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中国大学之殇
北大国发院毕业典礼视频 (张维迎 刘震云 演讲)
北大国发院毕业典礼视频(张维迎刘震云演讲)
2017年7月1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届毕业典礼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多名教师代表、嘉宾、毕业生和家属出席了此次毕业典礼。典礼由北大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主持。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毕业典礼拉开了序幕。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发表致辞。他首先向983名毕业生表示诚挚的祝贺,并代表校方向支持同学们学业的家属和亲人们表示感谢。面对即将走上社会舞台的毕业生,姚洋院长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仍在路上,毕业生们不仅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要做社会的引路人;北大人要有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唤醒所有人,感染同路人,以自己的行动推动社会进步。北大国发院张维迎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回顾了中国和世界的科技进步史,指出要实现创新,必须创造自由的环境;只有自由,才能使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才能让中国变成创新的国家。张维迎指出,推动和捍卫自由是大家的责任,是每个北大人的使命。他希望毕业生们捍卫自由,成为真正的北大人。在学生代表发言阶段,硕博项目的邹静娴、经济学双学位项目的黄和清、MBA 项目的段小娇和EMBA项目的商玥分别作为毕业生代表致辞。他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回顾了在国发院学习的美好时光,向老师们表达了真挚的感恩之情,并决心在未来的人生路
上,担当起北大人的责任,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此次毕业典礼还特别邀请到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作为78级北大中文系校友,刘震云回顾了在北大生活的点滴趣事,一盘锅塌豆腐描摹出人间百态;谈到同学情谊,他很高兴今天983名毕业生都将成为北大校友,也将成为他本人的朋友,校友、同学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往往在毕业后才能感受到“同学情”的真正含义;他最后希望毕业生们能有一种坚定、执着的精神,担当起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照耀人类前行的路。北大国发院在过去二十年中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校友。每到毕业典礼,都会有校友代表来欢迎毕业生加入校友大家庭。此次邀请的校友代表是北大国发院2000级EMBA、奥盛集团总裁汤亮先生。他在致辞中表示,Alumni这个词,就像一条神奇的纽带,不仅可以让毕业生与母校终身保持着一种难以割舍的“血缘”联系,而且学子们鲲鹏展翅后,都愿意尽己所能来回报母校的哺育之恩。他相信北大国发院的校友,也会用自己的行动,发扬光大“Alumni”精神,回馈母校,回馈社会。在同学、家属和老师的期待中,接下来举行了庄严的学位授予仪式。最后,毕业典礼以合唱《歌唱祖国》结束,寓意着广大毕业生即将奔赴祖国各地,为祖国的各项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张彤报道)【毕业典礼演讲】刘震云:我们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本文为在2017年7月1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届毕业典礼上,著名作家、北大校友刘
中国高校病入膏肓多少人看不起学校
中国高校病入膏肓多少人看不起学校?
“谈到大学教育,我觉得首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我们的高校、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目前我们的高校教育给了学生什么样的精神营养,让他们能心智成熟地成长?我们的教育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对此,我个人是很失望的。”原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杰对《小康》并不讳言。
5月13-14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重塑大学精神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反思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探讨高校大学精神的重塑之道。
