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
关于生死的名言。
关于生死的名言。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2、不怕死的人,还会畏惧什么。
——(德)席勒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4、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唐]李白《拟古十二首》
5、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
——[唐]柳宗元《掩役失张进骸》
6、生使一切的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
——(英)萧伯纳
7、死亡宛如诞生,都是隶属于生命的。
正如走路须提起脚来,也须放下脚去。
——(印度)泰戈尔
8、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但耻辱的生命更为可恨。
——(英)莎士比亚
9、死者之光荣不在于受时人之赞美,而在于为后人所效法。
——(法)孟德斯鸠
10、死不足忧,所忧者,死而无益于世。
——[清]王夫之
11、死得光荣,一生荣誉。
——(意大利)彼特拉克
12、死得伟大的.人永没有失败。
——(英)拜伦
13、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
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
——(黎巴嫩)纪伯伦
14、男儿得死所,其重如山丘。
——[清]屈大均《过涿州作》
15、拜伦说:“死并不难!”事实正是这样,生比死难得多。
——(英)萧伯纳
16、谁怕死,谁就已经不再活着。
——左伊默。
人固有一死理解和体会
人固有一死理解和体会人生来就注定了一定会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命运。
人类作为有智慧的生物,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认知和体会。
那么,以人固有一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生死观以及对死亡的态度等方面来理解和体会这一命题。
我们来思考生命的意义。
人类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
人固有一死,意味着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要珍惜生命,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地与社会互动,为他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的追求和享受,更在于对他人的奉献和贡献。
人生的价值也与死亡密切相关。
人固有一死,意味着每个人都有限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正因为有限的时间,我们需要珍惜每一天,努力奋斗,追求更高的目标。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活得多久,而在于活得有意义。
只有在不断追求进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能有真正的意义。
对于死亡,人们的态度各不相同。
有的人对死亡感到恐惧,害怕面对未知的世界;有的人对死亡持平淡的态度,将其看作生命的终结;还有的人则将死亡看作另一种形式的存在,相信灵魂的延续。
无论个人的信仰和观点如何,死亡都是无法逃避的现实。
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如何正视死亡,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它。
只有在正视死亡的同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更加充实和活出自己的人生。
以人固有一死,也提醒着我们对生命的态度。
面对死亡,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
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宝贵的,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我们不应该被琐碎的烦恼和纷扰所困扰,而是要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人生短暂,我们要学会从容面对生死,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面对死亡时,我们还应该思考生命的延续。
虽然人的肉体会逝去,但灵魂可能会有所延续。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科学观点,都存在着对灵魂存在的猜测和推测。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相信生命的延续,相信自己的存在有意义。
死亡只是肉体的消亡,而人的精神和思想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存在和传承。
有关舍生取义的名言
有关舍生取义的名言导读: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下面整理了有关舍生取义的名言,欢迎阅读。
1、人固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如泰山。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3、舍身取义,杀身成仁。
4、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别云间》5、视死如归。
——司马迁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7、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8、一个人决意赴义时,那么他的头卖给刽子手就要卖得值得。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9、懦夫一生死多次;勇者一生死一回。
10、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1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孟子·告子上》1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莎士比亚13、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
——司马迁《史记·田单列传》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15、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16、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舒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17、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1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19、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恽代英《狱中诗》20、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柔石2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22、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2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轲舍身取义的事例七则舍身取义的事例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此处略)舍身取义的事例二: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此处略)舍身取义的事例三: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
12《为人民服务》
引用论证
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
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第二自然段: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 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 正反论证 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 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 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 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 山还要重的。
?
第三自然段: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 服务的,所以,我们如 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 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 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 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 的办。
第一句讲我们要 欢迎批评。 第一句讲我们欢 迎任何人的批评。
第三、四句讲我 们接受任何人的 只要是正确的批 评。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 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 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 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 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自由读课文,思考:
演讲的听众是谁?毛泽东同志的这个 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
听众是根据地的军民。 围绕的中心是:为人民服务。
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的生死观;
第二自然段:
怎么写的?
