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变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组织对教育现代化的定量指标包括: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中等教育的毛人学率、高等教育的毛人学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等。
教育在实现自身现代化过程中都存在哪些冲突?如何解决?
(1)现代教育观取代传统教育观,确立终身学习观念 。
第五章:社会变迁与教育
本章要点:
1、把握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
2、弄清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与功能问题 。
3、理解当今社会变迁的特征以及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课堂讨论:
1、你对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有何理解?
2、教育仅是社会变迁的被动结果吗?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其关系如何?
3、今天的社会变迁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对教育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三、教育与现代化
3、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教育是促进社会现代化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20世纪末期,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据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点表现在: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世界大市场是知识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
●社会变迁是一个中性概念。判断变迁进步与否的标准是,是否是一种向理想目标迈进。
一、社会变迁概述
2、社会变迁的内容
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变迁、人口变迁、经济变迁、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迁、文化变迁、科技变迁等。
3、社会变迁的形式
(1)社会进化
(2)社会革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教育与现代化
2、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关键
现代人的特征(英格尔斯 ):(1)乐于接受新事物与新思想;(2)愿意以新的行动方式去生活与创造;(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意见;(4)注意现时与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坚信能克服来自社会与自然的一切困难;(6)个人发展的计划性;(7)尊重知识、尊重科学;(8)普遍的信任感;( 9)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原则;(10〉重视新式教育;(11)尊重权威,但不盲从;(12)公民意识强,热心社会活动。
一、社会变迁概述
1、社会变迁的含义
社会运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形式、各个方面、各种程度的变化都称之为社会变迁(社会学学科)。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生活方式或社会关系体中的变异(台湾社会学学者龙冠海) 。
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马和民) 。
社会变迁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的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或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杨昌勇 )。
三、教育与现代化
“现代化”不同于“现代”,也不同于“工业化”。
“现代化” 是现代社会演进的一种历史形态,是个文明的概念,它是指一种以现代科学为标志、以工业化为基础,并包括一切与此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现代文明。
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是一种自觉、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社会变迁过程。
“现代化”的概念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前者属于“物”的范畴,在世界各国是趋同的;后者表示各民族按自己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来设计,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现代化与教育的关系体现在现代化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与教育的活动关系上,即以科技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物”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关系,以及人的观念变革与教育的关系。
三、教育与现代化
(2)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人的现代化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社会现代化成败关键。
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人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的参与。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在分工合作为联系纽带的现代社会中,是学校教育的特定社会职能。
三、教育与现代化
4、现代化要求教育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2)教学内容现代化、课程设置合理化。
(3)教学过程集约化、教学手段科学化。
(3)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提倡多种类型、多种教育形式并举。
中国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
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是双向的、多边的、动态的)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就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而言 )
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就教育对主要由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引起的社会变迁所起的作用而言)
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就教育对大多数社会变迁的影响而言)
三、教育与现代化
1、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社会变迁的共同趋向。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托夫勒从“技术至上”角度论对社会现代化做了系统论述。关于现代化的研究,有的从社会组识与政治结构的演变研究现代化,有的从文化变革研究现代化。(从16世纪(一说是18世纪)开始世界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有两种类型: “原发型的现代化”(内源性现代化)和“赶超型的现代化”(外源性现代化)。“原发型的现代化”是一个自发的、逐步成熟的自然过程;“赶超型的现代化”是在国家领导下自上而下的、自觉定向的进程。
教育在实现自身现代化过程中都存在哪些冲突?如何解决?
(1)现代教育观取代传统教育观,确立终身学习观念 。
第五章:社会变迁与教育
本章要点:
1、把握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
2、弄清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与功能问题 。
3、理解当今社会变迁的特征以及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课堂讨论:
1、你对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有何理解?
2、教育仅是社会变迁的被动结果吗?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其关系如何?
3、今天的社会变迁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对教育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三、教育与现代化
3、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教育是促进社会现代化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20世纪末期,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据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点表现在: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世界大市场是知识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
●社会变迁是一个中性概念。判断变迁进步与否的标准是,是否是一种向理想目标迈进。
一、社会变迁概述
2、社会变迁的内容
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变迁、人口变迁、经济变迁、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迁、文化变迁、科技变迁等。
3、社会变迁的形式
(1)社会进化
(2)社会革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教育与现代化
2、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关键
现代人的特征(英格尔斯 ):(1)乐于接受新事物与新思想;(2)愿意以新的行动方式去生活与创造;(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意见;(4)注意现时与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坚信能克服来自社会与自然的一切困难;(6)个人发展的计划性;(7)尊重知识、尊重科学;(8)普遍的信任感;( 9)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原则;(10〉重视新式教育;(11)尊重权威,但不盲从;(12)公民意识强,热心社会活动。
一、社会变迁概述
1、社会变迁的含义
社会运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形式、各个方面、各种程度的变化都称之为社会变迁(社会学学科)。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生活方式或社会关系体中的变异(台湾社会学学者龙冠海) 。
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马和民) 。
社会变迁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的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或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杨昌勇 )。
三、教育与现代化
“现代化”不同于“现代”,也不同于“工业化”。
“现代化” 是现代社会演进的一种历史形态,是个文明的概念,它是指一种以现代科学为标志、以工业化为基础,并包括一切与此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现代文明。
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是一种自觉、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社会变迁过程。
“现代化”的概念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前者属于“物”的范畴,在世界各国是趋同的;后者表示各民族按自己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来设计,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现代化与教育的关系体现在现代化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与教育的活动关系上,即以科技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物”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关系,以及人的观念变革与教育的关系。
三、教育与现代化
(2)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人的现代化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社会现代化成败关键。
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人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的参与。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在分工合作为联系纽带的现代社会中,是学校教育的特定社会职能。
三、教育与现代化
4、现代化要求教育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2)教学内容现代化、课程设置合理化。
(3)教学过程集约化、教学手段科学化。
(3)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提倡多种类型、多种教育形式并举。
中国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
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是双向的、多边的、动态的)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就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而言 )
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就教育对主要由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引起的社会变迁所起的作用而言)
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就教育对大多数社会变迁的影响而言)
三、教育与现代化
1、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社会变迁的共同趋向。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托夫勒从“技术至上”角度论对社会现代化做了系统论述。关于现代化的研究,有的从社会组识与政治结构的演变研究现代化,有的从文化变革研究现代化。(从16世纪(一说是18世纪)开始世界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有两种类型: “原发型的现代化”(内源性现代化)和“赶超型的现代化”(外源性现代化)。“原发型的现代化”是一个自发的、逐步成熟的自然过程;“赶超型的现代化”是在国家领导下自上而下的、自觉定向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