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 复习提纲10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复习大纲: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一、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填空、判断、选择: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来尔(w ·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6岁)。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应该完成两个主要任务:第—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儿童心理学(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
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概念: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学前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心理素质:也称个性心理特征或个人的心理品质。
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1934年米德。
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就是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教师的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专家—新手比较研究是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专门领域的知识时常采用的方法。
专家教师心理学家是通过两种方法选出专家教师的,一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确定,二是通过学校领导来确定。
学与教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
教学心理学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并不是一回事,研究学生的学不能代替对教师教的研究,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以教师的教为研究对象的教学心理学这一分支。
心理发展一是指个体的生长于成熟,受生理规律支配,是遗传带来的变化,随时间的进展自然发生。
只有在营养不良或严重疾病条件下,才会打乱这种变化。
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变化。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
即儿童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学前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内容(完整版)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识记(名次解释、选择)(一)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理论性、应用性(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四)教育心理学独立的年代与标志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独立的标志: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五)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六)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用性的综合科学(七)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八)实验法:是研究这个局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九)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十)测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二、领会(选择、简答)(一)教育心理学的的创建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以普通心理学解释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没有自成体系。
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体系繁杂,内容各异,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理论体系学科。
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内容日趋集中,形成共识,独立体系学科正在形成。
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注重与教学时间结合,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 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3 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 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育个别教学研究(四)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结构性整合、结构性分化(五)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多元化和本土化、研究手段现代化、研究程序规范化、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阶段幼儿教育心理思想研究:儿童独立的人格、尊重儿童,卢梭。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10章-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动作的发展
◈ 人的动作和动物动作的主要不同,在于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儿童 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意志行动。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 每个孩子动作的发展顺序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 ◈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一)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由粗到细)
◈ 最初的动作时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 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一、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 研究证明,1岁半至2岁的儿童,已经出现坚持性的萌芽。 ◈ 2岁儿童已经能够接受坚持性任务。 ◈ 从2岁到6岁,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 3岁幼儿坚持性发展的水平是很低的,他们坚持的时间极端。在 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小小的困难,或者任务比较单调 枯燥,一般会失去坚持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行动。
(二)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
◈ 所谓有意的感知(观察)、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这些“有 意性”,是认识活动中的意志成分。
三、意志行动与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 意志和情绪有密切的联系。 ◈ 一方面,在意志行动中,无论是遇到外部障碍还是客服内部障
碍,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人的情绪反应。
◈ 另一方面,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既鼓舞人的意 志行动,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
(一)有意运动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 ◈ 有意运动又称随意运动,它是意志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意运动
是在无意运动(即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 ◈ 无意运动的特征:
1.天生就会的
2.被动的,人没有意识到的
(二)有意运动的特点 ◈ 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 ◈ 有意运动有两个特征: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a.定义认知发展b.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的关系c.知觉与认知的关系2.雷亚当斯认知发展理论a.传感期阶段b.运动期阶段c.操作期阶段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a.动态、灵活的思维b.想象力的增强c.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5.认知发展的评估方法a.观察法b.测验法c.记录法第二部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语言的定义与功能b.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2.学前儿童的语言习得a.语音习得b.词汇习得c.语法习得d.语用习得3.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家庭环境b.监督与引导c.学前教育的质量4.语言发展的评估方法a.听力测试b.表达能力测试c.交流能力测试第三部分: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1.社会情感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定义社会情感发展b.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与自尊a.自我概念的形成b.自尊的发展与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a.情绪的定义与特点b.不同年龄阶段的情绪表达能力4.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互动a.社会认知理论b.社会互动能力的发展5.社会情感发展的评估方法a.情绪观察法b.行为表现观察法c.问卷调查法第四部分: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创造力发展1.游戏的定义与特点a.游戏的定义b.游戏的分类2.学前儿童的游戏特征a.角色扮演游戏b.互动与合作游戏c.创造性游戏3.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身体发展b.认知发展c.社会情感发展4.创造力的概念与特点a.创造力的定义与发展b.创造力的分类5.创造力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b.