1、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 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 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三自然段: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 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 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 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 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 旺起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出处、解释及赏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解释:人生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赏析:此句慷慨激愤,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露了司马迁愿为自己的著述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表现出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原文:《报任安书》司马迁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是也。
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司马迁与宫刑
司马迁与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出自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之口。
说的多好啊!多么有思想。
人总会死的,有的人死了就如同一根羽毛那样轻,那样毫无价值;而有的人死了会有泰山那样重。
为什么司马迁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读了《报任安书》后我有所了解。
众所周知司马迁因替李陵辩解而受宫刑,。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到:“故或祸莫忋于欲利,悲痛莫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以及“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由此可知,司马迁把自己受过宫刑,当做奇耻大辱,所谓,“诟莫大于宫刑”。
司马迁列举了十大耻辱,把腐刑放在最后,还说:“极矣”。
在司马迁心里这是侮辱到了极点。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多次强调自己受了奇耻大辱。
换做常人在收入之后,早就去死了,哪里在肯多活一刻!而相反,司马迁却没有去死,继续艰难的活在这世上。
是不是司马迁不敢去死,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呢?如果你这样想就是大错特错了!司马迁说:“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勉,卒就死耳。
”是啊!司马迁如果就这样死了,确实是像九头牛掉了一根毛,就像死了一只蚂蚁,死的轻于鸿毛,没有任何意义。
古代有“三立”即立功、立名、立言。
只要立了一个,这个人就没有白活在世上。
就是死,也死得重于泰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出自司马迁之口,毋庸赘言,司马迁死就要重于泰山,换而言之,他死也要死得有意义。
根据当前形势分析,三立中的前两立,即立功、立名,司马迁恐怕是做不到了,唯有立言于后,司马迁的死才会有意义。
司马迁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最终完成了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史记》,并被享有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之称的鲁迅称赞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不言而喻,《史记》这一书的文学价值非常高。
我想《史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在受宫刑后艰难地活下来并完成这本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译文] 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出典] 西汉司马迁《抱任安书》注:1、原文: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译文: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释的。
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
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
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3、重于泰山【解释】:于,比。
比泰山还要重。
比喻人死得很有价值。
形容意义重大。
轻于鸿毛释义:鸿毛:大雁的毛。
比大雁的毛还轻。
比喻毫无价值。
4、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
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
《汉书·司马迁传》:谓“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事”。
中书令职,掌领导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职务。
《报任少卿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
任少卿名安,荥阳人。
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
《史记》卷一百四《田叔传》后附有褚先生所补的《任安传》。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过了很久,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
此信写于武帝太始四年十一月(公元前93年,这年司马迁53岁)。
【人固有一死或终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阅读答案
【人固有一死或终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阅读答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阅读答案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1—14题。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婴金铁受辱婴:缠绕。
B.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C.权倾五伯倾:超过。
D.审矣,何足怪乎审:审查。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视徒隶则心惕息君子学道则爱人B.囚于请室圣人不凝滞于物C.用之所趋异也鹏之徙于南冥也D.以稍陵迟谨拜表以闻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选文段句式富于变化,长短句结合,整散句并现,“四不辱”和“六受辱”运用排比手法,一气贯下,势如排山倒海。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痛恨、批判)
(歌颂、怀念)
鲜明对比
突出主题
向鲁迅先生学习, 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 些象鲁迅这样的人呢?
李素丽
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 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
汽车售票员。 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 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 终点站,我会永远用自己的 真情和奉献同大家一起走向 明天!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 东省诸城人。被誉为“农民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 出版了《呜咽的云烟》,《春风》, 《泥土的歌》,《欢呼集》及《臧 克家诗选》等诗集。他是近代杰出 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 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 念日,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 动,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思念,写下 了这首深情的赞歌。
领悟诗歌主旨
这首诗不只是写对鲁迅的怀念, 还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 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 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 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 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有 的 人
反动统治者
鲁迅和像鲁迅这样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 虽生犹死
摔 跨
甘为人民牛马 虽死犹生
抬 举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
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 人民当牛马。
这个“骑”字写出了“有的人”怎样的表 现?
• “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 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丑态。
3、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这里的“摔垮”有什么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含义呢?
