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动物

合集下载

藏传佛教唐卡中【和睦四瑞】的释意

藏传佛教唐卡中【和睦四瑞】的释意

藏传佛教唐卡中【和睦四瑞】的释意藏传佛教唐卡中和睦四瑞图象征尊⽼爱幼,和平相处。

源于《释迦牟尼本⽣传》。

讲述关于四只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

相传,在古印度波罗奈斯国时期,世尊化⾝为⼀只鹧鸪鸟,居住在噶希森林。

当时,该森林尚住有⼀只猴⼦、⼀头⼤象和⼀只⼭兔,它们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过着安详⾃在、幸福美满⽣活。

它们的情谊如同⽔乳相融,极为融洽。

为了永远保障这种和睦的⽣活,它们拟共商订⽴⼀个永远互敬互爱的崇⾼约定。

于是,以⼀棵尼枸卢树的成长历程作为确定长幼的依据。

⼤象第⼀次见到那棵树时,树枝叶和其⾝体⼀样⼤,猴⼦是树枝与它的⾝体⼀样⾼时,到那⾥的。

当这棵树⼜⼩⼜嫩的时候,⼭兔常舔过叶⼦上的露珠。

最后说:其实这棵尼枸卢树是吸收鹧鸪鸟粪便⽽长⼤的。

从此以后,它们按长幼奉⾏尊⽼爱幼的准则。

由此,年幼体⼤的⼤象驮猴⼦,猴⼦背⼭兔,⼭兔头顶鹧鸪鸟。

四个动物情如⼿⾜,互敬互爱,过得极为和睦相处。

后来,森林⾥的其他动物见此情景,也纷纷仿效,⼀时间,整个森林动物世界出现⼀派友爱、和睦的景象。

从此,向往和平的雪域⾼原⼈,智慧地把安定团结、和睦相处的太平盛世景象,以佛经中的讲述四只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为背景,绘制了和睦四瑞这幅美好的图案。

图案中有个⾹格⾥拉般⼀⽅美丽的净⼟;⼀棵树枝茂盛的枸卢树结有甜蜜的果实;树前有⼀只驮有猴⼦的⼤象,猴⼦⼿捧⼀枚果⼦,背负⼀只⼭兔,⼭兔⾝上蹲有⼀只鹧鸪鸟。

和睦四瑞图描绘了四只动物互敬互爱、共享花果、团结和睦的美好情景。

在全球⼀体化和⼈类⽂化多元化以及民族⼤团结的趋势下,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与⼈之间和平相处、团结平等、共谋发展是⼈类的共识。

和睦四瑞图作为藏民族独特⽽颇具智慧的⽂化之⼀⼩载体,向世⼈展⽰和表达了雪域藏⼈与世界各民族⼀道以和平、团结、平等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望。

---------------------------------[和⽓四瑞]是根据释迦牟尼讲述的故事所画。

释迦牟尼和大象的故事

释迦牟尼和大象的故事

释迦牟尼和大象的故事在佛教中,释迦牟尼被视为伟大的教主和觉悟者。

他通过自身的修行和悟道,获得了对生命、死亡、轮回和涅槃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释迦牟尼的故事和教义在佛教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吸引了无数信徒的信仰和追求。

而大象在印度文化中一直是一种吉祥、高贵、神圣的动物。

在印度教、佛教等宗教中,大象被视为代表吉祥、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印度教中的象头神象头神(Ganesha)是守护神和赐福神,是主管知识、智慧和财富的神祇。

关于释迦牟尼和大象的故事,有一个非常著名且具有深刻含义的传说。

据传,当释迦牟尼还是一名凡人时,他曾经与一头大象之间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释迦牟尼在森林中修行时遇到了一头受伤的大象。

大象因意外受伤而痛苦地挣扎着,释迦牟尼心生怜悯,便走上前去为大象治疗伤口。

他用自己的修行力量和大智慧,帮助大象摆脱了痛苦,并使其伤口逐渐愈合。

在这个过程中,大象对释迦牟尼产生了极高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它决定放弃野生的生活方式,追随释迦牟尼修行成佛。

大象成为了释迦牟尼的忠诚弟子,并在佛教中成为了一位象征力量、智慧和忠诚的护法神。

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释迦牟尼对生命的关爱和慈悲,也展示了他在修行中所获得的大智慧和力量。

同时,这个故事也强调了佛教中的平等、慈悲和互助的精神。

此外,在佛教中还有另一个与大象有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只大象因为曾经伤害了释迦牟尼的弟子而感到内疚和悔恨。

它向释迦牟尼祈求宽恕,并希望得到救赎。

释迦牟尼接受了它的忏悔,并教导它如何通过修行和慈悲来消除过去的罪业。

最终,这只大象成功地修行成了一位护法神。

这些与大象有关的故事在佛教中广泛传播,并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象作为吉祥、高贵和神圣的象征,也成为了信徒们敬仰和崇拜的对象。

除了上述两个故事之外,还有一个与释迦牟尼和大象有关的传说。

在这个故事中,释迦牟尼曾经乘坐一头大象渡过一条大河。

当他们到达对岸时,大象因为自身的重量而陷入了泥潭中。

佛狸的名词解释

佛狸的名词解释

佛狸的名词解释佛狸,是一种传说中的神秘动物,常被描述为一只有着狸猫外貌的生物,拥有佛教的智慧和慈悲心。

在民间传说和文化中,佛狸被赋予了许多神奇的能力和象征意义,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护佑之神。

