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B》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
值得收藏的精选政治经济学39道问答题及答案.doc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提高生产力水平?1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水平。
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掌握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能够更加熟悉和掌握生产过程的规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增强了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三、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
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按照经济规律依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的联系。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名词解释:1.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实体性要素。
2.生产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三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5.经济规律 : 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简答题: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们既矛盾又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想适应。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
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保护和发展的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3.经济规律的分布: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第二章名词解释: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最大量、最简单的经济细胞。
政治经济学试卷B7
政治经济学试卷B7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的原因是:A.社会上生活资料数量不能养活现有人口()B.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自然增长太快()C.生育过多、人口自然增殖率高()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者的需求相对减少()2. 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是:A.企业之间加剧竞争,中小企业被吞并或变成大企业分支机构()B.企业生产是以许多人共同劳动为基础的大生产()C.各企业、各部门的生产联结为相互依赖的整体()D.生产为日益扩大的市场而进行,并进一步形成世界市场()3.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阐述了反映社会再生产的一般原理是:A.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B.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原理()C.关于第I部类和第II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D.关于在技术进步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4.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A.并不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B.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的下降()C.也不意味着利润量的减少()D.也不意味着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加()5.资本主义流通的二重性是:A.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B.价值的增值和使用价值生产()C.使用价值的运动()D.价值形态的变化()6.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A.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余额()B.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C.商业店员的劳动()D.商业资本家的欺诈手段()7. 机器人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原因是:A.机器人是先进的机器()B.机器人本身的价值渐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机器人属于不变资本()D.机器人要依靠技术人员来操纵()8. 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A.银行垄断资本购买工业资本的股票()B.工业资本购买垄断大银行的股票()C.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生产而形成的资本( )D.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互派人员兼任要职()9. 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自动稳定器”的政策是:A.货币政策()B.财政政策()C.收入政策() D.产业政策()1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A.国营企业()B.国私合营企业()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D.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的结合()1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价值尺度()B.贮藏手段()C.流通手段()D.支付手段()12.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A.生产资本输出()B.商业资本输出( )C.借贷资本输出()D. 技术资本输出( )13.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有:A.生产国际化()B.资本国际化()C.贸易国际化()D.市场国际化( )14. 西方国家对经济调节和干预的目标主要表现为:A.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B.保持经济稳定增长()C.实现充分就业()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15.货币政策的运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工具来调控经济:A.扩大信贷规模()B.改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C.公开市场业务()D.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 经济全球化2. 国家垄断资本3. 超额利润4. 成本价格5. 抽象劳动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1.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没有消极作用。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题目和答案
政治经济学题目和答案一、简答题1.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P26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小,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货币的起源及本质。
P29答:货币的起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更加扩大,参加交换的品种日益增多,客观上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于是就产生了货币。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作为价值的代表,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3.剩余价值产生的原理。
P48答:资本流通公式是G-W-Gˊ,其中Gˊ=G+△G,即原来预付的货币额G加上一个增殖的货币额△G,马克思把这个增殖的货币额叫作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4.资本积累和企业扩大的基本途径。
P73答: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作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和企业扩大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可以让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
5.产业资本正常顺利循环的条件。
P92答:(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所谓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必须同时并列存在于循环的三个阶段上。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答仅供参考)第一套一、名词解释1.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探讨社会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3.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家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过程。
4.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其中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供求、价格)来完成,企业和个人在法律框架下自主决策、自由竞争。
5.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如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等)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填空题1. 劳动的二重性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具体劳动、抽象劳动2.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3.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分为______和______两部分。
答案:生产资料、消费资料4. 利润率是______与______的比率。
答案:利润、预付总资本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______。
答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商品的属性?()A. 使用价值B. 价值C. 价格D. 需求答案:D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A. 生产过剩B. 需求不足C. 通货膨胀D. 失业增加答案:A3. 下列哪种税属于直接税?()A. 增值税B. 关税C. 所得税D. 消费税答案:C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
A. 计划B. 市场C. 行政命令D. 国家干预答案:B5. 下列哪种经济体制属于计划经济?()A. 美国经济体制B. 苏联经济体制C. 德国经济体制D. 日本经济体制答案:B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商品的价格?()A. 商品的价值B. 市场需求C. 市场供应D. 政府政策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 公有制为主体B. 私有制为主体C. 集中统一的宏观调控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答案:ACD3. 下列哪些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C. 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D.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答案:AB4. 下列哪些属于财政政策的手段?()A. 改变税收政策B. 改变公共支出政策C. 调整货币供应量D. 调整利率答案:AB5. 下列哪些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D.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答案:B五、判断题1.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最新《政治经济学》课后复习题4-1(含参考答案)
