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化学提升突破专题三 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提分训练: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学知识【答案+详解、课后复习总结】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提分训练: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学知识【答案+详解、课后复习总结】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学知识【提分训练】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A.英文的“中国”(China)又指“瓷器”,说明我国很早就应用化学技术制作陶瓷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答案 B解析B项,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不是碘的升华;C项,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鉴别KNO3和Na2SO4;D项,明矾中的Al3+水解使溶液显酸性。

2.(2019·济南期末)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

下列关于陶瓷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品质的白瓷晶莹剔透,属于纯净物B.瓷器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因此陶瓷属于金属材料C.氮化硅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D.“窑变”是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颜色的变化答案 D解析白瓷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A项错误;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项错误;氮化硅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项错误;“窑变”时,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由于还原程度的不同,形成不同颜色的低价态化合物,D项正确。

3.(2019·抚顺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文献,理解错误的是( )A.《咏石灰》(明·于谦)中“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清白”是指氢氧化钙B.《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C.《天工开物》中记载:“以消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魂散惊而魄齑粉”,文中提到的是火药D.《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答案 A解析“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描述的是碳酸钙的受热分解,其中“清白”是指氧化钙,故A项错误;“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描述的是煤炭的开采,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故B项正确;“以消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魂散惊而魄齑粉”,消石、硫磺是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故C项正确;“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指的是动物的毛皮,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D项正确。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突破训练 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突破训练 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突破训练化学与传统文化【考向分析】该类试题常以我国传统文化(科技发明、古籍文献、经典诗词等)为素材编制试题,考查实验操作、物质的成分、性质及应用、反应类型、化学原理等。

不仅需要考生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快速提炼有效信息,还考查考生运用化学知识诠释古代化学成就的能力,既体现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又体现考生的人文素养。

【核心导学】1.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判断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何种物质。

如“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入脑,非有病不可嗅。

”“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2.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由古代文献内容,联系化学反应的特点与本质,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等。

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的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3.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方法的判断根据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见方法。

如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如“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甄,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

【题组训练】1.(2019·全国卷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 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A、B项正确;“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

【冲刺必刷】2020届高考化学三轮冲刺要点突破: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训练、答案+解析】

【冲刺必刷】2020届高考化学三轮冲刺要点突破: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训练、答案+解析】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训练】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史书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草纲目》记载“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其中“碱”指的是K2CO3B.《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其描述的是CO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C.《本草经集注》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此法是利用焰色反应鉴别“硝石”D.《抱朴子》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为氧化还原反应解析:选B。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K2CO3水解显碱性,可洗衣服,“取碱浣衣”其中的碱是K2CO3,故A正确;湖泊池沼中腐烂的植物能产生甲烷,则“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其描述的是甲烷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故B错误;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硝石是硝酸钾,灼烧会产生紫色火焰,故C正确;丹砂(HgS)烧之成水银,Hg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Hg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2.很多诗句或谚语都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雷雨发庄稼”说明有铵盐生成B.“落汤螃蟹着红袍”涉及化学变化C.“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涉及物理变化,后者涉及化学变化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解析:选A。

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化合生成了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再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最后生成了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硝酸盐,A不正确;“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B正确;水乳交融指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脂燃烧,包含化学变化,C正确;海市蜃楼现象和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有关,D 正确。

3.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B.“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解析:选D。

2020年高考化学高频专题考点: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解析版)

2020年高考化学高频专题考点: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解析版)

2020年高考化学高频专题考点: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解析版)考点1 化学与传统文化1.中国古代化学的工艺简介(1)炼制陶器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它的基本原料是黏土。

釉料中主要含有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高温烧制时金属及其化合物发生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

(2)冶炼青铜冶炼青铜的过程大致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入炼炉内,点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弃去炼渣得初铜。

初铜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

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3)造纸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的竹纸制造方法为例,步骤如下:①斩竹漂塘:将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

②煮徨足火: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

③舂臼:把上述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烂,形同泥面。

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

⑤覆帘压纸:将竹帘反过来,使湿纸落于板上。

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叠积上千张湿纸后,加木板重压以挤去大部分的水。

⑥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生火焙干。

(4)黑火药主要成分:硝酸钾、木炭和硫黄。

反应原理:2KNO3+S+3C=====点燃K2S+N2↑+3CO2↑。

(5)酿酒先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分解(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再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