本文将对佛狸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一神秘生物。

一、佛狸的形象佛狸通常被描绘为一只外形与普通狸猫相似的动物,身体柔软修长,毛色常为金黄色或土黄色。

它们的眼睛明亮而智慧,展现出超凡的人性和灵性。

身体上的特征为梳理整齐的毛发和娇小的耳朵。

佛狸往往带着一种和蔼可亲的微笑,给人以宁静和安全的感觉。

二、佛狸的象征意义在佛教文化中,佛狸象征着智慧、幸福和慈悲。

佛教倡导的智慧追求,通过修行和觉悟,使得佛狸被认为拥有超凡的智慧。

它们通过细腻的感知和瞬间的觉醒,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引导人们走向心灵的解脱。

佛狸也象征着幸福和富足。

传说中,佛狸具备吸纳和积聚福气的能力,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和祝福。

佛狸被视为幸福的载体,人们常把它作为吉祥物放置在家中或办公场所,以求得顺遂和吉利。

除此之外,佛狸还象征着慈悲和宽容的精神。

佛陀的重要教义之一是慈悲心与慈爱行,佛狸以其和善的形象,成为呼唤人们传递爱与慈悲的象征。

三、佛狸的故事和传说在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关于佛狸的故事被世世传颂。

这些故事中,佛狸常常被描述为一位具有神奇能力的护道神,帮助和保护弱小的生物,以及保护正义与和平。

一个有名的传说是关于佛狸化身为人类,为了拯救人们脱离苦难而展开的奇幻冒险。

作为佛教的化身,佛狸化名为“普化”,化身为一个智者与修行者,来引导人们走向善与正道。

他通过教育和激发人们内在的潜能,帮助他们战胜难题和困惑,以及扩展他们的智慧和视野。

另一个传说讲述了佛狸与人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相传,在古代,人类和动物之间有着极好的合作关系,佛狸常常降临人间与人类进行友好互动。

它们提供人们幸福与帮助之余,也促使人类吸取智慧和慈悲的力量,并成为和谐共生的典范。

四、佛狸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佛狸作为一种文化图腾,深受人们喜爱和尊敬,并在当代的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什么是佛教七宝

什么是佛教七宝

什么是佛教七宝作者:佚名来源:网络点击数:8335 日期:2008-3-6什么是佛教七宝?佛教七宝是什么意思?佛教七宝,指七种珍宝,又称七珍。

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同一本经书,不同历史时期所译的不同版本中,所说七宝也不同,以《无量寿经》为例,将汉代版本的七宝为金、银、琉璃、水精、车渠、珊瑚、琥珀;曹魏时期版本所载七宝为紫金、白银、琉璃、水精、砗磲、珊瑚、琥珀;唐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美玉、赤珠、琥珀;宋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璃、颇梨、砗磲、真珠、琥珀。

藏传佛教中的七宝为红玉髓、蜜蜡、砗渠、珍珠、珊瑚、金、银,称为“西方七宝”。

藏传佛教供奉的七珍在《翻译名义集》卷三云:“佛教七宝凡有二种,一者七种珍宝,二者七种王宝。

”王宝为另一种涵意的七珍,是转轮圣王拥有的七珍,它们是:金轮宝、主藏宝、大臣宝、玉女宝、白象宝、胜马宝、将军宝七种。

所以可以作为七宝之圣物的东西有十多种,下面介绍主要几种:(1)金∶指黄金,又称为紫金。

梵名苏伐刺那(修跋拏),译为妙色或好色。

佛典在赞叹佛身端严时,常用妙色身、金色身之语。

《翻译名义集》卷三引真谛之释,举出金之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净、我、乐四德耳。

金多用于寺院殿堂、法器、佛像、佛具。

(2)银∶指白银。

是最廉价的贵金属,佛教认为银所呈现出的光与色都具有息灾的能力,所以银被广泛用于饰物。

(3)琉璃∶又作毗琉璃、吠琉璃耶、鞞头黎等。

译为‘青色宝’或‘不远’。

是一种类似玉的宝石。

佛教中的动物寓意

佛教中的动物寓意

第二章常见动物的佛教寓意1.大慈力:大象/582.吉祥的动物:鹿/603.威猛之王:狮/624.嗔怒烦恼:老虎/645.悟道根机:马/666.高贵威仪:牛/687.妄心杂念:猕猴/708.佛法宏音:法螺/72第三章佛教中的神奇动物1.互为天敌的杂交兽:三胜兽/762.蛇崇拜:龙/783.神鸟之王:大鹏金翅鸟/824.韧性的力量:摩羯/845.吞掉己身的怪兽:饕餮/86第四章神明的坐骑1.五方佛的坐骑:密教“五部座”之狮子座/902.五方佛的坐骑:密教“五部座”之象座/923.五方佛的坐骑:密教“五部座”之马座/944.五方佛的坐骑:密教“五部座”之孔雀座/965.五方佛的坐骑:密教“五部座”之金翅鸟座/986.普传一切纯善妙义:骑六牙象的普贤菩萨/1007.掌管智慧:骑狮的文殊菩萨/1028.主施福德:骑三眼骡的吉祥天母/1049.惩恶的阴间王:骑青蓝忿怒水牛的外修阎罗/10610.掌司财富:骑白狮子的财宝天王/10811.赐予财富与长寿的“藏地关公”:骑白马的格萨尔王/11012.驱除魔障:骑白狮子的白哈尔/11213.智慧之神:骑白鹅的大梵天/11414.多才多艺:骑大雁的辩才天女/11615.统率诸天:骑宝象的帝释天/11816.骁勇的“战神”:骑猫头鹰的姊妹护法/12017.消除苦难:骑水牛的大威德金刚/12218.隐身大神通:骑野猪的摩利支天/12419.主掌雨水:骑龟的水天/126第五章以动物命名的神明1.消魔除障:马头明王/1302.梵语文学的先驱者:马鸣菩萨/1323.密教重要的观想对象:金刚亥母/1344.成就一切善事:象头财神/1365.消灾祈雨:孔雀明王/1386.千部论主:龙树菩萨/140第六章手执动物的神明1.赐福德,守坟冢:手中执羊的大黑天/1442.赐予无尽珍宝:手拿吐宝鼠的多闻天王/1463.大力加持:手持象皮的胜乐金刚/148。

