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海琵琶曲《田园篇》的创作特点

合集下载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田园”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一部著名钢琴作品,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作品共有五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展现了不同的音乐特色,而第一乐章尤为著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音乐特点、结构和表现力等方面。

我们来分析《“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

这个乐章的节奏明快而有力,起初是轻盈的主题,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在这个主题中,可以听到贝多芬对旋律和和声的精妙处理,以及他对钢琴音色的运用。

在整个乐章中,主题逐渐发展,经过反复变奏,最后达到高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我们来探讨《“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结构。

整个乐章可以分为引子、主题A、主题B、发展部和再现部五个部分。

引子部分的旋律简单而明快,引出了整个乐章的基本主题。

接着是主题A,它轻快而富有活力,给人以欢快的感觉。

主题B则是以柔和的旋律出现,与主题A形成鲜明对比。

在发展部中,主题A和主题B被反复变奏和重复,使整个乐章的音乐动机更加丰富多彩。

在再现部中,主题A和主题B再次出现,这次它们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乐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我们来谈谈《“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表现力。

这个乐章的音乐充满了活力和欢快的情感,给人以轻盈愉悦的感觉。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法,如变奏、对位法等,使整个乐章充满了活力和变化。

尤其是在高潮部分,乐曲的音乐表现力达到了顶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整个乐章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创作才华和对音乐情感的深刻把握。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部音乐充满活力和表现力的作品,它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情感的深刻把握。

通过对这个乐章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还能够更加享受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音乐魅力。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人对《“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

刘德海琵琶音乐创作的和声性语言探

刘德海琵琶音乐创作的和声性语言探

摘 要摘 要: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一生创作和改编有百余首琵琶作品,它们将新的和声性技法与琵琶的和音和声音响相融合,在听觉上极大提高了琵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中梳理刘氏琵琶音乐和声性语言的开发历程、技法组合、音响效果、审美观念,期望为今后丰富琵琶语言、创作琵琶音乐获取新的灵感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刘德海;琵琶作曲;和声性语言;琵琶技术技巧刘德海先生(1937—2020)是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他以“为未来创造新的传统” a 为座右铭,投身于琵琶创作六十载。

20世纪60年代,他移植改编多首流行的中外歌曲和民间乐曲,拉近了琵琶艺术与广大群众的距离,让琵琶这件古老的乐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70年代,他与吴祖强、王燕樵共同创作大型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开启琵琶与西方交响乐合作的艺术里程,使世界观众对琵琶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80年代,他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原创之路,从他的笔下接连诞生《人生篇》五首作品b ,表现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90年代,他相继创作《田园篇》《宗教篇》《乡土风情篇》等几十首琵琶作品,用音乐拥抱生活、拥抱自然,展现天地和谐、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进入21世纪,刘先生赋予琵琶音乐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创作了《怀古篇》《母爱童心篇》等跳出江南风格的音乐作品,以独具匠心的技术语言,营造属于当代琵琶人的精神家园,为琵琶艺术注入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刘先生在琵琶创作中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留下百余首琵琶作品,成为琵琶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经历六十年探索,刘先生成功打开许多新的创作空间,值得我们用心研究、实践和发扬。

其中之一,就是琵琶和声性语言的开发与运用。

“音乐语言超越表象的模糊性和抽象性皆通过音响技术来完成……技术谱系好比一部词典,词汇组合、章句、语法都出自词典第一手材料。

词典容量的丰富性、完整性以及前瞻性,直接关系语言能量的功效。

”c 不断丰富琵琶的技术语言,能让琵琶音乐在表情达意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浅谈刘德海琵琶曲

浅谈刘德海琵琶曲

浅谈刘德海琵琶曲第一篇:浅谈刘德海琵琶曲浅谈刘德海琵琶曲《秦俑》当代琵琶大师刘德海,一个人就创作了系列的琵琶曲,从早期改编自民歌的《草原小姐妹》《浏阳河》等,到中晚期创作的《人生五篇》─《秦俑》《童年》《天鹅》《老童》《春蚕》,以及《宗教篇》《田园篇》等多首乐曲,可以说靠个人的力量,就替琵琶开启了一条新路,这条路子也为后来许多琵琶演奏者追随。

刘德海的作品可以说是继近代四大流派后,影响琵琶演奏最重要的一位。

本文仅就“人生篇”之一的《秦俑》试作分析。

一、艺术构思大胆巧妙,推陈出新在《秦俑》中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构思—即音调和结构上的古今中外的自由融合、形象塑造上的偏重于对独特意境的追求。

纵观《秦俑》的创作,可谓构思精妙、手法洗炼。

两段主题,用材简洁、容量丰富,前者雄浑、磅礴,后者委婉、抒情,构成统一与对立的音乐特征,为乐思的开展储备了丰厚的潜力。

主题动机的不断分裂,节奏音型的不断紧缩,在看似松散的自由形式的结构中,段落、乐句之间紧密联系,从而使整个乐曲既充满大胆奇异的想象,又有严密、富有逻辑性的结构形式,这正是该乐曲构思深邃、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的成功之处。

第二篇:琵琶曲成绩:音乐文学课论文院系:班级:姓名:学号: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品。

古代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的细腻情感。

而武曲则是结构紧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节奏复杂多变,情绪激烈雄壮,善于表现与渲染紧张的情绪和气氛,着实给人一种十面埋伏,草木皆兵之感。