(6)染色染色是一个很古老的工艺,即用染料使物品着色。

2.常考经典史籍材料归纳(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3)《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里的“碱”是K2CO3。

(4)《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提分精练:化学和传统文化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提分精练:化学和传统文化

2020年高考化学考前提分精练:化学与传统文化1.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成语“百炼成钢”、“蜡炬成灰”中均包含了化学变化B. 常温下,成语“金戈铁马”中的金属能溶于浓硝酸C. 谚语“雷雨肥庄稼”,其过程中包含了氧化还原反应D. 《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青雾”属于胶体2.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B."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B.成语“刀耕火耨” 蕴含的化学原理是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还可降低土壤碱性C.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指凋谢的花可以包裹植物的根,对植物有保护作用D.西晋刘琨《重赠卢谵》中的诗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中包含有化学变化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饼因为富含油脂而易发生氧化,保存时常放入装有硅胶的透气袋B.《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C.酸雨样品露天放置一段时间,酸性减弱,为防治酸雨,应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D."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6.下列有关化学和传统文化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古剑"沈卢"以剂钢为见,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是铁的合金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硫。

全国高考卷“化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分析与备考策略

全国高考卷“化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分析与备考策略

全国高考卷“化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分析与备考策略作者:洪兹田陈女婷来源:《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20年第04期摘;要: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化学试题中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分析近5年全国高考卷传统文化试题考情的基础上,从考查特点、试题对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解题思维模型、考查视角等角度进行归纳和梳理,并预测未来该类试题的考查趋势,希望对高中生化学传统文化的复习提供帮助.关键词:全国高考卷;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分析;备考策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考试中心姜钢主任指出“在高考命題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课程内容要有机融入传统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因此,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化学试题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见表1).这类题目多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1;考情分析和考查形式1.1;考情分析;见表1.1.2;考查特点大多数传统文化试题题型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少数以非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试题内容主要以古诗词,古文献,古代化学史,传统技术和工艺,传统生活习俗和艺术文化等为背景,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当然,也有部分试题背景素材与考查内容关联度不大,仅作传统文化教育之用.2;试题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要求2.1;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从古文献中截取文言文片段,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文言文通常陌生度高、表达较简练,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2.2;对汉语文字学有所了解了解一些文字构造法,古籍中所述往往由于时间久远,背景陌生,易造成理解障碍.此时了解一些构字法,特别是形声字的特点甚为必要.对于形声字,左为意符,右为声符.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意符所代表的含义见表2.2.3;具有一定的信息提取和推理能力古文献中的文言文判断可能会有多句叙述,提供信息甚多.但只要抓住化学关键字、词、句,提取有效信息,推理验证,串成证据链,对照选项得出结论.2.4;对古代化学特点有所了解古代对化学研究和利用停留在实用层面,几乎不涉及化学理论或化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创造新物质,如陶瓷、钢铁、纸张、丹剂、酒、糖、硝、医药等;(2)能量利用,如燃烧煤炭和石油获得热能,火药爆炸开矿修路.同时,受当时生产条件限制,古代化学应用到的操作简单、控制条件有限.大多涉及较简单的分离操作(如过滤、分液、蒸发、升华、蒸馏、冷凝等);加热反应仪器往往是炉、罐、釜(锅)、甄(蒸锅)、鼎(升炼丹药的反应器)等;燃料大多是木炭,后期出现煤炭;反应条件一般不涉及难度较高的放电、高压、超高温、绝氧、绝水等条件[1].2.5;了解古代物质名称古文中的物质名称与现在教材中所出现的物质名称可能不一致.将古文献中的物质名称与现代化学教材中的物质名称联系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献.根据古代化学史著作,结合高中教学实际,以下物质需学生重点了解(见表3).3;解题思维模型传统文化试题虽然情境素材陌生,但考查的落脚点在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元素化合物性质等.答题过程中既要有学科必备知识储备,又要有基本文学素养.解题思维模型如图1所示 [2].4;考查视角4.1;考查物质的变化类型有些古文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见表4,其中从化学角度解释错误的是(;).解析:考查古文或谚语隐含的化学知识或原理.