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表现 何以:怎么 异:区分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 挟:挟着 超:跃过 语:告诉 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 也,非不能也。 折枝:按摩肢体
(孟子)说:“用胳膊夹着泰山去跃过渤海,告诉别 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 行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 不是不能做。
是以:所以 远:远离 庖厨:厨房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 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到它 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 心吃它的肉。会把厨房建的远远的。”
文本探究1: 这部分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以羊易牛”的例子来证明齐 宣王的善心。
《齐桓晋文之诗事卷章》打记门录孟惊子节和序齐宣,王满的盘一次角谈黍话。正齐累国累在威。王(宣王之父)
时曾经两次打败魏军,宣王时又破燕国的国都,雄踞东方,威震诸侯。齐宣王早 就有以战求霸,君临天下之志。因此,当孟子到齐国后,他就请孟子谈谈齐桓公 晋文公在春秋时候建立霸业的事迹。孟子就利用这一机会,巧妙地阐述了行仁政 而王天下的主张和具体措施。
御:治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榜样 寡妻:正妻 至于:推广到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 推:推广 保:安抚 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
无道:没有谈论,道:谈论 是以:因此
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无传:没有流传 无以:不得已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说给我 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 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 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1.2《齐桓晋文之事》(共46张ppt)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
曰:“无伤也,是 乃仁术也,
见牛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仁道,(原因在于王)看到
未见
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 , 不忍
了牛没有看见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见 其 死;闻 其
声, 不忍 食其
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哀鸣惨叫,就不忍心吃它们
肉。 是以 君子 远 庖厨也。” 是:这。指以羊易牛。 的肉。因此,君子总是远离厨房。”仁术:仁道,行仁政的
焉。 故 王之不王
,
不为也,非 不能也。”
恩惠。所以王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独,偏偏、却。 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见,表示被动。
曰:“不 为者 与不能 者 之 形何以 (齐宣王)说:“不肯做的人和不能做的人的表现怎样
异?” 形:表现。何以异:怎么区 区分?”分?何以,怎么、用什么。
王笑 曰:“
是诚何
齐宣王笑着说:“(用小的替换大的)这到底是什么想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心哉?我非爱其 财 而 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 法呢?我不是吝惜那牛值钱才用羊替换它啊,百姓(不明白
之
谓我爱
也。” 宜乎百姓之谓
我的用心)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我爱也:百姓
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当、应该。乎,表感叹。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齐宣王问 曰:“齐 桓、晋 文
之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
可 得 闻 乎?”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氏,名 (我)可以听到吗?” 辟疆。齐桓:即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
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晋文: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重耳。
齐桓晋文之事详解PPT课件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通“悦”忖度:推 测,揣想
宾语前置,“谓夫子”。
之,提宾标志
乃:这样
反—回过来, 而—表承接
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戚戚:有所领悟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 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 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入世的进退准则。孟子渴 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 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 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 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 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大丈夫”。
第8页/共61页
“王道”和“霸道”
•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 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 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 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第27页/共61页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情形
何以:宾语前置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以: 而,表 修饰
北海:古今 异义,渤海
语:告诉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折枝: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02
中世纪欧洲的王位 争夺战
如英法百年战争等,反映了欧洲 中世纪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 盾。
03
日本战国时代的权 力斗争
以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物为 代表,展现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政 治斗争和军事冲突。
跨文化交流中的启示和思考
0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权 力斗争具有普遍性
详细介绍两位君主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如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晋文公的“和戎政策 ”等,并分析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及反馈收集
1 2 3
学生课堂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小组 活动等,以及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 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 指导和补充。
作品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 借鉴和启示,对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作为一部反映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品,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 有重要意义,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齐桓公与晋文公简介 • 文章内容分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评析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总结回顾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02
03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社会动荡不安。
作者介绍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主张仁政、民本思 想。
统编版必修高一下册《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26张PPT)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到“王请度之”) 主要论说宣王有实行王 道的基础,然而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到“孰能御之”) 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 敦促宣王放弃霸道;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吸引宣 王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到篇末)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 产”和“谨庠序之教”。
“吾惛,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
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通读全文并结合有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a.孟子的主张是 什么?b.齐宣王的看法与孟子是否一致?