其中《十面埋伏》则更是气势磅礴激昂,艺术形象细腻鲜明,风格婉转雄奇,堪称古典音乐中的杰出之作,琵琶曲中的难求瑰宝。

这首乐曲是以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为题材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

《史记》记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猛烈打击下,中国古代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政权——秦王朝宣告灭亡。

试论刘德海《田园篇》的艺术内涵——以《一指禅》为例

试论刘德海《田园篇》的艺术内涵——以《一指禅》为例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试论刘德海《田园篇》的艺术内涵——以《一指禅》为例马浩丹 段 妍(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摘要】刘德海先生被誉为中国的琵琶大家,虽说一生作品无数,但从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人生篇》《田园篇》和《宗教篇》。

本文以刘德海先生所作《田园篇》中的《一指禅》为例,从作品本体、作品背景、作品内涵等多个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浅要的总结归纳其《田园篇》的艺术表达,也从他新颖的技术技巧、大胆的音乐处理中分析挖掘其思想内涵。

同时作为新世纪琵琶道路上的学习者,通过本次的分析,了解刘德海先生的音乐观,让更多的传承者体会到刘德海先生的创作理念,使更多的演奏者了解《一指禅》这部作品较高的演奏价值。

【关键词】刘德海;《田园篇》;《一指禅》;艺术内涵【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3-0092-02【本文著录格式】马浩丹,段妍.试论刘德海《田园篇》的艺术内涵—以《一指禅》为例[J].北方音乐,2020,07(13):92-93.一、刘德海生平介绍刘德海,1937年出生于上海,当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自小学习笛子、二胡、琵琶,师从林石城、曹安和、杨大钧、孙裕德等人,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琵琶演奏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现被誉为中国的琵琶大师和国宝,他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

刘德海先生称,不论在音乐上已获得多大的成就,他始终还坚持自己是音乐道路上的“爬坡人”,需要去不断学习、始终奋斗。

或许是自幼学习音乐的缘故,又或许是对多种民族乐器都曾进行研习的原因,都为自己日后惊人的艺术修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刘德海先生还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在琵琶演奏指法上,他改革了传统的演奏技法,并且又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法;在乐曲风格上,他将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甚至是西洋音乐都运用到琵琶作品中,使琵琶这项传统乐器越来越具有现代风格,是当今中国琵琶艺术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刘德海琵琶演奏风格特征探析

刘德海琵琶演奏风格特征探析

在 琵琶演奏 中 ,“ 单弹 ”是整个 基础演 奏的
核 心 ,其 重 要 的地 位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体 现 了 其 演 奏 风 格 中右 手 技 法 的 功 能 和 作 用 , 使 繁 复 庞 杂 的 演 奏 系 统 有 机 整 合 ,将 弹 跳 、 轮 指 与摇 指 三种 演奏 方 法 融 合 于 一 体 , 形成 了丰 富 的演 奏 风 格 。 刘 德海 对 琵琶 的音 色有 独特 的见 解 ,
处去பைடு நூலகம்析音色 的美 ,在最基础 的细节 ,也就
是 演 奏 姿 态 、发 音 及 手 型 力 度 上 有 明确 的 感 知 力 。这 也 体 现 了他 “ 一 种 音 响 只 归 属 于 一 种 方 法 ”的 演 奏 心 得 。他 创 造 性 的 开 辟 出 了 “ 反 正 弹 ” 的 演 奏 系 统 , 将 琵 琶 的 演 奏 技 法
的追求上 可谓精益求精 。刘德海在 琵琶的传
统 演 奏 技 法 上 进 行 了探 索 与革 新 , 从而 整 理 了 一套 独 具 自我 风 格 的演 奏 方 法 , 体现 在三
刘德海琵琶演奏的风格特点
1 . 传统演奏技法 的继承 刘 德海 的 琵琶 演奏 的基 本特 点所 体现 在 左右 手丰富变化的技巧驾 驭的能力上。众
于某 一个单一 的层面 ,使琵 琶丧 失了音乐 的
美 感 。这 种 演 奏 的特 点 也 契 合 了 中 国人 传 统 审 美 的 需 求 。他 的 作 品 首 先 是 以全 局 为 重
个方面 。其独有 的创新主要是对上弦音 、砍 扫 、人工泛音 ,大拇指按音 ,山口拨弦等等 演奏技巧 。同时也对其他 的演奏技巧进行 了 革新 ,如对反正弹系统 、离 品绞弦及按音不

