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无疑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过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工业化发展模式为主,而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致使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能够和谐统一,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运用在社会发展中,于是我们必须要采用现代化发展模式来发展社会经济,即: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高效、持续、健康的生产模式,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和谐统一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而又舒适的生活环境。
如果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环境保护,或者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导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发展,也就导致经济发展愈加缓慢,满足不了人们的高要求。
所以要想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与创新,谋求一条新的道路,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看来,环境保护在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科学发展观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方面要求,从而促进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然而这种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在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迅速的城市化进程,随之而来的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水污染、垃圾堆积等问题。
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既有相互促进,又有明显的矛盾。
在过去,很多国家和企业往往将环境问题作为副产品或把环境问题推卸给社会群体。
但在当下,环保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需要依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通过以对人类今天的需要不会损害子孙后代满足需求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类和自然的统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达到经济发展,同时要保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在实际操作中,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无限制地追求GDP增长,而是要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效益,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具体做法包括控制碳排放、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提供环境教育等。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相互影响,人类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质量也相互影响。
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制度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
在不发达的国家中,低水平的经济发展和少量的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但发达国家的高水平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工业化产生的污染则会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
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还有一些非经济的因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人口增长速度、城市化进程、资源储备能力、国际合作等。
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九章美洲一、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一)高大山地偏居太平洋一侧的地形结构使其经济活动长期指向大西洋区域绵长高峻的科迪勒拉山系偏居于太平洋岸一侧,不仅成为美洲自然地理分异的突出地理界限,而且也成为人类活动东西间联系的巨大屏障,加之山系以东平原、高原面积广大,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地理空间,以及历史上东部地区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欧洲殖民者最早落脚和开发之地,遂使美洲国家经济活动长期以来都是指向大西洋区域,并与其对岸的欧洲一起共同支撑了大西洋区域200多年的繁荣。
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东孟国家、中国的崛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区域经贸活动的加强,以及美国国内“阳光地带”的勃兴,这样就促成美国对外经济活动的重心开始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
如1992年,美国跨太平洋的贸易比跨大西洋的贸易高50%。
对拉丁美洲来说,其经济活动的重心仍面向大西洋一侧,且与欧盟国家的关系不断加深。
如1996年南方共同体市场与欧盟的贸易总额达到400多亿美元,超过了该集团同美国的贸易额,曾引起了美国的不安。
而且与此同时,拉美加入APEC组织的国家却只有墨西哥和智利两国。
(二)拉丁美洲的矿物资源对其经济成长的方式、水平,聚落与交通运输网的形成等有着明显的作用,对世界经济的进步也有重大影响。
正是拉丁美洲的白银开采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
也正是作为拉丁美洲银矿开采者——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过于热衷于积累财富而轻于工业技术开发,使得欧洲近代经济的重心最终由南欧诸国转移到勤于技术开发的英国。
拉丁美洲的许多中心城市,如智利的圣地亚哥、玻利维亚的波哥大、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秘鲁的利马等都曾作为采矿中心或矿业服务中心而发展起来。
拉丁美洲现有的陆上交通网基本上都与采矿区相联系,表现为一个典型的以对外输出物资为宗旨的伞骨状路网(即以沿海港口为顶点和输出点,向内地矿区呈辐射状延展)。
由于丰富的矿物资源吸引了大量欧洲资本,使拉丁美洲形成了较普遍分布的大型采矿区及与其相联系的城镇和商品粮种植区,这对其以后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分布状况,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自然地理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条件,同时也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不同种类资源在地理分布上存在差异,比如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主要分布在一些特定的地区,而水资源则在河流湖泊等地方较为丰富。
这种资源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促使人们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往往经济发达,而没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则需要通过外贸等方式获取所需能源,这也影响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实力的差异。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也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农业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基础,而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条件具有决定性作用。
对于农作物来说,阳光、温度、水分等因素是生长必需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影响到这些因素的供给。
例如,赤道附近的国家气候温暖,阳光充足,适宜种植热带水果,而北方的寒冷气候则适合种植小麦等作物。
因此,农业发展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农作物种植及农田利用。
另外,自然地理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布。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不同产业,从而形成产业的地区集中现象。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往往发展起渔业、航运、旅游等相关产业;内陆地区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往往以农业、矿产资源开采为主要产业。
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此外,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城市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城市,如沿海港口城市,往往具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发展速度。
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一、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概括起来具有下述四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功能,从而提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经济效用.1、大自然是人类的栖息地。
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以及肥沃的土地等环境要素,都是人类生活和繁衍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它们,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
2、环境是社会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各种商品与劳务,以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上的种种要求.所以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经济发展的物资基础.3、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最终都要排放到环境中去,并经过扩散、积存或同化等自然过程,转变为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作为废弃物的排置场或接收体,环境具有自动净化和控制污染的独特功能。
4,清风丽日、山明水秀,旅游的胜地,娱乐的佳境.这些优美的大自然条件,更进一步为人类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福利提供了物质资源。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但又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更好地解决环境间题。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它们之间可以彼此协调,互相促进。
环境保护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保护生产力,是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动力,同时也是消费的对象,也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
