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
《讲植物叶子》教案(上课修改版)

《讲植物叶子》教案(上课修改版)讲植物叶子教案(上课修改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叶子的结构、功能及多样性,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时间安排本教案计划为一节课,预计时长为45分钟。
教学内容1. 植物叶子的基本结构- 叶片:形状和大小的变化- 叶柄: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 叶脉:叶片中的血管系统2. 植物叶子的功能- 光合作用:通过叶子中的叶绿素进行阳光能量的吸收和转化- 呼吸作用:通过叶子中的气孔进行气体交换3. 植物叶子的多样性- 不同种类植物的叶子形状和大小- 不同植物叶子的颜色和纹理教学方法1.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植物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和纹理,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2. 群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植物叶子进行观察和描述,然后与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3. 展示和说明:使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种类植物的叶子,并解释其结构、功能和多样性。
4.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加深对植物叶子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资源- 不同种类植物的叶子样本-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 PPT或白板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植物叶子的理解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介绍他们选择的植物叶子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
- 给学生发放简单的选择题测试,测试他们对植物叶子的基本知识。
注意事项- 确保教室环境适合观察和讨论。
- 在进行群组活动时,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有机会进行展示和分享。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问答环节,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参考资料- 学生教材或参考书籍中与植物叶子相关的章节。
- 植物叶子的图片和资料。
以上是《讲植物叶子教案(上课修改版)》的文档,请参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使用。
祝您的教学顺利!。
(精品)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鼓励学生初步 学习显微绘图 师生共同总结, 培养学生养成 知识信息梳理 和反思。
补充知识
植 物 要制造 有机 物质, 要进行光合 作用, 一定要有叶 绿 素 存在。 红苋 菜 、 秋海棠 的叶 子, 常常是红色或 紫红色时, 它们也 能进行光合作用。 这 些 叶子虽 然是 红色的, 但是叶子 里也有叶绿素。 至 于 这 些叶子 之所 以成为红色, 主要 是 因 为其中 含有 红 色 的花青 素的 缘故, 它们含的花 青素很多, 颜色很 浓, 把叶绿素的绿 色盖住了。 植物的 色 素 分为叶 绿素 和类胡罗卜素。 枫 叶 是 红色主 要是 类 胡 罗卜素 含量 多于叶绿素。
表皮细胞是透明 的。
光线照射入叶片 内部,提高光合作 用的效率。 栅栏组织细胞排 列比较整齐。 海绵组织细胞排 列比较疏松。 栅栏组织靠近上 表皮,叶绿体较 多,光合作用高于 其他部位。 进行光合作用, 给 植物制造养分。
在叶片永久横 切面结构观察 和比较中, 体会 叶片的形态结 构和功能相适 应,理解叶片的 功能。
2、徒手切片时,为防止叶片滑 动,可将叶片先浸水后贴在载玻 片上。
3、拿刀片时注意安全,不要造 成自己和同学的划伤。如有意 外,立即报告老师。 4、临时装片周围的水分擦干后 再放置到载物台上。 请同学们尝试一下制作叶横切 的临时装片。 投影显微镜下叶片结构临时装 片。选择做得好的同学的装片展 示,辨别叶肉细胞中的结构。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 场所。
2、观察叶片的 外部结构
是叶片的什么结构呢? 如果把叶片向背面对折,撕开, 是否也能看到一层薄膜? 讲解: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是 叶片的上、 下表皮, 夹在两层表 皮之间较厚的深绿色部分是叶 肉,在叶肉中还穿插着许多粗细 不同的叶脉。 (板书) 叶脉就像叶片的“骨骼” ,可以 支持叶片,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功 能呢?
初中生物_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制作临时切片以及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结构的方法。
2、说出叶片的结构,观察气孔的分布。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4、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图片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增强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说出叶片结构。
2、难点:制作临时切片的方法步骤教学准备:1、准备器材,检查器材要完好无损,要能使实验成功。
2、把全班同学首先分成A、B两个大组, 4人一组再分成若干个小组,把小组和实验桌都编号,课前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强调实验规则,把学生按编号排队。
3、课前制作《制作临时切片》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仔细阅读教材14-----16页,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
2、认真阅读教材24-----25页,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树下面好乘凉与植物的哪种生命活动有关?同学们想知道叶片的结构?如何才能观察到叶片的结构呢?二、展示目标,新知探究,自学探索1、要观察叶片的外形,交流讨论叶片正面与背面的差异。
2、首先我们要学会制作临时切片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9--50页,掌握方法步骤。
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由学生举手提问,说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对问题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如:怎么盖载玻片?怎么切叶片?临时片的制作可分为几步?每步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由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同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回答,强调操作步骤中的注意事项。
4、学生质疑、讨论、解决问题5、实验操作(1)、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制作临时切片,每组4人分工协作,其中一人操作,其他人对照操作步骤指导和评价;然后互换。
叶片的结构