问题解决能力第五部分:学前儿童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1.性别意识的形成a.性别认同b.性别稳定性c.性别角色2.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a.性别角色特征b.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性别认知与性别偏好a.性别认知的特征b.性别偏好的形成与变化4.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a.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b.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第六部分: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与干预1.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分类a.智力发展异常b.语言发展异常c.行为发展异常d.情绪发展异常2.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早期识别a.早期发现异常的重要性b.早期发现异常的方法3.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干预措施a.个体化干预计划制定b.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c.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4.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评估与跟踪a.发展评估工具的选择与使用b.长期干预效果的评估与跟踪以上是一个大致的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涵盖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情感发展、游戏与创造力发展、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以及发展异常与干预等内容。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汇总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3、自我意识4、关键期5、转折期和危机期二、简答题1、试说明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及其主要特点。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3、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4、简述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5、简要说明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特点。
6、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情绪。
7、简述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1、根据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谈谈幼儿教师应怎样开展教学工作?2、举例说明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3、试论儿童的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以及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4、请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阐述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5、举例说明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四、案例分析1、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
她边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讲解故事情节,边演示活动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2、小明是个3岁零3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其父母不解的是,小明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
在绘画和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
夫妇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明却常常做不到。
小明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
试问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明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明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3、卓尔的母亲是下岗女工,她很重视对卓尔的教育,在卓尔刚会说话时就教他数数和认字,但让母亲难堪的是: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要卓尔拿两个橘子,卓尔却拿了三个,卓尔的母亲开始担心卓尔的聪明程度。
试问卓尔母亲的担心有道理吗?你能为卓尔的母亲提出哪些建议?4、请判断下面这个幼儿的气质类型并说明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和教育此类幼儿?某幼儿很细心、守纪律,能长时间玩拼图、积木等,很少吭声,更不在班上表现自己,很安静、害羞,见到生人不知所措,喜欢静静一人做事情或玩,老师提出的问题她肯思考,但极少像别的幼儿一样积极回答,偶尔回答问题也很小声,不主动接近老师,只和少数几个邻座的幼儿玩,情绪较稳定,很少见她大哭或大笑,但很敏感别人对她的态度。
幼儿教育心理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0学前)一、名词解释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种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儿童学习活动并指向一定学习目的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3.迁移:任何学习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经验相互影响的结果,心理学家把这种学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称为迁移。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学习的普遍规律。
4.社会性:指个体参与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征。
5.幼儿的创造性: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出具有个人价值和劳动产品的心理品质。
6.性别化:指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
7.性别角色:指特定的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8.群体社会化理论:哈里斯认为,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特征没有长期影响,对儿童有明显长远的影响的是他们与同伴共享的环境。
9.幼儿的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10.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是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自弃性儿童具有习得性无助的行为倾向。
表现为社交习得性无助于学业习得性无助。
11.自尊:是具有保护自我人格完整和尊严的主动心理防御功能。
12.自尊感:是由个人对自己评价及个人认为自己会被他人接受或拒绝而产生的感觉。
13.自我:是一个由多成分构成的自我动力系统。
自我动机包括自我验证和自我增强。
14.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对其工作与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感受与看法。
二、问答题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幼儿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探讨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而且要回答教师如何开展教育,以及影响幼儿学习的教师因素,教师在幼儿学习中的重要角色等问题。
学前教育上岗证心理复习提纲
学前教育上岗证心理复习提纲名词说明: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前儿童学是研究学前期(0岁——入学期)儿童心理进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儿童心理年龄特点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进展的各个不同年龄时期中所形成的一样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
儿童心理进展的最正确年龄期〔关键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锐,学习起来专门容易。
错过了那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阻碍终身研究的差不多方式: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刻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心理进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刻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时期的幼儿的心理进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观看法是有目的的、有打算地观看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名词说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受、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点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缘故:1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2 