十羊九牧打一动物

十羊九牧打一动物

十羊九牧打一动物在中国古代的谜语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谜题:“十羊九牧打一动物。

”这个谜题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民智慧的一面,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谜题中所涉及的动物是什么。

通过题目中的线索,我们可以知道它是羊的一种。

然而,题目中提到了“九牧”,这意味着这种动物是与牧羊相关的。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谜题的答案是“牦牛”。

牦牛被称为“高原之宝”,是一种在中国西部高原地区繁衍生息的珍贵牲畜。

牦牛是典型的牧群动物,其体型较大,具有非常强大的适应能力,可以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生存。

牦牛在高原地区被用于运输、耕种和牛羊交配等用途。

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牦牛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

中国西部的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地势险峻,天气变化无常。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牦牛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牦牛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非常强,且经过长时间的驯化和繁育,已经形成了一种适应高原地区生活的品种。

牦牛的体型较大,背上有一层厚厚的毛发,能有效隔绝外界寒冷,保持体温稳定。

此外,牦牛还可以耐受高原缺氧的环境,其红细胞数量较普通哺乳动物更多,可以更好地吸收氧气。

牦牛在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牛奶、肉食和毛皮等资源,还可以用于耕地和运输。

在高原地区,人们用牦牛作为拖拉机和卡车,用来耕种和运送农产品。

牦牛还可以与绵羊交配,产生强壮且具有适应高原环境的后代。

因此,牦牛成为了当地居民的重要财产和生活支持。

此外,牦牛在当地的文化和宗教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西藏和青海等地,牦牛是藏传佛教中的神圣动物,被视为是圣洁和平静的象征。

每年,当地人们会举行牦牛舞和祈福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吉祥。

此外,西藏的牦牛追控运动也是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呈现了牦牛速度和驯化水平的比拼。

总的来说,十羊九牧打一动物的谜题揭示了中国西部高原地区的牧羊文化和九牧牦牛的特殊地位。

牦牛在当地的农牧业、生活和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示了中国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勇气。

颜值最高的鸟:佛法僧(多图)

颜值最高的鸟:佛法僧(多图)

颜值最高的鸟:佛法僧(多图)在佛教中,信徒是以佛、法、僧的三宝为皈信或皈敬的对象,而不是崇拜流行于民间的诸神,故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最初度化在家信徒,即授三皈。

所谓三皈,便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体称为皈依三宝。

佛是大觉者,他是自觉、觉他而智慧与福德究竟圆满的人;法是由佛所说成佛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学佛求法,并且助佛弘化、广度众生的出家人。

初成佛道的释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对两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谓及婆梨迦)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来比丘僧。

”因此唯有三皈具足,才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

在鸟类中,有一个目叫佛法僧。

“佛法僧”这个名字来源于日语。

这种鸟鸣叫声极像日语里的“佛法僧”发音,还有很多文人作诗来歌咏它。

其实“佛法僧”鸣声为另一种鸟角鸮的声音。

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错误时,已传讹久矣,只好将错就错了,甚至还成了鸟类科、目的名字。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佛法僧科(Coraciidae)约12种东半球鸟类的统称。

求偶或向鹰攻击时俯冲翻筋斗。

佛法僧科也包括鹃鴗和地鴗(ground roller)。

栖居於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的温暖地带。

体长25~32公分(10~12.5吋)。

形似矮壮短腿的松鸦,多为蓝色或紫色。

集群吵杂,觅食蝗虫、飞行蚁类和蜥蜴。

巢多在树洞中,有几种在白蚁巢内挖洞。

蓝胸佛法僧(Coracias garrulus)体长30公分(12吋),见於南欧到西亚,翅天蓝色带黑边。

佛法僧科(Coraciidae)是佛法僧目的一个科。

佛法僧科(学名Coraciidae)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佛法僧目中的一个科,体型类似乌鸦,但与翠鸟和蜂虎亲缘关系密切。

体色多为蓝色和褐色。

以昆虫为食。

佛法僧科一共包括11种,在中国有3个种分布:佛法僧属Coracias、蓝胸佛法僧Coracias garrulus、蓝喉佛法僧Coracias abyssinica、紫胸佛法僧Coracias caudata、宽尾佛法僧Coracias spatulata、红冠佛法僧Coracias noevia、棕胸佛法僧Coracias benghalensis、紫翅佛法僧Coracias temminckii、蓝腹佛法僧Coracias cyanogaster。

