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侗族大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侗族大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文化

摘要:侗族大歌作为侗族人的瑰宝,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完整的音乐形态、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侗家标志性的文化符号。随着侗族大歌的慢慢发展受到世界瞩目,其潜在的保护和传承危机也愈加严重。

一、引言

在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2】,“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看到其相关检索结果有13万多。近十年相关文献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见图1。这说明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关心,越来越重视。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4月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这都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必将有力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3】。

图1 CNKI检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近10年的文献数量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

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25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就包括了侗族大歌。

二、侗族人的瑰宝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以及广西三江、湖南与贵州毗邻的村寨。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它的历史和文化都是靠侗族大歌来口口相传。

侗族大歌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完整的音乐形态、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侗家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大歌”的侗语叫“嘎老”,“侗族大歌”泛指侗族民间传唱的多声歌,因其阵容庞大、气势恢宏、声部多而得名,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6】。

侗族大歌的多声合唱事实驳斥“中国人无多声音乐”的错误观念。艺术节主席米歇尔说侗族大歌是“清泉闪光的音乐,在世界上也很罕见的”。还有巴黎《世界报》中的《动人的侗族复调音乐》报道说侗族大歌给了世界一个奇迹般的影响。

回顾侗族大歌的发展:

1953年,侗族女歌手吴培信、吴山花、吴惜花、吴秀美四位姑娘演唱侗族大歌《蝉之歌》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受到观看演出的中央领导和首都观众的热烈赞赏和欢迎【1】。

1957年,侗族歌手吴培信随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将侗族大歌唱到国际音乐的舞台。

1982年,侗族大歌参加了在南宁召开的全国部分省、自治区多声部民歌座谈会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赞识。

1986年,贵州省黔东南侗族女声合唱团参加巴黎秋季艺术节,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使欧洲人的音乐文化视野受到挑战。

2001年,黎平侗族大歌继1994年后再次入选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在东京举行,9名侗族小姑娘演唱的侗族大歌作为第二个节目出场开幕式演出,温家宝总理在接见9位小姑娘时给予了其高度评价。

三、侗族大歌的社会价值

侗族大歌的生成、发展和形态与它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综合分析其历史与作用得出它具有以下几种社会价值。

(一)、丰富生活与增添娱乐

在一般的侗族社会里,其传统民族节日非常多,而这些节日大都围绕农事生产【7】。侗族大歌还是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献给祭祀对象的礼物。人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踏着节

拍协调轻松地翩翩起舞,愉快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而像这种侗族大歌集体的音乐活动也使人的社会性需求得到满足,满足本身就是一种愉快。

侗族地区有“歌的海洋”、“百节之乡”之称。“哆耶”和芦笙踩堂场面热闹、欢乐,蔚为壮观;传统的过侗年、花炮节、芦笙会、斗牛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充满着古朴的风情;侗族大歌、月也、四十八寨歌节等与侗族的歌舞节庆相关联;侗年、摆古节、祭萨、方言歌会等成了人们缅怀祖先、传承历史、增进交往的重要载体。概而言之,侗族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娱乐的方式展示着文化、传承着文化,发挥着愉悦身心、促进心灵沟通与人际交往的强大功能,是维系侗族集体意识、互利互助、团结友爱、齐心协力的人际意义纽带【4】。(二)、确定民族身份

每一种文化代表自成一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念,因为每一个民族的传统和表达形式是证明其世界上的存在的最有效手段。侗族大歌无论是从它演唱形式上的特点还是从它的分类到演唱都多维地体现出侗民的个性特征。大歌中的“大”包含了以下几个特性:其一,它的演唱不能是独唱,而是由一定数量的歌队来演唱;其二,大歌的曲调非单声部,而是两个声部以上的合唱;其三,大歌是在重大节日或接待来宾时演唱的,地点需是鼓楼或卡房中,隆重而正式;其四,大歌的规模较长、较大,一首歌中包含很多段落,少至六七段,多至百段以上。

(三)、传承文化与教育后人

侗族大歌涉及侗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与鼓楼、住宅、习俗、婚嫁有着密切的联系,究其种类有:叙事大歌、劳动大歌、礼俗大歌、抒情大歌、劝世大歌、戏曲大歌、儿歌等等。如著名的侗族叙事大歌《珠郎娘美》流传至今,全剧以侗族妇女娘美毕生坎坷的遭遇为主线,描绘了一幅侗族农村生活的图景。

大歌记录了侗族的历史、社会知识、伦理道德、生活经验。侗族人喜欢唱歌,而学唱大歌也就等同于学习了知识和文化。侗家人在演绎大歌的同时也获得了智慧的启迪,“以歌育人”就是在这种特殊生活环境下诞生出来的一种侗族特有的教育模式。这是一代代侗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侗族情感的血脉和文化意志的灵魂【5】。

四、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正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侗族大歌随着当今社会的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而慢慢消逝。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省,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46人,省级传承人198人,年龄均在68岁,年龄最大的已经92岁,换言之,侗族大歌已经步入老龄化。随着这些传承人的渐渐老去和逝世,侗族大歌的断代和传承遭遇着将要瓦解的危机。

(一)、村寨人口的减少

侗族人民一直过的是传统的农耕生活,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侗族村寨里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