王道 vs 霸道
Step 1: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四、《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孟子·梁惠》王。上它的主 要内容是写 劝孟说子 放弃齐宣王,采纳“霸道 ”的 主张保发民政而施王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 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的写作特点。论辩
齐桓晋文之事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11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一单元
《齐桓晋文之事》
引导方法: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 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Step 4:同时,为宣王说明没有施行“保民 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 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 这是《孟子》七篇中少数千字以上的长文之一,虽 然形式上全属对话,实际上却是一篇论点鲜明、论 据充分、论证严密的政论文。
❖ 它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即行仁政、 “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也充分体现了孟子善辩、 善譬的语言艺术和纵横捭阖的文章气势,是《孟子》 的代表作品之一。
❖ 高屋建瓴,片言居要。
多次使用了排比句,极尽铺排能事,读来 气势磅礡
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于视 于目与?声音不足于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 皆欲藏于王之市,行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愬于王。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 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
❖ 因势利导,层层紧逼。
❖ 比喻精当,气势磅礡。
一、高屋建瓴,片言居要。
❖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 盈城”(《孟子‧离娄上》
❖ 齐宣王之父威王“战胜于朝廷”之誉(《邹 忌讽齐王纳谏》
稷下学风与宣王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盛赞道:“在中国,书院的创始可 追溯到很早的时期,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首都的稷 下书院”,
与管子《牧民》所说“仓廪实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之意有相近之处,具有 朴素的唯物主义成分,在当时应该说是一 种进步的观点。
当然,孟子的“王道”主张,最 终还是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肯发善 心、并懂得推恩的基础上,在战 国列强纷争的情况 下,这只能是 一种不切实际
的幻想。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课件PPT
基础知识
疏通文意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 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 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 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他曾游魏,说惠王,惠王不能用。于是他去齐 国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终不得重 用。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反对“霸 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先隐主旨不谈,从侧面、反面入手,逐渐引 向主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 起伏,毫不板滞。其言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 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也说明环境能改变 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 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 “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 说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 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 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深刻寓意和启示意义探讨
01
雄心壮志是成功的重要前提
齐桓公和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因为他们具
有远大的志向和雄心壮志。这启示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
坚定的目标和强烈的动力。
02
包容心态有助于成就伟大事业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包容心态使得他们能够吸引和容纳各种人才和资源,
从而成就了他们的伟大事业。这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想取得成
比较分析
两者在社会治理上存在差异,但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模式强调整体和谐,但可能忽 视个体权利;西方古代社会治理模式强调个体自由,但可能导致社会分裂。
东西方古代政治智慧互鉴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
西方古代政治智慧
互鉴意义
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 派,强调仁爱、礼法、无为而治等理 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山国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位于河北中部。中 山国虽然曾一度强盛,但在战国后期逐渐衰落。由于地处中 原地区,中山国经常受到周边大国的侵略和吞并。
不同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情况
政治交流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经常进行政治联姻、会盟等活动。这些活 动不仅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秦国
位于西部,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强盛。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可以充分利用其地利 优势和强大的兵力进行东扩。在战国后期,秦国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始 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弱小国家生存现状描述
卫国
卫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河南北部。由于国力弱小 ,卫国经常受到周边大国的侵扰和威胁。为了生存,卫国不 得不采取依附强国的策略,同时尽量避免卷入大国之间的战 争。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34张PPT)
事件:举重、老吾老、邹国敌楚 积极意义:在孟子的步步紧逼下,宣王陷于
两难之境,不得不答应“推恩”,施行王道。
学习任务二 04 第四阶段 反本措施
孟子论述策略 先后有序,环环相扣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
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制民之产”
A ——不能 “挟太山以超北海”,“是诚
绝 不能”;
招 : 逻
“王之不王 ”“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
辑 B——不能 “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
三 “王之不王,不为也”;
段 论
故“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否定A
结论:“推恩于民”很容易,能做到。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推恩”和“不推恩”的两种结果
使百姓有恒产,
足以饱身养家
物质
“谨庠序之教”
对他们施以 礼义道德的教育
精神
• 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
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
卷作结。
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有理有据。 对比论证: 明君制民之产VS今也制民之产。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绝
招
“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这是“仁术”;
:
逻
“以羊易牛未见杀羊”——这是“仁术”的表现。
辑 三
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
段
有“仁术”则有“不忍之心”,
论
所以,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3张PPT)
• (3)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
• (5)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6) 欲辟土地,朝秦楚,
• (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成语名句
• 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 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2.臣未之闻也 4、未之有也
6、牛何之 8、夫子之谓也
10、舆薪之不见
(四)重要虚词
• 1、之
•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夫子之谓也
• (5)牛何之?
