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学案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三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上学期的地理课堂中,针对“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这一章节内容,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以鲁教版必修一教材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和课程主要内容,注重实用性,兼顾知识深度与广度,旨在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5.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合理:导入新课生动有趣,讲授新知详细清晰,学生小组讨论紧密结合,总结归纳全面深刻,作业小结具有针对性,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案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互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这些亮点也展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学生引导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紧密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鼓励他们分享观点、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贯穿始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大气层的结构是什么?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大气压强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如分析某一气象现象背后的大气运动过程。
3.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探究气压与海拔、温度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学案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学案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大气圈的基本结构和组成,理解大气圈中各种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变化规律。
2.理解大气运动的原理和基本形式,掌握风、气压、气旋和反气旋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和运动规律。
3.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传播途径,理解气候系统中的平衡和稳定机制。
4.能够理解和解释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和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二、学习内容1.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o大气圈的层次和组成o大气圈中的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o大气圈中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大气运动的原理和基本形式o大气运动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o风的发生原理和运动规律o气压的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o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和运动特征3.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o气候系统的组成和平衡机制o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和传播途径o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o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方法4.气象灾害与应对措施o气象灾害的类型和危害o气象灾害的预警和应急措施o减灾防灾的策略和工程措施三、学习步骤1.阅读教材与参考书籍:首先需要认真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了解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对概念的理解,不要只是简单地记忆定义,要能够将概念与实际现象相对应。
2.知识点梳理与归纳:在学习过程中,要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例如,可以将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运动的原理和基本形式、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等主题分别列出,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整理。
3.课堂讨论与答疑:参加课堂讨论,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在讨论中,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
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深入了解其他观点,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4.练习与巩固: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和其他练习题,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记忆,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气象现象,分析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3.设计一道与大气运动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在课堂上分享解题过程。
4.阅读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全球大气环流影响的科普文章,总结文章要点,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
5.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a.大气运动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b.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有何启示?
c.如何从大气运动的角度解释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
6.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对错题进行订正和总结。
7.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气象新闻,了解大气运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时事评论。
2.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解答疑问,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易错点,总结解题技巧。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环流、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3.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设计实验活动,如制作热力环流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的过程,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1.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大气运动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涉及物理、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2.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及各层特征,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大气运动与气候的关系,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观察气候现象、分析气候成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和应用能力。
4.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树立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关注全球环境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大气圈垂直结构示意图,标注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2.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类型,探讨大气运动对其气候特征的影响,并撰写分析报告。
3.设计一个关于大气运动的实验,如模拟风的形成、气压变化等,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提高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大气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调控能力。
3.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大气层是如何保护地球生命的?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气压、风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冬暖夏凉,有的地方冬冷夏热?”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圈的基本概念,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及其特点,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
2.运用动画、图表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以及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2.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合作调查大气污染对当地天气、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案第8讲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二)
第 8 讲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二) 4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差别。
【学法指导】1.利用大约30分钟认真预习,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
2.下节课将对学案完成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查反馈。
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梳理】一、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1.三圈环流的形成(见右图,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度环流圈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气压带⎩⎪⎨⎪⎧A 为 带⎭⎪⎬⎪⎫C 为 带E 为 带G 为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B 为 带D 为 带F 为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且风向不同 (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__。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原因: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相间分布,由于 差异使得同一季节海陆气温不同,从而导致气压差异。
(2)北半球(呈 状分布)①7月:气压带被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N)切断,海洋上为中心。
②1月:气压带被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M)切断,海洋上为中心。
(3)南半球:因海洋面积占优势,气压带基本保持状分布特征。
【知识体系构建】课内探究案【探究点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影响1.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3)题。
(1)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如果图中风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最不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A.①B.②C.③D.④(3)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反思归纳】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7.总结反思: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2.详细介绍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如热力环流、大气压力、风的形成等。通过动画、实验等形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3.分析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如大气运动对降水、气温等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大气运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如何利用大气运动原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等。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学的发展,了解大气科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知识梳理:以图表、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讲解大气圈的结构和各层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3.深入解析: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大气运动的原理,如热力环流、大气压力等。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如制作简易的风向标、气压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相关现象的兴趣,通过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气运动和大气环流的学案 .