论刘德海琵琶曲《人生篇》的艺术特征

论刘德海琵琶曲《人生篇》的艺术特征

94
黄河之声
2016年第23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钢琴套曲《狂欢节》看舒曼音乐的浪漫主义色彩
赵舒文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 十八世纪二十年代,浪漫主义音乐在西方蔚然成风,罗伯特·舒曼作为先锋人物,其音乐创作富于幻想、诗 意,他的第九号作品钢琴套曲《狂欢节》开标题音乐的先河,富于文学性、幻想性等风格色彩,冲击了当时音乐界 的陈腐庸俗观念,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狂欢节
[3] [2] [1]
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天鹅》则是以有没的旋律为基础,表现着人 们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春蚕种》通过运用不同少数民族 的民族器乐,表达出了建华民族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童年》看 似在描述衣服极富童趣的图画,但在实际的听奏过程中,会让人不 仅联想到自身美好的童年;而《秦俑》从其动机式的表现手法,我 们便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其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群体价值,直 观地向人们灌输着团结的精神。此五首作品,均注重体现“人”的 价值,且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人”的情感,这也是《人生篇》五 首乐曲最突出的特征[4]。 二、开拓创新的演奏技巧 刘德海先生在琵琶音乐方面的卓越贡献,不仅让琵琶在音响 效果方面变得更加丰富,更进一步表达了作品内涵。此外,经过不 断的研究与实践,刘德海先生还在传统琵琶演奏技巧基础上创造出 了许多新的琵琶演奏方式,如正反弹技术、肉扫、拍弦、小指压弦 等。这些演奏技术的创新,更是极大的丰富了琵琶演奏效果,对当 代琵琶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5]。 (一)反正弹技术 正反弹技术是刘德海先生于八十年代初所创,作为新的琵琶 演奏技术,其不仅借鉴了吉他反弹技法,还将之与正统琵琶演奏技 法相结合,其所形成的新演奏技法,将传统以拇指、食指为基本值 的演奏方式发展为了以食指、拇指、中指、无名指为基本指。而 右手食指反弹由传统的食指发展到中指、紧接无名指与大指,可得 八声,在此过程中,还可多种组合变化,产生刚柔并济之音。刘德 海先生曾为该指法做了如下解释,其认为:“传统琵琶演奏技法, 融合了正弹与反弹,但均以正弹为主;此种演奏方式,虽有其唯美 之处,但美中稍有不足,而若单纯采用正弹的方式,所弹之声则略 显苍白无力。对此,借鉴反正弹,即声似阴阳、刚柔并济,交相辉 映,方能奏出完美的音色。”反正弹技术的出现,不仅增强了琵琶 乐的表现力,更让琵琶具有了自身独特的“语言”,充分发挥了琵 琶“点”的功能。此技术在《人生篇》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二)肉扫 所谓肉扫,实质上是基于传统“扫弦”技法变化而来。传统扫 弦使用指甲迅速拨动四弦来发声,其声较强。而肉扫则是利用右手 大拇指下端肌肉快速拨动四弦来发声,其声较为醇厚,音质则显得 更加松弛,肉扫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琵琶的音乐语言,更极大增添了 音乐的表现力。 (三)双划音 双划音则是由传统单划音转变而来,采用此种技法,其右手食 指与中指应呈叉开状态,用以固定四弦位置,其中指靠近前部,食

刘德海琵琶艺术的美学品格

刘德海琵琶艺术的美学品格
作者简介:赵晓辰(1980-),男,江苏建湖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讲 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
8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音乐 美学
论家王元化先生在谈到舞台表演时曾说:“现在有一种倾向,一些演 员好像不懂得什么是放松了,在台上浑身用力,青筋直暴,让人看 了吃力,好的演员表演时是不让人感觉到吃力的,这与演员的修养 有关。也就是说,好的演员是靠内在的东西去感染观众,而不是靠 卖力去刺激观众。”中国的古典艺术历来讲究含蓄之美,讲究韵味, 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刘先生在讲 《十面埋伏》中的强力扫弦和扫拂时就说,为了避免噪音,宁可减 弱声音的强度,也要保持声音的美。我们观看刘先生演奏《霸王卸 甲》第一个音节的起式,从音色、气息到表情动作就是沉郁的、节 制的、凝重的,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情绪在里头。此曲随着左臂的拉 起垂下伴随着泛音的戛然而止,剑落人亡,不禁让人发出“至今思 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慨叹,真可谓曲已尽而意无穷了。在戏曲舞 台上,他非常重视“做”派,“做”是演员通过表演对人物进行诠释 和品味,从而呈现给观众以“美好”的形象。这个“美好”是观众 对美的需求,也是演员对美的升华。
(二)刘德海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保持民族音乐的神韵 社会越发展的时候,我们越是要把“根”留住,我们的根就是 传统文化。没有科技与国防,一打必败,没有国家民族文化,不打 自败。琵琶作为民族器乐,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是离不开它的母 体中国厚重的文化的。刘德海先生站在世界审美的角度,在吸收国 外音乐创作的精华的同时,始终坚持保持民族音乐的神韵,在创作 语言和风格上注重符合本民族的音乐语言习惯和审美习惯,在国际 舞台上呈现个体化差异。例如对旧曲“霸王卸甲”、“大浪淘沙”的 改编,既符合音乐的规律,有传统元素,又有新的元素。在这些乐 曲的演奏中,都加入了刘德海自己的思想和音乐理念。 (三)刘德海先生不断创新提高琵琶艺术的品味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气、神、韵、味、风”等概念,它主要 指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与作品中的客观内容的圆通浑成。刘德海先生 在创作中,充分调动中国传统艺术形态及国外器乐之间存在的相互 变通因素,使琵琶曲目不断丰满,表现手段不断丰富,艺术鉴赏力 和感染力不断增强。随着各种不同的作品角色的演绎,能文能武、 能刚能柔,收放自如,表达着乐曲中复杂多样的情感。例如《人生 篇》最著名的“天鹅”,他于1984年创作的琵琶曲,用优美的旋律, 把天鹅纯洁、优雅、美丽的形象呈现给观众,表达对洁身自好、积 极向上情怀的追求,此曲中运用天鹅抖动翅膀的“反正弹”、“拍 弦”手法,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力,在《白马驮经》中,他将长轮贯 穿全曲,并升华为具有哲理的“歌唱”,表现白马慢慢长路负重而 行,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他还将西方音乐中的“大连线”及乐句 与乐句之间的“深呼吸”运用到他的琵琶创作,如《草原小姐妹》 中描写小姐妹在雪地里艰难前行时运用的音乐气息长而连贯,让人 感到一种坚忍不拔的力量,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四)刘德海先生的演奏和创作具有时代气息 艺术的生命在于推陈出新。爱默生曾说:“是否永远不落后世 代,是评价一切艺术作品的标准,”刘德海先生的智慧在于站在人生 制高点上的一种谦虚、在于不断创作紧跟时代的音乐作品。在八十年 代后期,刘德海先生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期。这一时期刘德海创作了 “人生篇”、“田园篇”、“宗教篇”、“怀古篇”、“乡土风情篇”等等。 刘德海先生以他深厚的学养、精湛的演技、高尚的人格魅力征 服了国内外的广大观众,他对艺术宗教徒般的虔诚、海纳百川般的 吸取,无处不顾及到美的演奏和创作,不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 探索,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中国古典美学讲究一个“品”字,德 艺双馨、桃李满门的刘德海先生所孜孜以求的尽善尽美的人品和曲 品,正是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本质和一些深层次规律。 刘德海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及他对提高琵琶艺术审美 价值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研究和借鉴。■