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认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2.通过练习制作徒手切片,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的表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练习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图,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1.观察叶片的结构,叶片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徒手切片的制作技术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只要让学生学会操作的方法就行,而制成切片的观察效果可以不作过高要求,重点应放在观察叶片的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1.引言:关于本节课的引言,教师可以根据上节课已经讲过的知识,复习提问:(l)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为什么认为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主要在叶片中完成?这与叶片的结构特点有密切关系(引出课题:第二节叶片的结构)2.叶片的结构:叶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菠菜叶,上课时发给学生观察。
首先说出叶片的形态特点(正反两面的颜色深浅不同,有网状叶脉),然后让学生把叶片的正面向上对折,轻轻地斜撕开,这时可以看到在撕口处有一层透明的薄膜。
启发学生思考:这层透明的薄膜是叶片的什么部分?如果把叶片向背面对折,撕开,是否也能看到一层薄膜?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是叶片的上、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深绿色部分是叶肉,在叶肉中还穿插着许多粗细不同的叶脉。
为了使学生看清楚叶脉在叶中的分布,教师可以将自制的叶脉标本发给学生,同时把一个叶脉标本放在投影仪上,在屏幕上可以见到一个放大的叶脉标本。
启发学生思考:叶脉有什么生理功能?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叶片的三个组成部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叶片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实践中学习。
小学科学教案《观察叶》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教案《观察叶》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叶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通过观察不同的叶片,孩子们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结构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教案《观察叶》展开讨论,介绍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教案名称:观察叶教材版本:科学一年级上册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学习植物的基本结构,特别是叶片的形态;- 掌握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2. 教学准备:- 准备足够的植物叶片样本,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份;- 准备放大镜或显微镜,方便学生观察细节;- 准备记录和描述叶片的工具,如笔、纸等;- 准备一个简单的实验报告表格,帮助学生整理观察结果。
3.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植物基本结构,包括根、茎和叶片。
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对叶片形态的好奇心。
步骤二:展示与讨论向学生展示不同植物的叶片样本,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提醒学生观察叶片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并帮助他们回答一些问题,如:这些叶片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特征与它们生长的环境有什么关系?步骤三: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选择一个叶片样本进行观察。
每个小组在观察过程中可以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来更仔细地观察叶片的细节。
鼓励学生进行记录和描述,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观察和思考习惯。
步骤四: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将自己观察的叶片样本和观察结果分享给全班。
鼓励学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叶片的特征,可以使用图表或报告表格来展示观察结果。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叶片的基本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和纹路等,并帮助他们理解这些特征与植物的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激发他们对植物的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4. 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在观察和描述叶片特征时的表现,包括是否注重细节和描述准确性;- 观察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和分享的积极程度,包括是否与组员合作、分享观察结果的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对他人观点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科学《植物的叶》教案考察重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植物的叶》教案考察重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植物的叶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分类。
2.能力目标:观察、描述和分类不同的植物叶,并了解植物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作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爱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本节课的导入采用“看图片,说问题”的方法。
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植物叶,让学生发现叶子的不同形态,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植物的叶是什么?有哪些种类?2.知识点讲解通过教师的简短讲解,让学生了解叶子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分类。
3.活动实践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类型的植物叶。
让学生描述叶子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等方面的特点,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4.知识点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分类总结,重点强调植物叶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
5.巩固练习通过植物叶的分类习题,检验学生对植物叶的掌握情况,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讲解。
三、考察重点1.叶子的形态特征:平行叶脉和网状叶脉;单倍叶和复合叶。
2.叶子的功能: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和蒸腾作用。
3.叶子的分类:针叶、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通过上述教程和考察点,我们可以发现《植物的叶》这一知识点是三年级上册科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地了解植物叶的形态、功能和分类,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爱护植物的意识。
同时,通过亲身实践,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植物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植物叶进行观察和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游戏等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植物叶的知识。
同时,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激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爱护植物的意识,让学生从小爱护植物,感受自然的美好。
叶子的结构教案

