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人教版)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数的比较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数的比较

很多人说数学很难,但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数学不仅好玩,而且还很有趣。

最近,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三单元——数的比较的集体备课教案被搜罗出来,让家长们和孩子们充满期待和激动。

第三单元的数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数的大小比较。

在这个单元中,孩子们将学习如何使用尺子和比例尺等工具来帮助他们比较不同大小的物品。

此外,孩子们还将学习如何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这些比较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这些知识将为孩子们今后在学习数学的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集体备课教案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预习,孩子们将在课前做一些预备工作,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老师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第三部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老师将根据孩子们的掌握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四部分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老师将着重讲解孩子们掌握不好的知识点。

第五部分是教学反思和评价,老师将根据孩子们掌握的程度进行反思和评价,为下一堂课打好基础。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将辅助孩子们使用不同的教学工具。

例如,在教学“大于”“小于”“等于”符号时,老师将使用图示来帮助孩子们记忆这些符号。

在课后的联系中,老师还将安排小组活动,以帮助孩子们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数的比较,不仅让孩子们在数学上得到了很好的启蒙,也让孩子们在亲密交流的项目中学习到了知识,促进了班级之间的协作和联系,为孩子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一、备课目标1.了解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2.掌握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

二、备课内容1.教材分析:对本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

3.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包括导入、新课讲解、课堂互动、小结等环节。

4.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小组讨论、实验等。

5.教学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如课件、图片、视频等。

6.作业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7.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备课流程1.确定备课主题和内容,明确备课目标和要求。

2.教师自行备课,收集相关资料和资源。

3.组织集体备课活动,教师分享自己的备课成果和经验。

4.对备课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5.根据讨论结果,完善备课内容,形成最终的教案。

6.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教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四、备课效果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也可以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单元概述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单元目标:1. 理解分数的概念,知道分数的组成。

2. 学会分数的读写方法。

3. 能够比较分数的大小。

4. 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单元重难点:1. 分数的概念和组成。

2. 分数的读写方法。

3. 分数大小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本单元共需4课时。

第二章:第一课时教案一、课型:新授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分数的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组成。

3. 学会分数的读写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分数的概念和组成。

2. 分数的读写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

2. 新课:讲解分数的概念和组成,演示分数的读写方法。

3. 练习:让学生练习读写分数,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分数的概念和组成。

2. 练习分数的读写方法。

第三章:第二课时教案一、课型:新授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分数的大小比较。

2. 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比较物品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

2. 新课: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演示实际问题的解决。

3. 练习:让学生练习分数的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练习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第三课时教案一、课型:新授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分数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数字排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数字排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数字排序,是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的一项备课教案。

数字排序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数字的大小大小关系和排序规则,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2.掌握数字排序的方法。

3.能够熟练地完成数字排序题目。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2.掌握数字排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数字排序的方法。

2.能够熟练地完成数字排序题目。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操作法、实验法、体验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准备数字排序题目、数字排序游戏等。

六、教学过程1.准备环节(1)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了解数字排序的方法,了解数字排序的规则。

(2)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分别讲解数字排序的方法。

2.导入环节(1)教师介绍数字排序的方法,并请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数字排序题目。

(2)引导学生进行数字排序游戏。

3.讲解环节(1)讲解从小到大的数字排序方法:按照数字的大小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2)讲解从大到小的数字排序方法:按照数字的大小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3)讲解不规则顺序的数字排序方法:根据题目需求,将数字按照不同的规则排序。

4.操作环节(1)请学生举手报数,根据大小顺序排队。

(2)请学生根据简单的数字排序题目进行操作练习。

(3)请学生进行数字排序游戏。

5.拓展环节(1)请学生自己编排数字排序题目,并与同学们交换做。

(2)进行数字排序综合性练习。

七、教学评价教学后,进行学生个人综合测评,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课堂所学的重点和难点。

评价分数按照学生掌握程度得出,悉数分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

八、教学总结数字排序作为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内容,需要在教学中特别重视。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人教版)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吨和千克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研讨的问题(教学中的困惑)1、如何体验1千米的长度?2、如何更好的认识及感受1吨的重量?修订意见1、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深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理解。

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

2、应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

例如,可以抬一抬25千克的大米,然后推算多少袋有1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1吨货物的多少,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名学生的体重,然后在算一算、估一估多少名学生的体重是1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1吨。