三、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的形成制约社会的发展这是理论界的共识,这里仅简议三种制约途径。
第一,它以系统优化平衡程度制约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
社会需求包括生态、物质、精神三种,前者是基础。
生态需求是人类对优美、整洁、舒适、丰裕的生态环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也满足不了其他两种需求。
生态环境系统优化平衡度愈高,三种需求的满足度亦愈高,反之愈低。
第二,生态系统以其有限性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球生态系统作为整体,其普遍自然前提和特殊自然前提都有限。
其中可再生的是有限的动态变量,不可再生的基本是常量。
生态环境治理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生态环境治理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作用生态环境治理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工作,在环保法律制度的建设、环境监管体系的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生态环境治理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一、生态环境治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首先,生态环境治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降低医疗成本、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文化和环境支撑。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可以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从而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生态环境治理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环境治理可以加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转型,通过减少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和产品的增长,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升我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最后,生态环境治理贯穿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过程,从制订战略规划到执行,以及战略的更新和调整都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确保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治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大力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实现了环保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加快了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的完善,构建了环保法律制度的框架,完善了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了清洁生产标准的逐步提高。
这使得企业更加注重环保意识,优化了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2、增强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随着环保技术的进步和不断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有效地降低了污染排放,节约了原材料的消耗。
同时,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发展了绿色循环经济,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动力。
3、推进产业升级与转型我国坚持不懈地推动绿色制造,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速推进,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然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
本文就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展开探讨。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表现为生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生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是指,这些资源数量难以增加,是有限的,而经济活动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
这就意味着,经济活动越来越需要依赖生态环境资源,但这些资源的供应却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
这样一来,如果不加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会逐渐枯竭,不仅会威胁到人类生存,还会制约经济发展。
其次,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体现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是指,自然环境所能够承载的人类活动水平的上限,包括资源的可再生性、自然环境的抗扰度和生态平衡程度等因素。
如果人类的经济活动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就会造成各种灾难性后果,如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水资源不足等。
再次,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体现在环境质量的影响上。
环境质量的影响是指,经济活动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例如,车辆排放的尾气会造成大气污染,工业废气和废水会对水、土壤和空气造成污染,这些都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体现在政府政策的制约上。
政府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方,政府政策的制定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政府制定出的环保政策可以对经济活动的范畴、质量和速度进行限制,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还可以通过环保投资、环境污染治理等方式,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总之,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地理环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认识研究
地理环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认识研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物质空间,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要素,而人文地理环境则包含人口、城市、交通、资源等要素。
地理环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对此进行探讨。
首先是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不同地方的自然资源类型和丰富程度会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地方可以依托丰富的渔业和海洋资源发展渔业和海洋工业,而内陆地区则更适宜发展农业或其他资源相关的产业。
此外,地理环境也影响交通运输的便捷程度。
地处交通要冲的地区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物流、旅游和商贸等产业。
相反,交通不便的地区将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
其次是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人口的聚集和迁徙。
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会吸引人口主动迁入,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例如,气候宜人、自然环境美丽的地方会吸引众多的游客和居民,从而促进旅游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另外,地理环境也会影响社会的文化和习俗。
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例如,山区地区多以农业为主,保留着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传统习俗,而沿海地区则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然而,地理环境的作用并非单纯决定论。
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性、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地理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地理环境,还有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社会风气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例如,一个孤立的山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却因为交通不便和缺乏投资,无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实现经济发展。
一个地理条件相对贫瘠的地方,凭借政府的引导和投资,也可以通过创新思维和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腾飞。
总之,地理环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并非决定论。
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资源分布、交通便捷程度和人口迁徙等因素,促进或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马哲中的自然地理环境作用
马哲中的自然地理环境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基础和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
不同的气候、土壤
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适合种植什么作物或者从事什
么产业。
例如,在沙漠地区,水资源稀缺,适合开采石油等资源;而
在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茶叶、稻米等农作物。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政治方面,自然地理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国家由于其
特殊的自然条件而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战略要塞或者贸易中心。
例如,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交通枢纽上,连接印度洋和南海,是世界上最
繁忙的航线之一。
因此,控制马六甲海峡对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和经
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在文化方面,自然地理环境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沙漠地区,人们由于缺乏水资源而形成了珍视水资源、节约用水的
文化传统;而在山区地区,人们由于受到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形成了珍视生命、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经济、政治和
文化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