“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涉及焰色反应(某些金属或其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征的颜色),故A正确.“粉身碎骨全不怕”涉及CaO+H2O=Ca(OH)2,“要留清白在人间”涉及Ca(OH)2+CO2=CaCO3↓+H2O,从类型上均不属于分解反应,故B错误.不用风吹,麝香的香味就会感受得到,从化学角度解释是麝香分子在不停运动,故C正确.“一场雷雨一场肥”是指在打雷闪电时发生如下反应:N2+O2放电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硝酸随雨水进入土壤并和土壤中的盐类生成硝酸盐.此过程在自然界的雷电条件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变为化合态的氮,故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故D正确.答案:B.4.2;考查化学反应类型中国炼丹家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将炉甘石(主要成分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石金.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鍮石金是Cu-Zn合金B.此过程包含置换和分解反应C.可用稀盐酸鉴别鍮石金与黄金D.此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解析;混合加热至800℃时,发生如下反应:ZnCO3高温ZnO+CO2↑(分解反应)、2ZnO+C高温Zn+CO2(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2Cu2O+C高温4Cu +CO2(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CO2+C高温2CO(化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获得的铜锌合金即为鍮石金的主要成分.故A、B正确,D错误.黄金中的金不与稀盐酸反应,鍮石金中的锌可与稀HCl 反应而部分溶解,据此可用稀HCl鉴别鍮石金与黄金,故C正确.答案:D.4.3;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A.CuSO4·5H2O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解析;(1)读题——找化学关键字词【绿色(本身颜色为绿色)、烧之赤色(灼烧得到红色固体)】;(2)析题——用关键字词窜成证据链(绿色固体灼烧后得到红色固体);(3)答题——对照选项,得出结论:“青矾”为FeSO4·7H2O.答案:B.4.4;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解析;(1)读题——找与化学操作与现象相关的关键字词【生砒(固态)、精制、火(加热)、烟飞(固态变气态)、凝结(气态变固态)】;(2)析题——用关键字词窜成证据链(生砒受热变成气态,遇到器皿凝结成固态,从而达到精制砒霜之目的);(3)答题——对照选项,得出结论:操作方法为升华.答案:B.4.5;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道: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文中“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A.氢氟酸、食盐水;B.氨水、碘酒C.石灰水、硝酸D.稀硫酸、食醋解析;(1)读题——找化学关键字词【贮以玻璃瓶(不与玻璃反应)、紧塞其口(易挥发),气甚辛烈(刺激性气味)、敛合如故(杀菌消毒,促伤口愈合)】;(2)析题——用关键字词窜成证据链(“鼻冲水”易挥发且有刺激性气味,保存在玻璃瓶;“刀创水”能杀菌消毒,促进伤口愈合);(3)答题——对照选项,得出结论:“鼻冲水”为氨水,“刀创水”为碘酒.答案:B.4.6;考查化学反应原理《本草纲目》曾记载利尿剂甘汞(Hg2Cl2)制法:“用水银一两,白矾[KA1(SO4)2·12H2O]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盘口,以炭打二柱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则粉升于盆上矣”涉及的分离方法是升华B.甘汞(Hg2Cl2)的化学键类型主要为离子键C.“同研”所需的仪器是研钵,在实验室中该操作应在通风橱内完成D.甘汞(Hg2Cl2)制备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分别Hg、O2解析;由“则粉升于盆上矣”可知,该转化过程中固态甘汞直接变为气态,该过程所涉及的分离方法是升华;甘汞(Hg2Cl2)易升华,属于分子晶体,所含化学键类型主要为共价键.故A 正确、B错误.“同研”涉及研磨操作,所需仪器是研钵;Hg蒸汽有毒,该操作应在实验室里的通风橱内完成,故C正确.由“用水银一两,白矾[KA1(SO4)2]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以炭打二柱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可推出制备甘汞(Hg2Cl2)的反应为Hg+ KA1(SO4)2+NaCl+O2→Hg2Cl2+K2SO4+Na2SO4+ A12O3.其中,还原剂为Hg,氧化剂为空气中的O2,故D正确.答案:B.4.7;考查上述类型的组合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士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對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组成成分、物质的分离提纯操作.谷物中的淀粉在酿造中发生水解反应得到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发生分解得到乙醇(酒的主要成分)和二氧化碳.乙醇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乙醛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酸(醋的主要成分),故A错误.后(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青铜是Cu-Sn合金,故B正确.陶瓷的制造原料为黏土,故C合理.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是利用青蒿素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大的原理,属于萃取操作,故D正确.答案:A.5;未来考查趋势预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全国高考卷及各省市自主命题将继续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的比例.预测在今年的全国高考卷中,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试题应引起足够重视.试题的考查可能以选择题形式为主,试题可能会继续保持起点和立意较高,但落点适中的特点.考查角度可能会集中在:物质变化类型、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组成成分、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反应原理等.参考文献:[1] 陈磊磊.全国高考Ⅰ卷中化学与传统文化题的分析[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05):9-11.[2] 洪兹田,陈女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化学试题攻略[J].教学考试,2018(14):29-31.(收稿日期:2020-01-17)。