《大气运动和大气环流》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a 反射:无选择性,镜子一样。
b 散射:粒径大→无选择性→白云 粒径小→有选择性→蓝天c 吸收:有选择性→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平流层增温的原因)②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对流层中,一般每升高1000m ,气温下降6o C →垂直地带性 ③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水汽多的地面温差小(多云夜晚、海洋性气候)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①→②→③:热量在大气层里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相时后移:①一天当中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出现在中午12点;②地面最高温度出现在13点③大气最高温度出现在14点。
①一年当中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出现在6月22日;②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海洋上出现在8月; ①一年当中太阳辐射强度最小出现在12月22日;②陆地上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出现在2月; 海洋性气候:春季升温慢,秋季降温慢,春温<秋温,气温较平均。
大陆性气候: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春温>秋温,冬冷夏热,春秋季都较长。
1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1)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成分是平流层的 和对流层的 和 。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 光。
(3)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最强的时候出现在 天气,最弱的时候出现在 天气。
(4)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被称为温室气体的是 。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各表示什么辐射呢?A ;B ;C 。
(2)图中D是表示。
(3)影响太阳辐射的最主要因素是。
这是因为。
(4)地面增热主要来自,大气受热主要来自。
(5)霜冻多出现在,这是因为。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三条曲线所表示的日变化情况分别是:①②③(2)曲线①与②较相似,原因是。
(3)根据图示内容填写下表4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大气多年平均热量收入和支出年内变化示意图回答:(1)曲线A表明了年内变化,这种变化趋势与的变化一致。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强化对大气层划分、大气运动原理的讲解,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
3.加强对学生地理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大气现象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4.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大气层划分和大气运动原理的思维导图,要求清晰、准确、具有逻辑性,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讲解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4.地理图表分析: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地理图表,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讨论:
1.分析大气层划分的意义和作用,讨论各层大气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科学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大气层的划分及其特点认识不够深入,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存在困难,以及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气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相对较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不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复习学案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复习学案 2.2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编制宋晓君审核王仲6课时复习目标1、知道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够解释相关大气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学会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4.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5.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6.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7.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8.掌握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差别。
9.掌握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控制下的天气特征。
10.掌握气旋、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11.掌握锋面气旋的特点,并能在等压线图上准确判读。
第1课时课前复习案一、大气圈的组成(低层大气)二、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⑦的差异。
(2)垂直分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基础原理(1)太阳辐射光谱中,⑭是太阳辐射能量集中的波段。
(2)实验结论: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波长⑮。
2.大气的受热过程结论:A是大气热量的⑲,⑳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课堂突破案考点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其应用1.大气的保温过程简图示意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2)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主要的直接热量来源。
(3)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2.保温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1)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原理: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大棚或温室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田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检测训练案1.同一纬度“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A.气压低B.空气稀薄C.获得的太阳辐射少D.获得的地面辐射少2.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气圈的定义、范围及其主要成分;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3.掌握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动力,如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等;
4.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如降水、风向等;
5.能够分析天气预报图,预测天气变化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对大气现象的感知和观察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天气预报视频、气象卫星云图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大气运动规律;
3.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结合实际案例,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夏日的午后突然暴雨倾盆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思考;
2.结合校园气象站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际气象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会出现暴雨?”“大气运动是如何影响天气的?”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通过实地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夏日的午后暴雨这一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抽象的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大气圈的构成、大气运动的形式及其影响。通过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导学案(2)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2)导学案学习目标1. 绘制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2. 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判断和绘制风向。