叶子的结构教案【篇一: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教案】《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教学设计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目标:1、练习徒手切片。
2、能熟练掌握制作临时切片的方法。
3、辨认被子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4、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
材料的准备:新鲜的菠菜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两片,并排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教学过程:1、教师演示徒手切片。
2、学生练习徒手切片。
3、指导学生分组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4、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临时切片。
5、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
参照课本p115图23,在显微镜下分清叶的表皮、叶肉和叶脉。
6、演示制作叶片下表皮的临时装片。
7、小组合作制作叶片下表皮的临时装片。
8、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片下表皮的临时切片。
9、画图:画出叶片下表皮的保卫细胞及其周围的表皮细胞。
实验结果和结论:1、学生能归纳出叶片的基本结构。
2、讨论交流:气孔在叶片上表皮还是下表皮分布的比较多。
3、布置课外实验: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吗?【篇二:观察叶片的结构教案】第三节观察叶片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为、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书本p115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介绍叶片的结构出叶片总的来说能分成几个部分?1、表皮分为上下表皮,其中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
2、叶肉是叶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叶绿体,还记得叶绿体是进行什么作用的场所吗?3、叶脉里面含有导管和筛管,主要是起运输作用的组织。
表皮,叶肉,叶脉光合作用。
初中叶片的结构教案

初中叶片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叶片的结构,掌握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物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叶片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难点:叶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关系的理解。
教学准备:叶片模型、图片、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提问:你们注意到叶片的结构了吗?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叶片结构,教师总结叶片的结构特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展示叶片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叶片的结构。
2. 讲解叶片的结构,包括叶肉、叶脉、表皮等。
3. 介绍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和特点。
三、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教材,了解叶片结构的详细信息。
2. 学生互相讨论,解答自学过程中的疑问。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解答。
2. 详细讲解叶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关系。
五、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叶片模型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叶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分享实践操作的收获,总结叶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绘制叶片的结构图,加深对叶片结构的理解。
2. 学生撰写叶片结构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叶片的结构,掌握了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教学设计

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叶片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实验器材
- 新鲜叶片样本
- 显微镜
- 显微镜玻璃片
- 盐水或石蜡
实验步骤
1. 将新鲜叶片样本放置在显微镜玻璃片上。
2. 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整体形态和细胞结构。
3. 如果叶片过厚,可以将其切片后再观察。
4. 用盐水或石蜡处理叶片样本,以便更清楚地观察细胞结构。
5. 通过显微镜观察叶片细胞的形态、色素以及细胞间的连接等特征。
结果分析
学生应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叶片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叶绿体等。
他们还应能够识别细胞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色素成分。
讨论与总结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叶片结构的理解,并了解到不同类型叶片的特点。
他们可以研究到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并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拓展实验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拓展实验:
1. 观察不同种类植物的叶片结构差异。
2. 比较阳光和阴影下植物叶片的结构差异。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安全操作和器材的正确使用。
初中生物观察叶子结构教案

