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玻璃”哪儿去了?》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科学——大班明亮的玻璃教案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科学——大班明亮的玻璃教案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生活中接触到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而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学会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此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愉悦中学会科学知识。
这篇文章将介绍一个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科学的教案——大班明亮的玻璃教案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一、教案的背景本教案是针对大班儿童的教案,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玩游戏的形式,体验科学知识,了解玻璃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会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案设计1.游戏目标让孩子们通过本游戏,了解玻璃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掌握一定和玻璃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让子们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2.游戏机制本游戏采用下面的几个机制:(1)了解玻璃教师让孩子们在教室里找一些玻璃制品,比如花瓶、杯子、鱼缸等,然后让孩子们观察、摸、拍、掌握玻璃的基本特征,同时介绍玻璃的历史、种类、制作方法等相关的科学知识。
(2)制作玻璃制品这是本游戏的主要环节。
孩子们需要自己亲手制作一件玻璃制品,比如花瓶、鱼缸、杯子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会为孩子们介绍玻璃的制作方法,以及玻璃在生活中的应用。
(3)环保教育在游戏结束前,教师会为孩子们介绍玻璃的环保意义,以及回收利用玻璃的方法和重要性。
3.教案流程(1)调研:进行玻璃相关的知识调研。
(2)设计:设计教案中的游戏机制,教务安排教案实施日期和时间。
(3)实施:按照游戏机制,让孩子们体验和制作玻璃制品,并向他们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
(4)总结:与孩子们一起总结游戏的过程和收获,并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三、教案效果本教案的效果十分显著。
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分体验了制作玻璃制品的乐趣,同时也学会了玻璃的相关科学知识,在游戏结束后,大多数孩子还表示自己要珍惜环境,积极参与回收玻璃等环保活动。
因此,本教案不仅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愉快,还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树立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大班科学教案:“玻璃”哪儿去了?
大班科学教案:“玻璃”哪儿去了?教学目标1.让大班幼儿掌握玻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引导幼儿了解玻璃的材质、特性和制造过程。
3.解释并让幼儿了解为何人们会发明玻璃,并思考玻璃最基本的意义。
教学内容玻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教师可让幼儿们在教室或家庭周边环境中寻找使用玻璃材质所制成的物品,并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搜集幼儿的答案,以系统地介绍玻璃的应用场景。
教师可利用以下提示来引导幼儿: - 眼镜:告诉幼儿现在很多大人都戴着眼镜,而眼镜的镜片是由玻璃制成的。
- 瓶子和罐子:让幼儿们观察瓶子和罐子的样子和做工,教师可以告诉他们这些物品都是用玻璃做的,可以向他们介绍玻璃瓶和罐的使用场景及优点。
- 电视和电脑屏幕:告诉幼儿现代人们都用电视和电脑,而这些设备的屏幕同样是由玻璃制成的。
- 刀叉:让幼儿观察餐桌上的餐具,说出碟子和刀叉叉柄都是玻璃材质,告诉幼儿玻璃制作的餐具既安全又卫生。
玻璃的材质、特性和制造过程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视频等多种资源,向幼儿介绍玻璃的材质、特性和制造过程。
具体内容如下: - 玻璃的材质:简要解释玻璃由哪些元素组成,以及玻璃具有的性质,例如透明度高、硬度高等等。
- 玻璃的制造过程:让幼儿了解玻璃材料的制作过程,包括烧制、吹制和加工等环节。
- 玻璃的用途:让幼儿知道玻璃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物品中,如隔热器、电力设备、太阳能设备及不同的建筑材料等。
玻璃的意义教师通过与幼儿讨论,引导他们思考玻璃的意义。
可以从诸如“为什么人们会发明玻璃?”和“使用玻璃对人类文明和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等方面开始,让幼儿深入思考玻璃的基本意义。
教学活动1.幼儿猜物品:随机拿出一个使用玻璃材质所制成的物品,让幼儿猜这个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什么作用。
2.触摸水晶宝石:让幼儿摸摸水晶,发现它的清晰度和硬度比玻璃高。
3.搭建安全隔热器:引导幼儿使用纸板搭建安全隔热器。
首先放入一块铝箔,再把玻璃盘放上去,然后把路上的太阳晒到盘子里。
幼儿园大班教案《玻璃窗不见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一、能用连贯的语言完整地讲述故事。
二、踊跃参与演出游戏,从中去体验、探讨和发觉。
3、知道水遇冷变成冰,冰遇热会变成水,这些现象都与温度有关。
4、能安静地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踊跃试探,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五、明白得故事内容,斗胆讲述简单的情形。
教学重点、难点一、幼儿能完整的讲述故事。
2 知道水遇冷会变成冰,冰遇热会融化成水。
活动预备一、小白兔图片,磁碟,小白兔,小熊头饰。
二、冰、水、试管玻璃器皿活动进程一、出示小白兔图片导入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这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今天让咱们听一听这只小白兔的故事吧!二、学习故事一、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二、出示图一提问:(1)冬季到了,小白兔用什么做了漂亮的屋子(2)小白兔用什么做的窗户?小白兔住在屋子里感觉如何?(3)指导幼儿讲述第一段。
3、出示图二提问:(1)春天来了,小白兔出去做什么?(2)它回抵家里发觉了什么?小白兔明白什么缘故吗?(3)指导幼儿讲述图二4、出示图三提问:(1)谁来了?小熊对小白兔说了什么?(2)小白兔明白玻璃窗不见的缘故后对小熊说了什么?(3)指导幼儿说出玻璃窗不见的缘故。
五、幼儿完整的欣赏故事。
(教师要求幼儿边看边默默的讲述故事)六、指导幼儿完整的讲述故事。
三、故事演出1,让幼儿戴上头饰,演出故事第三段,小白兔和小熊的对话。
二、让幼儿明白玻璃窗不见的缘故。
四、活动延伸一、教师用教具实验,幼儿观看(先把试管放入水,放到冰块杯里,过一会水有何转变,再把冰加热,看看有何转变)二、让幼儿说出水转变的缘故。
水加热会变成什么?3、学习了这那么故事,小朋友明白了什么道理。
教学反思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直观性原那么超级重要,我改变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不単纯的让幼儿明白得故事内容,进行教育,而是充分挖掘故事本身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听故事中明白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