为人民服务2~3段原文
为人民服务2~3段原文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qi ān)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míng)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篇一:人固有一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句出自司马迁《史记》的千古名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想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精髓,就必须深入了解司马迁艰难的一生。
司马迁的一生是苦难的。
替李陵求情的结局就是被残忍的处于宫刑,这对于他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在那个时代又有什么公平而言呢?在狱中了结残余的生命亦或是坚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之间徘回之际,想到自己多年收集的材料,他忍辱负重,完成被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大作《史记》。
一个能够流传千古的故事,是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和领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真正内涵了。
人本来是要死的。
司马迁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为他实现了自己一生努力的夙愿和理想,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如秦桧,汪精卫等人的死就如鸿雁的羽毛一样轻,因为他们践踏着一切来成就自己,害人害己。
纵观历史的长河,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数不胜数。
现实生活中更是如此,就我个人而言,重于泰山的死并非要轰轰烈烈,而是当面对自己,面对一切时都无畏无惧,为他人奉献,实现自己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重于泰山的死。
而轻于鸿毛的死则是自私自利,在践踏自尊和伤害他人利益,危害人民的基础上,来达到自己所要的目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管是在久远的古代还是在当下的现实社会里,有着同样的寓意,那就是通过正常渠道来实现自己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篇二:2016先秦君子风范最新考试答案5.181《诗经·小雅·蓼莪》中“蓼蓼者莪,匪莪伊蒿”用抱娘蒿起兴是为了以下哪一个目的:() 1.0 分? A、感叹子女孝顺之心? B、感叹国君体恤之思? C、感叹兄长爱护之情? D、感叹父母养育之恩我的答案:D2以下《尚书》的篇章中哪一篇与周公制作和颁布诰命有关:()1.0 分? A、《虞书·尧典》? B、《夏书·禹贡》? C、《周书·大诰》? D、《周书·秦誓》我的答案:C3先秦君子的尚俭是以下哪组元素相结合的个人品格表现:()0.0 分? A、外交素质和大国道德? B、军事素质和军人道德? C、经济素质和商业道德? D、政治素质和宗国道德我的答案:C4从现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周朝取代殷商的主要是依靠以下哪一项:()0.0 分? A、掌握正朔? B、宗教祈祷? C、口诛笔伐? D、武力争夺我的答案:A5(转载于: 爱作文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风马牛不相及”一事中订立召陵之盟的屈完是哪一诸侯国的著名政治家:()1.0 分? A、蔡国? B、郑国? C、楚国? D、齐国我的答案:C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对先秦君子风范的评价出自于以下哪一位历史学家:()1.0 分? A、司马错? B、司马懿? C、司马谈? D、司马迁我的答案:D7“忠”不见诸甲骨文、金文而广泛出现在西周文献中,表明了先秦君子忠的品质从以下哪一时期开始兴盛:()1.0 分? A、原始部落时期? B、夏商时期? C、西周时期? D、隋唐时期我的答案:C8出自于《左传》的“三不朽”不包括()。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于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于的意思《聊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的“于”》嘿,咱今天就来唠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这句话里的“于”到底是啥意思。
你说这人啊,谁能不死呢,对吧?但这死法和意义可就大不同喽!有的死啊,就像一阵风,吹过就没了,啥也留不下;可有的死呢,那可不得了,就跟泰山一样沉甸甸的。
这“于”字啊,在这里就好像是个比较的意思。
就好比说,一个人为了救别人牺牲了自己,那他这死就比泰山还重,因为他做出了特别了不起的事儿呀。
这就好像在说,嘿,他的价值可大了去了,不是一般的重呢!而有的人呢,整天碌碌无为,甚至还干坏事,那他的死可能就没啥意义,甚至还让人唾弃。
咱平常生活中也能看到这样的例子呀。
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们,他们的死就是重于泰山的。
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敬佩,让我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伟大。
而那些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的人,他们就算活着也没多大价值,更别说死了。
所以啊,这“于”字提醒着我们,要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咱到底要怎么个活法,怎么个死法。
别稀里糊涂地就过了一辈子,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干了点啥有意义的事儿。
你说要是能选择,咱肯定都想让自己的死重于泰山呀,对吧?那就得从现在开始,多做点好事,多为别人着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份量。
别老想着自己那点小九九,得把眼光放长远点。
总之呢,这个“于”字虽然简单,可它背后的意义可不简单呐。
它让我们明白,人生有不同的选择,死也有不同的意义。
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争取让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死得也有价值。
哎呀,说了这么多,咱也该歇歇啦。
希望大家都能记住这个“于”字,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到时候咱也能骄傲地说,咱的死那也是重于泰山滴!哈哈!。
身后无人文言文翻译
夫人生在世,或有显赫一时,或有默默无闻。
然无论贵贱,终有一死。
死之后,世人皆谓身后无人,然此言非也。