课后复习题一导论一、判断题1.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
7.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8.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9.生产力体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0.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问答题1、简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第一章商品一、判断题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就是商品。
2.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6.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所特有的间接劳动性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会存在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
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将日益减少,但社会总价值将会不断增加。
8.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二、问答题1、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4、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5、简述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6、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三、案例分析题对信息社会颇有研究的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一、简答题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
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
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如何实现?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
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名词解释+简答题全!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名词解释+简答题全!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2、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
7、劳动对象: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8、劳动力:活的人体中存在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9、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产的劳动产品。
10、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1、价值: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12、具体劳动: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有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就是有用劳动,又称为具体劳动。
1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1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效率。
16、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7、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8、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19、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20、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既有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21、社会分工:是指劳动的分工,及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22、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试卷B2
政治经济学试卷B2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生产力:()A.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B.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C.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D.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2.商品的使用价值:()A.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是商品的自然属性C.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是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3.对商品价值量的科学分析可以看出:()A.同一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B.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商品使用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正比D.商品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4.通货紧缩:()A.是指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价格水平持续下跌B.表现为物价下降并没有带来消费量的增长C.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速放慢或负增长D.表现为生产效率提高使产品价格下跌5.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公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C.表现为公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6. 国家垄断资本的主体是:A.私人企业垄断资本()B.公私合营垄断资本()C.国有企业垄断资本()D.公共资本()7.工资:()A.一般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B.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D.是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8.资本积聚:()A.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B.指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C.增大会受到社会分散资本程度的限制D.增长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9.生产资本从不同角度可分为:()A.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C.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0.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A.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B.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全部时间C.资本周转时间减去生产时间的那一部分时间D.购置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出售商品的时间的总和11.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基本内容是()A.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B.生产资料生产与生产消费和消费资料生产与生活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D.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1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用如下几个公式表示:()A.Ⅰ(c+v+m)=Ⅰ(c+△c)+Ⅱ(c+△c)B.Ⅱ(c+m-m/x)>Ⅰ(v+m/x)C.Ⅰ(v+△v+m/x)=Ⅱ(c+△c)D.Ⅱ(c+v+m)=Ⅰ(v+△v+m/x)+Ⅱ(v+△v+m/x)1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A.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B.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交换劳动C.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追求价值为目的的经济D.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14.生息资本的两种形态是:A.借贷资本()B.货币资本()C.高利贷资本()D.商品资本()15.成本价格对现实的商品生产经营影响是:()A.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B.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盈亏的界限C.所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D.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二、解释下列概念及其关系(每题5分,共20分)1.价值和交换价值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4.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三、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10分)案例内容:针对2002年以来电煤价格放开后,在煤炭、电力方面存在着的价格突出矛盾,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有利于煤电双方新一年煤炭合同的签订,国家发改委2004年12月15日印发了《关于建立煤电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决定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并规定居民电价、农业电价、中小化肥电价相对稳定,一年最多调整一次。
政治经济学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导论四、问答题:1、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对生产力起阻碍、破坏作用。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答:(1)生产力具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
(2)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
所以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生产力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