初中生物观察叶子结构教案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2)掌握叶片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结构,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叶片实物,了解叶片的外观特征。
(2)利用显微镜观察叶片切片,掌握叶片结构的微观特征。
(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叶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学感兴趣,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观察叶片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3. 教学难点:(1)叶片的微观结构特征。
(2)叶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叶片标本,制作切片。
(2)准备显微镜、显微镜片、载玻片、盖玻片等实验器材。
(3)编写观察叶片结构的学习提纲。
2. 学生准备:(1)预习叶片结构的相关知识。
(2)了解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的叶片标本,引导学生关注叶片的形态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叶片外观让学生观察不同叶片的外观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制作切片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切片,学会调整显微镜的焦距,找到清晰的叶片结构图像。
4. 观察叶片结构(1)观察表皮:引导学生观察表皮细胞的形状、排列方式,了解表皮的保护功能。
(2)观察叶肉:让学生观察叶肉细胞的形态,了解叶肉的光合作用功能。
(3)观察叶脉:指导学生观察叶脉的结构,了解叶脉的输导功能。
5.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叶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引导学生思考叶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意义。
(3)布置课后作业:绘制叶片结构图,加深对叶片结构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叶片结构,使学生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菏泽市巨野县董官屯镇第一中学王淑芳一、教材分析本实验选自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该实验要求指导学生制作叶的徒手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从而识别叶片的结构,领悟叶片与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本节涵盖了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如徒手切片及临时切片的制作、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等。
因此本节的教学在整册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的表皮,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能力目标:①、练习徒手切片;②、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体验实验活动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认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观察叶片的结构。
学习难点:练习徒手切片。
四、材料准备新鲜的菠菜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2个),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纱布,毛笔,木板,解剖针。
五、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植物》视频展示了一片植物繁多的森林,阳光下尽情舒展的绿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叶片正面和背面的颜色不一样深?出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观看视频资料思考通过优美的诗歌,设置情境,激发学习欲望,由此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二、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活动一:分组实验引领学生认真阅读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核对材料用具。
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展示方法步骤强调注意安全教师巡视指导,用手机从目镜中拍下学生的实验成果观看材料用具视频资料阅读课本49-50页的方法步骤观看实验操作视频资料分组实验练习徒手切片,制作临时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明确目的要求实验步骤视频资料更直观初步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观看视频,整体感知强调注意事项提高实验成功率体验科学探究乐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观察能力活动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图像结合课本50页图2.1-10,认识各部分名称展示学生实验成果并分析成功失败原因从中选取成功的图像共同学习叶片的结构结合课本,小组内讨论交流总结小组代表展示问题答案,其他组补充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归纳能力活动三: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制作菠菜叶下表皮的临时装片展示气孔的结构及张开闭合展示气孔模型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参与演示模型更清晰准确的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步骤展示下表皮中的气孔动态张开闭合的气孔模型形象的演示了气孔的工作原理增强了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3.5光合作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显微镜和叶片样本,让学生观察叶片的结构,并提出以下讨论问题:
-叶片的上下表皮、叶肉细胞等结构有哪些不同?
-叶片结构对光合作用的效率有何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观察、描述叶片结构,并思考如何优化光合作用的效率。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植物光合作用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4.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5.知识迁移,联系实际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植物光合作用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讨论为什么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其他颜色的植物不行?
6.情感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3.5光合作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解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2.掌握观察叶片结构的方法,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上下表皮、叶肉细胞等结构。
3.能够描述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掌握叶片结 Nhomakorabea与光合作用效率之间的关系。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练习徒手切片。
2.认识叶片的结构。
3.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气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制作临时切片方法。
教学难点:叶片各结构特征及功能。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实验内容。
植物参与水循环的主要途径就是蒸腾作用,而蒸腾作用主要部位是叶。
观察叶片结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蒸腾作用的理解。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并且已经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植物的临时装片”这些实验,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
四、教学课前准备
新鲜的菠菜和绿萝叶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纱布、清水、双面刀片、小木板、镊子、毛笔、培养皿、吸水纸、迎春叶横切永久切片。
五、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观察叶子结构教案