《小康》为此走访了北京的部分高校,并就相关问题对学生展开了一项随机调查。谈到目前的校园生活,很多人用“无聊”、“乏味”来形容,而对“业余时间一般会干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人的回答是“上网、聊天、无所适从”。
“大学的传统是独立品格和批判精神,社会的良心在大学,而我认为现在的大学精神已面临崩溃,这不是危言耸听。”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谈到目前的大学精神时痛心疾首。
“我们的校园文化目前非常贫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道德礼仪正逐渐在高校丧失,其中尤为突出的一点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度急剧下滑。”当《小康》就上述现象采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研究所所长郭海燕时,郭用了“病入膏肓”四个字来形容目前高校的人文环境。
虽然近几年我国在高等教育人文素质建设方面确实加大了力度,但一些弊病还是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了。
谈到目前高校教师论文造假、学术剽窃事件集中的频频曝光,郭海燕认为除
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原因外,与目前高校的一些评估机制有密切关系,“教师评职称要求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你说,全国总共有多少核心期刊?如此硬性的要求造成的负面结果就是一些教师花钱买版面、托关系走后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术腐败。”而此类事件的发生,学生又是怎样的看法?在《小康》的随机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对此嗤之以鼻,有人甚至认为这是“缺乏师德、辱没师道尊严。”
毁家兴学志在救国──冯庸与冯庸大学
作者: 朱虹
出版物刊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7-60页
主题词: 破产办学;立足战备;严格训练;救国教育
摘要: 冯庸系军阀冯德麟之子。他认为其父财产来之不义,其父死后,他几乎将全部家产捐出创办了冯庸大学。他办学是为了培养工业人才,实现工业救国之志,同时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训练。可惜冯庸大学正蓬勃发展之际,“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该校校史虽短,但它确实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人才,对抗日战争和祖国建设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学之殇
农村电工
第27卷2019年第7期
N ONGCUN DIANGONG
大
学
2019年仲春,一次出公差至某大学校园学习培训的机会,重新升腾起我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向往,同时揭开了我尘封二十余年的伤疤。对于中学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全班一二名、全校前五名、全县前十名的我来说,
曾与大学擦肩而过。
事情还得从二十四年前说起——
初中毕业以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之路,懵懵懂懂地倾注全力于读书,只为了如父母所期望的那样,凭借自己的努力跳出“农门”,不再承担繁重的打禾、插秧、莳田等农活,不再被水田里的蚂蟥吸血,不再与蛮横粗鲁、脏话满口为伍。家中三姐弟,全靠从事兽医的父亲那点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母亲在家务农,喂养些猪鹅等家禽、利用荒地种点白菜萝卜等补贴家用。
我在三姐弟中学习成绩最拔尖,四年级的作文曾被收录进全国小学生作文选集,参加各类奥数竞赛、作文比赛,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的奖状密密麻麻贴满了堂屋的墙壁。小升初时考试成绩为全县第二名。
姐姐学习成绩不甚稳定,母亲特意托教育系统的亲戚办了休学证明,借以巩固中学的知识,争取考上中专。然世事捉弄人。姐姐中考那年,教育系统出台新规:凡办理过休学、留级手续的考生均不得填报省内中专的志愿。考试成绩已超出录取分数线的姐姐无缘中专。说不清是无奈还是有幸,姐姐挤进了高考大军。
迫于家境的拮据,父母将我归入了中专预备考生的行列。我也争气,以全县第四的高分考取区外中专。我原属意于沿海开放城市的广东石油学校,母亲征求在教育系统任职的舅舅的意见后,让我填报了江西电力学校,不知不觉间便奠定了我的人生之路。现在回想起来,仍归结于是我的人生宿命。
民国时期书生的姿势
民国时期书生的姿势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16期
有些姿势,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坐、卧、起、立、跪,乃至作揖、鞠躬、握手,所有的动作,都是心灵的姿势,都需要一根骨头支撑。没有了骨头,卧床的身体,也只是一具皮囊。本文就来解读一下那些年,那些书生各种姿势背后包含的深意?