3、说明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答:(1)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也称狭义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狭义的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交换关系是指人们在独立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产品交换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分配关系是指人们在独立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产品分配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消费关系是指人们在独立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产品消费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2)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四环节的关系一样,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决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而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反作用于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4、说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因为: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作用,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人们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经济规律只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承认经济规律客观性,不意味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政治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政治经济学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理论和概念,需要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政治经济学的练习题及其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答案: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以及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
政治经济学通过分析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方式,以及政治力量对经济决策的影响,来研究经济和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什么是市场经济?答案:市场经济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供求。
市场经济强调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鼓励个体和企业自主决策和自由交易。
3. 什么是垄断?答案: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商控制着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
垄断通常会导致价格上涨和低效率,因为缺乏竞争的压力。
垄断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来限制或打破,以促进竞争和市场效率。
4. 什么是外部性?答案: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活动对于除参与者之外的其他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如教育的外部性效益,也可以是负面的,如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成本。
外部性通常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内部化,需要政府干预来解决。
5. 什么是货币政策?答案: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的一种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利率、购买政府债券和调整银行准备金率等方式来实施。
6. 什么是贸易保护主义?答案: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手段限制进口和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包括关税、配额、补贴和非关税壁垒等。
政治经济学(B卷)参考答案
广西工学院函授期末考试试卷B参考答案(2010—2011学年度第 2学期)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50分)1.社会经济活动、济关系、经济运动规律、阶级性。
2.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金属货币。
5.①待售商品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流通速度。
6.①社会分工,②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7. 货币资本、实物资本和无形资本。
8. 剩余价值率、劳动生产率、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9.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10.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
11. 不返还性、风险性、流通性。
12. 劳动者、资本、土地13.国内投资。
14.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15.丧失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雇佣劳动力、拥有大量货币资本的有产者。
16.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生产剩余价值的增值过程。
17. 剩余价值18. 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19. 资本论20.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1. 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杠杆。
22. 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二、名词解析:(每小题5分,共15分)1.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涵是: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表现出来的。
2.两部门经济两部门经济是指只有厂商与居民户的经济,对外贸易和政府经济活动略去不计。
在这种经济中,厂商与居民户的关系如下:1)居民户向企业提供各种生产要素报(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2)企业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向居民户提供产品与劳务。
3)企业向居民户支付生产要素的的报酬(工资、利息、利润、地租)。
4)居民户用各自的收入向企业购买商品和劳务。
3.地租地租是由于租用土地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报酬,及使用土地的价格。
它有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5分)试阐述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最新《政治经济学》考试题库(含)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政治经济学》考试题库(含)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4分,共20分)1.交换价值2.商品拜物教3.固定资本更新4.年剩余价值率5.社会总产品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有什么作用?2.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3.简述固定资本的特征。
4.简要分析周转周期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影响。
5.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分析在非商品生产的社会中没有商品拜物教。
2.如何理解G—W的物质内容及其数量关系?这一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何现实《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1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4分,共20分)1.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商品拜物教人们在商品形式面前,把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看成物的自然属性,把本来是人手的产物,看成物支配着人,并对这种支配作用进行偶像崇拜,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3.固定资本更新是指用新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固定资本。
4.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额之比。
5.社会总产品。
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有什么作用?国家经济调节,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首先,影响了经济周期的发展,减弱了经济危机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冲击。
其次,能较好地克服市场调节本身的局限性,有利于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善。
再次,国家对经济的管制行为客观上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
5分国家参与经济调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国家长期的经济干预积累了巨额财政赤字;其次,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抑制了私有资本的活力;最后,在政府力图纠正市场失灵的同时,又产生了政府失灵5分2.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1)作为具体劳动,有意义的是从质的方面被考察;作为抽象劳动,有意义的是从量的方面被考察。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劳动价值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2. 需求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图形曲线,通常表现为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趋势。
3. 货币流通:指的是社会中货币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流动和传递过程,包括购买、支付、储蓄等。
4.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导致资源配置出现问题,例如市场垄断、外部性等因素影响了市场的有效性。
5. 资本主义:一种经济制度,其特征包括私有制、市场经济、利润追求等,是以资本家私人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二、填空题(5道题):1.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由决定。
答案:-现价值2. 在需求曲线中,价格上升时,需求量。
答案:-下降3. 货币流通包括、支付和储蓄等过程。
答案:-购买4.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能包括和外部性等因素。
答案:-市场垄断5.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为基础。