初中生物观察叶子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叶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能够准确观察和描述叶子的形态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用品:新鲜的叶子样本、显微镜、玻璃片、尖头镊子等;
2. 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叶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对叶子进行观察。
2. 实验步骤:
(1)给学生每人一片新鲜的叶子样本;
(2)让学生用显微镜仔细观察叶子的形态特征,如叶片、叶脉、气孔等;(3)让学生用尖头镊子小心地将叶片撕开,观察叶脉的结构;
(4)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填写记录表格,描述叶子的结构特征。
四、实验总结:
1. 让学生逐一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叶子的结构和功能;
2. 引导学生总结叶子的重要性,并与动物的呼吸作一些简单的对比。
五、作业:
1. 思考题:叶子的结构与功能有什么关系?
2. 实验报告:撰写叶子结构观察实验报告,包括观察结果、结论和感想。
六、教学反思:
1. 检查学生实验记录表格,核对观察结果的正确性;
2. 回顾实验过程,总结教学要点,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初中生物观察叶子结构的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observing blade structure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
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叶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叶片的形状一般都是扁平的。
从横切面观察,可见叶片是由上下表皮和叶肉构成的。
叶片的上下表皮一般为一层细胞,中间的叶肉部分为多层细胞。
双子叶植物的叶肉,其上半部为栅栏组织,下半部为海绵组织。
栅栏组织细胞为长柱形,排列得较为紧密,细胞内的叶绿体较多。
海绵组织由排列疏松、形状不规则的细胞所构成,细胞内叶绿体较少,细胞间有较大的间隙。
这种叶肉组织上下有别的叶称为异面叶(或称两面叶)。
禾谷类植物例如小麦的叶,其叶肉组织上下相同,称为等面叶。
一、实验准备(一)材料:蚕豆叶。
(二)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培养皿、清水、滴瓶、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
二、方法步骤(一)蚕豆页片的内部结构取蚕豆叶,做徒手切片(可用夹持物或不用夹持物)。
如不用夹持物,可按下述方法操作。
返回页首将蚕豆叶切成0.5cm左右宽的窄条,将窄条置于载玻片上(可将两三片窄条握在一起),用左手食指尖压紧叶片窄条,右手拇和食指捏着刀片,紧贴左手食指指尖向下拉切,如此多切几刀,选择其中理想的材料封片观察。
在低倍镜下可以看到叶片背、腹两面的最外层为上、下表皮,其细胞排列紧密,外表面具有一层透明的角质层(上表皮的角质层更为明显)。
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在上下表皮上都可以观察到气孔(可以见到保卫细胞的横切面,其细胞稍小于表皮细胞),并且下表皮上的气孔多于上表皮上的。
第8课 叶子上的小“血管” (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二年级下册 人教版

第8课叶子上的小“血管”(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观察叶子的结构,了解叶脉的特点和作用,学习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叶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叶脉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美感,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难点:1. 叶脉的观察和表现。
2. 线条的运用和表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叶子标本、图片、PPT、绘画工具等。
2. 学生准备: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让学生发现叶子的基本结构。
2. 提问:你们知道叶子上的小“血管”是什么吗?二、新课讲解1. 讲解叶子的基本结构,重点讲解叶脉的特点和作用。
2. 展示叶子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叶脉的形态和走势。
3. 讲解用线条表现叶脉的方法和技巧。
三、示范讲解1. 教师示范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绘画过程,讲解绘画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绘画,体会线条的表现力。
四、学生练习1. 学生自主选择叶子,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美感。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给予建议和鼓励。
五、展示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总结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叶脉的特点和作用。
2.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叶子,发现叶脉的美。
板书设计:1. 第8课叶子上的小“血管”2. 教学内容:观察叶子的结构,了解叶脉的特点和作用,学习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美感。
3.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叶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叶脉的特点和作用,培养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美感,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4. 教学难点:叶脉的观察和表现,线条的运用和表现。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美感,绘制一幅叶子的作品。
2. 作业要求:线条流畅,表现力强,能够准确描绘叶脉的形态和走势。
“观察叶片的结构”一节的教学设计

・30・生物学教学2019年(第44卷)第7期$观察叶片的结构%—节的教学设计邹传龙(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六中学青岛266112)摘要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一节教学中,以"落叶背面和正面朝上的几率是否相同”为切入点,通过验证实验及制作玻片等,让学生通过"情境一问题一探寻”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叶片结构生物科学素养生命观念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观察叶片的结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3节的内容。
本章包括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观察叶片的结构以及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4部分内容。
教材中首先呈现了蒸腾作用的概念,然后告诉学生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
要想知道植物是怎样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还必须深入了解叶片的结构。
这样的设计虽然能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接受知识,但不利于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对此,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既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能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并思考落叶背面和正面朝上的几率是否相同。
学生大胆做出猜测后,进行验证实验。
在验证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设计表格并思考需要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
通过对结果中的证据、数据等的分析判断,最终得出落叶背面朝上多。
接着继续提出问题:这种现象与树叶的哪些结构有关呢?让学生主动去制作叶片的临时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到是叶肉细胞的疏密程度不同导致了落叶背面朝上多。
解决了该问题的同时,学生又发现了叶片上下表面有气孔,并且气孔与表皮相通。
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会逐渐明了“植物的叶片通过气孔散失水分”。
接着师生继续探究气孔张开和闭合的原理。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能够从情境中梳理信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证据、数据;通过对结果中的证据、数据的分析、判断,回答提出的问题,并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观察叶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

