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侗族起造祭典歌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试论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

【推荐下载】试论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

[键入文字]
试论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试论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

 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广西、湖南等省毗邻的地方,现有人口大约260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他们依托高山溪流为天然屏障,在那里世代生息繁衍。

艰苦的山地环境不仅锻造了侗族人民勤劳朴实、刚毅豪放的性格,同时也孕育了侗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逐步形成了侗族人民独有的民俗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渊源相关。

民间的社会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间文艺就存在于民俗文化环境之中。

民俗对民间文艺的影响除一般表现为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某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

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

下面就对侗族大歌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民俗活动来进行简单阐述。

 1、鼓楼民俗之影响
1。

谈侗族酒歌文化

谈侗族酒歌文化

谈侗族酒歌文化摘要侗族音乐是我国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总结出来的,是侗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而其中侗族酒歌又精彩纷呈独具特色,有“拦路歌”“三朝酒”“周岁酒”“求亲歌”“伴嫁歌”上桃园的“哭歌”以及“祝寿歌”等多种形式。

关键词侗族酒歌民族音乐文化文化传承一、侗族的历史、人文、文化侗族是由“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成的,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讲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侗族是一个依山傍水居住的民族,那里不仅山美,水也美。

曾有人这样形容:“每当清晨,披着薄雾走在侗寨之中,踏着湿湿漉漉、轻轻窄窄的石板,穿梭在一座一座干栏式吊脚楼之间时,偶尔会突然听过身边的一个角落中传出哼哧的喘气声,或是‘哞’的一声,定神一看,才发现一只肥硕的水牛似乎带着一双“脉脉含情”的大眼睛看着你。

而这时,也许会自嘲的笑笑自己的胆小与牛儿的调皮。

抬头一看,一位漂亮的侗家姑娘在吊脚楼上轻梳秀发。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男的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

女的装束则各地互有差别,一般都喜欢带银饰。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而以女姓神“萨岁”为至高无上之神。

二、侗族音乐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喜爱唱歌的民族,他们以歌传情,以歌为媒,以歌传播真理,表达真善美,以歌来叙述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感受。

在侗乡,凡是会开口说话的人,都会唱侗歌。

侗族音乐之所以有这样高度的繁荣与发展,与侗族民歌有广泛的功能和用途有关。

其一,侗族没有文字,他们以歌代言,以歌记事。

其二,侗族的各种节日莫不与侗歌有关,过节成为了音乐竞争大会。

其三,侗歌与日常生活的礼俗也有密切的关系。

三、侗族酒歌侗族音乐丰富多彩,侗族歌曲种类繁多,有叙述万物起源,人类繁衍,祖先迁徙等内容的古歌,有两寨之间进行集体交往活动时唱的礼俗歌,有各种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叙事歌,有男女青年“行歌坐夜”时唱的作业歌,还有多声部无指挥的复调音乐以及在酒桌上敬酒唱的侗族酒歌。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和江西等地。

侗族人口虽不多,但其独特的文化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侗族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包括音乐、舞蹈、建筑、服饰、节日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特色。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一、侗族音乐侗族音乐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侗族音乐以唱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歌曲内容丰富,有歌颂自然的美好,赞颂友情的深厚,抒发生活的快乐和痛苦等。

侗族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意境深远,往往令人陶醉其中。

侗族还有许多特有的乐器,如侗笛、侗鼓、侗琴等,这些乐器不仅在侗族音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成为了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二、侗族舞蹈侗族舞蹈又称“侗族大歌”,它是侗族文化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

侗族舞蹈通常是男女相对即兴舞蹈,动作舒展自然、优美多姿,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侗族舞蹈的动作简单大方,富有典型的乡土舞蹈特点,舞蹈过程中大家一边跳舞一边高歌,其激情四溢的场景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侗族舞蹈也常常出现在侗族的各类庆典和欢庆活动中,成为了侗族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侗族建筑侗族建筑是侗族文化的又一亮点,它以水寨为代表,是侗族建筑工艺的杰出代表。

侗族水寨多建在山水交错之处,外观形象独特,美丽壮观,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

侗族水寨以木结构为主,屋顶覆以青瓦,并多以水系环绕,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热带山地多雨环境下所形成的建筑特色。

侗族水寨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居所,同时也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是侗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和延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四、侗族服饰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服饰以青色为主,女性头戴银饰,耳饰、项链、戒指等辅以红色为主色彩,十分华丽。

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侗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更传达了侗族人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追求。

祭萨仪式舞蹈的原初审美内涵

祭萨仪式舞蹈的原初审美内涵

Yi Shu Ping Jian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祭萨仪式舞蹈的原初审美内涵覃运秋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摘要:祭萨仪式舞蹈是南部侗族在祭萨仪式中表演的祀神歌舞,是融诗、乐、舞于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

作为萨神崇拜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通神娱神、祈福求安的功利意向,同时又蕴含着鲜明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为阳刚之美、狞厉之美和生命之美。

关键词:祭萨仪式舞蹈南部侗族审美内涵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75-03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审美视域下南部侗族萨神崇拜研究》,项目编号:KY2016LX464。

祭萨仪式舞蹈是南部侗族在祭萨仪式中表演的祀神歌舞,是融诗、乐、舞于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