两首现代同名琵琶曲《一指禅》对比分析

两首现代同名琵琶曲《一指禅》对比分析

《 一指 禅》 创作 风格 及 异 同
1 . 刘德海 的创作风格 。 刘德海 老师是当代著名 的琵琶演奏家 。 他在现代琵琶 创 作中以创新为主 ,为琵琶作 品的发展 做出了巨大贡献 。
品中用了大量变 化音和泛音加 以铺衬 ,更似一种现 代抽 象作品 。现代音乐 是传统古典 音乐发展 到现代 的一 种必 然, 传统 的古典音乐在发 展到其高峰 以后 . 自身也需 要变 革 以获取 新的发展动力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 . 现 代音乐不 再 着力 表现 美 , 而是着 力去表现 丑 、 战争、 灾难 等一 些反 方面的价值和事物 , 因为作曲家认为现实就是如此 。现代 音乐 推翻了传统古 典音乐 的旋律 、 节 奏和 曲式 的原则 , 以 噪音取代 乐音 , 以 声响代 替音 响 , 以理性 取代 感性 , 比如 把非歌 唱性的人声加 入音乐作 品中 ,把表 演性的方 式加 入到 音乐 表现的过程 中等等 。罗 永辉用 了古 老而又传统 的题材和 现代的作 曲创作技术 的结 合 ,将传 统与现代 融
的余地也更大。
节奏充满着律动感 , 曲式结构原则表现为对 称、 均衡 。 体现 传统与现代 的融合 。这一 切都与人 们的生活状 况紧密相 连, 古 典音乐 的一切 表现都反 映为美好的 . 像爱情 、 亲情 、 和平 、歌 颂英雄之 类的主题 常出现在古典 音乐 作品中 , 古 典音乐把 哲理 性与抒情性 的统一 , 协调发展到了一种最为
完美的境界 。 刘德海的作品就是一种积 极向上 的活泼 而趣 味盎然的田园作品 . 节拍 基本也是以较规整 的 2 / 4 、 4 / 4拍 为主 , 将其与新技法结合 , 以一种新状态面 向观众。 罗永辉的《 一指禅 》 有种 古代武林 侠义之气结合 中国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1. 引言1.1 作者介绍“田园”钢琴奏鸣曲的作者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贝多芬是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深受欢迎,而且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严谨的创作技巧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而闻名,被誉为音乐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在创作《“田园”钢琴奏鸣曲》时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独特风格。

这部作品是他晚期钢琴奏鸣曲中的代表之作,揉合了田园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展现出了深厚的生活情感和音乐表达力。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广泛受到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听众的喜爱,他的作品被奉为经典,被广泛演奏和传颂。

贝多芬以其非凡的音乐天赋和卓越的作曲技巧,成为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字数: 223】1.2 作品概述《“田园”钢琴奏鸣曲》是著名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

该作品共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第一乐章是整部奏鸣曲中最为著名和广为人知的乐章,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作品以明快的快板(Allegro)的速度开始,展现了一种欢快、轻快的氛围。

整个乐章结构严谨,主题清晰,音乐旋律优美动人。

贝多芬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和复杂的旋律发展,展示了他高超的作曲技巧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此乐章的旋律鲜明,情感丰富,带给听众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上,贝多芬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音乐的动态变化,给人以惊喜和感动。

整个乐章流畅自然,旋律优美,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之作,也是钢琴奏鸣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本乐章的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内涵和情感表达,体现了贝多芬作为音乐天才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功力。

这首乐章不仅展示了贝多芬的音乐构思和表现技巧,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音乐盛宴,在听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1.3 背景信息作品《“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01年至1802年间。