《观察叶》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叶子的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叶子的结构和功能。
2. 叶子的类型和特点。
3. 叶子的发展和发育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叶子的形态和功能,引发学生对叶子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叶子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叶子的基本知识。
3. 实验设计: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发展和发育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实验步骤:a. 准备材料:叶子、水、显微镜等。
b. 实验操作:观察叶子的形态、颜色、纹路等,记录下观察结果。
c. 实验分析:根据观察结果,讨论叶子的发展和发育过程。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对叶子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归纳总结。
四、作业要求:1. 观察一片叶子的形态和特点,记录下观察结果。
2. 分析叶子的结构和功能,写出观察心得和体会。
3. 提出自己对叶子的疑问和想法。
五、评判方式:1. 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完备性。
2. 结论的合理性和深度。
3. 提出问题和想法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六、拓展延伸:1. 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叶子,比较它们的异同。
2. 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探究叶子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叶子的结构和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息探索,不息进修,不息成长。
观察叶片结构的教学设计

观察叶片结构的教学设计观察叶片结构的教学设计实验目的要求1.练习徒手切片。
2认识叶片的结构。
3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
材料用具新鲜的菠菜叶,蚕豆叶,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重点: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难点: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徒手切片的制作与观察教学过程:观察叶片的结构课前活动: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公园等处观察10种以上植物的叶,观察时请注意以下问题:1、观察不同植物叶的组成部分,注意叶片上下表面的色泽差异。
2、观察不同植物叶在茎上的着生方式,注意相邻两叶片的排列关系,思考叶的排列特点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分发一些新鲜的菠菜叶片给学生,指出先粗略观察研究叶片的结构。
将叶片向上面对折,可以轻轻的从叶片的表面撕下一层透明的薄膜。
将叶片向另一面对折,也可以从其表面撕下一层透明的薄膜。
我们把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叫做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
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绿色部分,叫叶肉。
在叶片表面我们可以看到纵横交错的脉络,是叶脉。
由此可见,叶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
那么,每一部分又是怎样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呢?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整片叶子放在显微镜下面行吗?显然不行。
显微镜下所要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我们今天要自己练习徒手切片,制成叶横切的临时切片,来观察叶片的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1)选切叶片:选一片新鲜的菠菜叶片,平放在玻璃板上,用刀片切去叶片基部、叶片尖端以及叶片两侧的边缘。
留下部分为宽约0.5cm左右、中央带有主脉的长方形小块叶片。
(2)切取材料:用左手食指指尖压住材料一端,右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从另一端沿和主叶脉垂直方向多次切割材料,每切一次刀片要沾水一次,以便将切下的叶片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
(3)选材制片:用镊子从水中选取最薄的叶片切片,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切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 叶片的结构”是《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一个实验,我安排一课时学习,因叶片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都在叶片,这与叶片的结构相适应。
这节课的教学手段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总结等能力,让学生通过感性认知获取新知识,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为后面学习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探究活动的难度较大,它涵盖的实验内容较多,检验学生对玻片标本的制作,显微镜的基本操作,绘图等基本技能掌握,还需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技能培养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叶片的结构”不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册内容的重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很关键和重要。
二、教学设计的构思:
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
欲,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学习。
我利用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好奇心特别重,对问题的求知欲强,争强好胜等特点,以问题切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与他们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达到学生获取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
㈠、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描述叶片的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2、能力目标:⑴、练习徒手切片。
⑵、加强学生对基本技能操作的熟练度。
⑶、学会绘制表皮细胞
⑷、学习用实验法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学习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让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⑵、学生自己设计“光影响叶绿素的形成”的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
4﹑教学流程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用课改的新理念进行教学获得一定的收获,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口﹑眼,教师成了他们的学习合作伙伴,并在他们遇到困惑时及时点拨﹑指导,在合作学习中显示了集体的智慧,又为优秀学生开辟了展示自我魅力的平台。
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实验中克服了实验器材
的不足,课前采集把学生带到了大自然,其实大自然就是我们的实验室,分组教学,克服大班额教学的不足,人人动手直观领会叶片的结构,顾及了班上较差的学生。
不足:我对探究式教学还不够娴熟,对教学的整体把握预测不足,各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够,在学生获取新知遇到的困惑,指导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打磨锤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