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权,有的善于取譬设喻,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有的气势磅礴、大开大
阖,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人才等诸多方面探究原因,总结经
验,警示统治者借鉴,还有的擅长对比分析,层层深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
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文章不仅观点鲜明,议论有力,气势充沛,能给我们学习
写作议论文提供很好的借鉴,同时也能使我们从中了解孟子的“仁政”主张、
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点评:这段文字阐述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
正确性,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
《春秋》。
提醒你夯实基础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弃甲曳
.兵

数罟


洿
.池



tún


zhì

.序
xiáng
孝悌


饿莩

piǎo



.罟


.口之家
shù
养生丧
.死
sāng
灰心丧
.气
sàng



.战
hào
友好
. hǎo
牲畜
. chù

.牧


2.识通假
无失其时(“无”通“毋”)
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
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其学说被诸侯认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优秀课件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优秀课件
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文。
返回
返回
一、通假寻踪 1.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2.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3.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其时 . 4.涂 有饿莩而不知发 . 通“ 毋 ”, 不要 通“ 斑 ”, 花白 通“ 通“
毋 途
”, ”,
不要 道路
返回
二、古今异义 1.七十者可以 衣帛矣 .. 古义: 可,可以;以,凭借 今义:“可”与“以”连用,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 可之意 2.然而 不王者 .. 古义: 这样(做)却 3.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 .. 古义: 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今义:转折连词
返回
亚圣离我很远,远得踏遍历史,难觅他的行踪。亚圣离我 很近,从一个村庄,到一本书,两千余年的儒家文明无处不打
有他的烙印。
亚圣虽游历各国,但仕途坎坷,抱负难以施展,还是与弟 子们著书立说去吧。一本《孟子》,为中华两千年的文明划出 了一根中轴线。 与亚圣交谈,仁者之仁,智者之智,像一轮太阳,照亮我
的天空。
步形成。
返回
宣传“仁政”思想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 内忧外患,以至迁都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 “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 千里来到大梁。孟子来到大梁后,在与梁惠王的接触交谈中,
借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
Hale Waihona Puke 看到智慧布满前行的路程。返回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 山东邹城东南)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
返回
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通儒学经典,在百家学术中独尊
孔子。五十岁以后,他曾经率领弟子先后游说齐、宋、滕、魏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1.为实现“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 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措施 效果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 , ﹍﹍﹍﹍﹍﹍﹍﹍﹍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 ,﹍﹍﹍﹍﹍﹍﹍﹍﹍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 ,﹍﹍﹍﹍﹍﹍﹍﹍﹍ 养生丧死无憾
﹍﹍﹍﹍﹍﹍﹍
判断句、省略句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寡人 之于国也》对你最有启迪的方面:
可以是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 力量(写作特色); 也可以是孟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现实意义); 还可以是其它你想要与大家分享交流的任一方面。
一词 多义
之、 于、 以、 则
通假 字
词类 活用
古今 异义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 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 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 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一字多义
寡人之于国也 ﹒ 填然鼓之

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结构助词,的。
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王道之始也 ﹒