刘德海琵琶曲《宗教篇》的创作特点

刘德海琵琶曲《宗教篇》的创作特点

宗教篇 的创作理念分析
宗 教 是 人 类 文 明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而 诞 生 的 产 物 , 是 一 种 成 熟 的 意识 形态 ,主要包含 哲理思辨 、道德意识 、伦理观 念、人生 理想 ,
具 有 极 为 广 泛 的 文 化 涵 盖 功 能 , 对 我 国 社 会 文 化 产 生 了 巨 大 且 深 刻
真善美 的精神追求 和兼收并 蓄的创新理念 。本文试 图通 过分析 《 宗 教篇》 的创作 特点 ,让更 多的琵琶 曲演 奏者能够 对刘德海先生的作 品形成更加深刻 的认 识,并能够 在演奏实践中运用 《 宗教篇》 的演奏技巧 。 关键词 : 刘德海 ;琵琶 曲; 《 宗教篇》;创作特点
刘 德 海 先 生 是 我 国 琵 琶 界优 秀 的 演 奏 家 , 是 琵 琶 史 上 的代 表 人 物 , 为 琵 琶 艺 术 事 业 做 出 了 巨 大 的贡 献 。 …刘 德 海 先 生 的 整 个 艺 术
“ 真、善 、美 ”这 一 中心 思想 ,追求 几乎完美 的艺术 境界 。 刘德 海 先生认为 :人 的一 生虽然生 命有限 ,但 是可 以定一个无 限、完美
的 目标 ,传 统 并 不 是 一 成 不 变 的 , 应 当在 不 断 的创 新 过 程 中 不 断 发
带起 、左手 自弹泛音法 、模拟音 效。食指 中指正反 弹是指将 向右弹
名指 的反弹 、模 拟音效 。其 中挑 外弦轮里 弦是指大指挑 外弦 ,然 后
在 里 弦 作 轮 ,保 持 挑 的余 音 ,控 制 轮 的 音 量 。 在 这 里 里 弦 是 旋 律 主
生涯 主要分 为早期学 习; 中期 教育;晚期 创作三个 时期 。在 琵琶艺
术 领 域 ,刘 德 海 先 生 不 断 追 求 创 新 , 并 形 成 了 自 己 的 思 想 理 论 ,即 金 三 角 思 想 理 论 。 “ 金 三 角 ”的 提 出不 仅 显示 出刘 氏对 于 琵 琶 及 流 派 艺 术 发 展 的 开 拓 性 思 维 ,更 伴 随 着 刘 氏 琵 琶 艺 术 的 成 长 与 成 熟 生 根 发 芽 。 由 此 , 由流 派 引发 的 “ 金 三 角 ” 理 论 逐 渐 发 展 至 其 艺 术 思 想 的各个方 面 ,构成 了刘 氏琵琶艺术 思想 中独有 的 “ 三 角 体 系 ”。

论刘德海琵琶曲“宗教篇”的创作特征

论刘德海琵琶曲“宗教篇”的创作特征

论刘德海琵琶曲“宗教篇”的创作特征
刘德海的琵琶曲“宗教篇”是一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音乐作品,其创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曲风
“宗教篇”采用古典音乐的曲式,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
如古曲的旋律与节奏,以及特定的音色与演奏技巧。

琵琶的独奏是该曲的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深情、辽阔、柔和的音色,并融合了一定的连贯性与变化。

整首曲子构思新颖,旋律流淌自然,富有感染力。

2.主题
“宗教篇”通过琵琶音乐的表达,展现了宗教信仰带给人类精神
层面的满足与抚慰。

作品主题主要集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3.表现手法
"宗教篇"采用了宗教音乐的表现手法,引用了一些宗教歌曲的
旋律比如"大悲咒"等,并通过紧凑的节奏与变化多端的音乐符
号来表现宗教情感的宁静、安详与虔诚。

同时,也运用了传统音乐的技巧,以琵琶的独奏方式发展主旋律,并配以悠扬的和声。

总的来说,刘德海的琵琶曲“宗教篇”表现出音乐与信仰的完美
结合,既体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传统,又具有新颖的创新特色,使人们能够在音乐中寻找到宗教情感的安宁与圣洁。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田园》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他最为具有田园风格的作品之一。

该乐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一个强烈的快板乐章,结构较为复杂。

以下是对《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

该乐曲的调性是F大调,开头以轻快的音符引入,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整个乐章由速度较快的副乐章组成,副乐章的速度明显较快,与主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速度的变化使得整个乐曲显得富有变化和张力。

然后,该乐曲的结构相对复杂,由多个乐段组成。

首先是引子,引子简洁明快,用短促的音符传递出田园风格的快乐氛围。

接下来是主题部分,主题部分由两个主要的乐段组成,前一乐段以轻快的音符和和弦的运用给人以愉悦感;后一乐段由来回运用的乐句和跳跃的音符构成,给人以自由奔放的感觉。

两个主要的乐段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禁联想到农村的自然景色和俗世的繁忙。

接着是发展部分,发展部分再次运用了主题部分的乐段,但是运用了不同的变奏形式,增加了乐曲的复杂性和层次感。

发展部分也运用了F小调,使得整个乐曲更具有对比性和张力。

最后是回旋部分,回旋部分运用了引子中的主题,并加入了新的旋律元素。

回旋部分增加了音乐的复杂性和层次感,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经历了一次循环并趋于结束。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充满了活力和张力,同时又保持了柔和和宁静的特点。

通过速度的变化,音符和和弦的运用以及主题的变奏,贝多芬成功地将田园风格的快乐和自由表达出来,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美妙感受。