作为萨神崇拜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通神娱神、祈福求安的功利意向,同时又蕴含着鲜明的审美内涵,即从表现形式上呈现出阳刚之美,从艺术形象上透射出狞厉之美,从内涵及意义上体现出生命之美。

一、阳刚之美阳刚之美是南部侗族祭萨仪式舞蹈的重要表现形态。

所谓“阳刚”,即为“力”的呈现,表现出一种力量之美。

在中国传统美学范式中是相对于优美的美学范畴,具体表现为刚健、粗犷、豪放的特点。

“舞蹈是力的跃动,是把力塑造成活动的艺术图案。

”[1]在侗族舞蹈中最能体现这种力量之美、阳刚之美的莫过于萨神崇拜的仪式舞蹈。

格罗塞认为:“原始人类无疑已经在舞蹈中发现了那种他们普遍地感受的最强烈的审美享乐,多数的原始舞蹈运动是非常激烈的。

”[2]舞蹈这种人体的律动所体现出的生命活力和生命情调是其他艺术行为难以比拟的。

闻一多先生更是称其为“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3]。

这种充满真实情感而又高度律动的舞蹈能予人以强烈的感染和震撼,无论是舞者自身还是观者都获得一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感觉。

正因缘于舞的这种实用意义,能给予人“一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感觉”,它最终成为原始初民从事神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初民实现与神交流和沟通,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

宗教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内涵丧葬习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的行为模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黔东南侗族地区的丧葬习俗,程序繁多,礼仪有简繁和轻重之分,整个丧葬礼仪不但反映出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宗教生活和民族习俗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意识,而且反映出侗族习俗、信仰、宗教、血缘关系和经济文化状况,本文从宗教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黔东南侗族地区及文化特质简介(一)黔东南侗族地区简介“黔东南”——顾名思义,指的是贵州省东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连接的地带。

该地区地势西北高,东部和南部较低,山区面积广大,峰峦起伏,具有明显的高原地貌和山区特色。

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林木郁郁葱葱,是全国主要林区之一。

这个地区是我国侗族的主要聚居区,1956年7月成立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现居住着苗、侗、布依、汉、水、瑶等33个民族,共有人口444.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64.01万人,其中侗族有141.63万人。

该地区少数民族大多为古“獠人”与“五溪蛮”的后裔。

侗族属于古“骆越”的一支。

历史上该地区居民的祖先与汉民族的交流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从秦朝开始,中央政府就在该地区设郡置县,“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赢政33年)略南越置象郡”;从隋朝开始,中央政府开始在该地区开郡置州;宋朝以后,汉族大量迁入该地区,“宋以后,汉族流寓渐繁,时势所趋,不得不避为疆土”(《贵州通志·宦迹志》);从明朝开始,中央政府开始直接管理贵州,“洪武11年(公元1378年)置贵州都卫所,开设屯堡”(《明会典》)。

永乐14年(公元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立行省;清朝的“改土归流”运动,使得更多的汉族进入该地区。

“特别是‘改土归流’,清除了关卡障碍,汉人持续迁入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汉族与贵州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联系。

以上这些运动促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增大了汉文化对该地区的影响。

(二)黔东南地区区域文化特质从上所述,侗族自身的文化必然会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但侗族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

侗族“创世古歌”与历史记忆

侗族“创世古歌”与历史记忆

侗族“创世古歌”与历史记忆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侗族“创世古歌”与历史记忆侗族“创世古歌”与历史记忆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民间歌曲的代表之一,是侗族人民保留并传承了几千年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韵律美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是侗族文化的瑰宝。

侗族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

在古代,侗族以山地居住和农耕为主,他们用大歌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执着。

侗族大歌以山歌为基础,搭配鼓、板子、锣等传统乐器,采用互相呼应、刚柔相济的和声方式,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

侗族大歌是一种群体性的集体创作和演唱歌曲,通常由一群人共同演唱。

在演唱时,男女相互对答,互动频繁,形成了一种激情四溢的氛围。

歌词主要表达自然美、生活美、爱情美和梦想等主题内容,既富有感染力又具有深刻的意境。

侗族大歌在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歌唱形式,更是传递文化、感召情感和凝聚集体力量的媒介。

侗族人民通过大歌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通过大歌来记录传统的价值观和历史记忆。

在农田劳作、重大节日、婚嫁葬礼等场合,侗族大歌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呵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侗族大歌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一些侗族大歌团队成立,专门致力于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同时,相关的音乐演出、舞台剧等活动也在世界各地举行,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和欣赏了侗族大歌的魅力。

然而,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侗族大歌是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化艺术,存在着传承渠道不畅、传承人口减少等问题。

其次,大歌创作和演唱人才的培养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相关机构的支持和政策引导,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到侗族文化的传承中来。

要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宝贵的文化瑰宝,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通过学习歌曲的歌词和唱法,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情感。

浅谈侗族大歌与民俗——以通道侗族大歌为例

浅谈侗族大歌与民俗——以通道侗族大歌为例

浅谈侗族大歌与民俗——以通道侗族大歌为例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一种口头传承的歌曲艺术形式,它深深融入了侗族人民的血液和生活。

侗族大歌普遍存在于侗族的各个社区,而以通道侗族大歌为例来浅谈侗族大歌与民俗,能够更好地探索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通道侗族大歌是贵州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特有的一种大型集体舞蹈形式。