解决措施1、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

2、应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

例如,可以抬一抬25千克的大米,然后推算多少袋有1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1吨货物的多少,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名学生的体重,然后在算一算、估一估多少名学生的体重是1吨。

反思总结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数字认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数字认识

很多人认为从小开始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但是实际上,从小学三年级的数字认识开始,学生们就已经开始培养自己的数学观念。

数学是一门从根本上让人思考的学科,因此从小学开始,开展数字认识教育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来讨论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数字认识的教案备课过程。

第一节:自然数数字的初步认识是从自然数开始的,因此我们需要先帮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自然数。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们掌握自然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三个苹果,小李有五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们意识到,数字的加法可以用来计算物品的数量。

第二节:数的读法和书写规范学习自然数之后,我们需要让学生们掌握数的读法和书写规范。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们进行数字的书写和读法的练习。

通过练习,学生们可以逐渐掌握数的读法和书写规范。

第三节:数的比较在数字认识的过程中,数的比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物品,例如糖果或者水果,让学生们进行数量的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们可以了解数的大小关系。

第四节:数的顺序数字的顺序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们掌握数字的顺序,例如:1、2、3、4、5……。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们按照顺序排列。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可以逐渐了解数字的顺序。

第五节:数的合并数的合并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们掌握数字的加法概念。

例如:小红有两个苹果,小明有三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可以逐渐掌握数字的加法规律。

第六节:数的拆分数的拆分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们掌握数字的减法概念。

例如:小军手里有五个糖果,他想给小明两个,请问他手里还剩下几个糖果?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可以逐渐掌握数字的减法规律。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可以逐渐掌握数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律。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估计距离的方法。
课前实践: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活动
教学随笔
一、激兴导入
问题生成
1、交流上节课学生写的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四、
当堂达标
拓展提升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27页做一做,估计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
3、独立完成《课堂达标作业》先完成的交由老师批阅全对后负责批阅本组同学的作业。
4、作业反馈。
教师穿插其中起组织者的作用。
五、
整理反思
畅谈感受
学生畅谈感受。
请大家用一句话谈一下上课的感受或收获?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4、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
2、师:你们能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吗?画好后,小组里的同学互相检查。
师:比画一下,看1分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3、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分米,你知道1米是几分米吗?小组合作在米尺上数一数,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重点: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
核心知识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活动
教学随笔
一、
激兴导入
问题生成
出示课本第31页的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万以内的加减法运算2.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那么两位数加两位数,如果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我们应该怎么办呢?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例题,教师巡回指导。

3.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教材P25第1、2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关键是要掌握好进位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减法,那么两位数减两位数,如果相减的结果小于10,我们应该怎么办呢?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例题,教师巡回指导。

3.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教材P27第1、2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关键是要掌握好退位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解决实际问题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法,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实际问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教材P29第1、2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运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检查结果。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XX秋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XX秋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XX秋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

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

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主题图校园场景图。

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备课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备课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 34—36 页上的例 1、例 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量、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者小组说。

)3、子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1 、教学例 1。

(认识四边形) ( 1 )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

(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 2 )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四条直的边四边形有四个角 ( 3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 2。

(给四边形分类)( 1 )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学生独立操作)( 2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 36 页的做“一做”中的第 1、2 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一、关注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即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全部7个课时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全部7个课时教案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这桶水重吗?再给你加一桶,重吗?10桶这样的水有多重?50桶呢?
(3)猜一猜这桶水的质量。
老师明确一桶水的质量是20千克。
2.算一算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
推导得出:1吨=1000千克。
(三)吨与千克的换算。
1.自学教材第32页例8。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3.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
学具
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卷尺。
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
环节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个性化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实践活动,学习新知。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课题
毫米的认识Βιβλιοθήκη 计划课时第1课时主研人
教学
内容
教材21页例1,第22页的做一做。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画、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提高估测能力。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老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老师小结: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一)认识吨。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内容1. 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2.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课件、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

2. 新课讲解: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理解。

3. 巩固练习:让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及时反馈、纠正错误。

4. 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 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分数的大小比较。

通过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2.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七、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八、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过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数的加减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数的加减法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数的加减法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基础的知识点。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孩子们需要学会用计算器和手算两种方法来进行计算,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之后,才能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快、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更复杂的算法。

在教学这个知识点之前,我们首先要从孩子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入手,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体会到数的实际意义。

例如,老师可以用如下例子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假设现在我们有5个苹果,再加上3个苹果,那就是8个苹果;如果从8个苹果中减去3个苹果,那就剩下5个苹果了。