2020版高考化学突破二轮复习——小题集训化学和STSE、传统文化

2020版高考化学突破二轮复习——小题集训化学和STSE、传统文化

特色专项考前增分集训小题分点集训 (一 )化学与 STSE 、传统文化(建 用 : 25 分 ) ( 学生用 第157)1. 古今,化学与 境、材料、生 、生活关系密切,以下 法正确的是 ()A .推广使用煤液化技 ,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B . 玉、 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 , 瑙、分子 的主要成分是硅酸C .?本草 ?在 :“盖此 色 ,味酸, 之 赤⋯⋯〞因能 离出 H +,所以“味酸〞D .“霾 聚 路人〞, 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 效D [ 煤液化并没减少碳原子,因此推广使用煤液化技 ,不能减少CO 2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A ; 玉、 宝石主要成分是氧化 , 瑙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分子 的主要成分是硅酸 ,B ; 溶液中 FeSO 4 离出 Fe 22-2+水解,使溶液 酸性, C 。

]+和 SO 4 ,没有 H +离,“ 味酸 〞 是因 Fe2.(2021 ·江西南昌一模 )化学与生 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 ()A .碳 米管是一种比外表 大的有机合成 ,可用作新型 材料B .空 室的硅 池板将光能直接 能C .在家可用食醋代替CO 2 来增 漂白粉的漂白性D .“一 一路〞是“ 之路 〞和“21 世 海上 之路〞的称。

的主要成分是蛋白 ,属于高分子化合物A [ 碳 米管主要成分是碳元素,不是有机合成 , A 。

]3.化学与生活、社会 展息息相关。

以下 法 的是()A.用“静除〞“燃煤固硫〞“汽尾气催化化〞等方法,可提高空气量B.“山疫苗案〞涉及的疫苗因未冷藏运而失效,与蛋白性有关C. 2021 年 11 月福建港石化“碳九〞泄露事件引社会关注。

“碳九〞通常是指一系列含9 个碳原子的碳化合物D.“ 84〞消毒液与灵混合使用,效果更好D[ 混合使用会生有毒气体。

]4.霜 (醋酸 )是一种中,具有解毒,痰惊之成效,其制方法将醋酸放入瓷皿,投入氧化,微温使之溶化,以三布趁去渣滓,放冷,即得醋酸晶,如需精制,可将晶溶于同等量的沸,滴醋酸少,七布,清液放冷,即得霜。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考点专题必练——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30题逐题精编 答案+详解】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考点专题必练——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30题逐题精编  答案+详解】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考点专题必练——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30题逐题精编答案+详解】1.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诗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B. 庾信的《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从化学成分分析现实生活中“飞絮”“鹅毛”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C. 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 东晋葛供《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操作与“渍”和“绞”原理相近的是浸泡、过滤【答案】B【分析】本题以古诗词为载体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难度较易,注重知识的积累。

【解析】A.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鹅毛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飞絮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故B错误;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火药爆炸为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故C正确;D.“青蒿一握,以水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包括了浸泡和过滤操作,与“渍”和“绞”原理,故D正确。

故选B。

2.“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笔”——用灼烧法可鉴别毛笔用的是羊毫还是化学纤维B. “墨”——用松烟墨写字画画可长久不褪色C. “纸”——纸及造纸原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D. “砚”——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性质和鉴别、碳的性质、物质的成分等,注意习题中的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把握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鉴别方法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A.羊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会产生特殊的气味,用灼烧法可鉴别毛笔羊毫的真伪,故A正确;B.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在空气中不易反应,所以用墨写字画画可长久不褪色,故B正确;C.纸的原料是木材,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则纸及造纸原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故C正确;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2020年高考化学提升突破专题三 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含答案)

2020年高考化学提升突破专题三 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含答案)

专题03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所有学科必须渗透“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四面)的考查。