个体本身的状态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的特点:鲜亮、新颖、具体形象的刺激以及刺激的突然、显著的变化,以及与学前儿童爱好和需要紧密相关的事物有意注意的特点:通过成人的言语指令而引起的有意注意通过自己扩展了的外部言语,调剂操纵行为通过内部言语的指令来调剂和操纵自己的行为选择题: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的稳固性指儿童进展时期的顺序,每一时期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儿童身上是大致相同的填空题:幼儿心理进展的动力:指外在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幼儿心理进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活动的关键:只有那些高于幼儿原有水平,通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能够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的进展遗传是幼儿心理进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进展起决定作用必须注意,年龄越小,年龄之间的心理水平差距越大简答题:教育是幼儿心理进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进展起主导作用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打算、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阻碍的过程第二,教育能够能够依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第三,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刻在集体中受教育客观性原那么1 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2 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幼儿注意品质的进展:1 稳固性的不断提高稳固性的特点:1〕有意注意稳固性水平较低,易受外界干扰2〕无意注意时刻比有意注意长3〕知识充实、性格内向的人,集中时刻长于知识贫乏、性格外乡的幼儿4〕注意有性别差异,幼儿越小差异越大,如女童优于男童,但男童进展较快,随着年龄增长,两者逐步一致2 注意广度不断扩大3 注意分配能力不断增强注意分配的特点:由于学前儿童知识体会不足,把握的熟练动作少,注意力水平较低,在要求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或几种对象协同活动时,常常顾此失彼,但随年龄增长,熟练技巧增加,活动能力增加,学前儿童活动注意分配的能力逐步增加4 注意转移动力不断进展论述题:学前儿童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一利用易于引起儿童注意的外部因素,创设好良好的教育环境1 重视玩教具使用一切鲜亮、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新异多变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2 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3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易于稳固幼儿的注意二充分运用注意的主观因素,保持幼儿注意的稳固1 关心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2 使学前儿童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3 使学前儿童对活动结果发生爱好三善于引导两种注意的转换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不能单纯依靠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因为单纯的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和打算性,不能持久;有意注意需要紧张的意志努力,容易引起疲劳,因此,善于引导转换。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口唇期(0—1岁)这个时期的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刺激获得食物和快感。
口唇是这一时期“力比多”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
肛门期(1—3岁)此时儿童的力比多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性器期(3—5岁)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
出现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男孩对母亲较亲近,女孩跟父亲亲密,企图排斥母亲。
处于无意识状态。
潜伏期(6—12岁)潜伏期又称“同性期”,最大特点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界限分明,甚至互不往来。
直到青春期这种现象才有所转变。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与同性别父母的角色认同。
2、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否认意识、情绪等内在心理过程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 )自我中心•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
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现象学因果关系•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自我中心言语•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4、自然成熟理论I格赛尔I个体心理发展由儿童的生理成熟所规定,有着自己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提纲中粗体字部分属重点掌握内容)一、名词解释:1、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 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各个阶段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3、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4、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和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5、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横向研究比较。
6、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8、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经常的、稳定的能力。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稳定的立的心理过程,而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可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10、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克服困难的注意。
1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13、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者另一种活动中去。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视觉敏度: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也称作视力。
(儿童的视觉敏度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6 岁时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
)17、适应: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学前儿童,婴儿,幼儿:出生和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婴儿期,1—12个月;学步儿期,13—24个月;童年早期,2—6岁,相当于幼儿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变化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任务: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3、任务:3个W(描述、解释、预测、干预)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儿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感觉发展、意志发展、智力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天性和教养之争(同卵双生);2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之争环境作用于儿童的三种形式:被动式唤起式主动式各主要学派的代表理论、主要观点观察法:对学前儿童行为进行仔细的观看,尽可能客观的捕捉他们的心理表现的研究方法。
1实验观察法2自然观察法跨文化研究;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否有影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认。
横向研究:如果想知道某一心理特点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是如何表现的,这个方法是个最好的选择。
优点:省时省力,获取资料快,很快能看出被研究者的发展趋向,反映了被研究者的共性;缺点:不一定确切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纵向研究如果想知道某一个或某一群个体的心理是如何发展的,纵向研究就是好的选择。
优点:可获得心理发展的详尽资料。
缺点:费时费力,所取得的成果未必反映儿童心理发展的共性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生物性因素(一)、遗传因素1、遗传对行为的影响2、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遗传对人格的影响(二)、先天素质1、母亲的生育年龄(最佳24,23—28岁适宜)母亲的年龄在35岁以上的(特别是第一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
另外,出现唐氏综合征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大。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识记)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解释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识记)理论性、应用性3.教育心理学独立的年代(识记)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独立的标志: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识记)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5.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识记)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用性的综合科学。