人固有一死,或为英雄,或为枭雄,或为布衣,或为黔首,皆有其身后之人。
英雄者,国家之栋梁,民族之脊梁。
其身后之人,亦为国家之栋梁,民族之脊梁。
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身后之人,如姜维、邓艾等,亦为国家之栋梁,民族之脊梁。
此乃英雄身后之人,其功业显赫,名声不朽。
枭雄者,一代枭雄,其身后之人,亦为一代枭雄。
如曹操,一代枭雄,其身后之人,如曹丕、曹植等,亦为一代枭雄。
此乃枭雄身后之人,其权谋智计,令人叹为观止。
布衣者,平民百姓,其身后之人,亦为平民百姓。
如陶渊明,隐居田园,不求名利,其身后之人,如陶弘景、陶潜等,亦为平民百姓。
此乃布衣身后之人,其淡泊名利,心性高洁。
黔首者,贫贱之人,其身后之人,亦为贫贱之人。
如杜甫,一生坎坷,其身后之人,如杜牧、杜荀鹤等,亦为贫贱之人。
此乃黔首身后之人,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然世之人心,往往只看重显赫一时之人,而忽视默默无闻者。
故世人谓身后无人,实则不然。
凡人皆有其身后之人,或显赫一时,或默默无闻,皆有其价值。
夫人生在世,犹如草木,各有其生长之时,各有其凋零之时。
草木有枯荣,人有生死。
死后,或有碑文传世,或有诗篇流芳,或有事迹流传。
此皆身后之人,为之铭记。
是以,身后无人,非无也。
人固有一死,死之后,或有碑文,或有诗篇,或有事迹,皆为身后之人所铭记。
此乃人生之价值,亦为身后之人所见证。
夫人生在世,当尽其所能,为后世留下痕迹。
或为英雄,或为枭雄,或为布衣,或为黔首,皆有其身后之人。
此身后之人,或为子孙,或为朋友,或为同僚,或为世人。
皆因人生在世,自有其价值,自有其身后之人。
故曰:身后无人,非无也。
人固有一死,死之后,或有碑文,或有诗篇,或有事迹,皆为身后之人所铭记。
此乃人生之价值,亦为身后之人所见证。
吾辈当以此为鉴,奋发向前,为后世留下不朽之业,以飨身后之人。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是史学之父司马迁在两千年前对生死的感悟,我想历史上再没有人能像他一样经历痛苦的生与死的抉择,以及对于生与死的意义又有如此深刻的领悟了。
在汉武帝的淫威之下,他选择了接受宫刑而苟活于世。
那么他为什么不以死明志以此来保全自己的名誉,而偏要接受那奇耻大辱的宫刑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把整个事件梳理一下。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夏天,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这一下子,突然,皇帝就恼了,认为他是在诋毁李广利,而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
李广利是这次讨伐的主力,而李陵不过是个协助。
史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读后感
史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读后感《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感》读到司马迁的这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感触颇深。
最初读到这里时,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论断。
它把人的死亡分出了不同的重量等级,这是我以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
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呢?这让我想起了那些烈士,像刘胡兰,她面对敌人的铡刀时,宁死不屈。
她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生命,但她的死重如泰山。
她的勇敢和坚定,为了正义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精神,给许多人带来了无尽的鼓舞力量。
还有像狼牙山五壮士,他们在处于绝境时,哪怕跳崖也绝不投降,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和民族。
他们的牺牲像明亮的灯塔,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为后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那什么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呢?我觉得那些自私自利,为了一己之私欲,损害他人利益甚至危害社会的人的死,就是轻如鸿毛。
比如说一些贪官,他们为了金钱、权力,贪污腐败,最后东窗事发,他们的死换来的只是人们的唾弃。
他们从来没有真正为大众做过有益的事,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他们的生命在结束时没有留下任何正面的东西。
特别触动我的是司马迁诉说这句话时的心境。
他遭受了宫刑,这是一种极其屈辱的刑罚,但他没有选择轻易地放弃生命。
他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这就是他让自己的生命变得重于泰山的方式。
后来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并不取决于生命的长短,而取决于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了什么。
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
鼓励人们要珍惜生命的同时,去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
对了还想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面临那些英雄烈士一样的生死抉择,但仍然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比如医护人员在疫情的时候,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治病人,他们就是在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这一句话就像一把尺子,可以时刻衡量我们生活中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在未来我想我会时不时想起这句话,去激励自己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浑浑噩噩地度过此生。
有关舍生取义的名言
有关舍生取义的名言有关舍生取义的名言1、人固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如泰山。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3、舍身取义,杀身成仁。
4、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别云间》5、视死如归。
——司马迁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7、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8、一个人决意赴义时,那么他的头卖给刽子手就要卖得值得。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9、懦夫一生死多次;勇者一生死一回。