(6)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积累
• 2、 以
•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无以,则王乎?
• 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 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 词,相当于“了”
•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控诉、控告10、 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 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原文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 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源自有戚戚焉。此心之 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 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 语:告诉
➢ 老:形作动,敬爱
➢ 折枝:弯腰行礼/折取树枝, ➢ 老:形作名,老人
喻指常人较易办到的事情 ➢ 枝:同“肢”,肢体
➢ 以:表递进,进而 ➢ 及:到 ➢ 幼:形作动,爱护
➢ 幼:形作名,小孩
➢ 天下可运于掌: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 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 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 心为甚。王请度之!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 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宣王) 说:“ 有这件事。” (孟子) 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 头牛),而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 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 地狭小,我又何至于吝惜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 过却要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 说:通“悦”,高兴 ➢ 忖度:揣测 ➢ 夫子之谓:宾前 ➢ 乃:这样 ➢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 所以…者: …的原因
➢ 复:禀报 ➢ 钧:30斤为一钧 ➢ 而:表转折 ➢ 明:形作名,视力
思考:孟子引用“刑于寡妻请输,入至标于题兄弟,以御于家邦”,旨在 说明什么?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98张
孟母断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 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 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 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 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 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 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 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 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
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 吧!”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 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 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 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文 本 研 读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解读】:
借机提出论点“保民 而王”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何如:如何 则:才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保:安抚 何由:从何处 御:阻挡,抵挡
【译】
《齐桓晋文之事》PPT优秀课件
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2021/6/3
5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的思想
1、王道: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孟平过子盛了提世,出 的 有3同、了 理 什,性一 想 么他善幅 图 比主:君景百张孟民。姓人子同这归性的乐对附本哲、于,善学仁王国,人义者力进格来强并而也说盛施十与,更的分他自 令王强人然 他道调不是 们乐最 满土好 意和不 的太 呢?对于个老人百修姓养来,说提,出也了是“如穷此则,独有善谁其不身乐,意做太平 盛世的人达呢则?兼济天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 2、民本进:退孟准子则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 “民为贵4、,轻社视稷体次力之劳,动君和为体轻力”劳的动民者本:思想,这充分 体现了社“会无的君民子主莫和治文野明人的,正无当野的人进莫步养趋君势,反映了
*注解: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
仉:zh宫ǎ旁n边g。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
朔:shu入ò,文夏庙历,每行月礼初跪一拜日,揖让进退,孟子见 揖:yī,拱了居手,住礼一的一地记方住。。”孟就母在想这:里定“居这下才了是。孩子
2021/6/3
2
齐桓晋文之事
买肉啖子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 杀曰之东豚;教加“何也豚为。肉吾评年身?今以怀论孟教世食娠”:子,有之是母孟的以知,子曰影 自母而明,:响己不欺不席“,的仅之欺不欲而一重,也正啖且言视是不汝。十一客教坐。分行观之;”注,环不割其重 一境信不母言举对也正自传一少。不悔食而”,言乃胎,买 他的译母文亲:动的说孟来故:子启事"东少发,家年教 讲为时育的什,孟就有么子是一杀。孟次猪母“东?如买"家孟何肉邻母以啖居说自子杀:"己”要猪给,孟你子吃问 肉。"孟的母言后行来对后孟悔子了施,说以:"诚我实怀不着欺这的个品孩德子时,席子 摆得不正教,育我的不故坐事;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 (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 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 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辩
驳斥得当
技
善于铺陈
巧
抑王兴甲兵...... 快于心与?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连续追问 逼王就范 说出大欲
缘木求鱼,注定无果
以邹敌楚,注定失败
比喻类比 阐明后果 击碎梦想
如何
才
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 可以王矣?”