中考、高考升学考试都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

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

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1.【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素养解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分熟悉的诗句,我们要从中挖掘出解题关键“春蚕”和“蜡炬”,进而进一步分析物质性质和发生的反应。

这些古诗句写者无意,我们学者要有心,根据诗句中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

2.【2017新课标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2020年高考化学与传统文化

2020年高考化学与传统文化

解密01 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考点1 化学与传统文化1.中国古代化学的工艺简介(1)炼制陶器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它的基本原料是黏土。

釉料中主要含有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高温烧制时金属及其化合物发生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

(2)冶炼青铜冶炼青铜的过程大致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入炼炉内,点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弃去炼渣得初铜。

初铜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

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3)造纸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的竹纸制造方法为例,步骤如下:①斩竹漂塘:将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

②煮徨足火: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

③舂臼:把上述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烂,形同泥面。

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

⑤覆帘压纸:将竹帘反过来,使湿纸落于板上。

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叠积上千张湿纸后,加木板重压以挤去大部分的水。

⑥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生火焙干。

(4)黑火药主要成分:硝酸钾、木炭和硫黄。

反应原理:2KNO 3+S +3C=====点燃K 2S +N 2↑+3CO 2↑。

(5)酿酒先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分解(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再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

(6)染色染色是一个很古老的工艺,即用染料使物品着色。

2.常考经典史籍材料归纳(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3)《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里的“碱”是K 2CO 3。

(4)《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 3。

2020届高三化学考前冲刺专题强化——专题1中国传统古文化

2020届高三化学考前冲刺专题强化——专题1中国传统古文化

2020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1届届届届届届届1.古往今来传颂着许多与酒相关的古诗词,其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较好地表达了战士出征前开怀畅饮的豪迈情怀。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忽略酒精和水之外的其它成分,葡萄酒的度数越高密度越小B. 古代琵琶的琴弦主要由牛筋制成,牛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 制作夜光杯的鸳鸯玉的主要成分为3MgO·4SiO2·H2O,属于氧化物D. 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解答这类问题应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积累,试题难度不大。

【解答】A.由于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忽略酒精和水之外的其它成分,葡萄酒的度数越高密度越小,故A正确;B.古代琵琶的琴弦主要由牛筋制成,牛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B正确;C.制作夜光杯的鸳鸯玉的主要成分为3MgO·4SiO2·H2O,属于硅酸盐,故C错误;D.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故D正确。

故选C。

2.《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列子》:“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披。

”文中揭示了质量守恒定律B. 《天工开物·石灰》:“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文中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C. 《华阳国志》:“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石斛盐。

”文中说明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煮盐D. 《本草纲目》“硇砂,今时人多用水飞净,醋煮干如霜,刮下用之。

”文中“硇砂”又名卤砂,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铵【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较为基础,注意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D项较难。

中揭示了质量守恒定律,故A正确;B.“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的意思为煅烧石灰石,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C.“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石斛盐。

2020年高考化学提升突破专题三 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含答案)

2020年高考化学提升突破专题三 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含答案)

专题03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所有学科必须渗透“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四面)的考查。

中考、高考升学考试都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

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

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1.【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素养解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分熟悉的诗句,我们要从中挖掘出解题关键“春蚕”和“蜡炬”,进而进一步分析物质性质和发生的反应。

这些古诗句写者无意,我们学者要有心,根据诗句中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

2.【2017新课标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化学与传统文化、化学与STSE(原卷版)-高考化学压轴题专项训练

化学与传统文化、化学与STSE(原卷版)-高考化学压轴题专项训练

压轴题01 化学与传统文化、化学与STSE化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高考越来注重化学学科以概念为核心的考查,以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试题有机地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或古代与化学相关的成果、最新科技成果(最近诺贝尔奖成果、科技新发现、国内或国外科技进展等) 、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药物、食品、新型材料等)作为载体命题,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预计在2023年高考中,仍会以某热点为住处源辐射相关知识与方法,以判断正误、推理的形式,借助最新科技成就或古诗词考查化学物质的性质、用途及相关化学原理,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1.我国在科技上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下列各项中使用的材料属于合金材料的是( )2职业体验,让我们领略到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下列文物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及化学、材料、能源等领域。