3. 运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三、大气的运动(一)大气的运动形式大气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和,运动就是我们所说的风(二)热力环流1、伴随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密度呈趋势2、大气压力是大气层中的物体受大气层产生的作用于物体上的压力,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大气压力称作大气,大气压力与大气密度,湿度、温度密切相关,与密度、湿度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3、伴随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压强呈趋势4、等压线是同一平面上气压的点的连线,等压面是气压相等的组合成的面。
以上是大气压强的两种表示方法,第一种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找压强相同的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绘制出等压线分布图;第二种是在立体空间内绘制的面状图,从地面到高空,把压强相同的点组成的面绘制出来,出现的是压强不同的很多面。
5、冷热不均引发的空气垂直运动地面温度升高,地表气温,气体膨胀,密度,运动;地面温度下降,地表气温,气体收缩,密度,运动C DA B地面受冷受热6、空气垂直运动引发水平方向气压差异如果地面冷热状况相同,A、B在相同的海拔高度,应该具有的(相同/不同)的气压,A、B受热不均后,引发空气垂直运动,在近地面的水平方向,A处空气密度,气压,B处空气密度,气压,A、B之间产生了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异;同理在高空的水平方向,空气的垂直运动也造成了空气密度和压强的变化,C处密度,压强,D处密度,压强,C、D之间也产生了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异。
7、水平气压差异引发空气水平运动在水平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向低压运动,于是产生了风,在A、B之间,风从向运动,在C、D之间,风从向运动(在上图中绘出),8、热力环流:因地面不均而形成的空气9、绘制等压面高空高空地面地面受热平均冷热小结:学到这里,能否参透,在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气压变化“高高低低”的规律(三)热力环流案例分析1、海陆风解释海陆风原理,绘制简单示意图2、城市风解释城市风原理,绘制简单示意图3、山谷风解释山谷风原理,绘制简单示意图(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方向上单位距离的差。
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智慧课堂课时导学案
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智慧课堂课时导学案高中地理第______周第______个主编:______评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 使用日期 ______年______ 月______日【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等资料,分析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并解释相关现象。
2.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学会等压面图的判读。
【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基础感知】一、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
2.形成过程(如图)(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2)B、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3)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流向,如图中用箭头标出的空气的运动方向,其形成过程如下图:规律总结——热力环流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④同一水平面上,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⑤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⑥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弯曲,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弯曲。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白天吹风,夜晚吹风。
②山谷风:白天吹风,夜晚吹风。
③城市风:近地面风由吹往。
【合作探究】——等压面图的判读(1)图中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2)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
(3)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
(4)A、B两处受热的是____,空气做____运动,冷却的是____,空气做____运动。
(5)比较①②③④⑤气压值的大小。
规律总结——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一)判读1.垂直方向:高空等压面的气压低于近地面,即PM<PN。
2.水平方向:以等压面作参照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上图中C 处比D处气压高;同理,A处气压低于B处。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导学案
⼤⽓圈与⼤⽓运动导学案专题⼆:⼤⽓圈与⼤⽓运动第⼀部分相关⽰意图展⽰⼀、⼤⽓受热过程⽰意图(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在穿过厚厚的⼤⽓层时,部分被⼤⽓吸收或反射,⼤部分达到地⾯,并被地⾯反射和吸收。
(2)⼤⽓吸收地⾯辐射⽽增温地⾯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并以地⾯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传递热量。
近地⾯⼤⽓吸收了地⾯辐射以后,⼜以对流、传导等⽅式,层层向上传递。
(3)⼤⽓对地⾯的保温作⽤⼤⽓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辐射。
⼤⽓辐射中⼤部分的能量以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在⼀定程度上补偿了地⾯辐射损失的热量,从⽽对地⾯起到保温作⽤。
⼆、热⼒环流过程⽰意图(1)近地⾯⽓温与⽓压的关系:近地⾯⽓温⾼则⽓压低,近地⾯⽓温低则⽓压⾼(2)⽓流运动与⽓压的关系:⽔平⽅向上,风总是从⾼压吹向低压;垂直⽅向上⽓流由低压区流向⾼压区(3)近地⾯和⾼空相⽐:⽓压的⾼低称谓相反;等压⾯的凹凸向相反(4)就同⼀⽔平⾯⽽⾔,⽆论⾼空还是低空,等压⾯凸起的地⽅是⾼压,等压⾯下凹的地⽅是低压(5)垂直⽅向上,⽆论什么称谓的⽓压,⽓压值随⾼度的增加⽽递减。
三、全球⽓压带、风带分布⽰意图(1)在⼤⽓环流运动过程中,近地⾯⼤⽓升降运动形成⽓压带,⽔平运动形成风带。
全球共有七个⽓压带,其中⾚道低⽓压带与极地⾼⽓压带是由于热⼒因素引起的,副热带⾼⽓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动⼒因素引起的。
(2)从动态上看,⽓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发⽣季节性移动。
从静态上看,就北半球⽽⾔,与⼆分⽇相⽐,⽓压带、风带位置⼤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四、锋⾯系统(1)冷锋是指冷⽓团主动向暖⽓团⽅向移动的锋,暖锋是指暖⽓团主动向冷⽓团主动移动的锋;(2)冷锋的⾬区在锋后,暖锋的⾬区在锋前;(3)冷锋在过境前受单⼀暖⽓团控制,温暖晴朗,过境时常出现阴天、降⽔、⼤风、降温等天⽓现象,过境后⽓压上升,⽓温下降,天⽓晴朗;暖锋在过境前受单⼀冷⽓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产⽣连续性降⽔,过境后⽓温上升,⽓压下降,天⽓转晴。
2 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导学案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导学案姓名:班级:得分:1.读下面大气垂直分层图,完成下到问题。
(1)大气垂直分层A为____,B为____,C为____;风云雨雪等天气主要发生在____(填字母),最适合飞机飞行的是____,原因是。
(2)A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__,原因是:____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3)臭氧层被称着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在上图中位于____(填字母),它能大量吸收太阳____。
(4)电离层能反射____,在上图中位于____(填字母)。
2.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图中等压面弯曲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右图表示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百帕)。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左图中,甲、乙两地,气压较高的是______。
(2)右图中,A地为______压中心(填“高” 或“低”)。
(3)右图中,北京与东京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4)左图中,甲、乙之间与丙、丁之间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_之间,理由是__________。
3.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变化,低纬千米,中纬千米,高纬千米。
夏季冬季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高度约2000~3000千米)主要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空气____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30千米以上随高度增加而____;气流以____运动;有利于高空飞行气压很低,密度很小,60~1000千米高空有若干____,能反射无线电波4.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_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___________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作用,削弱了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1 导学案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1)【自主学习1】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低层大气的组成主 要 作 用干 洁 空 气氮78%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21% 供给生命呼吸,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①绿色植物进行 的原料;②调节地表 的重要气体。