站在幼儿进展的角度上制造性的设计本次教学,用幼儿喜爱的碟片、图片直观教具引导幼儿斗胆想象、讲述、演出、实验,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爱说的机遇,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轻松的完成教育目标。
大班科学《玻璃儿去了》教案设计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
八、教学步骤:
1. 复习实验现象:教师带领幼儿回顾玻璃消失的实验现象,引导幼儿用科学词汇描述。
2. 学习新词汇:教师教授幼儿相关的科学词汇,让幼儿理解和记忆。
3. 个性化关怀:教师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和需求,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十、教学反思:
1. 教师需要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保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
2. 教师需要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确保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和学习。
3. 教师需要考虑教学评价的方式,全面评估幼儿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十一、教学拓展:
1. 家庭实验:教师布置一个家庭实验,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完成,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记忆。
难点:
1. 让幼儿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让幼儿思考和发现玻璃消失在其他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内容:
1. 回顾实验现象:让幼儿回顾玻璃消失的实验现象,巩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记忆。
2. 学习相关词汇:教授幼儿相关的科学词汇,如“溶解”、“分子”等。
3. 探索其他消失现象:让幼儿观察和操作其他消失现象的实验,如彩纸消失、吸管吸走彩纸等。
七、教学方法:
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幼儿直观地观察和操作,增强幼儿的实践体验。
4. 拓展延伸: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玻璃消失在其他生活中的应用,如玻璃杯、玻璃窗等。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2. 倾听幼儿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评估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大班科学《玻璃儿去了》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物理现象,如物体颜色的变化。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主要内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发现物体颜色的变化。
2. 辅助内容:了解玻璃的性质,学习简单的物理知识。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答案。
2. 实验法:让幼儿参与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索科学现象。
3.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玻璃杯、水、彩纸、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到科学现象的魅力。
2. 基本部分:a. 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让幼儿观察和了解玻璃杯的颜色变化。
b. 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c. 提问和讨论,让幼儿思考和分析玻璃杯颜色变化的原因。
3. 巩固部分: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结果性评价:评估幼儿对物体颜色变化原因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游戏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实验活动,共同探索科学现象,增进亲子关系。
2. 科学主题活动:组织相关的科学主题活动,如科学讲座、实地考察等,拓宽幼儿的视野。
3. 科学实验角:在教室设置科学实验角,让幼儿随时进行实验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难点:1. 理解物体颜色变化的原理:幼儿需要理解和掌握物体颜色变化的原因,这可能是一个难点。
2. 实验操作技巧:如如何准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如何操作实验材料等,都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指导。
大班科学《玻璃儿去了》教案设计
大班科学《玻璃儿去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通过观察和探索,发现玻璃消失的原因。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简单的实验步骤。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玻璃消失的原因。
2. 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并能够独立完成实验。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玻璃瓶、水、彩纸、彩笔、实验操作桌等。
2.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实验操作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向幼儿介绍实验主题,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 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成实验操作,让幼儿观察玻璃瓶中的水,将彩纸贴在玻璃瓶上,观察彩纸的变化。
3. 观察与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结果,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玻璃消失的原因。
五、作业设计与拓展:1. 作业设计: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家庭小实验,观察和探索其他物品的消失现象。
2. 拓展活动: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和探索不同物品的消失现象。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表现。
2. 结果性评价:评价幼儿是否能理解玻璃消失的原因,以及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其他现象。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发展。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实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幼儿在认知、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发展是否有所提升。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否给予每个幼儿足够的参与和表达机会。