下列相关理解错误的是(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于制造载人飞船上太阳能电池板的半导体材料主要成分为SiB.镁铝合金密度小、强度高,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C.飞船船体覆盖的耐高温陶瓷材料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D.运载火箭加注的液氢燃料是高能清洁燃料5.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是物理化学科学家联合突破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向大海要水要资源又有新进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H2O、D2O和T2O互为同位素C.氢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可缓解海水酸化D.实验室电解水常加入少量稀盐酸增强导电性6.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中科院金属所钛合金氢泵涡轮、高温合金管材和锻件、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应用于此次梦天实验舱任务中,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B.合金的硬度比其成分金属大,是因为纯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原子后原子层之间相对滑动变得困难C.铝合金硬度大,耐强酸、强碱,是常见的航天材料D.我国研制的超级钢具有优异的强度和延展性7.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2020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与传统文化及STSE考题解题策略》

2020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与传统文化及STSE考题解题策略》

弘扬传统文化,关注STSE——化学与传统文化及STSE考题解题指南近年来,化学与传统文化及STSE考题已经成为高考热点。

这类题起点高,落点低,角度新,范围广,意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对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将古诗词、古文献、生活常识、材料、能源、环境等与化学知识结合进行考查。

一、化学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一些千古流传的文献资料、诗词歌赋不仅仅是非常重要的文学瑰宝,也蕴含了许多化学智慧。

【例1】(2019·全国卷Ⅱ·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燃烧,属于氧化反应。

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本题以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诗句为载体,考查蚕丝和蜡烛的成分、物质属类、化学变化,学生在欣赏优美诗句的同时还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

结合古诗词、古文献来考查传统文化与化学有关的内容,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古文言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从中提取有用的化学信息。

这类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形式:1.推测相关物质相关考题及解题方法总结如下:①《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其中的“洧水”指石油,石油可燃,可发生氧化反应。

②《咏煤炭》中有“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其中的“乌金”指石油,可以根据煤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推出。

③《抱朴子内篇·黄白》记载“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其中的“曾青”是可溶性铜盐,可以联想铁置换出铜的反应。

④《本草纲目》中有“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的记载,其中的“碱”指K2CO3,可以联想K2CO3水解显碱性,促进油脂的水解,可用于清洗衣物。

2020届高三化学——化学与传统文化最终稿

2020届高三化学——化学与传统文化最终稿

2020届⾼三化学——化学与传统⽂化最终稿⾼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化1、《汉书》中“⾼奴县有洧⽔,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 洧⽔”的使⽤有“予知其烟可⽤,试扫其烟为墨,⿊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于世”“洧⽔”的主要成分是⽯油、烟的主要成分是炭⿊2、《抱朴⼦内篇·黄⽩》中“曾青涂铁,铁⾚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3、东汉成书记载有“⽯胆化铁则为铜”的⽯胆是硫酸铜,该⽅法开创了⼈类⽂明史上湿法冶⾦(铁)的先河4、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银,积变⼜还成”,丹砂是红⾊的硫化汞5、早在古代,我国⼈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

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银,积变⼜成丹砂”。

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6、《本草纲⽬》中“冬⽉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以灰淋汁,取碱浣⾐”⾥的“碱”是K2CO37、《本草纲⽬》“(⽕药)乃焰消、硫磺、⼭⽊炭所合,以为烽燧诸药者”,利⽤KNO3的氧化性9、《天⼯开物》记载:“凡研消不以铁碾⼊⽯⾅,相激⽕⽣,祸不可测”说明KNO3研磨能易分解10、《本草经集注》中区分硝⽯(KNO3)和朴消(Na2SO4)的⽅法:“以⽕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也”,这是利⽤了焰⾊反应11、《本草经集注》中区分硝⽯和朴消:“以⽕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也”利⽤焰⾊反应区别硝⽯(KNO3)和朴消12、《神农本草经》中“⽔银……熔化还复为丹”⾥的“丹”是HgO13、《本草图经》中“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绿⾊,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炽,其矾即沸,流出,⾊⾚如融⾦汁者是真也”⾥的“绿矾”是FeSO4·7H2O,描述了绿矾受热分解的现象14、公元前 200 多年写成的《⼭海经》记述:“……令丘之⼭。

⽆草⽊,多灰。

”这些都说的是天然⽓露到地⾯后,发⽣燃烧的现象15、《梦溪笔谈·器⽤》中“古⼈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铁的合⾦。