它通常由数十至上百人组成,男女老少齐参与,集体合唱、集体演唱、舞蹈和击乐于一体。

通道侗族大歌贯穿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主要反映了他们的劳动生活、爱情婚姻、生儿育女、节日庆典等各个方面。

首先,在音乐及舞蹈形式上,通道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和声而闻名于世。

每当歌声响起,侗族人民就会跟随着鼓点开始舞蹈,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和律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侗族大歌在形式上以其舞蹈性和音乐性相结合,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其次,通道侗族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庆祝仪式,既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展示侗族独特文化的重要方式。

比如在侗族人民举办婚礼时,通常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侗族大歌表演,以示庆贺和祝福。

这些大歌不仅仅是婚礼的一部分,更是侗族人民传承和展示自己文化的重要途径。

此外,通道侗族大歌还富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比如在侗族大歌中,常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体现出侗族人民对生存环境的感激之情。

同时,侗族大歌还以讲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方式传承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知识。

通过侗族大歌,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到美妙的音乐和舞蹈,还能够领略到丰富的民俗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侗族大歌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危机。

一方面,传统的侗族大歌形式可能因为年轻一代对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娱乐的追求而逐渐失去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侗族大歌的场合和表演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成为了侗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侗族歌谣教化蕴含的儒家礼乐思想

侗族歌谣教化蕴含的儒家礼乐思想

在 这 个 没 有 文 字 的 国 度 里 侗 族歌 师 用



己的
智慧 用 儒 家的

传 统 伦 理 道德 编 成 歌 谣 规 劝 教 化 世 人 为 营 建 和 谐 安 定 的 家 园 不 遗余 力


关 键词

歌 谣 教化 人 道精 神




歌 瑶传 承的 文 化 活 动
, ,

那么
为 什 么 歌 唱 能 够起 到 这 样 的 作 用 呢
“ ” 、
, ,

答 案 在 于 歌所 唱 出 来 的 歌 唱 体 特征
“ ”


唱出来
的 歌 不 仅有 词 有 韵 还 有 旋律 和 节 奏 在 传递 和 记诵 方 面 都 与 说 话 不 同 并 且 唱 与 听 面

与 精神 世 界 涵 养 扩充 人 的 先 天 道 德本 性 使之 沛 然 浩 然 以 成 绚 丽 人 生


乐 之所 以 能 为 教 是 因 为 乐 的 形 式 最 为人 民 喜 闻 乐 见


乐有音调 有节奏 有强 烈 的
, ,
感 染力 闻 声 而心 从 润 物 细无 声
, ,


古代 汉 语 文 献 的 分 类 指 出 有 章 曲 曰 歌 无 章 曲 曰 谣
古代 歌 谣就 具有 给人 听 觉 美 感 享 受 和 教 化 的 功 能
, , ,

徒歌 曰 谣 在 在 侗 族 地 区 歌谣 除 具有 听 觉 美感



曲 合乐 曰 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作者:王军亮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9期侗族大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代表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研究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故而本文对侗族大歌文化内涵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一、侗族大歌概述侗族大歌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侗族所广为流传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歌曲。

侗族大歌起源主要是由于在传统时期侗族并不具备自己的民族语言,其文化传统、社交礼仪、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记载均是利用优美的歌声进行传递与传承。

侗族大歌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主要是应用多声部的演唱方式。

该种方式并不需要指挥、伴奏等音乐辅助,仅是采用自然和声的形式对歌曲进行传唱。

在具体的侗族大歌演唱过程中,其主要是具有支声复调的演唱特点。

该种演唱方式不仅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种新型的演唱方法,也打破了我国无复调音乐的定论,对我国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二、侗族大歌的现状我国侗族大歌在传承方面主要是利用家族传承的方式进行,该种方式的使用为侗族大歌近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保障在社会发展变迁较为频繁的宏观背景中也有迹可循。

但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及电子信息发展较为快速的新时代,新鲜的网络文化逐渐对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产生的侵害,影响着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及发展。

三、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的意义经过对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的详细研究与分析得出,本文的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研究意义。

一方面,理论研究意义。

在本文对侗族大歌文化内涵进行详细研究的过程中,对与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积极的整合与处理,不仅为课题内容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知识文献基础,而且为后续的侗族大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在对侗族大歌文化内涵进行详细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我国人民群众对侗族大歌的了解程度,提升我国人民群众对侗族大歌等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还能够促进我国侗族大歌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全面发展与传承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