下跪:最好的方式,最庄重的礼节
在人前下跪,我一直以为是奴才的姿势,是软骨的病状。男儿膝下有黄金,这在读书人心中早已种下了拒绝曲膝的种子。但是,1927年6月清华园中的一幕,重新塑造了刘节(清华国学院的学生)的膝盖。
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的投湖自尽,犹如在平静的颐和园里投下了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那一天,刘节参加了王国维遗体的入殓仪式。曹云祥校长,梅贻琦教务长,吴宓、陈达、梁启超、梁漱溟以及北京大学马衡、燕京大学容庚等名教授西服齐整,神情庄重,他们头颅低垂,弯下腰身,用三次沉重的鞠躬,向静安先生作最后的告别。
陈寅恪教授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师生,都看见了他那身一丝不苟的长衫,玄色庄重,布鞋绵软。陈寅恪步履沉重地来到灵前,缓缓撩起长衫的下摆,双膝跪地,将头颅重重地磕在砖地上。所有的人都被这个瞬间惊呆了,校长、教授、朋友、学生,在陈寅恪头颅叩地的三响声中,突然清醒过来,一齐列队站在陈教授身后,跪下,磕头,重重地磕头。
刘节,就是此刻在教授们身后跪倒的一个学生。当他站起来的时候,突然间明白了,在向他的导师,一代大儒王国维先生告别的时候,下跪,磕头,才是最好的方式,才是最庄重的礼节。这样的仪式,才能和先生的马褂以及头上那根遗世的发辫融为一体。望着陈寅恪教授远去的背影,刘节想,陈先生用了一种骨头触地的姿势,完成了对王国维先生的永别。
中国最倒霉的十所大学
中国最倒霉的十所大学
第一: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十。不过由于被分拆,竟落到了现在的一所地方院校!可悲啊!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建校成为河南医科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财经系构建中南财经大学,水利系构建武汉水利学院(已并入武汉大学),土木系并入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1955年将河大理科迁往新乡成立河南师范大学,二是省会迁郑后一直没带走原河大文理科。但是带走了原河大医学院、农学院,后来又拿走河大化学系成立河南化工学院(郑州工业大学)。
第二: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直属的唯一一所大学,中国最早的研究生院就在此成立,不过1958年院系调整,学校从北京迁到了合肥,虽说没有分拆,但由于地理位置起发展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河南理工大学
成立于1909年,本来是国立焦作工学院,后来该命名国立西北工学院。不幸的是后来西北工学院被分拆,一部分成立了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剩下的一部分成立了中国地质大学,而留给焦作的只剩下一个空壳,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所河南理工大学,至今是一所不起眼的三流学校!
第四: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最初称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由英国人李提摩太和山西巡抚岑春煊共同创办。校址在太原市侯家巷(现太原师范专科学校)。民国初改名为山西大学校,1918年确定为国立山西大学,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抗战期间,曾迁至晋南、陕西三原、秋林等地,于1937年至1939年停办。1949年春,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大学设有文、理、医、工、法五个学院,著名进步学者邓初民任校长。1953年院系调整后,取消山西大学建制,文,理两院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医、工两院相继独立建院,法学院称财经学院,后划归入中国人民大学。不过到了现在却是一所地方院校,在全国高校中排不上名的!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
培 养质 量 问题 ,关 系 到 中华 民族 的 文 化 建 设 、母 语 建 设 大业 。 随着 全 球 化 进 程 ,很 多 人 也 意 识 到要 保 存 自 身 的本 土 文 化 、发 扬 自己的 传 统 ,但 在此 过 程 中 ,不 可 避免 地 产 生 母 语 危 机 。也 就 是 说 ,很 多 学 生 学 英语 的 同 时 ,却 没 有 汉 语 的 认 知 能 力 ,基 本 的字 词 句 的 表 达 能力 很 差 ,甚 至 于 请 假 条 、便 条 之类 最 常用 的 最 简 单 的语 言 东西 都 不 会 写 ,或 出 现 错 别 字 、病旬 等 。 特 别 是 现 在 出现 的新 的媒 介 形 式 :键 盘 、手 机 等 ,对我 们 汉 语 的美 的形 态 也 是 一 个 考 验 。 所 以说 ,母 语 危机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 不 仅 意 味 着 量 的 扩 张 , 更 意 味
无 。 这 是 极 不 正 常 的 现 象 。 大 学 语 文 课 程 关 系 到 人 才
着 质 的跃 迁 。新 的 教 育 理 念 、办 学模 式 和管 理 方 式 的 催 生 ,使 高 校 教 学 丁 作 面 临许 多新 问题 ,在 教 育 领 域
的 高 等教 育 进 行 重 新 审 视 和思 考 。
一
、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存 在 的 兰 大 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疾
中国大学之殇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大学教育大跃进的三十年,也是大学教育逐渐偏离大学教育文明主流的三十年,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从以下做列举式的说明就可知一二。
意识形态教育驱逐公民教育。《时代周报》说高校公共政治课改革为政治体制改革探路,还说:“高校公共政治课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专家指出高校公共政治课占据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也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教育界公共政治课改革,也许是温总理所言的…政治体制改革‟一步先行棋,它释放出一个良好的信号,对此,我们或许可以抱着审慎乐观的态度,拭目以待。”我对此既不审慎也不乐观,政治体制改革是大学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政治体制不改,大学改革只是一句空话。大学公共政治理论课不可能为政治体制改革探路,因为高校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了大学教育内容最僵化的一部分,很多教师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况且他们已经成为现有观念、现有意识形态的既得利益者,通过他们为政治体制改革探路是痴人说梦。