佛教 六大灵性动物,不可杀,不可食

佛教 六大灵性动物,不可杀,不可食

佛教六大灵性动物,不可杀,不可食六类动物不能吃,不可杀!第一位:蛇类。

蛇非常有灵性,而且蛇的报复心、嗔恨心以及法力特别强,因此杀蛇、吃蛇的报应往往非常快,而且明显和严重。

在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中明确指出'无故杀龟打蛇,上天都不能庇护的。

'杀蛇后招恶报的事例非常多,例如八十年代的例子:某人在盖房挖地基之时,突然挖出一窝数条蛇来,主人指示干活民工将蛇打死,但是其中一条白蛇逃走。

此后不到一个月,他家中唯一的孩子八岁女儿突然痴呆,他走遍医院治疗也枉效。

后来,经人指点找到某个'大仙'(其实是狐仙),大仙告诉他:'是那只白蛇在做怪,这个白蛇为蛇王,你伤害了它的子孙,它就伤害你的孩子,让你也痛苦一生。

'第二、三位:鳝鱼、泥鳅。

别看鳝鱼泥鳅不起眼,但是灵性十足;小小的泥鳅最伤婚姻运。

伤害它们与伤害蛇类具有同等的报应效力。

一位母亲曾咨询,说自己三岁的孩子得了软骨病,站不起来。

当时我起好卦后,根据卦象就问她:你怀孕时是不是吃过很多泥鳅鳝鱼!她说是的,我老公就是开饭店的,经常杀吃,我也不知吃了多少条。

随后,我告诉她,你孩子的病就是与你们杀孽有关,如今报应落在了孩子身上,你们要立即停止杀生行为,好好忏悔,以后多放生多积德行善,否则还有更大的灾祸。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说,自己也吃过鳝鱼泥鳅,但不见得有什么报应啊。

其实,吃蛇的报应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光是身体,还有财运、婚姻运、子孙运等等方面,只是大家平时没有把这种不顺与它联系起来而已。

第四位:牛蛙。

吃牛蛙特别容易报复人,而得肿瘤。

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登在《新闻晚报》中:在一酒楼中,有顾客点了只牛蛙,当厨师正举刀,准备宰杀这只牛蛙时,谁也没想到,它居然会突然叫起来,叫声就像小儿啼哭,这位厨师从事餐饮业几十年,从未听过牛蛙有这种叫声,这只牛蛙好像是知道了自己的大限已到,在向厨师哭着求饶。

饭店老板看到了这只'通灵'的牛蛙,发现这只牛蛙除了比一般的牛蛙精神许多,再无其它灵异之处,但在牛蛙凄惨的哭叫声中,饭店老板立即制止了厨师的行动,说这只牛蛙有灵性,我们要将它放生。

贪嗔痴分别对应哪三个动物

贪嗔痴分别对应哪三个动物

贪嗔痴分别对应哪三个动物
贪嗔痴对应的动物分别为鸽、蛇、猪。

贪欲→鸽;嗔恨→蛇;愚痴→猪。

贪即对自己所喜欢的事物耽染不舍;嗔即对自己不喜欢的起排斥心,生大热恼(平常说的发脾气);痴指心性闇昧,迷于事理。

1、贪欲为什么对应“鸽”。

古人认为鸽子的特征是贪欲无足,故用鸽子来代表贪欲。

贪,指对有利于自己的事物、环境而生的贪婪、迷恋之心。

因为希望不停地满足心中的贪欲,而产生无边烦恼。

2、嗔恨为什么对应“蛇”。

古代认为蛇的脾气很暴躁,容易攻击人,故用蛇来代表嗔毒。

嗔,指身处在逆境中或面对对自己不利的事物环境而生自仇恨。

在各种烦恼中仇恨最容易引起人造下恶业,是最能导致众生未来堕于三恶业的。

3、愚痴为什么对应“猪”。

猪,通常用来形容蠢笨,佛教中用猪来代表痴毒。

痴指“无明愚痴”即对事物的客观情况不了解的意思。

众生因为不明自业力及因果,才会造下种种恶业而导致在六道轮回中受苦。

在各种烦恼之中,痴是最根本的烦恼.也是贪,嗔与其他一烦恼的根源。

老虎在文化和传统中的地位

老虎在文化和传统中的地位

老虎在文化和传统中的地位老虎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之一。

在中华文化和传统中,老虎拥有独特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象征、宗教信仰、艺术形象和保护意识等方面,详细探讨老虎在中华文化和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一、文化象征老虎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正气、勇猛和权威。

自古以来,老虎就被视为独立、勇敢和不可战胜的象征。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老虎往往被描述成威武雄壮的形象,代表着正义和英勇。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中,老虎通常与龙、凤一起排列,象征着权威和国家的威严。

二、宗教信仰老虎在道教和佛教中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在道教中,老虎是北方神兽之一,被认为是一种灵秀而神奇的生物。

老虎在佛教中代表着威严和能力之象征,佛教常用老虎来象征佛的威力和智慧。

三、艺术形象老虎在传统艺术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剪纸等艺术形式,老虎都是重要的题材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老虎是四君子之一,与梅、兰、竹并称,代表了品格高尚和高洁的象征。

四、保护意识尽管老虎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地位,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老虎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

人类的活动、栖息地的破坏以及偷猎者的存在,都对老虎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老虎这一珍稀物种,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等。

