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定新课标人教版3上3 测量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米尺进行测量,并理解测量单位——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米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工具,用来做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长度的概念。

2. 感知(10分钟):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估测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与他们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3. 理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米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和单位。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实践(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复习测量单位——米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测量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并学会了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一

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使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准备: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有多长。

并会测量和线段。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比一比。

在小动物运动会上,两只蚂蚁A和B比跳远,让学生做裁判,比一比它们谁跳得远。

课件出示a、b两条线段(a=5厘米,b=5厘米3毫米),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2.要想准确地比较a、b两条线段的长,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

这节课就来学习毫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复习∣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各种长度单位,并能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测量工具,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米、千米2. 测量工具:尺子、卷尺3. 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尺子进行精确测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教学PPT2. 学具:尺子、练习本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测量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个单位的大小。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上册数学3测量复习2. 包括长度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等3. 图表:展示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测量题目2. 实践作业:在家中寻找物品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加强个别辅导。

重点细节:实践操作补充和说明实践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测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这是学习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1. 分组合作: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将被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这种分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每个小组成员将分担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测量员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测量活动中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享和互助。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3. 使用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米尺、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卷尺、米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异。

3. 换算: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换算练习。

4. 测量: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练习。

5. 应用:讲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与长度单位、换算、测量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米尺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2. 判断题:判断长度单位换算是否正确。

3. 计算题:进行长度单位换算计算。

4. 实践题: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八、课后反思1. 教师需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及时纠正错误。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预设: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米和厘米。

二、探究新知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学生独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4)引出毫米的概念。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认识毫米。

【课件出示直尺】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

)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3.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师: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感悟1毫米很短。

)师: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1:玻璃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预设2:天气预报中降雨量用的毫米作单位。

……4.即时训练,深化认识。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最新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最新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一

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单位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1、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

(师放大尺子)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卡,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卡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5、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6、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

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7、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

(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谭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三)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约为1毫米呢?请学生说一说(指名回答)谭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我们一起看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210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210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2104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长度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进行准确的长度测量。

2. 掌握基本的长度单位(厘米、米)及其换算。

3.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测量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1. 长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 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及换算。

3. 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

4. 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长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 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及换算。

3. 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

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教学用长度测量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学生用尺子、练习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长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度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

2. 探究:让学生观察尺子,了解尺子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3. 讲解:讲解长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练习:让学生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及换算1. 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长度测量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及换算,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1. 复习: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换算的掌握情况。

2. 实践:让学生使用尺子进行实际长度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3. 讲解:针对学生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改进测量方法。

第四课时: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 复习: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长度测量及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案

第三(dì sān)单元测量教材(jiàocái)简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以及(yǐjí)利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tóngshí)增加了运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知识点,更好的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学(jiāo xué)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单位。

、3.会运用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增加学生的操作活动。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9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kèshí) 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第21-22页例1教学(jiāo xué)目标:知识(zhī shi)与技能: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xué sheng)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和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jiǎndān)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体验毫米的产生过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逐步逼近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与学法:教师:讲解法。

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学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复习导入: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呢?(米、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还记得吗?(1米=100厘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吧!二、探究新知1、探究活动,发现新知你们手中都有一本数学书,你能估计一下数学书的宽是多少吗?大家互相在小组里说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测量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测量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测量 |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知道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 学会使用尺子或其他测量工具进行长度测量。

3. 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4. 理解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 长度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单位换算的应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长度单位及测量方法的基本概念。

- 演示法:展示如何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测量,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到过哪些可以测量的东西?我们如何知道它们的长度呢?”第二环节: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厘米、米等基本长度单位,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直观的认识。

第三环节:实践操作分发尺子,教授如何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让学生分组,互相测量书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第四环节:单位换算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换算的方法。

第五环节:应用与拓展讨论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测量布料、房屋装修时测量空间等。

鼓励学生思考,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六环节:总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正确测量方法。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注意事项-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操作中来,以便更好地理解测量方法。

- 在单位换算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换算的原理,而不仅仅是记忆换算公式。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测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示范使用直尺进行测量,讲解测量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测量,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制定测量方案。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测量活动中关注和保护环境,如节约纸张、爱护测量工具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测量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教学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开始测量活动。
-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测量。
-学生完成测量后,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对本节课所学的长度测量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2.教学目与作业:
-请家长协助学生一起完成测量作业,了解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测量知识,并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反思: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章节测量学习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自己在测量活动中的收获、感悟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业布置要求:
1.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布置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2.作业布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210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210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2104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学习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以及如何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面积的测量:学习平方厘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以及如何使用面积计、方格纸等工具进行测量。