2020届高三化学三轮对点冲刺——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

2020届高三化学三轮对点冲刺——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

2020届高三化学三轮对点冲刺——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1.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聚乙烯是无毒高分子化合物,可用作食品包装材料B.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和用于光缆通信的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发展非燃油型新能源汽车,有利于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改善人类生存环境D.KMnO4、C2H5OH、H2O2等常见化学物质都可作医用杀菌、消毒剂解析:选B A项,聚乙烯属于聚合物,无毒,可用作食品包装材料,正确;B项,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属于有机物,错误;C项,发展非燃油型新能源汽车,有利于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正确;D项,KMnO4、H2O2具有强氧化性,C2H5OH能使蛋白质变性,KMnO4、C2H5OH、H2O2都可作医用杀菌、消毒剂,正确。

2.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B.肥皂水可用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C.纳米铁粉可以除被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D.硅胶可用作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等的干燥剂解析:选A A项,加入的氧化钙可与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在氧气中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但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减少,错误;B项,肥皂水显碱性,与蚊虫叮咬处释放的酸发生中和反应,发生了化学反应,正确;C项,纳米铁粉和污染水体中的Pb2+、Cu2+、Hg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金属单质而使污染得到治理,正确;D项,硅胶疏松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实验室和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等的干燥剂,正确。

3.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所指代物质的主要成分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A.柳絮..暮成雪..飞时花满城B.朝如青丝C.狐裘..不暖锦衾薄D.春蚕到死丝.方尽解析:选A A项,柳絮..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与其他三项不相同,..飞时花满城,柳絮正确;B项,朝如青丝..不暖锦衾薄,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C项,狐裘..暮成雪,青丝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D项,春蚕到死丝.方尽,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所有学科必须渗透“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四面)的考查。

中考、高考升学考试都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

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

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1.【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素养解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分熟悉的诗句,我们要从中挖掘出解题关键“春蚕”和“蜡炬”,进而进一步分析物质性质和发生的反应。

这些古诗句写者无意,我们学者要有心,根据诗句中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

2.【2017新课标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素养解读】我们需要有一些文言功底去理解和翻译这些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

这句中动词“取、将、以、令……”把整个实验过程完整的呈现出来,从而判断出结果。

一、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中的过濾、蒸发、蒸馏、升华等操作在有关药物提取的古典书籍或我国古代有关科技的书籍中都有记载,近年来的部分化学试题经常结合这些“文献”记载考查操作名称、操作方法等。

借助传统文化考查化学知识,既能考查考生对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考查我们提取信息和应用息解决问题的推理能力与判断能力。

顺利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另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好的文言文功底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文献”翻译,便于题目的理解。

【典例1】《本草图经》对水银的制备有如下描述:“……朱砂,作炉置砂于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养,则烟飞于上,水银溜于下,其色小白浊。

”“朱砂”指的是HgS,文中涉及的物理过程是A.分解B.蒸馏C.升华D.冷凝【答案】D【解析】HgS受热分解,生成Hg和S,其中S与O2反应生成SO2,分解为化学过程,分解生成的Hg为气态,气态Hg冷凝为液体流下,得到液态Hg,故涉及的物理过程是冷凝。

【素养解读】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我们HgS的性质了解着手,首先注意HgS分解生成单质Hg,若加热温度不高,则Hg为液态,易挥发,挥发的气态Hg凝结为液态Hg,注意挥发和升华的区别;若加热温度较高,HgS分解直接生成气态Hg,气态Hg凝结为液态Hg。

其次注意题目要求为“涉及的物理过程”,故尽管“文献”中涉及HgS分解,但分解是化学过程。

二、考查物质成分物质成分的推断是高考试题的重要题型之一,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命题,展现了试题的新颖性这种借助传统文化考查物质成分的试题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文献”中直接描述被考查的物质的用途、性质,由此判断其成分;另外一种是“文献”中给出了有关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化学反应所呈现的信息推断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的成分。

通过古代文献中对某物质的描述,判断物质组成及成分,属于推断类型的题目,解答这类题时,要把文献中表示物质颜色、性质等的关键字与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进行对比,从而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典例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即成粉矣。

”中药材铁华粉指的是A.铁粉B.醋酸亚铁C.冰醋酸D.食盐【答案】B【解析】钢的主要成分为Fe,Fe与CH3COOH反应生成(CH3COO)2Fe和H2。

铁华粉指的是醋酸亚铁。

【素养解读】整句“文献”完整呈现了这个是制作过程,解题中抓去过程中的要点:先处理成铁片,然后与醋反应,最终得到产品;进而发现最后的产物是醋酸亚铁。

三、考查物质变化古诗词中描述的往往是生活中的某现象,有些现象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尽管写者无意,学者有心,根据诗词中的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对古诗词的“花样”理解,其中考查诗词中的物质变化(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常见命题方式之一。