通过这样的实际例子,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的加减法。

接下来,我们需要按照教材的步骤来进行教学。

我们需要教授孩子们如何通过手算来进行数的加减法。

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需要用简单易懂的算数口诀来解释这个过程。

例如:“同色相加,异色相减”,“不进不退,进一则多,退一则少”等等。

老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板书等方式来强化孩子们的理解和印象。

同时,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纸上亲自动手算。

老师可以监督每个小朋友的计算结果,对于错误的答案,可以及时指正和纠正。

除了手算之外,我们也要教授孩子们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在进行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先让孩子们掌握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并且明确孩子们使用计算器的时候需要遵守的规则和原则。

例如,不能随意按键、需要按照正常的读数习惯输入数字等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计算器的应用和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我们需要进行课堂练习和巩固。

老师可以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目,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个人练习。

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进行小组练习,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孩子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还可以进行随堂测试或者小测验来检测孩子们掌握的程度和水平。

数的加减法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需要全面和细致地进行教学和巩固。

只有通过认真的教学、练习和检测,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并且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成熟和自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1. 掌握数字1-100之间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2. 学会使用百位、十位和个位进行数字的分解和组合。

3. 能够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法、减法和比较大小。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数字1-100的读法和写法。

2. 数字的百位、十位和个位分解和组合。

3. 加法、减法和比较大小的运算。

三、教学准备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2. 数字卡片、运算符号卡片和比较符号卡片。

3. 黑板、彩色粉笔、擦子。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回顾并快速说出卡片上的数字,并与写在黑板上的数进行匹配。

2. 导入新知以数字42为例,教师通过拿出40和2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百位、十位和个位的数,并分别读出来。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字卡片进行分解和组合,如将40和2相加,得到数字42。

3. 练巩固让学生进行多种数字的分解与组合操作练,使用数字卡片进行实物示范,并让学生模仿操作。

4. 引导发现教师通过多个示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规律,如将数字25和数字7进行相加,学生可以发现个位数字相加等于12、十位数字不变的规律。

5. 拓展运用通过比较符号卡片和数字卡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操作,并让学生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进行比较结果的判断。

6. 课堂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今天所学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小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完成教材上相关的练题,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是本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的备课内容。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数的认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数的认识

很荣幸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集体备课教案——数的认识。

我们要了解一下此单元的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此单元,学生将会掌握以下技能:
1.认识并能正确书写从1到30的整数;
2.理解数字的含义和作用;
3.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比较和排序;
4.了解几何图形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要展开讲解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

首先是1到30的整数的认识。

通过数轴、数表、数字卡片等多种方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从1到30的数字顺序排列。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字感知能力。

其次是数字的含义和作用。

此部分教学内容需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比如在购物中收钱找零、在下雨天看气压表、在看有答案的纸条时找到正确的数字等等。

这些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的实际应用。

第三部分,简单的数学比较和排序。

首先有数字大小之分。

通过对不同数字进行比较,可以教会学生大小关系的概念。

此外,对数字的排序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教会学生排序的规律,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几何图形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教学部分中,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等,会被拿来与数字进行对应。

通过这个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量和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

总结一下,在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集体备课教案——数的认识中,涉及到了1到30的整数的认识、数字的含义和作用、简单的数学比较和排序以及几何图形和数量之间的关系等重要知识点。

希望这个教案能够为广大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集体备课
2.学生对初步的测量感兴趣,但测量习惯尚未养成。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想
“吨的认识”这节课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的体重是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一、创设童话情境,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讨论意见
知识结构图
毫米、分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
测量
吨的认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数学 第 五 册单元主题备课设计
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
测量
教研组长
主备人
教研组成员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2)、20袋化肥重1吨。()
(3)7厘米8毫米=()毫米
1吨-300克=()千克
3.张华身高145厘米,教室门高2米,张华比门矮多少厘米?
教学资源包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三测量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人教
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
单元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吨和千克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研讨的问题
如何体验1千米的长度?
如何更好的认识及感受1吨的重量?
修订意见
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深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理解。

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

应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

例如,可以抬一抬25千克的大米,然后推算多少袋有1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1吨货物的多少,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名学生的体重,然后在算一算、估一估多少名学生的体重是1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1吨。

解决措施
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

应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

例如,可以抬一抬25千克的大米,然后推算多少袋有1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1吨货物的多少,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名学生的体重,然后在算一算、估一估多少名学生的体重是1吨。

反思总结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