这也是该乐曲被广泛认可并被演奏的原因之一。

论刘德海琵琶曲“田园篇”的创作特征

论刘德海琵琶曲“田园篇”的创作特征

论刘德海琵琶曲“田园篇”的创作特征
刘德海的琵琶曲“田园篇”是一首表现田园风光和丰收喜悦的音乐作品。

该曲创作的特征如下:
1. 清新自然的旋律。

该曲选用明快鲜活的旋律,以及琵琶清脆悦耳的演奏方式,表现出丰收的欢欣和自然的美丽。

其中的转调和变奏等处理手法,使音乐更加富有变化和韵味。

2. 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刘德海在这首曲子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古体诗的韵律、乐曲的构架和技巧,以及田园诗的主题,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3. 雄浑壮阔的音乐效果。

曲子中运用了大量的弦乐和击打乐器,以及交响曲式的处理手法,使得音乐更具有气势和磅礴感,能够将作品的丰收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强烈的节奏感。

曲子的节奏感十分强烈,迅猛有力,充分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活力和热闹场面。

同时,它所传达的正面的、自由的生命力,也充分彰显了作者自己作为一个创作者的精神面貌。

总的来说,“田园篇”是一首充分展现刘德海作为一位中国音乐家的文化底蕴、音乐素养和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

它的音乐特征在传达自然、朴实的田园风光和情感的同时,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典雅风韵和深厚底蕴。

刘德海的琵琶艺术特色分析

刘德海的琵琶艺术特色分析

刘德海的琵琶艺术特色分析周南【摘要】琵琶作为一项伟大的古典音乐艺术,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的演奏传统形象动人,在民间广为流传,虽然它的传承遭遇过磨难,但还是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演艺大师.由于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和观众的审美期待大不相同,这也造就了每个时代在琵琶演奏上都拥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些优秀的风格在传承中被不断发扬和创新.【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1页(P85)【关键词】刘德海;琵琶艺术;特色;审美【作者】周南【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四川汶川623002【正文语种】中文实现对于刘德海琵琶艺术的有效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传统文化魅力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时也在根本上促进了我国古典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对于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重点来对刘德海琵琶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地剖析。

刘德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

他是五十年代末期的优秀演奏家之一,他一生获得无数荣誉,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界的国宝,闻名海内外。

在小时候,刘德海先生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他对民族音乐,还有各种民族乐器特别酷爱,有着坚实的艺术功底。

在1954年,他师从琵琶演奏艺术家林城先生,得其真传。

1957年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后,又先后师从上海汪派的孙德裕先生、崇明派的曹安和先生、以及平湖派传人杨大钧先生等等。

他在学习中虚心请教、博观约取,包容众家优点,伴随着对演奏艺术知识的不断积累,他的演奏基本功和对传统音乐的认知得到了质的提高。

在1960年对吕绍恩先生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演奏中,他从演奏技巧和演奏内容上大胆突破,演奏艺术更为纯熟精湛、内涵丰富,为当代琵琶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0年,刘德海先生成为了中央乐团琵琶独奏艺术家。

1973年在与王燕樵、吴祖强一起创作的《草原小姐妹》琵琶曲中,他们第一次将琵琶大型协奏曲搬上了舞台。

随后,他受到国外著名乐团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和西柏林交响乐团邀请,一起登台合作,让中国古典琵琶艺术真正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四弦翻出是新声——论刘德海琵琶曲《人生篇》的创作特征

四弦翻出是新声——论刘德海琵琶曲《人生篇》的创作特征

作者: 张伟[1];侯轶男[1]
作者机构: [1]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出版物刊名: 人民音乐:评论
页码: 18-20页
主题词: 创作特征;琵琶曲;刘德海;人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曲技法;琵琶独奏曲;《春蚕》
摘要:琵琶大师刘德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作了称为《人生篇》的五首琵琶独奏曲:《老童》《天鹅》《春蚕》(均1984年),《童年》《秦俑》(均1985年)。

这五首乐曲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演奏技巧和创作理念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着重刻画了人的内心情感,体现了刘德海高超的作曲技法和深厚的创作特点,可以说是那一时期琵琶创作曲的顶峰之作。

在《人生篇》中,刘德海把他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技巧注入到创作之中,赋予琵琶音乐以强烈的人文精神,把琵琶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从“人生组曲”看刘德海琵琶作品的艺术特征

从“人生组曲”看刘德海琵琶作品的艺术特征

从“人生组曲”看刘德海琵琶作品的艺术特征
徐滢珺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5(0)2
【摘要】刘德海所演绎的每一首琵琶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主题、丰富的意蕴和深邃的境界,同时也彰显着他那极富个性特色的创作理念.本文从作曲、演奏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了刘德海琵琶作品的艺术特征,并简要探讨了学习和演绎刘德海琵琶曲的主要启示.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徐滢珺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刘德海琵琶曲《春蚕》的艺术特征 [J], 王欣洁
2.借生命碎景,渡人生真谛--论刘德海琵琶作品《白马驮经》 [J], 杜婕
3.四弦吟,人生情--浅析刘德海的琵琶曲《天鹅》 [J], 靳钦涵
4.论刘德海琵琶曲《人生篇》的艺术特征 [J], 王欣洁
5.从琵琶曲《白马驮经》的结构技术特点看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作品的风格意境[J], 张倩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德海《人生篇》琵琶作品研究的开题报告

刘德海《人生篇》琵琶作品研究的开题报告

刘德海《人生篇》琵琶作品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人生篇》琵琶作品研究一、选题背景刘德海是当代琵琶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在琵琶艺术界拥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琵琶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获得了众多的赞誉。