大学政治理论课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政治理论是中国人学习最长的课程,有一部分人甚至伴随着终生。在小学开始接触,在中学学习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大学,又把这一理论内容系统化地进行学习,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期间还要系统而又带有专业化色彩地学习。如果从小学八岁入学算起,到博士研究生三年毕业,一个人在求学的过程中要学习政治理论近二十一年的时间,二十一年的时间不算短。学校这样做的目的似乎是想让每一个大学生首先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次才是使学生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大学政治理论课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毛、邓、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近又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时事政治等。硕士研究生课文科包括马列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理科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博士研究生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这些政治理论课加在一起,其内容之多,课时量之大,让任何一个学生系统地掌握是不可能的。政治理论内容自相矛盾。这里仅做例举式的分析。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相矛盾。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就是万恶之源,社会主义的私有制就是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同是私有制差别却如此之大,是典型的有立场没是非。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当时对社会主义的主张是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是市场经济、混合经济、混合分配,二者的矛盾是内在的,二者的分析也是有立场没是非,内在的矛盾被发展、与时俱进所代替。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理论,却要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建设的理论放在一起,即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比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就与以人为本不同,以人为本本来是以所有人为本,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可有人为了使二者统一硬说成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多数人为本,很显然篡改了原意,人为地设置了以人为本向前发展的障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本也与实践相矛盾,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何来的极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呢? 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成了既得
大学的终结
《二闲堂文库》回二闲堂回目录致邮:二闲堂
大学的终结——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
作者:李刚
中国现代学术建制在1950年代初期发生了重
大的、整体性的转型。其标志性的事件是1952、1953
年的院系调整。
自主权丧失大学成政府附属物
早在1949年底,高等学校即已开始在小范围
内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教育系并入
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北大学三
校的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1年4 月,
取消交通大学管理学校,所属系科分别并入交大工
学校、北方交大和上海财经学校;复旦大学土木系
并入交通大学;交通大学纺织系与上海纺织工学
院、上海工专纺织科合并为华东纺织工学院,等等。
中央教育部于1951年11月召开了全国工学院
院长会议,拟订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
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1952年秋季,
中央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根
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
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
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迄
1952年底,全国3/4的院校完成了调整工作,其中
以华北、东北、华东三个地区的调整较为彻底。经
过这一调整,私立高校全部改为公立,各院校的性
质和任务均较前明确,工科院校得到了发展,综合
大学得到了整顿,这样使高等学校在院系设置上基
本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1953年的院系调整工
作,以中南区为重点,其他地区局部进行。“调整
的原则仍着重改组尚为进行调整之旧的系科庞杂
的大学,以利于加强与增设高等工业学校和适当增
设高等师范学校;对政法、财经院系则采取适当合
据说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教授被开除
据说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教授被开除
王福重没有被开除,只是去了中央财经大学任教去了。王福重是教授中少有的“顶流明星”,每小时出镜就有25万元的收入,早已是“财务自由”。他口出狂言、颠倒人生黑白,特别是攻击解放军战士的语句,使他带来了不少的知名度,并且拥有了不少的流量,成为了一条“霉香咸鱼”,又香又臭。早有凤姐,今有王福重,都是社会的“奇葩”。
开除,没开除,不了解。看过他的一些言论。说经济,说农民。令人目瞪口呆,不相信出于教授之口。这教授,每上一次电视台节目,得钱也不会少。这教授的言论,负面影响,也不会小。这再一次确凿证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的必要性,不要呆在书斋中,不要固守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脱离社会实际。这也许是类似王教授的知识分子,自视清高,尽出奇谈怪论的原因!