3. 考虑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适合幼儿,如何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参观科学馆或进行户外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和观察科学现象。
2. 开展科学主题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探究过程,增进亲子关系。
大班科学《玻璃儿去了》教案设计
大班科学《玻璃儿去了》教案设计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玻璃的基本特性,知道玻璃的作用和用途。
1.2 学习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玻璃,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1.3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物质准备:各种类型的玻璃制品(如玻璃杯、玻璃瓶、玻璃窗等)、防护眼镜、实验材料(如砂纸、报纸等)。
2.2 环境准备:安静、宽敞的实验室,保证幼儿的安全。
第三章:活动重难点3.1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玻璃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3.2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玻璃的去除和保护方法。
第四章:活动过程4.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种类型的玻璃制品,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玻璃的特点。
4.2 主体活动一:教师讲解玻璃的作用和用途,让幼儿了解玻璃的重要性。
4.3 主体活动二: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防护眼镜,并指导幼儿进行玻璃去除实验。
4.4 主体活动三: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实验结果,让幼儿掌握玻璃的去除和保护方法。
4.5 总结: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活动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活动延伸5.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进行玻璃制品的观察和实验。
5.2 环境创设:教师引导幼儿在科学角设置玻璃制品展示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活动成果。
5.3 区域活动:教师在美工区放置玻璃绘画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玻璃绘画创作,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各种玻璃制品和实验操作,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玻璃的特性和实验过程。
6.2 操作实践法: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3 引导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6.4 小组合作法:将幼儿分成小组,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七章:评价方式7.1 过程评价: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玻璃儿去了大班科学教案
玻璃儿去了大班科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活动目标:引起幼儿对玻璃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
1.2 活动准备:准备一些玻璃制品,如玻璃杯、玻璃瓶等。
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展示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1.3 活动过程:引入话题:向幼儿展示一些玻璃制品,询问他们是否认识这些物品,并引导他们观察玻璃的特点,如透明、光滑等。
展示玻璃的用途: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玻璃在不同场合的用途,如窗户、杯子等。
引导幼儿讨论:询问幼儿对玻璃的了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
第二章:探索玻璃的特性2.1 活动目标:培养幼儿对玻璃的感知和探索能力。
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玻璃的特性。
2.2 活动准备:准备一些玻璃制品,如玻璃杯、玻璃瓶等。
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水、彩色纸等。
2.3 活动过程:引入话题:向幼儿展示一些玻璃制品,引导他们观察和触摸玻璃的特性。
探索玻璃的透明性:将彩色纸放在玻璃杯后面,让幼儿观察颜色是否透过玻璃。
探索玻璃的硬度:让幼儿尝试用手指压玻璃杯,感受玻璃的硬度。
引导幼儿讨论:询问幼儿对玻璃特性的观察和体验,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第三章:玻璃的制造和应用3.1 活动目标:增加幼儿对玻璃制造和应用的了解。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2 活动准备: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展示玻璃的制造过程和应用场景。
3.3 活动过程:引入话题:向幼儿展示一些玻璃制品,引导他们思考玻璃是如何制造的。
展示玻璃的制造过程: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玻璃的制造过程,如sand、liquid、solid 等。
展示玻璃的应用场景: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玻璃在不同场景的应用,如窗户、杯子等。
引导幼儿讨论:询问幼儿对玻璃制造和应用的了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第四章:玻璃的环保意义4.1 活动目标:培养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让幼儿了解玻璃的环保意义。
4.2 活动准备: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展示玻璃的回收和再利用过程。
4.3 活动过程:引入话题:向幼儿展示一些玻璃制品,引导他们思考玻璃的环保意义。
幼儿园大班教案《玻璃窗不见了》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玻璃窗不见了》含反思【教学主题】:察看力和解决问题本领培育——《玻璃窗不见了》【教学目标】1.了解国家的文化、文明,树立文化自信。
2.了解感性语言和形式语言的区分、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育孩子的察看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重视学习策略的导入。
4.引导幼儿关注四周事物,学会珍惜身边的小环境。
5.在学习中培育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引入1.老师将故事《玻璃窗不见了》讲给孩子听。
2.故事情节林林家的玻璃窗不见了,林林和伙伴们四处找寻,最后发觉花园里的小动物将窗户上的蜘蛛网织出了一道小型玻璃窗,解决了谜团。
(二)察看动物,找出窗户1.让孩子首先猜想小动物会把玻璃窗藏在哪些位置,可以让孩子发挥创意,可以针对孩子的发挥情况,打开一些互动。
2.幼儿构建发觉动物小窗户的环境。
(三)运用察看力找出更多隐匿的物品1.让孩子一起走出园外,到学校里进行察看,看是否能够发觉更多的隐匿物品,例如,蜜蜂巢穴,飞鸟窝,花朵和果实等等。
2.让孩子察看到那些将自然和环境的元素混杂在一起的地方,例如,花园中的石头,植物和其他特色元素,再让孩子发挥方案,幻想一个独特的景观。
(四)问题解决1.提出问题:假如孩子们在班级内看到物品没有放在它们应当在的地方,该怎么办?2.老师可以分成小组并给每组确定数量的物品来回收、整理与归类等。
让孩子们一起探究这种自动化解决方案背后的很多种学习策略,如分类,排序,组织,指引等。
3.让孩子本身立计将家里或者班里的东西收纳归类,这样可以让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变得更有序,同时也培育了孩子的解决问题本领和自查自纠的习惯。