侗族大歌的精神文化内涵

侗族大歌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侗族大歌展示了侗族自古就遵循的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动的生存理念
侗族大歌极富模拟性(仿声),主要体现在侗族对 大自然中百鸟叠鸣、蝉虫合唱、流水潺潺、林涛声声等 惟妙惟肖的模拟,其产生的“和声”音乐艺术审美效果 可以说是大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一种艺术 再现,侗族大歌的音乐形象更加立体和优美。侗族大 歌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大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 和谐”的艺术审美效果,源于侗族生存环境大自然生态 的和谐、侗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观、 建寨居住观、人口生育观、传统医药观等等生存理念, 同时又是这些理念的最集中的体现。
侗族大歌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世世代代地传唱下 来,其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除了侗族“饭养身,歌养 心”的精神理念以外,还在于它植根于民间的沃土、贯 穿于侗族的各个生产生活领域,它是侗族生活、生存方 式的集中体现。在构建侗族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
·18·
凯里学院学报
第26卷
的和谐、家庭的和谐方面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以口传心授为传承
在流行侗族大歌的南部侗族地区的侗寨无论大小 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都是依山傍水于一片山间较平 缓的坡地或水流而过的小片平地、坝子而建,并且有较 明显的生活环境、生产功能区范围的分布。一般村寨 的居住格局基本上都是以鼓楼为核心辐射开来,围绕 着鼓楼这一圈是人烟密集的生活居住区。寨子的周边 是风水林,农田耕作区就在这一带。风水林之外是供
侗族是一个富有音乐智慧的民族。在侗乡,侗族 的孩子从小学歌,父母在家教歌,歌师走村串寨传歌, 众人集合在鼓楼里唱歌。“饭不吃肚肠叫,歌不唱心烦 恼”,唱歌与吃饭同等重要。唱歌是侗族人的精神食 粮,唱歌是滋养心灵的养料,可以和顺人心,修身养性, 升华精神境界。“饭养身,歌养心”就成为了侗家人精 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生活理念中,侗族 人爱唱歌,侗寨无处不飞歌,侗乡事事都用歌——以歌 叙述历史事件;以歌为礼迎送宾客;以歌联谊村寨社 交;以歌为媒男女择偶;以歌踩堂娱悦众亲;以歌祭祖 缅怀祖先;以歌致哀表达悲伤;以歌劝世褒善贬恶;以 歌化解生活矛盾;以歌解除劳动疲乏等等。侗族世世 代代就徜徉在音乐的世界、歌的海洋里,从而用集体的 音乐智慧创造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犹如“天籁之音”的 精品音乐——侗族大歌。

试论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及其艺术特征

试论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及其艺术特征

试论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及其艺术特征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而侗族的大歌则是他们文化中的瑰宝。

下面将对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及其艺术特征进行论述。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长期积累的一种神话、历史和文化的史诗性的民歌。

它是一种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传说于一体的史诗作品。

侗族大歌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包括了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等多个方面。

它富于想象力和感情表达,展示了侗族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经验。

侗族大歌作为一种口传的文化形式,被侗族人民广泛传唱。

在侗族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侗族大歌来祈福、庆贺婚嫁、举办丧礼和纪念活动等。

侗族大歌成为了侗族人民交流情感、传承民族记忆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侗族大歌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歌词的独特性。

侗族大歌的歌词富有韵律,使用大量的比喻、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歌词具有诗意和艺术性。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述自然景观的诗情画意,也有讲述历史典故和英雄壮举的史诗气派,展现出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表达能力。

其次是音乐的独特性。

侗族大歌的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常常以有力的鼓点为基础,配以高亢激昂的人声演唱,给人一种磅礴壮丽的感觉。

大歌的演唱方式较为独特,既有群唱,也有独唱和对唱等形式,充分展示了侗族的音乐才能和艺术表现力。

再次是舞蹈的独特性。

侗族大歌常常伴随着特殊的舞蹈形式,舞者根据歌曲的内容和节奏,以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歌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侗族大歌的舞蹈形式独特多样,既有庄重肃穆的舞蹈,也有欢快活泼的舞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活泼,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最后是演出形式的独特性。

侗族大歌的演出形式常常是集体合唱,并伴随着众多的乐器和舞蹈,形成一种盛大而喧嚣的场面。

在演唱过程中,大家反复高叫着歌曲中的重要词句,形成一种激昂的氛围,使整个演出过程具有强烈的动感和参与感。

总之,侗族大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形式,不仅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侗族民歌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侗族民歌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侗族民歌与民俗文化研究报告摘要: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民歌和民俗文化。

本文通过对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探讨了它们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对侗族社会的影响。

研究表明,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既体现了侗族的民族自豪感,也承载了他们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对于传承和发展侗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侗族、民歌、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一、引言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千年历史,深深地影响着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本报告通过对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侗族民歌和民俗文化的特点,探讨其对侗族社会的意义及其传承与发展。

二、侗族民歌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点侗族民歌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形式,早在侗族的创世传说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侗族民歌通常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歌词直观简洁,抒情而含蓄,多以平仄句式演唱。

侗族民歌的音乐伴奏方式丰富多样,主要以竹笛、竹箫、滑唢呐等传统乐器为伴奏。

侗族民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手工编织的饰物。

侗族女性善于手工编织,在民歌演唱时身上的服饰和头发上会配有各种精美的饰物,如花边、银珠等,使整个形象更加美丽动人。

2. 声律优美,婉转动听。

侗族民歌曲调优美,节奏流畅,动人心弦。

歌词中寄托了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爱情等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表现出其灵魂的深度。

3. 情感真挚,寓意深远。

侗族民歌以真挚的情感抒发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融入了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寓意深远,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侗族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特点侗族民俗集中体现在节日庆典、婚嫁习俗、祭祀活动等方面,是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民俗文化的形成与赣江流域地区与福建山地民族的交往有着密切关系。

侗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侗族古歌创作观念研究

侗族古歌创作观念研究

侗族古歌创作观念研究侗族古歌创作观念研究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古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情感。