在中国社会为什么这种人成为了“香馍馍”,难道不值得国人深思反省吗?王福重这种教授也被人称为“叫兽”,这些所谓“公知人”在中国也是很有地位的。王福重身上衔号不少,身份也不俗,中央财经大学也是211大学,王福重在这所高校任教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东西?他的“恶言歪语”难道是中央财经大学所需吗?是否值得商榷一下?
综上所述,王福重没有被开除,只是换了一个身份,他现在还可以“吃香喝辣”,而且流量不减,农民出身的教授就是不一样。最后用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作结束语:社会只拿小丑取乐,没有其他的要求,一转眼就把他们忘了;不比看到一个器局伟大的人,一定要他超凡入圣才向他下跪。各有各的规律:历久不磨的钻石不能有点瑕疵,一时流行的出品不妨单薄,古怪,华而不实。
刍议高校大事记的整理
a d arn eUnv ri e t.W h n rf n iee td c me t, h ud tk rp ratu et p od t o iain o l e n eal,w ie n ra g iest Ev ns y e ei gdf rn o u nswes o l a ep o e ti d ou h l hec mb n t fcu sa d d ti ni f t o s rt tig a e n fcsa d so rse tfrh so . hn sb sd o a t n h w ep c o itr y
【 摘 要】 治高校大事记既是教 育部 的提倡 , 修 也是丰富教 育史的担 当, 更是 高 汲取前车之鉴奋 勇前行 的 自身发展 需要 。 校 大事记 塑造 大学 品格 , 彰显高校历 史, 展示 荣誉 , 系 联 校友, 集整理势在必行。汇编提 炼各种文献资料时 , 秉承 史志结合 、 搜 要 实事求是、 尊重历史的治史态度 。 【 关键词】 高校 大事记 ; 必要性 ; 原则方法
21年 01
第 3 期 3
S IN E&T C N L G F R A I N CE C E H O O YI O M TO N
0本刊重稿 0
科技信息
刍议高校大事记的整理
(. 师范大 学 图书馆 1海南 海南 李 华影 唐 雷 2 海 口 5 15 ;. 东大 学 图书馆 山东 7 82鲁 1 烟台 2 40 ) 6 0 0
是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生
是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生?
新周刊:可怕的大学真的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吗?如果你是大学生并且正在因期末考试而焦头烂额,希望你认真看看!
之前,中国校友会网还推出过“1999——2008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前三名仍是北大、清华和浙大。其次,社会这所“大学”的造富能力,胜过所有大学。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傲,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
恢复高考33年来,中国共选拔了5438万名大学生。
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臵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2010年,中国957万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其中657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
中国高校之殇——刘道玉
高校之殇——刘道玉
情节还原思考章节
核心全书
核心
拓展
延伸
规模不大,学科不全,恰好是我们的优势之所在,正因为我们不需要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所以的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我们把这两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我认为,小就是一种美!人往往这样:事情一多,
就会分散精力,妨碍我
们干最主要的工作。对
于我也不例外,所以,
把一件“小”的事情做
到极致,就是一种完美!