【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认知(记忆、理解、推理、分析、综合运用等)以及技能的培育,我们还要重视培育他们的品德和态度。
我们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重视积极的心态,并把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成模范。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问题,关注他们的内心动态,充分孩子的需求,培育他们的责任感。
幼儿园大班教案《玻璃窗不见了》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玻璃窗不见了》含反思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窗户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导入1.课堂气氛热烈,老师会和孩子们进行简单的问答互动。
–问:大家在家中,你们有没有注意过窗户?–答: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家里有窗户,会看外面的风景、看小区里玩耍的小朋友。
2.通过问答,导入接下来的活动,给孩子们展示一座没有窗户的楼房,告诉孩子们这样的楼房会有什么危险。
观看故事片1.老师播放故事片《玻璃窗不见了》。
2.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孩看到花园里被偷走了玻璃窗,及时告诉了父母和警察,最后防止了一起盗窃案。
孩子们要注意哪些细节,表达故事情节。
小组讨论1.孩子们分成小组,结合故事中的情节,自由发表看法。
2.孩子们可以交流,互相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用一些问题来引导:–故事中男孩是怎么知道花园里的玻璃窗不见了的?–在故事中,男孩做了哪些事情才能防止这次盗窃案的发生?–孩子们认为故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活动1.老师会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猜谜游戏,让孩子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认识更多关于玻璃的知识。
2.老师将要求孩子们找到自己身边的玻璃,例如玻璃杯、玻璃镜、窗户等,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注意安全。
总结1.教师通过活动撤离,让孩子们退出危险区域,告诉孩子们玻璃的危害。
2.让孩子通过收集各种防范盗窃的知识,增加孩子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反思此次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对玻璃窗的认识不仅是概念的理解,还包括了对实物的观察和感性理解。
而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孩子们在角色扮演和游戏中去了解玻璃的应用及安全和危险。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简单的互动问答、数字剧场、活动互动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和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注意力、创造力,使得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受到孩子的欢迎。
在实施教学时,也要注意孩子们的自我表达和思维创造的机会。
玻璃去哪里了 教案
玻璃去哪里了教案教案标题:玻璃去哪里了?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探究能力;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玻璃的来源和制作过程;2. 学生能够理解玻璃回收的重要性;3. 学生能够提出相应的环保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1. 了解玻璃的来源和制作过程;2. 探究玻璃回收的重要性;3. 思考环保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玻璃制品的实物样本;3. 回收玻璃图表;4.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呈现一个装玻璃杯的图片,并提出问题:“玻璃杯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你们有了解过玻璃的制作过程吗?”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观察实物(10分钟)- 分发玻璃制品的实物样本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摸索来了解玻璃的外观和质地。
3. 演示与讲解(15分钟)- 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玻璃的来源和制作过程,包括原材料、加工工艺等内容。
4. 分组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与探究主题,如“玻璃垃圾的回收利用”、“玻璃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于更深入地了解环境问题。
5. 分享与讨论(10分钟)-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调查结果和所得结论,并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表达对玻璃回收的重要性和环保解决方案的看法。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 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并给予肯定和激励,引导学生思考今后应如何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玻璃小制品,加深对玻璃制作过程的理解和体验。
2. 学生可以在社区或学校内开展玻璃回收的义工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评估与反馈: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探究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分享讨论中的发言质量来进行评估。
2. 学生可以撰写一篇小结或写作,介绍关于玻璃回收的所思所想,作为对学习的反馈。
大班语言教案玻璃窗不见了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语言教案:玻璃窗不见了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大班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为“绘本故事阅读”。
教学目标•能较准确地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能够通过描述或绘画的方式表达故事内容和意义•能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场景及事件•能够体验并理解故事中的情感,提高情感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呈现一幅教室的场景图,然后带领学生们观察场景中的物品并进行描述,鼓励学生们使用自己已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描述,渐渐引导学生走近教室的玻璃窗,引出故事主题。
阅读环节教师逐段朗读绘本故事《玻璃窗不见了》,每段读完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并根据书中的插图进行解析,帮助学生们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意义。
艺术表现环节学生们分小组,每组制作一幅描绘故事情节的画作,绘画材料和样板由教师提供,教师鼓励学生们尽可能地根据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进行创作,鼓励学生们进行多次修正和改进,提高创造能力。