本文旨在探讨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并对其产生与发展进行研究。

侗族古歌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创作的一种民歌形式,是他们表达情感、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从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侗族人民生活在山区,自然环境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侗族古歌创作中常常出现对山水、草木、动物等自然元素的歌颂和赞美。

这种观念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表达了对大自然赋予的生命和力量的感激之情。

其次,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强调与历史的联系。

侗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通过古歌将历史的记忆传承下来。

在古歌的创作中,常常涉及到祖先、家族、宗族等元素,表达对历史的追溯和回忆。

这种观念使得侗族古歌成为了历史记载的一种形式,记录了这个民族丰富的历史。

再次,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强调与人文情感的表达。

侗族人民热爱生活,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抒发。

因此,在侗族古歌的创作中,常常涉及到爱情、友情、家庭等人际关系的描述,表达了侗族人民对于人文情感的关怀和追求。

此外,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还强调与音乐的融合。

古歌是一种口头传统的艺术形式,音乐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侗族古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音乐与歌词的完美结合,使得侗族古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传递力。

通过对侗族古歌创作观念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侗族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侗族古歌不仅是一种民歌形式,更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艺术的表达方式。

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文化,是侗族人民与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侗族古歌的创作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

侗族民歌的社会功能及传承发展

侗族民歌的社会功能及传承发展
传播历史知识
侗族民歌中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传说和习俗,通过这些民歌的传唱,可以让人们了解到侗族的历史、文化和 传统。
情感交流功能
表达情感
侗族民歌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通过歌声传递情感,表达爱意、思念、敬意等,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 联系和沟通。
维系社区
侗族民歌常常在社区活动中演唱,这些活动促进了社区内部的团结和交流,维系了侗族社区的稳定和 和谐。
制定保护政策
政府应制定专门的侗族民歌保护政策,明确 保护目标和措施,为传承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
资金投入
加大对侗族民歌保护和传承的资金投入,支 持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以及举 办相关活动。
推动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数字化采集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侗族民歌进行数字化采集,保 存原始声音和影像资料。
数字化存储与传播
教育功能
道德教育
侗族民歌中蕴含了许多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通过传唱和学习,对听众进行潜移默 化的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培养语言能力
侗族民歌的演唱需要良好的语言基础和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和演唱,可以提高人们的语 言能力和表达技巧。
娱乐功能
丰富文化生活
侗族民歌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演唱 和聆听民歌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在传承和发展侗族民歌的过程中,注重其与 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 展。
生态保护
保护侗族民歌的生态环境,包括传承人的培 养、传统村落的保护等,确保侗族民歌的健 康发展。同时,通过生态旅游等方式,将侗 族民歌与当地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文化与
旅游的融合发展。
THANKS
一些学校将侗族民歌纳入音乐课 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传 承。

侗族“祭靖”及其文化功能

侗族“祭靖”及其文化功能

侗族“祭靖”及其文化功能作者:姜大谦吴家琴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年第02期摘要:侗族是祖国统一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祭靖”是侗族祭祀祖先,祈求祖先护佑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地方和谐、民族团结、人丁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文化活动。

侗族“祭靖”这一文化“标识”,其优秀合理的文化“内核”,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当代中国的现代文明,并为侗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正功能作用。

关键词:侗族;祭靖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2-0095-06侗族是祖国统一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有2960293人①①百度百科·侗族,http://。

(第6次人口普查分民族的人口数据尚未公布),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区)毗邻地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少量分布[1]29-30。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标识和民情风俗。

其中,“祭靖”就是一项最具有历史意义和综合文化功能的活动。

一、各地侗族“祭靖”的汉译及涵义“祭靖”,侗语为jil jaenh。

侗族各地民间或学者有不同的译法,有的译为“吃牯藏”“吃牯脏”“吃古帐”“古丈节”“吃牯帐”[2]245“吃股壮”,有的甚至译为“祭鼓节”[3]。

这些翻译解决了“祭靖”作为词语及其所表示的行为在现代汉语里的语言“标识”问题。

这既是一种贡献,但又是很值得商榷的一个问题。

也正是这种语言“标识”,目前黔东南地区无论是民间、学界或者官方及其网站,都把侗族和苗族的这一行为过程统统称之为“吃牯藏”“牯藏节”。

通过对侗族南部方言区“吃牯藏”“牯藏节”的考察,我们认为,侗族的“吃牯藏”“牯藏节”应当统一使用音译之“祭靖”为妥,这一概念比较准确地表达了侗族所谓“吃牯藏”“牯藏节”的涵义。

在汉语里,“祭”具有“祭祀”“祭奠”“祭拜”之意,而在侗语的现代意译里,“祭”则又为汉语“吃”的意思,这一翻译使得侗汉语意达到“契合”;“靖”在现代汉语里具有“安定”“平安”之意,还有“使(秩序)安定”之意,也使侗汉语意达到“契合”。

侗族大歌在侗族中的意义

侗族大歌在侗族中的意义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侗族大歌“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

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

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

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

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习惯于依山傍水而居的侗族人,自古崇尚音乐,有“饭养身、歌养心”的民谚,音乐是他们的精神源泉。