代词,百姓 申之以孝悌之义 ﹒ 介词,用 请以战喻 ﹒ 斧斤以时入山林 按照 ﹒ 介词,把 申之以孝悌之义 ﹒ 介词,凭借 可以无饥矣 ﹒ 介词,凭借 以五十步笑百步 ﹒
则移其民于河东
2.或
今:选择连词
古:逃跑
古:尽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 书‛。
•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孟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人之于学也
“寡人之于学也,尽心焉耳矣。数学差,则做其题 于《导学》,观其书于教材,物理差亦然。察左右之 人,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他人之分不加少,寡人之分 不加多,何也?‛ 同桌对曰:‚君好睡,请 以睡喻。周公召之,睡意既浓, 弃笔曳书而倒。或半节而后醒, 或整节而后醒。以半节笑整节, 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整节耳, 是亦睡也。‛ 曰:‚君如知此,则无望 分之多于左右也。‛
自读全文及文下注释, 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整理问题,发问!
1、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莩〗通“殍”
2、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击鼓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
穿
③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 称王
(2)动词活用作名词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 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 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课件: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课件: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
2.审美: 3.思维:
疏通文句,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及重点文言 语法知识。 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读书明理,理解把握文中孟子的“仁政”思想, 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激趣导入
孟子,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 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希 望明君能够施行“仁政”,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孟子和 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的讨论,文章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让我们走进《孟子》,领略他的“仁政”主 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单元导览
《寡人之于国也》 “不违农时”“树之以桑”,这是孟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主张;“谨庠序之教”,培养人才,这是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发
出的呐喊;“申之以孝悌之义”,家庭和睦,这是孟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倡的道理。“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不就是和谐社 会的局面吗?是的,这种局面就是老人能穿衣吃肉,这种和谐就是黎民不饥不寒,朴素的道理却包含着“仁政”的治国之策。 孟子,一代亚圣,跨越千年,用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向人们宣讲着他的“仁政”思想、“王道”理论。 《劝学》
(第二段)孟子对曰:“王好战,请( 请允许我 )以战喻。填然鼓( 击鼓 )之,兵刃既 (已经)接(接触、交锋),弃甲(铠甲)曳( 拖着 )兵而走(逃跑)。或( 有的人 )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用,凭,拿)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第三段)曰:“不可,直( 只是、不过)不百步耳( 罢了),是亦走也。” (第四段)曰:“王如知此,则无( 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二~四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_孟__子__采__用__了__“__引__君__入__ _瓮__”__的__论__辩__方__式__,__分__析__了__梁__惠__王__“__民__不__加__多__”__的__原__因__。__ (第五段)“不违(违背、违反)农时( 季节),谷不可胜(尽)食也;数(密)罟(网)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按照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 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 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无憾也。养生丧 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A
)
A.战国时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自己也
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理想,所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 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大力宣传了“仁政”思想。 B.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却不直接阐 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这样说比直接指责他的过失含 蓄,使对方容易接受。 C.孟子用“弃甲曳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等情况对
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
梁惠王困惑什么?
于是提出
的疑问
探究讨论: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 《管子》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 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害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人口减少,兵员缺乏。劳动力不足成为一 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各 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这些文章及句子集中表现了孟子的 仁政 思想? (两字概括)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著名的思想家、政 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后世将他和 孔子并称“孔孟”。 (2)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 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他的这些主张与当 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3)晚年的孟子带领他的亲密学生万章、公孙丑 等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整理阐发儒家典籍,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 著成书。
重点字词
寡人:国君谦词,可译为“我” 于:第一个“对于”,第二个“在” 河内:黄河以北 凶:荒年,收成不好 其:代词,那里 移: 使动,使…迁移 然:这样 察:考察 无如:比不上 之:主谓之间,取独 加:更 少:减少,形容词作动词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链接文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学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 言运用等。
链接哲学领域
探讨《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等,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链接社会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等级制度、礼制文化 等,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创新性应用和实践探索
古代农业社会
本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 响大,因此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百姓 的生死福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仁爱”、“礼义廉耻” 等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测验内容可以包括《寡人之于 国也》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语 句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 。
通过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 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 现和解决问题,为后续教学提 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准确把握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分 享观点,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教师引导
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治国理念和救灾措施,我们可以 进一步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治理效果,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各种治理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希望同学们能够 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 己的综合素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梳理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71张PPT)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71张PPT)

合 训


思 虚词、古今异义词,以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菜单
人教语文·必修3

第三单元






线





咀 华新
3.掌握方法 认真分析文章的立论方法,
提 升文

知 导
关注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


学 常
力量;同时还应当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地提
查 缺


积 文累
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

合 训
究 思
《书》《礼》《乐》《易》《春秋》也。
练 能



菜单
人教语文·必修3

第三单元


读 在
[ 基础整合 ]
获 借
线




一、通假字

咀 华新 知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通________
提 升文
②无.失其时________通________
本 对
导 学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通________
菜单
人教语文·必修3
力 提
第三单元