安抚 ,使……安定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宾语前置 “莫能御之也”
表顺承
阻挡,抵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像,如同
加强疑问语气,“吗”
曰:“可。”
根据什么 ( 由何)(宾语前置)
曰:“ 何由知吾可也?”
齐宣王的近臣
状语后置
受君主宠爱的人
表示推测或选择,可译为“还是”
为了这些
耳与?便pián嬖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通"矣“语气词,
这样
那么
相当于”了"
使....朝见
安抚, 表并列 使……归顺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凭借
如此
思考2:孟子引用“老吾老…”“刑于寡妻,至于兄弟…”,旨 在说明什么?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天下可运于掌 御于家邦
最后,孟子引经据典再次说明 “推恩”是“保民而王”的现实途 径 。以君主的“不忍之心”为基础, 推恩于他人 , 推恩于百姓 , 才 能治理好国家 。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孟 子》篇幅较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语言 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充分 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告诉,名作动
20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
挟着(夹在腋下) 相当于“而”,表修饰
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
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这类
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11.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肥甘:形容词做名词, 肥美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做名词,轻暖的衣服
抑:还是
采:通“彩”
声音:指音乐 便嬖:左右的宠臣
27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8王曰:“若是其甚与?”
29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主谓倒装句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
其 没有妨碍 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吃,动 因此 远:远离,形作动 ;厨房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2024版《齐桓晋文之事》优秀课件
目录•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春秋战国时期背景01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变革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02思想文化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
03战争频繁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孟子及其思想体系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思想体系孟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性善论”、“仁政”、“王道”等方面。
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主张实行仁政,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倡导王道,即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天下大同。
孟子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为“亚圣”。
《孟子》一书的结构与内容《孟子》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结构《孟子》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分为上下两部分。
《孟子》的内容《孟子》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包括“性善论”、“仁政”、“王道”、“民本”等重要观点。
同时,《孟子》还通过对话、辩论等形式展现了孟子的论辩才华和人格魅力。
文本解读与赏析01阐述《齐桓晋文之事》所表达的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意义。
02分析文章如何通过叙述齐桓公与晋文公的交往,展现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外交策略。
03揭示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如国家利益至上、以德服人、礼法并重等。
文章主题思想阐述01选取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如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对话、重要事件的叙述等。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74张
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译文: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 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 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 “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 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了解《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全书共七 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 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记 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 动,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 丑等著,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诚:真的 宜:应当,理所当然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伤:没有妨害 仁术: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远:形作动,疏远,不接近
(12-13)段
疏通文意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 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 之谓我爱也。”
疏通文意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译文: (孟子)说:“(假如)有人禀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 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尖端, 却看不到整车的柴火。’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 信。”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39张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第一章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姬姓,孟氏,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 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 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劝告 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提出 性善论。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齐宣王的用意是什么?
效法齐桓、晋文,称 霸诸侯
先避而不答,再转移话题
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齐宣王对自己没有信心 孟子对其加以肯定
文本解读
宾语前置,由何,从哪里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
宾语前置
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1
孟子策略
2
01
巧设比喻指 出问题。。
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诗经》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邦。
现实情况: 百姓无恒产, 无暇治礼义。
义哉?
百姓无恒产会产生什么后果,不言而喻
文本解读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
穿
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同毋失”其时季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侵勿占,夺耽误
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慎重办理
申诫,告诫
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
称量
丈量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
考虑
为甚。王请度之!