无论在田间地头、寨际联谊、夜晚消闲以及民俗节日,歌声都是表达情感不可或缺的载体。

长期以来侗人通过歌唱不断展示着自己的思想,以表演的方式完成着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黔东南山区侗民的音乐禀赋,尤其是多声部合唱,完全源于对大自然的体悟,比如侗族大歌中颇为知名的《蝉歌》,其灵感就是源于林间此起彼伏的蝉鸣,是“道法自然”的结晶。

与鼓楼、风雨桥和吊脚楼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渊薮。

随着市场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大,特别是近期民俗旅游热的兴起,空前扩大了侗族民歌文化的传承范围和影响力,引发了侗歌文化功能的全面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侗歌文化传统的自足延续性,影响着侗歌文化的传承轨迹。

如今,侗族大歌已飞出大山,从田间地头登上大雅之堂,成了“原生态”音乐的典范。

旅人们也争相到侗族音乐原生地领略侗族大歌的魅力。

相形之下,在多情浪漫嗜歌如命的贵州南侗地区,从江县小黄侗寨是名气最大的歌乡,俗称“侗歌窝”,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1996年,小黄侗寨的四位姑娘用歌声倾倒了世界艺术之都——巴黎的听众,巴黎艺术界毫不吝啬地称赞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为“清泉闪光之音乐”,从而结束了西方人认为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历史成见。

“根”与“魂”——论侗族萨玛节踩歌堂仪式音乐及其礼俗传统

“根”与“魂”——论侗族萨玛节踩歌堂仪式音乐及其礼俗传统

“根”与“魂”——论侗族萨玛节踩歌堂仪式音乐及其礼俗传统“根”与“魂”——论侗族萨玛节踩歌堂仪式音乐及其礼俗传统”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四川等地。

他们秉持着古老的传统,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其中,侗族的萨玛节踩歌堂仪式音乐是一项独特而引人注目的文化传统。

侗族萨玛节是侗族人民追溯源流、祈祷丰收的重要节日。

踩歌堂仪式是萨玛节最为盛行的传统活动之一,被誉为“歌脚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这个仪式上,侗族人民以歌脚作为表达祝福与愿望的载体,唱出对生活的感激与期许。

侗族的踩歌堂仪式音乐以歌咏、舞蹈和打击乐为主要特征。

乐器主要有九孔笙、大笛、笙、大唢呐、腔鼓、大锣等,形成了独特的编曲风格和音乐色彩。

乐器编排精妙细腻,旋律动听欢快,节奏鲜明有力,能激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

踩歌堂仪式的音乐表演主要由歌脚和乐师共同完成。

歌脚是侗族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他们能够通过歌唱和舞蹈展现民族语言、风土人情和思想情感。

乐师则是音乐表演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乐器营造出动听的音乐氛围。

侗族踩歌堂仪式音乐的特色之一是“调改”。

所谓“调改”,就是在以原调传唱的歌曲之上,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和演唱。

歌脚们根据集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动歌词和旋律,将歌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这种即兴创作不仅拓宽了音乐的表现力与张力,也丰富了歌曲的内涵与意义。

除了音乐表演,萨玛节踩歌堂仪式还包括大型舞蹈和仪式讲话。

大型舞蹈通常由舞蹈团队演绎,舞姿优美、热情洋溢,寓意着人们对丰收与幸福的向往。

仪式讲话则是萨玛节传统文化的压轴之作,通过精心的演讲表达人们对生活与未来的期望。

踩歌堂仪式音乐的背后,是侗族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是他们对土地、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这种音乐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凝聚着世代民众的智慧与创造力。

通过这一传统,侗族人民展示出自己的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侗族的踩歌堂仪式音乐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论侗族起造祭典歌的文化内涵

论侗族起造祭典歌的文化内涵

论侗族起造祭典歌的文化内涵摘要:侗族地区素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民众无时不歌、无事不歌。

侗族起造祭典歌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社会功能等方面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此类歌谣可以窥见侗族独具特色的起造习俗。

关键词:侗族;起造;祭典歌;文化解读收稿日期:2011-05-12作者简介:欧阳大霖,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罗俊,贵州省天柱县信用社江东分社工作人员。

(贵州都匀/558000)*本文系2009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批准号:09YJC751051)、2010年贵州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0GHQN024)阶段性成果。

侗族社会无时不歌、无事不歌、无处不歌,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1](p71)。

侗族社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起造习俗。

侗族民众在起造过程中一些重要环节举行祭祀仪式时要传唱起造祭典歌。

侗族起造祭典歌是以说唱为主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它是在祭祀仪式上由木匠师傅以木匠祖师鲁班的口吻说唱的吉利辞,主要恭贺主人家道兴隆等。

起造祭典歌,源于原始祭祀“垒”(lix),属“垒”中白话的“吉语”类。

其主要包括《上梁吉利歌》、《新居落成敬梁歌》和《“开财门”吉利歌》三大部分;而《上梁吉利歌》又分为“敬梁”、“贺梁”、“上梁”、“贺主”四部分,加之侗族起造祭典歌传承形式以“口传心授”为主,没有固定的传承模式,因而在传承过程中民间即兴创作相对自由灵活,于是形成了所谓的“各师各教”的传承态势,因师承各异,歌词不尽相同者更数不胜数。