6.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识记)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3)教育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尽量使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达到和谐统一,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防止避免工作对他们造成不良影响。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应用)(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应用)8.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变化(1)课题多元化(2)手段现代化(3)程序规范化(4)内容本土化第二章学习的概述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之间的区别(识记)(1)人类的学习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2)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交际和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3)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2. 学生学习的定义(识记)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作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3. 我国古代学习过程模式的两条主线(识记)围绕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学、思、习、行在内的生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的作用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情、意为主的心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的影响作用4. 布鲁姆学习分类的标准(识记)把学习分为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技能学习三大领域。
学前心理复习提纲原版复习
13级高专班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概述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2.了解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名称3.了解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人物)4.了解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人物)第三单元:感知觉1.掌握感觉、知觉概念2.理解与运用感知觉的规律3.掌握观察的概念4.掌握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第四单元:注意1.掌握注意的概念2.了解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3.掌握无意注意的概念4.掌握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5.掌握 3-6 岁儿童注意的发展6.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7.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防止1第五单元:记忆1.掌握记忆的概念与环节2.了解根据记忆内容的记忆分类3.掌握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描述的遗忘的规律4.了解 3 岁前儿童记忆的典型特点5.掌握 3-6 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6.掌握客体永久性的概念第六单元:想象1.掌握想象、表象的概念2.掌握想象的分类3.掌握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4.掌握想象的培养第七单元:思维1.了解思维的概念与特点(小标题)2.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各年龄段典型的思维方式)3.掌握幼儿期思维的典型特点24.掌握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5.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原则(小标题)第八单元:言语1.掌握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规律(先听懂,后会说)2.了解学前儿童言语的形成的阶段及典型特点3.了解学前儿童词汇发展的年龄特点4.了解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5.掌握学前儿童的口吃现象的原因与矫正方法6.掌握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小标题)7.掌握 3-6 岁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的措施第九单元:情绪情感1.掌握情绪情感的概念2.掌握人的基本情绪:喜怒哀惧3.了解情绪、情感的种类4.掌握幼儿情绪的主要特点35.掌握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6.理解与运用学前儿童消极情绪自我调节的有效方法(名称,运用)第十单元:意志1.掌握意志的概念2.了解意志的品质第十一单元:社会交往1.掌握儿童交往的主要类型(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幼交往)2.了解父母的教养方式3.掌握依恋的概念与重要性4.掌握亲子交往的概念5.掌握同伴关系的特点第十二单元:1.掌握个性、气质、能力、性格的概念2.了解个性的内容与特征3.掌握自我意识的概念44.了解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萌生的年龄段5.了解气质的特点6.了解婴儿的气质类型7.掌握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8.掌握影响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9.10.一 . 幼儿初期【小班】的心理特点11.1. 生活范围扩大【①体魄更加结实,精神充沛,白天一次睡眠,即可连续活动 5-6 个小时;②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变得更加灵活,掌握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③伴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既可表达思想,又乐意与小伙伴交流,共同游戏。
学前心理学第十章1 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十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概念l.语言: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
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言语: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已运用语言的过程。
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
儿童言语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二、填空、判断、选择: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数发生在辅音,而且集中在zh,ch,sh,z,c,s,l,此外,还有f,n,g,er,r,ang等,但所占比例较小。
发音的难点在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学前儿童的词汇量,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
l岁左右,孩子才开始说出词,最初说出的词数量极少。
到入学时,孩子已能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
也就是说他的词汇已足以保证他用口语和别人交往。
幼儿掌握语法结构,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往,模仿成人说话而进行的。
幼儿对语法结构的意识出现较晚。
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
只有在和成人共同交往中才能进行。
幼儿期对话语言有进一步发展。
3—4岁幼儿能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是在集体(如全班)面前讲话往往不大胆,不自然。
4—5岁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各种事情。
5—6岁不但能够系统地叙述,而且能大胆而自然地、生动和有感情地进行描述。
口吃的心理因素。
口吃是语言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
学前儿童的口吃现象,部分是由生理原因造成,更多则是由心理原因所致。
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
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学前心理学第十章复习提纲1常见期。
幼儿的口吃还可能来自模仿。
幼儿的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1.“游戏语言”。
2.“问题语言”。
三、简答l.简述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答:言语活动包括:(l)对语言的接受,即感知理解过程;(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
这两种过程,不同步。
(3)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4)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10学前)PS:本重点不保证绝对正确,只供参考,错了不要怪我。
没标明页码的,是笔记上的!概念: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生态学研究方法:是一种把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置于现实生活的自然背景中进行考察研究的方法。
P153. 跨文化研究方法:是对属于几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是一种比较研究方法。
P164.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是将不同年龄对象放在同一时期、进行同样的调查或测量的方法,她将各年龄组的主要发展特征进行比较,勾勒出学前儿童发展的趣事和倾向。
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的方法。
追踪研究是纵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P185.期待性和现实性:①期待性是指成人在自觉或不自觉性希望儿童达到某一水准的心理期待。
②所谓现实性是指儿童为了不辜负成人的期待,往往会加倍努力的事实。
P356.相互性与应答性:①所谓相互性是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性,也就是回报。
②所谓应答性是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以及人与物或与物为媒介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是一种回音性。
P367.关键期:心理学家所言的关键期是指人和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其基本特征是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印刻”现象。
P298.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是指身体形态、组织的结构、大脑的发展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神经系统、感官的活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基础。