因此,在社会发展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
地理环境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适应和利用这些环境条件,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既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也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首先,地理环境对于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例如,热带地区的高温和湿润气候适宜水稻和糖果作物的种植,而寒冷地区的严寒气候则限制了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和产量。
此外,地形对于农田的利用和农产品的运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山区地势险峻,农田有限,致使农业发展相对困难;而平原地区则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运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其次,地理环境对工业和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制约因素。
一方面,地下资源的分布和开采条件对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不同地区的地质结构和矿产资源分布差异很大,这导致了各地的工业特色和经济结构的差异。
例如,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丰富,成为该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欧洲地区则依靠技术和制造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也影响了能源的产出和供应。
沿海地区临近海洋,便于海上能源资源的开采和输运;而内陆地区由于煤炭资源丰富,对煤炭的使用较多,但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能源的供应面临一些问题。
再次,地理环境对于交通和物流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
地势平坦的地区,如沿海平原,交通条件便利,便于物流的发展。
这对于区域之间的货物运输和市场互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反,地形复杂的山区和高海拔地区,交通困难,物流成本较高。
这限制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之间的联系。
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克服地理环境的制约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
此外,地理环境对于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制约因素。
景区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特色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沿海地区和山水田园地区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一些地域边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备受关注,不仅涉及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能源消耗、生态破坏等课题也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这一现象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如食物、水、能源等;自然环境对建筑、交通和城市规划等建设活动的限制;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
间接影响则包括:生态保护对社会生产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资源的有限性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
依据这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可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的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中包括食物、水、土地、矿物、森林、能源等。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的支持,但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存在很多负面影响,如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土地的耕地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矿物资源的枯竭和破坏等问题。
因此,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平衡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生态保护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生态保护是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通过生态保护,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确保生态系统的运行,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它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将引起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包括气温、降雨和风等。
这些变化将对农业、水资源、能源、旅游等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这些变化也将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加,如洪水、干旱、海啸等,从而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
生态文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生态文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生态文明的概念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文明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生态文明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通过过度开发资源来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
而生态文明则强调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促使企业转向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从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例如,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在生态文明的推动下迅速崛起,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其次,生态文明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人们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和解决方案。
这促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例如,生态建筑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物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另外,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提升,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此外,生态文明推动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绿色金融是指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的金融业务和投资活动。
生态文明的理念促使人们重视环境风险和生态效益,推动了绿色金融的兴起。
绿色金融不仅为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还为环境保护项目提供了资金来源。
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渠道,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例如,绿色债券的发行和绿色投资基金的设立,都为生态文明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最后,生态文明推动了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来共同应对。
生态文明的理念使得各国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
通过分享经验、共同研究和合作项目,各国可以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的实践和经济发展的促进。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推动了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
14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4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的、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物质和能量。
它们包括土地、水、空气、矿产、能源等各种资源。
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环境、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环境方面自然资源的存在和合理利用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水资源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这对于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森林资源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止土壤侵蚀等重要功能,不仅美观了环境,还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
再次,土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人类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清洁空气是保证人类健康的基础,而能源资源提供了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的能量,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
二、经济方面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矿产资源如石油、煤炭、金属矿石等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它们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可以降低能源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并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此外,旅游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业,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三、社会方面自然资源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森林资源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纤维原料,还为人类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对于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不仅解决了人们对于饮用水的需求,还为农业、工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行。