10、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1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孟子·告子上》1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莎士比亚13、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
——司马迁《史记·田单列传》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15、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16、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舒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17、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1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19、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恽代英《狱中诗》20、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柔石2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22、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2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轲舍身取义的事例七则舍身取义的事例一:解放前,由于国民政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
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经典励志文言文句子和翻译
【导语】⼈固有⼀死,死或重于泰⼭,或轻于鸿⽑。
下⾯是分享的经典励志⽂⾔⽂句⼦和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不以⼀眚掩⼤德。
——《左传》 译:评价⼀个⼈时,不能因为⼀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样,要⽴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3、欲穷千⾥⽬,更上⼀层楼。
——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层楼。
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原来更努⼒。
4、君⼦之交淡如⽔,⼩⼈之交⽢若醴。
——《庄⼦》 译:君⼦之间的交往,像⽔⼀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之间的交像甜酒⼀样的⼜浓⼜稠,但不会长久。
5、好学近乎知,⼒⾏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就接近仁,懂得了是⾮善恶就是勇的⼀种表现。
6、良⾔⼀句三冬暖,恶语伤⼈六⽉寒。
——明代谚语 译:⼀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伤害别⼈的感情和⾃尊⼼,即使在六⽉⼤暑天,也会让⼈觉得寒冷。
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贤⽂》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8、善恶随⼈作,祸福⾃⼰招。
——《增⼴贤⽂》 译:好事坏事都是⾃⼰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的⾔⾏招来的。
9、君⼦藏器于⾝,待时⽽动。
——《周易》 译:君⼦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0、学⽽不厌,诲⼈不倦。
——《论语》 译:努⼒学习却不感到满⾜,教导别⼈不感到厌倦。
篇⼆ 1、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译:⼈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也是⼀种收获。
2、⼈固有⼀死,死或重于泰⼭,或轻于鸿⽑。
——[汉]司马迁 译:⼈终究免不了⼀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民正义的事业⽽死就⽐泰⼭还重,⽽那些⾃私⾃利,损⼈利已的⼈之死就⽐鸿⽑还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句出自司马迁《史记》的千古名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想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精髓,就必须深入了解司马迁艰难的一生。
司马迁的一生是苦难的。
替李陵求情的结局就是被残忍的处于宫刑,这对于他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在那个时代又有什么公平而言呢?在狱中了结残余的生命亦或是坚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之间徘回之际,想到自己多年收集的材料,他忍辱负重,完成被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大作《史记》。
一个能够流传千古的故事,是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和领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真正内涵了。
人本来是要死的。
司马迁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为他实现了自己一生努力的夙愿和理想,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如秦桧,汪精卫等人的死就如鸿雁的羽毛一样轻,因为他们践踏着一切来成就自己,害人害己。
纵观历史的长河,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数不胜数。
现实生活中更是如此,就我个人而言,重于泰山的死并非要轰轰烈烈,而是当面对自己,面对一切时都无畏无惧,为他人奉献,实现自己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重于泰山的死。
而轻于鸿毛的死则是自私自利,在践踏自尊和伤害他人利益,危害人民的基础上,来达到自己所要的目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管是在久远的古代还是在当下的现实社会里,有着同样的寓意,那就是通过正常渠道来实现自己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