其中,《人生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成为琵琶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二、选题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刘德海的《人生篇》琵琶作品进行研究,探讨其艺术风格、音乐要素、表达手法以及在音乐传承中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内容(1)音乐风格通过对《人生篇》的音乐语言、节奏、旋律、和声等进行分析,探讨其音乐风格的特点。

(2)音乐要素对琵琶演奏艺术的音乐要素进行研究,包括琵琶演奏技巧、音乐结构、音色、节奏、旋律等,探讨其在《人生篇》中的运用。

(3)表达手法分析《人生篇》中琵琶演奏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和情绪,揭示刘德海在表现人生中的苦乐悲欢、生死离别等情感时采取的表现手法。

(4)音乐传承意义探讨《人生篇》在琵琶艺术中的地位,以及其在音乐传承中的影响和意义。

3.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琵琶艺术、刘德海等相关文献,深入分析琵琶演奏技巧、音乐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2)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刘德海《人生篇》琵琶作品的全面了解和研究,以实际演奏为基础,深入探讨其特点、艺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四、研究意义通过对刘德海的《人生篇》琵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刘德海琵琶演奏的技巧和艺术风格,为琵琶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同时,也为琵琶演奏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

五、预期成果在完成本研究后,预计能够对刘德海的《人生篇》琵琶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阐述其艺术成就,更好地推广和传承琵琶艺术,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德海琵琶曲《田园篇》的创作特点
作者:王欣洁
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1期
摘要:刘德海先生是当代琵琶艺术的领路人与开拓者,并在琵琶创作、演奏、教学、理念等各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推动了当代琵琶艺术的发展。

本文从《田园篇》的创作背景入手,研究分析《田园篇》的演奏技巧,进而揭示《田园篇》的创作特点,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田园篇》的作品内涵。

关键词:刘德海琵琶艺术《田园篇》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1-0005-03
刘德海先生是当代琵琶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位极具分量的人物[1],他立足于我国传统琵琶艺术的精华,大胆创新演奏技法,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的领悟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从而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琵琶艺术作品。

《田园篇》正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之一,主要包含《天池》《一指禅》《金色的梦》《故乡行》等四首作品。

《田园篇》清新典雅,蕴含着中国传统田园文化的内涵,将作者追求纯美田园生活的精神境界充分体现了出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2],研究《田园篇》的创作特点,对推动中国传统琵琶艺术有着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田园篇》的创作背景综述
(一)《天池》创作背景
1991年,刘德海先生创作了《天池》,一提到天池,可能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新疆那个天池,然而《天池》描写的却是埃特拉赫湖(位于奥地利中部)。

1986年刘德海先生再次去奥地利讲学的时候,远远看见了犹如少女般酣睡,被茫茫雪山以及茂密森林环抱着的埃特拉赫湖,于是突然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并最终经过五年的酝酿,从而将《天池》创作了出来。

在《田园篇》中,《天池》是唯一一首对自然景观予以直接描绘的曲子,乐曲用最简单的音乐语言,将埃特拉赫湖的朦脓之美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作者也借曲抒情,将追求琵琶音色最本质的美体现了出来。

(二)《一指禅》创作背景
1993年,刘德海先生创作了《一指禅》,这首作品短小却又精炼,整个曲子既活泼,充满了童趣,又清新典雅。

20世纪80年代刘德海先生开始改编《瀛州古调》,一共包含了8首经典小曲,这些曲目多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曲调或朴实自然,或俏皮童趣,或清
新静寂无不将田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正是由于对《瀛州古调》的改编,帮助刘德海先生奠定了《一指禅》的创作基础。

《一指禅》不仅仅是对《瀛州古调》的继承,更是对“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状态的继承。

(三)《金色的梦》创作背景
1991年6月刘德海先生创作了《金色的梦》初稿,1997年9月又再次进行了修订。

全曲构思新颖,旋律独特,音调神秘且轻柔。

聆听此曲,就好似要被带入童年那五彩缤纷的梦境之中。

刘德海先生虽然没有更多描述本曲的创作背景,但是他曾多次提到: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或许正是刘德海先生想给大家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吧,让每个聆听《金色的梦》的人,都能够去追寻自己的那个梦。

(四)《故乡行》创作背景
1993年,刘德海先生创作了《故乡行》,这首曲子作者意在表现一种即将回到故乡的激动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思念的冲动和对故土的眷念之情。

本曲取材于江南丝竹《文将军》。

江南丝竹音乐圆润、婉转、抒情、优美,是江、沪一带极具地方特色的小曲。

《故乡行》正是取用了其中的中正平和之气,用《文将军》的表现手法,在抒发思乡之情的同时,也陶冶人的德行,让人不要忘记落叶归根、寻根固本,不论人在哪里,都应当依恋自己的故乡。

二、《田园篇》的传统技法分析
(一)右手传统技法分析
在琵琶演奏中,弹挑是最基本的发音形式,也是最基本的演奏技巧。

《田园篇》四首曲子都运用了弹挑。

《故乡行》中刘德海先生采用了“丝竹手形”来弹挑,音色灵巧清脆,不仅将江南丝竹活泼清新的风格突出了来,还将作者急切渴望回到故乡的激动心情深刻表达了出来。

轮指能够将琵琶“点”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在《天池》中,刘德海先生在乐曲最高潮采用了长轮乐段,以此代替传统乐曲高潮部分采用激烈技法的做法,使得乐曲旋律悠扬且意味深长,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憧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金色的梦》中也利用了轮指优美的旋律来增强乐曲的抒情性,将“梦”描绘得更加浪漫、更加朦脓。