总结:老虎在中华文化和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人们对正义、英勇和权威的象征。

在宗教信仰和艺术形象中,老虎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尽管如此,保护老虎仍然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应该加强保护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老虎能够在文化和传统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地位。

动物中有三教焉译文注释

动物中有三教焉译文注释

动物中有三教焉译文注释
原文:动物中有三教焉:蛟、龙、麟、凤之属,近于儒者也;猿、狐、鹤、虎之属,近于仙者也;狮子、牯牛之属,近于释者也。

植物中有三教焉:竹、梧、兰、蕙之属,近于儒者也;蟠桃、老桂之属,近于仙者,莲花、葡萄之属,近于释者也。

译文:动物中也有三教:蛟龙、麒麟、凤凰这一类属于儒教;猿猴、狐狸、鹤、鹿这一类属于道教;狮子,牯牛这一类属于佛教。

植物中也有三教:竹子、梧桐、兰花、蕙草这一类属于儒教;蟠桃、老桂这一类属于道教;莲花、薝蔔这一类属于佛教。

评析:人之处对于思想的影响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三教。

儒、释、道三教是高级动物的人类思考社会人生、寻求精神归宿的产物,它们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

而认为动物、植物也有三教,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其实,对于文中所说的动物、植物三教,也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有其根据。

在世界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类对动、植物赋予了某种文化的、人格的思想内蕴;更有大量的有关动、植物的浪漫传说存在并流传至今,这些传说的出现当然与它们的自身的状貌习性有关。

以动物来说,蛟龙麟凤,人们多把它们视为祥瑞,这正与温文尔雅讲贤德才能的儒家相对;猿狐鹤鹿,多被人们赋予神秘且多有怪异的象征,所以
把他们成仙了道的道家;狮子为兽中王,牯牛为母牛及遭阉割的公牛,断欲绝情,这些都是贪淫的表现,与佛家主张出自一脉。

植物中竹梧兰蕙,清高素雅,超然脱俗,可以和儒家相比较;蟠桃老桂,年长寿高,奇形怪状,与传说中仙家的描写相仿,所以成道家;莲花薝蔔,因为色泽鲜亮洁净,往往被视为佛教的象征,所以把它们比作佛教。

这种比喻真可谓奇思妙想。

象与骑象人的概述与感悟

象与骑象人的概述与感悟

象与骑象人的概述与感悟一、概述象与骑象人是一个古老的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印度教神话中的神像和传统艺术品中。

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中,大象被视为神圣的动物,被认为是智慧、力量和长寿的象征。

在亚洲一些地区,特别是泰国和印度,骑象人是一个常见的景象。

他们通常穿着华丽的服装,坐在大象背上游行或表演。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1. 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大象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印度教中,“耶稣”(Ganesha)是大象头神,在佛教中,“菩提树下”(Bodhi)是以大象为座位的菩萨。

在这些宗教的传统艺术品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大象的图案。

2. 亚洲地区骑象人在亚洲一些地区非常普遍。

在泰国,“皇家白色大象”是国家宝藏之一,并且曾被用来加强王权。

在印度,骑象人通常是在节日或庆典中表演的。

三、象与骑象人的意义1. 大象的意义大象被视为智慧、力量和长寿的象征。

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中,它还代表着神圣和纯洁。

大象还被用作交通工具和农业助手。

2. 骑象人的意义骑象人通常穿着华丽的服装,并在游行或表演中展示他们和大象的技能。

他们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亚洲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

四、个人感悟1.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大象和骑象人在亚洲地区文化中的角色,我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历史和艺术,还反映了一个社会价值观念。

2. 动物保护意识通过了解大象在亚洲地区的角色,我也更加关注动物保护问题。

虽然大象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中被视为神圣动物,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也面临着被虐待的风险。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保护这些动物。

3. 跨文化交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大象和骑象人在亚洲地区的角色,我感到更加开放和理解其他文化。

这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五、结论大象与骑象人是亚洲地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元素。

它们代表着智慧、力量、长寿、神圣和纯洁等意义。

通过了解它们在亚洲地区文化中的角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且更好地保护动物。

中国佛教中的四大天王

中国佛教中的四大天王

中国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佛教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启迪的宗教,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

在中国佛教中,四大天王被人们称为护法神,常常出现在庙宇之中,给人们带来安全和祝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佛教中的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又称四天王,是指佛教中那四位护法神,也是四大金刚的头领,负责保护佛教教义和护法。

他们分别是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

持国天王,身长半尺,体形矮胖,左手持着金刚杵,右手高举着宝塔,保护佛教教义,象征着佛教的“慈悲”。

他的身份是为“侍卫世尊左侧”,因为他是释迦牟尼佛曾受过的侍卫之一。

人们相信,持国天王能保障国家繁荣,平安无事,也是众生离苦得乐的化身。

增长天王,标志动物为狮子,因此他也叫“狮吼天王”。

他左手擎宝剑,右手执宝伞,身披战袍,守卫佛法。

在佛教中,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能够消除一切邪恶和障碍。

增长天王不仅能保护人民安全,还能增加人的智慧和寿命。

广目天王,是指有着健康长寿的天王,头戴金色战盔,两只眼睛广视四方,分别代表天人两界的守卫者。

他的左手端着宝盆,右手托着大弓,下巴上垂着络腮胡须,一身威武有力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广目天王维护着佛教的清净和和平,保护世界上所有人民。