线



英 咀
“六艺”之说有:(1)六艺者,礼、乐、射、御、
移 提
华新 知
书、数也。“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
升文 本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01
全文围绕“寡人之于国也”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
02
文章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治国之道的独到见解,
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
善于运用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03
关注和思考当代社会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和
建议
4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公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 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在政 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差 异。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仁”和“礼”,提倡 “为政以德”,注重个人 修养和品德教育。
孟子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性善论”和“仁 政”,强调天赋人权和民 本思想。
荀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性恶论”和“礼法 并举”,强调后天教育和 法律规范的重要性。
孟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思想,希望各国君主 能够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 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民本理念。
孟子及其思想体系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提倡“仁政”、“王道”,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 城东南)人。
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1 2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让他们就课 程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33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33张PPT)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 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 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 任。
以现代观念审识古人的思想
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 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 竭泽而渔。
第三章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 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 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结果:民不加多
第二、三、四段
重点字词
填:形容鼓声 既:已经 兵:兵器 直:只是,不过
鼓:动词 曳:拖着 或:有的人 无:通“毋”
课堂小问2
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梁惠王又是怎样的认识?
①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 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战场上,弃甲之兵,不论 是逃跑五十步还是一百步,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都 是逃跑。
1.人本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
2.君臣保民职分:乐民之乐者,民 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反对不义战争:春秋无义战;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些儒家思想也渗透在与他 有关的孟母三迁、五十步笑百步 等小故事中,今天我们就通过一 篇课文来解读儒家“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思想。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 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 焉。”
生僻字阅读1
(1)弃甲曳(yè)兵 (2)涂(tú)有饿莩 (piǎo) (3)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4)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第七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 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第七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 焉
第七段译文: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 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 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 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 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 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 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 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 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兵器
击鼓,名→动 用 喜欢 第二-四段 打比方 请允许我 衬字 拖着 逃跑 有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 凭借 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只是 这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通“毋”,不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要 罢了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段译文: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 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 这也是逃跑呀。”
第四段译文: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 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 邻国多了。
第五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译文】
第五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民不加多 感到
困惑
民不加少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探究讨论: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 《管子》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 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害生产 力。这就造成了人口的减少,兵员缺 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 题,争夺人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各 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军队
(4)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士兵

(1)木受绳则直(《劝学》) 与“弯”相对
(2)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正确的、正直的
(3)与单于相直(《汉Biblioteka 》) (与单于相面对) 面对、遇到
(4)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价值,后写作“值”
(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副词,仅,只是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该篇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以及孟子对于君王如何施行仁政的阐述。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的相关内容。

2. 能够领会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3. 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思考和表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主要内容和孟子的仁政思想。

难点:古文词汇的理解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孟子》注解、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孟子与齐宣王的动画片段,引起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词汇讲解:挑选一些重点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4. 内容解析:详细讲解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内涵。

5.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古文句子进行翻译和解读。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孟子的仁政思想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寡人之于国也》2. 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 孟子的仁政思想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言文复述《寡人之于国也》的故事情节。