此外,半轮这种技法也被灵活用到了各个作品中。

《天池》中半轮技法的运用,就很好地将奥地利少女欢快舞蹈的情形呈现了出来,并带给人一种充满朝气、清新活泼的感觉。

《故乡行》半轮装饰音将江南丝竹的独特韵味充分展现了出来,赋予了乐曲浓郁的地域特色。

扫弦技法一般用于表现乐曲的声势浩大、雄伟壮阔,但在《故乡行》的开头部分,刘德海先生却运用了一连串轻快的扫弦技法,表现了轻巧灵动、活泼跳跃的感觉,如此活用传统扫弦技法为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

“拂”是用右手在弦上短暂煞弦,它的时间长短控制十分讲究,所形成的余音终止使音乐听起来干净利落。

“拂”在乐曲中一般用于短暂休止,而在《一指禅》
中,刘德海先生却运用“拂”这种技法增强了乐曲的诉说感,让人感觉到音乐的律动中似乎存在着呼吸,将“禅”的意境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二)左手传统技法分析
在《田园篇》中刘德海先生活用泛音这一传统技法,将乐曲的田园风格很好地凸显了出来。

比如《一指禅》中泛音段落就使得整个旋律变得更加优美动听,像水滴般清透,将“禅”那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很好地描绘了出来。

《金色的梦》中刘德海先生也广泛运用泛音技法,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音响组合,清脆空灵的声音将作者在梦中快乐追逐梦想的情境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一指禅》23-32小节,刘德海运用了“打、带、滑”这一左手传统技法,充分发挥左手技法的多样性,并结合右手大指正反弹丰富了技法的表现力,表现了活泼、清新、明亮的音乐旋律。

《故乡行》由于是江南丝竹的音乐,因此也需要用到“打、带、滑”这一左手传统技法来将乐曲细腻委婉的内涵表现出来,刘德海先生将这一传统技法风格化,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回归故土的激动心情。

“推、拉”这一左手传统技法最能将乐曲的韵味体现出来。

《故乡行》中,刘德海先生正是通过“推、拉”技法的频繁运用,将自己内心波动的情绪展现出来,细腻地将音乐情感表达出来,从而让乐曲风格变得更加浓郁。

三、《田园篇》的现代技法分析
现代技法主要包含两种,一种是旧法新弹,一种是技法创新。

在《田园篇》中运用到的旧法新弹技法有如下几种:食指单弹、大指单挑、大指琶音、慢长轮,创新技法有如下几种:正反弹、反轮、弱音。

(一)旧法新弹
刘德海先生曾提出:由弹挑向单弹、单挑发展是弹挑个性化的必然趋势。

[3]他的这种特有的创作想法就在《田园篇》中展露无遗。

比如在《天池》中,刘德海先生就运用了食指单弹技法,在靠近复手处弹奏,使弹奏出来的声音好似湖边草地上鸟儿清脆悦耳的叫声。

大指单挑是刘德海先生独创的,从传统弹挑中发展而来,这种技法能够练习大指的独立性。

演奏时候需要注意大指挑时以大面积的指甲面触弦,弹点要稳定,如此发音才清晰。

《天池》就是以大指单挑开始的,将埃特拉赫湖宁静安详的美景烘托出来。

《一指禅》中也运用了慢速单挑来舒展音色,将“禅”的宁静氛围很好地营造了出来。

大指琶音是对传统食指琶音的革新,即右手大指依次从一弦到四弦快速单挑所形成的琶音。

在《一指禅》中,刘德海先生运用大指与琶音、泛音的连续组合,将柔和的大指与清亮空旷的琶音融合起来,突出了音乐的旋律性,使音乐变得更加流畅、舒展,并让人去静心感受意味深长的“禅”意。

慢长轮即是指用慢速的轮指代替快速的轮指,在《天池》中,刘德海先生就运用了慢长轮来表现朦朦晨雾中埃特拉赫湖湖水倒映的美景以及大自然的宁静。

(二)技法创新
正反弹是在弹挑基础上,借鉴吉他技法开创出来的技法,这一技法能够极致发挥琵琶“点”的魅力,极大丰富琵琶的艺术表现力。

[4]在《金色的梦中》正反弹技法就与泛音结合,形成了独特且丰富的音响效果,将作者轻松愉悦的音乐情感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反轮技法[5]首次用于《天池》中,将云端的远山、曲径通幽的山路、泛着波光的湖面这一极具层次感的风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人们眼前。

弱音也是刘德海先生首创的技法,即是指用右手小指指肚抵在弦根,食指发音。

在《天池》中再现部分就运用了弱音技法,以表现湖边的美景与人群都归于平静,但远处仍然回音飘荡的意境。

参考文献:
[1]乔建中.论刘德海对20世纪琵琶艺术的历史贡献[J].人民音乐,2014,(10):4-8.
[2]田甜.概述刘德海对琵琶演奏技法发展的贡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207-212.
[3]周南.刘德海的琵琶艺术特色分析[J].黄河之声,2016,(10):85.
[4]苑文卉.刘德海琵琶创新技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J].艺海,2015,(02):59-60.
[5]黄丽荧.刘德海琵琶曲《田园篇》的创作技法[J].大舞台,2015,(04):11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