本文将就侗族独特的“祭典歌”管窥侗族社会起造习俗,敬祈广大侗学研究者、爱好者指正。

一、侗族起造祭典歌的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起造祭典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相当强的感染力,其结构整齐划一,多以四言、七言为主,辞藻华丽、声韵爽朗,兼具诗歌的性质,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讲究一、二、四押韵,唱词较长还可以灵活换韵,说唱琅琅上口,听者赏心悦目。

例如《脚踏云梯步步高》:脚踏云梯步步高,万紫千红绕金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起造祭典歌的社会功能
侗族起造祭典歌是侗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经沧桑而传承不衰,在侗族人民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起造祭典歌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表现侗族民众求吉思想
起造祭典歌在思想内容上,反映出了侗族民众一种求吉的思想,对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美好追求。例如在赞扬梁木的一段这样念道:
关于对偶,整部起造祭典歌随处可见,这样不仅使其句式整齐,增强了形式的美,而且对于刻划心理,表达感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起造祭典歌的讲诵形式有多种,其主要有一人讲,众人聆听;有二人对讲,即讲诵者分别扮成一主一客(或扮成仙客),双方一问一答,互致庆贺。例如新楼房的屋架竖起之后,为首的木匠师傅登上屋去踩大梁时所朗诵的《上梁吉利歌》:
一步云梯一步行,猪羊牛马满草坪。六畜兴旺禽满圈,五谷丰收遍地金。
脚踏云梯二步行,千山万木长成林。山有好林造大厦,大厦落成装金银。
脚踏云梯三步行,三多吉庆照门庭。男勤女奋家兴旺,勤劳人家早逢春。
脚踏云梯四步上,四季康泰永吉祥。春耕不怕多流汗,换来秋收万石粮。
……
金龙盘在玉柱上,儿孙代代大吉昌。2(p439~441)
侗族社会无时不歌、无事不歌、无处不歌,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1(p71)。侗族社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起造习俗。侗族民众在起造过程中一些重要环节举行祭祀仪式时要传唱起造祭典歌。侗族起造祭典歌是以说唱为主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它是在祭祀仪式上由木匠师傅以木匠祖师鲁班的口吻说唱的吉利辞,主要恭贺主人家道兴隆等。
三间大屋落了磉,中柱靠梁梁靠枋。又有金龙盘玉柱,又有双凤来朝阳。中柱原来一丈八,人也发来家也发。人财两发年年上,后园黄土变朱砂。二柱立来一丈六,吃不愁来穿不愁。吃穿不愁样样有,儿孙搭盖你享福。
……
宝梁中间一匹红,儿孙代代多英豪。宝梁中间一本书,耕读传家家多福。
宝梁中间一对笔,文点状元武夺魁。……2(p462)
一、侗族起造祭典歌的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
起造祭典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相当强的感染力,其结构整齐划一,多以四言、七言为主,辞藻华丽、声韵爽朗,兼具诗歌的性质,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讲究一、二、四押韵,唱词较长还可以灵活换韵,说唱琅琅上口,听者赏心悦目。
例如《脚踏云梯步步高》:
脚踏云梯步步高,万紫千红绕金桥。龙盘玉柱龙献宝,凤绕玉柱凤来朝。
宝梁头在东,六畜兴旺五谷丰。宝梁尾在西,积谷存钱剩有余。宝梁背朝天,天官赐福发千年……2(p442)
这里情景交融,把侗族人民祈求五谷丰登、国安民泰、人畜兴旺,这一质朴的民俗心理逼真的描绘出来。
(二)祭祀与自我娱乐的功能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侗族先民们对神灵和图腾的崇拜是非常庄严神圣的。人民以虔诚的念词(即“垒”)祈愿消灾避难,人畜平安。本文所说的起造祭典歌便为侗族起造习俗带来了生气。其中的《上梁吉利歌》以木匠师傅之口;《“开财门”吉利歌》以“鲁班弟子”与“仙客”间含蓄幽默、离奇古怪,高雅诙谐、妙趣横生的问答,来表达侗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恩格斯论述民间故事书指出:“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3(p401)侗族起造祭奠歌实际上也包含了这层含义。
这部分歌词句式整齐,并且讲究押韵,且其中即有换韵。其中“高、桥、宝、朝”押“豪”(ao)韵,至于“行、坪、金”在侗族地区方言中也可以说是押韵的(因为在侗族地区方言中没有前鼻音和后鼻音之分,所以“行(xing)、坪(ping)、金(jin)在侗族地区读起来,都以n结尾,而没有“n”与“ng”之别),再如“行(xing)、林(lin)、盆(pen)、银(yin)”;“行(xing)、庭(ting)、春(chun)”;“行(xing)、兴(xing)、云(yun)”;“登(deng)、云(yun)、清(qing)”等字也是一样。“上、祥、粮”押“唐”(ang)韵, “来、才、来”押“台”(ai)韵,“出、头、手、留”押“模”(u)韵, “忙、堂、昌”押“唐”(ang)韵,“天、圆、年”押“寒”(an)韵,“当、香、亮、光、堂、阳、上、昌”押“唐”(ang)韵。
日出东方一点星,神仙打马下凡尘。缓缓骑马门前过,请君早早开大门。2(p445) 这时,门内木匠师傅便要对门外的“仙客”进话。例如贵州天柱等侗族聚集地流传的《开大门吉利歌》这样念道:
外:香烟渺渺上天庭,主家堂前闹忱忱。吉日良辰门两扇,一朵祥云到此门。门前阶梯屯屯,门上瑞气腾腾。天上五星来照耀,照耀人间开大门。
再如《“开财门”吉利歌》中门外“仙客”有段念道:
龙门前看万里坡,富也多来贵也多。金榜题名你家有,库内黄金用马驮。2(p446)