2. 请解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含义,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让学生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古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但在词汇讲解方面,可以更加详细一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孟子》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孟子三乐
孟子曰:“父母俱在,兄弟无
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朗读课文 1、课前预习:标注读音 2、听示范朗读—自由朗读—齐 读
三、课文学习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 35 年(前 335 年)应邀来到魏国 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 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 339 ) 将 首 都 从 安 邑 ( 今 山 西 夏 县 西 北 ) 迁 至 大 梁 (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 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 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 魏 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 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 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梁惠王曰:‚寡 人之于国也,尽 心焉耳矣。河内 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河东凶亦 然。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 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 真是尽心竭力了。 黄河以北发生灾荒(荒年), 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 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 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 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 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 这是什么缘故呢?‛
齐读文章五、六节,从孟子的 高见看孟子的理想社会.
3 、孟子认为应如何实行仁政呢?提出了那些措施,有何结 果呢? 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
效果 谷 不可胜食 鱼鳖 不可胜食 林木 不可胜用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课件: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课件: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3.古今异义
(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__“__可__”__,__可__以__;__“__以__”__,__凭__借__。__ 今义:_①__表__示__可__能__或__能__够__;__②___表__示__许__可__。__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_供__养__活__着__的__人__。__ 今义:常__用___义__是__保__养__身__体__
一、作者连线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 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 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是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子幼年丧 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 的学生。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 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 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_名__词__,__价__值__
中通外直.
_形__容__词__,__与__“__曲__”__相__对__,__不__弯__曲___
理直.气壮 随风直.到夜郎西
_形__容__词__,__正__确___ _副__词__,__径__直__;__一__直_____
(2)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_动__词__,__打__开__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 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 《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 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 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二、背景探寻 躬行仁义,王道之始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 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 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 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 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统治期间,魏国曾是强国,但连遭 强秦重创,内忧外患,魏国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无奈迁 都大梁。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 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孟子不远千 里来到魏都大梁。在几次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 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 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轻”;他反对不义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
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倡“性善论”。
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文章的 说服力,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 渐引向本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 波澜起伏, 毫无板滞。 其言行主要记录在 《孟子》 一书中。 《孟子》与《论语》同为语录体散文,但相比《论语》 , 它篇幅较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3.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选自《孟子· 尽心下》 [解读]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 其次,国君为轻。”
4.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选自《孟子· 离娄上》 [解读] 孟子说:“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 路。”
夯基础 1.作者名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之一,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倡“仁政”。他 具有民本主义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答案:(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对于 (2)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到 (3)更 (4)有“请允 许我”的意思 用 这里是“战争”的意思 (5)没有实 在意义的衬字, 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6)有的人 (7)介词, 表比较,比
2.翻译下列句子。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 这是为什么呢? (2)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 步的行为,那么怎么样呢? (3)(那些人)只是没(跑)一百 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4)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 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二、阅读课文第 5~7 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谷 不可胜 食也 . . 谷:__________________
(3)邻国之民不加 少 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王好战,请以战 喻 请:__________________ ...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然鼓之 .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或 百步而后止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则无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 于:________________ .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了。
六艺之说有:(1)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 “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 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 , 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2)六艺即六 经,谓《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也。六经之 名始见于《庄子· 天运篇》 。其后嬴秦焚书, 《乐经》散佚, 仅存《乐记》一篇,乃并入《礼记》中,后遂有五经之名。
3.指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答案:(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连词, 表承接 连词, 表转折 连词, 表并列 (2)句末助词 句 末语气词,了 (3)指示代词,这样 形容词词尾,相当 于“地” (4)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助词,的 代词, 代百姓 (5)介词,比 介词,对 介词,在 (6)介词, 用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介词,拿
2.背景介绍 孟子所处的年代是战国中期,这时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 立。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 保夕;社会礼制崩坏,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由 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但孟子从历史 和现实的教训中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认为 社会安定的前提是百姓安居乐业。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 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 兵器杀的 寡人之于国也
学国学 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解读]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
尊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 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行在手掌 上。”
2.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选自《孟子· 离娄下》 [解读] 孟子说:“关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总关爱他;尊 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总尊敬他。”
[教材重点词句] 一、阅读课文第 1~4 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寡人之于 国也 .. 之:__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内凶 ,则称其民于 河东 凶:_______________ . . 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准字音 (1)弃甲曳 兵( . (3)洿 池( . ) )( ) ) (2)数罟 ( .. )( ) )
(4)不可胜 食( . (6)庠 序( . (8)饿莩 ( . ) )
(5)鸡豚 狗彘 ( . . (7)孝悌 ( . )
答案:(1)yè (2)cùɡǔ (3)wū (4)shēnɡ (5)tún zhì (6)xiá nɡ (7)tì (8)piǎo
2.翻译下列句子。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五亩大的宅院,在宅地周围种上桑树,那么, 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4.词类活用 (1)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谨 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然而不王 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王无罪 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孟子被梁惠王“招贤”,应邀 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治国强国之策。就 此,孟子开始了他的理论宣讲。本文就是孟子在魏国期间 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3.文学常识 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是指《论语》 《孟子》 《大学》和《中庸》 。五经是指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简称为“诗、 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也 是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样做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 有过。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吃的东西不加制止,路 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人饿死了,就说:“不 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 罟不入洿池 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斧斤以 时入山林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鸡豚 狗彘 之畜 . . . 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申 之以孝悌 之义 申:____________________ . . 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检:__________________ (7)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 .. . 饿莩:__________________ 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