多闻天王,他穿着华丽的战袍,头戴金色战盔,左手执着狮身宝净,右手抡着王子钺。

多闻天王因慧命深厚而被尊为智慧之王,能帮助我们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

人们经常向他祈求智慧和内心平静。

总之,四大天王是中国佛教中的四个护法神,这四位天王都具备非常强大的力量和神性,代表着东、西、南、北四面的方向。

他们是佛教教义的守卫者,常常被人们供奉在寺庙中和道路口,在人们的信仰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可以向这四位天王祈祷,祈求他们的保佑和庇护。

琵琶指什么动物

琵琶指什么动物

琵琶指什么动物
琵琶指的是蛇,因为在佛教四大护法中,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洲。

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持蛇,住西牛贺洲。

因为东西相对应,所以琵琶对应就是蛇。

蛇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下的一类动物。

体细长,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四肢或在低等蛇类横裂的泄殖孔两侧有爪状的后肢遗迹,周身披鳞,头部形状各异,鼻孔位于吻侧,但终生海栖的海蛇科种类则居于吻背,眼球外有保护性的透明皮肤,瞳孔圆形、垂直椭圆形或水平椭圆形,无活动性眼睑,晶体几呈圆球形;舌细长分叉,前颌骨(仅蟒科蛇类具齿)、上颌骨、腭骨、翼骨和齿骨上附生着齿尖后弯的牙齿,然而齿的大小、数目及其结构则随不同蛇种而异,尾部明显地短于头体长。

佛经有关狮子的比喻

佛经有关狮子的比喻

佛经有关狮子的比喻
在佛经中,狮子被用作许多比喻来描述佛陀的无畏、伟大和智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比喻:
1. 狮子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狮子是百兽之王,以其威猛和力量著称。

在佛经中,狮子被用来比喻佛陀的无畏和伟大。

佛陀被描述为像狮子一样,无所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并以智慧和慈悲来降伏一切障碍。

2. 狮子吼喻佛法的力量:狮子吼是狮子的一种威慑力,能够让其他动物安静下来。

在佛经中,狮子吼被用来比喻佛法的力量。

佛陀说法时,他的教法能够振聩昏昧的众生,让人们停止胡思乱想,并获得内心的平静。

3. 狮子游戏三昧喻佛的降伏邪魔:狮子游戏三昧是狮子的一种行为,表示狮子的自信和自由。

在佛经中,这个比喻被用来描述佛陀能够降伏邪魔,展现出无畏和自在的精神状态。

4. 狮子乳喻菩提心:狮子乳是狮子的奶水,具有滋养生命的功效。

在佛经中,狮子乳被用来比喻菩提心。

菩提心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概念,它代表着智慧和慈悲心,能够滋养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摆脱烦恼和痛苦。

5. 狮子卧喻比丘的卧法:狮子卧是狮子的一种休息方式,两足相叠,右胁而卧。

在佛经中,这个比喻被用来描述比丘的卧法。

比丘是佛教修行者,他们应该像狮子一样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姿势,以保持身
体健康和精神宁静。

总之,在佛经中,狮子被用作许多比喻来描述佛陀的无畏、伟大和智慧。

这些比喻不仅丰富了佛教教义的内涵,也为我们理解佛教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

龟公

龟公

龟公龟公,俗称“乌龟”,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爬行动物,被视为长寿、吉祥和智慧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龟公不仅是一种动物,更是一种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吉祥祈福和占卜预测的活动中。

龟公的外形特点是硬贝壳,四肢短小而有力,其最大的特点是以保护自己为首要任务。

龟公通常居住在水边或陆地上,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可以吃植物、水生动物和陆地上的昆虫等。

龟公的较长的寿命也使得人们将其视为长寿的象征。

龟公再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通常被视为智慧的象征。

在传统佛教故事中,有着一只叫做“摩洛哥龟”的龟公,它的聪明才智使得它被认为是佛教智慧的化身。

这也是为何龟公在佛教寺庙中被供奉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龟公被视为长寿和吉祥的标志。

由于龟公的寿命长,人们常用它来表达希望长寿的祝愿。

古代的皇宫中,常常有龟公养殖的池塘,用来表达对皇帝寿命长久的祝愿。

此外,龟公还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它的背上有一种类似于“凤尾”的图案,被认为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龟公常常被用来装饰一些重要的庆典活动。

龟公也是占卜预测的重要象征。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龟公来读卜。

卜者会将乌龟贴在龟背上,然后在龟公行动后,根据龟公行进的方向和随机位置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事情。

这种占卜预测方法被视为一种超自然力量的神秘行为,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尽管龟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意义,但现如今在自然界中龟公却面临许多挑战和威胁。

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猎等问题导致龟公的数量大幅减少。

龟公作为一种古老而珍贵的生物资源,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和保护。

在大自然中,龟公是一种和谐共处的生物,它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龟公的坚韧和持久不息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无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坚持下去并不断努力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总之,龟公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它是长寿、吉祥和智慧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吉祥祈福和占卜预测的活动中。