P419.角色采择:是指儿童采用他人的视角,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能力,塞尔曼认为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和动机。
10.拟合优度模型:由托马斯和奇洛提出,指的是气质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对儿童的发展作用,即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旗帜特点相符合。
学前心理学 复习提纲10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八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四、论述题幼儿想象夸张性的原因。
答:既有认识水平的局限,也有情绪的影响等多种原因,一句话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首先,认识水平的局限。
其次,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再次,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解释说明略)五、案例题1、幼儿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成分,例如,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我家花开得可大了,象桌子一样大".结合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答: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原因是多方面的:1.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的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
2、小明说“我去了北京”,小红说“我去了黄山”,小丁着急的说“我去了海南”,其实他并没有去,小丁是在说谎吗?请分析。
答题要点:不一定。
有可能是小丁把想象与现实的混淆。
这是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混淆了假想与真实。
结合实践简要说明。
3、试用幼儿想象的有关特点分析下面两个例子,并指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例1:一个幼儿画小孩放风筝,把小孩子的手画得很长,比身子几乎长3倍。
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
过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101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
”例1说明幼儿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
例2说明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当成真实的事情,即混淆假象与事实。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幼儿的想象具有夸张性。
幼儿想象的夸张现象是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
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主要有:1、认知水平的限制。
专升本《学前心理学》提纲
学前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考核知识点(1)心理(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联系(5)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6)学前儿童心理学方法二、考核要求(1)心理识记:心理的概念。
领会:成人心理现象和儿童心理现象。
应用:分析幼儿园老师在教学中的心理活动;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
领会:学前儿童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3)学期儿童心理学的内容识记:学期儿童心理学的三个方面内容。
领会:①个体心理的发生。
②学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个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关系识记:学期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学期教育学、儿童解剖生理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等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领会:进一步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特点。
(5)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识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领会: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必要性。
(6)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方法。
领会:掌握基本概念、知识的必要性,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
应用:尝试使用某种工具的方法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第二章学前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一、考核知识点(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2)、儿童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3)、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4)、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概念(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二、考核要求(1)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概念识记:(1)年龄特征的概念。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领会:正确理解年龄特征概念的必要性。
(2)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概念识记: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概念。
领会: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区别和关系。
(3)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识记:(1)学期期心理发展的阶段。
(2)学期期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名称。
学前心理学整理资料教学提纲
简答题答案 1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心 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 心理是人 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2 心理是人脑对 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G11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 个体心理的发生 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 学前时期心理 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G11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测 验法 调查访问法 问卷法 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 性。答: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 可变性。(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①儿童脑的发育 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 次序的;②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 的,儿童也必须遵循;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 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 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 特征的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 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的可变性。3)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 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2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1)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儿童心理 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①理论上,有 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 识,并作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②实践中,对在教 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 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 有关工作。(2)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 性: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① 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连续性的,各阶段 间无明显界限;②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 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 给掌握科学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2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形成的因素有哪 些?1)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生理发展 的加速期有关。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 成,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儿童 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 展水平有关。 G21-6 个月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1 视听觉迅速发 展 2 开始认生 3 主动招人 4 手眼协调动作开始 发生 G6-12 个月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1 身体动作迅速 发展 2 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 言语开始萌芽 4 依 恋关系发展 G1-3 岁个月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1 学会直立行 走 2 使用工具 3 言语思维的真正发生 4 出现最 初的独立性 23~5 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答:心理活动形 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1)学前初期(3~4 岁)在幼儿园称小班,特点突 出表现在:①最初步生活自理。②认识依靠行 动。③情绪作用大。④爱模仿。2)学前中期