迷惑
解惑
可为什么国外大学的好观念、好体制、好做法在国内得不到推广?答:就是因为我们国内的高等教育体制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高教发展的自然规律的。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它而不是强行改变。
大而言之,一个名族或国家,应当有其自己的精神,这就是名族魂或国魂;小而言之,一个大学和一个企业也应当有自己的精神,这就是大学精神和企业精神。大学精神也就是关于大学办学的方针、制度、政策、原则、手段及组织等方面综合的理想。我骨子里应当培养自己的精神风貌,支撑起整个人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努力,最后渐渐形成。
难就难在改革中存在巨大的阻力,叶公好龙者多,而身体力行的改革者少。这是因为“变革意味着人们将失去原来熟悉的、舒适的和令人安心的工作习惯”。一切陌生的、不舒适的和令人不安心的工作也许能够带给自己改变与突破。当然,前提是这种改变要科学合法。
所以,我预计20年以后,我国的教育和科学水平还要下降,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还有拉大。当你陷入恶性循环中的时候,如果不努力使自己跳出,那么只会使自己越陷越深。
一个理想的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有两点:一是要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二是一个大学校长要是思想家,他时刻应当走在时代前面,以他的先进的思想影响和引领社会前进。自己的思想永远要走在自己和时代的前面,才能引领着自己甚至时代朝着自己选的方向行进。
穷孩子有没有春
穷孩子有没有春
————————————————————————————————作者:————————————————————————————————日期:
穷孩子有没有春天
-----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知识改变命运,逆境辈出英杰。这是我们曾经做为寒门子弟最大的希望,也是农村学生最大的升学动力,是我们教育学生最大的安慰。但是现实却是:“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多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2008年12月,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寒门少年都去了哪?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王福重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
王福重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
1.交换
司空见惯的东西,不是更容易理解,恰恰相反,它们跟男理解,更难琢磨清楚。因为习惯了,就不再怀疑,不再追问,不再思考,它们究竟为何物,从何而来。
————王福重《金融的解释》
2.勤奋
金融是什么勤奋工作,有时是为了逃避跟艰苦的脑力劳动,乃是一种真正的懒惰。
————王福重《金融的解释》
3.利益
一切交易,只要不是强迫的,每个人坑定都能增加自己的利益。
————王福重《金融的解释》
4.人性
金钱是中立的,有问题的还是人性
————王福重《金融的解释》
5. 经济
在大学里,经济类专业是最热门的,非高分者不能进。如果大学期间没有机会读经济学,研究生阶段再也不能错过,于是跨专业考经济学研究生成为大学的一道风景。
————王福重《人人都爱经济学》
6.指点江山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满眼尽是财经新闻、股票行情;经济学家们经常被邀为政府的座上宾,对国家经济政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
————王福重《人人都爱经济学》
7.难行
生活在当下,如果不懂一点经济学,不知道需求、供给、GDP、CPI 、股票指数、个人所得税,你就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世外,简直是寸步难行。
————王福重《人人都爱经济学》
8.幸福
经济学成为显学,自然不是没有缘由的。说到底,是因为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也就是:人类怎样才能更快乐,更幸福。
————王福重《人人都爱经济学》
9.欲望
人活着就有欲望,欲望的意思就是“想要”,比如饿了想要吃饭,渴了想要喝水,想有安全的感觉,想与人交往,想被人尊重,还要干出点名堂来等这些就是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福重:中国大学之殇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0:03 本期由茶太郎小祖宗赞助播出
来自杂家C
只剩下大楼
一般认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的“Academy”,是欧洲大学的先驱。彼时正是中国的春秋时期,中华文明最灿烂的季节,百家争鸣,蔚为壮观,空前绝后,可惜当时的中国没有产生大学。1810年,德国著名学者和政治学家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nant von Humboldt,1767-1835)创建的柏林大学,则是世界第一所现代大学,它的最大特点是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并确立了大学精神:自治和学术自由。那一年在中国,是嘉庆作皇帝,言论禁锢,万马齐喑。知识分子们不过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继续从故纸堆中找寻“新发现”。更不可能有洪堡意义的大学出现。
大学的使命,是衣钵传承人类的文明,并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新知识和新技术、新方法。这也是人类赋予大学的崇高使命。所以,大学必须是独立的,必须不能成为任何势力或者权力的附庸,甚至必须蔑视权贵,否则就不足以或者不配担当大学的崇高功能。也因此,世界最杰出大学,哈佛大学的