语言魔法环节教师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语言魔法练习,引导学生们尝试运用自己已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故事情节的描述,并鼓励学生们加入一些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提倡多样性和包容性。
总结回顾环节教师带领学生们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和反思,帮助他们加深对绘本故事的理解和记忆,并鼓励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更多地应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直观展示、复述、画画、语言游戏等,旨在通过多角度、多维度、互动性强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踊跃发言,思维活跃,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绘本故事的情节和意义,同时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收获颇丰。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学语言的杂乱无章、不够规范、效果不够明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这次教学给我和学生们都带来了很多启发和反思,我会不断努力,在教学中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大班科学《玻璃儿去了》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大班科学《玻璃儿去了》教案设计2. 适用年级:大班3.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科学实验现象,知道玻璃消失的原因。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
4.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玻璃消失的原因。
5.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科学实验现象。
二、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玻璃瓶、水、彩纸、胶带、实验材料包(每个小组一份)。
2.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实验环境。
3.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神秘的玻璃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观察玻璃瓶的特点。
2. 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步骤如下:(1) 每个小组领取一个玻璃瓶、水、彩纸、胶带。
(2) 教师示范如何将彩纸贴在玻璃瓶上,并告知幼儿实验的注意事项。
(3) 幼儿按照教师的示范,自行操作进行实验。
(4) 实验完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玻璃瓶的变化。
3. 实验总结: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解答幼儿的疑问,讲解玻璃消失的原因。
四、作业设计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家庭科学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发现。
2. 教师收集幼儿的课后作业,对幼儿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幼儿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教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科学实验表现,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的学习。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科学小游戏: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科学小游戏,如“玻璃瓶接力赛”,巩固幼儿对玻璃瓶的认识。
2. 科学绘画:教师引导幼儿用画笔描绘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到的现象,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和表达能力。
大班科学《玻璃儿去了》教案设计
大班科学《玻璃儿去了》教案设计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玻璃的特性,知道玻璃可以去除了什么。
1.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
1.4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物质准备:各种类型的玻璃制品(如玻璃杯、玻璃瓶、玻璃窗等)、去除玻璃的工具(如刀片、砂纸等)、实验材料(如水、盐等)。
2.2 环境准备:安静、宽敞的活动室,光线充足。
第三章:活动重难点3.1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玻璃的特性,知道玻璃可以去除了什么。
3.2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去除玻璃的方法和原理。
第四章:活动过程4.1 导入部分:教师出示各种类型的玻璃制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玻璃的特点。
4.2 基本部分:4.2.1 教师演示如何用刀片去除玻璃的一部分,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去除玻璃的方法。
4.2.2 教师引导幼儿用刀片等工具尝试去除玻璃制品上的一部分,让幼儿亲身体验并交流分享感受。
4.2.3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并猜测去除玻璃的原理。
4.2.4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玻璃制品在水中的变化,引导幼儿总结去除玻璃的原理。
4.3 巩固部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团队合作游戏,让幼儿运用去除玻璃的方法和原理解决问题。
第五章:活动延伸5.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幼儿在家庭中观察和探索玻璃的特性。
5.2 环境创设:教师在活动室中布置相关的科学展览,让幼儿继续观察和探索玻璃的特性。
5.3 区域活动:教师在科学区提供相关的实验材料,让幼儿自主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实物演示法:通过展示各种玻璃制品和去除玻璃的工具,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玻璃的特性和去除方法。
6.2 实验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玻璃制品在水中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3 小组讨论法:组织幼儿进行团队合作,让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提高幼儿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玻璃儿去了大班科学教案
玻璃儿去了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玻璃的基本特点和用途。
2. 学会用观察、比较和实验等方法来探究玻璃的性质。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玻璃的定义和特点2. 玻璃的用途3. 玻璃的性质实验4. 玻璃的制作过程简介5. 玻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玻璃的基本特点、用途和性质。