其中的“坡、多、驮”押“波”(o)韵。
侗族起造祭奠歌作为北侗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仪式歌,其讲究押韵的表现形式从以上例子可见一斑,而且一般都是四句一韵。其中的对句更是形象生动、清新自然、妙趣横生,将侗族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艺术地展示民族意识的功能
起造祭典歌表现了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民族意识。侗族地区长期受到封建统治的压迫,侗族人民不屈不挠,依然积极进取。以丰富多彩的民歌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在起造祭典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是那么的直接、朴素而且强烈。起造祭典歌高度的思想性,是在民族长期的社会生活环境所形成的。其内容、形式结构和风格特色都是侗族精神、信仰、性格和心理意识所决定和赋予的。
中国论文网 /4/
从这段歌词中我们看到:房屋的基本构造是以三根主柱串“穿枋”成排,组成三间屋架,蕴含团结协作之文化内涵。高一丈八、一丈六这些数字即侗族房屋起造的尺寸。此外,在制作大梁过程中,梁上凿一小巢放入金银,且在梁上绑放毛笔、《历书》等物件,皆蕴含吉祥如意、富贵双全等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可见起造祭典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可谓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在侗族起造传唱过程中,直接将独具特色的侗族起造习俗体现了出来,使人们能够通过歌谣了解侗族起造习俗。
内:金斧印金门,甲子乙丑海中金。 借问神仙名和姓,从头一二报才明。
……2(p447)
这里则以“鲁班”与“仙客”之间含蓄幽默、高雅诙谐、妙趣横生的问答,来表达侗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整部起造祭典歌描述十分细腻,房屋的柱头穿枋、屋梁,以及村前屋后的山川气象景物都要讲到。例如在《上梁吉利歌》中这样念道: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z?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2 天柱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三套集成?贵州天柱县歌谣卷c?黔新(95)内字第6―0016号,1995
3 恩格斯:《德国民间故事书》,《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四)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在这里夸张是那么的生动,想象是那么的神奇,上天下界,通达无阻,人仙往来如同亲朋,幻想和现实竟交织的如此朴质妥帖,也更显示了侗族民众希翼世间大同,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不仅如此,侗族起造祭典歌还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和对偶。如前面所举的《脚踏云梯步步高》,从第一步唱到第十步,除最后一段外,其他十段都是反复。采用这种反复的手法,既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又对加深印象,深化主题有很大的作用。
起造祭典歌,源于原始祭祀“垒”(lix),属“垒”中白话的“吉语”类。其主要包括《上梁吉利歌》、《新居落成敬梁歌》和《“开财门”吉利歌》三大部分;而《上梁吉利歌》又分为“敬梁”、“贺梁”、“上梁”、“贺主”四部分,加之侗族起造祭典歌传承形式以“口传心授”为主,没有固定的传承模式,因而在传承过程中民间即兴创作相对自由灵活,于是形成了所谓的“各师各教”的传承态势,因师承各异,歌词不尽相同者更数不胜数。本文将就侗族独特的“祭典歌”管窥侗族社会起造习俗,敬祈广大侗学研究者、爱好者指正。
起造祭典歌在创作手法上,多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将人和神,现实和幻想交织起来,使其充满现实精神,又具有浪漫色彩。例如《“开财门”吉利歌》由两人以问答对话式表述:
外:新造华堂万事兴,玉帝差我下凡尘。众星下凡无别事,特来贵府开财门。
内:千江流水千江月,东南西北满天星。有眼无珠不识宝,不知各是什么名。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吾今上梁,大吉大昌。山神水神,听吾号令。百无禁忌,
保民安康。鲁班在此,凶星远行。兴工动土,吉星照临。……
初杯美酒敬梁头,儿孙代代有奇谋。二杯美酒敬梁中,儿孙代代永兴隆……2(p438)
这里就以木匠师傅之口,表达了侗族同胞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再如,举行“开财门”仪式,所讲诵的《“开财门”吉利歌》。有高声唱贺喊门:
不知尊姓难接驾,望你一二说分明。
外:东方来的太阳星,太阳高照福禄门。南方来的太阴星,太阴高照长寿门。西方来的财帛星,携财带宝入财门。北方来的紫微星,紫微高照吉庆门。中央来的门光星,门光星照翰林门。天上五星来赐福,五福临门万事兴。有福人居有福地,又发财宝发人丁。家有福德门兴旺,庭前府内彩云升。开门!开门!……2(p447~448)
论侗族起造祭典歌的文化内涵
本文来源:论文 /
摘要:侗族地区素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民众无时不歌、无事不歌。侗族起造祭典歌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社会功能等方面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此类歌谣可以窥见侗族独具特色的起造习俗。
关键词:侗族;起造;祭典歌;文化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