然而,龟公目前面临许多挑战和威胁,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就佛经中经常八部之一。经中说龙族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之别。龙族的首领称龙王,他们具有强大的威力,故成为佛的守护者。另外有一类“非法行龙王”,由于不顺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门及婆罗门,所以常受到热沙烧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楼罗捕食的苦恼。在诸尊龙王中,以五大龙王及八大龙王最为著称。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别。但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度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时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这也成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个有效方式。
蝎子,由于其本身具有毒性,在藏密中被视为凶猛的象征,常用于降伏守护、破除障碍等意。
豺、狼,佛教多用此两种动物来比喻恐怖的地狱,如十六小地狱中,就有“豺狼地狱”。其中有豺狼竞相咬罪人,使其肉堕骨伤,脓血流水,苦痛万分。经中也以“贪狼”形容贪欲之深犹如狼的特性。
孔雀因能啖食一切毒虫,因此在佛教经典中常被象征本尊能啖尽众生一切五毒烦恼。在《白宝口抄》中记载,孔雀尾表示息灾,三茎之孔雀尾,表征拂去贪嗔痴毒使其证三部如来;五茎之孔雀尾,表拂去众生眼、耳、鼻、舌、意之五识烦恼,令其得证如来五智圆觉之果。
羊,在佛教的经典中,羊通常用以比喻凡夫不分辨世间法与修行,只是一味放任“贪、嗔、痴”三毒,贪着色、声、香、味、触五欲。在《法华经》中,以羊车比喻声闻乘,在《大智度论》中,则以“牛羊眼”来比喻凡庸之眼。禅宗则以“触鼻羊”来比喻不识法的昏昧学人。因为羊的眼睛不能分辨食物,凡是触碰到鼻者即食之,因此有此比喻。
又因在动物中,龙与象分别是水上、陆上最有力者,因此经典中常将二者合用,以“龙象”比喻菩萨的威猛能力或威仪具足,后人引申为殊胜的禅定力量,或者用来赞扬威仪庄严的高僧大德为“法门龙象”。
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许多经论中,都用狮子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如《大智度论》记载,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所以称为人狮子。《略出经》中说:“于菩提树下,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释师(狮)子。”佛陀以无畏音声说法,如同狮子的吼叫,所以也称佛陀说法为“狮子吼”。
蛇,佛教中以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金光明最胜王经》记载,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于一箧,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风、火二蛇之性轻举,四蛇若相互乖违,则众病人。
虱子,在佛经中,由于虱子的卵称为虱虮,转用为长度单位,为隙尘的七倍。《俱舍论》记载:“积七牛毛尘为隙游尘量,隙尘七为虮,七虮为一虱。”
鹿,据《毗奈耶杂事》记载,佛陀于过去世曾为鹿王,为救群鹿而丧失生命,并于临终时发誓愿,当来得成无上正等觉,将诸鹿都能度脱生命罗网。佛陀于鹿苑初转四谛法轮,即以鹿为轮法轮之三昧之形。
兔,《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记载,在佛陀的本生中,也曾经为兔王,为使佛法能久住于世,兔王自愿投身火中,供养仙人,仙人因而悲伤地发愿再不食肉。佛经中也以兔毛来表示极微细的物质现象,如:“尘又有微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佛经还以“龟毛兔角”来比喻了不可得之事。
龟,佛经常常以金龟来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说佛性能游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龟之能游水与陆地。此外,佛经中以“龟藏六”来比喻学人应当守护六根,如同龟守护头尾和四足一样。龟藏六:1、藏头,比喻众生收摄眼根,不令观色,则不为一切色尘所危害。2、藏前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耳根,不令闻声,则不为一切声尘所危害。3、藏前右足,比喻众生收摄鼻根,不令闻香,则不为一切香尘所危害。4、藏后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舌根,不令尝味,则不为一切味尘所危害。5、藏后右足,比喻众生收摄身根,不令觉触,则不为一切触尘所危害。6、藏尾,比喻众生收摄意根,不令知法,则不为一切法尘所危害。
佛典中也曾用金鸡来比喻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在《造像度量经》中,则以“鸡子面”来形容菩萨的脸型。鸡子,即鸡蛋。
鸽子也是佛教经典中经常见到的动物,如在显示众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趣中,生死流转不已的轮回图像“五趣生死轮”即以鸽子代表贪心的烦恼。
有时,鸽子也被用来比喻以姿色姣好而自傲者。
鹦鹉,在佛教经典中,有许多和鹦鹉有关的记载:如《正法念经》中载:夜摩天中有鹦鹉说法化导诸天的故事。《撰集百缘经》载:摩竭提国诸群鸟中有鹦鹉子王,请佛于林中说法晏坐。《杂宝藏经》中亦载有“鹦鹉孝行”的典故,指佛陀于因地为鹦鹉时的孝行。此外,佛陀也曾生为鹦鹉,与老鹰奋战,终能解脱。另外佛经中也有鹦鹉供奉佛祖及鹦鹉听法解脱的故事。
驴,经典中以驴乳、牛乳来比喻似是而非者,就如同牛乳与驴乳,其颜色虽然相同,但是牛乳攒聚则成酥,驴乳攒聚则成粪。在禅宗中,驴通常被喻指那些根器下劣的人,除了用“驴前马后”指斥学人只一味追从他人言行,而没有自己独特的机用者之外,还用“驴鞍桥”比喻愚昧、不辨真假法义的情形。
骆驼,经典中,骆驼被用来比喻心性难以调伏,或者代表散乱的心思,指心念随着六根追逐外境,无法安住一处。《摩诃止观》中云:“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无钩醉象,踏坏华池;穴鼻骆驼,翻倒负驮。”