校训是“真理”(Veritas),大学只能与真理为伍。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是中国大学的“黄金时代”。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那个时候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1937年在抗战烽火中草草组成,偏居昆明郊区一隅的西南联合大学,大师云集,群星璀璨: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上四位即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费孝通、王力、陈岱孙、梁思成、华罗庚、吴有训、叶企孙、钱伟长…。西南联大还培养了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钱钟书在内的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作家、艺术家等等。直到今天,人们听到的最美丽的学人传说,还是那个年代、那些人的“趣闻轶事”。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第一个大动作,是院校调整。核心是模仿前苏联的模式,大办专业性学院。连出了人文科学“四大导师”的清华大学,都转变成了一所专门培养工程师的工科大学,其文科大部分并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工科院系,调整到清华大学。损失最大的应该是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这个曾经“亚洲第一”的大学,被完全肢解了。
经过此次调整,中国综合性大学从55所减至14所,工科院校由28所增至38所,师范院校从12所增至33所。总共323
个专业中。工科有183 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中的47.6%,1952 年降到22.5%,1957 年又降为9.6%。被污为“耍耍嘴皮子”的大学文科教育,被严重压制。更重要的变化是,原来的大学,基本是独立王国,校长可以不理会“总统”。但此后,大学被纳入了行政系统,实行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管理体制。大学被分成三个档次:全国性大学、中央部委主办的大学,地方性大学。大量部(含委属,下同)属学校的出现,是此次院校调整的主要成果。比如北京,在重组北大、清华外(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取消,相关专业师生并入北大、清华等诸校,北大从城里的沙滩,整体迁入位于西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即今日北京大学之燕园)就建设了“八大学院”,①全部是工科大学。虽然有点折腾,但是,那个时期的中国大学,还是很有学术活力的,这是过去的良好基因在发挥作用。文革之前的十七年,中国高等教育是有成就的,培养了一大批各行业的中坚。
后来就是文化大革命,大学基因彻底突变,工农兵推荐,替代了入学考试。学生大部分根本没有知识基础,大学做的是“无米之炊”,教学和学术功能尽皆丧失。按照前苏联的经验,文科大学更是几乎全部停办,只在综合性大学保留了某些文科院系。因为既然新中国已经成立,社会的前进方向已然明确,再探索那些人文社会科学的命题,不但没有意义,还可能搞乱人们的思想,大学的主要任务,知识分子的主要
任务,是做点实在的事情,做好技术性的工作,做好各个行业的工程师。文科大学和文科教育,除了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说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不但如此,就连五十年代大办特办的工科大学,也不受待见了,比如农业、林业、矿业大学最有用,但是在城里办学,被认为是“活见鬼”,于是搬到农村、林区、矿区去,“与工农相结合”去了。留在城里的学校是政治斗争的中心,北大清华更是重灾区,文革最著名的写社论高手“梁效”,就是(北大和清华)“两校”中的几位大师级的人物。在这乱哄哄中,一代青年人的学习、成才被耽误了。
文革结束,一些被停办的学校,也复活了,大学渐渐有了些模样,但是学校建设,欠帐太多了,校园破破烂烂,实验室陈旧不堪,缺乏基本的科研和学术条件。
上世纪80年代末,专业学院流行改名,学院改大学。如北京航空学院改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钢铁学院改为“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改为“东南大学”等等。大学的本意是多学科的集合体,无所不包,这样改名,多少有些矛盾,既然是航空航天这么专门的学校,怎么好叫大学呢?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是世界一流学府,也没改名成大学。
原来中国高等教育实行重点大学制度,主要是一些综合大学和工科学校,不同时期,由中央政府确定,前后总数大约是
100所。重点大学就是国家重点投入的大学。上世纪90年代之后,实行新的重点大学制度,名为“211工程”,也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大学或者学科。211工程学校,就是新的全国重点大学。除了教育部所属的全国性大学、各部委所属的大学外,地方高校,基本按照地域来分配,每个省级行政区至少有一所。
在本质上,211工程是提升学校硬件的投入工程,高校建设的大跃进开始了。省属学校最积极,各种公关手段用尽,因为进入211,就意味着不但能得到所在省的财力支持,也能得到中央政府的更大支持,但是,得益最多的还是那些老牌重点大学。一种说法是,全国211工程一半的资金,给了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
1998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纪念大会讲话中提出,要面向21世纪,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这就是著名的“985工程”的由来。985第一期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共9所大学,后来又有30所学校加入,最后39所大学进入985工程。985工程大学,是中国大学中的国家队,是重点中的重点。
跟在经济领域,政府搞重点工程、大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如出一辙,认为一流大学,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