臭氧能吸收 ,被誉为 。
水汽和固体杂质 水汽是 的必备条件,大气中的尘埃可以 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可作为________促进云雨的形成。
2.大气圈的分层①对流层:平均厚度为 千米,低纬 高纬,夏季 冬季。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空气 显著。
几乎全部的 与 集中在该层,易成云致雨。
②平流层:大气主要靠 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大气以 运动为主,是 的理想空域。
③高层大气:存在 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反馈练习1】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 层是 层,B 层是 层,C 层是 。
(2)A 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B 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
(3)多云雨现象的是 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 层,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影响的是 层。
(4)A 层天气现象最复杂,原因是 。
【自主学习2】高一地理导学案 No 5 姓名 高一( )班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下图:太阳辐射光谱)说明: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其中22亿分之一的能量到达地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电磁波种类很多,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被称为短波辐射。
物体温度高低与其辐射电磁波波长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电磁波波长越短,能量越向短波集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都是长波辐射。
(地面和大气温度比太阳低的多,其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
大气的受热过程(两个来源、两大过程好、两大作用):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作用,形式包括、散射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教学目标】
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的成因和举例;
4、风的形成;
5、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6、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7、季风环流的成因和分布;
8、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大气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图)
温度/℃
1.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包括紫外线
(波长小于0.4μm ),可见光(波长0.4-0.76μm
)和红外线(波长大于0.76μm )。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
(3)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释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三、大气的运动 1
、大气运动的类型:
2、热力环流: (1)概念: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近地面受热处形成低气压、冷却处形成高气压;受热处高空形成高气压、冷却处高空形成低气压)→大气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风
上升运动
下沉运动 冷却
冷却
受热
3常见的热力环流: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
①海陆风:白天(海洋→陆地,即海风),夜晚(陆地→海洋,即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山谷→山坡,即谷风),夜晚(山坡→山谷,即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郊区与城市之间的温度差异,从而近地
面形成由郊区向城市吹的风(如右图)。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气压梯度: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
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
(2)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是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①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垂直于等压线。
②大小:在同等情况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3)风形成的三种情况:
①初始状态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风向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垂直于等压线。
②高空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地转偏向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且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③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减小风速)。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四、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1、大气环流:
(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的(空间)有规律的(时间)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并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
2、三圈环流:
(1)闭合环流:假设①地球不自转(不考
虑地转偏向力)②地表均匀(无地表起伏,无海陆分布差异)③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考虑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考虑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形成如右图所示:
(2)三圈环流:假设①地表均匀(无地表起伏,无海陆分布差异)②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考虑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考虑地转偏向力,则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关于赤道对称,如下图所示: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大致与其方向和周期相一致,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4)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天气状况:
4、季风环流:
(1)季风: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
(2)形成原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锋面系统:
(1)气团: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
(分类:冷气团气团温度比所经地区温度低;暖气团气团温度比所经地区温度高)
(2)锋面:
①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因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在温度、湿度、气压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②分类: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运动可将锋面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止,故称准静止锋。
天气状况:阴雨连绵的天气。
天气实例: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天气。
(3)锋面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①中国降水量主要由湿热的夏季风带来。
②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 向西北内陆递减。
③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夏秋季节
(5—10月)
雨季长;北方地区雨带到达迟,退出早,雨季短。
④夏季风的强弱、迟早的不稳定性,决定
(专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位置与强弱影响着我国降水的多少及分布。
2
(1)低压、高压与气旋、反气旋: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2)判读方法:
(右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
①一般锋面存在于低压槽中;
②注意半球位置:北半球北方为冷气团,南方为暖气团,南半球相反;
③根据气流的水平运动状况及地球自转偏向力方向判断冷锋或暖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为冷锋,反之为暖锋(如右图所示);
④雨区分布:降水一般分布于冷气团一侧,冷锋为锋后雨,暖锋为锋前雨。
(3)对天气的影响:
①气旋形成后将带着已生成的锋面随气流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各点的方向也会随之变化②锋面雨与气旋雨的叠加,使天气变化更剧烈,产生云、暴雨、大风等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