答案:-私有制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点是:- A. 个人利益追求- B. 公平与正义- C. 社会生产关系- D. 政府干预-答案:C. 社会生产关系2. 以下哪个是货币的主要功能?- A. 价值尺度- B. 交换媒介- C. 储藏手段- D. 全部都是-答案:D. 全部都是3.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由以下哪个因素决定?- A. 需求- B. 供给- C. 政府规定- D. 所有上述都是-答案:D. 所有上述都是4. 市场失灵可能导致的问题包括:- A. 资源配置不合理- B. 社会公平受损- C. 经济增长受限- D. 所有上述都是-答案:D. 所有上述都是5.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特征是:- A. 公有制- B. 市场经济- C. 计划经济- D. 所有上述都是-答案:B. 市场经济四、多项选择题(5道题):1. 货币的功能包括(多选):- A. 价值尺度- B. 交换媒介- C. 生产手段- D. 储藏手段-答案:A. 价值尺度、B. 交换媒介、D. 储藏手段2. 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多选)- A. 市场垄断- B. 政府干预- C. 外部性- D. 供给过剩-答案:A. 市场垄断、C. 外部性3. 市场经济的特点包括(多选):- A. 自由竞争- B. 政府垄断- C. 供需决定价格- D. 生产资料私有制-答案:A. 自由竞争、C. 供需决定价格、D. 生产资料私有制4.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特征包括(多选):- A. 公有制- B. 市场经济- C. 计划经济- D. 私有制-答案:B. 市场经济、D. 私有制5.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多选):- A. 生产关系- B. 分配关系- C. 消费关系- D. 金融关系-答案:A. 生产关系、B. 分配关系、C. 消费关系、D. 金融关系五、判断题(5道题):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判断:√正确。
政治经济学的问答题
1、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经济规律有何特点?(为什么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答:(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或改造规律。
(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例如,违背了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过量,就会引发通货膨胀.经济规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2、为什么说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1)私人劳动是指具有私人性质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
(2)在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矛盾的,其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社会劳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为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的产生和解决,决定着商品经济内在的其他两对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的产生和解决。
3、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单个企业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呢?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
(3)个别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着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率的内在动力。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3、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4、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6、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7、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有多种经济规律发生作用,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即为基本经济规律。
8、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9、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10、交换价值:可以被其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相交换。
11、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1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3、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
16、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7、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18、资本总公式: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资料是指()A. 非物质资料B. 劳动和劳动对象C. 劳动对象和劳动结果D. 劳动对象答案:C. 劳动对象和劳动结果2.碰到经济危机时,资本家会怎么做?A. 加大资本投入B. 减少生产规模C. 提高劳动生产率D. 保持不变答案:B. 减少生产规模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三个基本矛盾是()A. 市场矛盾、商品矛盾、价值矛盾B. 资本矛盾、劳动矛盾、利润矛盾C. 资本主义剥削的矛盾、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垄断的矛盾D. 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与劳动关系的矛盾答案:C. 资本主义剥削的矛盾、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垄断的矛盾4.利润率下降趋势是指()A. 长期趋势B. 短期趋势C. 中期趋势D. 不确定答案:A. 长期趋势二、填空题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答案:经济活动2.价值规律包括()和()两个方面。
答案: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价值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
答案: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质量4.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公司。
答案:两个三、问答题1.解释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答案: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交换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包括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两个方面。
价值创造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价值分配则是指这些创造的价值在社会中如何分配。
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的自由竞争调节商品的交换比例,使得价值得以体现和实现。
2.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三个基本矛盾。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三个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矛盾、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垄断的矛盾。
资本主义剥削的矛盾是指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劳动力获取剩余价值,导致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矛盾是指商品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而不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导致供不应求的矛盾。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产力B.社会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2. 生产资料是指()A. 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B. 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C.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D. 机器设备和劳动对象3.发生通货膨胀的深刻原因是()A.纸币发行过多 B.信用膨胀C.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 D.货币流通速度过慢。
4.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A. 经济规律B. 生产力基本要素内在联系C.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 社会发展趋势5.商品生产是()A. 以消费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B. 以供自己使用而进行的生产C. 无偿供给他人而进行的生产D.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6.通常所说的“物以稀为贵”应理解为()A. 商品稀少价值就大B. 使用价值决定价值C. 价值决定使用价值D. 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7.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 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C. 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 商品价格总是等于价值8.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不变资本B. 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固定资本9. 利息率的界限是()A. 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B. 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C. 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D. 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10.商品生产是()A. 以消费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B. 以供自己使用而进行的生产C. 无偿供给他人而进行的生产D.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11.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单位时间里()A. 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上升B. 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下降C. 生产的商品数量减少,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D. 生产的商品数量不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12. 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E. 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1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企业追逐( )A.剩余价值率的结果而实现的B.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C.绝对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D.平均利润率的结果而实现的14.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5.工资的本质是()A.雇佣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 D.雇佣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16.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剩余价值D.固定资本17.反映企业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名词解释: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运用生产资料,以获取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物质产品)的社会经济活动。