2. 教学难点:学会用观察、比较和实验等方法来探究玻璃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1. 玻璃样品(包括玻璃杯、玻璃瓶、玻璃窗等)2. 实验材料(如水、肥皂水、布等)3. 教学图片或视频4. 记录表格5. 小组讨论区五、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玻璃样品,引发幼儿对玻璃的兴趣,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讲解:介绍玻璃的定义、特点和用途,如玻璃是一种透明的硬质材料,广泛用于制作窗户、杯子、瓶子等。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玻璃样品的性质,如透明度、硬度、导热性等。
4. 小组讨论:引导幼儿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玻璃的性质和用途,如为什么玻璃杯能装水、玻璃窗能挡风等。
5. 总结:总结玻璃的特点、用途和性质,强调玻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 扩展活动:邀请幼儿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玻璃制品,并进行展示。
7. 作业:鼓励幼儿回家后,观察和描述家中的玻璃制品,并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参观玻璃工厂:组织幼儿参观玻璃制品工厂,了解玻璃的制作过程,增强幼儿对科学实践的认识。
2. 玻璃艺术创作:邀请专业玻璃艺术家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幼儿亲手制作简单的玻璃艺术品,培养幼儿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评价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仔细程度和记录准确性。
2. 小组讨论:评价幼儿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表达。
3. 家庭作业:评价幼儿在家庭作业中的完成情况和与家长的互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玻璃”哪儿去了?》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玻璃”哪儿去了?》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活动目标]1、幼儿能有兴趣地进行推断并参与科学实验。
2、感知冰加热变成水,继续加热变成蒸汽,而蒸汽遇冷变成水,继续降温变成冰的过程。
[活动准备](1)幼儿学习用书《玻璃哪儿去了》。
(2)故事录音《玻璃哪儿去了》。
(3)冰块、烧杯、铁架台、石棉网、玻璃片、酒精灯(依分组数确定,保证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教师戴头饰出场)师:“小朋友们,小兔奇奇,昨天我遇到一件怪事,想也想不明白,想请聪明的你们帮我解决一下,行吗?”师:“那咱们就一起来听听小兔奇七=奇到底遇到什么事情?”二、基本部分:1、(出示幼儿学习用书“玻璃哪里去了”),并放故事录音,一起边看边听故事。
2、讨论:(1)请幼儿发表意见,帮奇奇找玻璃。
通过关键词“小河里”(只有河面结冰小兔才能走到河里)、“添了几根柴火”、“一摊水”等引导幼儿猜出那是冰快,而非玻璃。
后来屋子里温度升高逐渐化为水,变为水蒸气蒸发了。
(2)将小朋友们的答案告诉奇奇。
教师:“小兔子,知道了吧?那是冰块,不是玻璃。
”(装与小兔子对话)“你说什么?噢!原来这样呀。
”“小朋友们,小兔子说小朋友们只是嘴说,谁能证明给它看?”(幼儿讨论有什么能证明的办法)3、分组实验:(1)做实验。
师“今天,咱们就来做个实验,让奇奇心服口服。
”出示实验器材:冰块、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烧杯、玻璃片,并做一一介绍。
(2)观察冰块,看看(透明的),摸摸(滑滑的,凉凉的),敲敲(硬硬的),与玻璃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奇奇误当作玻璃。
(3)分组实验,观察冰块在加热时的变化:部分融化、完全融化、有汽冒出。
反之,汽遇玻冷璃片有水滴落下变成了水、结合水放入冰箱会结冰。
感知水的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三态变化。
和玻璃打交道——大班科学教案
和玻璃打交道——大班科学教案科目:科学年级:大班课题:和玻璃打交道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玻璃并举出日常生活中使用玻璃制品的例子。
2.了解玻璃的特性和优缺点。
3.能够正确使用和保持玻璃制品,避免碎裂和伤害。
教学重点:1.认识玻璃及玻璃制品的用途。
2.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玻璃制品。
教学准备:1.玻璃制品样品:如玻璃杯、玻璃碗等。
2.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玻璃制品。
3.幻灯片或视频:介绍玻璃的特性和用途。
4.玻璃清洁工具:如玻璃清洁剂、抹布等。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玻璃制品,让学生猜测它们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使用玻璃制品的例子,如玻璃窗户、玻璃杯等,并让学生发表对玻璃的看法。
2.介绍玻璃(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玻璃的特性和用途。
让学生观察玻璃的透明度、坚固性和光滑性等特点,并讨论玻璃在生活中的作用。
3.讨论玻璃的优缺点(15分钟)与学生一起探讨玻璃的优缺点,让他们意识到玻璃易碎的性质并了解如何避免碎裂和伤害。
引导学生思考玻璃的优势,如透明度高、易清洁等,让他们明白不同材料的特点。
4.实践操作(20分钟)让学生用玻璃清洁工具清洁玻璃制品,教授正确的清洁方法和技巧。
同时,让学生体验玻璃的表面光滑度和清洁度,并比较玻璃和其他材料的清洁效果。
5.总结归纳(10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玻璃的特性和用途,强调正确使用和保养玻璃制品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避免将玻璃制品摔落或碰撞,防止意外发生。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玻璃制品,并记录下每一件的用途和特点。
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和保养玻璃制品,避免损坏和伤害。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玻璃的特性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正确使用和保养玻璃制品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中班科学活动玻璃不见了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玻璃不见了教案教案标题:中班科学活动-玻璃不见了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观察和探索物体的可见性和不可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一张桌子2. 一个透明玻璃杯3. 一块布或纸巾4. 一些小玩具或物体(如橡皮擦、铅笔等)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将透明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并向学生展示。
2. 教师问学生:“你们看见了什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玻璃杯的特征。
探索活动:1. 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将进行一项探索活动,目标是让玻璃杯“消失”。
2. 教师将一块布或纸巾覆盖在玻璃杯上,并问学生:“现在你们还能看见玻璃杯吗?”3.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释。
进一步探索:1. 教师将一些小玩具或物体放在桌子上,然后用布或纸巾遮住一部分。
2. 教师请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能否看见被遮住的物体。
3.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帮助他们理解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概念。