学前心理学提纲
心理学提纲1.心理学上的儿童指什么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心理的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2.心理学上的儿童年龄范围广义的学前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3.心理现象的内容(二部分)个体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体心理4.心理实质——条件反射P32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生活事件中学会的发射。
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的,不学而能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的反射。
——第一信号活动P33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物。
——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活动第二信号,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
它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建立条件反射,是第一信号的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所特有的。
5.什么是心理研究P11-12儿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设计:横断研究纵向研究时序设计跨文化研究6.心理研究的方法(前四种)P14-19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和作品分析法。
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本章概述言语是人们理解别人所说以及自己使用语言表达所想的过程。
言语是一个动词,强调对语言的运用,而语言是一个名词,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儿童言语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缓慢的过程,包括语音识别、语音模仿、词义理解、词汇学习、语法学习以及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等过程。
儿童言语发展由其生理基础与合适的语言环境所决定的,小狗在人类语言环境中并不会学会人类的语言。
儿童刚刚生下来时,能够辨别非常多的不同声音,随后,其语音辨别能力开始局限于自己母语声音,并且在本能的反射条件下,能够发出很多声音,如“咕啊”。
当儿童在四个月左右,就能够有意地模仿父母所教的简单的声音了,如“ba”与“ma”。
一般而言,当儿童在3到6岁时,就能够掌握母语的全部语音,但有些儿童在这方面很落后,原因在于:首先是生理原因。
有些儿童由于生理成熟较慢,不能正确支配发音器官,不关于掌握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
比如,有很多儿童在学说“f”这个语音时,不知道作牙齿咬住下唇。
其次是语言环境。
典型的案例是,一个家庭同时出现4种方言的情况,孩子在4岁时还很少说话。
但是,当家庭中统一说普通话后,孩子很快就学会说话了。
儿童在学习语音模仿时,必须学会三种自我调节:一是,听觉调节,即听自己发出的声音,然后自己纠正。
聋子学不会说话,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听觉调节能力。
二是动觉调节。
儿童通过感觉自己的发音器官运动来纠正自己的发音。
这是一个自然的观察不到过程。
二是,视觉调节能力。
儿童观看别人说话时口唇的动作,有利于语音模仿。
在教育儿童时,通过这三种调节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儿童的语音模仿能力。
儿童在辨别语音与模仿语音的过程中,也同时开始了理解词汇与学习词汇的过程。
儿童在理解词汇与学习词汇时,有如下特点:一是,掌握词汇类型有先有后。
先掌握名词、动词与形容词,然后掌握副词、代词与数词等。
因此,在幼儿期间,他们学习到的名词最多。
这一点,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比如,小孩子总是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八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四、论述题
幼儿想象夸张性的原因。
答:既有认识水平的局限,也有情绪的影响等多种原因,一句话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首先,认识水平的局限。
其次,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再次,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解释说明略)
五、案例题
1、幼儿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成分,例如,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我家花开得可大了,象桌子一样大".结合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答: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原因是多方面的:1.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
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的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
2、小明说“我去了北京”,小红说“我去了黄山”,小丁着急的说“我去了海南”,其实他并没有去,小丁是在说谎吗?请分析。
答题要点:不一定。
有可能是小丁把想象与现实的混淆。
这是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混淆了假想与真实。
结合实践简要说明。
3、试用幼儿想象的有关特点分析下面两个例子,并指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例1:一个幼儿画小孩放风筝,把小孩子的手画得很长,比身子几乎长3倍。
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
过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101
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
”
例1说明幼儿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
例2说明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当成真实的事情,即混淆假象与事实。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幼儿的想象具有夸张性。
幼儿想象的夸张现象是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
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主要有:1、认知水平的限制。
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3、幼儿想象在认知中的地位。
4、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第九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概念
l.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基本特点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倍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
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
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3、直观行动思维: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
4、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5、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使用概括、通过判断和推理进行的。
严格说来,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二、填空、判断、选择:
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接照人类典型的思维的概念,个体思维发生的时间要在6、7岁以后,即学龄期。
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最初的语词概括的形成,是儿童思维的标志。
2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10
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直观的概括、动作的概括、语词的概括。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儿童思维起先是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
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其活动过程依靠具体动作,是展开的,而且有许多无效的多余动作。
在实际生活中,儿童对自己的行动结果不断作出分析和评价。
由于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进行,思维的内容仅限于感官所能及的具体事物。
因此内容是表面的、片面的。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或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阶段,或把运算阶段分为独立的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向成人学习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概念。
儿童掌握概念也可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学前儿童所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日常概念可不经过专门教学而在日常和别人交往中或个人积累经验过程中掌握。
科学概念要经过专门教学才能掌握。
学前儿童主要依靠亲身经历来领会概念的内涵,他们通过和成人或其他儿童交往,通过自己的各种活动,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就掌握了有关的概念。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