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亦称经济关系或利益关系。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在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如何?(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会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反之则相反。
4、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之间关系怎样?(1)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分配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②人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人们参与分配的方式。
(2)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分工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②生产为交换创造对象。
(3)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消费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②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
(4)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5)交换对生产有反作用:交换顺畅利于生产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6)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引导着生产。
消费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得以最后完成。
5、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它在客观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并随客观的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6、经济规律有什么特点?(1)总是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3)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受利益关系的限制。
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唯物辩证法;(2)科学抽象法;(3)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4)其它方法。
第二章1、名词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是指事先不必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每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事先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纸币的发行量小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现象。
2、试述商品二因素的对立统一,即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1)统一:使用价值与价值作为商品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一同存在于商品中。
(2)对立(或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相互排斥,因为二者是商品的不同方面。
或者说,无论对于商品生产者还是对于购买者而言,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这就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对立(或矛盾)。
其解决途径是交换。
3、试述劳动二重性的对立统一,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1)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2)对立(或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相互排斥,因为二者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不同方面。
或者说,如果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无法还原为抽象劳动,就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或矛盾)。
其解决的途径是交换。
4、试述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而使用价值与价值构成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分别决定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存在,同时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决定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的存在。
总之,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5、试述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1)劳动二重性是首先由马克思发现和证明的,正是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这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础。
6、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1)货币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简单价值形式和扩大价值形式阶段,仅仅存在特殊等价物;在一般价值形式阶段,虽然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但是,一般等价物没有固定下来,所以,在这三个价值形式阶段货币没有产生。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种商品(例如贵金属金银)上,此时便产生了货币。
(2)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7、试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也会产生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
(3)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在供求关系与价格的相互作用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8、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在于,当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得到超额补偿;当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刚好得到全部补偿;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得到部分补偿。
9、假定某一年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亿元,赊销的商品价格总额为350亿元,到期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50亿元,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为100亿元,同一名称的货币年流通8次。
而且,假定这一年中央银行发行纸币200亿元。
试问:(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2)纸币贬值还是升值?(3)单位纸币或每一元纸币值多少?解:(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1400-350+250-100)÷8=150(亿元)(2)根据题意,由于这一年中央银行发行纸币200亿元大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150亿元,所以纸币贬值。
(3)单位纸币值:150÷200=0.75第三章1、名词解释: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厂房、机器设备、其它工具、燃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量的一种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量的一种生产方法。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劳动生产率而使得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简述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1)形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内容不同,前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交换,后者是不同数量的价值之间交换;(3)主体不同,前者是使用价值,后者是价值;(4)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后者是为了获得更大数量的价值;(5)限度不同,前者有限度,后者无限度。
3、剩余价值如何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
而资本主义生产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
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了补偿其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这一过程即为价值增殖过程。
可见,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关系?二者的联系:(1)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
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资本主义剥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将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剩余价值。
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的,由此来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二者的区别:两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由于生产工具没有重大变化,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
5、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取决于工作日的长度,工作日最低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限受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影响。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为条件,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6、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解决条件有哪些?(1)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的矛盾是价值规律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2)解决的重要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过程,但离不开流通过程。
解决的前提或关键:劳动力成为商品。
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7、某资本家雇佣工人300个,每人每月工资60元。
每个工人月耗生产资料180元,生产产品120件,每件产品社会价值为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