推恩与否的不同结果
抛出疑问,引发齐宣王进一 步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多义
爱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吴广素爱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君制民之产 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任重道远 吝惜。 爱护。 喜爱、喜欢 明亮 视力 清楚、明白 贤明的 述说、谈论 说、讲 道义、道理 路、道路
10段、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 固知王之不忍也。 11段、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 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 羊易之也。 12段、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 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 择焉? 13段、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
矣,语气词 等,等到 紧接着 动词,处罚、惩治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哪里 这 通网,陷害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规定 向上、对上 赡养 向下、对下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 养活 丰年 荒年 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 督促、驱使 走向 轻易、容易 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
5段、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7段、何由知吾可也? 何由—由何,从哪里 【宾前】 (奚以 何知) 8段、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 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 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 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何之—到哪里去【宾前】 舍—释放 若—这样 就—走向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易—换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 王坐于堂上【状后】 将以衅钟【省略之】
piá n bì便嬖 xù 畜妻子 tì 孝悌 biǎn 褊小
ng 胡龁 hé 则王 wà 彼恶知之 wū 忖度 cǔn duó
翻译第一部分
2段、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无道—没有谈论 是以—‚以是‛,因此 无以—不得已 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桓文之事。[宾前] 3段、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何如—如何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动词)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莫之夭阏者)[宾前] 保—安定 安抚 御—阻挡 抵挡
状后 斑 状后 孝顺父母, 尊敬师长 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 这样 却 宾语前置,未有之 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 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 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 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 行王道。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 足、够 只 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 空闲 讲求 何、哪里 暇治礼义哉!
何不 通返,返回 介宾结构后置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耽误 动词,穿 根本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耽误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 重视 学校 教育 反复说明 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 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 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 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 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 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 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 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 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 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 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 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 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 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也说明环境能 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18段、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 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 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 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 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 能也。 及—到、到达 功—功德 独—究竟 见—表被动 19段、‚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20段、‚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 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 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 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 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 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折枝—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幼—爱护 幼— 孩子 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 大过—远远超过 所为—所行恩惠 老—名词,老人、长辈
所字结构作宾语,所+动=名,最想要的东西
23段、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24段、王笑而不言。
25段、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
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 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 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为—因为 肥甘、轻暖——形容词作名词
采—衣着的漂亮颜色
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卸:抵御 2.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 爱也。 易:换 宜:应该、应当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乃:是 第一个‚见‛:看见 第二个‚见‛:被 4.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 用恩焉。 及:推及、推广到 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 下可运于掌。 缘:攀登、爬 我
色—美色,泛指宫女
便嬖—国君左右受宠的人
之1—的
之2—代词
26段、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 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也。” 已—矣,语气词
朝—使…朝见 莅—统治 若—这样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 灾。” 若是—像这样 甚—严重
齐桓晋文之事
《孟 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 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 (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 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 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 王》、《公孙丑》、《滕文公》、《离 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 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 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 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 (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 一的取材依据。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述说,谈论。 不识有诸 不忍其觳觫
之乎,兼词。
恐惧发抖的样子。 代词,表疑问,怎么。
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伤痛、哀怜。
无以,则王乎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对……感到奇怪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敬爱;老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护;幼儿 权,然后知轻重 用秤称 度,然后知长短 用尺量
未学篇目中的孟子名言
1、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5、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6、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 夫。 7、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觳觫 húsù ng pì 放辟 fà 庠序 xiá ng 颁白 bān 邪侈 chǐ
14段、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 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5段、王说,曰:‚《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 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 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16段、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复—禀告 明—视力 许— 赞同、认可
危士臣 使动用法。 朝秦楚 使动用法。 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寡固不可以敌众 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从而刑之 加以刑罚。动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
吾何爱一牛 吝啬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的原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用来推及到 至于兄弟 到了……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儿女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原地区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可以凭借 然后从而刑之 跟随着……
殆—恐怕、可能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33段、“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 本来 方圆、纵横 会集,引申为总计 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 使…降服 通盍,何不 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 根本 通返,回到 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 储存货物 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 通途,道路 憎恨、怨恨 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通诉,申诉 如果,表假设 阻挡、抵挡 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