鹫,印度的灵鹫山,是佛教著名的圣地。传说其由来是魔王化做大鹫来扰乱阿难,被佛陀降伏之后,即化成石鹫。而佛陀在此地宣讲许多重要的佛教经典,如《法华经》、《大品般若经》、《无量寿经》等。
经典中,以鹫来比喻自在高大的人,伏恃自己巨大,随心所欲皆得自在,如同鹫食宿山林,去来自由。
摩竭鱼,又作摩伽罗鱼,意为大体鱼、鲸鱼、巨鳌。为佛经中记载之大鱼,用以比喻菩萨以爱念缚住众生,不到圆满成佛,终不放弃,如同摩竭大鱼,张口吞噬一切,无一可免。
修百丈清规中说,作鱼形是昼夜精进义:“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从以上所介绍,可以看出动物在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宇宙中充满了这些形态各异的生命,相互影响、共生,才开创出这无边幻化的法界众相。而佛法对生命形态的分类和比拟,是在说明因缘业力的事实,与生命存有的实相,事实上各种生命形态,本质上是平等无别的。
猪,在佛法中,其代表的是生命的愚痴体性。
狗,在佛法中,其代表的是贪、嗔二毒。
猫,在禅宗公案中,猫用来比喻对佛法茫然无知的人。如“黧奴白牯”,黧奴,又作狸奴、猫类。意指无知的动物,多用以比喻不解佛法的人。
鼠,佛经里,常以黑、白二鼠来比喻时间,说明生命无常。
猴子,由于其心性轻浮躁动,难捉难调,常舍一取一,故经典中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又以“猿”来比喻人的心识,谓众生的心识如猿猴般无法安止。
由于雁行之不乱,佛门以此譬喻僧众行列的整齐。住持堂上说法时,众僧于法座前,分东西相对排列,称为“雁行侧立”。此外,众僧在佛前整然并列,称之为雁行班。
鸳鸯,梵语音译为叔迦婆鸟、斫迦逻婆迦。《翻译名集》中云:“斫迦逻婆,此云鸳鸯,匹鸟也。此则相偶,飞则相双。”由于其同游而不相离,所以佛经中常比喻常与无常、苦与乐、空与不空等事理之二法,常相即而不离。《大般若涅经疏》云:“言双游者,生死具常、无常,涅亦尔。在下在高,双飞双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谛即中,中即二谛;非二中而二中。是则双游义成,雌雄亦成。”由于鸳鸯恩爱和合的物性,在密教中,也经常作为修怀爱法的象征。
此外,诸佛菩萨摄化众生的法门也称“师子法门”,即以狮子王来彰显诸佛菩萨的功德。《涅槃经》中,以狮子吼列举21事,一一配以菩萨的法门。《宝雨经》则列出菩萨的10种善法,一一比喻狮子王。
牛,在佛教中也象征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就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佛陀的德号中也有以“人中牛王”来称赞佛陀的德行广大无边。在《法华经》中则以牛车来比喻菩萨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佛乘——大乘妙法。此外,禅宗则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图,即以牧牛为主题来代表修行的十种境界。
雁,因佛陀又被尊称为“雁王”,故佛门也称雁门。在如来的三十二种相好之中,“手足指缦网相”,就是以雁王为比喻,又作指间雁王相,就是指佛的手足指间,都有缦网交互连络的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这种相好是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示远离烦恼恶业、到达无为彼岸的高僧大德。
鹰,在佛经中,它被称为“婆栖鸟”,即兀鹰。此鸟有秘身法,与乌、鹫、野干等皆围绕于焰魔天之风曼荼罗中。而佛经中关于它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佛陀在国王菩萨本生时,割肉喂鹰的故事。据《贤愚经》记载:毗尸国王有一天遇一鹰追逐一鸽子。鸽子飞到国王的腋下,国王慈悲不忍鸽子被鹰食,于是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以代鸽子肉,最后鹰被感动,国王身体恢复如故。原来那鸽子是火神所变,鹰为帝释天所变,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试探毗尸王的慈心。
马,佛的三十二相中,就有一相是马阴藏相,又称作阴马藏相、马王隐藏相,这个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经超越男女之间的欲望,而现马阴藏相。佛教的经典中,常以马来比喻众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马”,即是指心意驰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马。经典中还以马比喻众生的根机四种分别。《杂阿含经》就列举四种马,比喻四种人悟道的层次。
鹤,《大般涅经》中记载:佛祖于印度娑罗树木入灭之后,娑罗林乃垂覆宝床,遮盖如来,娑罗树惨然变白,犹如白鹤。因此,娑罗林又称为白鹤林。又因世尊于此林入灭,所以“鹤林”一词亦意指“佛涅槃”之意。
在佛教的禅宗中,鹤被喻禅者之境界,悠然自在、无所障碍。《从容录》中有:“沧海阔,白云闲,伴鹤随风得自由。”
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的象征,常以象王来譬喻佛的举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记载,佛有八十种好,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无量寿经》中记载,菩萨犹如象王,因其善调伏之故。
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种姓的象征,如释迦牟尼佛。在《摩诃止观》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萨的无漏六神通。象有大力,表法身能负荷;无有烦恼杂染,因而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鹅,经典中常以鹅王来比喻佛陀行走时,安详徐步的样貌。如《央崛摩罗经》记载:“尔时,世尊犹如鹅王,庠行七步。”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则举出天上的鹅王有五种功德:1、染合有时;2、呼鸣无畏;3、量宜求食;4、心无放逸;5、不受诸鸟谄佞言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