总结活动: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2. 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在有些情况下看不见物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3. 教师强调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总结。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材料或方法来隐藏物体并观察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变化。
2. 学生可以尝试用手指或其他物体遮住自己的眼睛,体验失去视觉的感觉。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观察结果的描述能力。
2.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评估他们对可见性和不可见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教案扩展:1. 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和折射等相关科学概念。
2. 可以将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概念应用到其他科学活动中,如水的蒸发、颜色的混合等。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中使用的物体和材料对学生来说是安全的。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讨论,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解释。
中班科学玻璃不见教案
中班科学玻璃不见教案一、教案目标1.让中班幼儿能够观察和描述科学实验中玻璃产品的消失现象;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3.提高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教学准备1.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杯;2.准备一张桌布;3.准备一张纸;4.准备一些小石子。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分发一些小石子给中班幼儿,让他们观察石子,并描述石子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引导幼儿思考:我们能不能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呢?2.展示(5分钟)将透明的玻璃杯放在桌上,让幼儿们观察。
问幼儿们玻璃杯是什么材料做的,可以用来做什么。
引导幼儿们讨论玻璃杯的特点。
3.实验一:玻璃不见(15分钟)a.拿出一张桌布,将其展开放在桌子上,然后将玻璃杯放在桌布上。
b.向幼儿们解释: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有趣的实验,看看玻璃杯是不是可以消失掉。
我们需要大家合作完成这个实验。
c.将纸揉成一个小球,放在桌布上的玻璃杯上方,然后敲击一下桌子,让纸球掉进杯内。
d.引导幼儿们观察和描述玻璃杯的消失现象。
提问幼儿们:纸球为什么能掉进玻璃杯里?为什么玻璃杯看起来消失了?e.指导幼儿们在小组内交流归纳,并将他们的观察结果和结论记录在黑板上。
4.实验二:观察镜面反射(15分钟)a.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们思考:玻璃能消失,那么能看到什么?b.拿出一块平整的镜子,将其放在桌布上,并将玻璃杯放在镜子上。
c.让幼儿们观察玻璃杯的镜面反射,引导幼儿们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d.引导幼儿们思考:镜面反射为什么能让我们看到消失的玻璃杯?e.指导幼儿们在小组内交流归纳,并将他们的观察结果和结论记录在黑板上。
5.实验三:水杯中的水(15分钟)a.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们思考:只有玻璃桌子上的玻璃杯才能消失吗?b.拿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放在桌布上,并让幼儿们观察。
c.引导幼儿们描述玻璃杯中的水是否能看到。
d.提问幼儿们:为什么水能看到而玻璃杯却消失了呢?e.指导幼儿们在小组内交流归纳,并将他们的观察结果和结论记录在黑板上。
玻璃不见了教案科学
玻璃不见了教案科学教案标题:玻璃不见了教案科学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块玻璃,并问他们是否知道玻璃是如何让我们看到事物的。
2. 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在玻璃中传播的。
实验设计: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块玻璃和一张白纸。
2. 要求学生在白纸上放置一些小物体,如纸夹、小石头等。
3. 学生将玻璃放在白纸上方,观察物体在玻璃上方和下方的变化。
4. 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讨论和总结:1.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光在玻璃中的传播和折射过程。
3. 解释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时的折射现象,以及从玻璃进入空气时的折射现象。
4. 引导学生总结光在玻璃中传播的规律,并与他们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究不同角度和形状的玻璃对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和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显微镜等。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对光的传播和折射原理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写作或问答等形式进行。
教案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和色散等相关知识。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设计,如使用透明材料替代玻璃,观察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差异。
教学资源:1. 玻璃片、白纸、小物体等实验材料。
2. 图片或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原理。
教案提示:1. 在引入活动中,可以通过提问和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玻璃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在实验设计中,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尝试,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习惯。
3. 在讨论和总结环节中,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规律,并与科学原理进行联系。
4. 在拓展活动中,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更多有趣的实验,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玻璃”哪儿去了?》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有兴趣地进行推断并参与科学实验。
2、感知冰加热变成水,继续加热变成蒸汽,而蒸汽遇冷变成水,继续降温变成冰的过程。
[活动准备]
(1)幼儿学习用书《玻璃哪儿去了》。
(2)故事录音《玻璃哪儿去了》。
(3)冰块、烧杯、铁架台、石棉网、玻璃片、酒精灯(依分组数确定,保证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教师戴头饰出场)
师:“小朋友们,小兔奇奇,昨天我遇到一件怪事,想也想不明白,想请聪明的你们帮我解决一下,行吗?”