3. 体积的测量:学习立方厘米、立方米等体积单位,以及如何使用量筒、体积计等工具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单位换算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够正确表达测量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面积计、方格纸、量筒、体积计等测量工具。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引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通过教材和示例,讲解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换算的知识。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结果的意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练习使用测量工具,并记录测量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厘米、米、千米面积:平方厘米、平方米体积:立方厘米、立方米单位换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尺子测量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结果。

(2)用面积计测量桌面的面积,并记录结果。

(3)用量筒测量一瓶水的体积,并记录结果。

2. 作业答案:(1)课本长度:20厘米,宽度:15厘米。

(2)桌面面积:60平方厘米。

(3)一瓶水体积:500立方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践和练习,掌握了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并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但在单位换算的部分,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辅导和练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 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 教学设计、教案
二、测量工具和方法(10分钟)
1.展示各种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直尺、量角器、圆规、面积计、体积计等。
2.讲解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适用场景。
3.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工具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测量过程。
三、测量单位(10分钟)
1.介绍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常用单位,如米、厘米、毫米、平方米、立方厘米、立方米等。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人教版)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上期
课题
测量
教科书
书 名:数学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测量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来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
3.学生能够精确测量和估算,并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
4.学生能够将测量结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际应用(10分钟)
1.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计算教室的面积等。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3.展示各组的测量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
2.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实际测量中的经验和感受,讨论如何提高测量准确性和效率。
八、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测量工具和方法。
2.考虑是否需要更多的实践环节,如让学生自己操作测量工具,以加深他们对测量的感知。
3.思考如何将测量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2.讲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单元|人教新课标1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单元|人教新课标1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单元 |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学会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长度测量。

3. 能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比较物体大小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1. 长度的概念和单位2. 长度的测量方法3. 测量工具的使用4. 实际问题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长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卷尺、教学PPT、实物模型等。

学具:直尺、卷尺、练习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长度的概念和单位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长度的概念。

2. 讲解:介绍长度的单位,如厘米、米等,并通过实物展示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3. 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练习。

第二课时:长度的测量方法1. 讲解:介绍长度的测量方法,如直尺测量、卷尺测量等。

2.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互相检查和纠正。

第三课时:测量工具的使用1. 讲解:介绍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直尺和卷尺。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使用练习,互相检查和纠正。

第四课时:实际问题解决1. 讲解: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知识。

2. 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测量练习,如测量桌子长度、比较书本大小等。

3. 交流与讨论:学生分享测量过程和结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板书设计1. 长度的概念和单位2. 长度的测量方法3. 测量工具的使用4. 实际问题解决作业设计1. 长度单位换算练习2. 长度测量练习3. 实际问题解决练习课后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长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测量第3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测量第3课时教学设计
3.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跳出思维定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测量的兴趣。
2.实践操作,加深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测量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方法和技巧。
师: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单上的任务。注意,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2.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完成测量任务。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分享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师: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的测量结果,同时分享一下你们在测量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
(四)课堂练习,500字
3.小组合作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以下任务:
a.总结测量长度时的注意事项,并以海报形式展示出来。
b.制作一份测量长度的简易教程,包括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步骤等。
要求:小组内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作品要具有创意,内容详实。
4.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基本的数概念和运算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测量这一概念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长度单位换算和测量方法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1.学生对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但操作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加以巩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一

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尺子、三角板等)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拿出自己的数学书,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书本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探究活动,发现新知。

教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请你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并强调测量的方法,要求学生测得准确一点。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刚才哪些同学估计的数比较接近你测量出的实际数据?生1:我测量出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大约是1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单元将围绕“测量”这一数学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以及基础的测量技能培养。

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如何使用尺子、天平等工具进行准确测量,并在实践中理解测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长度和质量单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测量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测量任务。

3. 使学生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长度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准确读数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直尺、卷尺、米尺等长度测量工具。

2. 天平等质量测量工具。

3. 各种长度和质量的标准物品,如书本、铅笔、橡皮等。

4.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实例,引起学生对测量主题的兴趣。

2. 新知讲解:介绍长度和质量单位的概念,讲解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3.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加深对测量单位的理解。

5.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突出教学重点,包括:- 长度和质量单位及其符号。

- 单位之间的基本转换关系。

- 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与长度、质量单位相关的计算题和应用题。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可测量的物品,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并转换为相应的单位。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侧重于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包括:- 分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操作准确性。

- 评估学生对长度和质量单位知识的掌握程度。

- 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单元备课表主备教师王金慧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厘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认识千米的过程,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认识质量单位吨,明确吨和千克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认识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能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难点: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会恰当的选择单位。

单元教学拓展点长度、面积单位各自之间的换算。

单元教学知识点课时安排毫米的认识1课时分米的认识2课时千米的认识(含练习) 2 课时吨的认识(含练习)2课时主备教师:王金慧复备教师: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1、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具学具: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学生尺,铅笔盒,数学书,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质疑、引出新课。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和宽、厚分别是多少。