有关化学变化的判断中,要抓住诗词歌赋中的关键词、字里行间能读出与“爆炸”“燃烧”,有关的含义时,则该诗词描述的现象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

【典例3】下列诗句内容基本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刘禹锡的《浪淘沙(其六)》:“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C.刘琨的《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D.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答案】B【解析】爆竹爆炸过程为火药燃烧过程,涉及化学变化,A项错误;首饰和侯王印均由黄金制成,而沙中淘金仅涉及物理变化,B项正确;炼钢过程中涉及燃烧,故涉及化学变化,C项错误;“火树”指悬挂着许多灯笼的树,“银花”指焰火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涉及化学变化,D项错误。

【素养解读】诗句中侧重于无意的现象和过程的描述,解题中要从中挖掘出解题的关键,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是突破口。

四、考查反应类型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复习备考时的模拟题中,以传统文化为依托,通过对给出的“文献”内容的分析,确定其中蕴含了哪些化学反应类型,并对这些反应类型进行考查是常见命题形式之一。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化学反应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典例4】《本草经集注》中有如下描述:“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

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

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其中“鸡屎矾”指的是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苦酒”指的是CH3COOH 溶液。

文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置换反应B.离子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答案】D【解析】鸡屎矾在CH3COOH溶液中溶解,其中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与乙酸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也是离子反应,Fe与Cu2+的反应是置换反应,也是离子反应,故文中没有涉及化合反应,D项正确。

【素养解读】对古文的理解还是本题解题的关键,特别是动词“投”“涂”。

其中对于关键物质“鸡屎矾”和“苦酒”已给,大大降低解题的难度,需要利用好物质,分析发生的反应过程。

五、考查物质性质结合传统文化考查物质性质是考查化学知识的一种方式。

题目中通过引用传统文化中的“文献”,要求考生分析“文献”确定其中部分物质的性质。

既能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和应用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典例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冰和水比较,冰的能量更高B.“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泪”的主要成分是水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烟雨”是由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形成的D.“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说明常温下钻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答案】D【解析】水放出能量,形成冰,故冰的能量比相同质量的水低,A项错误;蜡烛的成分是石蜡,故“泪”的主要成分是液态石蜡,B项错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述了雨中情景,故“烟雨”是雨天空气中形成的水雾,主要成分是水,C项错误;钻石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腐蚀,所以可长久保存,D项正确。

【素养解读】这类题与生活有一定的联系,解答时既要分析题目给出的诗句含义,还要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及所学化学知识和理论,作出合理的判断。

1.【山东省烟台市、菏泽市2019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文物本身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合金B.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所用纸张为宣纸,其主要成分是碳纤维C.秦朝·兵马俑用陶土烧制而成,属硅酸盐产品D.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颜料分析,其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2.【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联考】下列对有关文献的理解错误的是A.“所在山洋,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过程包括了溶解、蒸发、结晶等操作。

B.《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没,“气”凝即得“矾油”。

青矾厂气是NO 和NO2。

C.《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

”中药材铁华粉是醋酸亚铁。

D.唐代《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屋舍者”,描述了黑火药制作过程。

3.【2019届宿州市三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化学方面的记载。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选项古代文献记载内容涉及原理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A 《格物粗谈》文中的“气”是指氧气并无涩味。

B《本草经集注》孔雀石(碱式碳酸铜)投入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该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 《鸽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其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无化学变化D 《开宝本草》硝石(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性质4.【2019届鄂州市三模】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月饼因为富含油脂而易发生氧化,保存时常放入装有硅胶的透气袋B. 《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C. 酸雨样品露天放置一段时间,酸性减弱,为防治酸雨,应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D. “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答案】B【解析】A.硅胶具有吸水性,不具有还原性,不能防止食品氧化变质,故A错误;B.鉴别硝石(KNO3) 和朴硝(Na2SO4),由信息可知,Na、K的焰色反应不同,则:“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故B正确;C.二氧化硫导致酸雨,酸雨样品露天放置一段时间pH减小,生成的亚硫酸被氧化生成硫酸,酸性增强,故C错误;D.存在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