师:“那咱们就一起来听听小兔奇七=奇到底遇到什么事情?”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幼儿学习用书“玻璃哪里去了”),并放故事录音,一起边看边听故事。
2、讨论:
(1)请幼儿发表意见,帮奇奇找玻璃。
通过关键词“小河里”(只有河面结冰小兔才能走到河里)、“添了几根柴火”、“一摊水”等引导幼儿猜出那是冰快,而非玻璃。
后来屋子里温度升高逐渐化为水,变为水蒸气蒸发了。
(2)将小朋友们的答案告诉奇奇。
教师:“小兔子,知道了吧?那是冰块,不是玻璃。
”(装与小兔子对话)“你说什么?噢!原来这样呀。
”“小朋友们,小兔子说小朋友们只是嘴说,谁能证明给它看?”
(幼儿讨论有什么能证明的办法)
3、分组实验:
(1)做实验。
师“今天,咱们就来做个实验,让奇奇心服口服。
”
出示实验器材:冰块、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烧杯、玻璃片,并做一一介绍。
(2)观察冰块,看看(透明的),摸摸(滑滑的,凉凉的),敲敲(硬硬的),与玻璃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奇奇误当作玻璃。
(3)分组实验,观察冰块在加热时的变化:部分融化、完全融化、有汽冒出。
反之,汽遇玻冷璃片有水滴落下变成了水、结合水放入冰箱会结冰。
感知水的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三态变化。
(4)请幼儿自己将这个结果告诉小兔子。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帮奇奇找到了玻璃的去处,也认识了水的奇妙变化。
其实,在我们美丽的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奇妙的事物,这就需要每个小朋友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
让我们都有明亮的眼睛好吗?”
温馨提示:
1、在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可分组进行实验。
2、本次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进行,可让幼儿学讲故事,也可让幼儿在科学区做小实验。
附故事:
寒冷的冬天来了,小兔奇奇在它的蘑菇房子里安静地坐着,开门一看,呀,下雪了!好漂亮的小雪花!奇奇兴奋地接着小雪花,与它玩耍。
可没一会儿,“阿嚏!”好冷呀,把奇奇都冻感冒了,于是,奇奇赶紧把门关上。
可是,关上门以后,就看不到美丽的雪景,这可怎么办呀?想呀想,想呀想,奇奇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墙上开一扇小窗,再装上透明的玻璃就能看到雪花啦。
想到这儿,奇奇便拿出工具来开窗户,不一会儿,一扇漂亮的小窗就做好了。
正在欣赏这扇小窗,一阵冷风吹来,又是好几个喷嚏。
“不行,得赶紧找玻璃。
”奇奇便出门找玻璃。
走呀走,走呀走,终于在小河里发现了一块“玻璃”,量一量,比一比,奇奇乐了,原来,和窗户的大小正好合适,奇奇便抱着“玻璃”回家去了。
安好玻璃后,奇奇也有些累了,它往炉子里放了几根柴火,便躺在床上睡着了。
“阿嚏”睡梦中的奇奇被冻醒了,它赶紧又往炉子里添几根柴火。
咦?奇怪,怎么还有些冷?一看窗户,玻璃不见了,只有地上的一摊水,过一会儿,地上的水也不见了,这下,奇奇可真糊涂了。
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能告诉奇奇它的玻璃哪儿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