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

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

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3、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三、课堂练习设计:1、练习一的第1、2题。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5()教室长10()玻璃厚5()铁皮厚2()3、想一想,填一填4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2厘米8毫米=()毫米25毫米+15毫米=()厘米4.小明的日记。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2013年4月5日星期五早晨,我从长2()的床上起来,拿起13()的牙刷刷牙......洗漱完毕,吃完饭,同身高145()的哥哥一起走出高33()的大楼,走了500()来到学校。

我走进教室,坐在高5()的椅子上,把书包放在高8()的书桌上,我打开书包,拿出厚6()的数学书,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

四、思维训练。

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分米的认识第二课时(2)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练习一第3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分米产生的实际含义。

2、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米尺。

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方法借鉴,初探新知。

1、前面小朋友认识了哪个新朋友?哪你知道什么时候用毫米作单位合适吗?2、今天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长、宽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呢?1.抽说,全班交流方法2.请你们拿出直尺来测量一下吧?(学生可能说出的测量方法:A、用尺子的最大记刻度为一段连续的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

B、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的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

)3.集体交流测量方法。

4.优化测量方法。

二、探究体验1、认识分米。

(1)经过操作,学生意识到量课桌这样长度的物体时,用米、厘米、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都不太适合,结合刚才的测量,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10厘米、1分米)(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出示米尺图的一部分,老师指图说明: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分米。

(板书:分米的认识)2、探究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我们认识了分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呢?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板书:1分米=10厘米(3)以前我们还学过一个长度单位是什么?分米和米的关系你知道吗?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总结 1米=10分米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2)估测一下手指的中指指尖到手腕的什么位置大约是1分米,小组内相互量一量。

(3)体验1分米的长。

(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小组选代表交流,小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借助米尺去想,也可以通过测量比较的方法去想。

(4)生活中哪些物体有1分米?4.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三、实践应用1、组织完成“做一做”。

2、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2分米段8厘米的线段。

4、组织完成练习一第3题。

5、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跳绳长2()课桌高7()小丽身高12()一块橡皮厚12()5、组织学生用手势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先估算,后测量,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学生用手势表示,同组同学进行判断。

)四、课后小组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说说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五、课时作业1、填一填。

6分米=()厘米 4米=()分米 70分米=()米600厘米=()分米 40厘米=()分米 10米=()分米100张纸的厚度约是1厘米,1000张纸的厚度约是()厘米,也就是()。

2、辨一辨。

(1)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长度单位。

()(2)爸爸走一步大约30分米。

()(3)小明身高120分米。

()(4)讲台长9米。

()3、在○里填上“﹥”“﹤”或“=”。

4厘米○4分米 9毫米○3厘米 18毫米○1分米5厘米○7毫米 34毫米○9厘米 1米○100厘米60毫米○6厘米 8分米○90厘米3分米○23毫米4、算一算。

测量(练习课)第三课时(3)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练习一第1、4、5、6、7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联系,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认识更清晰。

难点: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尺子、作业纸。

教学环节一、准备练习1、系统复习长度单位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你们能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随意指两个长度单位,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进率。

2、小组活动:用手势分别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

3、出示一组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先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长度(注意长度单位的运用),然后师生量一量,共同验证,对估计比较准确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基础练习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先判断,再测量。

(注意提醒学生回忆正方形的特征,该选用什么单位)2、练习五第4题。

要求:独立完成,教师订正。

3、练习五第5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老师适当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发展练习1、练习五第6题。

要求:(1)理解题意,寻找解决办法(2)列式后出现矛盾怎么办?学生尝试解答,再全班交流。

2、练习五第7、8、9题。

要求:师课前需查找相关资料完,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3、游戏:排队与对话。

要求:请学生将写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的纸块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小到的顺序排列。

拿到某个长度单位的学生请用那个单位说一句话。

四、课后小结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呢?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吧!五、课时作业1、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1)小红身高134毫米。

(2)一辆汽车重200千克。

(3)5米等于5000毫米。

(4)一袋果冻1000克,20袋果冻20千克。

(5)曲别针长34毫米。

2、在○里填上“>”“<”或“=”。

<55千克40毫米○=4厘米 5分米○>49厘米 5400克○3、算一算。

10厘米+90厘米=()厘米=()米1米-7分米=()分米2米=()分米=()厘米=()毫米32分米-7分米=()米4、东东身高80厘米,他再长()厘米正好是1米。

5、1支粉笔长5厘米,用去5毫米,还有多长没用?6、一本书厚5厘米,在一个长4分米的书架上能放几本这样的书?第四课时(千米的认识)一、复习导入: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二、认识千米:1、生活中的千米(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2):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2、、教学1千米与1000米: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放课件:(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千米的认识: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板书:1千米 1000米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