再次,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降低贫困率,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一、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概括起来具有下述四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功能,从而提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经济效用.1、大自然是人类的栖息地。
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以及肥沃的土地等环境要素,都是人类生活和繁衍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它们,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
2、环境是社会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各种商品与劳务,以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上的种种要求.所以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经济发展的物资基础.3、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废弃物,最终都要排放到环境中去,并经过扩散、积存或同化等自然过程,转变为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作为废弃物的排置场或接收体,环境具有自动净化和控制污染的独特功能。
4,清风丽日、山明水秀,旅游的胜地,娱乐的佳境.这些优美的大自然条件,更进一步为人类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福利提供了物质资源。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但又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更好地解决环境间题。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它们之间可以彼此协调,互相促进。
环境保护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保护生产力,是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动力,同时也是消费的对象,也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
三、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的形成制约社会的发展这是理论界的共识,这里仅简议三种制约途径。
第一,它以系统优化平衡程度制约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
社会需求包括生态、物质、精神三种,前者是基础。
生态需求是人类对优美、整洁、舒适、丰裕的生态环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也满足不了其他两种需求。
生态环境系统优化平衡度愈高,三种需求的满足度亦愈高,反之愈低。
第二,生态系统以其有限性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球生态系统作为整体,其普遍自然前提和特殊自然前提都有限。
其中可再生的是有限的动态变量,不可再生的基本是常量。
它消解人类污染的能力也有限。
因而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向自然索取和排污的总量是有限度的。
这就是说人类生产和消费的总规模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承受力,否则它就要“报复”人类。
第三,它以生态平衡规律制约社会的发展。
生态平衡规律是各子系统及其规律(如物理、化学、生物、经济规律等)相互制约、协同和综合平衡的总规律。
人类在利用这些具体规律“人化”自然时,即使注意遵循它们,如果忽视了生态层次的相互制约、相互协同和平衡,仍会违背生态规律,受到与违背程度成正比的惩罚,直到毁灭人类。
归根到底,这种制约将规范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合理地进行,导致人口生产模式、资源利用模式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模式由现行对立性向和谐性转换。
总之,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是“人化自然”使之发生优化性或劣化性的量变和质变;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则如上所述。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经历着原始统一、对立统一、和谐统一三大阶段。
原始统一已包含对立统一,因生产力极低,人为的劣化被自然的优化抵偿而未显。
对立统一显现于毁林农耕,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加深,商品经济阶段趋向激化而出现地环质态向星环质态总体转化和毁灭人类的危机。
人类的本性完全能在危机总爆发之前觉醒,实现社会总体发展模式由双重对立性向双重和谐性的转换。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通过对生产发展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以及3人们的社会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滥用,使得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问题。
只有一个地球,所有的人都是这同一个地球的居民,没有一个问题像环境问题这样真正地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问题。
人类必须坚持并切实执行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四、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
江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随之不同。
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
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竣,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题又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
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5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
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
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五、自然生态的破坏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环境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存在和运行的环境基础,除直接影响经济生产力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环境施加巨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除了造成生产力下降等看得见的经济损失外,还会影响到地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环境。
1) 生态环境恶化会影响到地区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不仅是确保某些产品质量(如绿色食品等)的必备条件,而且会对经济发展的类型、规模、速度,以及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施加影响。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往往发生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此时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往往更为突出。
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内,76%以上的县是贫困县;全国74%的贫困县分布在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
贫困地区的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种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是很大的。
这些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方面会对农业生产施加负面影响,使其脱贫难,另一方面,由于遭遇自然灾害的概率大,即使脱了贫,也极易返贫。
所以,生态环境恶化进而生产力低下,既是贫困地区致贫的因素,也是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初步脱贫后极易返贫的根源。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制约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力低下造成的贫困又反过来诱发出一系列导致自然环7境恶化的行为,将进一步制约农业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地区更加贫困。
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说,贫困既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也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不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既无法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也无法保护和改善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各种病虫害泛滥,会造成传统优质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农产品质量大幅度滑坡,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国内市场也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巨大挑战。
3)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到地区的投资环境例如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和象牙海岸等,过去因拥有丰富的遗传基因资源而成为非洲国家中少有的对外资有吸引力的地区,在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推动下,它们依靠特有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外资,尤其是在遗传基因资源保护区的周边地区,许多发展项目得到了外部资金的支持。
然而,由于不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相继灭绝了。
随着自然生态的不断恶化,外部投资者失去了投资兴趣。
4) 环境恶化影响城市化一是阻碍甚至逆转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把具有良好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居民“驱逐”出区域,并使技术和资金也随之流失,最终造成区域经济的衰退;二是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一般人口密度高,生态环境压力大,一些有钱有车居民纷纷到郊区寻求适宜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人类生存质量进而威胁人类生存。
污染物侵害人的肌体,降低人的生活质量。
环境污染超过一定限度后,人类的健康就会受到损害,疾病就会发生;工业三废进入环境,弥漫于空气、水域和土壤,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音污染,污染通过空气和食物进入人体,形成危害。
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生物链破坏,资源枯竭,使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